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的人物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崇德的人物简介,第1张

崇德天皇(1119-1164)(在位1123-1141)

崇德天皇名义上是鸟羽天皇的长子,实际上是白河法皇的私生子。他即位时只有5岁,白河法皇仍然垂帘听政。直到1129年,白河法皇死去,鸟羽上皇才开始自己的院政时代。鸟羽照搬乃祖的老一套,“政天下者上皇一人”,把失去白河上皇保护的崇德天皇牢牢攥在手里。1139年,他把自己与藤原得子所生的儿子体仁亲王送给崇德天皇做养子,三个月后立为太子。1141年,鸟羽上皇出家为法皇。他唯恐日久生变,半年后,在妇人藤原得子的嗾使下,废掉崇德天皇,立3岁的体仁亲王为近卫天皇。而且在崇德天皇的让位声明上面写着“天皇让位于皇太弟”,这样,崇德天皇失去以天皇之父身份监护年幼天皇的资格。鸟羽法皇与崇德上皇的矛盾日益激化,深刻地影响着以后的宫廷政治。1156年,鸟羽法皇去世后因继位问题引发的“保元之乱”就是这一矛盾的结果。

院政制度到堀河、鸟羽、崇德三朝变得格式化。可是院政和摄关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尖锐起来。几个权势巨大的寺院,如京都的延历寺、奈良的兴福寺的干预其中,更使这种矛盾激化。皇室的利益日益依赖于地方的“国”,因为需要他们维持地方政权的运作,提供皇室私人禁卫武士,所以导致权力的下移。

院政时代藤原氏的势力受到抑制和排挤,皇族出身的源氏逐渐从藤原氏手中夺回被篡夺的权力。院政政治依靠的是地方的中下级官员和寺院僧侣的势力,他们和摄关政治争斗的结果,不过是把庄园从摄关家族转移到院政方面而已。太上皇作为院政的代表,一样的腐化堕落,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终于酿成保元、平治之乱。

