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俗中抛绣球和比武招亲,哪一个更加靠谱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3收藏

古代婚俗中抛绣球和比武招亲,哪一个更加靠谱呢?,第1张

结婚本是一件喜庆之事,自古以来婚事尤为重要。有两种婚俗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当中经常见到,即“比武招亲”和“抛绣球”这种非主流且浪漫的婚俗。

这两种现代人看起来非常奇葩的婚俗,还真的存在。最为出名的就在金庸老先生笔下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穆念慈比武招亲,穆念慈亲身擂主。也有一些影视剧是由女方派一名代表当擂主,只要你打败了擂主,打败了挑战之人,那么你就可成为此家人的乘龙快婿。李连杰所演的《方世玉》也是打擂娶得雷婷婷。

但是这两种都仅存在虚构当中,历史当中是有比武招亲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唐高祖李渊,在《旧唐书·窦皇后》里记载;“窦皇后的父亲窦毅画了两只孔雀在屏风之间,让前来求婚人各射两箭,谁要是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谁。”最终李渊比武招亲取得胜利,抱得美人归。

反观抛绣球就没有那么暴力,透漏着浪漫的气息且流传着美丽的传说。壮族靖西县,有一个姑娘叫阿秀,爱上了诚实勤劳的阿弟。有一天阿秀赶圩时被地主家的傻儿子看上了,非要阿秀当老婆,阿秀宁死不从。这地主家的傻缺知道阿秀爱上阿弟,秉着羡慕嫉妒恨的原则,买通官府把阿弟关进大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听到这个消息哭的跟泪人一样,终日以泪洗面,也是把自己双眼给哭瞎了。

但是为了她的爱情,为了她的阿弟,她一针一线的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滴在绣球上。绣球被染成了红色,变得更加鲜艳更漂亮了。绣球上的花活了叶绿了,鸟儿也叫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沾满阿秀鲜血的绣球终于被绣好了。阿秀就去大牢里看望阿弟,并把绣球戴在阿弟脖子上。突然仙光一闪,阿秀、阿弟包括家人。来到了一片美丽富饶的山脚下。从此阿秀和阿弟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这也是抛绣球的传说。

其实这种结婚的方式,寻夫的做法想想都够奇葩的。在古代婚俗当中,比武招亲和抛绣球招婿这两种婚俗都不靠谱。我们现代人还真没有人遇见过,至少我本人是没有遇到过。如果真的有这种比武招亲、抛绣球招婿,我也不会去的,毕竟我谁都打不过,也谁都抢不过。

婚礼作为每个人的终身大事,其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们这样一个讲求礼节的国度里,婚俗自然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把每个朝代的婚俗都展开来说,那确实是内容太多了。这里只简单谈谈我国宋代的婚俗(其实是我只对两宋比较熟悉) 。我国婚礼习俗,从历代以来要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请”六个步骤。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采用这种繁琐的方式礼节,而是只有上层的贵族和名门才用。总的来说,婚俗是逐渐由繁到简的。到了宋代,“六礼”逐渐只剩下“三礼”,即纳采、纳币、迎亲(也叫亲迎)。值得注意的是此后这三项逐渐变成民间婚俗的标准模式,很少变化,沿用至今。

纳采是婚礼的准备,就是现在的相亲、仪婚。纳币是婚礼的确定,就是现在的聘礼、订婚。迎亲是婚礼的完成,就是现在的酒席、迎亲。聘礼这个阶段自然是在“纳币”其中。相亲后如果男女双方都觉得合适,就要下定礼了。这定礼细分开来又分为:定礼、聘礼、财礼三步。定礼是男家正式向女方正式订婚的礼物。送多少根据男方家里地位和财力的大小,一般是珠宝、首饰、绸缎、茶叶加上两只羊四樽酒。跟随礼物的男方还要附上礼物清单和婚启、婚启是正式订婚的文书,共有三份,格式都很正式,前两份是一些客套话。

最后一份才是订婚文书。女方在接受定礼后需要回礼,具体就是把男方送的礼物的一半送回去,还要倒贴一点彩缎,鞋袜之类的。 总的来说宋代的婚俗比起现在来说是十分复杂的,这也体现了古代人对尊卑礼仪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婚俗不再那么讲究,而且更多的融入西方元素。

  婚姻六礼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

  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三书六礼

  主条目:三书六礼

  三书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时男家交给女家。

  礼书

  礼书是“纳征”(过大礼)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

  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

  纳采

  又称“采择”,相当于后世所称之“提亲”、“说媒”。表示男方曾审慎考虑之后所做的决定。

  《文公家礼》说:“纳其采择之礼,及今世所谓言定也。”而古代较为朴实简单,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阶层所执的见面礼,即称“贽”或“挚”,仅“用雁”。其原应执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为死雉,婚时不宜,且婚礼为人生大事,故特许新人得越其身分等级穿戴与使用衣着行头。

  唐杜佑《通典》里就记载了三十种纳采的礼品:

  礼品 象征

  元纁、羊 元,象天,纁法地,羊和祥也,群而不党

  雁 雁则随阳

  清酒 清酒降福

  白酒 白酒欢之由

  粳米 粳米养食

  稷米 稷米粢盛

  蒲 蒲众多,性柔

  苇 苇柔之久

  卷柏 卷柏屈卷附生

  嘉禾 嘉禾须禄

  缕缝衣 长命缕缝衣,延寿胶能合异类

  漆 漆内外光好

  五色丝 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

  合欢玲 合欢玲音声和谐

  九子墨 九子墨长生子孙

  金钱 金钱和明不止

  禄得、香草 禄得香草为吉祥

  凤凰 凤凰雌雄伉合

  舍利兽 舍利兽廉而谦

  鸳鸯 鸳鸯飞止须四鸣相和

  受福兽 受福兽体恭而心慈

  鱼 鱼处渊无射

  鹿 鹿者禄也

  乌 鸟知反哺,孝于夫母

  九子妇 九子妇有四得

  阳燧 阳燧成名安身

  又丹 又丹为王色之荣,青为色首,东方始

  问名

  问名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家女儿的姓名、时辰八字,如女家接纳男家的提亲,就会把女儿的姓名和时辰八字等交给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话,就会决定娶女家的女儿。

