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石狮有什么奇特之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卢沟桥的石狮有什么奇特之处?,第1张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15公里处,因跨卢沟河而得名。卢沟之名始见于《新唐书》,是古漯河的一个支流,又名桑干河,源于山西马邑县北之雷山,至北京西郊东北流经卢师山之西而得名。另一说则以其名源于河水本身,其河自上游夹泥沙而下,水流混浊,故又称小黄河、黑水河。“水黑曰卢,故以名之”。卢沟河又名卢沟水,系因“河径宛平葫卢沟,故名卢沟水”,但也称卢沟。

卢沟桥一带,远在战国时代,就是燕蓟交通要塞。在唐之前数百年间,人们沿太行山东麓前往华北平原,都要经过波涛汹涌的卢沟古渡。唐宋时期,鉴于该地地理位置日趋重要,曾置小桥和浮桥。《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载:“过卢沟河,水极湍激,燕人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都水监辄于此河两岸造浮梁。”从这种枯水期筑小木桥、丰水期置浮桥或凭舟船渡河的方法上不难看出:唐宋时代的卢沟桥还处于由渡口逐步发展为永久性桥梁的过渡阶段。此后,燕蓟地区通往华北平原和南方各地的交通日益发达,特别是金海陵王完颜亮定都中都(1153)后,为加强其对华北地区的统治,卢沟桥一带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了。为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改造卢沟桥渡迫在眉睫。

经数年准备,金世宗遂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五月下诏,令于卢沟河上建石桥。未几世宗病故,继立者金章宗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复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诏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明昌三年(1192)三月成,敕名曰广利”。但习惯上人们仍因河名日卢沟桥。

卢沟桥是一座联拱石桥,由11孔不等跨圆弧拱组成,全长2665米,是华北地区最长的古代石拱桥。桥面净宽75米。连栏杆及挑出桥面的仰天石在内,最外侧总宽93米,桥面正中稍微隆起,据实测其隆起高度为935厘米,约为千分之八的坡度,以便排水。两端桥堍的雁翅桥面,呈喇叭状。入口处宽32米,斜长282米。卢沟桥的工程结构,有许多独到之处,堪为北方石拱桥的典范。

卢沟桥所跨的卢沟河,自古洪患严重,经常泛滥,河道迁移不定,秋末冬初的枯水期封冻;春末夏初时节,又有流冰危害;夏秋之际,河水暴涨,汹涌澎湃。唐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由此,卢沟河亦名无定河。在这样一条溃决泛滥无常的河流上造桥,其基础必须牢固。为此,建桥的工匠们为减少桥基的沉陷,采取了“插架法”。即在数米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打短木桩来承载桥梁的基础。建国后技术人员以经纬仪对10个桥墩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其最大误差仅±12厘米,基础十分良好。

数百年来,华北民间就流传着卢沟桥上有“斩龙剑”的故事。据传,有一天,忽然间天昏地暗,乌云滚滚,雷电交加,大雨如注。在暴风骤雨中,人们看到有10条凶猛的恶龙,簇拥着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卢沟桥边。人们的心都悬到了喉咙口,惟恐桥毁地淹,殊不知恶龙游到桥下忽然消失不见了,洪水也驯服地从桥孔中流过。从此。卢沟桥上有斩龙剑之说就传开了。

