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李商隐翻译及赏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无题李商隐翻译及赏析,第1张

 1、译文:昨夜的众星璀璨,凉风习习,酒筵设在画楼的西畔、厅堂的东面。身上虽然没有彩凤双翅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相通。隔着座位对饮春酒,酒暖身心。分组来行酒令,蜡灯分外红。可叹啊,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飘转的蓬蒿。2、赏析:全诗抒发了诗人与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的怀想和惆怅。

 《无题》的全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由今宵的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倾注了诗人强烈的向往倾慕之情和“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感慨。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飘蓬的慨叹结合起来,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使得这首无题诗,含有某种自伤身世的意味。

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这是因为“巴山夜雨”给诗人的感受是非常复杂深沉的,是最凝炼的景语,又是最深切的情语,既写景,又抒情,是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在这首诗中如此使用,就非常含蓄,引人联想,别具一格。�

这首诗,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愁别绪;而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含有欢聚的情绪。离愁是实,欢聚是虚。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恋之情,对欢聚盼之愈强,当前的思恋之情便反映得愈深,愈难排遣。两相对照,更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吴宫》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咏史讽谕现实。诗人李商隐生于晚唐,有感于“社稷将危,天下将倾”,乃以诗寄托感慨,警示当权。古人所作众多咏史诗,有不少是讽谕之作。如《隋宫》诗,写“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炀帝在景华宫征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光照山谷,以享乐事,终至败亡。《齐宫》诗,写“永寿兵来夜不尽,金莲无复印中庭。”以南齐废帝东昏侯为徐妃,建金质莲花于地,使她行其上,而娱乐*逸,抨击了齐帝的荒*亡国。《览古》诗,写隋、吴、宋、齐的*乐亡国,《景阳井》诗,写南朝陈后主之亡国。上述这些咏史诗,虽都是同一主题,但所述之事不同,手法不同。李商隐此诗,题目是《吴宫》,专写吴王夫差的荒*亡国之事。吴宫在今之苏州,市内多水街,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诗的第1、2句,“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极写如今吴宫,空寂无人。“龙槛”指雕有龙凤图案的临水亭轩。“水殿”:指建筑在浅水上之宫殿(奢侈、*逸、荒荡得出奇!)。“沉沉”:深邃沉寂,“清”写水之清澄沉静,此句写“龙槛”“水殿”是画文并举,言水边水上之宫殿、亭轩,都是那么深邃沉寂,周围的水域,又是那样清澄沉静。如此描写,突出了当前的吴宫,空寂无人,幽冷深沉。这是从观感来写吴宫。“禁门深掩断人声”是写眼前的宫门之内,悄无人声,这是从听感上来谈。“禁门”指宫门。“深掩”二字,描绘了宫门现在已经无人出入之状。开章两句,留下悬念,为什么宫殿内一片空寂无人?是喻铜驼之悲,确有寄托!

第3句“吴王宴罢满宫醉”,揭示了上面的悬念。前面所写宫廷空寂无人,原来是因“满宫醉”,宫中的人们,皆醉入梦乡,无人再在宫殿御花园歌舞喧笑、宴饮作乐。这“满宫醉”不仅是前面所写宫庭空寂无人的因,而且又可由“满宫醉”中,想象到“醉”前、从前那些狂欢极乐的情状,因此“满宫醉”,揭示了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帝王*逸享乐、醉生梦死的批判。“满宫醉”三字,不仅写帝王醉生梦死之状,而且联系吴王夫差拒伍子胥进取之谏,反而信馋言、纳美女、图安乐,迫害忠良,杀伍子胥,终于导致亡国之事,更有*逸亡国的警世之意。

第4句“日暮水漂花出城”,以日落西山,气息奄奄,御水沟内,残花漂流的景象,暗写了吴之亡国。清人姚培谦点评曰:“花开花落,便是兴亡气象。”(《李义山诗集笺注》)这景象凄凉黯淡,与前两句所写的宫殿内空寂无声,相呼应,画出了一幅“亡国图”,而亡国之因则是“满宫醉”所致。“满宫醉”三字,含多少沉痛于其中,它是警戒现实之语,蕴含着诗人多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在《曲江》诗中,亦借典故咏道:“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而深深地哀叹。清代屈复曰:“写其醉生梦死,荒*亡国,借古慨今也!”(引自《玉溪生诗意》)

正是:

醉生者必遭梦死,

梦死者不能复生。

千万要做个好人,

顺天理持守良心。

“满宫醉”丧亡殆尽,

“地平线”朝霞新升!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乐游原》;

《乐游原》一般也可以指《登乐游原》

作者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绝句,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诗题中的乐游原是唐代的游览胜地,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为了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了乐游原,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出感慨,诗的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了乐游原;

