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课本,教科书该不该看,该不该从这些教科书学起?
不仅要看,而却还要“会”看,学习中医,易入难精,涉及的很多方面的事情。
一、中医课本、教科书是基础,内容更全面,容易入门。每一版教科书都是经过当代的行业权威人士们精心编写,在内容上是不断调整的,知识的宽度,和结构都是非常好的,中医本身就是很综合的学科,知识要全面,想要对中医有更深的学习就必须重视基础。
二、先从课本、教科书入手,再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更容易理解。经典著作是中医提升,有了课本知识的基础,才能更明白经典的含义,更能领悟里面的价值。不然,可能出现理解的偏差。
三、取得行医资格的必经之路。大家都知道,参加考试是避免不了的,而考试的内容都在课本里面。除非不想参加考试。
四、所有的实践都必须有理论基础指导。只注重实践而忽略基础,就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不变的道理。
另外,如果是为了自己 养生 ,可以不看课本,如果是想从事医疗行业,开展诊疗活动,不但要看,而且还要有侧重点的看,这里给一点建议,就是广泛学习,按兴趣重点深挖。
一、根据自己的兴趣,明确方向。中医博大精深,虽然要有全科的基础,但是要明白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人做事都是因为有兴趣,喜欢,才能坚持,并乐于此事。所以要专一项,在某项上重点发力,这样精力才能集中,才更聚焦,更容易成为专家。
二、由浅入深,向外扩展。根据确定的方向,再去扩展和这方面相关的知识,包括的方面很广泛,学习经典,易经等等,真正去理解人与自然。
三、重视实践,孜孜不倦。中医是非常重实践的,因为很多东西要在实践中用心去体会,才能掌握和领悟。而且,学无止境,要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活到老,学到老,心态也要平和,只要是对自己,对别人有用的,自己就可以去学习。
中医的疗效经过这次突如其来的瘟疫大考,同时自然选择了以现代医学治疗作对照组,谁也看得到中医临床治疗——大获全胜!
如何继承中医药学并不断发扬光大?绝不是喊口号。仅仅靠国家层面制定有利的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有与时俱进的现代中医学科的系统教材。
目前,中医院校的基础教材(除去必须开设的现代医学教材部分)仍然是数百年不变的脚本,仅仅是稍加注释,并没有加入多少科学成分。例如,对阴阳学说的论述毫无新意。若下决心普及中医学知识,让七年级学生能听得懂并加以热爱,教材一定要改革,即必须加入现代科学元素。
学中医不论是正式的还是自学或是跟老中医学都是要先看中医的基础知识书 。中医基础知识是要靠自己看后慢慢地悟透 ,这一步靠别人灌输说教是起不了作用的。中医基础知识悟透扎实了对以后看老中医的医案很有帮助 ,就能分析出人家辨病开方的根据 ,否则就弄不懂人家为什么这样开方子下药 。
真正中医从学古籍入手,但穴位按摩更实用!
应该了解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很有益身心!
可以
应该看,但有一定的难处,并且不是每个人都能学的。因为中医是一门古老深奥的学问,它博大精深,需要有细统术学课题。就各类药草的来讲,不但要你牢记还要到大自然去识别,要强记牢背,望、闻、切、问、还有针灸认穴等等,(还有一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更是要求有极强悟性的人才可能学,否则学个一知半解那等于是害人,我不懂中医,只是个人看到这个标题闲聊罢了。
怎么学习呢?
学基础。
怎么学基础呢?
