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曾是中国藩属国,独立后他们还依旧过春节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越南曾是中国藩属国,独立后他们还依旧过春节吗?,第1张

越南古称安南,在两年多年的中国帝制社会中有一半多的时间归于中国王朝统治,其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且深远,至今越南古籍依旧是以汉字为主书写而成,其诸多风俗习惯与中国也一脉相承。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在被中原王朝统治期间,春节这项习俗也自然而然的由中原传至越南并被其吸收发展,至今日越南依旧会过春节,只不过与中国春节在许多细节上有所差异。

一:越南春节之由来

越南人将春节称之为“元旦”,而这种称呼则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元旦二字的发音,要知道在中华民国之前,中国的元旦与春节本就是一个节日,直到孙中山确立以公历纪年之后公历的新年元旦节与农历的新年春节才区分开来。除元旦外,越南人还把春节称叫做“大节”和“弥勒春节”、“古传节”等,越南人过春节也是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开始,他们与中国人一样也要在这一天祭拜灶神,越南人认为灶神掌管人间厨房,是十分重要的民间神灵,在二十三这一天灶神要前往天庭向玉帝报告人间情况,所以要好生的祭拜灶神,此外在这一天趁灶神不在人间,他们要进行家中的大扫除,因此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也被越南人称之为“入除”日。

二:越南春节习俗

越南春节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新春习俗,有些是从中国传入,有的则是中国习俗经越南本土改造之后形成的新风俗,但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这种种风俗都表达了越南人对新年的祝福和祈盼。

就中越两国春节习俗的相同点来说,越南春节也有着大扫除、吃年夜饭、守岁、压岁钱、贴对联等种种习俗。“有钱没钱,洗洗过年”是越南人民的观念,他们也会在腊月二十三左右于家中进行大扫除,以希望扫除陈旧之气与疾病困难。在除夕夜也会燃放烟花炮竹以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和守岁。但除这些之外,越南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孕育出带有越南特色的独特的春节传统并一直传承至今。

首先在越南的春节,人们有着插桃花和梅花的习惯,一般来说越南北部人民喜爱桃花而南部民众则更喜欢梅花一些。在越南人心中,桃花与梅花是春节的象征,同时它们代表着幸运,越南人觉得在家中插放桃花枝和梅花枝会为全家带来幸福与快乐。越南人认为梅花和桃花都会在除夕夜的晚上盛开,而如此美丽的花朵开放景象也必然意味着来年将会有十分幸运,财源滚滚来。

越南人在饮食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人们一般会在春节期间吃方形的地饼和圆形的糯米糕,这两样食物是越南人必不可少的,地饼为方形,代表大地,糯米糕为圆形,代表天空,两者一块即代表着天圆地方的世界,是越南人祭祀所必备的供品。而在年夜饭中,地饼和糯米糕也深受人们喜爱,地饼一般以猪肉或绿豆为馅,用糯米制成,外面则用芭蕉叶或粽叶包裹而成,最后用两根竹签一横一竖的穿插起来,不但味道十分鲜美,而且其外形如同土地一般,绿色的叶子又显得土地十分肥沃,里面的猪肉和绿豆馅则寓意土地上有动植物生存,这一切都象征着来年会五谷丰登。

越南春节还有着一项独特的习俗被称为“冲家”又被称为“冲地”、“冲年喜”。那么什么是冲家呢,原来啊在越南人心中,新旧年交替时节来到家中的第一个客人被称为“冲家人”,“冲家”代表着客人会将喜气、幸运快乐等美好祝福带到家中来,全家都可以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度过新的一年。冲家这项习俗在越南十分重要且有特色,新年初一是一年之始,越南人坚信这一天如果平安喜乐那么新的一年都会十分开心顺利,所以他们十分看重冲家这项习俗,因此来家中做客的“冲家人”也必定是要选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的人前来,一般来说为拥有高学历、并与家中主人年龄相仿的男性成年人前来。

三:如今的越南春节

时代在变,传统的节日也随之发生变化,许多人认为春节是“旧事物”,它无法跟上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越南应当学习西方国家采用公历纪年,将公历的新年作为越南应该大力弘扬的节日,传统的农历春节应该被废除,为此越南政府也进行多方调查与思量以确定是否要废除春节。2015年越南政府发布公告宣布越南的“元旦”即春节放假时间为九天,这表明越南政府对春节依旧持有大力支持的态度,并且有意将其作为加强民族团结和推动国内消费的绝佳时期,这也反映出历时数千年的春节在今日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传播,汉字成为了一种超民族文字。在越南,汉字已经却被废除了近百年,拉丁文字居然成了越南的正式文字,令人唏嘘不已。昨天子渊和大家讲述了韩国废除汉字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越南。

