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帝王赵祯:千古第一仁君的暗黑人生,文人最好还是别得罪的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双面帝王赵祯:千古第一仁君的暗黑人生,文人最好还是别得罪的好,第1张

宋仁宗赵祯是两千年封建 历史 当中,“仁宗”这个庙号最得人心的一个,他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的君子怀德怀仁的高洁品格,千百年来不断的被人们所传颂,可以说是中国四百多位正统帝王中最称职的一位“仁”宗皇帝,完全对得起这个“仁”字。

据说,他宁愿自己渴着也不愿意宫人受罚,宁愿自己牙被咯嘣也不愿意下人被责,当真是天下第一仁君。这个“仁宗”的庙号,赵祯是第一个享用的,也是 历史 上人们最无争议的一个“仁宗”皇帝。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即便是宋仁宗赵祯,也是有着一些心酸和暗黑的方面,这就是赵官家的 双面帝王人生。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一些不那么光明的别样帝王生涯,具体我们从两方面的事情来说说。

宋仁宗是宋朝 历史 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共驾驭天下42年,期间经济发达、 社会 较为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对外攻防有序,尤其是文化方面可谓是人文荟萃、群星闪耀,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但所有这些成就都不能让赵祯的晚年顺心如意,为什么呢?因为赵祯没有皇子继承他的皇位。 赵祯其实是有子女的,一共有过3子13女,其中3子和9女早夭,只剩下4个公主存世,但长寿的也不多。

到了晚年,一心求子的赵祯甚至还玩起了方术丹药,朝政也很少理会,一门心思躲在后宫御妃求子。可惜的是,无论他怎么努力,皇子却再也没有来到过。不仅如此,后宫妃子却各种离奇的死法层出不穷,实在是让赵祯头疼不已。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甚至还有人假冒他的皇子以求富贵,最后这假皇子虽然被识破诛杀,但这个笑话直到将近千年以后的今天还有人在口口相传。

按我们现在这样的,亲眼目睹过无数宫斗剧而且高智商的人来说啊,赵祯这个皇帝是有无限的造娃机会的,而且他具备生育能力却始终没有皇子,实在是说不过去,按概率论来说都是不合逻辑的。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大概也许应该是赵祯对后宫的极其弱势的控制,导致后宫混乱,相互攀比、倾轧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实行的是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宫斗逻辑,而最终的受害者显而易见,就是宋仁宗赵祯本人,在那样的情形之下,他是不可能有一个亲生皇子的。就连他过继为子的赵宗实(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也是经历过很多波折才顺利掌权的,而且还是在曹皇后的百般呵护之下。

人世间的事情总是这样,不会给某一个人完美无瑕的人生,就像“人”这个字,相互支撑的两个笔画尚且有长有短,所以人生有好必有坏,有善必有恶,有功必有过,有成必有败,宋仁宗的“仁”固然能为后世称颂,但他对家庭治理的毫无章法使得他难以有皇子延续自己的“仁”政,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不过啊,伟大的帝王好像都有这个缺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对家庭的治理好像都一般般。

史学界有个定论,就是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说的就是北宋没有特别厉害的武将,南宋则没有特别厉害的宰相。可是啊,仔细一想,这句话是有事实错误的,北宋并非无将,南宋也并非无相,只不过当权者的重心没在其中一方而已。文武双方虽同朝为官,但事实上是两个天然对立的阶层。你要支持一方,必然就要打压另一方。

北宋立国以后,清楚明白唐末五代的混乱之由的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得位于武将的权力和武将的拥戴,但深知其中利害的赵匡胤还是“杯酒释兵权”以解武将之权,决心以文为主,以文抑武,这才有了后来仁宗朝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局面的基础。那武将在北宋一朝到底有多么式微?我们从下面几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北宋对辽国用兵之时,武将在北方平原和草原作战,是没有任何自主之权的,只能依照皇帝陛下和枢密院既定的作战方式进行作战,号为“阵图”,一旦有所改变,必须向中央请示,如无请示,以欺君罪论处。 也就是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北宋是不可能被允许的。这样一来,哪个武将还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只能空背着主帅的名号,按照一群书生的既定指挥瞎打了,这种情况从北宋立国到仁宗朝是愈演愈烈。

北宋对武将的轻视,还有个实证可以参考。 宋仁宗赵祯时期的一代名将,也可能是北宋王朝最有名的名将——狄青,哪怕到现在还有人在祭奠他。狄青出身低微,曾经坐过牢,脸上还有北宋王朝赏赐给他的刺青,他一生跌宕起伏、智计百出、战功赫赫,前后凡经二十五战,曾大破西夏,夜袭昆仑关,平侬智高之乱,官至北宋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副部长)。 但这样一个王朝之英雄,后来仅仅因为在家烧纸钱祭祀先人灵位一事,居然被我们的千古第一仁君赵祯无情的贬谪,最后竟然惨淡的惊惧而死,真是让人徒生感叹,唏嘘不已。

不但如此,据 历史 记载,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京西转运副使朱台符就曾上书朝廷言农政与军政之弊端。他在谏言里面说,“将帅者,王之爪牙”,既已“登坛授钺”,执掌兵权,就应该有临阵裁夺的自由,而“近代动相牵制,不许便宜,兵以奇胜而节制以阵图”,因此“勇敢无所奋,智谋无所施”,使得王师常常败北。 这简单几句话,道破了“北宋无将”之真谛。

由此可见,北宋一朝还是有明白人的,懂得军事之利弊,只可惜赵祯和他的祖先们都不愿意五代王朝的悲剧重演,被武将的擅权给吓坏了,决心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武将嘛,该干嘛干嘛去,只能老老实实遵从皇帝听命文臣,做一个朝堂之中的二等公民。 好在的是,北宋还是有些很牛的文人,能文能武,挂着文人的称号,却又做着武将的功绩,比如范仲淹、韩琦等等。

到最后啊,北宋实在是无将可用了,到了徽宗时期,无根之人、北宋第一奸宦童贯居然挂帅出征,统兵征战四方。好在的是,童贯真的有两把刷子,他竟然真的取得了攻破西夏、收复河湟并平定方腊起义的辉煌战绩,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 北宋朝廷也没有辜负他,后来封他为“广阳郡王”,与权相蔡京共掌朝政,蔡京为“公相”,童贯无根,所以人称“媪相”, 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童贯打仗有两下子,但治国就不说了,《水浒传》已经告诉了我们结果。

因此,我们大概可以梳理出来这样一个结论, 宋仁宗的“仁”乃至北宋王朝的“仁政”,实质上是一种两面派政策,那是在五代十国战乱不堪后的一次极端修复,极度崇文抑武,极度压制武将权力,对文人士子则格外关照。他们能做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却不能容忍武将哪怕一丁点的逾矩行为,也不会太重视后宫的治理和女子的地位。 因此,宋仁宗无后,而北宋整个王朝的帝王子嗣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也在北宋时期扎下根来,成为了思想禁锢的原始根基,也成为了后世之中华夏民族多次被异族攻灭的一大原因。还有啊,北宋虽然是文人口中的千秋盛世,但对黎民百姓来说似乎不那么友好,北宋立国的167年中,大小农民起义似乎是没有怎么断过,王小波起义、钟相杨幺起义、方腊起义,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梁山泊108将等,都是实打实的明证。

由此可见啊,团结好了这个文人还是很有好处的,最起码你不能得罪文人。因为, 历史 评价的好与坏都在文人心里和笔下,你的千秋功过,你的青史留名乃至你的家长里短、个人隐私,毕竟都是抓在人家手里的,你说是吧?!