今年日本NHK电视台的大河剧《平清盛》正在热播之中。此剧讲述了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著名人物平清盛(-年)的生平。此时正当中国南北宋交替的动荡时期,而在日本,以平忠盛(平清盛名义上的父亲)、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和以源为义、源义朝、源赖朝等为首的源氏家族,他们所率领的武士集团也正在迅速崛起。平清盛的一生正是日本由统治逐步转向武士专政的过渡时期。由源平两家开创的武家专政制度将在此后成为日本社会的主要政体形式,而大权独揽的时代也将从此一去而不复返。尽管如此,在平清盛和他的父亲平忠盛所生活的年代,仍旧是整个日本的核心。但是,这个核心的地位已经出现了极大的动摇。这一动摇的表现首先就是藤原家族垄断。这个家族通过将女儿嫁入皇宫,甚至对的更替都拥有了极大的控制力。藤原家族统治日本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始终占据“摄政”和“关白”这些权力极大的职位,并借此代替发施令。因此,这段历史时期又被称为“摄关”(约当公元八世纪末到平清盛生活的时代)时期。为了对抗骄狂的藤原家族,家族也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应对方法。藤原家都是通过发施令,通过把架空来达到控制实权的目的,因此,的被架空已成为不可动摇的事实。于是,就有早早地隐退成为太上皇(即所谓的“上皇”),通过直接颁布“院宣”(其中的“院”指的是各位上皇退隐后都皈依佛门,于是就都有了自己的“院”,所谓的“院宣”其实就是太上皇旨令的意思)来掌控政局。由于“院宣”跳过了的诏令,所以同时也就跳过了藤原家族的掌控。这就是所谓的“院政”。院政的初创者是白河,电视剧中认为他是平清盛的生父,是一位权力欲和都极强的统治者。这位白河做了上皇还不够,还要做上皇的上皇,也就是所谓的“法皇”。这让他的后继者鸟羽上皇非常不满——此是后话,暂且不提——,而鸟羽上皇下面正在做着的就是我们重点要介绍的传奇人物崇德。崇德生于年,比平清盛小一岁。他出生后不到一个月即受封亲王,5岁便被鸟羽立为皇太子。不久后,鸟羽就将的位置让给了他,自己成为了鸟羽上皇,而崇德也便就此诞生了。又过了五年,也就是在崇德十岁的时候,藤原家按例又送来了他的皇后——关白藤原忠通的长女圣子。史载崇德与圣子的关系很融洽,但就是没有生育——十岁的小孩子怎么生育呢?到了崇德21岁的时候,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皇子,也就是重仁亲王。但要命的是,这位皇子不是正宫娘娘圣子所生,而是崇德的一个侧室兵卫佐局产下的。这就使得藤原忠通和圣子对崇德产生了不满,而这些不满也将成为崇德悲剧的诱因之一。再来看鸟羽上皇。就在崇德迎娶圣子那一年,白河法皇驾鹤西去,鸟羽上皇终于彻底摆脱了法皇的制约,可以随心所欲地展开自己的院政了。按道理说,崇德是鸟羽上皇和他的正宫彰子所生的第一个皇子,鸟羽应该对崇德宠爱有加。但事实恰恰相反,父子间的关系异常冷漠。根据日本古书《古事谈》的记载,崇德事实上是白河法皇与彰子私通后所产下的——白河老儿的之强由此又添一佐证——,因此实际上是鸟羽上皇祖父(白河法皇是鸟羽上皇的祖父)的儿子,论辈分应是他的叔父,但崇德又同时又是鸟羽的妻子璋子的儿子——这关系的确够混乱的,无怪乎鸟语在称呼崇德时用了一个非常怪异的名称“叔父子”。面对一个具有如此复杂身份的继承者,鸟羽上皇肯定是又气又恨,怎么可能亲近得起来呢?上皇与之间的这层隐秘关系直接导致了鸟羽根本无心让崇德及其子孙继承皇位。院政开始后,鸟羽宠爱上了藤原得子(即所谓的“美福门院”),得子为上皇生下了体仁亲王。永治元年(公元年),鸟羽上皇强迫年仅22岁的崇德退位,并将皇位让给了体仁亲王,后者就是近卫。由于崇德与近卫之间名义上是兄弟关系,所以作为上皇的崇德无法在兄弟做的情况下实施院政,实际的掌权者仍旧是已经成为了法皇的鸟羽。大感心灰意冷的崇德在掌握朝廷实权无望的情况下开始疯狂迷恋上了和(日本的诗体裁),在他主持下编纂了《久安百首》以及《词花和集》等名著。为了安抚崇德,鸟羽将崇德的儿子重仁亲王收为美福门院的养子,这样,在近卫之后,重仁亲王便具有了最高顺位的皇位继承权。崇德的野心又被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久寿2年(年),年少体弱的近卫在17岁的年纪便早早夭折。按理说,重仁亲王成为下一任是顺理成章的事,崇德的院政梦想应该就要实现了。但是,变幻莫测的政局又一次玩弄了崇德。在各种势力(其中就包括对崇德心怀不满的正室圣子和岳父藤原忠通)的不断游说之下,鸟羽和美福门院决定立后者的另一位养子守仁亲王为,但是因为亲王年纪尚小,所以就先把他的生父雅人亲王立为了,这就是后白河。后白河的即位彻底粉碎了崇德的掌权美梦。心怀怨恨的他于是便开始策划发动军事,鸟羽一系的统治。保元元年(年)7月,鸟羽上皇驾崩。出于礼貌,崇德在他弥留之际曾前往探视,但鸟羽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拒绝见到崇德。吃了闭门羹的崇德,其心中的羞愤几乎达到了顶点。于是他便纠集同样对现任感到不满的藤原赖长以及平家弘、平忠正、源为义等武士,准备起兵打倒后白河。由于平清盛的父亲平忠盛是重仁亲王的老师,所以崇德一方对于平清盛的加入寄予了厚望。然而,平清盛最终还是倒向了一方,再加上其他许多平氏武士的加入,一方的军事实力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最终,崇德的反叛行动彻底失败,自己也被捕并被发配到了四国的讃崎地区。这次事件就是日本史上有名的“保元之乱”。源平两家武士从此逐渐摆脱了被朝中大臣鄙视的地位,进入了权力斗争的核心。“保元之乱”和之后发生的“平治之乱”一起成为了日本武士势力抬头并走向核心的标志。之后有名的“源平合战”就是以这些事件为滥觞的。再来看看崇德。如果说,他的传奇到流放讃崎就结束了,那也实在是谈不上什么传奇了。根据日本古书《保元物语》的记载,在讃崎过着流放生活的崇德倾心于佛法极乐往生的理论,致力于抄习五部大乘经书:《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大集经》、以及《大品般若经》。他把抄写完的这些经书送到京都,希望能够得到京都寺院的收藏,但是被后白河所拒绝,理由是怀疑这些经书中含有诅咒。为抄写这些经书耗尽心力的崇德为此大为愤怒,于是咬破舌尖在这些经书上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愿为日本之大魔缘,扰乱天下。取民为皇,取皇为民。”从此便面目狰狞,成为了夜叉的摸样。史传崇德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渡过了余生。在他死后,京都发生了一系列变乱事件,大火、阴谋、叛乱接踵而至,许多达官贵人也都一个个莫名奇妙地死去。街头巷尾纷纷传言这是崇德怨灵作乱的结果。此时的方才如梦初醒,决定恢复崇德的名誉,将原先给他的名称“讃崎院”恢复为了“崇德院”,后来历代的也都逐渐地给予了崇德应有的待遇和评价。说来也奇怪,自从崇德恢复了名誉之后,京都的各种乱象就逐步消失了。于是,崇德怨灵的传说便逐渐越传越真,而他本人也成为了日本古代四大怨灵之一(其余三个怨灵分别是菅原道真、平将门和早良亲王,观者如果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另撰文分别详细介绍)。外史氏曰:古今中外,变乱之理,其实相通。归而总之,亦无外乎权力二字。摄关与院政之作,皆由权力之争。无论、上皇、法皇、摄关,其实尽在彀中。崇德之祸实为权欲熏心之祸,而权欲面目之狰狞又岂夜叉之所能及?古人有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其得利者非武士而为何?武士之道,其势汹汹,其于天下苍生福祉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东瀛竟自崇德之后一变而为武士之天下,其亦可哀也乎!日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阮崇德(1934、11——),怀安 柴沟堡镇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47年在晋察冀平山县参加工作,1953年被选派赴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留学,I960年回国。是呼和浩特市首任市长阮慕韩的第六个孩子,原航天部干部、高级工程师

