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乾隆与饸饹面的来历
饸饹历史悠久,是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传说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6个或7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饸饹源起河漏。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
康熙看到“河漏”,因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康熙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据魏志刚介绍,吕村魏记饸饹始于清雍正年间,传到其父亲魏焕林已是第七代传人了。传说乾隆的皇后来到安阳,地方官吏为了迎合皇室家族,将吕村魏记饸饹奉上。乾隆的皇后用过之后连连夸赞,魏记饸饹从此家喻户晓。
扩展资料饸饹面是一种中国北方晋冀鲁豫陕五省的传统特色面食之一,制作者用饸饹床子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面条状)放在锅里煮着吃,这种传统独特的饮食制作方式,不知从何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西、北方地区独特的风味名吃。
山西南部饸饹面尤为起源早,在运城地区,临汾地区,晋城地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饸饹面馆,当地人开玩笑说,“曲沃饸饹面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当地人们喜爱饸饹程度。
河北宁晋县西关饸饹锅、河南郏县饸饹面、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荞面饸饹也是远近闻名,与山西曲沃饸饹面相近,但各有特色。饸饹面在山西大同、河北邯郸、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东部、宁夏盐池也很常见。
参考资料:
有明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面食,出现在汉代。那个时候面食都叫做“饼”,因为面条必须在汤中煮熟才能食用,因此又被称之为“汤饼”,更确切的说,应该叫“片汤”。早期的面条大约就分为片状和条状,到了南北朝时期,面条种类开始增多。
现在对面条的区分,一是在面的形状上,二是在卤汤上。
通过面的形状大约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扁面,一种是圆面,最后是空心面。之所以会出现不同形状的面条,是因为加工手法不一样。
圆面一般是通过手拉形式形成,比如兰州拉面,比如新疆拉条子。都是把和好的面团,经过反复拉扯,最终形成圆形条状面食。
而扁面则是通过擀、压方式,将面团案板上擀薄之后,再用刀切成细条之后所形成。当然了,现在经过机器加工形成的挂面,这些工序就要简单多了。通过面的宽窄也可以分为宽面,窄面,韭叶等。
对于中国挂面这一技术,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产生了。最早是用于军队使用。这种晾晒干的面食,即便于保存,也可以随时食用。
还有一种扁形的面,就是刀削面。它是一种既不通过拉扯,也不通过擀压方式,而是直接用刀在面团上削出条状的面皮,然后煮熟之后,加入卤汤即可食用。
最后就是空心面,据说是由意大利人最早发明。不过也是通过马可波罗,把中国面条技术带到了意大利之后,再有一个西西里岛人重新加工而成。
最后就是关于卤汤方面的区别,卤汤是关乎面条口感的至关环节,它分为带汤和不带汤两种。像不带汤的有炸酱面、凉拌面、热干面、扯面、油泼面和拌面等。
带汤的也比较多了,像烩面、牛肉面、臊子面、浆水面、罐罐面、西红柿大卤面等等。
我国小麦的种植,早在龙山时期就有记载,而小麦研磨成面的记录则出现在战国时期左右,而面的出现是我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是现存的唯一一个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在这么悠长的历史中,除了文化底蕴丰厚,我们对于饮食文化也是多彩多样。例如,我们在现代餐桌上经常见到的面食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物”。
面食一般都是由面粉加工而成,而制作面粉的谷物就是小麦。据考古学家研究,小麦不是我们本土的农作物,它们起源于亚洲的西部地区,是由当时的西域民族放牧时带入了我国地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成为我国百姓食用的重要农作物。
在得出小麦不是我国本土作物之后,很多学者对小麦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产生了研究兴趣。其中日本有位历史学家经过研究得出小麦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传入中国的。这个结论是非常不严谨的,早到了我国学者的严厉反驳。早在古籍中记载,我国小麦的种植时间可不是只有这么短的时间。按最早的古籍记载,小麦传入我国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了。
虽然古籍中记载的时间是这样,但是无奈当时没有有力证据证明,所以这个结论仅仅存在于理论之中。直至后来有考古学家在新疆地区挖掘出古代小麦遗留,小麦在我国的种植事件才进一步被更精确的确定。这些挖掘出来的小麦显示,早在龙山时期我国就已经有小麦的种植事实。
小麦研磨成面的记录也是历史悠久,在战国时期,就有史料记载的小麦研磨器。因此不管是小麦,还是面的研磨,在我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同时也推翻了日本学者不严谨的历史定论。
本文2023-08-20 19:13: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