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3收藏

关于中秋节的历史?,第1张

01

关于中秋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但出于先秦时期,则没有太大争议。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汉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而中国的传统历法和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有关。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而中秋节也从古代天子祭月,逐步发展到民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期。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指出,中秋节并非出自古代的月亮崇拜,而是民间庆祝丰收的节日。“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在农业社会,每年到了秋季,就是大丰收的日子。人们为了庆贺五谷丰登,表达愉悦的心情,并期待来年的好收成,就在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举行各种活动。这些习俗流传下来,就成了中秋节。

此外,《礼记·月令》上也记载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不仅是“中秋”一词的最早记载,也能看出在周代,官府都会在八月十五这天,向老人们施粥,以增强他们的体质,防止衰老的福利政策。

02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骚客兴起了中秋赏月的活动。比如《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而唐代诗人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可见当时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有文人集聚在一起,欣赏皎洁的明月,吟咏诗词歌赋,像谢灵运、鲍照、谢眺等诗人都已开始喜欢赏月,留下了许多玩月诗。不过当时尚未有中秋节之名,八月十五也并非法定节日。

中秋节一词的出现,是唐代时期。《旧唐书·太宗本纪》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而且唐代赏月风俗日益普及,中唐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就将唐代赏月风俗表露出来。

唐代文人赏月,开始与思念故乡联系起来。比如脍炙人口的李白的《夜静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等

03

到了宋太宗年间,朝廷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全民性的中秋节,放假一天,全国欢庆。加上北宋经济发达,国人开始有了夜生活,因此每年中秋汴梁城里都格外热闹。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描绘了当时中秋节的欢乐场景:“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而南宋临安城的中秋夜,也不亚于北宋的东京,据吴自牧的《梦梁录》的记载:“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同样热闹非凡,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则记载了北京城里,在中秋节里的“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

可见,中秋节从宋代开始,就成为汉民族重要的节日,人们都会在八月十五的晚上,举行各种活动庆祝。可以说,中秋节具备了类似西方狂欢节部分特点。

04

到了当代社会,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秋节则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尽管如今的中秋节,带有迷信色彩的祭月活动已经消失,也很少有人会出来赏月。但中秋节的娱乐功能并未消失,广大民众仍会在三天的假期里,外出游玩,品尝月饼,并举办各种富有各地特色的民俗活动。

当然,中秋节最核心的价值乃在于团圆。很多地方的民俗中,全家老少都会在中秋节这天团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交流感情。而在我们厦门的风俗中,在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欢聚一堂,举行博饼游戏,欢度佳节,一派美满团圆,其乐融融的气氛。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4-5] [8-11]

发展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2] [9] [11-12]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2] [13]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2] [10]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8] [11] [14]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8-9] [15]

假期

“中秋节”心智图

“中秋节”心智图

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16]

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香港的中秋节法定节假日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中秋缘起:说法不一,多见于古籍文献及历史学家的研究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不一,而持不同论点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的依据,依据主要为书籍文献,也有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汇总。大概有以下几点:

1、“中秋”叫法的来历。这个是有古籍考据的。《周礼》中有《礼记·月令》篇,内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在这里,仲,即中,取自中间的意思,并没有说明具体是哪一天,大概意思是月中之时,刚好满月,月亮明亮又圆润,普照大地,正是合家团聚的好时候,而未免孤苦老人无所依靠,地方的县、道政府调查户口,登记高龄老人,在这时候给给老人粥喝。

2、来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这一个说法的依据是《礼记》上记载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在这里,夕月的意思就是祭月亮,也就是说,春秋时,已经有了关于月亮的祭祀活动,中秋应该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节日或活动。

3、起源于农业活动。古代人们时代耕种劳作,对于瓜果、农作物的收获欢欣鼓舞,而“秋”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正是“庄稼成熟”。所谓中秋,正是八月的中间,作物陆续成熟,农民们祭拜谢天,中秋也因此成了一种习俗。

4、此外,关于中秋还有一个野说。据说在隋末,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的军粮问题,中秋的起源也就多了这样一个奇谈。中秋演变:风俗的不断更迭增加,寓意不变,形式演进中秋的说法及节礼,从诞生之时起就一直延续,关于祝福和感恩的寓意不变,内容形式多有演进。

5、唐代时,中秋开始盛行赏月的风俗。在之前,对于月亮,人们也多是望和看,指导唐代时,才有了赏月这种观赏性的活动,人们对月宴饮,而那些对着月而起的思绪,则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诗篇,被我们时代传颂,并发现原来从古到今,人们关于思念的主题从未变过。

6、中秋真正成为一个隆重的节日,是从宋代开始的。这个时期,中秋赏月的主角从之前的文人墨客转向了大众,一般百姓也会参加。人们聚众而坐,亲朋相聚,或是邻里相聚,一起对着月亮观赏,一边聊天,过中秋开始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

7、到了明清时期,中秋开始正式寓意着团圆,并有了明确的日期。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中秋节在此时也开始被称作“团圆节”。而《帝京景物略》中说:“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这也将中秋节期间亲友间的团聚展示地淋漓尽致。

8、时至如今,中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在这个节日团聚,在这个节日思念亲人,在这个节日精心准备,甚至还有了专门的假期,可以天南海北地回到家里去慰藉思乡之情。而在我们畅享中秋的团聚之时,也大可彼此交流下中秋的起源和演变,让这项传统节日流传地更广为人知。

传说:嫦娥奔月、bai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玄宗故事、du月饼起义。zhi

来历: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dao祀活动。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习俗:传统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和玩花灯。

扩展资料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诗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出自:宋代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释义: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2、诗句: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出自:唐代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释义: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3、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释义: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4、诗句: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出自:唐代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释义: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5、诗句: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出自:宋代晏殊《中秋月》

释义: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