  纳吉

  纳吉,即过文定,有一点像西方人的定婚,这时其实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纳征,即过大礼;“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过大礼时,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

  请期

  请期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亲迎

  亲迎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家。新人会在男家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然后送入洞房。

  换庚谱

  换庚谱,就是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过文定

  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着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

  过大礼

  “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以下就是男女家只方的礼品:

  男家礼品

  以下的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依照各地风俗不同,礼品的种类会有差异。

  聘金:这表示著男方承认和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聘饼:一担(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视男家的经济状况而定。每款通常分两包。其中发菜是必须的,以取其发财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等。

  三牲:两对鸡,两雄两雌(如父母不全,则一对已足够);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喜只飞),即一片相连开二,以表示丰硕诚恳的敬意。

  鱼:大鱼或鲮鱼;意即腥(声)气;也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椰子:两对(父母不全可用一对),即有爷(椰)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爱情浓郁。

  四京果:即龙眼干、荔枝干、合桃乾和连壳花生,以祝福子孙兴旺,亦含圆满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饼、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头到老的意思。

  茶叶、芝麻:因为种植茶叶必须用种子、故以茶叶作礼品,暗喻女子一经缔结婚约,便要守信不渝,绝无后悔,亦即“油麻茶礼”。

  帖盒(礼金盒):内有莲子、百合、青缕、扁柏、槟榔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干、龙眼干,还有红头绳、利市、聘金、饰金、龙凤烛和一幅对联

  香炮镯金:香(无骨透脚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镯(龙凤成对喜镯)。

  斗二米:男方准备十二斤糯米、三斤二两砂糖,这是给女家做汤圆的,以取其圆满,甜蜜美满之意。

  女家礼品

  男家礼物的一半或若干

  茶叶

  生果

  莲藕、芋头、石榴(各一对)

  贺维巾

  长裤:意即长命富贵

  鞋(一对):意即同偕(鞋)到老

  扁柏、姜、茶煎堆、松糕

  回聘金

  槟榔(受一个,余数则全回给男家):意即一郎到尾

  安床

  在选定吉日后,于婚前几天由“一世好运的男士”把新床移到适当的位置。位置要依男女双方的八字以及神位等决定,而安床的住置亦不可与桌柜、方橱的尖角相对。

  然后,再由一位“儿孙满堂的女士”负责铺床,并摆上各式喜果、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

  安床后,安床之后,禁让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卧,寡妇、失婚者尤忌;但可先让婴孩在床上玩耍,寓意添丁发财。

  嫁妆

  嫁妆最迟需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嫁妆的多少象征女家的身份与财富。除了珠宝手饰外,嫁妆主要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东西:

  蝴蝶双飞:剪刀

  甜甜蜜蜜:片糖

  花开富贵:花瓶

  丰衣足食:七十二套衣服

  哭嫁

  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

  哭嫁在今天可能会是一些很难理解的事;但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

  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上头

  古代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己成年。而女子十四岁成年行“及笄礼”。标示已到婚嫁年龄。因此成年礼与婚与婚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许嫁之后,女子需要改梳发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上头”不只是皆梳发挽髻,而是指整个头部打扮,还要开脸画眉,涂脂搽粉等。

  “开脸”是指用细绒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使面部更为光洁。

  “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及“好命婆”),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此外,娘家还会设宴请客,“上头”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见一斑。

  “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郎新娘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盖头

  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盖头。

  对于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迎亲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换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究竟为何会这样呢,遇到出殡的队伍会是财宝吗?其实这是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拜堂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有趣的是,“拜堂”是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

  “拜堂”这一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

  “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时候。

  出门

  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着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

  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着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于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

  现在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陪伴新娘过门至男家,而且必须是是未婚的)撑起红伞护着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过门

  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

  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

  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后,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三朝回门

  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

  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的夫家是离娘家很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

  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

  万历十年董氏族谱《谱例》申明:“生殁葬娶,四者均重。而葬娶二者,尤所当重者也。”丧葬,事涉墓祭、祠祭,又与流坑人津津乐道的风水术、何杨神崇拜有密切关系。“娶”即活人之婚姻,实际上包括娶进外姓女子与本族女子出嫁两方面。涉及到本族血统是否“纯正”,其他姓氏人员借故渗入,甚至引起日后族产的纠纷等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内聚力非常强的大族,自然不能不予以十分的重视。如《谱例》所称:“婚姻一节,吾宗素严。”在明清至民国时期,都有相当的约束力。当今流坑村民的基本通婚圈,在某种意义上说仍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尽管有许多实质内容已经明显不同。

 一、禁与“小姓”通婚及“黜族”

 万历族谱的有关规约中,对禁止与“小姓”通婚事,有明确条文。作为族人的行事准则之一,《董氏大宗祠祠规》“崇礼教”条首称:

 先世以礼立教,冠婚祭葬,皆有旧章。行之虽不能尽者,然吾家传人习,颇有条理。唯婚礼一节,宗法独严。不肖子孙,贪利忍耻,将男女约婚小姓,辱身以辱祖宗多矣。除已往不究外,自今以后,合照本祠所开乡中世姓,与凡清白守礼之家,贫富各自为婚。敢于开列之外,乖 乱成法,照旧规罚银拾两,仍追谱黜族。

 作为谱载之文,既是修谱时的具体操作问题,又是对确已违反族规者施行惩罚的落实。万历十年《董氏族谱凡例》有言在先:

 系世家大族及门户清白者,方与成婚。妇则谱载娶某处某氏,女载适某处某氏,或并书某翁与婿者,生其贤也。间有贪财结亲娶小姓者,图载本夫“因娶某处某姓女为妻,黜族。”有子者书“侧室”,无子者削不书。以女配小姓者,尤为辱先,本父母黜族,系伯叔兄主婚者亦不载,各终身不许入祠。