这个专业的、本科阶段的、各科的、专业的教材。教科书是最好的教材,尤其是通用的再版很多次的教科书。你还得反复读,而且是读不同版本的。
大学本科的所有教材读完之后再读一些相关的,跟他有联系的各种书籍。也是要反复的学。
尤其是那些经典著作。一定要反复读,反复学吃,学透吃透。再去看一些经典的方子,跟着老师深入的去学习,实践。
实践也非常重,要不然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也是白搭。
以上建议是从心理学的有效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仅供参考。
[玫瑰]看你走路,陪娃进步[玫瑰]
多看书能长知识,该不该学自己决定。
你好!首先祝你身体健康!以下我来给你谈谈关于“拯救”中医的问题。
拯救中医药,必先祛除文化“自虐”。废除中医之论,如今回望,已是百年之身。
一百多年前那些西风东渐的岁月里,比尖船利炮、舶来商品更易打动闭塞的中国的,是对急性病见效迅速的西医,那是中国人认识西学的开始;随后,西风化雨让中国的现代化意识疯长,此时最早一批被唾弃的“糟粕”里就有中医。
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于与中医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的认识,隐含着我们对于人自身的认识。
不久前,由朝鲜医家在400年前根据中医名家的学说以汉文编就的《东医宝鉴》,将由韩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作为世界记忆工程的一项。被误传的“韩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好像并未特别强烈地刺激那些陷于中医存废的吵嚷声中的人们。
对于最近的中医存废之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中医“痼疾”的探讨,新华社播发的一篇报道称:拯救中医药,必先祛除文化“自虐”。
这篇稿件引述上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的话说:“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 不仅是中医之痛
1879年,国学大师俞樾(号曲园,是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发表了惊世骇俗的《废医论》,旗帜鲜明地主张“废除中医”。
随后,一批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包括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废医”主张,更是言辞激烈,事隔近百年,杀伤力仍在。
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说:“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认为,中医只是“手艺”,“没有客观的凭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中医中药的讽刺更是影响深广--“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就连曾因病受中医惠泽的胡适也说:“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
民国时期有一场更大规模的中医抗争运动。1929年,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的主持下,提出了“废止中医案”,最终因受到社会强烈抵制而未果。
“妓女、吸毒和中医问题都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曾在民国倡导“废除中医”的余云岫,在当了政协委员之后,把中医和妓女、吸毒等问题相提并论。
这些在今天听起来仍嫌刺耳的极端之论,诞生于“天朝大国”快速坠落时强烈的危机感: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兴西学,弃旧学。到五四运动时期,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更加汹涌。就在这些意图建立“新世界”、断然弃绝旧文化的声浪中,基于文化自信的民族自信也悄然失落。
传统文化作为中医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受到削弱,中医与自身的传统断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中医存废困境,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拯救中医,先要拯救传统文化。
长期关注中医药发展战略的科技部专家贾谦认为,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教育使中医质量下降,是近百年来对西方文化的几乎全盘接受让中医学元气大伤。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对于中医的误解源于整个世界传统文化的衰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这已不仅仅是中医之痛。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
“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很难理解中医的。”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这样说。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古时候秀才科场不利,往往转而学医,很容易上手,因为中医与儒学、道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甚至武术茶道、琴棋书画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这三派思想,都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也认为,诞生于古代中国的中医药学,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古代其他文化的关系同根同源,本为一体。
