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防已汤与桂技汤的区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黄芪防已汤与桂技汤的区别,第1张

防己茯苓汤所治皮水,系指“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身肿而冷,状如周痹”之证。此乃卫阳不足,水湿郁于肌肤所致。故方中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黄芪温补卫阳,组成温阳利水之剂。防己黄芪汤主治为风水表虚证,故方中以黄芪与防己配伍,固表祛风而行水,症见汗出恶风,身重脉浮。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用量用法:3~9克入汤剂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孕妇胎热以及产后风湿伴有多汗等情形均忌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防己茯苓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防己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普济方》卷二四三方之防己茯苓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防己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温热经解》方之防己茯苓汤 61 组成 62 功能主治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防己茯苓汤 1 拼音

fáng jǐ fú líng tāng

2 英文参考

Fangji Fuling Ta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防己茯苓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4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防己茯苓汤 41 处方

防己、黄芪、桂枝各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1]。

防己9克 黄耆9克 桂枝9克 茯苓18克 甘草6克

42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防己茯苓汤功能益气通阳利水[1]。主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1]。

益气健脾,温阳利水。主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肌肉晌动。

43 防己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分三次服[1]。

上五味药,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温服。

44 摘录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

5 《普济方》卷二四三方之防己茯苓汤 51 处方

汉防己1两,赤茯苓2两,桑白皮3两(锉),桂心1两半,甘草1两半,赤芍药1两,麻黄1两(去节)。

52 制法

上为散。

5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四三方之防己茯苓汤主治脚气痹挛肿闷。

54 防己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大枣2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5 摘录

《普济方》卷二四三

6 《温热经解》方之防己茯苓汤 61 组成

木防己1钱,花苓1钱,泽泻1钱,甘草8分,苍术8分,滑石2钱,酒黄柏8分,猪苓1钱。

62 功能主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