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学玄学该看什么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谁知道学玄学该看什么书?,第1张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简介 “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其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学术要旨是对道家的表达 。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

玄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出色人物:

1、圣人有情无情问题——何晏

2、本末有无的问题——王弼

3、声无哀乐的问题——嵇康

4、公私问题——嵇康

5、养生问题——嵇康

6、言意关系问题——荀粲

      最有智慧的古书排名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

      《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 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

      NO10 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 后来才有了杨家枪和杨家将的故事NO3 矛 有古书上也说矛=枪, 但从一些小说和文

中国最神秘的一部古书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内容包括一些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和一些远古神话和传说

      十三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中国十大旷世古书

      按古籍影响 周易、论语、诗经、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伤寒论、四库全书、六艺十三经、孙子兵法 以下是按古籍年代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唐成都府BIAN家刻本《陀罗尼经咒》宋杭州猫儿桥刻本《文选五臣注》宋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元至正五年刻本《金史》元大德三年《稼轩长短句》按古籍类别: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总之门类繁多,不可细数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中国古书:《三字经》、《黄帝内经》、《山海经》、《资治通鉴》、《道德经》、《奇门遁甲》、《孙子兵法》《易经》、《增广贤文》、《论语》、《史记》、《汉书

中国人十大必读古书

      1、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诗经》 孔子 2、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 孔武 3、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 孔子及其弟子 4、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老子》 老子5、最爱中国人推崇的英雄传奇 《水浒》 施耐庵 6、包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的杰作 《三国演义》 罗贯中 7、东方世界的《堂吉诃德》 《西游记》 吴承恩 8、成就人生事业的大学问 《菜根谭》 洪应明9、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 孙洙,徐兰英 10、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太平广记》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 明代拟话本有的据古书记载敷演成篇,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咏菊花事,出自《

中国十大经典古籍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

玄学一般指山、医、命、相、卜,

基中玄学这五类:

1,“山”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2,“医”包括三部分:“方剂”、“针灸”、“灵疗”;3,“相”的部分包括两种:“人相”、“地相”;4,“命”是以时空关系来判断人的命运的一种方法;5,“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

这类玄学书籍因为现代文明基本上沦落为冷门的东西,

不过如玄奇的 “古籍阁”和神秘的“易半仙”   保留着绝大部分罕见的电子版玄学书籍供大家参考,

如玄学部分书籍的种类及目录:

奇门遁甲类,《奇门遁甲统宗》《登坛必究》《奇门法窍》《奇门一得》《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秘笈大全》《诸葛亮金函玉镜奇门遁甲全书》

周易术数类,《周易述》《周易尚氏学》《周易集解》《周易注疏》《周易折中》《增删卜易》《高岛易断》《河洛理数》《梅花易数》《纳甲筮法》。

四柱八字类书籍:《命理探源》《三命通会》《渊海子平》《穷通宝鉴》《子平真诠》《滴天髓》《星学大成》。

风水书籍主要:《天玉经》《青囊序》《天玉经序》《青囊奥语》

六壬占卜类:《六壬辑要》《御定六壬直指》《小六壬金口诀》《大六壬指南》《六壬说约》《六壬全集》《大六壬大全》《大六壬探源》《壬学琐记》

其他玄学术数类,《紫微斗数》,《卜筮正宗》,《风角》。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

代表人物:何晏 重要著作:《道德论》,《论语集解》 核心思想 1,本末有无:「贵无论」 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著 「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名」或「道」。 3,圣人有情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于圣人无情而有性 「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 重要成就与影响 正始时期清谈的领袖人物,是魏晋以下玄学风气的开创者。是贵无论的首倡者,突破了两汉以来宇宙本原论的框架。 代表人物:王弼 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其主要范畴是讨论五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二)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于运动观的范畴(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四)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于人性论的问题(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 重要著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认为若把某种一定的事物当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有」不能成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故要以「无」为本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贵无论」是探索现象界背后的真实本体,作为世界本性的「道」,是绝对的「无」,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不可名状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 2,动与静 :「本静末动」 王弼认为「凡有起于虚,动直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本体是永恒的,寂静不动,动是相对的,是物质现象世界的东西 3,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王弼的言意之辨实包含著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认为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是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是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另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意」;是不可用「言」和「象」尽意,只能用「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 王弼清楚区别「言」,「象」,「意」三者不同,对于处理语言和思想有很大启示 4,圣人有情无性 :「以性统情」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于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于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 重要成就与影响 :  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本体论,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张载的「太虚即气」,到程朱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陆王的「宇宙是吾心」的心体物用论,都汲取了王弼玄学体用论的思想方法