一、“儒字”的传播

公元前111年,汉朝大军灭亡了在秦朝末期趁乱割据岭南的南越,随后设置了7个郡,其中的交趾、日南和九真这3郡是在今天越南的境内。一开始,这里的居民对中原文化一无所知,但在漫长的时间里,大量汉人移居到了越南,包括封建地主、官吏、商人、手工业者、罪犯以及失势的旧臣,他们带来了汉朝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

汉人南下之后,越南当地的华风日渐浓厚。汉代的任延、锡光二人分别在交趾、九真建立学校,讲习经义,于是汉字随之传入越南。因为一开始汉字只是作为传播儒家文化的载体,所以汉字在越南被称为“儒字”。

时光流转,到了隋朝,统治者开辟了科举取士的先河。之后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于是朝廷在安南各州县都开办了许多官学,民间也纷纷自行组织了私塾和乡学,这对汉字在安南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朝时,这一地区的汉字造诣水平已经很高了。

二、“字喃”的发明

公元10世纪左右,越南脱离中原王朝,作为藩属国而存在。虽然行政上有了一定自主权,但经过一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浸润,汉字在越南各领域都根深蒂固。1070—1076年期间,越南李朝先后建立了文庙和国子监。在1075年,越南第一次科举取士,这一制度随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作为越南的官方文字,汉字逐步培养和完善了越南的学术和文学传统,可以说越南的全部历史都无一例外依靠着汉字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

但是,越南、日本和朝鲜半岛一样,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就是他们的语音和中国相去甚远,汉字无法完整而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语音。

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解决办法是依据汉字而发展出一系列记音符号,最终形成了本民族的拼音文字——平假名/片假名与谚文(参见笔者昨日文章)。越南则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把不同语音的汉字拼凑起来,形成了所谓的“字喃”,意即“南国之字”。

在公元13世纪,字喃已经基本实现了系统化,开始用于于文学作品。到了西山朝(1771-1792年),阮惠规定每场科举考试的第三场必须用字喃作答,随着《金云翘传》等一系列古典名著的诞生,越南的字喃文学达到了鼎盛时期。

需要指出的是,字喃是借用整个汉字或是汉字偏旁,然后采取汉字中的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创制而成,本质上是对汉字的补充。甚至可以认为汉字和字喃其实只是一种字,因为字的构造成分完全相同。

因此,更尴尬的问题出现了,要想学习字喃必须先学会汉字,而且字喃更加难读、难写、难记,因此无法在普通民众之中普及。至于科举出身的精英阶层们,也更愿意使用那些承载着圣贤之道的“儒字”,因此汉字的地位始终未能被撼动。

三、被殖民者推行的“国语字”

其实早在16世纪,另一种迥然不同于的文字就已经出现了。两位来自意大利和葡萄牙的天主教传教士在岘港建立了一座教堂,他们带来了一些先进的西方知识和新奇商品,还懂得运用疗效显著的西药治病,因此在当地百姓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徒日渐增多。

为了迎合广大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百姓,传教士们于是用用自创的拉丁字母文字记录越南语。其中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德编撰的《越南语-葡萄牙语-拉丁语字典》被看作是“国语字”产生的重要标志。

一开始,这些国语字只运用于宗教场合,除此之外就是用来翻译《圣经》、编写传教资料,真正改变这一切的是来自法国的侵略。

1858年,法国军队炮轰岘港,并逐渐侵吞,最终将整个越南变为法国殖民地。汉字作为中越历史文化的纽带,成了法国殖民统治的障碍,于是殖民当局强迫越南使用国语字,随即悍然下令全面废除学校的汉字教育,于是汉字及字喃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法国人并不是要让越南真的使用国语字,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分步同化越南人,先用所谓的“国语字”取代汉字,等越南社会习惯之后再用法语取而代之。

虽然国语字本身也存在一定缺陷,但它毕竟易学易懂,在民间也比较普遍,因此成为了越南革命者们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的有力工具。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读了用国语字撰写的《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随后,国语字正式成为了越南的官方正式文字,然而这不能像韩国那样简单归咎于民族主义下的去汉化,毕竟胡志明精通汉文,何况连当时的中国主席都认为“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