接下来后面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只是两个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句,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乐游原》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①,蜡炬②成灰泪始干③。

晓镜④但愁云鬓⑤改,夜吟应觉⑥月光寒⑦。

蓬山⑧此去无多路,青鸟⑨殷勤为探看。

注释

①丝方尽:停止吐丝。丝,与“思”是谐音字,此指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②蜡炬:蜡烛。

③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④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⑤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⑥应觉:是设想之词。

⑦月光寒:指夜渐深。

⑧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⑨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隐喻爱情。

赏析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因此他只能以诗寄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无题》诗篇,共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诗中,诗人以女性的口吻抒写自己的相思之苦,以隐其迹。那是一个暮春时节,东风渐歇,百花凋谢。诗人冲破了重重障碍才得以与自己的心上人重聚,可是最后又不得不分离,这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是多么的痛苦。这里诗人以春蚕和蜡烛自喻,展示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无比思念和誓死不渝的决心。而眼前的春天即将结束,大好的青春也将逝去。孤独的恋人,一厢是对镜悲发,一厢是夜深心寒。诗人无法见到自己的心上人,只有请好心的使者来传达心里深深的相思。这首诗,诗人发挥想象,并巧妙地利用双关语和典故,将青年男女那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充分地表达出来。暮春应当已经不冷了,可是诗人却说“夜吟应觉月光寒”,看来这个寒不是天气的寒,而是心里的寒。诗人对月思人,凄凉之感不言而喻。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著的感情,诗中每句都反映了这种感情状态,但是抒写的意境又彼此有别。这样的抒情,连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绵深情。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李商隐

系列:唐诗三百首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注解

1、神女:即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

2、小姑句: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3、风波句:意谓菱枝虽是弱质,却不相信会任凭风波欺负。

4、直道两句:意谓即使相思全无好处,但这种惆怅之心,也好算是痴情了。直道:即使,就说。了:完全。清狂:旧注谓不狂之狂,犹今所谓痴情。按:如作狂放解本也通,但既把诗中人作为女子解,那么,还是作痴情解较切。

译文

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

独卧不眠,更觉静夜漫漫长长。

巫山神女艳遇楚王,原是梦幻;

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

我是柔弱菱枝,偏遭风波摧残;

我是铃芳桂叶,却无月露香。

虽然深知沉溺相思,无益健康;

我却痴情到底,落个终身清狂。

赏析

诗是抒写女主人公自伤不遇的身世。开头先写环境氛围的幽静,衬出长夜的孤寂;接着以楚王梦遇巫山神女和乐府《青溪小姑曲》的「小姑所居,独处无郎」的典故,抒写自己曾经有过幻想和追求,但到头来只好梦一场,依然独居;再写风波凶恶,菱枝柔弱,无力反抗,桂叶自有清香,却无月露润香;最后写即使如此,还要执著追求。意境深远开阔,措辞婉转沉痛,感情细腻坚贞,是一首很好的爱情诗。

这两首诗,历来有人认为有所寄托。不管是否有寄托,作为爱情诗来读,还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

唐诗鉴赏辞典 七言绝句 李商隐 李商隐 系列: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七言绝句 李商隐

夜雨寄北1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 何当共剪西窗烛3,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诗题一作《夜雨寄内》。2巴山:亦称大巴山,这里泛指巴蜀之地。3何当:何时。剪烛:剪去烛花,使烛光明亮。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去我无法定下日期,巴山秋夜连绵的雨水涨满了湖池。何时能与你相依共坐同剪西窗灯烛,把我对你的思念追忆到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巴山写给在北方的妻子,先写北地的妻子思念巴山的丈夫,巴山的丈夫思念北地的妻子,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和客居中的愁思。后写想像中回家团聚时的情景,表达对幸福的向往。「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深化了意境。第一次出现是诗人的实际感受,第二次出现则是向往中的幸福情景。把现实中的景象与未来中的向往联系在一起,从空间和时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人的悲欢离合,更加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相思的情怀。

瑶池1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2,黄竹歌声动地哀3。 八骏日行三万里4,穆王何事不重来5?

注释 1瑶池:古代神话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传说西王母曾经在瑶池设宴招待周穆王。2阿母:西王母,又称为玄都阿母。绮窗:雕有精细绮丽花纹的窗户。3黄竹歌:传说周穆王游黄竹时,看到百姓在冰天雪地中挨冻,曾作《黄竹歌》三章。4八骏:据说周穆王有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等八匹骏马。5不重来:周穆王曾经和西王母订下三年后重到瑶池的约定。穆王已死,所以不能重来。