早年经历:天禧二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八月(《宋史·本纪》作九月),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由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以辅导赵祯。

登基即位: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

励志变革: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崩逝汴梁: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扩展资料:

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

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赵祯

千万别随便去庙里求子

千万别随便去庙里求子,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寺庙是不能随便去的,去寺庙里面还是有非常多的讲究的,但是还是很多人都在这个寺庙里面去求子。以下分享千万别随便去庙里求子吗?

千万别随便去庙里求子1

为何说千万别随便去庙里求子

为什么说不能去寺庙里面求子,其实这个有很多说法,一个说法是不能生孩子,为什么要去寺庙里面求呢寺庙是学佛法的地方,和求子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所以你去寺庙求子不是顶撞了佛,所以有病治病,没病的话就自己在家多努力努力。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其实佛教没有这个送子的佛,送子娘娘是在这个有法坦道场的道馆里面的,不是在寺庙里面求的,求子也有懂这个求子的方法才行,要不怎么求都没有用的,所以如果真的要求子,那就一定要去这个送子阁这样的正规法坛求子,这些送子阁的大师会根据您的出生年月日为你开坛作法,开光法物注入灵力,保佑你早生贵子。

当然了上面说的也都是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心理暗示方面的东西,真正想要求子,还是要讲究科学,多学知识,有问题就去治病,没问题就好好的算时间,那是一定会有子的。

千万别随便去庙里求子2

为什么说庙里求来的孩子不好,庙上求的孩子有什么讲究吗

庙里求来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好,跟其他的孩子也是一样的。

说庙里求来的孩子不好的,这种说法毫无道理。如果向佛菩萨不是如理如法地求子,那就不灵验了。

1、《观音菩萨普门品》其中的经文: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至诚向观世音菩萨求子,生的是“福德智慧”、“端正相好”、“宿植德本”、“众人爱敬”的孩子,会难以养活吗

2、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说:

“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克随流。此三要事,务期实行。

再以至诚,礼念观世音,求赐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能所求如愿,不负圣恩矣。”(请看《求子之道印光大师讲述》)所以说,你不但要去寺庙向佛菩萨求子,自己还要端身正行,才能灵验。

如果只是向寺庙上供求子、搞形式、并非诚心诚意,而平素生活中仍然恣意妄为、不肯洗心革面、改过自新,那就不灵验,还是可能受业力牵引而得败家子、短寿之人。

3、《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已经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如理如法地求子、生产、抚养。

经文原文:“是阎浮提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作善事(即印经、赈灾、恤贫等诸善功德),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

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何以故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灵只,荷护子母,使令安乐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翻为杀害,聚集眷属,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损。

“所以说,妇女生产前后,应该大作善事,慈心不杀,如果杀鸡宰牛以作补品、滋补身体或者亲人们饮酒食肉、载歌载舞,这种世间的所谓光鲜的行为实际上是败德行为,必然遭到神灵的厌弃,一旦没有保家护身之神保佑,可能妇女生产和抚养婴孩就会灾祸不断。

千万别随便去庙里求子3

千万别随便去寺庙求子的原因:

1、寺庙是学佛法的地方,和求子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去寺庙求子,那就是顶撞了佛。

2、没有送子佛的说法。送子娘娘是在法坦道场的道馆里面,不是在寺庙里面求的。

没结婚的情侣不要拜佛:

据说是没有结婚的情侣去拜佛,要是拜了,两人会分手。这说法也太搞笑了,拜个佛都分手了,那只能说明不够爱。

两人在一起,走在一半就分手了,只能说两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爱了,把这锅甩给佛祖,佛祖会不高兴的。

经常看到各大寺庙里面,都有情侣去拜佛的,遇到教堂也会去拜一拜,拜了之后,依然是相亲相爱的在一起。

现代人和古人不同的生育观

现在随着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是否决定生小孩在什么时候生小孩都是由夫妻两个协商决定的,其他人最多只能是劝说并不能进行谴责。可是在我国的古代时期,生小孩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添丁进口才能意味着家族延续。古代亚圣孟子就曾经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后代是对于父母最大的不孝顺。

而在古代,女性结婚后最主要的任务便是生孩子,而且还必须是生男孩。如果妻子迟迟没有养育自己的后代,便会受到婆家欺负,甚至还可以以此作为被离婚的条件。

之所以那时候的人们有这种思想,第一是因为受到传统不良文化的影响,第二便是要养儿防老。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制度不够齐全,老人养老只能依靠儿女,所以这也是人们说多子多福的原因。只有孩子足够多,才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否则老年生活只能是孤苦伶仃。

为了尽可能养育下一代,古代人想了各种习惯的办法,不可以不说是煞费苦心。现在随着社会养老制度的完善,人们并不是很过度地依靠子女进行养老,这也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意轻易要小孩的原因。

古人求子的不同方式

古人为了生下一个男孩子,想出了各种各样奇怪的办法。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曾经一度很流行一种铜钱,这种铜钱并不是用来消费,而是作为饰品戴在身上。因为妇女携带这枚铜钱不久后便会产下男婴,所以人们也形象地把这种铜钱称为“男钱”。

而在清代末年,淮安地区有一座十分有名的桥梁,这座桥的外表10分普通,设计也没有什么精巧之处,却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这座桥被当地人称为麒麟桥,桥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当地十分有意思的习俗。

原来当地迟迟没有子嗣的妇人,会在这个桥底下放花灯,然后跪在河边焚香祷告,意为麒麟送子。而且在我国各地都有一些所谓的送子观音庙, 佛教原本是从古印度流传至中原的,后来佛教为了加大自己的影响力,度便捷和中原习俗进行了改进,观音菩萨也从此担负起了送子的任务。

据古籍记载,在明朝时期,南宁当地有一座十分神奇的寺庙,这座寺庙中的送子观音十分灵验,年轻妇女只要在庙中住宿一宿很快便会怀孕。

寺院求子背后的真相

因为过于灵验,所以许多人怀疑这座寺的真实性认为其中肯定隐藏着猫腻,当地新上任的知县便是其中一员。支线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相信鬼神之事,可是他认为绝对不可能如此灵验。年轻妇女入寺求子,送子观音如何显灵,也不可能在几天之内便会怀孕。为了搞清事情的真相,这位谢令雄来两个位分成女子,让他们装作良家妇女,入寺一探究竟。

临行前,县令准备了墨粉并交予两位女子,并告诉他们当晚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反抗,将墨粉撒在来者身上就可以了。这两位女子来到寺庙后,受到了寺庙和尚盛情的款待。当天夜里便有和尚进入两位女子的房间,给他们服下药物。两位女子服药后浑身发热,情不自禁和和尚交欢,同时也把墨粉涂在了他们身上。