然而一棵树即使再茂盛,当它根基下的土壤营养不足时,它也会慢慢衰败凋敝。
张其成说,从科举制度废除至今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传统文化所受到的打击接连不断,诸如废孔废经、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汉字的简化以及近一个多世纪用西方哲学来“科学阐释”改造中国古代思想等等,加上现代科学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某种程度的中断,这也对中医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日益边缘化,天文、地理、农学、算学等等也在逐渐淡出时代舞台,成为历史的陈迹。只剩下国画、京剧等寥寥可数的难兄难弟与中医同病相怜,一起被称作“国粹”,也一起经历着今天现代化科技的“洗礼”。
中医的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就,今天学习中医的人要读懂中医典籍必须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否则就要使用现代人改造与解释过的古籍。经过白话翻译的中医古籍,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加工,曲解在所难免,再加上很多点校古籍的人士古文功底难称人意,如此情况下,今天中医古籍整理混乱、参差不齐也就不难想象,以之指导临床,“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在所难免。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陌生,尤其是对原有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更是缺乏必要的掌握。在大多数人看来,以文言文写就的中医药书籍无异于“天书”。这些由文言文记录的中医思想,成为了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文化离中医越来越远,中医离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远。”张其成不无悲哀。
□ 拯救没落的文明
为保护中医,我国近年开始酝酿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决定将中医理论、诊法、疗法、方剂、中药等八项内容“打包”,向联合国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孔令宏认为,中医在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中易受伤害。现代科技以西方为主导,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背景有别于西方范式,在传统文化退居次要位置的今天,中医难免会和现代科技产生冲撞。
大多数中医反对论者对于中医的最大诟病莫过于它的不科学性。孔令宏认为,科学的标准是多元的,并不能单纯以可重复性、可检验性作为标准。对于中医提出的一些问题,西医也同样会面临,比如药物的副作用反应。片面的夸大中医的害处,纯粹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
张其成认为,中医是中国的原创医学,也是当前最有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并带动我国医学科技领先世界水平的古老医学技术,中国人应该珍惜,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去加以有效的总结,而不是一味地搬用西方人的逻辑分析工具去否定它、摧毁它。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应该并行不悖,如鸟之两翼,共同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推动力。”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十星的中医典籍:
《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
九星的中医典籍:
《温病条辨》,《内外伤辨惑论》,《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温热论》,《景岳全书》,《正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正体类要》,《张氏医通》
八星中医书籍:
《旧德堂医案》,《伤寒来苏集》,《临证指南》,《医学衷中参西录》,《陆氏三世医验》,《寓意草》,《丹溪心法》,《冯氏锦囊》,《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医宗必读》,《杂兵源流犀烛》,《证治汇补》,《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宣明论方》,《医学心悟》
注意看一下图中两册中医书籍左上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在均出自基内,且内中都有电子书的中医书籍可看
点评一下这些中医书籍:
《温病条辨》《温热论》
有人说现在人没多少温病,所以条辨不重要,其实只是医生没研究过温病,不觉得该用而已。比如桑杏汤,沙参麦冬汤,桑菊饮都非常常用,包括宣痹汤,加减复脉汤,加减木防己汤也都常用,关键在于会不会用,想不想得到。
《景岳全书》
我极爱读景岳全书,景岳因杂症谟偏于补阴而被诟病,其实景岳哪里算偏,如《医贯》,《杂症会心录》才能叫偏,景岳教人八纲辨证,教人治病求本,教人重视补虚,教人少开大方,我毫不讳言,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正续名医类案》
