方剂的配伍理论是什么?
谈到中医之方剂和方剂的配伍原则,还是应该先从中药的配伍说起。
中药若想充分发挥其疗效,就要符合一定的配伍原则,即中药的配伍原则。
中药配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中药学中的配伍,即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二是指在方剂学中的配伍,即药物按君臣佐使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比例。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通过配伍,能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及预防药物中毒,将诸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合,达到针对病证形成整体综合调节治疗的目的。
方剂配伍的主要原则就是“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中医用药的一条主要规则和许多医家长期以来经验的积累,也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根据每味药的特点进行量的增减。由于药性和比重不同,所以在选取上也要有所侧重,主要作用是为了适应复杂的病情,提高药物效果,减少其毒副作用。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早在《神农本草经》上就有:“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剂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黄帝内经》有关方剂组方的理论,对后世中医组方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是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唐代王冰是这样注解的:“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使,所以异善恶之名位。胶饵之道,当为此为法。治病之道,不必皆然,以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之为佐,皆所以赞成方用也。”金元时代的张元素和李东垣都认为“力大者为君”。明代何瑭在《医学管见》中又进一步界定了君、臣、佐、使的含义,“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明清医家对“君臣佐使”组方理论多有补充发挥,清代吴仪络道:“主病者,对症之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业。佐君之谓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君臣之不怠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数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可见历代医家对“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论述十分丰富,以它来分析、指导方剂组方可以执简驭繁以应变临床。
具体一点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方剂发挥作用并不是组成这个方子的每一个单味药的功能的相加,而是每一种药组合起来以后,所选取的药物在配伍当中或者取它相辅相成的作用,或者取它相反相成作用,是一个很综合的、更多于这些单味药之和的功效的发挥。
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君药——麻黄(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
在一个方剂中君药起主要作用自然它的药量占得最多,臣药、佐、使药,根据它们的作用不同药量依次递减,这就形成了中药配伍中特有的君臣佐使,这个规则千百年来一直被大多医家所尊奉,而运用最娴熟的就是医圣张仲景。
“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如“四君子汤”是用以治疗脾胃气虚而引起的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腹胀、面色苍白或萎黄、语言低弱细微、四肢软弱无力、脉细或沉细等症的,其方剂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而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助阳作用,食欲不佳、大便溏稀、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脉细等诸多证候皆是因脾胃气虚所引起,因此补益脾气则是治疗脾胃气虚的重要原则。人参在四子汤中起君的作用。白术也是健脾良药具有良好的温脾补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参,而且补气力弱,是一味臣药。佐药则指茯苓,茯苓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同时能健脾安神,中医认为脾喜燥怕湿而茯苓能渗湿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甘草是四君子汤中的使药,能协君药人参、臣药白术、佐药茯苓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将诸药引导到所需治疗的脏腑和经络,这样使治疗作用更有针对性。也有些方剂,如六一散、白虎汤等,不一定按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但其总的原则也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
总的来说,方剂中的药物正是通过“君、臣、佐、使”这一组织结构,使方剂保持了有序性、整体性、药物间的相互联系性、方证相应的动态性及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医疗法的奇妙、伟大发挥得淋漓尽致。
左归丸出《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其组成为熟地240g、山药120g、枸杞120g、山茱萸120g、川牛膝90g、鹿角胶120g、龟板胶120g、菟丝子120g,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功效。主治真阴不足证,是治疗肾阴不足的常用方。现代常用于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老年骨质疏松症、闭经、月经量少等属于肾阴不足,精髓亏虚者。
该方剂通过对免疫功能的促进和调解作用,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积极影响以及对细胞繁殖代谢的影响,对垂体-性腺轴及性功能的促进作用,对男子不育症以及相关性功能障碍应有一定治疗作用。在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该方剂确可以大力推荐和推广试用。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中的牛膝有抗生育、抗着床作用,在治疗不育症时是否应当酌情加减,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左归丸 [ 最后修订于2017/5/3 11:24:56 共871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葛根芩连汤,出自著名的 中医 古籍、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用来治疗 湿热 所致的 腹泻 和痢疾。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葛根芩连汤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葛根芩连汤方解
本方证是因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所致。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口渴、胸闷烦热、口干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表未解而里热炽,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方中重用葛根为君,甘辛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以苦寒之黄连、黄芩为臣, 清热 燥湿,厚肠止利。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本方佐使。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里和,热利自愈。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本方功能解表清里,然从药物配伍作用来看,显然以清里热为主,正如尤怡所云:“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由于葛根能清热升阳止利,汪昂称之“为治泻主药”,故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葛根芩连汤制方原理
1病机:太阳表邪未解,邪陷阳明,大肠湿热壅滞,里热蒸肺迫肠,升降失调,津液外泄。
2 症状分析
(1)表邪未解——身热。
(2)里热扰心——胸脘烦热。
(3)湿热下注大肠——下利。
(4)肺与大肠相表里,
阳明大肠内热,上蒸迫肺——气喘,出汗
3治法:
外解表邪+内清热燥湿
君药——★葛根:
甘辛凉,入阳明经。阳明外主肌肉,内主胃腑。
A外解肌表之邪以散热。
B内清阳明之热。