(二)竹林时期

  代表人物:嵇康 重要著作 :《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 针对司马氏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尖锐地指出儒家经典所宣扬的礼法名教,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甚至是社会上一切伪善,欺诈等种种恶浊现象的根源故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2,声无哀乐论 :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认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两种事物音乐所发出的只是客观的音调,它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哀乐则出于人的内心,完全是主观的 3,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才性两者截然不同。 代表人物:阮籍 重要著作 :《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与自然」 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阮籍的鄙弃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论发表他能将庄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于现实的世界中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

(三)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 :郭象 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自生无待说」,进而由「自生无待说」推至「独化相因说」,并由「独化说」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 重要著作 :《庄子注》 其《庄子序》云:「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核心思想 : 1,万物独化论 :「无待而独化说」 郭象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故「无」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为生「有」是「块然而自生」,块然者无为而自然也,无为而自生,无有生生者也郭象认为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任何一物,亦不是直接由任何物造成的只要有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它们的产生完全是纯粹偶然的,忽然之中变化的,即「堀然自我而独化」 2,独化于玄冥 :「玄冥之境」 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于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3,足性逍遥说 :「宏内游外」 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足性,互为有功,就能逍遥所谓游外,即指心理上犹如闲居山林一样逍遥自在;所谓安内,即指参与世务,日理万机依郭象看来,圣人的游外与安内是合二而一的圣人虽忙于世务,然其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在山林之中;这是因为「俯仰万机」正是他自足其性的表现,足性则得逍遥也圣人无心而顺有,无为而任自然,逍遥而不离俗,游外即宏内也 4,自然名教 :「名教即自然」 自然是万事万象的本然本性,名教就是一切政治制度,伦理规范现实社会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理自然,绝对合理的既是自然不过的事,只要人人安分守己,就复得其真性情了郭象认为道家与儒家,自然与名教是可合二为一的因此有「名教即自然」的结论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郭象以有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又主张物各自生,自为,而自为就是自然无为,这就调和了「崇有」与「无为」的矛盾 代表人物 :裴頠 重要著作:《崇有论》 核心思想 : 本末有无 :「祟有论」 裴頠总括万有的道(终极)不是虚无的,根据万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裴頠不同于贵无学派,在于于他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他排斥无作为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了万有的真实存在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于无」认为「无」不能生「有」,是因为万物开始产生时,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如果一定要给它再找一个造物者作为它的依据,那是不可能的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针对贵无论从抽象本体产生具体事物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在哲学上裴頠的崇有论,是先秦以来关于物质概念认识的深化,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代表人物 :欧阳建 重要著作 :「言尽意论」 核心思想 : 言意之辩 : 《言尽意论》说:“有雷同君子问于违众先生曰:‘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若夫蒋公之论眸子,钟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为谈证。而先生以为不然,何哉’?先生曰:‘夫天不言,而四时行焉;圣人不言,而鉴识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而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吾故以为尽矣。”(《艺文类聚》卷十九)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虽然很短,但是,明确地说明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反映论。在当时玄学贵无论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主张言不尽意,在这篇论文中,欧阳建首先明确地肯定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在中国哲学史中,“名”与“实”的关系是一个传统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欧阳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路线。欧阳建在这里对于“名”和“言”作了区别。名所指的是一种一种的事物,言所讲的是关于一个一个理的判断。名的对象是事物,其内容是概念。言的对象是事物的规律,其内容是关于规律的判断。在这篇的结尾,欧阳建再一次说明,在主观和客观这两个对立面中,客观是主要的 重要成就与影响: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认为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这驳斥了当时玄学家认为语言概念无法表达事物真相的一种看法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 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