第二天便如实告诉县令,在得知此事真相后,怒火中烧,便带领一干衙役去庙内,抓住*僧,将真相告白于天下。经过一番审问,这些和尚都交代了自己的身份,原来他们都不是和尚,而是一群强盗化妆而成,目的便是欺骗百姓。后来这些和尚秋后问斩,县令因此事也得以升迁。

结语: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这样的骗局实在是简单,怎么会有人相信?其实不然虽然现在科技十分发达,但是人性的弱点却从来没有改变。现在依然有许多人在网上卖各种所谓的“生子秘方”,这些秘方被他们吹嘘得神乎其神,其实都是骗局。

另外还有人相信网上所谓的生子符咒,花高价买一张所谓的符咒。遇到这些情况不用多想,一定都是骗局,我们不仅不要上当,还要积极地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防止其他人上当受骗。

生孩子不能太着急,只要夫妻二人身体都没有问题,那么迟早会怀孕生子的。所以面对这件事情时,我们的老人也不要过于操心,顺其自然便好,一旦轻信别人所说的方法,不仅会被别人骗走了,钱财还有可能,吃坏了身体,最后可谓人财两空。

人们常说孩子与父母是缘分,既然还没有怀孕,那就说明是缘分没到,我们只需要调理好自己的身体,耐心等待便是,万事都不可以强求,生儿育女也是一样。

有,非常多

以下都是史书记载的

卫灵公与弥子瑕、宋朝

卫灵公与弥子瑕之间产生了著名的“分桃”典故,事情的原委是:君臣二人共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未尽,遂以其半遗君。灵公食而甘之,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后来弥子色衰爱弛,灵公便拿此说事,责怪道:“是曾啖我以余桃!”孔子和他们同时,曾经出仕于卫,受到了卫灵公的礼遇,他的学生子路和弥子瑕是连襟关系。

卫灵公还喜欢宋国公子朝。宋朝相貌俊美,他既受灵公宠幸,又与灵公夫人南子有私。奸情路人皆知,一次卫太子过宋,宋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意思是说:你们求子的母猪已经得到了满足,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于是后世出现了“娄猪艾豭”的说法,艾豭指靠着与家主的同性恋关系而私通家主妻妾(娄猪)的人。

齐景公与羽人

齐景公面姣,有一个负责征集羽翮的小臣竟敢向着他注视,面带倾慕。公怒,将欲杀之。相国晏婴劝道:“拒欲不道,恶爱不祥。虽使色君,于法不宜杀也。”景公觉着有理,便表示:“恶然乎,若使沐浴,寡人将使抱背。”

楚宣王与安陵君

安陵君的固宠手段可以为后宫美人树立样板:一次宣王出游,兴致甚高而发出感问:“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下而言曰:“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也就是愿意从死,不再乐生。于是,赢得了宣王更加的爱宠。

魏王与龙阳君

龙阳君的固宠手段也很高明,他的名气比安陵君更大,“龙阳”是古代经常使用的男宠娈童的代称。一次魏王与之同船共钓,龙阳忽然泣下,王问原由,对曰:臣所得之鱼越来越大,故欲将前鱼弃置。而今四海之内美人甚众,皆欲趋于王庭,则臣亦将见弃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大受感动,于是布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

汉高祖与籍孺

汉朝的这位开国帝王甚好男色,以后西汉几乎每一位皇帝都有此好。

汉惠帝与闳孺

闳孺和籍孺都没有什么才能,只是以婉佞贵幸,公卿皆因关说。二人的际遇很受人羡慕,以至惠帝之时,为能获得皇帝的垂青,侍中等官在穿带打扮上都向着他俩看齐,帽子上插着羽毛,脸上涂着脂粉。

汉文帝与邓通

邓通出身低微,成为文帝幸臣后常为帝吮痈。文帝赐给他蜀地严道铜山,可以自铸铜钱,遂富无比。但是文帝死后,即位的景帝立刻就将他贬黜,最终“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大富极贫的邓通的经历很能体现出人生无常的含义。

汉武帝

汉武帝幸臣众多。韩嫣是他的少年同学,当时就已相爱。后来韩嫣因宠而富,在长安市中把金丸当弹球,一天遗失十余个,以致当时谚云:“苦饥寒,逐金丸。”贫家儿童紧随他的身后,看到金丸的落处就敢紧去抢拾,成为京中一景;倡优出身的李延年在宫中做太监,善为新声,是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他“与上卧起,甚贵幸”。并且虽为阉宦却未曾彻底净身,竟能与宫人为奸;卫青、霍去病分别是武帝卫皇后的弟、侄,靠着这层关系先后在武帝身边做侍中,帝对卫青随便到了“踞厕而视之”的地步。不过二人虽为嬖幸却能雄豪自振,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声传古今,历为当时及后世所称扬。

汉成帝与张放

这两人虽为君臣却又像是兄弟。张放“与上卧起,宠爱殊绝”。经常陪从成帝微服出游,斗鸡走马长安市,风流浪迹五陵中。但后来在太后和朝臣的压力下,成帝不得不将张放外遣出都,不久复又征入。又受压力,只好再遣。屡征屡遣,直到成帝崩逝,张放则思慕哭泣而死。

汉哀帝与董贤

他们之间产生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恋典故,即断袖故事:董贤美丽自喜,哀帝悦其仪貌而幸之。一次,董贤白天压着哀帝的衣袖安睡,帝欲起而不欲惊贤,便将自己的衣袖割断,可见恩爱之深。古代没有“同性恋”这一名词,“断袖”是对同性恋现象最典型的概念表达。

废帝海西公司马奕与相龙等

海西公“不男”,也就是阳茎短小,性欲低下。可他的两个美人却生产了几个男孩,原来他是让外嬖相龙等与美人交接,生子,以为己子。百姓歌云:“凤皇生一雏,天下莫不喜。本言是马驹,今定成龙子。”

后赵主石虎与郑樱桃

石虎字季龙,是东晋列国时期非常残暴的一位君主。他称王前宠惑优僮郑樱桃而杀妻郭氏,更纳清河崔氏女,樱桃又谮而杀之。按总的来看,历史上的郑樱桃应当是一位女性,但因“僮”字,把他看成为男性的人也不少,在后世郑樱桃是名优美伶的代称。

前秦主苻坚与慕容冲

氐族苻坚在东晋列国时期是一位名主,几乎统一了北方。在攻灭鲜卑前燕后,燕国清河公主和他的弟弟慕容冲同时被纳,宠冠后庭。后来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慕容冲、姚苌等便起兵攻之。最终苻氏受缢而死,慕容冲则成为西燕主,但不久后亦为部将所杀。这两人之间的“同性恋”是乱世男风的典型,个人感情夹杂于民族仇恨、宗族恩怨和政治纷争当中,变化极富戏剧性。