译文 西王母推开华美的门窗将穆王耐心等待,只听见他吟唱着黄竹歌声大地一片悲哀。他的八匹骏马一日能行三万里,为什么他一去竟然再也不重来。

赏析 这首诗借周穆王和西王母会于瑶池的神话讽刺唐天子求仙的愚妄。因宪宗曾服丹被宦官杀死,穆宗和武宗因服丹促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筹笔驿,古驿站名,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是川、陕间的交通要道。相传诸葛亮伐魏,曾在此筹划军务,起草命令。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途经筹笔驿(据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写下这篇怀古诗,缅怀诸葛亮的才智功业;慨叹西蜀的衰亡。

作者来到筹笔驿,见到了自然界的猿(一作鱼)鸟、风云,但他一落笔却即景怀人,想象着当年诸葛亮军命禁严、指挥若定的情景。猿鸟好似还敬畏地听着军令,风云也永远呵护着藩篱寨栅。“简书”,文书,这里指军令。“储胥””,藩篱,这里指寨栅。这起首两句,展示了当年的历史现实,为下面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三、四句概括西蜀后期盛衰的历史。“上将”指诸葛亮。“挥神笔”,谓挥动如神之笔,起草军令。诸葛亮多次兴师伐魏,希图恢复汉室的统一,与魏军在陕南一带,打过不少有声有色的战役,最后,鞠躬尽瘁,死于军中。自此,西蜀即一蹶不振。“降王”,指西蜀后主刘禅。“走传车”是说刘禅作了俘虏,只落得乘坐传舍(古代的驿站)的车子,到魏都洛阳而去。以“徒令”、“终见”两句组成流水对,一方面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成,一方面慨叹刘禅昏庸无能,感慨殊深,语意甚畅。五、六句紧接三、四句,推求西蜀覆亡的原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谓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乐有才”,意即有管、乐之才。这种为属对而颠倒语序的情况,在诗词中是常见的。作者认为诸葛亮真正不愧有管乐之才,然而为什么又没有能恢复汉室呢因为蜀中名将如号称有万人之敌的关羽、张飞早已死去,诸葛亮已没有足够调遣的武将,不得不使用马谡之流有明显缺点的偏才,因而时常捉襟见肘,致有贻误。这一断语,正指出西蜀军事上一个致命的弱点。第三句用肯定语气,“真不忝”,对诸葛亮的才智作了充分的赞扬。第四句用疑问语气,“欲何如”犹言“有什么办法呢”,对西蜀的覆亡,表示深沉的慨叹。这种寓议论于抒情的手法,读之令人一唱三叹。

最后两句,作者回忆过去在成都南郊锦里曾经拜谒过诸葛武侯庙,景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吟诵他的遗作《梁父吟》。当时,诗人即已感到很深的遗憾。“他年”,可指过去,也可指将来,这里指五年前。作者谒庙后,曾作有《武侯庙古柏》一诗。“恨”(遗憾),是贯串全篇的思想,恨的是诸葛亮出师未捷;恨的是刘禅亡国被俘。到篇末点明“恨”字,有画龙点睛之妙。《梁父吟》亦作《梁甫吟》,古乐曲名。《三国志·诸葛亮传》: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为”字可作弹奏解,也可作写作解。但从“好”(喜欢)字看来,应该理解为弹奏。后有人把它理解为写作,并认为乐府古辞《梁父吟》“步出齐城门”一首为诸葛亮所作,实属牵强附会。《梁父吟》讲的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与诸葛亮的主要思想不符。李商隐这里说“梁父吟成”,显然也沿袭了这一错误的理解。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最善于学杜甫的。清代杨守知评论这首诗说:“沉郁顿挫,绝似少陵。”可谓的评。杜甫也写过好些关于诸葛亮的诗篇,最有代表性的是《蜀相》、《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两首七律。这两首诗对诸葛亮的品德、功业也推崇备至,对他的终于未能克捷也表示深深的慨叹,但对西蜀最后遭致灭亡的原因,却未深入推究,只说“运移汉祚终难复”(《咏怀古迹》),把西蜀覆亡的原因归之于国运已尽。此不仅浮泛,还似乎有点宿命论的味道。李商隐指出“关张无命”,谓蜀中后继无人,较之杜甫,见识更高一层。如果说《筹笔驿》是李商隐怀古诗的压卷之作,当不算过分。

文章贵众中杰出。如同赋一事,工拙尤易见。余行蜀道,过筹笔驿,如石曼卿诗云: “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脍炙天下久矣,然有山水处便可用,不必筹笔驿也。……惟义山诗云: “鱼(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也。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谊贯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至于“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属对工切,又自有议论,他人亦不及也。

( 〔宋〕范温《潜溪诗眼》)

猿鸟、风云,千古下犹觉神责俨在。(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九)

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何焯《义门读书记》)

起二句极力推尊。三、四句忽然一贬,四句殆自相矛盾,盖由意中先有五、六二句,故敢如此离奇用笔。见若横绝,乃稳绝也。(纪昀《点论李义山诗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