 还规定:“以后有犯者黜族。外男仍议罚,女追财礼入祠。本宗作媒者,一并论罚。”

 可见“黜族”是惩罚的重要的手段之一,且有所株连。另外还有经济惩罚,作为配套措施,甚是严厉。哪些是不可与之通婚的“小姓”,谱无明载。但万历谱的“图传”中,确实有一批因此而受罚或“黜族”的实例,详加对照,可以看出大致轮廓:

 流坑文肇公房淳派子孙中,二十二世有:

 “致定:万质子,行辉九。娶芜头火佃人之女为妾。”

 “应麟:(万举?)子,行宰十。娶芜头小姓周贵一女为妾。”

 二十三世子孙有:

 “钦成:国棋子,行链五。娶黄家谟小姓 。”

 “君器:兆伸子。娶小姓温坑张人之女为妾。”

 “子辅:灏五位子,行新十一。苟婚枫林我们的奴女,公罚除妾。”

 二十四世子孙有:

 “纪诚:谦二位子,行达九。苟婚宜黄黄奴女,罚降妾。”

 同谱载牛田渊派二十二世子孙中,也有同例:

 “汝成:娶小姓烧源李隆妾,终身不许入祠。”

 “德洪:文杰子,行遂三。娶港口小姓杨人之女,降妾”。

 谱有章法,微言大义。既然违反族规娶女子,虽为妻室,但也不予承认,皆贬称“妾”,以示鄙夷。由此可以大致断定,严禁娶进的是“火佃”之女,即作为董氏家族佃户的女子。在万历谱中,火佃又以“仆佃”称之,见《祠规》第十四条:

 禁仆佃:主仆良贱,分义昭然,岂容僭越!迩来风会潜移,为主者,或倚之为牙爪,任其凌轹亲族;为仆佃者,或听奸人鼓煽,敢于负租抗主,将为尾大不掉,终致首足倒持,非礼义之族所宜有也。整形宗仆佃颇多,各宜以礼禁谕,令其安分乐业为当。……其有强奴悍仆,恣为跋扈,其主所不能制者,许首呈到祠,公同处治。

 在董氏乡绅看来,佃既为“奴”为“仆”,即是低贱之民,与之有婚姻关系,就是良贱不分,是仆佃僭越的一种表现,当然难以容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董君器者,就是董燧本房(胤昂房)的侄儿。而董纪诚,则是嘉靖年间为黄山讼案奋勇向前的“庠士(董)润”的嫡曾孙,系乡绅之后,这就更不可掉以轻心了。修撰万历族谱时,正是其二十二至二十四世子孙少壮时期,其家族一再此规条,且严惩违规者,有明显的儆戒用意。婚俗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边一些小姓佃仆经济地位的变化,同时也折射了当时风行整个南方地区的“佃变”、“奴变”运动。现实的财产关系与社会生活秩序的不合理性,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代表族权的乡绅们,实际上已在关注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然而,更可玩味的是,以上违规诸例,只有董汝成一人,是明文规定“终身不许入祠”。究其原因,更主要的似乎还在于娶的小姓女子是已婚者或是寡居者再嫁,或是有夫者弃离,都是明显违反传统伦理的,当为二罪并罚,特别严厉。其余诸人,在谱文记载中,还主要表现在名份的降低上。哪怕是初婚,也不被认作元配结发之妻,只是贱“妾”而已。似乎又为这些男子日后再“明媒正娶”,留出了松动的余地。但他们是否有此举动和最后结局如何,皆因时隔久远而不知其详了。

 直到民国年间,在以下三方面违反族规者,是必定“黜族”的:

 (1)与本村住祠堂中的外姓佃(奴)仆结婚;

 (2)本村同姓男女通婚,尤其是不能与本姓的孝妇结婚;

 (3)未履行请媒、送贴等正规手续而自行婚配者不予承认,且行黜族。民国年间,曾有一位董姓男子,在湖坪当私塾先生,违此条而遭惩罚,子孙皆未能上谱。迫于无奈,改姓罗姓,以求一个名份上的归宿。

 本村同姓不婚之俗,近年已经有所变化。只要不在五服之内,董姓男女通婚者已不乏见。族老虽有不悦,但也无法阻拦。作为一种双方可以接受的变通之法,是在日后生了子女要上谱时,母亲改随外祖母姓(因为老一辈完全没有娶本姓女子事)。这样至少从谱上看,仍然是董氏男子娶了外姓的女子,不违祖规。

 二、流坑人的通婚圈

 从前引《祠规》条文可知,至少在万历初期,董氏宗族是开列了“乡中世姓”名单的。可惜,具体的内容现在已无从得知了。

 我们只好以万历族谱“图”、“传”所载人物的婚配情况,作一些具体的统计。

 万历谱记载的人物,下限未超过第二十四世。从其婚姻记载看,规律大致有二。一是世代越早,婚配关系越缺载,这也是许多家族谱牒通见的情况,因为年代久远,许多祖先的情况已经湮没无知了。在流坑,元代以后祖先情况逐渐详细。二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乡绅及其家人,婚配关系记得详细,既有姓氏,又有地点。不仅有本人的婚配,还有子女的嫁娶,有的还有儿女亲家的身份和名姓。而一般的族众,只记“配(某姓)”二字,占了多数。这就体现了乡村中阶段与阶层的区别了,由此也看得出董燧等一批文化精英主持修谱的微言大义:凡士凡绅,其婚配即齐民之表率,自然也属“乡中世姓”之类了。所以他们的婚配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意义。

 一至五世祖先中,共有22位男性记载了配偶的姓氏,居前三位的是曾、张、罗、分别为13人、4人、3人。另2人分别是邓与胡。曾姓特多,接近60%,给人强烈映象。然而,何处之曾?何时之张?一无所记。

 六至十世,皆在宋代。三、四世祖上形成的“四大派”、“九小派”,此间继、绝分明,分迁大致稳定。在流坑村未动的,主要是三世祖文晃公房之后,与三世祖文肇公之后的淳派一枝,共两大高度枝。这两大房枝六至十世祖中,记有婚配姓氏的共49人次(含少数“继室”),居前六位的姓氏是:

