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食白鹿为什么不演了啊
尚食白鹿为什么不演了
因为白鹿档期满了,所以就接不了这部剧了,所以女主一角最后给了吴谨言。
《尚食》的女主一开始是白鹿,但白鹿档期太满,已经接不了这部剧了,所以女主一角最后给了吴谨言,于正还特意找了许凯和吴谨言二搭,但许凯只给这部剧留了一个月时间,戏份很少,他现在很抗拒接自家的剧,他不想再给自家公司的小花抬轿了,因为这件事,他和于正意见很不合。
黄明昊已经内定了快本的常驻主持,他学历很低,也没有主持人资格证,但因为有水果台的高层捧,他还是打败了一众参加选拔的爱豆。现在黄明昊和水果台签了保密协议,他就是下一个魏大勋,魏大勋和水果台打包的综艺资源都去到他那了,魏大勋不准备与水果台继续合作了。
王一博早前的一些“问题”动作惹了众怒,对家还故意刷了黑词条,现在他公司花了很多钱控评公关,他背后的资本前段时间才把他塞进了冬奥会大使,现在有不少网友打了官方电话,要把王一博的大使狙掉,他后面要官宣的高奢代言也因此延期了。
李沁的脸最近处于崩溃的边缘了,她发腮很严重,之前动脸后,嘴巴也变歪了,现在团队想让李沁去做填充,但李沁怕脸僵拒绝了,有部剧因为她状态不好已经不想找她了,现在是张天爱在谈那个角色。
《尚食》电视剧是由王威、白云默执导,许凯、吴谨言、王一哲领衔主演的古装宫廷美食剧。该剧讲述了大明永乐年间,少女姚子衿(吴谨言 饰)进宫入选为尚食局宫女,在深宫中不断成长并一路坚持对中华美食技艺的追求,结识友情并邂逅爱情,在和朱瞻基(许凯 饰)一波三折的感情故事。
剧情简介
永乐十九年,大明国事昌隆,万邦来朝。为招待源源不绝的各国使节团,永乐帝不拘一格,昭选天下擅烹的女子入宫,充大明尚食局掌膳之选。经过重重选拔,少女姚子衿入选为尚食局宫女,因此与出身丐户的骆星桥、天才掌膳苏月华结识。向来得过且过的姚子衿受到他们二人的激励,对烹饪之道真正燃起兴趣。三人奇计百出,创新百道新鲜菜色,巧妙融入中华药膳,更令历代古籍名肴重现人间。子衿一步步从宫女、女秀才、女史到掌膳、司膳,烹饪技术渐臻佳境。一路苦苦追求掌明宫饮馔最高权柄的尚食之位,子衿逐渐明白“食”的真正意义,美食是促进人与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最终她放弃最高尚食比赛的角逐,离开皇宫投身民间,将传统美食文化发扬光大。
剧集评价
《尚食》这部剧的播放量跟热度都不高,口碑也是可想而知。从上线第一天开始,就有观众给出了评价,豆瓣上更是被刷满了差评。并且,大多数人给出的评价,更是不约而同,理由出奇一致。
一半以上的观众都在吐槽于正《尚食》的滤镜跟妆容问题。这种白花花的滤镜不仅让演员显老了十岁,而且整体的画风也是偏向于寡淡。于正想要打造《延禧攻略》时期的观感,可惜的是这种寡淡风的滤镜,已经被用烂了,观众也都审美疲劳了。豆瓣的评论区,被无数观众刷满了差评,大家都认为,《尚食》存在着问题。
《尚食》的问题,就跟观众们评价的一样,出在了滤镜跟剧情上。回顾于正这几年来的作品,大家就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自从《延禧攻略》后多用寡淡色调,让画面感多了一些阴郁,观众已经无法再接受了。可是于正对这种滤镜,依旧还是不放手,以至于观众没有了想要追剧的热情。
://linqu-window/zs/ly
临朐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山东省千里民俗旅游线的重点县。
山旺古生物化石世界罕见, 种类繁多,保存完美,其产地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区;五镇之首——沂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然温泉老龙湾,水深盈丈,清澈见底,有"北国江南"之称;景 人的石门坊,群山环翠,壁立千仞,重阳时节遍山红叶,夕阳残照,朱谷丹崖,瑰丽如画。
--------------------------------------------------------------------------------------------------