阮慕韩、张耀湘(父亲、母亲)

阮若珊(长女,原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阮若琨(二女,原北京积水潭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阮若琳(三女,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第一任主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国电视》主编)

阮若瑛(四女,原中央党校干部)

阮崇武(长子,历任公安部长、劳动部长,海南省委书记、省长)

阮崇德(六子,原航天部干部、高级工程师)

阮崇智(七子,原航天部四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阮慕韩有七个子女,全家九口人,九口人都参加了革命,九个***员,可谓是一个革命家庭。带领全家走上革命道路的,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阮慕韩。

都江堰(Dujiang Dam)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名字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又叫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修建过程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历史事件

李冰创建都江堰

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都江堰。实践证明,历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张陵传道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修建成灌马路

成都到灌县公路于1913年动工,从灌县一端建成2公里"示范路"即告停止。1923年,四川省督理委林火良青为总办,改官办为官商合办,1925年全线建成,1926年1月1日通车。是四川省第一条公路。

创办合资企业

1919~1920年,灌县人姚宝姗在小金县长卸任后,集会省中经营界人士,与法国基督教士谢安道合资,兴办森茂伐木公司。公司以灌县为基地,在理番(今阿坝州理县)等地砍伐大山原木,加工成方料,经小沟入岷江漂运至灌县紫坪铺收漂,再扎成大筏,水运成都销售,获利甚巨。是为都江堰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叠溪洪水