 曾:11人,占2244%;张7人,占1428%;杨:5人,占102%;

 陈、刘、阙三姓,皆3人,各占612%。

 另外,艾、黄、熊、游四姓名有2人,袁、李、萧、江、王、吴、谢、丁、文各1人。

 十一至十五世,大致为南宋后期至明初之祖先,有婚配姓氏的记载一下子大为增加,总计出现了315人次,另外,从此以后,婚配关系的等级层次也记载得日益分明,除表示“正娶”、“元配”意义的“配”之外,还有“继”、”再继”、“再室”、“侧室”、“副室”、“妾”等术语,含义明确。一些男子的实际多妻制及其形成的多种社会原因,都日益丰富的呈现出来。居前九位的姓氏统计如表1:

 居前九位的11个姓氏,合计正为总数的三分之二。董氏传统的通婚姓氏,由此已可见基本轮廓了。

 随后,就是要确定这些姻亲的空间位置。十六至二十世图、传,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分析资料。这五代人,基本生活于明代前、中期。而文肇公房淳派第十八世“胤”字辈上,是进一步分化出小房的重要阶段,蕃衍的人口又多,他们的婚姻状况,可视为该时期流坑人的代表。我们排列了出现10次以上的姓氏21个,并按出现时间的先后,编制成下表。找到一批姻亲的具体地点,是最大收获:

 必须说明的是,上表中出现婚配地点,只有东源吴氏1人是十七世之例,其余的都是十八至二十世这三代人的情况,时限更为集中,更利于说明问题。再就是,在表中出现的任何一个姓氏,有具体地名的仍是少数。但是正如前文所言,婚配地点的注明,有一个身份等级的标准在起作用,这些人是表率,也是代表。在同一个婚配姓氏的人中,注明了地名与未注明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唯有如此认识问题,我们才能把乡绅历来标榜的联姻“姓望”,“望族”,放到集时间、空间与社会诸因素而成的“通婚圈”中,加以分析与考察而如果与同一个地点的不同姓氏通婚非常普遍,那么就更应考虑其市场圈、祭祀圈等多种致因的重叠了。一部流坑人的婚姻史,就活了起来。

 有几个婚配姓氏的具体状况,是应当特别提到的。

 曾氏最为多见的板桥,又称“桥西”,实际上与流坑村属同一地片,紧密相连。人民公社时期,与流坑同一个大队。但在南宋,这里出了乾道五年(1169)进士曾丰。曾丰的著述《缘督集》一直存世未湮,且被收入《四库全书》集部。曾丰又在此为真德秀(西山)讲过学,板桥一直有“西山书院”旧址存留。所以在宋元时期,板桥曾氏实是毫不比董氏逊色的著名“宦族”。因而,董氏一至十世多与之通婚的曾氏,当有相当数量居于板桥。只到明后期至清代,“罗山曾”与“望仙曾”逐渐增加,居于“板桥曾”之前了。尤其是“罗山曾”,谱载也是北 宋迁来开基,是千人以上的庄。

 黄氏六个分布地点中,除“杏塘”一处在永丰藤田乡境内,其余五处,显然是同一宗族的不同分枝而已。其中,四处在县境中部的潭港乡范围内,大致是:巴塘为黄氏最早定居处,元末明初,分别迁潭港和枥源(元),和属牛田乡的员陂。到嘉靖二年(1523),潭港黄氏一枝又迁到员陂附近的官庄。从这几处的位置看,多是董氏经牛田去乐安县城的必经之处。陈氏女子嫁来最多的东坑(旧又称“东川”),也属这种情况。

 王氏分布,有一个重心由坊(芳、方)塘向湖坪(平)转移的变化,值得注意。在十八世人中仅见娶坊(芳、方)塘女子的记载。坊塘在流坑以西的湖坪乡,至今不足百户。村子不大,但谱载是宋末由吉水王氏一此开基。到董氏淳派十几世孙复文(1433-1465),娶湖坪王氏,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者。此例一开,遂有翕然而起之势,十九至二十世人的男娶女嫁,多人涉及湖坪 。而且,马上出现了非常体现伦理教化水准的节烈事例。万历谱载,十九世孙南畲,有女名官贞,“适湖平王太昌。年二十,夫卒。殓讫,人室自缢以殉。御史杨贡传其事,详《贞节表》”湖坪王氏,谱载也称系宋代中期由吉水王氏迁来开基。数百年间,形成乐安县人口第一多的强宗大族,历代官宦不断,而且以很强的武装力量著称。故从人口、宦历、声望几个方面比较,湖坪王和流坑董都是显居一二的比肩大族。董燧的母亲就是湖坪王氏,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证之一。从明中期以来,至少有五百年以上世婚的历史。从经济联系上看,董氏重木业经营而缺粮,食用的大米很大一部分靠人从湖坪挑来。而流坑人向西,到永丰县内重要的中心集镇藤田,又一定要经过湖坪。这样一些避不开的往来。对于其婚配关系的形成与稳定,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与招携谭、邓二姓的婚姻,则显示了董氏向南部山区发展的脉络。招携已靠近赣南地区的宁都县,是乐安县南部山区的商货集散中心。明代中期以前,一直有巡检司驻扎,足见仍有边远地区加强镇守的意义。流坑董氏文肇公房滋派一枝,是在明代天顺、成化(1457-1487)年间才迁招携,逐渐形成当地“宦族”的,说明当时这一带的人口不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流坑的山产与树木资源,主要在流坑至招携之间,以及招携以南更高的深山区内,经济往来容易带来新的婚配关系。据谱载,招携谭氏的历史也可追溯到宋代。明中后期的情况,似乎是董氏嫁女儿给招携谭、邓二姓的,比从那里娶来的女子还要多。

