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肠风黑散简介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肠风黑散处方败酱(烧)、木馒头(烧)、乌头(去核)、甘草(炙),各二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或饮酒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或 脱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频并,并皆疗之。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温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卷六(宝庆新增方):肠风黑散别名肠风黑神散处方败棕(烧)2两,木馒头(烧)2两,乌梅(去核)2两,甘草(炙)2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煿,或饮酒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或 脱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频并。用法用量肠风黑神散(《校注妇人良方》卷八)。摘录《局方》卷六(宝庆新增方)《局方》卷八(淳佑新添方):肠风黑散处方荆芥(烧)2两,枳壳(去瓤)3两(2两烧,1两炒用),乱发(烧)1两,槐花(烧)1两,槐角(烧)1两,甘草(炙)1两半,猬皮1两半。制法上将各烧药同入瓷瓶内,黄泥固济,烧存三分性,出火气,同甘草、枳壳为末。功能主治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煿,或饮酒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或 脱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频并。用法用量用法中甘草,《奇效良方》作“木馒头”。摘录《局方》卷八(淳佑新添方)《直指》卷二十三方名肠风黑散组成败棕1分,头发1分,木馒头1分,木贼(各烧存性)1分,槐角(炒)1分,枳壳(制)1分,甘草(炒焦)半分,乌梅肉(炒)半分。主治肠风下血腹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陈米饮乘热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局方》卷八(淳祐新添方)方名肠风黑散组成荆芥(烧)2两,枳壳(去瓤)3两(2两烧,1两炒用),乱发(烧)1两,槐花(烧
详见百科词条:肠风黑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43:17 共101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神仙活命饮 31 神仙活命饮的别名 32 处方 33 功能主治 34 神仙活命饮的用法用量 35 运用 36 方解 37 现代适应证 371 疖肿 372 化脓性扁桃体炎 373 蜂窝织炎 374 乳腺炎 375 脓疱疮 38 神仙活命饮的药理作用 3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82 抗炎、抗氧化、解热、镇痛作用 383 对心脏、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9 摘录 4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方之神仙活命饮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神仙活命饮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46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仙活命饮 1 拼音
shén xiān huó mìng yǐn
2 概述神仙活命饮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常用方为《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记载的仙方活命饮。其组成为穿山甲(炙)6g、防风6g、没药6g、赤芍6g、白芷3g、当归尾6g、乳香6g、贝母6g、天花粉6g、皂角刺6g、金银花9g、陈皮9g、甘草6g。此方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症见痈疮肿毒局部红肿焮痛,或身热微恶寒,舌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本方是治疗痈疡肿毒初起病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软组织的感染化脓性炎症,如痈、蜂窝织炎、乳腺炎、疖肿、脓疱疮、深部脓肿等属阳证者。
3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神仙活命饮该方剂主要用于化脓性感染,其抗菌谱广泛,作用力也强,特别是大多药物均针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常见的致病菌;同时该方剂抗炎、解热、镇痛作用也很强;部分药物能改善微循环,可在感染局部起到“活血化瘀”作用。但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该方剂组成比较庞杂,有些药物从现代医学角度尚未发现其对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有有效的治疗作用。对于重症疖肿、蜂窝织炎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外科手术治疗为宜,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有效抗生素治疗。[1]
31 神仙活命饮的别名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真人活命饮(《摄生众妙方》卷八)。
32 处方川山甲 甘草 防风 没药 赤芍药各3克 白芷18克 归梢 乳香 贝母 天花粉 角刺各3克 金银花 陈皮各9克
穿山甲(炙)6g、防风6g、没药6g、赤芍6g、白芷3g、当归尾6g、乳香6g、贝母6g、天花粉6g、皂角刺6g、金银花9g、陈皮9g、甘草6g[2]
白芷6g、贝母6g、防风6g、赤芍药6g、当归尾6g、甘草(节)6g、皂角刺(炒)6g、穿山甲(炙)6g、天花粉6g、没药6g、金银花25g、陈皮9g[3]
33 功能主治《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神仙活命饮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疮疡肿毒初起,赤肿焮痛,或身热微恶寒,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属于阳证者。
34 神仙活命饮的用法用量用好酒600毫升,煎至300毫升。若上身,食后服,若下身,食前服,再加饮酒150~200毫升,以助药势。不可更改。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3]
35 运用1.本方是治疗痈疡肿毒初起病证的代表方剂。凡痈疽疮疡初起属阳证者,局部出现了红肿热痛,或伴有发热微恶风寒、舌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等症状者,即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本方除煎煮取汁内服外,药渣还可捣烂外敷患处。[2]
2.加减法:若红肿痛甚,热毒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野菊花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热盛伤津,口渴甚者,去辛燥之白芷、陈皮,重用天花粉,并可加玄参、麦冬以清热生津;便秘者,加大黄以泻热通便;并可根据疮疡肿毒所在的部位不同,适当加入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所。[2]本方除煎煮取汁内服外,药渣可捣烂外敷。[4]
3使用注意:本方前人称之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而体现的各类疮疡肿毒。以局部红肿焮痛,甚者伴有身热,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脓未成者,服之可消,脓已成者,服之可溃。但应注意只可用于痈肿未溃之前,若已溃后断不可用。阴证疮疡忌用;脾胃本虚,气血不足者均应慎用。[3]
36 方解[3]
痈疡肿毒初起,红肿掀痛,属于阳证者。痈疡肿毒一证,多为热毒内壅,气滞血瘀痰结而成,症见红、肿、热、痛,甚者伴有全身症状。属阳证痈疮,必以清热解毒配合理气活血,散结疏风为治。方以金银花为君,其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然单用清热解毒,则气滞血瘀难消,肿结不散,故又以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橘皮行气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气行则营卫畅通,营卫畅通则邪无滞留,使瘀去肿消痛止,共为臣药。白芷、防风透达营卫,疏风解表,又可散结消肿;山甲、皂刺通行经络,溃坚决痈,可使脓成即溃;花粉、贝母清热化痰排脓,可使未成即消,均为佐药。甘草为使,助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疏风消肿之功。