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县境叠溪发生75级地震,山岩崩塌,横断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断流45天后,干流小海子溃决,积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时许,洪水进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约每秒102万立方米,冲毁都江堰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澜索桥。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16个乡镇受灾,毁农田1000公顷,死亡5000余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万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吨煤炭及药材漂没无遗,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桥梁、碾磨冲毁无数,流离失所的灾民在万人以上。�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

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冯玉祥捐资建亭

1941、1942、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

1994年4月5日,由四川省政府、国家水利部主办,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办的"中国四川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在都江堰渠首隆重举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9个使团到会祝贺并参加庆典活动,与会人士缅怀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盛赞都江堰灌区由50年代的灌溉19万多公顷发展到67万多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纪念活动期间,与会人士观看了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仿古祭祀仪式及砍杩槎放水活动。

主要景观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伏龙观:伏龙观位于都江堰市离堆公园由,其下临深潭,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是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二王庙古名“崇德庙”,建于公元494-498年,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

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现在的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相关问题

都江堰为何举世闻名

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2260而不衰,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水哲学,它强调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和其它自然条件,加之利用和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好。这一治水哲学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李冰父子 功高仰止

都江堰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都江堰市概况

都江堰市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都江堰渠首傍城,五条河穿城而过,灵岩山城区矗立,山水城林堰相融,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

海兰珠的历史:

崇德元年(1636年),册封为东宫大福晋,与西宫大福晋娜木钟同为平妻,赐居“和谐有礼室”。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1637年8月27日),海兰珠生下皇太极第八子。皇太极为此下令大赦天下。

但此子未来得及命名便早夭了。崇德六年(1641年),海兰珠逝世,年三十三,谥曰“聪敏恩惠恭敬和谐大福晋”,葬于清昭陵。

有关她的小说:

《独步天下》李歆/著

《大清后宫》西岭雪/著

《那海兰珠》拉费比尤/著

《竟夕起相思》萱雪/著

《大清第一王妃》 艾小喵/著

《霓裳欲断肠》 凝珠/著

《海月明珠》 夜惠美著

《穿越大清初年》 雪兰悠/著

《清穿之猗兰小筑》 皎月初斜/著

《世间情深至兰极》 冰水中的鱼/著

《关雎凤仪》 庄生梦蝶/著

《穿越时空之海兰珠》淡如微风/著

《权清》皇玄/著

《海兰珠传奇》林奈庚/著

《绝恋-相思比梦长》萧儿美蛋/著

名字寓意

海兰珠:满文hairanju,海兰珠在满语里的意思是珍爱之女,舍不得的女孩。哈日珠拉系小说《独步天下》作者为其小说编纂的人名。在正史中未见有关宸妃叫哈日珠拉的相关记载。

乌尤塔:蒙文oyoodai,乌尤黛在蒙语里的意思是美玉,碧玉。从蒙古人为出发点写的文章,都提到皇太极这个宸妃,名字是叫「乌尤塔」,现今的话是念「乌尤黛oyoodai」;「乌尤塔」也好、「乌尤黛」也罢,在蒙古语里是「玉」的意思。

「乌尤黛」也是一首民歌,恰恰也是流传於科尔沁一带,描述的是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名叫乌尤黛,草原上远近的小伙子都追求她,包括一个喇嘛。

可是,后来乌尤黛遵父母之命,出嫁到远方,一去不返。这位喇嘛日夜思念乌尤黛,创作了这首曲子。至于科尔沁流传的乌尤黛的故事是否与海兰珠有关,还有待考证。

  (《人物志》曰:“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诈施似惠而无终,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有大权似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实也?”)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长,音竹两反。),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焊(音汗)。”

 太公曰:“士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外貌恭敬、中心欺慢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威威而无成者,有如敢断而不能断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倭倭迤迤而有效者,有貌勇狠而内怯者,有梦梦而反易人者。无使不至,无使不遂,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惟有大明,乃见其际。”此士之外貌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桓范曰:“夫贤愚之异,使若葵之与苋,何得不知其然?若其莠之似禾,类是而非是,类贤而非贤。”扬子《法言》曰:“或问难知曰:‘太山之与蚁蛭,江河之与行潦,非难也。大圣与大佞,难也!于乎!唯能别似者,为无难矣!’”)