古齐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多有长城。
除北方燕赵长城外,尚有齐长城、魏长城、楚长城。
齐长城横亘于山东中部,在临朐境内长达50公里。
由于时代变迁,军事不断发展,渐失城防意义,不为军家所重,任由风雨剥蚀,人为破坏,现仅存遗址、关墟隆土逶迤于山间。
长城依山而建,随峰岭沟壑上下起伏。
逢悬崖、峻峭陡坡难以攀登处,用巨石砌筑3--4米高的石墙
遇缓坡、低洼、狗谷,先以土石填平筑基,基宽7--8米;一般较平整地段,基宽8--10米。
墙基均以大大石砌筑,其宽5--6米不等,高为3米许。
基上筑墙,土石结合,外以石墙包皮,宽1米,每层俱有钉石勾连。
内为夯土,统的院落形式,四面围墙成院,其间再以甬路、花墙相隔,分为东、中、西三院落。
主体建筑于中院,前为拱形牌坊式山门,正门高出,门上石匾额,上镌“东镇庙”三大字。
左右偏门略低,三门封顶俱为绿琉璃。
进为拱券山门一间,顶亦系碧瓦。
山门东西,各有将军殿两间,又名“神君殿”。
殿后,东侧钟楼,西侧鼓楼,二楼均为亭阁式。
在进为“御香亭”。
亭前后台阶、左右各立名人碑刻。
“御香亭”后是正殿,又称大殿,为东镇庙的主体建筑。
廊台四面,石栏整齐玲珑,封顶碧瓦,檐桷凌空飞出,砌筑鳞次严整。
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整个大殿造型、风格、彩绘,与北京故宫殿宇相似。
殿前祭台,锁钉栏板结构,料以青石,设计匠心独具。
台之左,有建隆御碑,右有元大德御碑亭。
西院公馆,馆门上有“万山深处”四字匾额,字大径尺,体行书,奇古浑朴,遒劲秀丽。
馆内有“净风轩”三楹,中间卷厦,厦前额曰“一尘不染”。
东院公馆,其规制大小,建造用料,砌筑工艺等均不及西院。
东、中、西三院,计有庙殿神堂、楼亭廊庑、道房斋舍等170余楹,是古代青州境内最大的山庙。
院内千载名木古树,参天蔽日;历代御碑古碣,大家题刻,丛矗如林,计360余幢,素有“东镇碑林”之称。
“名山俗物少,古刹神木多”。
东镇庙由来久远,名木古树,自然不乏。
现存者仅有汉柏、唐槐、元银杏等数株。
北魏石佛
东镇沂山,是古代青州地方佛教的发祥地。
《东镇述遗记札》载:“东镇寺庙祠观,多供石造像。
古道明倒寺。
佛四百 锓刻工致情态活脱”。
是寺,坐落于沂山东麓,汶水左岸,即今之上寺院村。
明道寺始建于东晋咸安初,盛于南北朝,有殿堂斋舍200余间,石造佛像400余尊,僧伽近百人,是东镇梵宇之冠,也是青州地方佛教的活动中心。
至唐末“会昌法难”,殿宇荡平,僧众还俗,石佛砸毁,摒弃荒野。
至宋初,佛教复兴,沙门见其劫馀石佛,破首敝足,断臂残躯,掷扔寺墟沟壑,狼藉不堪,景象凄惨,对佛
亵渎失敬,于心不忍,便筹集募金,以明道寺遗址中心,凿石穿地,砌砖成室,将抛散四处的大小破随佛石,收集聚合,安葬其中。
再筑浮屠于其上,名“舍利塔”供礼拜祭祀。
时越千年,几经沧桑,朝代数改,舍利塔早已废圯,“龙窟”深埋地下,其上易为田舍。
然经缜密调查,反复考究,终于找到了舍利塔遗址及其壁记,并进行了抢救发掘。
塔下“龙窟”为一圆形攒尖式的窀穸,以青砖砌筑,深数米。
其间堆满石佛残体,缝隙壅塞淤泥。
经发掘清理,共出土大小残破佛体700于块。
多为少手缺足,颈折腰断,较完整者仅几尊。
石佛多为立像,其大小不一。
雕刻用料,大型造像主要是杂有淡黄斑纹的青石,其次为石灰质砂岩,再为少量滑石,另外还有几尊陶佛。
雕刻形式,大型佛像尽是圆雕,中型造像深浮雕、圆雕各半,小型者多数为深浮雕,个别圆雕;较大的佛座图案纹饰,尚采用了透雕。
不少造像的背光、项光、佛座四周及背面,用浅浮雕或线刻画像,镌刻了佛教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造像种类较全,佛有释迦佛、弥勒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等共11种;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虚空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等数十种,不胜枚举;明王主要有不动明王、大威德、金刚夜叉、军荼利、降三世五大名王;天有吉祥、技艺、梵天、低释天、四天王及天龙八部、药师十二神将等。