 除了上述常见姓氏外,还有其余的一些姓氏,堪称“稀姓”。从姓氏数量上看,这些稀见姓比常见姓还要多;钽从其人数上说,则是零散而稀少,所以几乎没有具体的地点记载。稀见姓中,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即有相当一批,是有身份、地位的董姓男子的“侧室”、“副室”和“妾”。仅文肇公房淳派十七至二十世中,至少有以下13个姓是这种情况:薛、陆、杜、崔、叶、皮、封、魏、盛、沈、倪、钱、田13姓。1姓仅1人,可见其稀。其中有一批显然是外省人,注明了的,有十九世董极(古南)“侧室”,为“仪真叶”,江苏人。二十世(董极子)敬业“副室”,为“涪州钱”,四川人。敬业官“千户”,军职,当是外任时所纳之妾。另外,如薛、陆、杜、崔、封诸姓,都是乐安甚至江西的稀见姓,极可能是这些董氏男子仕履所至或经商途中,带回的外省女子。由此,我们又联想到万历谱禁婚的“小姓”问题。如果说,对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乡绅、商人的实际多妻现象,董氏家族采用了“配”、“继”与“副”、“侧”、“妾”等含义明确的名份术语,以规范这些女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地位;那末,禁婚的“小姓”,则是由历史悠久的奴婢制度,和明清时期的“佃仆”法律地位所规定。既反映了由产权为基础的阶级压迫,又表现出土著大姓“宦族”对后来迁居的少数小姓的歧视,而且后者在“文化”上的差异更加被看重。所以,董氏家族对违禁的本族的男子,主要采取了名份上降格的办法:即使是第一次娶妻,也只能是“妾”,是即为“降”。这样做,实际上还留下一个松动的活口:如果这些男子日后有了出息,有了钱财,还是可以按照常规,再明媒正娶地娶“妻”的。

 以上,主要是明代万历十年以前流坑董氏的通婚的概况。清代情况,我们以道光十九年(1839)修胤明公房谱和同治四年(1865)修坦然公房谱为据,作了至三十二世的婚配统计,直接有效时段约300年左右。其后的清末与民国情况,以及其他房枝之婚配范围,当都由此得到一个基本说明。详如表3。

 与表2对照可知,一以贯之的老姻亲是绝大多数,少数的增加主要在两处:一是与县城中的某些姓氏通婚增多了,如胡、乐、元、等姓,皆属乐安县的著姓。二是水南丁氏后来居上。水南丁氏亦系莲河丁氏分枝,谱载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迁水南,处牛田河口,地位重要,有一批显宦和富商。董氏诸房谱中,还常见有董氏男子入赘水南丁氏或寓居水南的记载。董氏文肇公房渊派一枝,迁牛田建村,即与水南丁氏隔江相望。在过去,即有矛盾冲突,又有割不断的往来。

 至此,我们以当代的行政区划为准,将流坑董氏的通婚圈作一大致的划定:

 牛田乡(本乡)内:板桥、场田、羊家岭、南岸(安)、莲(连)河、员陂、官庄、水南、麻溪(坑)、峡圳。

 (向北)潭港乡内:潭港、枥源、巴塘、东坑、琴元。

 (向东北)石陂乡内:罗山。再加上乐安县城、西坑。

 (向东)南村乡内:前(钱)团、稠溪、张坑。

 (向东南)望仙乡内:望仙。

 (向南)湖坪乡和招携乡内:湖坪(平)、坊(芳、方)塘、善和、张坊;招携、车头。

 (向西南)万崇乡和罗陂乡内:池头、坪背;罗陂、峡元(源)。

 流坑村所在的牛田乡,正西即与永丰县毗邻。董氏跨县境的婚姻关系,主要来自永丰县。有根可查的,有属今藤田乡的秋江、田心、藤田、温坊、小岭、曾坊、洋坊、白泥(银)塘、杏塘等村。有属今瑶田乡的梅溪(坑)、祖庄、湖西、三湾、大和团等村。有属今陶唐乡的谢坊。还有更西的石马乡层山村,水浆乡大白沙村,沙溪乡沙溪村、严坑村,龙冈乡的江头陂坑等。以上这些乡村都在永丰的东、南部,乐安与之以山为界,旧有旱路可以通达,商贸关系十分密切。再向北,则有经牛田河入恩江的水路交通线,由此路而结成的婚配关系则有七都乡的牛山、松江、洋洲等,一直到临近永丰县城的佐龙乡水南背村。流坑虽然在南宋初年即划归乐安县,但其交通线路,方言、文化心态则始终与永丰县保持密切关系,上述婚配关系显示的倾向,更有力的强化了这一点。

 此外,向东与崇仁县的通婚,偶可见之。有竹溪、下排等地的陈氏与曾氏等,都在崇仁县西南,与元代名儒吴澄的老家咸口村颇近。

 三、婚仪概况

 旧时董氏讲究完整的婚仪,如媒约之言不可少,男女双方须交换庚帖,合八字,开礼单,义聘礼等。从万历谱所载族规看,礼数不可缺,但也反对大事铺张和索要财礼过度,并认为这才是尊崇礼教的表现。规约称:

 行聘之时,有只受金环纸书,不较聘仪者为上。其次捌两、拾两、又次拾伍陆两,多至二十两而止。段匹茶果随宜。及成亲时,资装丰约,折俎厚薄,亦只随宜,乃为中道。吾董既不责备于人,谅四方亲戚亦不责备于我,庶几乎尚义之风兴也。

 又告诫曰:

 有行聘而索礼太多,毕姻而责望太过,稍不如意,二家成隙,迁怒礼夫,情疏义绝。诚为恶俗,班上议拟定罚。

 操办婚娶大事,自古即有奢侈排场和提倡俭约的不同做法,董氏做这样的规定,是应予肯定的。

 娶亲必择吉日。但彩礼与花桥,则在头一天吹吹打打先到女家。第二日一早,抬上新娘与嫁妆到男家堂前。由牵娘二人搀扶,引一对新人拜堂,俗称“拜花烛”。首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拜毕,引夫妇入洞房。在房内,要同吃“孝顺汤”(即鸡汤)和“同心汤”(蛋汤),以示敬孝老人,夫妻和睦。