 知此士者而有术焉。微察问之,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谋,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远使以财,以观其廉(又曰:委之以财,以观其仁;临之以利,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又曰:悦之以色,以观其不。);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又曰:告之以危,而观其勇。又曰:惧之,以验其特。);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又曰:醉之以酒,而观其则。又曰:醉之以酒,观其不失。)。

 《庄子》曰:“远使之,而观其忠(又曰:远使之,以观其不二。);近使之,而观其敬(又曰:近之以昵,观其不狎。);烦使之,而观其能(又曰:烦之以事,以观其理。);卒然问焉,而观其智(又曰:设之以谋,以观其智。太公曰:事之而不穷者,谋。);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太公曰:使之而不隐者,谓信也。);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又曰:纵之以视,观其无变。)。”

 《吕氏春秋》曰:“通,则观其所礼(通,达也。);贵,则观其所进(又曰:达,视其所举也。);富,则观其所养(又曰:富,视其所与。又曰:见富贵人,观其有礼施。太公曰:富之而不犯骄逸者,谓仁也。);听,则观其所行(行则行仁);近,则观其所好(又曰:居,视其所亲。又曰:省其居处,观其贞良;省其交游,观其志比。);习,则观其所言(好则好义,言则言道。);穷,则观其所不爱(又曰:穷,则视其所不为非。又曰:贫,视其所不取。);贱,则观其所不为(又曰:贫贱人,观其有德守也。)。喜之,以验其守(守,慎守也。又曰:喜之,以观其轻。);乐之,以验其僻(僻,邪僻也。又曰:娱之以乐,以观其俭。);怒之,以验其节(节,性也。又曰:怒之仇,以观其不怨也。);哀之,以验其仁(仁人,见可哀者则哀。);苦之,以验其志(又曰:检之,以观其能安。)。”

 《经》曰:“任宠之人,观其不骄奢(太公曰:贵之,而不骄奢者,义也。);疏废之人,观其不背越;荣显之人,观其不矜夸;隐约之人,观其不慑惧;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悌(《人物志》曰:“夫幼智之人,在于童[齿乙],皆有端绪。故文本辞繁,辩始给口,仁出慈恤,施发过与,慎生畏惧,廉起不取者也。”);壮者,观其廉絜务行而胜其私;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慈孝;兄弟之间,观其和友;乡党之间,观其信义;君臣之间,观其忠惠(太公曰:付之而不转者,忠也。)。”此之谓观诚。

 (傅子曰:“知人之难,莫难于别真伪。设所修出于为道者,则言自然而贵玄虚;所修出于为儒者,则言分制而贵公正;所修出于为纵横者,则言权宜而贵变常。九家殊务,各有所长,非所谓难。所谓难者,以默者观其行,以语者观其辞,以出者观其治,以处者观其学。四德或异,所观有微,又非所谓难也。所谓难者,典说诡合,转应无穷,辱而言高,贪而言廉,贼而言仁,怯而言勇,诈而言信,而言贞。能设似而乱真,多端以疑暗。此凡人之所常惑,明主之所甚疾也。君子内洗其心,以虚受人,立不易方,贞观之道也。九流有主,贞一之道也。内贞观而外贞一,则执伪者无地而逃矣。夫空言易设,但责其实事之效,则是非之验立可见也。”

 故韩子曰:“人皆寐,盲者不知;人皆默,喑者不识。觉而使之视,问而使之对,则喑、盲穷矣。发齿吻,视毛色,虽良、乐不能必马;连车蹴驾,试之行途,则臧获定其驽良。观青黄,察锻销,虽欧冶不能必剑;陆断狗马,水截蛟龙,虽愚者识其利钝矣。是知明试责实,乃圣功也。”)

