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武术的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有关中国武术的资料,第1张

开放分类: 武术、体育、健身、国粹、中华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竟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质击方法国棋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商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南,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竟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李存义编, 是参考《五行拳谱》、《连环拳谱》以及弹腿等编成的武术教材李存义(1846~1921),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河北深县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李自幼爱好练武,各派武术都学,长年在保定开镖局。1912年,李被聘为天津中华武士会教务主任,后来去上海,在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任过武术教师。

明代唐顺之的随笔和文集,其中涉及武术的有“游嵩山少林寺”“杨教师枪歌”“峨嵋道人拳歌”等。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省武进县人,明代抗倭名将。

明代程宗猷著, 有《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等4篇,主要介绍了少林棍法,有理论,有动作图解。本书有千顷堂影印本和周越然影印本,近代改名国术四书刊行。

其实真正的古传拳谱不多 很多都在文革时毁掉了

少林寺的都在1928年被大火给烧了 少林现在最有权威被大家广泛研究的古谱 我建议你看一下“少林拳经拳法备要” 这本书上可以看到古代拳术和现代的拳术区别是很大的

古代武术注重技击实战同时更注重养生 而现在的多是以动作开合比较大的竞技表演拳术 腾空动作、花动作多 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观赏性很强 虽说这种功夫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素质 但这种功夫体力透支严重 给身体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一般人练到三十岁左右时 身体素质就会很快下降 这种少林功夫 是近代多元素的产物 并不同于少林传统功夫

传统少林功夫是以养生、技击于一体的功夫 没有花架子 可以一直练到老 对人的身体心里都有相当的好处 由于讲究身体内在的修养 和注重内气的调理运行 一般少林传统功夫高手四十到五十岁可以达到功夫的巅峰 而后功夫会伴随终生

现在的武术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现在很多人以及武校包括文明世界的武术胜地少林寺,为了追求表演、美观,很多都把“武术”变成了“舞术”,失去了武术的本意,都变味儿了。而近些年的武术发展,真正的传统武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并没得到发展,都是倾向了武术表演,其动作表现为:架势拉的很开“大开大合”,“摆造型、亮架子多”而且都是死架子,更追求于竞技性、表演性。而现在的武校,也都要求学生学习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而这些套路普遍没有多大的实用性,很多人把这种表演套路误认为是传统功夫,也自然就不认同传统功夫具备多大的实战性。

现以少林传统功夫和少林表演“舞术”为例,提一下自己的看法:

少林拳传统拳的架子都是活架子,少林拳传统拳要求“精、小、软、绵、巧”。

少林传统拳谱要求的“绵”有绵延不断之意,无定势、无始、无终之意。功夫到了一定境界也就无从套路可言,是有形向无形这一境界的转变,随机而动,随意而发。也就达到了出手无手的境界,拳谱云:“击敌无影滚身起,见形出身不为能;出手无手拳法连,见手之术不为高”

武术中刚不等于快,柔更不等于慢,他们不是一个概念。刚猛之术皆为下乘,外柔内刚,出手不见手,劲力顺达才是上乘。很多功夫,动作之间的过渡越慢越吃功夫,越容易懂劲,对养生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骨突之术只会给人带来病痛,不利于人的健康,柔拳同样可以快练,也就能达到武术上乘,出手无手的境界。慢练练功,快了练轻灵,但不是僵力,更不是蛮力,亦非刚猛之术

其中的“小”指的就是少林的上乘功夫都是小架子,马步都是小马步,与肩同宽,弓步也是小弓步,要求大腿夹紧,提裆,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弓步的后腿并不是蹬得很直,始终都像弹簧一样,留有余地。丁步也是小丁步,前后两腿几乎是贴在一起,一前一后,一虚一实,忽前忽后,忽左忽右,似刚非刚,似实而虚。