本方属外科“消法”的代表方剂。全方辛苦偏凉,寓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化瘀散结诸法于一方,其药物配伍体现了外科阳证内治消法的配伍特点。本方与普济消毒饮均属清热解毒方剂,但普济消毒饮所治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治法,并佐以升阳散火,发散郁热。本方则通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适宜。
37 现代适应证[4]
适应证:可用于化脓性炎症,如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脓疱疮、疖肿、深部脓肿等属阳证、实证者。
371 疖肿疖肿是累及毛囊深部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化脓性皮肤病,初起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硬结,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白色脓栓,脱落后排出脓血及坏死组织。
372 化脓性扁桃体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急性扁桃体炎的致病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腺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大量繁殖,毒素破坏隐窝上皮,病原侵入扁桃体实质而发病。病毒感染者炎症仅局限于黏膜表面,多为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当炎症侵入扁桃体实质的淋巴滤泡,引起充血肿胀、化脓称为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当扁桃体充血红肿,隐窝内充塞渗出物并自窝口排出,有时有连成一片的假膜即为隐窝性扁桃体炎。
373 蜂窝织炎蜂窝织炎,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其他型链球菌通过受伤的皮肤黏膜进入皮下结缔组织,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致病菌释放毒性较强的溶血素、链激酶、透明质酸酶等,使组织水肿、坏死,病变扩展快,附近淋巴结也可侵及。一般皮下蜂窝织炎表皮红肿边缘界限不清楚,继续发展皮肤局部变成褐色,可起水疱,破溃后流出脓液;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常以厌氧菌侵犯为主,如肠球菌、兼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拟杆菌或产气夹膜梭菌,局限于结缔组织,不侵犯肌层,破溃后有臭味,全身状态较快恶化。
374 乳腺炎乳腺炎其实就是生长在乳腺上的蜂窝织炎,主要由于乳汁瘀积, 破损或皲裂使细菌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致乳腺小叶而使该部组织水肿、变性、坏死,形成脓肿。临床主要表现为 疼痛,局部红肿、发热,重者可有全身发热、寒战等症状。
375 脓疱疮脓疱疮是由金**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通过密切接触或自身接种传播的皮肤化脓性病变。细菌主要侵犯表皮,引起化脓性炎症;凝固酶阴性噬菌体Ⅱ组T1型金**葡萄菌可产生表皮剥脱毒素,引起毒血症及全身泛发性表皮松懈坏死;抵抗力低下者可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少数可诱发肾炎或风湿热。临床分寻常型脓疱疮、深脓疱疮,大疱性脓疱疮3种。主要表现为初起红色斑点,继之转为脓疱,然后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厚痂,重者皮肤可大面积剥脱。
38 神仙活命饮的药理作用[5]
3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君药金银花有广谱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淋球菌、霍乱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某些皮肤真菌、口腔内部细菌、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孤儿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而且金银花与青霉素等抗生素合用可使抗菌作用互补和增强。其有效抗菌成分为绿原酸及异绿原酸,同时金银花还有抗细菌内毒素作用,不仅能清除内毒素而且对其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减少内毒素引起的死亡。臣药当归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铜绿假单胞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赤芍抗菌谱几乎与金银花相同,同时对流感或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及某些肠道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没药主要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佐药白芷对大肠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对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风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部分真菌和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皂角刺具有杀虫作用。天花粉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艾滋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甘草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能抑制幽门螺旋杆菌、阿米巴原虫、 滴虫,而且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艾滋病毒等有确切的抑制作用。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抗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能力强;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能抑制肝炎病毒;甘草酸单胺还能抑制HIV。由此可见该方剂13味药中有8味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而且大部分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易引起组织感染的细菌有对抗作用,可能此即为该方剂组成的中心。
382 抗炎、抗氧化、解热、镇痛作用该方剂13味药中有9味药具有明确的抗炎、解热功能。其中君药金银花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黄褐毛忍冬总苷FUL通过兴奋垂体-肾上腺轴而发挥抗炎作用,对炎症的各个过程均有抑制作用;同时金银花作用于下丘脑前部的热敏神经元,使其恢复正常水平,又能抑制冷敏神经元发放冲动,降低抗体产热水平,从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臣药当归所含阿魏酸具有广谱的抗变态反应作用,当归水煎剂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急慢性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炎症组织PGE2释放量,降低补体旁路溶血活性,同时有显著的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有抗超氧阴离子和H2O2对红细胞的氧化作用,并能清除自由基使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减少,因此也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赤芍所含芍药苷、牡丹.酚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多种致炎剂以及炎症的各个过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臣药没药具有显著的抗炎、消肿作用,同时对于黏膜损伤有收敛作用,还有解热、镇痛作用。乳香对炎症的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陈皮所含陈皮苷及甲基陈皮苷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肉芽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白芷所含欧前胡素也具有抗炎作用,并有显著的解热、镇静、镇痛作用。