 《人物志》曰(凡有血气者,莫不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也。):“骨植而柔立者,谓之宏毅。宏毅也者,仁之质也(木则垂阴,为仁之质。质不宏毅,不能成仁。)。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火则照察,为礼之本。本无文理,不能成礼。)。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土必吐生,为信之基。基不贞固,不能成信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金能断割,为义之决。决不勇敢,不能成义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水流疏达,为智之原。原不通微,不能成智。)。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

 故曰:直而不柔则木(木强侥讦,失其正色。),劲而不精则力(负鼎绝髌,失其正劲。),固而不端则愚(专己自是,陷于愚戆。),气而不清则越(辞不清顺,发越无成。),畅而不平则荡(好智无涯,荡然失绝。)。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神者,质之主也。故神平则质平,神陂则质陂也。),明暗之实在于精(精者,实之本。精清则实明,精浊则实暗。),勇怯之势在于筋(筋者,势之用也。故筋劲则势勇,筋弱则势怯。),强弱之植在于骨(骨者,植之机。故骨粗则植强,骨细则植弱。),躁静之决在于气(气者,决之地也。气盛,决于躁;气冲,决于静。),惨怿之情在于色(色者,情之候。故色悴由情惨,色悦由情怿也。),衰正之形在于仪(仪者,形之表。故仪衰由形殆,仪正由形肃。),态度之动在于容(容者,动之符。故哀动则容哀,态正则容度也。),缓急之状在于言(言者,心之状。故心恕则言缓,心偏则言急也。)。

 若质素平淡,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崇容直,则纯粹之德也。”

 夫人有气。气也者,谓诚在其中,必见诸外。故心气粗讼者,其声沉散;心气详慎者,其声和节;心气鄙戾者,其声粗犷;心气宽柔者,其声温润。信气中易,义气时舒,和气简略,勇气壮立。此之谓听气。

 (以其声,处其实。气生物,物生有声。声有刚柔清浊,咸发乎声。听其声,察其气,考其所为,皆可知矣。)

 又有察色。察色,谓心气内蓄,皆可以色取之。夫诚智,必有难尽之色(又曰:诚智,必有明达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又曰: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难慑之色(又曰:诚勇,必有矜奋之色也);诚忠,必有可观之色;诚絜,必有难污之色;诚贞,必有可信之色。质色浩然固以安,伪色曼然乱以烦。此之谓察色。

 (《人物志》曰:“夫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强。夫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乱而垢理;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已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凡此之类,虽欲违之,精色不从,威愕以明,虽变可知也。)

 又有考志。考志者,谓方与之言,以察其志。其气宽以柔,其色检而不谄,其礼先人,其言后人,每自见其所不足者,是益人也。若好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胜人以言,防其所不足,而废其所不能者,是损人也。(太公曰:“博文辩辞,高行论议,而非时俗,此人也。王者慎勿宠之也。”)

 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者,是质人也。(又曰:与之不为喜,夺之不为怒,沉静而寡言,多信而寡貌者,是质静人也。议曰:太公曰:“朴其身头,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得,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之。夫质人之中有如此之伪者也。”)

 若其貌曲媚,其言谀巧,饰其见物,务其小证,以故自说者,是无质人也。(议曰:晏子云:“谗夫佞人之在君侧,材能皆非常也。夫藏大不诚于中者,必谨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此难得而知也。荀悦曰:“察人情术,观其言行,未必合道,而悦于己者,必佞人也;观其言行,未必悦己而合于道者,必正人也。”此察人之情之一端也。)

 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烦乱以事而志不惑,深导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不卑者,是平心固守人也。(又曰:荣之以物而不娱,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迁,临货而不回者,是果正人也。议曰:孔子称:“取人之法,无取健。健,贪也。夫健之弊有如此者矣。”)

 若喜怒以物而心变易,乱之以事而志不治,示之以利而心迁动,慑之以威而气恇惧者,是鄙心而假气人也。(又曰:若格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诺而不决者,是情弱之人也。)