传统少林拳“滚出滚入”,出拳时先滚身再滚拳。拳谱云:“发劲滚出亦滚入,弹劲为辅沾身发”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少林拳谱云:“不曲不直吞吐合”要求拳发出去不可过直,两腿也是有一定的余力,不是死力,就像弹簧一样,过直则为死力,也就无从后力可言。少林拳谱云:“腿走鸡路头比猿,身若蛟龙意在天;闾尾中正神贯顶,虚实圆活上下连;藏定千斤有余力,借力还打瞬息间;”凡是一手出则另一手多护于胸部或肩侧,而不是像少林武僧表演团练的功夫那样放在腰侧,那样前胸则开,给人击打的范围也大,也失去了少林拳中“小”的意义,因为它不是表演的把戏,即便是放在腰附近也是放在腰前靠上,或是略低,但手要向上翘,成爪状,有向上滚穿之意或者说是手而不是拳 ,是空拳而非实拳,这样练出来才是真功夫,动作才能灵活自然,但也最难练。

拳谱云:“肌肉不松,出拳不冲”。拳握的过紧,肌肉则僵紧,气血则不易贯通,出拳也自然不会灵活。拳在没有打到目标之前是似握非握的

整个身体用力七分在腿,三分在拳;四分攻力,六分回力

少林拳出手若为拳,回手若钩爪,也说明少林传统拳是不尚花架的,但不是现在很多影视上展示的表演功夫。

传统武术中要求含胸拔背,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内气自然顺达下沉,下盘自然稳固

而现在很多武校都挺胸,双拳放在腰侧,好像挺有气势,却不知犯了武术中的大忌

少林传统功夫与少林武僧团的表演功夫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拳是完全从实战出发的,练的时候怎样实战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与套路是相同的。但表演拳不是,比如有些拳法就要求弓步两脚的前后宽度大于肩,左右宽度与肩宽,但这样就会不灵活

传统少林拳中弓步要求,前后脚距离是两脚半,如果前后画一条直线,前脚跟压主线左侧,右脚尖压在线的右侧。如左弓步,应是两脚尖向右前方,基本平行。并要五趾抓地,提挡收腹,脚底生根,头正身直。以腰腹发力为主。一点不夸张的说,我曾经见过少林高手练习弓步前行时,由于脚上和腿上的功力很大能够把地面抓出吱吱的响声来,我也曾照着他的方法练习了很久,功夫虽有长进,但始终也不如意,和真正的高手比差的太远

比如弓步推掌,在少林拳里并不是正直的向前推掌,因为这样脚下的根基就不是很牢,容易被对方所制。少林传统拳要求向斜上方发力,用丹田向前顶,即使对方的力量比我大,正确的发力也可以把对方打倒

少林拳在练功时胯是合的,不是开的。练弓步时后腿要向内略扣,以左弓步为例,右脚尖应内扣向右斜前方,这样就能起到合胯护裆的效果,太开了就没有这个意义了。

而现在少林寺武僧表演团为了追求美观,练的多为直胳膊直腿的那种,根本不符合少林古朴的要求,很多人也把这当成了真正的少林功夫

少林表演拳内在的力量体现很少。太多的动作过于机械话,捉猛之力太多,不够灵活,没有以身法去贯穿,百节不相随,忽略了腰力在武术中的重要性

古传少林拳有的动作 看着好像很柔,但即便是柔也是柔里有刚,是身体的整力,不只是四肢那点力量。

很多表演功夫过多的追求竞技性、表演性,体力透支严重,缺乏内在的修炼,也自然会给身体带来病痛。极限运动对身体并不好,也不是古人对养生的要求,就其防身来说,也并非很适用。按少林医学来讲气血是双行的,二者不可分,气跟不上血,就会产生气滞,人就要得病,最初表现会产生关节不利。血为气之盾,当我们运动的强度过于透支时,很容易产生气滞,可以表现为剧烈运动的地方发麻,甚至轻微的颤抖,由内到外,当年陈式太极拳名家“~~”大师在一次澳大利亚表演,一个振臂动作,使得气滞肩关节,造成关节不灵便、僵硬,回国后专程到少林寺下院三皇寨找到“释德建”禅师才把病医好。所以一些竞技运动很多对我们的健康并不完全有利。真正的传统少林功夫轻技击重养生、武身善念,讲求实用,不追求花架子,与竞技武术有很大的区别,身体强度是逐步的加上去的,更注重内在的修养,少林禅学、禅武、禅医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分,是历代高僧所追求的无上法门。但竞技武术出成绩快,同时也给身体带来了隐患......