防风则通过增强免疫功能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具有明显的解热、降温、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穿山甲也有抗炎作用。皂刺有消肿透脓作用。甘草通过兴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产生皮质激素样作用,同时甘草抑制PGE2作用及减少内源性PGE2产生而发挥抗炎作用,其抗炎、解热作用具有氢化可的松样作用,对炎症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甘草还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损伤作用,同时还有抗过敏作用和对免疫性炎症的抑制作用。该方剂中至少有7味药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383 对心脏、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臣药当归有抗血小板凝聚和抗血栓作用,并能促进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形成,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和扩张血管作用,其所含阿魏酸有改善微循环作用。赤芍能扩张冠状动脉,提高机体耐缺氧的能力,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凝血、激活纤溶的作用,同时能改善微循环。陈皮小剂量可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同时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穿山甲能降低血液黏滞度,延长凝血时间。贝母可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酒的作用主要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甘草所含黄酮则具有缩小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及抗心律失常作用,甘草次酸具有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激动剂样作用;甘草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此即所谓的中医“活血化瘀”作用。
39 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4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方之神仙活命饮 41 方名神仙活命饮
42 组成金银花1两5钱,皂角刺1两,贝母(去心)4钱,天花粉4钱,当归尾5钱,滴乳香5钱,大黄5钱,没药3钱,木鳖子(去壳)3钱,甘草3钱,穿山甲(用蛤粉炒黄,去粉,净)3钱,赤芍药3钱,防风(去芦)2钱半,香白芷2钱半,橘皮(去白)1钱半。
43 主治《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方之神仙活命饮主治痈疽,发背、发脑、发髭、发胁,疖毒,骑毒肿,肚痈,腿痈,附骨痈疽,恶疮,恶漏疮,血块气块,面目手足浮肿。
44 神仙活命饮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服,量病上下服之。
45 加减老人及体虚者,加生黄耆半两;脏腑闭涩者,服九宝饮。
46 摘录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方之乌药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之乌药散 41 组成 42 制法 4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乌药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之乌药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制备方法 64 功能主治 6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7 《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乌药散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普济方》卷一四○方之乌药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制备方法 84 功能主治 8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9 《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乌药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制备方法 94 主治 9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96 运用 10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之乌药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主治 104 各家论述 11 《普济方》卷二五六引《卫生家宝》方之乌药散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制备方法 114 功能主治 11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12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乌药散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效主治 124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13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方之乌药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制备方法 134 功能主治 13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14 《博济》卷三方之乌药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制备方法 144 功能主治 14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乌药散 1 拼音
wū yào sǎn
2 概述乌药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
3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方之乌药散 31 组成乌药、莪术(醋浸炒)、桂心、当归、桃仁、青皮、木香各等分[1]。
32 制法上药为末[1]。
3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热酒调下[1]。
34 功能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方之乌药散功能活血行气,温经止痛[1]。治血气壅滞,心腹刺痛[1]。
4 《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之乌药散 41 组成木香、茴香、炒高良姜、青皮(去白)、槟榔、乌药(姜酒浸一夜)各五钱,川楝子(巴豆七十粒打碎同麸炒川楝子至黑色,去麸及巴豆)十个[1]。
42 制法上药为末[1]。
4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一钱,温酒调下,痛甚者炒生姜热酒调下[1]。
44 功能主治《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之乌药散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1]。治疝气,牵引脐腹疼痛[1]。
5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乌药散 51 处方乌药30克 木香30克 桂心30克 青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蓬莪术30克
乌药1两,蓬莪术1两,桂心1两,当归1两(锉碎,微炒),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木香1两。
52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
53 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乌药散主治妇人血气上攻,心腹疼痛不可忍,神情闷乱。
功在开滞消积。主治妇人气滞血瘀,心腹疼痛;经行或产后因食生冷,致成症块。
54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以热酒,调下。
每服以生姜15克,拍碎,黑豆15克,同炒豆令熟,入童便250毫升,煎三五沸,滤去滓,调下散药6克。
55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
6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之乌药散 61 方名乌药散