 设之以物而数决,惊之以卒而屡应,不文而慧者,是有智思之人。(议曰:太公云:“有名而无实,出入异言,扬美掩恶,进退为功,王者慎勿与谋。夫智思之人,弊于是矣。”)

 若难设以物,难说以言,守一而不知变,固执而不知改,是愚佷人也。(议曰:志士守操,愚佷难变。夫不变是同,而愚智异者,以道为管也。何以言之?《新语》云:“夫长于变者,不可穷以诈;通于道者,不可惊以怪;审于辞者,不可惑以言;达于义者,不可动以利。故君子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目不炫耀之色,耳不乱阿谀之辞。虽利以齐鲁之富而志不移,设以松乔之寿而行不改,然后能一其道而定其操,致其事而立其功,观其道业。”此其所以与愚佷异也。)

 若屏言而勿顾,自私而不护,非是而强之,是诬嫉人也。(议曰:刘备以客见诸葛亮而贤之,亮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形外露,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后果然。夫人容止,大抵如是。

 何晏、夏侯玄、邓扬等,求交于傅嘏而不纳也。或怪而问之,嘏曰:“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也;邓玄茂有为而无终,外要名利,内无关钥,贵同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败衅,妒前而无功。以吾观此三人,皆败德也。远之犹恐祸及,况昵之乎?”后皆如嘏言。夫妒者之行,有如此者。)

 此之谓考志。

 (《人物志》曰:“夫精欲深微,质欲懿重,志欲宏大,心欲嗛小。精微所以入神妙也,懿重所以崇德宇也,志大所以堪物侄也,心小所以慎咎悔也。故《诗》咏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心小也;‘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志大也。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

 又有测隐。测隐者,若小施而好得,小让而大争,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尊其行以收其名。此隐于仁贤。(孙卿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言霸道者,何也?彼非本政教也,非服人心也,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桀耳,曷足称大君子之门乎?”)

 若问则不对,详而不穷,貌示有余,假道自从,困之以物,穷则托深。此隐于艺文也。(又曰:虑诚不及而佯为不言,内诚不足而色亦有余,此隐于智术者也。《人物志》曰:“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解者;有因胜情错失、穷而称妙,似理不可屈者。此数似者,众人之所惑也。”)

 若高言以为廉,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而称说,以诈气临人。此隐于廉勇也。(议曰:太公云:“无智略大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将。”此诈勇之弊也。)

 若自事君亲而好以告人,饰其见物而不诚于内,发名以君亲,因名以私身。此隐于忠孝也。此谓测隐矣。(《人物志》曰:“尤妙之人,含精内真,外无饰姿;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违。而人之求奇,不以精微测其玄机,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瑰姿为巨伟,或以真露为虚华,或以巧饰为真实。”何自得哉?故须测隐焉。)

 夫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而立假节以惑视听者,曰毁志者也。(《人物志》曰:“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计讦善;纯宕似流,不能信道,依宕似通,行傲过节。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观其依似,则毁志可知也。”)

 若饮食以亲,货赂以交,损利以合,得其权誉而隐于物者,曰贪鄙者也。(太公曰:“果敢轻死,苟以贪得,尊爵重禄,不图大事,待利而动,王者慎勿使也。”)

 若小知而不大解,小能而不大成,规小物而不知大伦,曰华诞者也。(文子曰:“夫人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诚其大略非也,闾里之行,未足多也。”)

 又有揆德。揆德者,其有言忠行夷,秉志无私,施不求反,情忠而察,貌拙而安者,曰仁心者也。有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功而能遂,曰有知者也。有富贵恭俭而能威严,有礼而不骄,曰有德者也。(议曰:鱼豢云:“贪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处所然耳。”是知别恭俭者,必在于富贵人也。)有隐约而不慑,安乐而不奢,勋劳而不变,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有恭敬以事君,恩爱以事亲,情乖而不叛,力竭而无违,曰忠孝者也。此之谓揆德。