事实上,蛟龙作恶是不存在的,而洪水为患却是屡有发生。据载,由金代到解放前的750余年中,卢沟河就发生决口百余次,而这期间还包括经清康熙帝大规模治理而保持的200余年的安定期。特别是每年农历三四月时,浑浊的河水夹杂着大量浮冰由上游狂泻而下,如万马奔腾,但卢沟桥却始终安然无恙。其奥妙之一就在于它有数座形式特殊的桥墩。卢沟桥有11孔卷洞,除两岸金刚墙外计有10个桥墩。桥墩间的距离由16米至21米不等,由桥两端向中间逐渐加大,其状如一艘平面的船。墩宽从65米至79米不等,约为桥跨的一半。墩前迎水面砌筑长由45米至52米不等的分水尖,占整个桥墩的十分之四,分水尖宽5米,每个分水尖上,都垂直安放了一根边长为26厘米的三角形铁柱,以其锐角春击冰块夏杀水,这就是所谓的“斩龙剑”。时至今日,美国阿拉斯加地区桥墩的破冰设备,仍是如此。为使分水尖更加稳固,还在分水尖的凤凰台上加筑了6层厚达183米的压面石。为确保拱脚不被流水冰块冲坏,拱脚和拱址石与墩身分水尖之间,在流冰水位以下作流线形过渡。桥墩石顺水面,自出券洞后,作流线形,向内收进,状如船尾,使水一出券洞就迅速分散,以减少券洞内水流的压力。这种形制特殊的墩体,是我国古代桥工因河制宜的技术表现。故此,800余年间,任卢沟河盛夏洪汛,奔泻凶猛,春来流冰,横冲直撞,而卢沟古桥却稳如磐石。真可谓是“无定河”上的“永定桥”。

卢沟桥石狮卢沟桥11个拱券的跨径,由两岸逐渐向桥心增大。西侧最外的一孔跨径为1235米,增至中心孔为1342米。拱券为弧形拱,较为平坦,在联拱石桥中尚属少见。桥拱采用纵联式的砌筑法,使整个拱券结成一体。在券的两侧,各有单独的券脸石一道。为防止券脸石向外倾塌,各拱均用8道通贯的长条石与券脸石交砌,此又近似框式纵联的排列。在券脸石拱背上平铺厚15厘米的伏石一层,并挑出券脸石15厘米。拱券与桥墩各部分石料之间,均用腰铁和铁件,以增强砌石之间的拉力。清乾隆五十年(1785),在修理此桥、折除桥面时,还见到了“石工鳞砌,固似铁丁,坚固莫比”的内部构造,使乾隆帝大为惊叹,在乾隆碑记中对此作了翔实的记述:“朕因是思之,浑流巨浪,势不可当,是桥经数百年而弗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存,然非拆其表而观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细,如是其亟也。”1973年,北京市文物保护、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市政设计等部门,曾协同一起对古桥负载量进行了科学实验,取得了大量数据。当最后加载至429吨时,桥孔瞬间最大挠越度东起第二孔为042毫米,第五、六孔(金代原物,跨径最大)分别为052毫米和049毫米。全桥各孔工作状态正常。当牵引车和400余吨的大型平板车平稳顺利地通过古桥时,人们皆惊叹它的“坚固莫比”。

卢沟桥桥面分为河身桥面与雁翅桥面两部分。河身桥面长21315米,如前所述,其坡度为千分之八,其势较缓。雁翅桥面坡度较大,为千分之三十五。桥面分伏石、仰天石、桥面石三层。仰天石外侧,刻有简洁的卷叶云头纹,仅东部一小部分为康熙时配制的,余者皆为金代原物。雁翅形桥面上有清康熙、乾隆时修葺该桥的碑文。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碑和“过卢沟桥记事”碑及碑亭,雕刻十分精美。桥两侧有望柱281根,其中桥南为140根,桥北为141根,望柱高14米。柱头刻仰复莲座,座上刻有石狮。望柱间栏板计279块,其中桥南为139块,桥北有140块,平均高85厘米,长由19米至13米不等。断面呈梯形,上小下大,顶端厚20~25厘米,底厚23~30厘米。卢沟桥在建筑结构上如跨径、望柱、栏板等等,一反素以对称为美的我国传统建筑技术。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当时建筑材料的限制,在不影响总体布局的情况下,工匠们进行了一些变更,足见其用心之良苦。

桥东端栏杆尽头,两侧各有石狮一尊,其高为90厘米、长173厘米,都用头顶着最东端的望柱。桥西栏杆尽处,则以卷鼻抵足倾以全力的两头石象抵住最末端的望柱。狮、象在此的作用皆充抱鼓石,使栏杆不致外倾。两端桥头各有石华表一对,形似天安门前的华表,但雕刻与装饰上略有不同。华表高465厘米,底端为须弥石座,座上立八角石柱。石柱上端横贯云板,柱顶有莲座圆盘,莲瓣中间饰有珠串,圆盘上置石狮一只。