读一读这种综合性的医案,可以学到各家所长,因此这本书尤其重要,我更爱读续一些。
《脾胃论》,《兰室秘藏》
李东垣真的很神,方子神,议论神,配伍神。对内经阴虚的发挥,及对脾胃的论述,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开千古不传之秘,我也这样认为。
《内外伤辨惑论》
用我自己的一个医案来表述我的观点吧。
余挚友某,畴昔自诉头痛,咽痒,腹胀,失眠。余诊之,脉沉而弱,曰:此气也。以四七汤合七气汤加槟榔,大腹皮。七日服用不过四剂,而气顺咽清,头痛大减。余询其仅服四剂之故,其曰:七日以来大醉三次,是以未饮。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正体类要》等
薛立斋是中医历史上的关键角色,他讲的方剂,每个方贡献,我都恨不能背下来,对药物的理解也是巅峰水平。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医案,其实也备受诟病,即便大家如李冠仙也会对薛一男子,一妇人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发起抨击。但即便如此,薛氏医案的详实,和通过补虚治疗大病的思路也可称震古烁今,就看你能不能识证了。
《张氏医通》
张璐是明末清初极耀眼的大家,同时代的傅青主,吕留良,高鼓峰也都毫不逊色,但成就最高的反而是张璐,医通极厚,极能扩宽思路,而且百家理论无不摘录,足称王道。所以这种书更要反复看,反复抄。明清医家但凡不刚愎自用,能够尽得百家之长的,都是大家,不可忽视。
《冯氏锦囊》
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儿科妇科,这本书讲的也很全面,甚至冯兆张被尊为儿科大师。锦囊中的药性讲的也极好,而且没有那么多装的色彩,八星群书,锦囊第一,足称完备。
《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
温病有多重要,这两本就有多重要,甘寒养阴,轻可去实,重视津液等等。四明称伤寒论全书都在提醒医生要重视津液,王孟英用详实,丰富的医案告诫我们温病学的不可或缺,与薛立斋作摘要异曲同工,不过读这本书不能走入误区。医生不能撇开莫须有的门路之见,妄学医。
《医宗必读》
这本书算是指路明灯,但凡李中梓写的,都非常经典,无论医论,脉学,还是药理,内科,都极有过人之处,我连个尤其也写不出来,足见这本书之经典。最可惜的是,必读中的内科太少了,真的意犹未尽。另外,用这本书学伤寒也蛮不错。
《杂兵源流犀烛》
这本书与医通可谓双璧,一句废话都没有,全是干货,不过恐怕老沈也未必能够全部记住,最后的还是作为工具书,天天翻看,开发思路。
《证治汇补》《旧德堂医案》
我极赞赏李用粹,李很少用成方,顶多选一个小方打底,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用药,这是最高明医生的选择,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本书我抄的次数最多(除脉学书),基本每天上班都带,
《伤寒来苏集》
柯琴是一位神人,极聪慧,解古方也解的极妙。伤寒的注解我基本读完了,还是推荐这一本,别的我都不会再提,特别是近人的著作,免得打口水仗。历代医家治病,但凡多读过基本医案,也不会说出六经与经络无关这样的话,言尽于此。
《临证指南医案》
这是一本极不适合初学者或者半瓶水的书,认真学的,读了自然能发掘奇妙,不过还是可惜太过语焉不详,但顶级中医治病大略如叶天士,能够留下这本书,就已经幸甚,我推荐读原书,徐灵胎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是个中医,应该没有不读这本的,只是可惜这本书并不全面,不过但凡讲到的都足可效仿,只是白璧也有微瑕,千万别尽信一家之言,白术山药必用生,我是不信的。没人不喜欢这本书,张的新方我也常用。
《陆氏三世医验》
脉学是中医中璀璨耀眼的宝珠,如果不能精通,那就是方证对应,和朱丹溪批评过的局方之学并无不同,这本书是学习脉学,研究古人医案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而且大家的书都是精品,远非刚愎自用者可比。
《寓意草》
喻嘉言是个爱秀的人,历史上这种人多数不行,喻嘉言是个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书,只有这一本成就最高,讲理颇精,议论有理。不过喻也有过于自信而轻视诸老的弊端,读一读就明白了,这本读起来偏费劲些,也隐晦些,但又很重要。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心法这本书,算内科,总结的很到位,不过后世医家,特别是我之前写到的书都有更详尽的总结,所以一般不读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之前推荐的,我也只是读过两遍,并未太深入。《格致余论》有得说,作为医论医案的结合,而且又不长,说一句必读不为过。我读的第一本古书,就是高三逛书店买的这本,对我来讲,感情蛮深,其实这本书不太适合初学者,我当时只能当故事书读,我读过不下二十遍,自己想当然的评论都一大堆,现在看来笑掉大牙。至于《局方发挥》肯定没有八星的必要,但也很薄,而且讲了很重要的道理,半天看完不亏。
《宣明论方》
四大家的书,我只有刘河间的读不进去,唯一读进去的就是这本,刘将内经的薄厥,痿痹,风疟等扩充治法,不可谓不精,读了能更有助于理解素问,理解方药,完素极擅长内经,而且不是理论上的擅长,所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他的书,我认真研究后再补充。
《医学心悟》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够不够八星,确实这本书太过简略了,只有伤寒讲的丰富,但世上懒人是很多的,不想多读书,那就读这本,不仅是个初学,哪怕学富五车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加味甘桔汤,止嗽散,益母胜金丹,启膈散都足称神剂,而且医论和伤寒都讲的极好,好过当代全部。所以八星是很值得的,切不可忽视。
本文2023-08-20 18:57: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