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日本茶道源自宋朝点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为什么说日本茶道源自宋朝点茶,第1张

九世纪末点茶传入日本,点茶被日本人民所接受并推崇,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然而从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传统点茶也随之绝迹。为日本茶的抹茶最大的特征之一是粉状。把茶叶的新芽摘除后蒸着,然后就那样晾干,把它碾成粉。粉泡到热水里,能够成为茶道里的抹茶;和食材混在一起,能够成为抹茶味的食物。这和泡在热水里喝的煎茶不一样,抹茶喝的就是粉本身的味道。

而这种把茶叶磨成粉的工艺,实际上源自宋朝点茶。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宋代的点茶形式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点茶,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这种技艺高超的点茶方式,也是宋代发达的茶文化集大成的体现。可以说,日本茶道的鼻祖其实就是宋代的点茶。

南平市曜变陶瓷研究院院长——陆金喜 ,历时二十多年,探寻无数遗址,走访无数专家学者,终于收集到了 全球唯一一套完整的宋朝建窑点茶茶器文物 。为让更多人能够品味宋朝点茶文化,体验茶文化的巅峰美学。 陆金喜以柴烧工艺,对照宋朝点茶文物,一比一研究复原出全套26件独立器具的“陆金喜·仿宋点茶茶器” ,还原天然古朴的神韵,再现哲理追求的和谐 。

陆金喜·仿宋点茶茶器  ,质似、神似宋朝点茶文物,吻合文会图等宋代名画场景中的茶器。陆续登上了  CCTV《一槌定音》栏目、工艺福建国家大师传承展闭幕式、第二届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  等演示展出,获得了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晓光,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杨宝杰,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中国人民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宋平生,瓷器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 等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赞赏和认同。

为了让更多人品味宋朝点茶文化,积极参与首届斗茶大赛, 限量发售200套陆金喜·仿宋建窑点茶茶器 ,并配有详细的茶器使用教学视频。目前只采取预订形式,请联系官方客服或各大代理商处详询。

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点茶法源自煎茶法,开始于晚唐至五代间,宋代点茶法代替煎茶法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点茶法是将茶粉置于盏中,加入热水,用茶筅击拂,使茶粉均匀分布在水中,然后饮用的茶汤制备方法。

  宋代的点茶程式大致可分为以下12 个步骤:列具- 炙茶- 碾茶- 罗茶- 烧水-燲盏- 置茶- 候汤- 调膏- 冲点击拂- 鉴赏汤花- 闻香尝味。

   宋代点茶法的茶文化特征:

  1注重茶汤的色、香、味:宋代点茶法不再在茶中加入任何作料,已经纯粹是清饮了,因此更加注重茶汤的色、香、味,宋徽宗《大观茶论》说:“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蔡襄《茶录》指出:“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茶有真香……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茶味主于甘滑”。

  2有较高的点茶技艺要求:点茶在碾罗、候汤、冲点、击拂都有较高的技艺要求。

  3重视点茶的环境要求:宋代品茶有“三点”、“三不点”之说,“三点”其一要有好天气;其二要求佳客风流儒雅、气味相投,其三要求点茶做到:茶新、泉甘、器洁;反之,是为“三不点”。

  4茶色贵白之风盛极一时:唐代,陆羽《茶经》称紫者上;宋徽宗《大观茶论》则说:“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可见其以茶色白为贵。

茶百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是用茶和清水进行作画,是比较雅致的一种文化活动,倍受古代文人们推崇。茶百戏的流程是比较复杂的,做出来的图案是比较精美的,最开始起源于唐代,在宋代比较盛行。

茶百戏起源于哪个朝代

茶百戏始于唐代,而盛行于宋代。在宋代上自帝王,下自文人、僧徒都会分茶,宋徵宗赵佶、文人陆游、李清照、杨万里无不精于此,留下了许多赞美分茶的诗文。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已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百戏的茶汤不仅可供欣赏还可品饮。据称,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泡茶法,人体可获得茶中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茶百戏的历史渊源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

茶百戏是历史上盛行于闽北武夷山一带的传统文化,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作为原料就能在茶汤表面幻变出文字和图案。

其中包括了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和点茶,而点茶又分为调膏、注汤、击拂。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到了宋代,宋徽宗不仅亲自撰写《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的技艺,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

两宋的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

北宋陶谷在《_茗录》中对“茶百戏”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陶谷明确记载了茶百戏是用注汤和茶勺搅动的方法幻变形成生动图案的独特技艺。

古籍中关于茶乳幻变图案的记载和描述还有许多,如宋·郭祥正在《谢君仪寄新茶二首其一》也记载:“辗开_玉饼,汤溅白云花”;

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记载:“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等等。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也描述了茶百戏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

茶百戏是非遗吗

是的。

茶文化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现代人沿袭了明朝沏茶、泡茶的方式,而早在唐、宋年间,煮茶、点茶则是当时的流行。“茶百戏”由宋代点茶技艺延伸而来,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表现字画的古茶艺。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茶艺师章红艳以茶匙为画笔,用茶汤当画板,她的“茶百戏”作品已经达200多幅,亚运吉祥物、花鸟虫鱼和仕女图等都出自茶盏间的一笔一划,承载了径山的千年茶香。

据了解,径山镇被誉为“中国禅茶文化镇”,千百年来茶文化兴盛、绵延不衰,宋代非遗点茶技艺在这里发扬传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