石狮子是卢沟桥上最珍贵的艺术品。《载司成集》载:“桥上两旁皆石栏,雕刻石狮,形状奇巧。”望柱头上的石狮,姿态各异,极尽变化之能,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注目凝神,紧盯桥面;有的侧身转项,两两相对,似在娓娓倾谈;有的低首垂目,爪抚幼狮,似在轻轻呼唤;有的双耳竖立,宁神屏息,似在聆听桥下潺潺的水声。这些石狮皆有雌雄之分,雌者多在抚戏幼狮,雄者在滚弄绣球。大狮子身上的幼狮,小者几厘米,大者10余厘米,神态也很生动。它们三三两两,有的爬在大狮子身下,有的伏在大狮子背上、头上,有的躲在大狮子的怀里游戏,有的在戏弄大狮子的铃铛或飘带上的绣球,有的隐于大狮子的腹侧、腋下,仅仅露出半个头或一张嘴,真是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由于它们若隐若现,神态迷人,加以数目众多,不仔细观察,就不易发现、数清。故此,就有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古籍上甚至也有这样的记载。如明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上载:卢沟桥“左右石栏刻为狮形,凡一百状,数之辄隐其一。”明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上亦云:“数之辄不尽。”而传说则谓:如果真的数清了,狮子就会全部跑掉。卢沟桥上的狮子真的数不清吗?

解放后,北京有关部门采取编号清点的办法。查出桥上共有狮子485只,其中,望柱头上的大狮子281只,大狮子身上的小狮子198只,顶栏杆上充为抱鼓石的大狮子2只,华表上的狮子4只。1979年,又在河中靠中心墩处发现一只大狮子,并复数小狮子为214个。这样,卢沟桥上狮子总计应为502只。这些狮子按其雕刻风格可分为四类:为数不多的身躯瘦长,面部较窄,腿脚挺拔有劲者为金元时期的原物;而那些身躯较短、足踏绣球或小狮、风化较甚者,系明代补配的;那些雕刻细腻、突胸张嘴、头上卷毛高突者是清康熙、乾隆及稍后一段时间内所增补的;而外表较新雕刻却比较粗陋的,可能是清末到解放前夕修补的。

雄伟壮观的卢沟桥数百年来,引发了我国无数文人、学者的遐想,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词画卷。元张野和卢亘在《满江红》词和《卢沟桥即事诗》中,分别以“卧虹千尺”和“苍龙北峙飞云低”来形容卢沟桥的壮观。“卢沟石桥天下雄,正当京师往来冲”、“卢沟桥西车马多。山头白日照清波”、“桥下水,车流长,桥上客,纷如织”等诗词则生动地写出了卢沟桥的行旅风光。古代的卢沟桥还是京华洒泪饯别之地。金人赵秉文的“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等诗,则道不尽故人依依惜别之情。而围绕“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文人们的诗赋就更多了。古代以卢沟桥为题的动人画卷亦为数不少。如明王绂的名画《卢沟晓月》图,徐渭也以卢沟桥为题作过画。在数幅卢沟桥画中,犹以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元代《卢沟运筏》图价值最高。该图以卢沟桥为中心,桥下运送货物的木筏往来如织,桥上车骑往来不绝于道,鲜衣怒马的差人急急催动坐骑,桥头客舍林立,酒晃高挑,一派繁华景象,桥本身更是形象逼真,11孔连拱,华表、栏杆、石狮与今日卢沟桥极为相近,特别是桥头两端,分别以石狮、石象为抱鼓石,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故。

