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道家
中国茶 文化 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儒家的“中庸和谐”学说,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众生,以茶修性;道教长生观、养生观与“天人合一”,以茶修心。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道家,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道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的农业之神——神农氏,最先使用茶,他把茶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 其它 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 总结 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 饮茶 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茶道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祭坛上的圣物
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茶道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正由于茶在当时弥足珍贵,周朝专设掌茶官达24人,其职能是: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茶又成为帮国大礼的祭品。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尚书》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为祭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以节俭著称,以茶和茶饮作祭品实祭祀之革新,与道教守素崇俭思想为一辙,此前也当应有以茶为祭之事。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四川青城山十供中茶为其一,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
一杯茶,佛家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什么。-----意念,欲念。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华,中国各重要思想流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源泉。《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宇宙之原、人类之本,由它衍生万物。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发展变化后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因此“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故贵在守和。”可见“和”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战国末年的《易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到唐代陆羽《茶经》创立茶道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
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历代茶人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因而中国茶道将自然主义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茶是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灵。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茶性的清纯、淡雅、质朴与人性的静、清、虚、淡,两者“性之所近”,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统一。道家在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时,也注意到茶叶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导和”的功能,可作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于是道家之道与饮茶之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同时,道家的“和”与儒家之“和”有共通之处,二者可以互补。因此,道家的“和”也就融入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畴,共同丰富了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教育,但是道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也不能排除。特别是士大夫们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开始占上风,所以历代知识分子普遍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晚明许多文人的茶事绘画中,如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等,均描绘了文人雅士们在野石清泉旁、松风竹林里煮茗论道的场景。