62 组成乌药半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蛤粉半两,木香半两,槟榔半两。
63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64 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之乌药散主治湿脚气,小便不利,气攻心痛烦闷。
6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煎生姜、葱白汤调下,不拘时候。
7 《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乌药散 71 处方乌药 附子 天雄 沉香(大块)各30克 甘草(少许)
72 功能主治《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乌药散主治老人、虚人中风不语。
7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上入钵磨,每服3克。病势稍重,用水250毫升,姜10片,煎125毫升,空腹服。
74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
8 《普济方》卷一四○方之乌药散 81 方名乌药散
82 组成乌药1两,茴香1两,青皮1两,赤豆1两,干漆2两,没药2两,硇砂1两,滑石1两,高良姜1两。
83 制备方法上除硇砂别入,捣筛为散。
84 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一四○方之乌药散主治厥阴疝病,胁腹引小腹而痛。
8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取1钱,温酒或白饮和服。仍以铃按伏之,患释。
9 《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乌药散 91 方名乌药散
92 组成乌药1两,附子(1只)1两,天雄(1只)1两,沉香(大块)1两,甘草少许。
93 制备方法上入钵磨。
94 主治《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乌药散主治中风不语,老人虚人可用之。
9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病势稍重,用1碗,加生姜10片,煎半碗,空心服。
96 运用气中,加木香半钱;气虚,加人参半钱。
10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之乌药散 101 方名乌药散
102 组成乌药、香附、苏子、广皮、柴胡、丹皮、焦栀、木香、当归、川芎、薄荷、生甘草。
103 功效主治《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之乌药散功在调气开郁。主治七情郁结,经水或先或后,或多或少,久则闭绝不行。
104 各家论述方中用乌、香、广、附、苏子以行气,柴、丹、栀子以清肝火、解脾郁,薄荷轻清上升,甘草甘温下降,芎、归辛温养血。
11 《普济方》卷二五六引《卫生家宝》方之乌药散 111 方名乌药散
112 组成乌药6两半(去皮心,切片子),白芷6两,白术2两半,苍术3两(米泔浸1宿,切片子),甘草6两半(炒),青橘皮6两(去瓤)。
113 制备方法上药焙干,研为细末,炒,共30两重。
114 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二五六引《卫生家宝》方之乌药散主治伤脾伤暑,伤风伤气,伤冷吐泻恶心,寒热头痛,体重倦怠,不思饮食,荣卫不顺,肢节不和。
11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诸证不论冷热百病,先进23服,大人小儿、孕妇、室女皆可服。每服6钱,加生姜2片,大枣1个,水8分盏,煎至56分,不计时候;沸汤、酒点服亦得。
12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乌药散 121 组成天台乌药、香附子(破,用白者)、高良姜、赤芍药各等分。
122 制备方法上药为末。
123 功效主治《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乌药散功在调和乳汁。主治乳母冷热不和,及心腹时痛,或水泻,或乳不好,因以饲儿,致儿心腹疼痛,或时下利。
124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盏同煎6分,温服;如心腹疼痛,入酒煎;水泻,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13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方之乌药散 131 方名乌药散
132 组成乌药半两,木香半两,茴香子(微炒)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高良姜(炒)半两,槟榔(锉)2枚,楝实10枚,巴豆70枚(微炒,敲破,同楝实2味,用麸1升炒,候麸黑色,拣去巴豆并麸不用)。
133 制备方法上8味,除炒巴豆不用外,捣罗为散。
134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方之乌药散主治控睾痛引少腹。
13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空心、食前温酒调下;痛甚,炒生姜、热酒调下。
14 《博济》卷三方之乌药散 141 方名乌药散
142 组成乌药1两,莳萝1分(2味炒令**)。
143 制备方法上药为末。
144 功能主治《博济》卷三方之乌药散主治干湿脚气。
14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目录 1 拼音 2 《外科精义》卷下:通气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25 备注 26 摘录 3 《奇效良方》卷五十八:通气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诚书》卷七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准绳·疡医》卷五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附注 6 《赤水玄珠》卷三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附注 7 《校注妇人良方》卷八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8 《普济方》卷二七八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9 《普济方》卷五十四 91 方名 92 通气散的别名 93 组成 94 主治 95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96 附注 10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脉因证治》卷上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附注 12 《瑞竹堂方》卷二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妇人良方》卷十二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普济方》卷五十三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7 《幼幼新书》卷三十九引张涣方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通气散 通气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tōng qì sǎn
2 《外科精义》卷下:通气散21 处方
玄胡45克 猪牙皂角 川芎各30克 藜芦15克 踯躅花75克
22 制法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通窍除毒。治时气头面赤肿,或咽喉闭塞不通,用之取嚏,喷七八遍,泄出其毒则愈。若看病之人用此药,必不传染。
2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用纸燃蘸少许,纴于鼻中,取嚏为效。
25 备注方中玄胡,《外科枢要》作“玄参”。
26 摘录《外科精义》卷下
3 《奇效良方》卷五十八:通气散31 处方
茴香 木香 全蝎 玄胡索 陈皮 菖蒲各3克 羌活 僵蚕 川芎 蝉退各15克 穿山甲6克 甘草45克
32 制法上药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理气通窍。治耳聋,气闭不适。
3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每服9克,不拘时温酒调服。
35 摘录《奇效良方》卷五十八
4 《诚书》卷七 41 方名
通气散
42 组成茴香1钱,石菖蒲1钱,人参1钱,延胡索1钱,陈皮1钱,木香1钱,羌活5钱,僵蚕5钱,川芎5钱,蝉蜕5钱,穿山甲2钱,甘草1钱半。
43 主治暴怒气闭,耳部肿胀。
4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酒调服。
45 制备方法上为末。
5 《准绳·疡医》卷五 51 方名通气散
52 组成玄参1钱半,猪牙皂角1钱,川芎1钱,北细辛、藜芦、草乌头、羊踯躅花。
53 主治时毒焮肿,咽喉不利。
5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用纸捻蘸少许,入鼻内取嚏为度,日2次。
55 制备方法上为末。
56 附注方中细辛、藜芦、草乌头、羊踯躅花用量原缺。