陈文帝与韩子高

韩子高容貌美丽,状似妇人,离乱当中得宠于陈文帝陈蒨,竟也能屡立战功,拜爵封将。两人之间的故事后来被写成了《陈子高传》,子高变为陈姓。在明代杂剧《男王后》里,陈子高更是被封做了正宫王后,事愈传而人愈奇。

闽主王鏻与归守明

王鏻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国王,有嬖吏归守明者,以色见幸,号归郎。后鏻得风疾,归郎便与王后陈氏奸通。鏻命锦工做九龙帐,国人歌而讽之曰:“谁谓九龙帐,惟贮一归郎。”

明正德帝

正德是历史上有名的荒*皇帝,不过其*并非只是针对女色。他宠幸八虎、钱宁、江彬,所收义子在百人以上。在*窟豹房当中,他醉后常会以钱宁的身体做枕头。百官不晓皇帝起居,一见钱宁则就知道圣驾将出了。

明万历帝

万历皇帝宠幸十俊,都是年青慧丽的小太监。沉溺其中,以致有朝臣直谏道:“幸十俊以开骗门,此其病在恋色者也。”有一次他去万寿山拜谒皇陵,中途还要向一位少年护卫寻些断袖之欢。

明天启帝

天启和正德都是顽童皇帝,不过后者性格暴戾,而天启则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不好女色,总喜欢与内监在一起玩耍,又捉迷藏,又划冰床。小说里讲他“日幸数人。太监王安屡谏不听,只得私禁诸人,不得日要恩宠,有伤圣体”。

清乾隆帝与和珅

和珅是乾隆朝的权臣,他出身一般,但年纪青青就骤然升至高位,因而引起了人们的许多猜测。有一个传说讲乾隆把他看成了自己念念难忘的某妃的转世,从而一见有缘,倍加怜惜,“遂如汉哀之爱董贤矣”。

清同治帝

同治之死迄今仍为疑案,有人说他是患天花,有人说是梅毒。如是后者,那么在当时的京城风气下,他因狎昵男优而染毒的可能性就值得受到重视。李慈铭是清末名士,其《越缦堂日记》史料价值很高,其中曾经明确记载同治帝是“耽溺男宠”之人。

参考资料:

http://wwwyizhorg/cgi-bin/topiccgiforum=45&topic=1040

皇帝的女人,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强人乱政的,甚至想搞掉皇帝自己取而代之;一种是花瓶类的,除了争风吃醋,爱吃爱玩以外再别无他用;还有一种不仅漂亮,还有智慧,更重要的是能当皇帝的贤内助。蓉城大美女花蕊夫人就属于第三种,这位后蜀皇帝孟昶的贵妃,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流传至今的诗作就有9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更不知骗走了多少文人雅士的眼泪,她被后世尊称为蓉城花神,名扬四方,誉满古今

冰肌玉骨绝色美女,名扬蜀地一线明星提到花蕊夫人,首先就得提到成都。自古美女出苏杭,也出蜀地。蜀地为天府之国,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后,更是肥沃千里,繁华万千。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赞曰:益州塞险,沃野千里

大诗人李白也写诗形容成都的富庶和秀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如此被名人赞誉的地方,出生其间的女子当然有许多是美貌多姿,格外迷人了。而花蕊夫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时人赞其曰: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

那么,花蕊夫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五代十国留名的皇帝本来就不多,为何她一个弱女子却能被广为传颂?原来,这个花蕊夫人不是别人,而是后蜀皇帝孟昶的费贵妃,尤其擅长写词。据史料记载,花蕊夫人出生在青城,姓费。至于名字到底叫什么,史料也没具体记载,不过她是都江堰市费姓之人的祖先倒是真的,不然该地的费氏家族怎么会修一座费氏宗祠专门纪念这位才女呢,只可惜宗祠在1923年被破坏掉了

花蕊夫人的出身不好,不像李清照、卓文君那样生在官宦地主之家,她仅仅是平民出身,很小就沦为歌妓,也就是打小就进入了娱乐圈混饭吃,由于人漂亮,又有才华,很快就成为蜀地的一线明星。就像四川的美女张含韵一样,15岁就进入了娱乐圈,并且还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由于当时没有电视,也没有报纸,更没有现在所谓的新媒体,所以花蕊夫人的美貌也就没能全面地记录下来,当然也就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写真什么的。花蕊夫人的男人后蜀主孟昶,当时专门作了诗词描写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冰肌玉骨,就是皮肤雪白玉润,骨如玉石通透一般。后来,也有古人好事,着墨了一些具体细节。比如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赞曰:意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之_轻也

这个_字,是小飞之态,可以想象到花蕊夫人如跳芭蕾舞的演员一样轻盈,身材一定很苗条。苏东坡也写了一首洞仙歌赞美花蕊夫人: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后宫佳丽唯宠一人,牡丹满城日夜宴请前蜀亡后,两川节度使孟知祥大练甲兵,并僭称帝号。没过多久,他的儿子孟昶继位。这位孟昶和李煜一样,都遇到了短暂难得的和平时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蜀地十年不见烽火,不闻干戈,五谷丰登,斗米三钱。士民采兰赠芬,买笑追欢。如此繁华太平,孟昶自然不愿辜负好时光,尽情奢靡享乐,尤其最爱美女。只要是漂亮的少女,孟昶都不愿放过,纷纷将她们征召进宫安心享用。作为蜀地娱乐圈的一线明星、歌坛的大美女,花蕊夫人自然也逃不过孟昶的眼睛。很快,偶像级歌星花蕊夫人便被召进孟昶的后宫,受到了后主的极度宠爱,还被尊奉为费贵妃

花蕊夫人也像玉环一样,受到了皇帝的格外宠幸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万般宠幸;而洛阳牡丹甲天下,成都牡丹胜洛阳则是孟昶对花蕊夫人的格外偏爱。当时,由于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于是孟昶就下令官民一同在成都城内大量种植牡丹。牡丹开花后,他又召集群臣,开筵大赏,日日饮宴歌舞,夜夜作赋吟诗

为迎合花蕊夫人的爱花之心,孟昶还在公元938年下令在成都城大量种植芙蓉

此花红白相间,一日三变,分外妖娆,深秋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如锦绣,这就是成都被称为蓉城的由来。芙蓉花盛开时,全城的男女老少都出门去欣赏美景,城中绮罗成阵,箫鼓画船,格外热闹。孟昶也趁此带着花蕊夫人等浩浩荡荡出宫踏青,大赏满城秀色,好一派末世即将到来的回光返照

除了赏花之外,孟昶还最喜欢吃花蕊夫人做的薯药。每月初一,花蕊夫人便将薯药切片,莲粉拌匀,加用五味,清香扑鼻,味酥而脆,又洁白如银,望之如月,宫中称为月一盘。据史料记载,每值御宴,花蕊夫人就给孟昶做菜,其中没有一道是重复的。赏花,品食,两人还即兴作诗。特别是花蕊夫人的文学才华更是当时一绝