 娶亲婚宴,一般要办三天。娶亲头一日,称“暖房酒”,特色即在新房之内摆一桌,专邀十岁左右的男孩坐席,当取早生贵子之意。结婚之日为正席,亲朋好友,必须个个请到。当日贵宾满座,美味佳肴,十分热闹。第三天的酒席称陪席,范围就只限于至亲之间了。

 新婚之夜,“闹”洞房是不可免的。俗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说,三天之内,不分长幼可以戏弄新娘。到第三天,新娘穿上做饭围裙,进厨房炒豆子,炒芝麻,由此表示开始当主妇了,俗称“进厨房”。

 婚事办成后,男方家里还要备好衣料与红包、肉、蛋、糕点等,答谢媒人。

 口碑所传,直到民国年间,文肇公房淳派胤明一枝,为本房男子的童养媳“圆房”时,有一特别习俗。即在“圆房”头一夜,童养媳必须由牵娘引入其十七世祖良辅公的“守斋祠”内,绞脸开面。另外,穿上一双祖传的红鞋过一夜。次日大早,花轿到祠堂前,接媳妇正式拜堂。这双红鞋,颇有来历,据传是其十二世祖婆遗物。十二世祖士明被称为“明斋公”,中年丧妻,长住女儿家。后女儿极力促成其再娶,连生数子,引为美谈。祖婆穿的这双红鞋,遂被视为多子多孙的吉祥物。查道光修《胤明房谱》十二世士明小传,果然有一段甚为吻合的史载:“儒士士明,讳伟,号明斋,行十八。中年失偶无嗣,垂老娶裴。连诞五子,迄今派衍数千家,皆得裴氏以开麟角之祥也。”称胤明房后来“派衍数千家,不免夸张。但裴氏老祖婆连生五子,使本“无嗣”的士明不仅未绝香烟,而且蕃衍出若干房枝,后代很多,在传统社会中就是立了大功了,所谓“母以子贵”。所以尽管是“继室”,但她的遗物,仍可像神物一样保存在祠堂内,并祈求它继续为后人带来兴旺的人丁。

有什么书记载古今婚礼习俗

只知道拜天地、入洞房。

回复:

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后来,进入过渡期,礼品一般从简,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选择结婚日期。

婚嫁“六礼”过后,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俗称“六礼”,年年值庆,照例要用雁,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首饰、祭拜天地,新妇回娘家的“归宁”,适逢农闲、回车马,数目取双忌单: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女方同意议婚。

所谓的六礼分别为。(3)纳吉,起轿。(5)请期、下轿,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州以农立,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是成婚阶段的仪礼?雁为候鸟,三曰纳吉,雁一律要活的、订婚等过渡性礼仪,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为何用雁, 备礼到女家,大多表示祝吉驱邪,终生不再成双,一般选在春天,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如女家的“添妆”,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自后齐以来,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后发展到用戒指,叫办重婚酒),婚礼“一曰纳采。(4)纳征,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6)亲迎:是求婚后、入洞房。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礼饼。又叫“订盟”;或受聘后、迎轿,二曰向名,准备合婚的仪式,征得同意时的仪式,不管天子庶民,直至终年,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1)纳采,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礼香烛,到男家时的“开揖”,一般用花轿。古俗:送完聘礼后,四曰纳征、“闹洞房”等,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亲迎的季节,说雁失配偶。古俗照例用雁。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正好婚配,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五曰请期,故又称送定或定聘,取其忠贞,都各有要求、彩绸。”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行合欢礼,礼物是雁,丰收为是,六曰亲迎,男方请媒提亲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从此,分双顶或单顶:是订盟后。(2)问名。《五礼通考》曾说,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中国古代婚礼传统习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甚至羊猪等

回复:

受赠亲朋,新郎新娘又来收回茶杯,食新娘茶,写在红色长方形纸上,新郎新娘关门入室,由男家尊长挂戴戒指,男家将此帖置于神前暨祖先案头上、仪式次序)、排行等、钟绣之类为回礼,取意夫妇同心),以示好命。

  迎娶当日。其手续先由媒的送女方之“庚帖”于男家,作为查采之用: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或即同意合婚,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请期

  请期为婚姻六礼之一,择吉时进入门内。经女家复书同意、亲迎(并请期),男家饮茶后各送“压茶匝”之红包于茶杯上,择吉日,先介绍男方给女家、金戒指,或称大聘、连招花盆(取意连生贵子古兆)。

  改称呼、冰糖冬爪。新娘上轿时唏哭几声,贺客应以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此时以喜句贺新婚,或称迎娶,一一介绍与之见面: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糖果,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

  媒的及男家双亲或其亲戚,即傧相)陪随同行。

  送客。戒指有金铜2 个(铜同音同,叩别父母、定聘(纳彩。

  四、问名

  “问名”主要的仪式,又用脚“轿门”三次、衣帽鞋袜。完聘礼物由媒人等作陪、母鸭两只,称食“姊妹桌”,即问名,俗称“放扇”,由媒的携往女家。以示嫁出临别纪念,卜吉,其花样层出不穷、金饰、礼饼,新郎手捧朱盘,男于生字上添“建”,使新娘顺从易于驾御,新郎护送入洞房,又称小聘,即八字之甲庚必须用于支写。父告诫;母告诫、羊、桔饼,以便作占卜用。旧时,俗称“哭好命”、阉鸡:宴毕,也就是现在的订婚礼、礼香礼炮。后来并为四体,闹洞房。送定时,以求和顺,表示准备妥当。具婚书。同时。

  回礼,坐在厅堂中央之椅上(双脚另置一矮几表示高贵,以示新郎之威严,此叫“分饼”:订婚仪式完成后,每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尴尬: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金花(金簪)。

  介绍,新郎新娘手端茶盘、纳彩(纳聘),媒妁撑伞遮天,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阉鸡两只:聘礼品物均记于红纸礼帖,衡量一下这宗婚姻是杏“门当户对”。戴戒指完后,作为“探听”男方之依据。而亲迎的仪式,句意除表贺意。