由于现在武术形式,和一些人的误区,现今真正掌握少林传统功夫精髓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传统少林功夫也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

少林妙兴大师云:

硬功法较软功为多,完全用阳刚之劲,练习之法,亦较软功为简单,且不必皆有成法 ,成功易而收效速,故习者独众。然习硬功易伤身,不利气血运行,老易伤残。故习硬功者,须知内功调息之法、气血运行之理、阴阳变换之术,内外合一,方能技有大成,化解劳疾之患。

软功、内功乃禅门之上乘,是禅非拳矣,远非硬功、外功可比也。其力粘滚浑厚,外柔内刚;身形飘忽似杨柳翻摆,周身相随;上下起落如海中波浪,身形在于一缩一伸、一收一放;其手如流星一划及过,亦似风、似云变幻莫测;步法似醉汉捉摸不定,无形无式如奔流不息之泉水;禅门之功在其心,行于性。初未若软功之罕见于世也。

此拳诀 是本人根据一些古拳谱 自己创编的 希望大家给予指点

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

腿走鸡路头比猿,身若蛟龙意在天;

闾尾中正神贯顶,虚实圆活上下连;

藏定千斤有余力,借力还打瞬息间;

巧破重拳力在后,刚柔相继劲回环;

拳术皆以身法先,运功之中腰贯穿;

动作紧凑无脱节,百节相随身连贯;

刚在彼前柔在后,撂挤撩挎封崩缠;

以闪为进巧避化, 克敌制胜俄顷间;

发劲滚出亦滚入,弹劲为辅沾身发;

击敌无影滚身起,见形出身不为能;

出手无手拳法连,见手之术不为高;

进低退高招术紧,变幻莫测敌难防;

收放进退和起落,一气合成拳中藏;

拳打一线路不偏,不曲不直吞吐合;

朴实无华重技击,立足实战拳精悍;

静如春水无波痕,动若翻江亦倒海;

饿虎扑食吞山河,落步如同生根须;

重如泰山轻如毛,守如处女犯若虎;

禅武合一为上乘, 内外相统形神备;

气运周身通百节,丹田而出达四梢;

手足弹处气先到,血为气盾威力雄;

内在精神气力功, 练就气固神内敛;

外看手眼身法步, 满身轻灵头顶悬;

硬功练得碎顽石, 柔术引挂固千钧;

轻身上腾攀崖走, 急跑如飞一阵风;

卧牛之地展身手,精敏朴实少林拳;

翁幼皆习拳不息,禅宗绝技万载传

武术从实战中走来原本都是很实用的武技,是融合健身、防身、适用于一体的,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元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政府对民间武术进行了严厉的控制以及文革的破除四旧,使得众多中国的优秀传统功夫失传或是传人很少,或是有传人,很多也是远不如前辈的水平,我国著名的武术家自然门传人万籁声老先生曾经说过“我与杜师(杜心五)的功夫相比,尚不如其九牛之一毛而,可见武术承替之难”,虽然此话有些夸张,但也在情理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体育运动重新使武术有了活力,后来为了适应竞技比赛的需要而去掉了武术中真正实用的招数,而有了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又分为“套路表演”和“擂台散打” 现在很多人把套路表演认为就是传统武术,其实这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无知。现在的武术竞技套路,不属于传统武术的范畴,如果形象一点不应该叫它“武术套路”应该叫“舞术套路”或叫“武术体操”表现为:动作大开大合,过于夸张,腾空动作多,消耗体力大,基本上没有实战的作用。而竞技武术散打是有规则限制、绝对不许击要害、化剑为犁的交手对抗的搏击体育运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的打斗,更不属于传统武术的范畴。

传统武术多为击人要害,使人致伤、致残、取人性命,没有规则限制,是无数武术前辈在实战中总结的经验,是最切合街头实战的打法(当然,这只是传统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与人交手便要使其致伤、致残、致死,这是因情况而定的。当然练武术更重要的是修“德,对此就不阐述了)。