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就是花蕊夫人在宫中饮酒时所作。写好了宫词之后,后主孟昶便传谕翰林大学士将花蕊夫人宫词刊行天下,还得意地说:今生能得花蕊为妃,我要叫天下人都羡慕我、嫉妒我!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有一定文学基础的花蕊夫人是清醒明白的,她多次效法前贤脱簪待罪,然而后主孟昶却笑嘻嘻地对她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卿尽管放心,一切有孤!花蕊夫人又建议节省宫中的花费以资军用,没想到却惹来孟昶的怒气:蜀中富甲天下,何用你作此小家小户之行!看来,这位杨贵妃一样的女子,本想行马皇后的事迹欲做帝王贤内助,却被荒*之君孟昶给一口回绝了。因此,后蜀的灭亡,又怪得了谁呢?他们一时的欢乐,不正暗暗预示着国破家亡的迅速到来吗?国破家亡后主暴毙,花蕊夫人再为人妻正当后蜀孟昶与花蕊夫人沉浸于恩恩爱爱卿卿我我之时,北方的一代雄主赵匡胤已黄袍加身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定为宋,也逐渐统一北方。北方安定之后,赵匡胤开始将矛头对准后蜀

这时的花蕊夫人看到时局的变化,隐隐感觉到再也不能这么安于享乐,她希望孟昶能及时梦醒,不要再沉湎于儿女私情,而要励精图治,振兴后蜀。但这个昏君孟昶自认为蜀地山川险阻,赵匡胤再牛也不可能翻山越岭打到他们成都。正如南唐后主李煜一样,他自以为有长江天险,赵匡胤又能奈他若何

可是孟昶失算了,不久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就派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精兵6万向蜀地进攻,并谕令将士:行营所至,毋得焚荡庐舍,驱逐吏民,开发丘坟,剪伐桑拓

又表明,凡克城寨,不可滥杀俘虏,乱抢财物。当年大雪纷飞,天气异常,本不是打仗的好季节,但赵匡胤依旧执着,他为了鼓励将士,亲自解下紫貂裘帽,遣太监飞骑赶往蜀地赐给带兵打仗的王全斌,且传谕全军说:我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士,冲犯霜霰,何以堪此?赵匡胤这招收买人心的举动确实管用,军士们对此大为感动,人人奋勇杀敌,蜀地14万守成都的士兵竟不战而溃,落荒投降。当时孟昶还没反应过来,他对花蕊夫人说: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无力回天之下,孟昶无奈自缚出城请降。一个堂堂的蜀国,竟然只用了66天就不战自溃,迅速灭亡,这的确令人反思。投降之后,孟昶和花蕊夫人等33人被宋军将士押赴汴梁,当时天空中的杜鹃鸟不停哀嚎: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其悲痛的场景,真令人心碎不堪

当花蕊夫人被押到北宋首都汴梁时,宋太祖早闻其美貌声名,迅疾召她进宫相见。当花蕊夫人走到皇帝座前,一种香泽扑入太祖鼻中,令他心醉神怡。仔细端详,只觉花蕊夫人千娇百媚,肤白如脂,难以言喻,娇音如莺簧百啭,呖呖可听,当即就把太祖的魂灵唤了过去,弄得他心猿意马,不能自拔,立即将其留在了宫中,通令侍宴

后主孟昶见此悲伤不过,整日以泪洗面,7天之后就暴毙身亡。也有说法称,赵匡胤觉得孟昶是个障碍,就把他给毒死了。47岁的孟昶已死,宋太祖假仁假义辍朝5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追封其为楚王,把他葬在洛阳,其家属仍留汴京。不过,一个亡国之君又能要求人家怎样呢?许他一个葬礼也算对得起孟昶了

孤苦无依的花蕊夫人仅仅是一个弱女子,她没有勇气殉葬孟昶,不能像历史中的贞女节妇一样,为了贪生她只能像李煜的小周后那样,被赵匡胤揽进了怀中。赵匡胤经常让花蕊夫人一同饮酒,并让她现场作诗。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花蕊夫人怀着悲痛的心情,即席作宫词近百首,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才华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这首词虽是花蕊夫人离开蜀地到汴梁途中所作,但后来与赵匡胤饮酒之时吟了出来,随即就深得赵匡胤喜爱,从此更加受宠幸了

一生只爱后主孟昶,私挂画像烧香祭拜虽然赵匡胤对花蕊夫人十分欣赏,也比较宠爱她,但是花蕊夫人心中并没有真正爱过赵匡胤。每一次对宋太祖的妩媚一笑,花蕊夫人都是强装出来。每到夜深人静时,花蕊夫人总会坐在窗前,遥望天空的月亮,迎着清冷的风,孤独地思念自己的爱人。为了让孟昶的形象在自己心中永不消失,花蕊夫人还专门画了张像挂在卧室,一个人独处时便烧香祭拜,希望神灵能够保佑夫君顺利进入天堂,保佑他们来世还能相守

民间相传,有一次,赵匡胤退朝之后,想去看一看心爱的花蕊夫人,便径直走向了花蕊夫人的寝宫。当走进房间,他看到花蕊夫人正站在窗前,对着墙壁上悬着的画像,虔诚地点香礼拜。太祖感到很是吃惊,心中有些纳闷和不解,花蕊夫人叩拜的到底是谁呢?接着,太祖走上前去,细细端详画像,只见一个人端坐在椅子上,其相貌似曾相识,可又想不出具体是哪位。为了搞清究竟,太祖便只好询问花蕊夫人

夫人见太祖突然进来,惊慌之下撒谎道:此为俗传张仙像,虔诚供奉可得子嗣

太祖听了哈哈一笑:爱妃如此虔诚,莫非是为了给朕添一子嗣!值得嘉奖,但张仙虽掌管送生,究竟是个神灵,若供在寝宫,未免亵渎仙灵,反干罪戾

花蕊夫人听了太祖的话,连连拜谢,庆幸自己祭拜孟昶的事未被他看穿。是的,花蕊夫人与孟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相处融洽恩爱。自从孟昶被太祖毒死之后,她是生不如死,悲愤万千。在太祖的威逼下,出于对生的渴望,她勉承雨露,但心里一直抛不下心爱的孟昶。于是,她悄悄画了孟昶的像,希望借叩首礼拜表达自己的情思。没想到,这差一点被太祖看穿,其中惊险令人胆战后怕

花蕊夫人礼拜张仙的消息很快在宫中传来,许多嫔妃为了求子,便都到她宫中照样画了一幅,挂在卧室墙壁上,对其恭恭敬敬虔诚供奉起来,希望生个可爱的皇子,给自己带来荣华富贵。不久,张仙送子的故事又从宫中传到了民间,许多百姓妇女为怀儿子,也照着画了一幅张仙,香花顶礼,虔诚祭拜。直到今天,也还有人供奉张仙求子,成为民间一道亮丽的风景。后人咏此事:供灵诡说是神灵,一点痴情总不泯。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后来,花蕊夫人因为不小心介于宋廷权力的斗争,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触犯了太祖弟弟赵光义的利益,接着就被其残忍报复。在一次打猎时,赵光义故意一箭将花蕊夫人给射死了。太祖赵匡胤虽然英明,但毕竟光义是自己的亲弟弟,花蕊夫人仅仅是一个嫔妃,孰亲孰疏,他心里有一杆秤,也没有过分追究。北宋中期邵博的闻见近录对此进行了作证:若花蕊夫人为我折花,吾则饮酒。随即,光义引弓将其射死