四、汉字复活行动

近几年,越南几十位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联名向越南教育部上书,建议从现在开始恢复汉语在全国小学和中学的教学,同时还建议出台一部强制性教育大纲,小学、中学毕业时,学生必须达到相对应的汉语程度标准。

这样的建议其实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很多越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一重大问题的长期反省和抉择。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字本身也是历史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又无法分割的部分。改变文字,就意味着割断甚至是毁弃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越南人深切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纵然想要深入了解也无法阅读理解历史文献。

这样的建议得到了一些机构和民间的响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一建议能够作为作为制度出台,并得到全面持续实施,经过两代人也就是4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所有越南人就都能写汉字,那时恢复汉字的官方地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越南,韩国废弃汉字改用拼音文字,这是文化自卑的表现。形成现代与历史断层,二百多年以前的文献古迹全然看不懂。日本现代工业化自(明治维新)变革政策以来十分胜利,但并没有废弃汉字保存一千多汉字。证明汉字并没有影响国度的现代化进程!汉字是东亚中华文化的珍宝也是文化传承的根底。别的国度能够不运用,但中国人绝不能废弃。坚持繁简体兼学,能够不用但绝不可不懂!随着中国国际位置进步,中文必越来越重要。

政治缘由,胡志明惧怕中国文化对越南影响太深,人为取消了汉字,这对越南文化形成了很多损失,对日常沟通也很不便当,不是百姓不愿意运用汉字,汉字几千年来对越南开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朝鲜废弃汉字也是得失相当。韩国如今还运用汉字,首尔街头还呈现汉字,日本不只不废弃汉字,日本学术报告、论文等高端文字表达运用汉字频率越来越高,假名表达不出来准确意义概念。

日韩越朝东南亚国度地域都全部或局部运用汉字,汉字是世界自然运用国度最多的文字,不是英文,英文法文是移民和殖民效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不是英语有多好他们选择了英语 而是他们原本就是英国后嗣,来的时分就是说英语来的,非洲人说英法语是他们占领了非洲,是强迫的。到了二战时期,越南帝国的末代皇帝好像我国的末代皇帝溥仪普通,也在日自己的支持下,终于在1945年下诏书废弃汉字,而将他们的国语字定为罗马字。

在胡志明树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后就下令将国语字作为国语,并请求民众把国语字看懂写懂,以到达解除文盲的目的。直到1975年,越南统一,在越南运用了近3000年汉字才正式消逝,汉字存在的独一作用就是用来装饰了。

清代学者永、纪昀(yún)所编《四库全书总目》中,有《越史略》(三卷)提要,对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历史关系做了高度概括:“安南自汉迄(qì,到)唐,并为州郡……安南自宋以后,世其职(职:赋税、贡品)贡。”通常,史学家称越南独立前为“郡县时期”(亦称“北属”或“内属”时期),称其独立后为“独立时期”(或称“自主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这说明,越南独立之前和独立之后,中越两国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不同的。

许多中国古籍,比如《史记》、《尚书》、《礼记》、《淮南子》、《吕氏春秋》、《论衡》以及《楚辞》中,都有有关“交趾”的传说与记载。在遥远的古代,由于“道路悠远,山川阻深”,交南一直是人们想像中的“炎荒”、“徼(jiào,边界)外”之地。后来,通过不断地探索(如舜南巡狩”,其实就是为了开辟通道),人们才对那里的情况,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传说与记载告诉人们,早在西周之前,中原地区已经和南方的交趾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全面实行郡县制。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其中的象郡,即包括今越南中部、北部和广西南部一部分地方。从此,象郡正式列人中国版,交趾也便由“域外”变成了,“域内”。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原为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任南海尉的赵佗兼并三郡,割据自立,于公元前207年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人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用以笼络赵佗。赵佗治越有方,使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为历史学家所称道。

汉元鼎(汉武帝刘彻年号)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以楼船(水兵)10万,分四路进攻南越,并于第二年在南越地设儋耳(daněr)、珠崖。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的交趾郡在今越南河内一带,下辖10个县;九真郡在今清化、河静和义安一带,下辖7个县;日南郡在最南,下辖5个县。县大约相当于原雒(luò)越人的一个部落,仍然由部落领袖管理。此三郡所辖地域大抵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地区。为了加强统治,汉朝廷还在九郡之上设交趾部,委派刺史统辖。