相对于在室内煮茶品饮,文人似乎更钟情在大自然的山水间品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历代许多茶的诗文也反映了这一点。如唐代陆龟蒙有诗《奉和袭美茶具十咏》描写户外煮茶,“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诗吟:“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明代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指出:品茶适宜在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石、绿藓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等,都充分体现了道家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饮茶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茶人最能领略与大自然的奥秘。文人雅士置身于幽谷深林,煮泉品茗,观云听籁,回归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苏轼喜欢煮水烹茶,茶事是其自我解脱而至旷达的精神慰藉,他的《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词将茶道中物我和谐、天人合一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金代着名诗人元好问的《茗饮》诗吟:“宿酲未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煎。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华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这是茶道追求天人合一、契合自然境界的绝妙写照。
茶道蕴含的道家精神,更直接的是对自然之趣的追求。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这种观念也渗透到茶道中。朱权《茶谱》说:“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马钰《长思仙·茶》词云:“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为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体现出淡泊无为的思想与“自然”主义,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饮自然之茶,并在饮茶中寻求对自然的回归,也就是天人合一、返朴归真。在茶事中,主张用本地之水煎饮本地之茶,强调茶与水的自然之道。品茶时,茶人强调“独啜曰神”,“独品得神”,追求天人合一,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
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静修得到提高,所以茶是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道家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因此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归其根底。归根称之为静,静就是复原生命。精神进入虚静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庄子》又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如果人们能够以虚静空灵的心态去沟通天地万物,就可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乐”的境界。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入静”视为一种工夫,一种修养。只有素朴虚心,静养人生,提升悟性,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赐予,达到“无我”的境界。
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中,发现茶叶自然属性中的“静”,与道家学说中的“虚静”有相通之处,于是就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茶事活动。赖功欧的《茶哲睿智》认为,在品饮过程中,“人们一旦发现它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所以道家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深刻。“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一切都要极其自然而真挚。因而必须先行‘入静’,洁净身心,纯而不杂,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一’,亦即畅达对象之中,不禁‘品’出茶之滋味,而且‘品’出茶的精神,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这说明道家学说密切关系到中国茶道“静”的精神形成,使得中国茶道虚静空灵,美学境界深幽恬明。茶人的品茶审美过程其实是茶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对话,是茶人的返璞归真。庄子所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这也是中国茶道审美追求的境界。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 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茶叶发乎神农,闻于周公,兴起于唐代。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华民族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并将其传播世界,造福人类。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贯穿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从远古到南北朝时期,相传由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到战国以后,在古文献中即有“茶”的记载。