6 《赤水玄珠》卷三 61 方名通气散
62 组成木通5钱,木香5钱,枳壳5钱,菖蒲5钱,川芎2钱,柴胡2钱,陈皮2钱,白芷2钱,羌活2钱,僵蚕(炒)2钱,全蝎2钱,蝉蜕2钱,甘草1钱半,川山甲(炮)3钱。
63 主治气闭耳聋。
6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酒调下。
65 制备方法上为末。
66 附注《济阳纲目》有延胡索,无柴胡。
7 《校注妇人良方》卷八 71 方名通气散
72 组成陈皮1钱,苏叶1钱,枳壳(面炒)1钱,木通1钱。
73 主治虚人忧怒,以致伤肺与大肠,不能传送,大便秘结。产后大小便不通。
7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8 《普济方》卷二七八 81 方名通气散
82 组成陈皮1斤(去蒂),阿胶4两(炒),甘草4两。
83 主治诸肿毒初发。
8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半两,用水2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
9 《普济方》卷五十四 91 方名通气散
92 通气散的别名通圣散
93 组成穿山甲(炮)5两,蝼蛄5两,麝香1钱。
94 主治久聋,诸药不效。
95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上以葱涎和捣,塞耳中;或为细末,每用少许,以葱管盛药放耳中。同时以追风散搐鼻。
96 附注通圣散(《景岳全书》卷六十)。
10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101 方名通气散
102 组成郁李仁(去皮,研)半两,木香1分,槟榔(锉)3枚,大黄(锉)1两,芍药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人参半两,山芋1两,桂(去粗皮)1两,甘草(炙,锉)1分,牡丹皮1分。
103 主治聤耳。
10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空心温酒调下。
105 制备方法上除郁李仁别研外,并为散,和匀。
11 《脉因证治》卷上 111 方名通气散
112 组成防风、藁本、独活、羌活、黄芩、黄连、人参、黄耆。
113 主治风热乘肺,脉洪大,肩背痛,须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臁痛,汗出,小便数而欠者。
114 附注《医部全录》本方用量:防风、藁本、羌活、独活各八分,黄芩、黄连各一钱;无人参、黄耆;用法作(口父)咀,水煎服。
12 《瑞竹堂方》卷二 121 方名通气散
122 组成穿山甲(锉细,用蛤粉炒胀,去粉)2两,白牵牛1两(炒),玄胡索(去皮)1两,陈皮(去白,净)1两(炒),木香1两半(不见火),舶上硫黄2两(炒),厚朴(去皮)1两,甘草1两(炙),黑牵牛半两(炒)。
123 主治小肠疝气,腰腹牵引疼痛,感风寒或劳损腰痛,妇人吹乳,心气肿痛,疮疖不拘溃否等。
12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温酒调下,病在上者食后服,病在下者食前服。
12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3 《妇人良方》卷十二 131 方名通气散
132 组成破故纸不拘多少(瓦上炒令香熟)。
133 主治妊娠腰痛,状不可忍。妇人肾虚腰痛。
13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空心先嚼胡桃肉半个,再服药2钱,温酒调下。
13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4 《普济方》卷五十三 141 方名通气散
142 组成茴香1钱,木香1钱,全蝎1钱,陈皮1钱,玄胡1钱,穿山甲(炮)2钱,羌活半钱,僵蚕半钱,川芎半钱,蝉蜕半钱,菖蒲1钱,甘草1钱半。
143 主治耳聋,气闭不通。
14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温酒调下。
14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5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151 方名通气散
152 组成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木香1分,槟榔1分。
153 主治小儿腹胀。
15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煎紫苏、木瓜汤调下。
155 制备方法上锉细,用巴豆30粒同炒令赤色为度,去巴豆,捣三药为细散。
16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161 方名通气散
162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杜仲、阿胶、茴香、川断、补骨脂、山药、橘核、防风、独活、香附、甘草、葱白、萆薢。
163 主治妇人妊娠,劳伤损动,风邪寒气乘之,腰腹痛上连肩背,痛而不止则伤胎易堕。
17 《幼幼新书》卷三十九引张涣方 171 方名通气散
172 组成象牙(烧)1钱,鹅羽(烧)1钱,磁石皂子大(烧)。
173 主治误吞铜钱物及钩绳之类,哽于咽喉。
174 通气散的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新汲水调下。
17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通气散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耳]耳聋、人参、五味汤嚼下。益气聪明汤(见目。)〔气闭〕通气散茴香木香全蝎玄胡索陈皮菖蒲(各一钱)羌活僵蚕川
《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下]耳头痛耳聋颊肿。四物汤加肉桂吞龙荟丸降火。及复元通气散调气。耳聋有湿痰者。滚痰丸下之。耳聋面颊黑者。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发无定处]瘿瘤大。每服一钱,食远,灯心、生姜煎汤送下。方歌通气散瘿坚气瘤,麦桔芎归花粉投,芩枳二陈星贝藻,香附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三卷]腰痛总括,方出本草小续命汤加牛膝,杜仲,炒穿山甲也通气散 活络丹4气滞闪挫通气散,木陈穿索草茴牵,血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十一·疮毒门]痈疽疖毒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苍术的别名 7 苍术的处方用名 8 苍术的来源 9 产地 10 苍术的采收与初加工 11 苍术的生药性状 111 茅苍术 112 北苍术 12 苍术的炮制 121 苍术的炮制方法 1211 苍术 1212 麸炒苍术 1213 焦苍术 122 成品性状 123 炮制作用 124 炮制研究 12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2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243 工艺研究 125 贮存方法 13 苍术的性味归经 14 苍术的功效与主治 15 苍术的化学成分 16 苍术的药理作用 17 与苍术相克的食物 18 苍术中毒 181 不良反应机制 182 临床表现 183 治疗 19 苍术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来源 193 性状 1931 茅苍术 1932 北苍术 194 鉴别 195 检查 1951 水分 1952 总灰分 196 含量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963 供试品溶液制备 1964 测定法 197 苍术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苍术 197111 检查 197112 鉴别、含量测定 19712 麸炒苍术 197121 检查 197122 含量测定 1972 性味与归经 1973 功能与主治 1974 用法与用量 1975 贮藏 198 出处 2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苍术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苍术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苍术 1 拼音
cāng zhú
2 英文参考Atractylodes sinensis [朗道汉英字典]
atractylodes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TRACTLODIS RHIZOM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hizoma Atractylod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tractylodes rhiz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苍术为中药名,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茎[1]。茅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长4~9cm,直径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麸炒苍术表面**或焦**,香气较生品浓[1]。焦苍术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气[1]。
