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整理编订了“六经”,请问“六经”具体是什么?
关于经学的起源,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明确地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这句话明确地说,自从孔子修订了“六经”,于是才就有了经学。然而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的《中国经学史》则称“中国的经学形成于西汉。其孕育阶段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六经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所独尊的经典,却是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之事。”由以上两段叙述可知,对于经学的起源,两者在叙述方法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通过文献典籍来传道施教孔子为了解决私学的教材问题,必须自己编订教本,而编订这样一套教本,是需要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的。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孔子整理六经有三个准绳:一个是'述而不作',保持原来的文辞;一个是'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删去芜杂妄诞的篇章;一个是'攻(治)乎异端(杂学),斯害也已'(《为政策》),排斥一切反中庸之道的议论。"周予同的观点与范老一致,也提了和范老相同的三条。孔子整理文献,是反映他的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目的即通过文献典籍来传道施教,把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精神体现在文献中。
字字句句都是精金美玉孔子把他之前所有的历史,以及在历史中传承的文化、智慧整理成《易》、《书》、《诗》、《礼》、《春秋》五本书,所以这五本书代表中华民族原始智慧的结晶,而这些书已经都经过孔子整理了,所以几乎字字句句都是精金美玉,是孔子心灵所承认的,孔子拿来它教导,不仅是教导他的门徒,孔子当时也一定期待将传诸万世。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一种学问传诸万世的,我们的生命是可遗憾的;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心愿,我们要把某些学问再传给我们子孙,那是我们没有尽到我们的责任啊!果然这些书确实是可以传诸万世,在事实上它也传诸万世了,至少传到我们这里了。
助于世道人心的提升孔子在《论语》中所讲的话,“吾犹及史之阙文”,孔子本人面对历史的典籍,其中还有很多残缺不全的记录,同时也引用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看法。这种引用,代表着孔孟的精神,进行弘道的事业,都是在删去繁冗之文。像《尚书》当中的关于尧舜以及夏代的四五百年的时间,其中发生的事情也很多,那为什么孔子删定《尚书》以后,也就仅仅几篇而已呢?这就是证明,孔孟的精神,对于上古文化的继承,其根本所在,便是存留天理人心的正道之文,能够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提升,至于其他繁琐的文章,便不再保留了。阳明先生通过孔孟精神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的倾向比较,指出后世的儒者,都想要通过对于人文经典加以不断的解读,这也就违背了孔孟的精神。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文化名人,史载孔子创立私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了编写教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对当时已有的文化典籍进行了一番搜集和整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孙子编的《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
本文2023-08-20 20:49: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