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行政格局和经济、文化发展趋向,都为后来越南国家疆域的形成、王朝的建立和社会的发展做了准备。其时,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三郡便与今天的两广地区和内地有着频繁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同时,三郡也是汉朝与东南亚、西亚各国海上交通的要冲,特别是日南郡,更是汉朝对外贸易的一个窗口。

三国时期,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归属交州;唐代,交州建制屡有变动,先设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公元679年,又置安南都护府并派都护镇守,始名安南。其下分设若干州,由刺史统管。此后,唐还曾在安南设置节度使、经略使,以实行对那一地区的统治。

公元9世纪后半叶,黄巢大起义给了腐朽的唐王朝以致命打击。历时10年的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在越南的统治自然也难保持。公元906年,越南封建主曲承裕掌握了政权,唐王朝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委任他为节度使。曲承裕之子曲颢(hào)继任节度使后,重新规定地租额,免除农民劳役,并组建了自己的军队。这就意味着,由越南本民族自主的政权从这时起已经建立。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封建统治力量进一步削弱。公元939年,越南封建主阶级的代表吴权以爱州(今清化省)为根据地,自立为王。新政权在开始时是不稳定的。从12世纪中叶到11世纪初,又先后经历了“十二使君之乱”(公元944年至968年,有12个大封建主各霸一方,相互混战,历史上称为“十二使君之乱”)和丁氏、黎氏两个王朝(公元968年,最强大的使君丁部零锄平其他使君,统一安南,建大瞿越国;公元981年,丁朝部将黎桓篡位自立,取代丁氏建前黎朝)。1009年,李公蕴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即李朝,其政权才趋于巩固。

公元975年,北宋朝廷封当时的越南王为交趾郡王;公元997年,宋封黎桓为南平王;1164年,宋“特赐(越南)安南国名”,封当时的越南王为安南国王。史家认为,安南立国,标志着越南结束了“内属”(或“北属”)时期,中越两国间国与国的关系才正式开始。而实际上,直到188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的几百年间,越南历代封建王朝一直同中国保持着藩属与宗主的关系。

1802年(清嘉庆七年、阮朝嘉隆元年),南越国国长阮福映按照惯例向清廷遣使请封,“且请改国号为南越”,清廷最后降旨,同意定国号为“越南”,并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国名由此时起沿用至今。

清朝以前,中国作为文化输出大国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东亚、东南亚范围内的国家。华夏文明作为仅存的四大古文明之一,有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面对体系如此完善的华夏文明,其他小国十分羡慕。当他们逐渐了解中华文化之后,纷纷开始效仿,于是儒家文化如同洪流般迅速涌入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

当在了解日本文字之时,会发现唐朝时期日文中的平假名、片假名跟汉字中的某些偏旁很像,这是由于汉字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传入日本的缘故。作为最早接受汉字的朝鲜半岛,西汉末年时就曾用全汉字书写《留记》。越南在宋代曾为中国地盘,所以一直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就算在宋朝之后,越南作为独立国家依旧沿用汉字作为通用文字。

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宣扬传播,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民族独立性,倡导独立文化,原本接受华夏文化的国家开始排斥汉字。以越南、韩国、朝鲜为代表的国家都开始创造独特的本国文字,禁止再使用汉字。虽然朝鲜和韩国创造了新的文字体系,但还是可以看到汉字存在的影子,几乎很多字无论从字形还是发音都跟汉语相差无异。

但是18世纪越南内战时期,阮福映一派为了获得胜利,寻求法国的帮助。阮福映一派与法国签订盟约,表示获得法国援助之后会割让越南土地,允许通商传播宗教等。在1885年清朝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掌控权之后,执着于民族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法国人对于作为殖民地的越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对于受到2000余年汉文化影响的越南,法国人短时间内难以撼动儒家文化在越南人心中的位置。在当时还流行越南人模仿汉字创造的本土文字——喃语,喃语不同于韩文跟日文,其他两种都是尽量简化文字,而喃语利用已有的汉字和其部件组成新的复杂文字,尽管能看懂是汉字,但是当喃语的读音与文字相结合,就让人一头雾水,根本理解不了。