古代中国的玄学 “玄学”一词,最早见于唐朝初期所整理的一些前朝历史典籍和一些解读扬雄《太玄》的札记之中,当时所说的“玄学”,主要指三方面: 一,是指关于学习应用“三玄”的学问。自汉以来,中国官方和民间一直就有专攻“庄子、老子、易”这三门知识的人群,慢慢地,就产生了围绕这“三玄”而形成的“玄学”知识学问。 这里需要提示一下的是,中国历史上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两个庄子,一个是战国时代的宋国人庄周,著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的内篇部分。另一个庄子是西汉末期的蜀人庄遵,即严君平,著有《道德真经指归》(又称《老子指归》)。并且,根据宋代张行成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中的“先生诗云:若无扬子天人学,安有庄生内外篇。以此知外篇亦是先生之文门人盖编集之尔。”的说法,可知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庄子》的内篇,实际上是邵雍的门人根据扬雄的学说所改造过的,《庄子》外篇则是邵雍门人根据扬雄学说原理直接编造的。 二,是指道儒和三玄混合的知识学问。西汉末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汉武帝采纳实行的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国家文化体系,就已经摇摇欲坠了。中国南北朝时代,北方民族和西域佛学大量入主中原,这使得中国自商周以来就自成体系的“国学”(以礼、乐、射、御为首的“大学”和以书、数为首的“小学”的京师官学)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在南北朝时代的各国知识阶层中,一些智者以“三玄”为主兼而综合吸纳了各种学派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玄学”知识形式,并将这种知识形式纳入了官方教育知识体系中。比如,梁代人沈约(441--513年)所著的《宋书·何尚之传》中就记载到:宋文帝13年(公元437 年)“彭城王以康欲以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乃以尚之为尹,立宅 南郭处,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 昙 、黄回,颖川苟子华,太原孙宗昌、 王廷秀,鲁郡孔惠宜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梁代人萧子显(489--537年)所著的《齐书·百官志》中则有:“泰始六年(公元456--471年),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玄、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各十人。”这是有关“玄学”被官方正式纳入官学的最早记载。 三,指蜀学者严君平和扬雄的知识学说。唐朝,统治者见外来佛学日盛,出于文化格局平衡的需要,一直极力推崇中国本土的道教与道家文化。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编校《道德真经疏·外传》,向官民推广《老子》和蜀人严君 平的《道德真经指归》。“开元29年,始于京师置崇玄馆。诸置道学生徒有差,谓之道举。”(《通典·选举三》) 这里所说的“道举”,是与当时科举中的“明经、进士、童生“一样的仕员称号。“天宝13年,玄宗御勤政楼,试搏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等举人。”(《旧唐书·扬绾传》) 这里所说的玄经,就是指的老庄易和严君平及扬雄的学说。由此可见,由于唐朝官方的努力推广,当时的“玄学”地位甚高,而且,这样的学问还被官方正式纳入了国家科举考试举仕的程序中了。 中国历史上,注解和读扬雄的《太玄》的文章很多,唐朝王涯的《说玄》就是他读扬雄的《太玄经》时的札记,他写道:“故探玄进学之多……所释止于首赞,又并玄测而列之,庶其象类,晓然易知,则玄学不劳而自悟也。” 王涯这里所说的 “玄学”,就是指的《太玄经》,同时也指学习《太玄》的人在剖玄析徽时的知识状态。 综上所述可知,在清代之前,中国人所说的“玄学”的主体文本,是指《老子》、《庄子》、《易》,及其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和扬雄的《太玄》、《法言》。按照这样的知识特点和知识路线,后来研究应用和发展这些学问的学术知识,也都应该算是“玄学”,所以,严君平和扬雄之后的郑玄、张衡、王弼、何晏、郭象、彭晓、陈抟、谭峭、周敦颐、邵雍、张行成……等人的学问,也应该算是“玄学”。 二 中国玄学的形成和知识特点 科学的本质是发现,科学的任务是求真。技术的本质是发明,技术的任务是创新。求真,就是科学者最大限度的排除主客观干扰因素,将研究返本还原到其本来存在的运动状态中去如实反映;创新,就是技术者根据现实实际需要和各技术的科学原理,去组合新的技术形式。