根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可知,在我国商末周初时期,古之巴蜀地区即已种茶产茶。《尔雅》中记载,“_,苦茶”。
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茶叶的运输和茶叶文化的交流。上古无茶字,以“荼”字代茶字。自唐代,将“荼”字减去一笔,写成“茶”字,自此便有了专用的茶字。
唐代开元年间,倡导饮茶,饮茶的风俗开始由南方向北方发展。公元758年左右,陆羽《茶经》问世,成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分述茶的起源、采制、烹饮、茶具和茶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随着茶区的扩大,种茶制茶、点茶的技艺精进,出现一批茶学专著,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
明代,我国茶叶生产由团饼茶为主转为散茶为主。茶类有了很大发展,在绿茶基础上,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及花茶等茶类相继创造出来。
近代茶叶发展
清朝,随着海外交通发展,国际贸易兴起,茶叶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康熙二十三年间,清朝开放海禁,我国饮茶文化和茶叶商品传往西方。
一、不同茶的冲泡方法:
1、绿茶
(1)茶具。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壶)、瓷杯或茶碗冲泡。耳杯、碗内瓷质洁白,便于衬托碧绿的茶汤和茶叶。
(2)水质。通常选用洁净的优质矿泉水,也可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水的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切勿用碱性水,以免茶汤深暗。
(3)水温。煮水初沸即可,这样泡出的茶水鲜爽度较好。沏茶的水温,要求在80℃左右最为适宜,否则绿茶的叶绿素在过高的温度下易被破坏变黄,同时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也会在高温下氧化使茶汤很快变黄,很多芳香物质在高温下也很快挥发散失,使茶汤失去香味。
(4)比例。茶与水的比例要恰当,通常茶与水之比为1:50~1:60(即1克茶叶用水50毫升~60毫升)为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中,口感鲜醇。
(5)手法。手持水壶往茶杯中注水,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势,使注入的热水冲动茶叶,上下浮动,茶汁也易泡出。另外,在冲泡时常先注入少量热水,使茶叶浸润一下,稍后再注水至离杯沿1厘米~2厘米处即可。
(6)待客礼仪。若待客,可将泡好茶的茶杯或茶碗,放入茶盘中,捧至客人面前,以手示意,请客人品饮。
2.红茶
红茶的饮用方法,归纳起来大体分为清饮法和调饮法两类。
(1)清饮法,就是将茶叶放人茶壶中,加沸水冲泡,然后注入茶杯中细品慢饮。好的工夫条红茶一般可冲泡2次~3次,而红碎茶只能冲泡1次~2次。
(2)调饮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壶,加沸水冲泡后,倒出茶汤在茶杯中再加奶或糖、柠檬汁、蜂蜜、香摈酒等,根据个人爱好,任意选择调配,风味各异。调饮法用的红茶,多数用红碎茶制的袋泡茶,茶汁浸出速度快,浓度大,也易去茶渣。
一般来说,品饮红茶,以选用咖啡茶具较为适宜。近年来在市面上流行一种台式泡沫红茶,其制法是红茶经冲泡后将茶汤倒人调酒器中,加上蜂蜜等配料,然后上下、左右摇动几十下,再倒人透明玻璃杯中品饮。由于茶汤含有皂素,形成泡沫,在透明杯中层次分明,十分美观,品饮泡沫茶,别有情趣,特别是青年人更为喜爱。泡沫红茶始于台湾,近期传入大陆。
3乌龙茶
乌龙茶的品饮特点是重品香,不重品形,先闻其香后尝其味,因此十分讲究冲泡方法。从茶叶的用量、泡茶的水温、泡茶的时间,到泡饮次数和斟茶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用量。冲泡乌龙茶,茶叶的用量比名优茶和大宗花茶、红茶、绿茶要多,以装满紫砂壶容积的1/2为宜,约重10克。
(2)水温。 乌龙茶采摘的原料是成熟的茶枝新梢,对水温要求与细嫩的名优茶有所不同。要求水沸立即冲泡,水温为100度。水温高,茶汁浸出率高,茶味浓、香气高,更能品饮出乌龙茶特有的韵味。
(3)时间和次数。乌龙茶较耐泡,一般泡饮5次~6次,仍然余香犹存。泡的时间要由短到长,第一次冲泡,时间短些,约2分钟,随冲泡次数增加,泡的时间相对延长。使每次茶汤浓度基本一致,便于品饮欣赏。
(4)茶具。广东、福建人喜爱用“烹茶四宝”------潮汕烘炉、玉书、孟臣罐、若深瓯潮汕烘炉是烧开水用的炭火炉;玉书为烧开水的水壶,一般是扁形的薄瓷壶,约能容水2O克 ;孟臣罐为紫砂壶;若深瓯是微型精制的白色小瓷杯。冲泡前先用开水将茶具(茶壶、茶杯、茶盘)淋洗一遍,以保持茶具洁净,又利于提高茶具本身的温度。当壶中置茶以后,沸水沿壶内壁缓缓冲入,在水漫过茶叶时,便立即将水倒出,称之为“洗茶”,洗去茶叶中的浮尘和泡沫,便于品其真味。洗茶后即第二次冲入沸水,水量以溢出壶盖沿为宜,盖上壶盖。冲水的方法应由高到低,且在整个泡饮过程中需经常用沸水淋洗壶身,以保持壶内水温,充分泡出茶叶的香味。