刚开始,法国人为了彻底推翻汉文化,直接在全国推行法语,但是由于汉字文化的根深蒂固,这种新的文字无法彻底抹去汉字的影响。但在17世纪作为传教的越南天主教会研发了新的文字,这种文字采用拉丁字母记录越南发音,并且迅速在民间推广。由于这种文字与中国文化完全脱钩,使得当时越南的精英人才逐渐生疏中国文明,当地的殖民局对此十分支持。1917年12月21日,随着《印度支那联邦公共教育法》的颁布,学校的汉字教育彻底被废除,开始使用法文或者本土国语进行教学,汉文化至此被完全废弃。

创立新文字固然昭示民族独立性,但是这几国没有学习过汉字的年轻一辈根本无法从古籍中获得国家历史,要想毁灭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毁灭其历史,不知几个世纪之后的越南等国是否还有历史可循。在放弃汉字之后,大部分越南人都无法看懂100年前祖先留下的文字,只能通过翻译或者批注去理解,甚至有些越南人的族谱都是用汉字书写,后世之人却无法理解族谱中记载的文字,很多历史遗留文化出现断层。

尽管汉字不再是越南的国语,但是还是可以从越南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中华文化的影子。越南跟中国一样,也有贴春联祭祀祖先的习俗,当春节来临之际,很多越南人就会在街上写对联,人们称之为“图翁”,年纪大一点的还会写汉字,年轻的就只会用拉丁文了。

与方正的汉字对联相比,使用拉丁文字的越南对联就像鬼画符一样,根本没有一点美感可循。汉字并不是在越南完全绝迹,在某些重大祭祀活动中,往往会看到汉语繁体字。越南人对此的解释是,因为祖先没有学习过拉丁文,怕无法与祖先进行交流,这个理由叫人忍俊不禁。

近几年来,不少越南学者对汉字的重要性给予肯定,认为学习汉字有助于了解国家历史,研习古代遗产,也有不少人呼吁越南再次学习汉字。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是由于汉字的复杂程度,现在大范围的推广很难实现,面对越南遗留的历史文化,后人也只能望而兴叹。

古汉语词典与古汉语字典区别为:解释内容不同、用途不同、使用对象不同。

一、解释内容不同

1、古汉语词典:以解释古语词的意义为主,如果有双音节以上的词也加以解释。

2、古汉语字典:以解释古代文字为主。比如一个字的读音变化,字形结构等,但它也解释一个字的意义。

二、用途不同

1、古汉语词典:主要以查阅古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用法为主。

2、古汉语字典:主要以查阅古代汉语中的字的注音、释义、用法等为主。

三、使用对象不同

1、古汉语词典:具有中级识字能力的使用对象,知道大部分的基础汉字。

2、古汉语字典:具有初级识字能力的使用对象,知道基本查询用汉字。

公元前214年,秦朝基本征服了南越和西瓯,设置了三个郡,分别是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而其中的象郡是秦朝领土的最南端的一个郡,但是具体设置在何处,还尚有争议。中国大部分学者认为象郡应位于当今越南境内;而越南历史学家陶维英、法国汉学家H马司帛洛、 日本史学家佐伯义明和谭其骧等人认为象郡在广西境内。当然小编认为秦朝的象郡是在越南地区。

百越地图

首先,对秦朝历史最了解的是汉朝人,秦朝的历史基本都是记录在汉朝写下的《史记》、《汉书》《战国策》等史料中,这些史料的记载的其中大部分也是可信的。那么汉朝人有没有记载秦朝的象郡位置呢?还真有,班固写下的《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日南郡, 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这里已经清清楚楚地写道象郡就是汉朝的日南郡,并注明是汉武帝时期元鼎六年改名的。班固是一个相当严谨的学者,他这个清晰的记载是十分值得可信的。而《后汉书・郡国志》也记载:“日南郡秦象郡,武帝更名。”

西汉南越九郡

为什么汉朝改象郡为日南郡呢?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对秦朝的疆域描述道“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这里的“北向户”是秦朝的最南端,为什么叫做“北向户”呢?《汉书·地理志注》“言其在日之南,所谓开北户以向日者。”也就是当地的日光可以从北照进屋子,也称为“日南”,也就是当今的北回归线以南地区。那么具体纬度是什么地方呢?《水经注》提供了信息“区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根据天文推算,大约在北纬16度左右,在越南的顺化位置。十分偶然的是在二战日本投降后,盟军总司令规定越南北纬16度以北的日军向中国投降。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秦朝的象郡在汉朝被分为了三个郡,而日南郡仅仅是象郡被分出的最南部的一个郡。如周去非在《岭外代答・百粤故地》记述:“交趾,象郡也。汉武帝……离象郡为三, 日交趾、九真、日南。 又稍割南海、象郡之余壤,为合浦郡。” 汉武帝在灭南越国后,设置了九个郡,其中象郡被分为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周去非认为象郡的郡治在交趾,也就是现在越南的河内。这一说法得到了越南古籍《安南志略》的证明:“古南交, 周号越裳,秦名象郡。 ……今安南居九郡之内,交趾、 九真、 日南是也”。而越南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大越史记》记载:“汉略越地分为九郡: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秦代皆属象郡”。