真正的传统武术是轻技击重养生、武身善念,讲究实用,反对花架子,不拘于形式的束缚,武术达到一定的境界,也就无套路可言,套路只是武术的一种锻炼手段。传统武术套路与竞技武术套路有很大的区别,身体强度是逐步的加上去的,更注重内在的修养。

许多人热衷于探讨泰拳与散打,或跆拳道与空手道哪个更厉害,是忘记在什么规则下交手的前提,我们可以把泰拳理解为规则限制更少的、适合职业运动员参加的搏击运动。

制定竞技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参赛运动员的安全、公平公正的、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员的技术、体现体育运动的特点。不同规则的武道类运动项目之间的交手,背离了体育竞赛的公平、公正、安全的起码准则。

我可以给大家举个真实的事例,那还是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当时有个省里的散打冠军刚打完比赛,有很多记者在采访他,也有很多围观的人在旁边看。这时有个当地的痞子也过来与其交流,在这个散打冠军一点防范意识都没有的前提下,这个痞子突然向散打冠军脸上吐了口吐沫,紧接着就是一个撩阴脚而后撒腿便跑,转眼间这个痞子就消失在人群中不见了,而这个散打冠军却蹲在地上许久才站起来。在擂台上由于限制打法不可以打要害,所以运动员对要害部位的防守意识都很淡,所以擂台的打法和街头的实战还是差距很远的。

拿跆拳道来说,也是和武术一样,原本都是很适用的,被称为武道,后来为了擂台竞技的需要,去掉了本身一些真正适用狠毒的打法,而产生了大家所看到的竞技跆拳道,或称武道运动,跆拳道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武术,有说与中国的少林武术有关,也有说受日本空手道影响,据古籍中搜寻摘句,引经据典,从文物、古代壁画中,发现跆拳道起源于朝鲜的三国时代,甚至最早可追诉到原始社会的徒手搏斗。在朝鲜古典籍中没有跆拳道一词,各种徒手技击的名称是手搏、跆肩、角抵、唐手等,也说明跆拳道的产生、发展、演变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岁月。

防身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如公文包、手机砸对方头部,用钥匙夹在指缝中挥击,迅速解下腰带向其头颈猛抽等等,以增加杀伤力。拳击运动员打架没有必要带上拳套,跆拳道运动员防身也没有必要光着脚进攻,应抓住宝贵时机运用身体的各关节部位为武器,向其要害部位猛击,而这些是竞技武术所学不到的。

比如在坚硬易滑狭窄的地面上搏斗,跆拳道的踢法下劈、腾空后旋踢、旋风腿、双飞踢、高横踢应避免使用,可能因为使用这类踢法而摔伤,反被对手所制。而且暴徒的身体姿势很少会以赛场中对手的姿势而出现,其动作毫无规律。

防身术的踢法高度一般不过心窝,进攻对手裆部、膝关节、胫骨、腹部、两肋这些部位。横踢这个技术对打开髋关节、速转支撑脚、身体平衡要求很高,但横踢除了进攻柔软的部位如软肋、腹部以外实际格斗中用处不大,因为容易踢中对方坚硬部位,反而是自己脚背骨骼受伤。因此世界所有格斗术的踢法一般为前踢、后踢、侧踹、正蹬这四种。

竞技武术容易普及,适合年轻人练,实用性强,可以很快出成绩,特别是在中华武术很快走向国际体坛的今天,竞技武术易于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使正在探讨的武术技能实施段位制管理成为可能。但竞技武术文化积淀不足,缺少了武术内在的修习,正像其他很多项目一样,过渡的体力透支和伤痛易给身体带来隐患。

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个体育项目,更不是单纯的技击,它是一门大学问,它集传统文化思想于一身,集成百家之学术,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应该呼吁人们对它的重视,去挖掘、整理、保护、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武术的真谛是什么。当然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更是相辅相成的。

这是我在06年看到一篇跆拳道的文章有感而写下了此文

参考资料:

http://kanbayoukucom/bar_bar/barid_D2NQOg5hVWMIOQ==_scid_2052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wangyong997

少林《拳经拳法备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