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调幽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碣石调幽兰》,第1张

《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与后世所见的减字谱琴谱不同,《碣石调幽兰》还是唯一的文字谱。

《碣石调幽兰》的发现

《碣石调幽兰》的发现,有赖于清末书法家、收藏家杨守敬(1839-1915)。

杨守敬于1890年出任驻日使馆参赞。在日期间,杨致力于收藏古籍,时任驻日大臣黎庶昌对杨此举大力支持,并将国内已经散佚的二十六种、凡二百卷古籍在日辑刊,曰《古逸丛书》,其中就有宝素堂抄本《碣石调幽兰》一卷,原书序下注『一名《倚兰》』(为统一起见,本文主要采用『猗』字)。

《碣石调幽兰》系南朝梁末会稽人丘明所传,『以其声微而志远,而不堪授人』,后来在陈桢明三年(该年,陈为隋灭),将此曲传给了宜都王陈叔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异母弟弟,封宜都王),不少文章(甚至学术论文)中将『宜都王叔明』解为宜都人王叔明,实为谬误。

据杨氏所按,原书为唐人真迹,这也是后世琴家所宝之处。

据《琴书大全》卷十《琴事·琴曲传授》所载,陈叔明这一脉承于刘琨,后『普明传封袭,袭传陈宜都』,普明或为此丘明。南朝宋人释普明校对佛经《楞伽经》,此普明既为佛门弟子,称丘明亦不为怪。此处为我臆测,关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间的很多历史尚无定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幽兰》溯源

中国传统语境下,文人对兰花有着特定的情感寄托,兰花因其清幽高洁而被视为君子的象征,尤其用于表达不仕时的心境。

相传孔子游七十国,都得不到重用,最后从卫国返回鲁国时,在隐谷中看到兰花生长在杂草间。孔子认为自己有兰花之香,应该被当时的『王者』礼遇,遂有生不逢时之叹。于是停车援琴鼓之,而作《猗兰操》。

《孔子家语·在厄》中所载:

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在《琴操》中所载:《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隠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有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张九龄的《感遇》系被贬荆州刺史时所作,其一写到: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韩愈《猗兰操》,系被贬潮州刺史时所作: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其中都表达了与孔子同样的怀才不遇而又孤芳自赏的傲娇情绪。可以相信,正是藉由孔子及此曲,兰花奠定了其君子之喻的地位。

《碣石调幽兰》共四拍,或与曹操《碣石篇》相证。《碣石篇》为大文豪魏武帝曹操代表作之一,又名《步出夏门行》、《陇西行》,组诗分为《艳》辞(序曲)及《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亦作《河朔寒》)、《龟虽寿》四章,真实地记录了建安十一年秋曹操八月东征,至建安十二年春二月还邺的过程。现征引如下:

艳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幽兰》在古谱中的其它版本

鉴于《幽兰》的悠久历史及其对于文人的特殊意义,《幽兰》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流传的过程中,诞生了不同的曲调和版本,甚至曲名也有《幽兰操》、《猗兰操》、《漪兰操》、《幽兰》、《猗兰》、《倚兰》、《漪兰》之别。但在提到曲意时,基本都征引孔子生不逢时之叹作为注解。

粗略翻阅了我所能见到的古谱,基本都收录有《猗兰》,限于学识浅陋,尚不能一一爬梳其异同,在此只作纸上谈兵。

当代演奏版本

据吴文光先生在《<碣石调幽兰>研究管窥》一文中所述:

直到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四年,京师琴家杨宗稷(字时百)先后用功三年对《碣石调幽兰》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和实验性的打谱,在确定《碣石调》的定弦为古琴正调弦法的基础上,发表了《幽兰古指法解》,随后又刊行了《幽兰减字谱》与《幽兰五行谱》。

按查阜西的统计顺序,迄至1956年,弹出《幽兰》的琴人依次有徐立荪、姚丙炎、吴振平、吴景略、管平湖、喻绍泽、薛志章七人。有现代记谱者有徐立荪、姚丙炎、管平湖、喻绍泽、薛志章、陈树三(三线谱译本,基本根据杨宗稷《幽兰》五行谱)。就我所见,有录音行世的有管平湖、姚丙炎、徐立荪三家。