斟茶方法也与泡茶一样讲究,传统的方法是用拇、食、中指夹着壶的把手。斟茶时应低行,以防失香散味。茶汤按顺序注入几个小茶杯内,注量不宜过满,以每杯容积的1/2为宜,逐渐加至八成满,使每杯茶汤香味均匀。
4花茶
花茶是融花香、茶味于一体的茶类,花茶的品饮虽重于香气,但高档毛峰花茶其形状仍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品饮高档名优花茶
(1)茶具。通常选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
(2)比例。茶叶用量与水之比为1:50(即1克茶叶用水50毫升)。
(3)水温。宜用85℃左右的沸水冲泡。
(4)时间3分钟~5分钟。冲泡次数以2次~3次为宜。
可透过玻璃杯欣赏茶胚精美别致的造型,如冲泡的是特级茉莉毛峰花茶,可欣赏到毛峰芽叶在杯中徐徐展开,朵朵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的景象,别有情趣。泡好后,先揭盖闻香,鲜灵浓纯,扑鼻而来。再尝其味,花香茶味,令人精神振奋。
中、低档花茶,主要是闻香尝味
(1)茶具。一般选用洁净的白瓷杯或白瓷茶壶冲泡。
(2)水温和时间。水温要求100℃,冲泡5分钟后即可斟饮。
北方居家品饮花茶,常采用茶壶共泡分饮法,方便、卫生。四川人品饮花茶,很有地方特色,常用一套三件头茶具(茶碗、茶托、茶盖)泡茶,边饮品,边摆“龙门阵”,悠然自得。
5紧压茶的冲泡
紧压茶冲泡至今仍沿用古老的传统方法。我国生产的紧压茶大多为砖茶,较为坚实,加之原料较粗老,所以用开水冲泡难以浸出条计。饮用时必须先将砖茶捣碎,在铁锅或铝壶中烹煮,而且有时在烹煮过程中,还要不断搅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饮用紧压茶的,多半是西藏、内蒙、新疆等地的兄弟民族,那里多属高原地区,气压低、水不到100℃就沸腾,如果用冲泡法冲泡砖茶,茶汁便不易浸出,所以紧压茶需用烹煮法才能饮用。由于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不同,紧压茶的调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从各地区少数民族饮茶习俗可以看出,紧压茶的调制方法与众多其他茶的冲泡法至少有三点不同:一是饮用时先要将紧压茶打碎;二是不宜冲泡,要用烹煮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时,大多加上佐料,采用调饮方式饮茶。
二、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古代茶道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这样也给茶人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思想内容加以发挥创造,艺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禅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异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茶道精神还是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础。古代茶人虽然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则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后来茶道精神的发展都没有超出上述所说的茶道之要素和内含之精神。
南京栖霞山到处都是各种类型的树,其中大面积种植的枫树在金秋时节已经开始变色。金色的叶子给人一种火红的成熟感,让他们在丰年里感到幸福。这是一个值得观看的自然景观。下面给你一个详细的策略。
南京栖霞山枫叶最佳观赏时间
每年的10月15日至12月15日是赏枫的最佳时间。
南京栖霞山枫叶旅游攻略
近日,南京栖霞山枫叶进入最佳观赏季节,满眼红叶,让整个南京都醉了。景区内许多红叶如夕阳,漫山遍野,层林浸染,显出如云之美;每一个角度,每一个观赏点都呈现出各种绚烂的色彩,就像一个大调色板,展现出大自然独特的神奇魅力,让人痴迷。
最佳行程
枫叶一日游导游:
明君纪念碑-彩虹镜-栖霞寺-古籍修复-鲁豫茶馆-桃花湖-红谷野
票价:
25元/人次(淡季)
秋季红枫节期间,门票40元/人(旺季)。
(凡购买成人票者,可免费带13米以下儿童入内;70岁以上老人凭老年证可免费进入;早上6:30前,栖霞山免费供附近居民晨练,可自由出入。)
一、公共交通路线
公共交通:
在峰峰享受公共交通很方便。通往或途经栖霞山景区的公交线路有9条:
38路(太阳城-栖霞)栖霞站
26路(南京站北广场东-栖霞)——栖霞寺站
73路(江宁汽车站-上坝)路栖霞寺站
97路(佘山新城-尧化门)路栖霞寺站
94路(龙潭-栖霞)栖霞寺站
95路(龙昌寺-栖霞)栖霞寺站
07路(南京站北广场东-上坝)——栖霞寺站
36路(景甜路-栖霞路)栖霞寺站
37路(佘山新城-栖霞)栖霞寺站
地铁换乘:
地铁1号线——南京火车站(南京站)——下车到北广场,乘坐206路公交车(栖霞寺站)到景区。
地铁2号线——学泽路站,下车,再换乘138(栖霞站)到景区。
地铁3号线——莘庄站,下车,然后坐206路公交车(栖霞寺站)到景区。
建议游客乘坐公共交通前往栖霞山赏枫。
自驾路线:
1莘庄玄武大道312国道,行驶10公里左右,根据景区指示牌左转到景区;
2晓庄广场去栖霞,走栖霞大道,直达景区;
3中山门走沪宁连接线——环线,在新港开发区匝道入口下二桥到——栖霞大道,直达景区。
友情提醒:红枫节期间,人多车流量大。考虑到游客安全和游园秩序管控,红枫节期间,除特种作业车辆和应急车辆外,所有机动车辆禁止上山。为了让游客更方便的欣赏枫叶,景区内有观光车游览,游客可以在景区内徒步或乘坐观光车游览。
二、上路旅行的路线图
安徽和苏北的游客可以从二桥、三桥高速经环线来到栖霞山景区。
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的游客可通过312国道或沪宁高速来栖霞山景区。
皖南和浙江的游客可以从宁杭高速经环线来到栖霞山景区。
南京栖霞山美食推荐