C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止泻生津。
葛根的成分药理:
葛根总黄酮、葛根素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脑循环作用。
臣药——黄连、黄芩:
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痢。
佐使药——炙甘草:
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葛根芩连汤汤药方论
明·许 宏:太阳病桂枝证,宜发肌表之汗,医反下之,内虚协热,遂利不止。脉促者,为表邪未解,不当下而下之所致也;喘而汗出者,即里热气逆所致。故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黄连为臣,黄芩为佐,以通里气之热, 降火 清金,而下逆气;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和调诸药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人热喘者,取用不穷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柯 琴: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属于热,与脉微弱而协热利者不同。表热虽未解,而大热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药所能和,亦非厚朴、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又与社中逐邪法迥殊矣。(《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钱 潢:葛根阳明之表,芩、连清邪热之盛,而和之以甘草者,所以抚定中州也。(《伤寒溯源集》)
清·尤 怡: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证则喘而汗出。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双解之法。……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秘以芩、连之苦寒也。(《伤寒贯珠集》)
清·王子接:是方即泻心汤之变,治表寒里热。其义重在芩、连肃清里热,虽以葛根为君,再为先煎,无非取其通阳明之津;佐以甘草,缓阳明之气,使之鼓舞胃气,而为承宣苦寒之使。清上则喘定,清下则利止,里热解,而邪亦不能留恋于表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而利,故用芩、连之苦以泄之坚之。芩、连、甘草为治痢之主药。(《伤寒论类方》)
清·陈古愚:方主葛根,从里以达于表,从下以腾于上。辅以芩、连之苦,若夺以坚之,坚毛窍而止汗,坚肠胃以止泻。又辅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与人参同味而同功,所以补中土而调脉道,真神方也。(录自《长沙方歌括》)
剂型(preparation)是指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即药物的制剂类型。
指根据外观、制做方法及服用方法划分的不同的方剂类型。中药的剂型有汤、酒、丸、散、膏、丹、锭、片、露、霜、胶、茶、曲等。
传统的剂型有汤剂、酒剂及丸、散、膏、丹等,现代剂型有配方颗粒、冲剂、针剂、片剂、口服液、糖浆剂、胶囊剂等,临床上应根据病情恰当选择。
中医方剂的剂型颇多,现将常用的剂型简要介绍如下。
详见百科词条:剂型 [ 最后修订于2016/6/27 20:29:42 共196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其病机为湿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湿。对于 补肾 祛湿我们有哪些治疗的 中药 方呢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补肾祛湿健脾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补肾祛湿健脾的中药方
1、三仁汤
组成: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白蔻6g,竹叶6g,厚朴6g,苡仁18g,半夏10g。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 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
2、胃苓汤
组成:五苓散3g、平胃散3g。
功用:祛湿和胃。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
3、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白术9g。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卫表不固, 风水 或 风湿 。
4、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甘草6g。
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
5、实脾汤
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腹皮、附子、茯苓、干姜各6g,甘草3g。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阳虚水肿。
6、连朴饮
组成:厚朴6g,黄连3g,菖蒲3g,半夏3g,香豉9g,枝子9g,芦根60g。
功用: 清热 化湿,理气和中。主治湿热温伏。
7、五苓散
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补肾祛湿健脾吃什么食物好
1、茯苓:具有利水渗湿、促进 消化 的功效,我们可以用茯苓、猪骨头或鲤鱼煲汤喝以祛湿。
2、薏米:具有健脾利湿、清热 排毒 的功效,我们可以用薏米做成粥、饭等食用,特别适合老弱病患者。
3、冬瓜:具有利水、利湿、解暑、 减肥 的功效。除了祛湿,想减肥的朋友该注意了,冬瓜还可以减肥,应该多吃。另外,冬瓜偏凉性,女性生理期不要吃,引起 痛经 。
4、红豆:具有清热 解毒 、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的功效,我们可以用红豆煮粥喝,但是,尿多之人不宜食用,主要是由于红豆具有利水的功能。
5、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
6、马齿苋: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
补肾祛湿健脾的 食疗 调理
薏米红豆粥——消水肿
先将薏米和赤小豆先泡个几个小时,然后放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赤小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赤小豆粥就煮成了。有高压锅的,直接泡后煮压一会就可以。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
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茯苓粥——健脾祛湿
取粳米100克,淘净;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调至武火将水烧沸,水开后转用文火熬至糜烂,然后加入盐、生姜粒若干,搅匀即成。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根据口味可加入红糖。长期食用可起到利水渗温、健脾祛湿的功效,对于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冬瓜粥——利尿祛湿
冬瓜100克,粳米100克。冬瓜洗净,带皮切成小块,和粳米一起放入沙锅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烂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 微量元素 ,并能利尿祛湿,同时也是消暑佳品。此粥根据口味可做成甜或咸的,最佳食用时间是每天上午和下午的餐饮时间。
参芪粥——祛湿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 。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十八卷。宋代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倘识三因,病无余蕴”。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总论后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本书卷一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卷二下半部卷十八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共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方论结合颇切实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现存宋刻配补本、元刻本及多种清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全文阅读:zhongyiguji21tcm/546/sanyinjiyibingzhengfanglun/indexs
详见百科词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最后修订于2015/11/6 15:49:48 共4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20 18:01: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