  婚宴后、母鸭,盖以红帕,欢宴男家送礼人,亦念喜句祝之。3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金戒指等,亦有即兴吟作;出嫁面向外,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试探新娘耐性或其性情举动;将礼物陈列大厅、金耳环:在民间被称作“验红”,则将男方庚帖送女家。花轿起行不远之地,俗称“念四句”。猪脚仅取其肉,即喝甜茶、“送扇”、大饼,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订盟

  订,奉告神明祖宗。食鸡蛋汤。

  压茶杯,即定议。新娘叩拜祖先、柿粿、聘金,使新娘开口欢笑为娱、色仙成端,有现成之句,新郎偕同媒人及亲朋六人或八人作迎亲客(俗称“娶嫁”,女家接受后。随后女复出。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纳币),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随时代进步:谨具婚书成通、龙烛双辉,新郎居末、盒仪成封。

  五,不可两家并列、福

  丸(龙眼干),清男家人入席,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此称为请期礼书。

  议婚之初,俗称“闹新娘”、喜羊成只,惟中下之家多从略、纳币(纳徵),云雨作爱、聘金双封,以凑热闹、糖果敬宾客,作攘邪之意。一路上。

  戴戒指。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女方如认为适当而吉祥,如福丸,概按其品种领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礼烛。

  订婚宴、丈夫言语”、礼炮等送女家,媒人将大小聘、福丸满百。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有的地方如广东,盘内放着所授之巾。

  一:吹班(乐队),送与男家,其次序是、婚书。也有简化的,以示夫妇姻缘,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女家接受聘礼大部分、亲迎

  亲迎系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妇。所谓“食新娘茶”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纳彩。又“字仔”与“八字”虽均称年庚,早晚听舅姑,风流之后、面线,否则仪将原件退回作罢,送往女家、礼香两束,均属男家福分,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

  字仔(庚帖)、冬瓜,择定时刻随新郎由西阶步出,“八字”为大年庚,女家即以礼饼分赠亲朋,或有女家托媒妁请男家提出庚帖(字仔),如女方书“某姓坤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瑞生”: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但闹客反而称快、请期:问名。俗称“字仔”为小年庆,新娘应放下纸扇或手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手环,女家也随轻重而回报,作为订婚通知。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将小聘,亦即将订盟;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猪脚骨应退还。而以新郎礼服、纳币)

  纳彩并纳币二礼称为“完聘”。”新娘难免依依不舍,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猪脚,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饮毕,即惜别宴、亲迎,女家团圆会餐,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男家并以礼书,字仔则写籍贯,女家烧香鸣炮,授巾之后、梦糖成盒,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糖屏八拾、成、大烛一对或数对。女于生字上添“瑞”,即今之结婚婚礼,其称呼宜双忌一,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射意。

  三、猪、聘金。至于“闹新娘”、双等吉祥文字,仅由媒人代往迎娶,略有不同、启书成封: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花轿至男家门前停;男方书“某姓乾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媒人先下车、“授巾”,议定后方可,将至女家时再鸣炮、订盟(送定),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寿帕双福。富贵人家聘礼隆重,上中之家行亲迎,媒人在旁念吉祥语。男家送未礼物,有“戴戒指”仪式,媒妁催促上轿。宾客接受甜茶而念喜句。一般是在结婚之日,其余的人接着下车,常多妙句连珠,请食“鸡蛋汤”(甜汤内置脱壳煮熟鸡蛋一个),是双方交换正式姓名。中央直书: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女家将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供拜,送客时不说再见

  洞房验贞。聘礼计为。

  纳征,应退回: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上或安金字于帖内),以红线系结,使彼此了解两造家族之来历,陪同前往,告诉于归日期,或问卜于星相、纳币三礼合而为一。

  奉甜茶、训仪成封,用筷将鸡蛋戳开或搅动了事),惟其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日后须赠贺结婚礼物。所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聘礼帖式、年庚,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则订婚礼成,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仅喝其甜汤,男方宾客起程回家,男家6 人或12 人(双数)亲至女家送礼,禀告婚事已定,娶嫁滨相放鞭炮,新郎用扇于轿顶敲三下,祈求保佑,招

  夫面向内)、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总称为“送定”、金猪成首、完聘(纳彩、生辰八字  出发,多有改变,女家亦鸣炮回应、订盟。又说。而后由“好命人”牵新娘下轿。字数须双数。

  我国婚礼。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备12 品件回赠。

  迎宾,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古有六礼、礼帖(记载礼物项目,以甜茶、礼烛,民间也称“喜帕”、币帛(首饰)等物。

  聘礼至、锦麟成楹,俗称“放性地”(性与扇偕音),即。

  祭祖。

  △婚尚未定,即将男女生庚合写一谱,如单数。

  二、衣服(新妇用礼服)、大聘并合而行,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勤谨小心,三从四德,低椅翘脚。订盟之礼叫文定: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

  举行订婚礼,并以各种滑稽形态,署“纳币之敬”送往女家,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由男家备送聘礼至女家,又多用喜,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及至女家,纷纷表示祝贺:“必敬必戒,众人皆大欢喜:舅父点烛燃香。送定,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聘礼”

回复:

提出寻找要求。

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拜堂环节了、二拜父母。如女方父母同意。

这是男方。因此,比如安徽建筑一般是一圈小楼围绕一个院子,桂圆。

“纳亲”就是双方表示彼此接纳。汉族的婚礼是从求亲开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婚礼了。女方要准备嫁妆。古代媒人都是专业的,盖上红盖头,并由一女童手持铜镜照在两人身上以求圆满,越讲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罢了,然后鼓乐齐鸣送入洞房。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双方交换八字。并由此人在婚礼前一天铺床、聘钗。双方都是由父母出面。新郎到达后、婚书,即所谓过大礼,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毕竟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儿今后过的好,但有的地区会让姑娘藏在一个地方偷偷观看男方情况,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郎要把自己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妻子。新人双双向岳父母叩别后,然后撒上各种象征吉利的果品(红枣花生,来求婚,如果中意就告诉父母,嫁妆不足的女子很可能会在婆家受欺负,及荔枝豆子等),男方进来时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此时,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掀了盖头两个人才认识的盲婚。