苍术味辛、苦,性温[1]。归脾、胃、肝经[1]。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1]。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2]。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1]。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1]。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1]。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1]。
4 拉丁名Rhizoma Atractylod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atractylodes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苍术的别名仙术、仙姜、天精、地葵、茅术、枪头菜、山刺菜[3]
7 苍术的处方用名苍术、茅苍术、炒苍术、焦苍术[1]。
赤术、枪头菜[4]。
8 苍术的来源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茎[1]。
9 产地主产江苏及东北,华北地区[4]。
10 苍术的采收与初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1]。
11 苍术的生药性状 111 茅苍术茅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112 北苍术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长4~9cm,直径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
12 苍术的炮制唐代有米汁浸炒、醋煮(《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方法[1]。
宋代有炒黄(《太平圣惠方》)、米泔浸后麸炒(《本草衍义》)、米泔浸后醋炒、皂角煮后盐水炒(《圣济总录》)、米泔水浸后葱白罨再炒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米泔浸后盐炒(《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土炒(《校注妇人良方》)等炮制方法[1]。
金、元时代增加了用多种辅料制,“米泔水浸,椒炒,盐炒,醋煮,酒煮”(《儒门事亲》),茴香炒、茱萸炒、猪苓炒、童便浸、东流水浸焙(《世医得效方》),米泔浸后乌头、川楝子同炒焦黄,川椒、破故纸、陈皮、酒浸后炒,酒或醋浸炒(《瑞竹堂经验方》)等方法[1]。
明代有了制炭、蒸法、茱萸制(《普济方》)、土米泔并制、姜汁炒(《仁术便览》)、桑椹取汁制(《景岳全书》)、米泔浸后牡蛎粉炒(《济阴纲目》)、米泔浸后黑豆蜜酒人乳并制(《炮炙大法》)、米泔浸后再用土、水浸,并与脂麻粳米糠拌炒(《本草乘雅半偈》)等方法[1]。同时对炮制目的也有了阐述,如“苍术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干用[1]。亦有用脂麻同炒,以制其燥者”(《本草纲目》)[1]。
清代增加了九蒸九晒法(《医方集解》)、炒焦法、土炒炭法(《外科证治全生集》)和烘制(《丛活》)等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焦、麸炒等[1]。
121 苍术的炮制方法 1211 苍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1]。
1212 麸炒苍术先将锅烧热,撒入麦麸,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投入苍术片,不断翻炒[1]。炒至深**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1]。
每100kg苍术片,用麦麸10kg[1]。
1213 焦苍术取苍术片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时,喷淋少许清水,再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1]。
122 成品性状苍术为不规则的厚片,边缘不整齐,周边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或棕红色的油点(俗称“朱砂点”),并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1]。质坚实[1]。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1]。
麸炒苍术表面**或焦**,香气较生品浓[1]。
焦苍术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气[1]。
123 炮制作用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1]。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1]。如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及湿温发热的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治风寒挟湿之感冒的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1]。
麸炒后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1]。如治脾胃不和的平胃散和痰饮内停的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青盲、雀盲眼目昏涩的二术散(《证治准绳》)[1]。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1]。如治脾虚泄泻的椒术丸(《保命集》)[1]。
124 炮制研究苍术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1]。
12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对苍术不同炮制品(清炒、麸炒、米泔水制)进行挥发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均明显减少,并以麸炒和米泔水制效果为佳,而起到了缓和“燥性”的作用[1]。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苍术酮、苍术素、茅术醇及β桉油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其炮制品的相对含量与生品比较均有减少,物理常数(比重、比旋度、折光率)有所不同,挥发油的组分无明显改变,炮制品之间比较,上述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1]。
12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据实验报道,苍术挥发油对青蛙有镇静作用,并略使脊髓反射亢进[1]。大剂量使中枢神经抑制,终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见过量的苍术挥发油引起的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1]。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1]。可见炮制后的苍术能增强健脾燥湿和固肠止泻的作用[1]。
1243 工艺研究实验比较苍术的麸炒、米炒和烘制三种方法,结果表明各种方法均可使挥发油含量减少,而挥发油的组分无明显差异[1]。其中烘制工艺改善了加工条件,易于控制温度,饮片受热均匀,便于掌握药物的质量,且此法操作简便[1]。实验结果烘制最佳条件是温度70℃,烘制30分钟[1]。
125 贮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1]。防霉,防蛀[1]。
13 苍术的性味归经苍术味辛、苦,性温[1]。归脾、胃、肝经[1]。
14 苍术的功效与主治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1]。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2]。
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1]。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1]。如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及湿温发热的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治风寒挟湿之感冒的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1]。
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1]。如治脾胃不和的平胃散和痰饮内停的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青盲、雀盲眼目昏涩的二术散(《证治准绳》)[1]。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1]。如治脾虚泄泻的椒术丸(《保命集》)[1]。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辟秽的功效[4]。