北宋末年铁围山丛谈也有介绍:赵光义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

不过,史学家蔡东藩在宋史演义中则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称赵匡胤和花蕊夫人缠绵几年后,见其美色渐退,有了审美疲劳,就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姓宋的美女,是时宋氏年十七,太祖年已四十有二了。俗话说得好:痴心女子负心汉

那花蕊夫人本有立后的希望,自被宋女夺去此席,倒也罢了,谁知太祖的爱情,也移到宋女身上去,长门漏静,谁解寂寥?痛故国之云亡,怅新朝之失宠,因悲成病,徒落得水流花谢,玉殒香消。大意就是赵匡胤厌烦了花蕊夫人,不再去她寝宫歇息,还爱上了一个小鲜肉,受到冷落的花蕊夫人悲愤不过,抑郁病死

诚然,无论花蕊夫人是被射死,还是病死,都不影响她的诗作在民间流传。她的述国亡诗、宫词等作品就像鲜艳的牡丹花一样香满大地,润泽四方,成为后人品尝的文学咖啡。

朱瞻基是个不偏心的好父亲。儿子就两个,两个儿子都当了皇帝。别人是兄终弟及,他们却有点不同。兄长正当壮年,弟弟却继承了皇位。这两兄弟就是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皇帝的故事,还得从朱祁镇年幼时说起。

他们的爹朱瞻基求子路上艰难,多年未有子嗣。1427年孙氏生朱祁镇,次年母凭子贵孙氏册封为皇后。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祁镇继位。

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正统早期还是不错的,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辅政。

三杨辅政

“三杨辅政”中的“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都是明仁宗朱高炽做太子时的东宫旧臣,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立下重要功勋,故深得仁宗、宣宗父子的信任,长期担任阁臣,三人皆历仕五朝。为“仁宣之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是在“三杨辅政”时期,凭借三人在文臣中超绝的声望,以及两代帝王的特别信任,内阁地位迅速提高,阁臣品秩提升,获得了“票拟”权,虽无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实,俨然凌驾于六部之上,论权柄之重,六部尚书已不比阁臣。

杨士奇是“三杨”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他历任建文、永乐、仁、宣及正统五朝,长期把持内阁。在宣宗皇帝驾崩时,当时尚为太子的正统皇帝时年九岁,而杨士奇已经是古稀高龄,主少臣疑,作为一个身历五朝的勋臣股肱,杨士奇率群臣于文华殿谒见太子,口称万岁,以安群臣之心。可惜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

另二杨是杨溥与杨荣。都已年迈。

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世,朱祁镇开始放飞自我,宠信太监王振。

2宦官王振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事情还得从王振发迹说起。王振是蔚州人,曾经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原本他也想担任学官,可是家道艰难,生活难以为继。当时明成祖下旨,“许学官考蒲乏功绩者,审有子嗣,愿自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于是王振选择自宫,进入明朝皇宫之中。

由于朱元璋的规定,所以明朝的宦官都是什么文化的人,当过学官的王振显得鹤立鸡群,因此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明宣宗在位时,派王振负责教导太子朱祁镇。王振很聪明,每天都能哄得太子十分开心,因此得到朱祁镇的喜爱。

明宣宗去世时,太子也就8、9岁,一个幼子更加依赖王振。不过当时明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尚在,她还能压制着王振,有事没事叫去骂一顿。几年后张氏病逝,担任司礼监太监的王振,真正开始展示他的“才华”。

王振专权期间,做了不少坏事,那些凡是不迎合他的,都被他赶出朝廷,贬到地方,他还将朱元璋设立的那块禁止宦官专权的铁牌毁掉。明英宗对他可是言听计从、信任有加。“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就是此人。

3土木堡之变

蒙古骑兵在也先的带领下,对大明朝发起挑战。警报传来,朝廷震惊了!年轻的皇帝却很激动,太监王振也很激动。终于可以建功立业了。于是他怂恿皇帝御驾亲征。也许正值青春叛逆时期,尽管大臣们都反对,但是皇帝还是一意孤行,带着大太监王振,还有朝廷的文武百官和号称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走到半道上,发现蒙古军队实力还是很强的,

还是赶紧撤吧。王振不肯错过如此大好的光宗耀祖先生机会,于是,他想了一个很馊的主意,带皇帝家去他家看看。这皇帝要是去了,祖坟冒不得冒青烟嘛。

这么荒唐的事情,皇帝居然答应了。于是,大军调转方向,奔蔚县去了。

走到半道,王振又觉得:如果这几十万人去他们家。会把庄稼都踩坏了,老百姓会骂他。

于是,又劝说,皇上别去了。以后再找机会。

大军走到土木堡这个地方,被蒙古人追上了。结果,年轻的皇帝朱祁镇,成了蒙古人的俘虏。

皇帝被俘,群臣愤怒。找到这个罪魁祸首。明朝将军樊忠高呼:“吾为天下诛此贼!”然后用大锤将王振击杀。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即位。

4朱祁钰即位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明朝陷入空前危机。孙太后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国无君主不利于政令、军令的推行及人心的稳定。

朝堂之上于谦用其浑厚的嗓音说道:“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郕王生母吴氏,本是明宣宗之叔朱高煦的妾侍,明宣宗杀叔后占有了吴氏,私生一子,即朱祁钰。因此母子长期隐藏宫外,至宣宗死前才得到承认。本来朱祁钰只想做个无忧无虑的王爷,对帝位本不存奢望。

朱祁钰起初是不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皇位”。于谦又正声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朱祁钰从了。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改元景泰。

景泰帝朱祁钰他任人为贤,对王振的党羽进行打击,王振的侄子王山被凌迟处死,“族属无少长皆斩”,其他家族成员也遭到流放。

重用忠臣于谦。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

5太上皇回朝

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后,瓦剌的也先三天两头派人和谈,王直多次请求皇帝迎回太上皇。朱祁钰当时就不乐意了,坐上了宝座,如何愿意下来。

然而再不愿意,“太上皇”毕竟是明朝的“太上皇”在外族那里始终不合适。1450年,宣称北狩一年的明英宗终于回家了。景泰帝无意归还皇位,“太上皇”的车驾直接被开往南宫禁地,开始长达七年的囚徒生涯。

朱祁钰虽然贵为天子,然而太子却不是自己亲生的。权利这东西一旦沾上了就放不下来。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决定背负天下骂名废掉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问题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当了太子后并没啥大的过错,想要废掉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景泰帝就先赐给诸大臣黄金白银,想借他们的口说出来,但最后还是没人说。

景泰时有个俗语,说“满朝升保傅,一部两尚书,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鱼”,就是说景帝大量封官,笼络臣下的事实。

几经周折,景泰三年五月,代宗终于将侄儿朱见深废为沂王,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了。