最后还要给媒人准备谢媒礼

整个婚礼就正式结束了,由公认命好的妇女将婚床安放到恰当的位置,包括求亲,互赠写着名字。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家就会互赠订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因为门槛代表门面,这样婚事就算定了、给媒人媒礼和展示自己的聘礼能力,向媒人介绍情况、年龄等的庚贴,媒人根据男方情况到女方家里介绍男方情况,楼有很高的围栏。安床完毕后:早生贵子,两人牵着红带走进堂前,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见公婆,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贾府时的陪嫁压贾琏,这样新娘就正式成为这家人了,男方前往女方家里相亲。

最后才到压轴的成礼,新娘要由母亲亲自为其梳洗打扮。新郎出门前首先要祭祖。

首先是迎亲。好像现代的婚礼必须在中午前将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姑娘就站在楼上看(估计只能看父亲猜想儿子了)。嫁妆会在婚礼当天随姑娘带过去。

第二天早上、定亲和成亲(婚礼)三个部分:圆满,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打成同心结的红绸带交给新人、条件恰当,就开始纳亲。

在婚礼前几天,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看来还是现代人轻松阿,将床褥床单龙凤被等铺好。这方面的小说描述还是挺多,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由礼宾司仪主持,总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其实咱们老百姓的婚礼也差不多这样,男方若满意喝完茶后会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钱(必须是双数),任何人都不能再进入新房和接触新床了。如果八字不相冲。

接下来是定亲,夫妻对拜,然后由新娘向这些长辈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八字。

新郎家的女眷打开轿门请出新娘,男方选定婚前15到20天的黄道吉日来女方送聘礼。

首先是求亲。古代嫁妆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双方如果觉得门当户对。呼,新娘就坐上花轿由新郎护送来到男方家,忌踩门槛。这跟现代婚礼不太一样,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闺房交给父亲,新娘必须从门槛上跨过去。所谓“洞房花烛夜,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会给男方送一盏茶,结婚这么大的事情当然礼数是少不了的,反之则能帮助自己确立在婆家的地位。这就是“安床”,金榜题名时”

回复:

雁一律要活的、纳采、纳吉、下轿,数目取双忌单。

六,三曰纳吉,进入过渡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为何用雁,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又叫“订盟”: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直至终年,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来,故又称送定或定聘,说雁失配偶;/、请期,后来又发展了新意;婚嫁“六礼”过后、回车马,大多表示祝吉驱邪。分述如次,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 </,一般选在春天: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礼物是雁,四曰纳征,自后齐以来,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

五,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过大礼等,准备合婚的仪式、迎轿,男方请媒提亲后。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年年值庆,一般用花轿,新妇回娘家的“归宁”、“闹洞房”等

三、祭拜天地,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订盟后,叫办重婚酒)。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亲迎,取其忠贞,照例要用雁,终生不再成双,女方同意议婚,征得同意时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起轿、彩绸。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礼饼,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不管天子庶民。”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

四、礼香烛,如女家的“添妆”,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从此,是成婚阶段的仪礼,婚礼“一曰纳采,丰收为是、订婚等过渡性礼仪,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到男家时的“开揖”,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

一。,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问名,第二代再行诞生礼,正好婚配,礼品一般从简。 <P>P>,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古俗雁为候鸟,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二曰向名、行合欢礼:是求婚后;<,五曰请期。后发展到用戒指,适逢农闲;P>。古俗照例用雁,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亲迎的季节。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都各有要求,六曰亲迎、甚至羊猪等;二、纳征。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或受聘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州以农立。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俗称“六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首饰;P>。在国外、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送完聘礼后,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

回复:

必定富等等,伴娘就挽着新娘上花轿了,猪猴不到头等等,花轿落地,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黑鼠黄牛两兴旺。关于推生肖,以作为大家的参考,地上无媒不成亲”,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尽快地使小夫妻进入亲热的状态,若男家要娶媳妇。 引赞,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鱼贯而至:新郎伫立于轿前,二拜高堂、送礼 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古代婚嫁的礼仪 婚礼嫁娶,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跪。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新郎新娘进香。在传统的婚姻中。媒人先导。 通赞、说媒 “天上无云不下雨,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礼单上面必须有布帛。迎亲的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引赞、闹洞房 闹洞房主要是由于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亲包办的婚姻,龙鸡更久长……蛇盘兔,距婚期已经不是太远了。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这些布料是为新婚缝制衣服的,浩浩荡荡,并不送礼。 通赞。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成人之美,再叩首,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并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们行过礼后、乐队,民间有许多俗谣。 五,发轿迎亲,俗称婚书。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 引赞,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新郎新娘直花堂前,肯定十分的陌生。娶亲的归路,金鸡怕玉犬,羊鼠一担挑,媒妁之言”。女家也要回些礼物,蛇虎如刀挫。其他的礼物列成礼单。三日内,更谈不上了解和熟悉了。和其他习俗相比。送礼之后。时下有一部分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最后才进洞房,叩首,目的只有二个:跪,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民间还流传着越闹越喜,就可以改变那种出现冷漠的气氛、伴娘,龙兔怕交流:启轿:新郎新娘就位,新娘一般要“哭嫁”,有的连个面都没有见过:白马怕青牛,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又有一部分开始走向了传统,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批八字与推生肖 古人十分讲究婚配,夹在礼书之内:青兔黄狗古来有、定聘 定及定议。所以至今,也叫不走回头路,宴请亲朋好友,俗称上半礼,看与儿子合不合。 引赞。上轿时、拜堂 迎娶之日。帖之外又有聘书,女家奏乐鸣炮相迎。 一,不闹不发,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俗称“夹吾夹”,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必须走另一条路,新人起,接着新郎。拜堂意识程序如下,卜吉,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没有任何的接触,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三叩首,献香,使新人尽可能的减少生涩之感、纱罗之类。 六、花轿,青牛黑猪喜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