 (桓范曰:“夫帝王之君,历代相踵,莫不慕霸王之任贤,恶亡国之失士。然犹授在凶愚,破亡相属,其故何哉?由取人不求合道,而求合己也。”故《人物志》曰:“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术谋之人,以思谋为度,故能识策略之奇而或失遵法之良;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趋之功而不信道德之化;言语之人,以辩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慧而不知含章之美,是以互相非驳,莫肯相是。凡此之类,皆谓一流。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矣。”又曰:“夫务名者不能出陵己之后,是故,性同而材倾,则相援而相赖也;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也。此又同体之变,不可不察也。”)

 夫贤圣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识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又曰:夫天下之人不可尽与游处。何以知之?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必三日而后足。何谓三日而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其为人务以流数,抒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是者,谓兼也;好陈己善,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谓偏也。)是故,仲尼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爱物,蔽在无断;信者露诚,蔽在无隐。此偏材之常失也)。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率此道也,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一个响亮的名字为人所铭记,一个感人的事迹在泉城乃至全国口口相传。他就是山东“最美司机”宋洋——— 山东交运集团的一名普通司机。

  3月9日上午,宋洋驾车载着33名乘客,沿济聊高速公路返回济南途中,突发脑干出血,在失去意识前的短短100秒内,他强忍病痛,拼尽最后一丝气力,用右手代替失去知觉的左手,成功完成减速变道、停靠应急车道、打开双闪警示灯、拉起手刹、开启车门疏散乘客等一系列安全操作,最后昏倒在方向盘上。经过11天的抢救,终因病情过重去世,年仅34岁——— 宋洋以其在生死刹那间的英勇壮举,交出了一张出色的人生答卷。

  没有豪言壮语,宋洋以其默默的行为彰显了对岗位的热爱、对乘客的社会担当,“撰写”出激励我们爱岗敬业的一本生动教材——— 他与杭州的“最美司机”吴斌一样,都是道德的楷模、时代的典范,共同为全社会树立起了一座精神文明的丰碑。

  近期,我们不断被“平民英雄”的壮举感动着:除了吴斌、宋洋们,还有“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最美……”,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在人生的某个关键瞬间,都在用自己的“近乎本能”又“超越本能”的举动释放了人性的光辉。而瞬间的背后,则是平日养成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美好的人性。

  宋洋同志的壮举,也是职业道德的长期积淀。在日常工作中,宋洋业务过硬,精益求精,始终牢记“安全第一,旅客至上”的理念,时刻把旅客的安危放在首位。他累计行车71万公里,运送旅客8万余人次,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被评为“五星驾驶员”。他在生命最后一刻艰难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最真实地展现了一名职业驾驶员高度的职业素养。只有当敬业成了习惯,深入骨髓,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爆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因为在他心中,职责就是生命。

  当世人感叹“世风日下”,感叹人间“真情淡薄”的时候,一个个“最美”的道德典型在告诉我们,即使“从来都有丑恶”,但“从来也不缺美好”。这就如同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像宋洋这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人。

  时代需要英雄,济南需要典型,社会需要榜样。宋洋谱写的这曲生命赞歌,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是对生命可贵的阐释,更是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洞彻———比如,如何强化责任意识,如何提升敬业品质,如何激发奉献精神。

  泉城呜咽寄忠魂,哀泪悲思悼英雄!“一座城送一个人”,是个体的哀荣,也是道德磁场里的共振。山东“最美司机”宋洋走了,但公共生活里,道德温度不应冷却。毕竟,每个人都是座待发掘的“善的矿藏”。

  最近,省、市主要领导分别对宋洋事迹作出批示,山东省文明委也决定追授宋洋为“全省道德模范”,号召全社会要以宋洋同志为榜样,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弘扬正风正气,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对此,我们在向这些平民英雄致以敬意的同时,也相信,在我们周围也蕴藏着无数“凡人善举”、“凡人壮举”的道德源泉!

  在一个利益多元,诉求各异的社会,“凡人壮举”更可凝聚起强大的价值正能量。实现“中国梦”,这样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多多益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