卢沟桥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卢沟桥在其建成后的数百年间,曾数次成为战场。如金废帝(完颜永济)大安三年(1211),金人与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在卢沟桥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争夺战。元天历元年(1328)上都诸王忽刺台等人紫金关,大兵进逼卢沟桥,为燕帖木儿所败。明建文时,燕王朱棣举兵靖难,建文帝派“李景隆谋攻北平,燕将请守卢沟桥以御之”。明末卢沟桥又一次沦为战场。1922年直奉战争,两派军阀曾在卢沟桥进行了5昼夜肉搏战。古桥虽屡受战祸,却依旧紧扼京津门户。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竟在此策划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这年的6月起,日本侵略军就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宛平城附近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7月7日,日军又借口一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日军即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驻守宛平的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吉星文团的广大官兵,在中国***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奋起反抗,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由此成为中华民族兴衰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直至今天,卢沟桥头和宛平贼墙上的累累弹痕仍旧在向人们控诉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讴歌着中华民族奋勇抗争、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白泽”是传说中昆仑山上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是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

夔(kuí) 夔是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夔牛是古时代神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形状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和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羽毛一般被描述为赤红色,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在西方神话里又叫火鸟、不死鸟,形象一般为尾巴比较长的火烈鸟,并周身是火,估计是人们对火烈鸟加以神话加工、演化而来的。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槃”。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凤凰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四灵(龙、凤凰、麒麟、龟)之一。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因此凤凰一词为合成词结构。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代表着幸福的灵物。据现存文献推断:凤鸣如箫笙,音如钟鼓。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雌雄和鸣曰锵锵。

麒麟,亦作“骐麟”,雄性称麒,雌性称麟,简称“麟”。麒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现实中常认为长颈鹿是麒麟的原型,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乃是吉祥之宝。据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马;圆的头顶,有一对角。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梼杌,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传说为远古“四凶”之一,是鲧死后的怨气所化。梼杌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厌恶的恶人,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梼杌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古代神判与神裁思想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俗称独角兽。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传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据《偃曝馀谈》记载,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犼溺着体即腐。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狮”,常立于华表和房顶。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据说犼是一种极有灵性的动物,它每天蹲在华表上密切关注皇帝的行踪。两只面南而座的犼是专门守候皇帝出巡的,每当皇帝久出不归,荒*作乐时,它们就会呼唤皇帝:“国君快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盼望你回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归”。位于城楼后华表上的两只面北而座的犼则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举动的,如果皇帝久居宫中,不理政事,它们便会催促皇帝:“国君快出宫体察民情吧,不要总呆在宫中享乐,我们盼望你出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出”。

重明鸟。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据晋代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睛,言又眼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此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亦叫重睛鸟。它的气力很大,能够搏逐猛兽,能辟除猛兽妖物等灾害。或一年来数次,或数年都不来。国人都全洒扫门户,以留重明。如重明鸟未到的时候,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

毕方。毕方的名字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据古书记载,毕方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树木中。毕方的外形像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毕方不吃谷物,吞吃火焰,据说毕方的出现预示着大火。而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

饕餮(tao tie),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在游戏、小说、漫画、影视作品中均有相关形象。

文武石狮。永祚寺一对石狮被称为文武石狮,一只石狮身披铠甲,手持宝剑,代表着武将;而另一只石狮身穿华服,手持文房四宝,代表着文人。这对石狮造型逼真,雕刻精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并重”、“文以载道、武以御乱”的重要象征。

三古之一,较早的古代,《易·系辞》、《礼记·礼运》中称伏羲时代为上古,亦有称上古为夏以前的时代。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

三皇五帝时期

包括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女娲造人,炎帝击石生火,神农试百草,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戈,黄帝战蚩尤(涿鹿大战),共工怒触不周山(来自《淮南子》,)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龙伯钓鳖,哪咤闹海,八仙过海,百鸟朝凤,天狗食日,

牛郎织女(不确定),宝莲灯(不确定)。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

在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统帅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之后,最著名的共主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相传尧的末年,洪水泛滥,禹父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时间而一事无成,而被尧处死。及舜即位,禹奉命继其父治理洪水。禹用疏导的方法,广修沟渠,终于根治了水患,从此成了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称为『大禹』。

黄帝,女娲,神农,唐尧、虞舜、夏禹政治:

传说伏羲氏时官都以龙为名,称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后来的神农氏以火名其官,黄帝以云名其官。这些情况说明,一直到黄帝时,其政权组织都极为简陋,实际上是部落头领议事会。传说,帝颛顼时设五行之官,以及负责祭天的南正之官和负责治民的北正之官,这才有了政权组织的雏形。帝尧时,传说已有三公六卿百执事的中朝官制,分管各方诸侯的四岳,以及州、师、都、邑、里、朋、邻的各级地方组织划分和州牧、侯伯的地方长官。帝舜时,有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乐、纳言等中朝职官。显然,尧、舜时职官体制的传说,有许多后人附加的内容。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尧、舜当时已经有相对成形的职官体制。

参考:

http://wenkubaiducom/view/c2a805146edb6f1aff001fa5html

大门放石狮子和石猴子有什么区别

showmeth LV12

2019-02-09

满意答案

yhmyl20111

LV9

2019-02-11

狮子:瑞兽一种,百兽之王,勇不可挡,威震四方,不但可以避邪,且可带来祥瑞之气,能解除多种形煞,亦加强官威或屋主之阳气,如果窗口见到不利之冲克,可

放一对石狮面向口可化煞,且有生权之意。凡是以口维生之行业,如律师、艺员等,可在办公室内摆放一对声威,有助于生财。但摆放狮子有讲究,不能随意乱放。

针对不同位置放不同质量的石狮子。

1、狮子宜放在西北方

这是因为狮子一是从西域传入中国,所以西北方是它最活跃的地方,占了地利;二是因为狮子属乾卦,居西北方,五行属金,故此狮子(尤其是铜狮或是金狮)摆放在西北方,最能发挥它的功效。同时西方也适合摆放狮子。

2、狮子宜配搭成双

摆放狮子宜一雌一雄搭配成双为宜。而且一定要分清雌雄,左右不可倒置,在摆放时狮子只要相互照顾,便不会摆错。倘若其中有一只破裂,便应立刻更换一对全新的狮子,切勿把剩余的一只留在原处。

3、狮头必须向屋外

狮很凶猛,煞气较重,风水布局用来阻止邪魔鬼怪入屋,因此狮头宜向屋外。若是摆在窗口,狮头亦一定要向着窗外。

4、狮头大门可挡煞

狮子多用来化解屋外的凶煞,故此若不能在大门摆放石狮来坐镇,那便可在大门上加上一金属狮头,那亦可起到挡煞之效。

5、左边是雄狮右边是雌狮

边是雌狮在中国,古人认为狮子不但可以辟邪,而且可以带来祥瑞之气。狮文化和堪舆文化结合产生了一种形象威严的镇宅之宝——各种材质、形态各异的狮子塑像。

它不仅出现在宫殿衙署、大户人家的门外,一些寺庙道观的门口、陵墓前、大桥上,也摆放一双威风凛凛的狮子塑像。

左边的狮子是雄狮,用右爪戏弄绣球,象征权威,右边的狮子是雌狮,用左爪戏弄小狮,象征代代相传。

在古代民宅中,摆放狮子塑像的作用主要是镇宅治邪,使门外的邪魔妖怪不敢入屋扰人。现代人同样喜欢摆放狮子塑像,但由于很多人不了解狮文化和堪舆学,滥用和随便摆放狮塑像,使威猛的狮子塑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港台的一些堪舆书认为,狮子塑像宜放西北方和西方,原因是狮子从西域传入中国,所以西北方和西方是它最熟悉、最活跃的方位,可以占得地利。这种说法固然有

一定道理,但狮子塑像的摆放方法并不是那么死板,在方位方面,无论东南西北都可以摆放狮子塑像,如中国古代大部分官府都是坐北朝南,狮子塑像也摆放在南

方。

6、摆狮子像要考虑地形地势

地形地势摆放狮子塑像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地形地势,一般来说,摆放的地方宜高不宜低,前面应有开阔的空间。只有居高临下,狮子塑像才能显示出不凡的气势,具