治湿困倦怠,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泄泻,痢疾,痰饮癖积,皮肤水肿[4]。
治脾湿下注,足膝痿软,肠风,带下,小便浑浊[4]。
治时邪感冒,寒热头通,疟疾,风湿痹痛[4]。
治夜盲症,小儿软骨病[4]。煎服:45~9g[4]。
苍术为眼科常用利水渗湿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的功效:
(1)用于脾虚湿蕴所致视瞻昏渺、视瞻有色等。
(2)用于高风内障见目昏、夜盲、视野缩窄等以及小儿疳积上目所致眼目昏涩。可单用,亦可与猪肝、夜明砂等配伍,如夜明散。
15 苍术的化学成分苍术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1]。
苍术含有挥发油成分[3]。
苍术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茅术醇(Hinesol),β桉叶醇,还含苍术酮(Atractylone)、糖醛等[4]。
16 苍术的药理作用苍术可抗实验性胃炎及胃溃疡,对胃肠运动有调节作用,还可保肝利胆,阻断烟堿(N)受体,并有抗缺氧等作用[4]。煎剂对家兔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对大鼠有明显排钠、钾、氯的作用[4]。但无利尿作用[4]。桉叶醇有镇静作用;苍术(与艾叶等合用更好)烟薰有良好的杀菌、杀病毒等效果[4]。
苍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抑制应激性溃疡,调节胃肠运动,升高血糖,镇静,保肝,抗缺氧,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等[3]。
据实验报道,苍术挥发油对青蛙有镇静作用,并略使脊髓反射亢进[1]。大剂量使中枢神经抑制,终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见过量的苍术挥发油引起的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1]。
炮制后的苍术能增强健脾燥湿和固肠止泻的作用[1]。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1]。
17 与苍术相克的食物服用苍术忌吃桃、李及雀肉、菘莱、青鱼[5]。
18 苍术中毒 181 不良反应机制大剂量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最终至呼吸麻痹而死亡。[3]
182 临床表现大量口服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惊厥和呼吸困难。[3]
183 治疗苍术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1促进毒物排出:洗胃,催吐,导泻,补液。
2对症治疗。
19 苍术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苍术
Cangzhu
ATRACTLODIS RHIZOMA
192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μlodes lancea( 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μlodes chinensis(DC) Koidz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
193 性状 1931 茅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1932 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长4~9cm,直径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
194 鉴别(1)本品粉末棕色。草酸钙针晶细小,长5~30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纤维大多成束,长梭形,直径约至40μm,壁甚厚,木化。石细胞甚多,有时与木栓细胞连结,多角形、类圆形或粪长方形,直径20~80μm,壁极厚。菊糖多见,表面呈放射状纹理。
(2)取本品粉末08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苍术对照药材08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苍术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6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丙酮(9: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不得过13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二法)。
1952 总灰分不得过7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96 含量测定避光操作。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79: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0nm。理论板数按苍术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苍术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ul的溶液,即得。
1963 供试品溶液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6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苍术素(Cl3H100)不得少于030%。
197 苍术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苍术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类圆形或条形厚片。外表皮灰棕色至黄棕色,有皱纹,有时可见根痕。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或棕红色油室,有的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197111 检查水分同药材,不得过110%。
总灰分同药材,不得过50%。
197112 鉴别、含量测定同药材。
19712 麸炒苍术取苍术片,照麸炒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表面深**。
本品形如苍术片,表面深**,散有多数棕褐色油室。有焦香气。
197121 检查水分同药材,不得过100%。
总灰分同药材,不得过50%。
197122 含量测定同药材,含苍术素(C13H10O)不得少于020%。
1972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1973 功能与主治燥湿健脾,祛风敖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
1974 用法与用量3~9g。
1975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198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0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寒论》方之理中汤 41 理中汤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46 备注 47 出处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54 出处 6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65 出处 7 《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74 出处 8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84 出处 9 《普济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汤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95 出处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汤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05 出处 11 《广嗣纪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汤 111 处方 112 功能主治 11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14 出处 12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25 出处 13 《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汤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与主治 