吴老基本道出了自《碣石调幽兰》重现中土后的重生历程。

2010年1月上映的**《孔子》主题曲名为《幽兰操》,由王菲演唱,歌词即改编自韩愈的《猗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歌词较原诗而言,少了些许悲伤,多了些许希望。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②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⑥”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⑦之,位已高而擅权⑧者君恶⑨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名敖,字孙叔,楚国(今荆州沙市)人,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孟子在[1] 中写到“孙叔敖举于海”,以贤能闻名于世。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西汉时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从现存文献中辑录已经散佚的文献,以求完全或部分恢复散佚文献原貌的古籍整理工作,简称辑佚。中国古代常用“钩沉”一词指代辑佚工作。辑佚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辑佚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原书尚存,但有短缺,从其他记载中辑录补充;二是原书已佚,而在他书中尚有全书或片段保存,可据以钩沉重现或辑录复原。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天灾人祸以及书籍本身的内容质量、传播方式、载体性能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散佚,或者全部亡佚。中国西汉所编《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书籍,用唐代所编《隋书·经籍志》加以核对,已经亡佚了百分之六、七十,以后各代书籍亡佚失传的情况与此相类,为了保存文献,充实史料,辑佚工作便应运而生。

中国较早从事辑佚工作的是宋代的黄伯思(~1118)和王应麟(1223~1296)。黄伯思曾从马总《意林》及李善注鲍照《舞鹤赋》中辑出已佚的《相鹤经》。王应麟则有感于《易》学独传王弼,《尚书》只存《伪孔传》,便从群书中辑出有关郑玄《易注》、《书注》的资料编成《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他又感到四家之《诗》只有《毛传》流传,便从群书中采集有关其他三家诗说的资料,编成《三家诗考》。“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遍。”(章学诚《校雠通义·补郑》篇)南宋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写有一篇《 书有名亡实不亡说》,是最早提倡和研究辑佚理论与方法的文献,标志着辑佚学的发端。明代祁承㸁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补充了郑樵的观点。辑佚在清代最为兴盛,成为专门的学术事业。有专辑某学科著作的,如余萧客的《古经解钩沉》30卷,辑存了唐代以前的群经训诂;有专辑某书注解的,如臧庸的《尔雅汉注》3卷,辑存了汉代各家注释《尔雅》的文字;有专辑某人著述的,如袁钧的《郑玄佚书》79卷,辑存了郑玄的一些著作。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已经亡佚的古代典籍 385种,4946卷。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大规模辑集古代经、史、子、集四部佚书的宏举,如马国翰辑成经部书444种,史部书8种,子部书 178种共630种,印成《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辑成“经解”86种,“道纬”56种,“子史钩沉”74种,印成《汉字堂丛书》 (又名《黄氏逸书考》)。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则广泛收集唐代以前的文章,共得3519名作者的文献746卷,分 15集印行。清代的辑佚实践大大丰富了古籍的品类和种数。尽管如此,辑佚工作仍需要开展,不仅原有的古籍可以继续作为辑佚的对象,古文献的不断出土和发现也为辑佚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

开展辑佚工作需要根据目录著作了解古书的存佚残缺,需要通过辨伪来考证辑录文献的真假是非,需要通过版本和校勘来审订所辑字句的异同多寡和是非得失。因此,辑佚工作需要运用目录学、辨伪学、版本学和校勘学多方面的知识。用以辑佚的资源很多,主要有类书、总集、方志、古注、金石以及新出土的古代文献等。刘咸炘在《辑佚书纠缪》中提出辑佚中“漏、滥、误、陋”四大弊端:辑录而不遍检全书称为漏;本非佚文而指鹿为马称为滥;不审时代,据误本、俗本称为误;不辨体例,不考源流称为陋。可见,辑佚工作需要有广博的古典文献的基础知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