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牖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天牖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天牖穴的定位 9 天牖穴的取法 10 天牖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天牖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天牖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71 对脑血管的影响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牖 1 拼音
tiān yǒu
2 英文参考Tiānyǒu TE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Celestial Window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ianyo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iānyǒu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穴位 天牖 汉语拼音 Tianyou 罗马拼音 Tienyu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Window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6 富耶氏 TR16 德国 3E16 英国 T16 美国 TB16
天牖为经穴名(Tiānyǒu TE16)[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1]。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1]。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4 天牖穴的别名天听[2],天满(《西方子明堂灸经》)。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6 穴名解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1]。
上部为天。牖指户,墙上通风采光的洞口,窗开旁曰牖,所以助明也。与天窗穴意同,有头窍之意。此穴在颈,其位高,有天之象,位居颈旁,如宫室之旁窗,故喻名天牖,能开通耳目壅塞之气。张志聪注:“牖,窗也,头面之穴窍,如楼阁大牖,所以通气者也。”[2]
7 所属部位颈部[3]
8 天牖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天牖穴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4]。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1]。
天牖穴位于颈部外侧,颞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5]。
另说“完骨下,发际上一寸”(《备急千金要方》);“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风池下一寸,微外些”(《针灸集成》) 。
天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肌肉)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骨骼)
9 天牖穴的取法正坐或俯卧位,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1]。
正坐或俯卧位,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平下颌角,天容与天柱之间取穴[6]。
快速取穴:乳突后方直下平下颌角的凹陷处即是天牖穴[7]。
10 天牖穴穴位解剖天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有耳后动脉及枕小神经。皮肤由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双重分布。皮肤厚而致密。皮下筋膜由脂肪组织和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其结缔组织的纤维形成纤维刺,连于皮肤病与深筋(项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致密的项筋膜,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针由深层的头夹肌,在颈深动、静脉升支的后方,入头半棘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和枕动脉分布[8]。
布有枕小神经和耳后动脉[5]。
11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天牖穴具有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的功效。
天牖穴有清三焦郁热,祛经络湿邪作用[1]。
以文义揆之,天牖穴所治者,当为头面耳目颈项诸症也。有止痛利节、清头明目聪耳之功,主治头风耳聋,目中痛不明诸疾。[2]
12 天牖穴主治病证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等[1]。
天牖穴主治头痛、头晕、目痛、耳聋、瘰疬、项强[8]。
天牖穴主治目痛,目昏,目眩,暴聋,耳鸣,头痛,头晕,头风,面肿,鼻衄,不闻香臭,喉痹;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瘰疬;多梦;疟疾[6]。
天牖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瘰疬等[5]。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
其他疾病: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5~1寸[6][8][5][1],局部有酸胀感[6]。
132 灸法可灸[1][6]。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天牖穴的配伍天牖穴配人中、迎香、合谷治面肿[1]。
天牖穴配听宫、液门治耳聋[1]。
天牖穴配廉泉、合谷、翳风治喉痹[1][6]。
天牖配风池、太冲,治头痛[6]。
天牖配听宫、中渚,治耳聋[6]。
天牖配颈百劳、后溪,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肌痉挛。
天牖配睛明、太冲,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痛。
天牖配听会、四渎,有通络开窍的作用,主治暴聋。
15 特效常用中指指腹轻轻 天牖穴,每次3~5分钟,对肩颈不适有良好的调理作用[7]。
16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针灸甲乙经》:肩背痛,寒热,瘰疬绕颈,有大气暴聋,气蒙瞀,头目不明,头颔痛,泪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风眩,喉痹,天牖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主目不明,耳不聪。主乳肿,缺盆中肿。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曲渎,主暴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类经图翼》:天牖穴不宜补,亦不宜灸,灸取令人面肿。
17 研究进展 171 对脑血管的影响用动物做颅顶窗法,在解剖镜下观察电针 对脑血管的舒缩作用,电针 “水沟”、“天突”、“天牖”、“足三里”等时,弱 可使脑动脉血管充血(血管扩张20%~50%),强电流 反而使血管发生剧烈收缩(直径减小30%~50%),切断交感神经后不再引起反应[9]。
《天窗》作者是茅盾。中国国籍。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本文2023-08-20 19:24: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