1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法 136 制备方法 137 附注 14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41 处方 142 功能主治 14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44 加减法 145 出处 15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51 处方 152 制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55 出处 16 《点点经》卷一方之理中汤 161 处方 162 功能主治 16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64 出处 1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171 处方 172 功能主治 1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74 出处 18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理中汤 181 处方 182 功能主治 183 出处 19 《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汤 191 处方 192 功能主治 19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94 出处 20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汤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05 各家论述 21 《叶氏女科》卷一方之理中汤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2 《普济方》卷三七一方之理中汤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25 加减 226 制备方法 23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理中汤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4 《痘疹一贯》卷二方之理中汤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5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理中汤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6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理中汤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65 各家论述 2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8 《诚书》卷八方之理中汤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9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理中汤 291 方名 292 理中汤的别名 293 组成 294 主治 29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96 制备方法 297 附注 30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方之理中汤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理中汤 1 拼音
lǐ zhōng tāng
2 英文参考lizhong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inseng Decoction for Regulation the Midd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理中汤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28首。其中《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方为常用方,组成为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功效,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 《伤寒论》方之理中汤即理中丸作汤剂[1]。
41 理中汤的别名
人参汤(《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42 处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2]。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克
43 制法上药切碎。
44 功能主治理中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2]。一日三次[2]。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微自温,勿发揭衣被[2]。
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46 备注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47 出处《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汤 51 处方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二钱。
52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5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54 出处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汤 61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甘草各等分。
62 制法上为粗末,加木香(煨)、肉豆蔻。
63 功能主治产后虚证,下痢纯白,腹痛,里急后重,手足冷。
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陈米、盐、乌梅煎,空心服。
65 出处《普济方》卷三五五
7 《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汤 71 处方人参1钱,炙甘草1钱,绿升麻1钱,漂白术2钱。
72 功能主治痘已现形,而吐泻不止。
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煨姜3片,大枣3个,水煎服。
74 出处《幼幼集成》卷五
8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汤 81 处方人参2钱,黑姜1钱5分,甘草(炙)2钱,白术(陈土炒)3钱,附子(姜汁、甘草水制)1钱。
82 功能主治温补中气,挽回元阳。主
8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大枣3个(去核),水煎服。
84 出处《医学心悟》卷六
9 《普济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汤 91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白姜(炮)、甘草(炙)各等分。
92 制法上锉。
93 功能主治脾胃虚冷,脘痛,腹胀,泄泻。
9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重者,加炮附子。
95 出处《普济方》卷四○四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汤 101 处方槟榔(锉)、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锉)、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半夏(用生姜捣碎,焙)、沉香各等分。
102 制法上为粗末。
103 功能主治痰饮。思后余毒,不思饮食,三焦气惫。
1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105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1 《广嗣纪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汤 111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炙草3分,干姜5分,藿香叶5分。
112 功能主治妊娠吐清水,同食物出者。
11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1盏半,加姜汁1匙服。
114 出处《广嗣纪要》卷十二
12 《万病回春》本文2023-08-20 18:17: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