科学和技术是一组互为根本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科学发现求真需要用技术发明创新去作为自己继续探索问题的手段,技术发明创新则根本依赖于科学发现求真得出的原理原则去发展自身。但是,无论技术发明创新还是科学发现求真,本质上又都是研究当事人在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改革的同时,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知识主体的自知、自我突破和自控的过程,所以,认知科学是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然而,人类认知科学的本身并不是不受限制的,因为,人类根本依赖于自然而生存,所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类知识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知识活动的最终极限,人类一旦超过了这个前提和极限,人类知识和行为不但是无序杂乱的,而且,自然还将毫不留情的惩罚人类。这就是说,人类正确知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是同一和唯一的,这就是人应当主动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相互作用。中国玄学知识体系,就是这样的一门将人的知识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统一和同一在人与自然和谐上的知识体系。老子的“同谓之玄”和“道法自然”就是指的这个意思。由此可见,早在老子时代,中国智慧者就将“玄”看成是一种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同一知识行为状态了。 清代之前,“玄”和“元”二字一直通用,所以,“玄学”实际上也是“元学”。在许慎的《说文》中,“玄”有“幽深、黑红、复返”三义。“元”有“始、一、兀” 三义。扬雄则说:“玄者,幽离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升乎规, 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攡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也。天日回行,刚柔接矣。还复其所,终始定矣。一生一死,性命瑩矣。仰以观乎象,俯以视乎情,察性知命,原始见终。三仪同科,厚薄相劘。圜则杌棿,方则吝啬。嘘则流体,吟则疑形。是故阖天谓之宇,劈宇谓之宙。”(《太玄·玄攡》) 由此可见,汉代和汉代以前所说的玄学,实际上是一门中国智慧者对宇宙日月星辰和农业季节及其人的性命这三者运动关系中的统一和同一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的一门学问,即天道、地道和人道三道合一的知识体系。 中国玄学的是伴随中国农业社会形态的逐步形成而产生的,因为,农业社会,特别是水利农业社会,必须要求人们对天文地理,动植物生长、分工计算及其人的生老病死养生等知识有深刻理解,慢慢地,中国古代智者学会用统一辨证的思想方法去认识世界和人的自身身心的相互关系,并从中总结出了阴阳五行和卦爻排列一类的简单而同一的知识形式。《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用数理模式去表达天地人的统一和同一的周期性运动变化规律的知识形态,这就意味着早期的玄学知识已经形成。 但是,真正将玄学完全体系化的,还是应该算是蜀学者严君平和扬雄,因为,严君平在中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将老子对宇宙本质的思辩成果和《易》的卦爻数理思想进行了提炼和统一归纳,从而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在他的《道德真经指归》中提出了人的知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即将“我”拆成为了“形体我”和“精神我”两部分,并认为由于人是天地的产物,所以,人的精神之我是受“道”支配的,因此,人是可以知“道”的,是可以认识和掌握自身命运的,这正如他说:“道德无形,而王万天者。无心之心,存也。天地无为,而万类顺之者。无虑之虑,运也。由此观之:无心之心,心之主也;不用之用,用之母也。何以明之,庄子曰:我之所以为我者,岂我也哉。我犹为身者非身,身之所以为自身者,以我存也。而我所以为我者,以有神也。神之所以留我者,道使然也。”(《道德指归论》四库全书本。注:这里说的庄子,是指的严君平。) 严君平和扬雄的思想都来自于当时中国最发达的都江堰自流水利农业灌区,扬雄从老师严君平那里接受了将人的知识主体放置在人的知识行为中心的学术思想,所以,他所创造的《太玄》理论模式,虽然也和《易》一样在讨论天地人的关系,但是,却和《易》将天道置于万物以上的思想逻辑完全不一样,甚至相反,而是从人的性命的存在和性命的生存原则的角度,去建构了另一种天地人的运动关系模式。