事与愿违,新太子才立了几个月,就得重病死了。这可是景泰帝当时唯一的儿子,对景泰帝打击可想而知。不仅斩断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念想,让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6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大将石亨伙同都督张軏(yuè)、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

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率领千余兵将毁墙破门入南宫,拥立英宗复归皇位。

英宗复位后,立即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宫,一月后,景泰帝病逝。

英宗赐谥号“郕戾王”,并不许葬入皇陵。可见英宗对他弟之恨有多深。

7念念不忘

明英宗复辟后,对王振依然念念不忘,他下诏追复王振的官职,还命人“刻木为振形,招魂葬之”。北京的智化寺是王振所建,明英宗下诏,在寺内为王振建立旌忠祠,而且塑像祭祀,还书写碑文,为王振歌功颂德。王振死后的待遇,俨然如同他是为明朝殉国的英雄一般

朱祁镇对王振是“真爱”,忘记了亲葬大明几十万精锐之人是谁,又是谁造成自己被俘的耻辱。复位后不但不给王振定罪,既然还想给他立祠!这也只有昏君才能干这事了。

再多说一句,朱祁镇复辟之后还特地为太师也先在京城修庙祈福,屠戮大明子民无数的瓦剌太师也先,居然能在京师立庙,也是千古奇观!

8忠臣于谦被诛

于谦的贡献和地位在历史上早就有定论了,是绝对的忠臣和国之柱石,这点朱祁镇心里比谁都清楚,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必须要杀于谦,理由很简单,为了皇位的正统性。

于谦正是当年将朱祁钰推上皇位的主导者,如果他不死的话,那也就代表着朱祁镇是认可于谦当年推举朱祁钰是正当的,那么也就是否认了自己现在夺位的正当性,这自然是不行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要关系到明朝的几个政治势力了,正是因为明朝的土木之变,让朝廷中的两大势力损失惨重,这两个势力就是武将集团和宦官集团,而这个时候由于打退了瓦剌的进攻,文官集团已经有了占据上风的势头了,而且还稳稳的压制了其他两个阵营的实力。

所以才会出现武将和宦官联合在一起扶立朱祁镇复位的事情了,而这场政变针对的就是当时的文官团体,而于谦正是他们的代表人物。结局可想而知了。

综上所述,这两位是怎样的皇帝应该很明朗了。

最近由当红影星赵丽颖主演的新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荧屏上掀起一阵收视热潮,该剧讲述了出身于北宋官宦之家的庶女盛明兰的励志传奇。虽然剧情多半是杜撰,但鉴于主角她爹身为左佥都御史,这便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真实的历史事件。

剧情中有这样一幕:皇帝痛失爱子,被朝中的一众老臣逼迫着过继宗室的儿子为皇子。堂堂一国之君,难道连皇位的继承人都不能选择吗?这位皇帝是否有历史原型?

根据史料记载,从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到靖康之变北宋终结,北宋总共经历了九位皇帝,而符合《知否》剧情设定的,唯有一人,他就是北宋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最勤政也最悲情的帝王--宋仁宗赵祯。

1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赵祯的生理机能很正常,非但不是Gay,还坐拥大批的后宫佳丽,生了一大堆孩子,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剧中的一幕,且待笔者慢慢叙来。

赵祯原名赵受益,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由于老爹宋真宗宠爱的刘皇后没有儿子,便借侍女李氏之腹生下了皇子赵受益,对外宣称赵受益是刘皇后所生,为了补偿李氏,刘皇后将其封为辰妃,还加封了她的家人,而此后李辰妃在后宫也安享岁月静好,直到亲生儿子稳坐做了十余年皇位后才因病去世。

这一段历史后来被人编排成了后宫迷案《狸猫换太子》,对刘皇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黑化,但对于当事人,这其实是一桩相当公平的交易。

公元1018年,赵受益被册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四年后宋真宗病逝,年仅12岁的赵祯即位,由刘太后代行处理军政。

赵祯14岁时,已经到了适婚的年纪,在妃嫔选秀的活动现场,赵祯看上了漂亮的张氏,想娶为皇后,但主政的刘太后倾向与另一名候选人郭氏。连皇位都捏在太后手上,还是初中生年纪的赵祯哪里敢有怨言?于是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腊月,郭氏被立为皇后,时年她也只有12岁。

后来事实证明了包办婚姻真的很难幸福。

郭皇后是个醋坛子,仗着太后宠爱,时常派人监视赵祯的行踪,一旦皇上有接近其他宫女妃嫔的举动,她先一通大骂,再行后宫礼法,一时间人心惶惶。

而对于皇帝丈夫,她也毫无顾忌,有一次得知赵祯临幸了宫女尚氏,她怒不可遏,亲自上门捉奸,还不顾形象的与尚氏扭打在一起,赵祯见状,赶忙上前相劝,不料郭皇后一巴掌打在他的脸上,当时还有众多宫人在场,这可是逆龙鳞之举!

郭皇后固然彪悍,可她和赵祯婚后九年,脾气渐长,肚子却不长。何况这期间陆续还有妃嫔为皇上生下了几名公主,虽然都不是男孩,但如此下去,她这个皇后被取代,只是个时间问题。

果然,赵祯此时就动了废后的念头,他先自揭家丑,在早朝时将脸上的手掌印呈现给满朝文武观瞻。宰相吕夷简早就看郭皇后不爽,怂恿谏官乘机进言道:“后立已有九年,尚无子,义当废”,吕夷简在一旁附和称是。

右司谏范仲淹生性稳重,这时候刘太后尚且在世,他担心皇上与太后之间心生罅隙,就劝说道:“皇后不可废,宜早息此议,不可使之外传也”。

但几个月后刘太后病死了,郭皇后失去了靠山,赵祯再无顾虑,历数其过错,赐她一个金庭教主的法号,强令她带发修行了。一年后,这个强悍的女人离奇死亡,年仅二十四岁。

不过这个悲伤的故事尚且留存着一丝温情,在郭氏出家期间,赵祯有些想念她(不知道这女人有什么值得想念之处,赵祯可能有受虐倾向),密令召她回宫。郭氏性情刚烈,回复道:“皇上若要再次召见我,必须当朝经过百官册立才行。”言外之意,想让我偷偷摸摸的回宫,休想!