备了足够的空间,狮子才有用武之地。有些人将狮子塑像摆放在低陷、狭窄的空间里,反而形成“狮子受困”的格局。现代住宅如遇到道路直冲,屋角相对等不利情

况时,可摆放狮子塑像加以阻挡。如不利因素来自北方,可在北方摆放石狮、玉狮;如来自西方,可在西方摆放红狮;如来自南方,可在南方摆放黑狮;如来自东

方,可在东方摆放铜狮、白狮等

所以大家也可以从狮子爪下的东西来辨别:如果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是雌狮。在问口摆石狮子的主要目的是为表吉利和辟邪。同时,公石狮子、母石狮子摆放的位置也是不一样,大多数情况下门的右侧都是公石狮子,左侧则是母石狮子。

雄狮子前脚下踩着一个绣球,雌狮子前脚下踩着一个小狮子,或者面朝大门,左边为雌狮子,右边为雄狮子古老的庙前正门两侧的石狮左公右母,公狮张口注视来往信众;母狮子闭口护子,表现传统社会男尊女卑、各司其职的特性。

左雄右雌,符合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阴阳学。左侧的雄狮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张嘴型;右侧雌狮左前爪抚摸幼狮或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我们只要知道石狮子的摆放一般是左公右母,公狮子下面一般是一只绣球,而母狮子的足下一般是一只小狮子,了解的这个基本的特征,你再去看那些寺庙和门前摆放的狮子就分得出来了。

左雄右雌 在宫殿大门外一般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按建筑方位,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用玉雕的狮子,有的时候代表的是太师少师,或者是带子上朝,用石雕的形式雕成狮子摆在门前一般是作为辟邪的用品。

所以有“尊贵”和“威严”的作用。今已从宫殿、衙门延伸到各级政府机关甚至民间住宅,门前都喜用石狮辟邪显威风。当然并不是每家每户都适合摆放石狮,如果没有如帝王之家的气魄是完全镇不住的他的霸气,反而还有可能会被他的霸气所伤。

放到门口的石狮子不一定是公左母右放的。前爪下有个小狮子就是母狮子,前爪子下有个球就是公狮子

古代宫殿门口的摆放的石狮子仪态万千,数量有万千只,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瑞兽故宫狮

在故宫太和殿前面,有两只用青铜铸成的狮子,坐落在大理石的地基上。这两只狮子做工精细,十分威严,右边的狮子是雄狮,它的爪子下按着一个巨大的绣球,左边的雌狮左爪下面拨弄着一个幼小的狮子。宫殿门口的这两只铜狮子寓意十分美好,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期待。右边的雄狮脚底下踩着绣球,象征着一统天下,左边的雌狮子脚底下拨弄着幼崽,象征着子嗣昌盛。

总体来说,这两只狮子在皇宫门口守卫门户,确保皇宫内安宁祥和。狮子是兽中之王,体态壮硕雄健,十分威猛,气势非凡,放在宫殿门口不仅象征着皇宫内的神圣威严,而且还可以辟邪,带来祥瑞之气。到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要对门口的狮子进行“洁目”,用清水调和御守盐,对狮子的眼睛进行清洁,寓意是洗去污秽,能够辨忠奸,看善恶。

神羊·獬豸

獬豸是在古代宫殿门口,尤其在负责刑法相关的机构门口放置的神兽。獬豸长得有点像羊,全身有浓密的毛,眼睛炯炯有神,额头长有一角,是专司公平刑法的神兽。

獬豸刚开始起源于后汉时期,楚王得到了獬豸的信任分,在楚王的安排下,宫廷内的大臣用獬豸的样子制作成官帽和官服,佩戴上朝,显示清白廉洁的意思。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可以看清楚人性,可以辨别曲直是非。它看到恶人,常常怒目圆睁,将恶人用角打倒,然后吃下肚;对好人,总是十分温顺。

所以,在负责刑法公正的机构门口,常常放置獬豸的铜像,来表达明辨司法“光明正大”、“公平正义”的意思。

除此之外,宫殿门口还有麒麟、犼、大象等神兽,各有其寓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