顺化:秦汉疆域最南端

从以上内容看,象郡位于越南地区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为什么谭其骧等人却认为象郡在广西呢?原来在二战后越南独立,其民族情绪高涨,其国内的许多民族历史学家就宣称秦朝的象郡是在中国境内,没有在越南。越南历史学家陶维英甚至荒唐地宣称:“象郡即今广西省西部和可能加上贵州南部的一部分地区”,直接把象郡从南方北移到了贵州了。而中国的一些学者也处于团结国际友谊力量的因素,主张同意象郡就是在广西和贵州的交界一带,谭其骧和葛剑雄就是其中的代表。

河内

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将象郡画在了今天广西凭祥市的位置,然而却产生于一些自我矛盾。因为他又把南越国和交州刺史部的最南端化到了越南中部一带,显然他也无法否认汉朝在越南设置三个郡的事实。而关于南越国的记载,各种史料最多记载赵佗统一秦朝设置的三个郡地区,并没有扩大疆域的信息,这说明,南越国就是秦朝设置的三个郡统一而来。如果象郡不管辖越南,那么汉朝又将南越国画到越南岂不是自我矛盾。

谭其骧版本的秦朝地图

那么肯定了象郡在越南一带,那么秦朝在南越地区设置3个郡的管辖范围也比较清楚了。秦朝南征时期,南越准确上来说分为南越、西瓯、骆越三部分,南海郡(广州)管辖今天的南越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广东一带,桂林郡管西瓯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广西一带,象郡管辖骆越地区,也就是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基本奠定了现在岭南地区的行政版图。

其他版本的秦朝版图

交趾”,本是中国古籍中描述“南蛮”民族风俗的词,后来用于指代南蛮人所居的中原以南的区域。直到汉代,象郡南部专门辟出一块设“交趾”郡,即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

那么“交趾”究竟是什么意思?

最为通俗的理解,就是脚趾相交。唐代杜佑在《通典》“边防四·南蛮下”条目中写到:“极南之人,雕题交趾。……交趾,谓足大趾开阔,并立相交。”意思就是,极南的岭南蛮人,脚特别大,大脚趾长得十分开阔,双足并立时两个大脚趾会相交。

但这只是杜佑自己训诂功夫不到位造成的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人并没有认为古代越南人的脚趾如此骨骼清奇。

杜佑所引“雕题交趾”并非原创,典出《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这段本意是讲天子施政,并非要移风易俗,而是顺俗而化。南方的蛮人的风俗就是“雕题交趾”,有的不吃熟食。“雕题”,就是纹额,在额头上纹身。而对于“交趾”,历代注疏家的理解也都一致:侧卧时大腿后弯,双脚交于身后。

东汉时,郑玄在给《礼记》做的注释中就写到:“交趾,足相向然。”唐代孔颖达给郑玄的注作疏时进一步解释道:“趾,足也。言蛮卧时头向外而足在内而相交,故云交趾。”这只是中国古人对南蛮人卧姿的描述:侧卧时,脸向外,双脚和小腿向后弯曲并勾在一起。

古人侧卧,虽有屈膝,但极少交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写道:“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即道家和中医认为,屈膝侧卧的睡姿有助于积攒人体气力。

上述这种道家侧卧已经带有很强的体操成分,中国人的普通侧卧更像是卧佛那样身体微曲,双足上下并置。所以越南人的古代祖先们睡觉时双脚弯向身后双脚相交的睡姿,给中原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佑闹出如此误解,实际上是忽略了“趾”字的字义转变。“趾”,原通“止”。《尔雅·释言》即有“趾(止),足也”。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得更清楚:“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也就是说,“止”的本意就是脚,而不是脚趾。

然而,杜佑的误解却在近代被法国传教士印证。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传教士深入越南内地,发现东京(河内)地区大脚趾内翻的畸形足病发病率很高,并用图像记录下来。这可谓真正的“交趾”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