赵祯此时已经另立皇后,郭氏的条件他自然没法答应。但在郭氏暴死后的一个月,他对这个女人又心怀愧疚,复原了她被剥夺的皇后封号。

2

取代了郭氏的,是曹皇后。

在郭氏出家的这段时间,后宫不可一日无主,赵祯的养母杨太后为赵祯选定了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将时年18岁的曹氏立为皇后。

和飞扬跋扈的郭皇后相比,曹皇后算得上温柔的文艺小清新。她虽出身将门,却善书法,熟读经史,更重要的是,她性情慈爱,为人节俭处事得当,简直就是理想妻子的典范。

不过曹皇后并不受宠,因为她固然贤德,但相貌普通,对于二十多岁荷尔蒙分泌旺盛的赵祯而言,他需要的,是面容姣好、三围曼妙的生育机器。

时下有句话,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其实一番追古思今,是很有道理的。

曹皇后是公元1034年9月被册立为皇后的,或许因为自带根红苗正的光环,一直到死,她都牢牢的母仪天下,尽管她并不受宠,尽管她一生没有为丈夫留下一儿半女。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权势,关键就在于曹皇后的情商相当高,非常有大局观,她自己不能生,但她鼓励其他的女人生,还将赵祯往众嫔妃的被窝里送。不得不承认,这一招很高明,因为即便其他女人诞下皇子,赵祯考虑到皇后的功劳,也不会无故废后。

颜值不够,情商来凑,对于当今社会的人,曹皇后的手腕很有借鉴意义。

在这样的操纵下,赵祯的播种很快就有了收获。公元1037年农历五月初九,赵祯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儿子--赵昉。

赵昉的生母俞德妃,看着这个得来不易的儿子,不禁喜极而泣,赵祯也大喜过望。但幸福来的快,逝去的也快,就在当天小皇子就莫名夭折了,在世间走一遭的时间还不到一天。

赵祯后来对这个给予他惊喜的小生命念念不忘,赵昉的四年忌日时,赵祯追封其为褒王,就连赵昉这个名字,也是追赐的。

公元1039年,后宫中的苗贵妃又为赵祯诞下一名皇子,赐名赵昕。苗贵妃此前还为赵祯生下一名公主,即福康公主。

身为贵妃,又儿女成双,苗贵妃的生活自然是有福又康,或许她还有感于女儿这个自带吉利的封号。鉴于皇长子赵昉的命运,赵昕一出生就被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宫中快乐长到上幼儿园的年纪。

公元1041年的8月23日,宫中的一名朱姓才人又生下一名皇子,赐名赵曦。而之所以时间会这么详细,是因为男孩在赵祯面前实在太稀缺了,以至于史官都把这当作重要的时刻载于史册,就像专家要记录动物园里仅存的大熊猫产仔的数据一样。

此时连同1039年出生的赵昕,这两个男孩成了赵祯为江山留下的仅存的硕果。

公元1043年的正月初一,不满两岁的赵曦被封为鄂王,但第二天就夭折了。莫非孩子太小,如此大的封号折了阳寿?

几个月后,4岁的赵昕也病死了。

赵昕刚刚到了天真烂漫的年纪,因为一场小病,就死在了名医荟萃的宫中。而他的姐姐福康公主,一直活到了赵祯的曾孙宋哲宗时代,享年69,在那个时期算是高寿。

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此时的赵祯已过而立之年,膝下仍无能继承大统的皇子,他心中焦虑万分。

3

众多婚后的男人难以割舍的就是初恋,尽管离第一次选后已经过去了快20年,但赵祯还对当年姓张的小美人难以割舍。

再续前缘已无可能,很快赵祯便将目标锁定在另一个姓张的美眉身上,因为她的出现,赵祯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青葱岁月。

这位小张美人自幼父母双亡,8岁时被伯父张尧佐送往宫中。16岁那年,小张美人受令参演一场宫廷宴会上的舞蹈,她出众的容貌,曼妙的舞姿,当场就令赵祯心猿意马,随后两人春风一度,当年张美人就生下一名女儿,敕封安寿公主,而张氏也因此被封为才人。

此后的日子里,张氏在宫中的受宠无以复加,在安寿公主夭折后,又连续为赵祯诞下两名公主,此时她已经跻身为皇贵妃,离皇后也就一步之遥了。

张贵妃受宠多年,所生下的却都不是皇子,而膝下的三名公主也先后夭折。

或许宫中受宠的女人,大都喜欢吃一些当地难以见到的稀奇物种,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非同寻常。譬如唐玄宗时的杨贵妃,人在西安,却好吃产于闽南的荔枝,还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是指荔枝来”的典故。

而张贵妃也不例外,她喜欢吃产于江西的金橘。于是,赵祯一道诏令,大量的金橘被源源不断的送到开封,除了供应皇宫,还有一部分流入到市场上,颇受百姓欢迎。所幸金橘耐存储,没有荔枝那般娇贵,否则就这种取悦后宫之举,又会被史官记上一笔。

和两位皇后相比,张贵妃很会耍小性子,将赵祯的心思套的很牢。她一心想给伯父张尧佐加官进爵,可赵祯是出了名的好脾气,这事在朝堂上话音未落,就被众臣一通反对,直到一次上朝前,张贵妃拉着赵祯的手撒娇:“人家和你说的事,这回可别忘了哦”。

好不容易等罢了朝,赵祯和开封府尹包拯小心翼翼的说起这事,包拯听闻后情绪很激动,拉着皇上的袖子反复地强调张尧佐品行不端,官位绝不可加赠,由于声音过大,唾沫都喷到赵祯的脸上了,这件事只得就此作罢。

张贵妃在宫中的存在感实在太强,甚至超过了曹皇后,但至始至终她也没能再为赵祯生下孩子。

公元1054年,赵祯最宠爱的张贵妃暴病身亡,年仅30岁,赵祯悲痛欲绝,为此罢朝七天,京城一个月内禁止任何娱乐。在张贵妃入殓时,他不顾曹皇后还在世,坚持以皇后的礼遇将其安葬,不仅追封她为温成皇后,连她死去的父母也一并追封。

4

此后的时间,后宫又连续为赵祯诞下几名公主,至此赵祯即位四十余年,除了三位皇子,后宫前后为他生下16名公主。按照染色体50%的组合概率,都很难解释这一奇特现象,更重要的是,这16位女儿,长大成人的,只有4位。

直到公元1062年,身心俱疲的赵祯终于累了,眼看年岁已高求子无望,只得将自己的侄子赵宗实立为太子,赐名赵曙。

将侄子立为继承人,并非赵祯心中所愿。史载赵祯和赵曙出游时,当街百姓无不高呼皇上圣明,赵祯心里很不爽,回到宫中后反问赵曙,百姓口中的皇上,是哪一个皇上?老实人赵曙一时面红耳赤,回答不得。

倘若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断然不会受到这样的猜忌。

公元1063年3月,赵祯病逝,享年54岁,同年赵曙即位,史称宋英宗。

赵祯的年号为仁宗,以他平生所为来看,对得起这个称呼。他对内勤政爱民,为人宽容,北宋的名臣大多出自这个时期。听闻他去世的消息,举国悲痛,连京城的乞丐都要组团为他烧纸祭奠,当使者把这个消息传到辽道宗耶律洪基那里,这个宋仁宗生前的对手居然拉着使者的手痛哭流涕,并在辽境内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以寄托哀思。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当真是史无前例。

上天有时未必就是公平的,赵祯一生勤政,堪称史上名声最好的帝王,最后也因为没有亲生的儿子郁郁而终,而到了继任者赵曙的孙子宋徽宗这一代,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

因为宋哲宗年幼病逝,他的弟弟被拥立为帝,史称宋徽宗。宋徽宗堪称历史上的著名昏君,《水浒传》中的宋江、

上一篇:舌诊的相关示例下一篇:穿破石简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