栖霞山附近有一条美食街。任何一种都便宜好吃,风味十足。
在南京,卖鸭血粉丝汤的摊位,从路边大排档到大型连锁店,随处可见。不夸张的说,没吃过南京鸭血的粉丝,就没来过南京。一碗鸭血粉丝汤简直是返老还童的好东西。
鸡汤饺子,一笼一般有6-8个汤圆。打开蒸笼,你会发现汤包儿亮晶晶的,晶莹剔透,特别小巧可爱。与普通蒸制食品相比
干馄饨,皮薄馅多,清香可口。馄饨是个大馄饨,皮不是很薄。无论蔬菜还是鲜肉都很饱满,肉质紧实呈Q型,炖出来的猪骨汤香醇。出锅前切好干丝或小葱,很香。
要问南京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南京十个人都会告诉你是盐水鸭。盐水鸭皮白肉嫩。吃起来紧咸,回味甘甜。
有人说,在南京,三天可以吃不同的干丝。原因是南京干丝嫩滑,南京干丝价格便宜,是大众喜爱的食品。
硬菜是各种螃蟹,清蒸红烧,秋天的大闸蟹一定不能错过。
南京栖霞山酒店住宿
离栖霞山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大学城,吃的住的地方很多,但是离栖霞山最近的只有一家布丁酒店(仙林大学栖霞寺店)。这家店房间虽然不大,但是床上用品很舒服,尤其是乳胶床垫和乳胶枕头。真的是很大方的配置,睡一觉连梦都不会有,比很多4星级酒店的床垫都舒服。
布丁酒店有自己的餐厅和停车场。如果到店太晚,还可以点外卖送到楼下前台,方便。而且这家布丁酒店是打卡电梯,没有房卡是无法到达房间的,所以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安全。
一座栖霞山,半个金陵的历史
栖霞山,又名佘山,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被誉为“金陵第一明水山”。南朝时,栖霞精舍依山而建,故名。它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也是中国四大赏枫景点之一。
被誉为“六朝胜景”的栖霞山,在清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座金陵史”的美誉。历史上五王十四帝登栖霞山,名胜古迹80余处,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名人通俗文化、地质文化、石雕文化、茶文化于一体。古栖霞寺,千年古刹,佛教“三辩”宗祠,佛教“四丛林”之一,位于栖霞山西麓。
栖霞山有三座山峰,主峰凤翔峰海拔286米;东北有龙山;西北有虎山。栖霞山具有丰富的地学内涵,化石丰富。它是许多地学名称的命名地,被专家称为“自然地质博物馆”和“地学教科书”。
栖霞山的景点有:明静湖、栖霞寺、栖霞寺佛塔、始皇帝河畔、千佛岩、碧云阁、纱帽峰、小营盘遗址、甘龙皇家园林、鲁豫茶馆、桃花湖、红谷野、凤岭等。
栖霞峰景如画。
明代以来就有“春有牛头,秋有栖霞落”之说,“栖霞冯丹”是新金陵四十景之一,山西一侧的凤岭有成片的枫树,是栖霞山吸引游客的主要景点,也是全国赏枫四景之一。栖霞的红叶种类很多,尤其是枫树,有红枫、五角枫、三角枫、枫树、黄连木等。每到深秋,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花朵,就像夕阳一样,蔚为壮观。
一年的枫叶季即将来临,南京栖霞山的森林开始凋零。栖霞山红叶滚滚,初霜过后,满山艳红。她的秋景也许不壮丽,不像传说中的油画那样绚烂,但她的秋色却是缠绵而温柔的。无论是婀娜多姿的白色改良旗袍,还是清新淡雅的霓虹长裙,都能产生不一样的美感!
南京栖霞山赏枫路线
从大门进入,直达栖霞寺。庙前有两棵大古银杏树,朱门,都是拍照的好去处;再往前走过藏经阁,白色的雕花柱子和建筑可以拍成一组,有一种古朴的味道。去虎山“阅枫阁”,差不多属于最高了
你可以在这里拍一个很大的人像场景,因为枫树在路的两边,枫叶是红的黄的不同颜色,再加上蓝天白云绿草。颜色特别鲜艳,人可近可远。拍一组环保人像很棒。如果有航拍,那就更震撼了;再往前是桃花湖,这里有枫有湖,层次感很强。可以用静湖拍水中倒影,也可以用红枫模糊前景,把人像放在中间拍,这样拍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最后,我去了香港谷野。曲径两旁,是大片的枫树,红黄相间,分外妖娆。如果在这里拍一组人像,会有一种空旷和隐逸的感觉。如果阳光正好,拍出来的照片会非常明亮清新。
栖霞寺结缘,修古经。
我们还来到了千年古刹栖霞寺,在这里偶遇了景山大师。在净山大师和居士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如何修复古经。
栖霞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因寺内高僧辈出,佛教“三论”广为流传,成为三论宗祠。其间樊宇重叠,气象壮观。与湖北玉泉、山东灵岩、浙江国庆并称中国“四大丛林”。
这是景山大师。他是寺里的二把手,一把手当然是主持人。
净善法师正在认真地和居士一起修补破损的古经。净善法师告诉我们,这些古经都是附近藏经阁的书。总共有47000多册古籍,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图书馆,存储量很大。几年前,栖霞寺在整理目录时,发现了许多被老鼠咬坏、被虫子吃掉的古经,于是发动居士们一起修复。静山大师也说:修古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们突发奇想,在景山大师的悉心指导下,也学会了修理。
别说,修经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必须用竹纸一片一片地修补它们。补了,还没完。你必须轻轻地撕掉多余的纸。要修补的纸张必须与间隙一样大。真的很费时费力。一天的努力可能只能补上一页。如果一些页面损坏太严重,估计需要几天时间才能修复。真的是慢活。这么复杂的工作,这些居士没有一句怨言,都是免费过来帮忙的。
静大师说我们有缘相识,他还给我们寄来了刻本《心经》和《财神》。这种雕版印刷起源于古代,藏经阁的古经大多都是刻上去的。雕刻印刷的模子是由木块制成的。印刷时,先在上面涂上色漆,然后用刷子刷均匀。然后,把竹纸放在上面,上面压一块木板。
南京的栖霞山,这么美的枫景,这么古老的地方,真的值得一去。趁着红枫最美的季节,去栖霞山慢游。
本文2023-08-20 20:50: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