这样,《太玄》将万事万物都看成为是圜型周期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模式,人和人的性命却是宇宙的中心,而他认为,链接天地人关系的,则是气,他说:“夫天宙然示人神矣,夫地他然示人明矣。天他奠位,神明通气,有一,有二,有三,位各殊辈,回行九区,终始连属,上下无隅”(《太玄·玄攡》) 扬雄严君平的玄学知识体系,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资源,是对上古中国各种思想文化成果的集大成,同时,他们又对《易》和儒家的天尊地卑及其天道尊人道卑的思想逻辑进行了挑战,并建立了以人和人心为知识行为的中心的全新的理论模型,使人的思想自由了起来。可以这样说,经过严君平及扬雄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创造性工作,使“天人合一”从学术命题完全蜕变成为了“天地人合一”的系统知识体系,从而使玄学成为了中国的基础性学问,重大影响和改变了后来的中国文明文化结构。如果说中国人对“易”是日用而不知,同样,严君平扬雄所开创的中国玄学知识体系也是中国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汉以后的中国道教的产生,佛学的禅宗知识形式,空灵飘逸的中国文字艺术形式,气功养生武术等知识形式,都受到了玄学的深刻影响作用。 中国古代玄学有所谓的“象术派”和“义理派”之分,象术派偏重于从物理、生物、数学的角度去研究天地人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规律,而义理派则偏重于从抽象哲学思辩和政治伦理及文学艺术的角度去探索天地人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规律,所以,尽管象术派和义理派的玄学者的知识是互渗互借,但是,他们的知识方法和最后的学术结果往往有很大差别。但是,象术派和义理派又都具有两个基本共同点,一是这些玄学者使用的“玄学”知识文本是共同的,二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性命修为在其中,也就是玄学者们都要对自己的知识主体世界进行自知性的开发探索,然后,再用自己知识主体的身心和“气”去对他们所要研究的进行直接的体验、观察和测试,这就是说,他们最后的知识表达也往往和这样独特的学术参照系有很大关系,是知识主体和客体这两个生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以人为本的主客内外双重辨证认知,是中国玄学的重大知识特征,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学问所不具备的特点。 “玄学”重要学术特征是:以天地人为研究,以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农业水利、动植物生长规律、音乐、律历、养生等知识为研究手段,去最终探索天地人的和平发展运作及其内在生态系统规律的一门系统性学问知识。中国历史上的“玄学”具有“基础性”学问的特点,它的学术研究资源来自于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但是,它一般又不涉及具体的政治、经济、伦理和科学技术等问题,而是着力去研究这些知识背后和本质性的同一运作规律,所以,“玄学”的学术成果往往不能够直接运用于世,却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各种知识的基础。 如果将中国古代玄学的知识特性和来自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特性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玄学”,其实就是中国本土文明文化中的科学知识体系,只不过其是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混同在一起的、生态系统性的、学术研究的参照系和知识表达方法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科学知识体系而已。 最后需要提示的是,从扬雄等人建立玄学的主体理论实践大厦那一时刻起,玄学就和谶纬、民间宗教、民间方术等是有明确区别的,玄学和这些知识形式可能在远古时代同源,但是,后来却分岔各自进入了自己的运行河道和生态发展区域。这点,应该是今人充分注意到的。但是,玄学和中国养生、气功、象术、医学、文学艺术、民间科学技术及其儒释道等却有着更近的联系,他们相拌而生长,如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那样。或者说,玄学就是这些学问的基础知识形态,这,也应该是今人充分注意到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