部分佛像的背光、项光或佛座周围,刻有铭文,书尽魏体,大都书刻端方,笔力遒劲,是不可多得的碑刻。
款识年代,大都是北魏、东魏、西魏,其中北魏后期、东魏初期居多,次之西魏、北齐,北周较少,隋、唐者虽有,却寥无几尊。
造像大部敷粉彩绘,除最小者,很少塑面,尚有数尊鎏金者。
所有石佛造像,面目清瘦,体态轻盈博衣宽带,衣着褶纹稠密,劲紧连绵,呈阶梯形,重要图案纹饰,多是莲花、忍冬、火焰等浮雕,大有汉魏风格。
从铭文时代、造型特征不难看出,这批石佛像主要雕刻于北魏至东魏时期,是罕见的古老石造像。
从石佛的破碎部位看,多在颈项和四肢,凡断裂处都有砸击面,数量又多,当是有意砸毁的。
据佛石的风化程度推断,遗形归骨舍利塔下龙窟时,已砸毁150年左右,石佛毁坏时间该于唐末。
按《旧唐书·武宗纪》卷十八上载:武宗李炎,宠信道士赵归真,真排毁释氏,帝恶僧尼耗蠹天下,敕令拆天下佛寺 天下废寺 。
这次毁佛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会昌法难”,沂山北魏残破石佛,正是这场法难的产物。
这批石佛造像,时代早,迄今已1590余年。
数量繁多,仅独立成佛者达200余躯。
种类全,佛、菩萨、明王、天各种均备。
形态各异,坐立盘蹲、行飞跪卧,各种姿势均有。
神情不一,喜、怒、忧、惧、爱、憎、欲七情俱全。
构思精巧,造像优美,比例匀称自然,形象逼真,活现若生。
雕刻煎繁得当,线条流畅,琢磨细致,工艺精湛。
它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佛教兴衰,僧道斗争,历史上的毁佛运动,以及古代的雕刻艺术、书法绘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东镇沂山北魏石佛,是劳动人民知会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杰作,国内少见的文物瑰宝。
渎失敬,于心不忍,便筹集募金,以明道寺遗址中心,凿石穿地,砌砖成室,将抛散四处的大小破随佛石,收集聚合,安葬其中。
再筑浮屠于其上,名“舍利塔”供礼拜祭祀。
时越千年,几经沧桑,朝代数改,舍利塔早已废圯,“龙窟”深埋地下,其上易为田舍。
然经缜密调查,反复考究,终于找到了舍利塔遗址及其壁记,并进行了抢救发掘。
塔下“龙窟”为一圆形攒尖式的窀穸,以青砖砌筑,深数米。
其间堆满石佛残体,缝隙壅塞淤泥。
经发掘清理,共出土大小残破佛体700于块。
多为少手缺足,颈折腰断,较完整者仅几尊。
石佛多为立像,其大小不一。
雕刻用料,大型造像主要是杂有淡黄斑纹的青石,其次为石灰质砂岩,再为少量滑石,另外还有几尊陶佛。
雕刻形式,大型佛像尽是圆雕,中型造像深浮雕、圆雕各半,小型者多数为深浮雕,个别圆雕;较大的佛座图案纹饰,尚采用了透雕。
不少造像的背光、项光、佛座四周及背面,用浅浮雕或线刻画像,镌刻了佛教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造像种类较全,佛有释迦佛、弥勒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等共11种;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虚空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等数十种,不胜枚举;明王主要有不动明王、大威德、金刚夜叉、军荼利、降三世五大名王;天有吉祥、技艺、梵天、低释天、四天王及天龙八部、药师十二神将等。
部分佛像的背光、项光或佛座周围,刻有铭文,书尽魏体,大都书刻端方,笔力遒劲,是不可多得的碑刻。
款识年代,大都是北魏、东魏、西魏,其中北魏后期、东魏初期居多,次之西魏、北齐,北周较少,隋、唐者虽有,却寥无几尊。
造像大部敷粉彩绘,除最小者,很少塑面,尚有数尊鎏金者。
所有石佛造像,面目清瘦,体态轻盈博衣宽带,衣着褶纹稠密,劲紧连绵,呈阶梯形,重要图案纹饰,多是莲花、忍冬、火焰等浮雕,大有汉魏风格。
从铭文时代、造型特征不难看出,这批石佛像主要雕刻于北魏至东魏时期,是罕见的古老石造像。
从石佛的破碎部位看,多在颈项和四肢,凡断裂处都有砸击面,数量又多,当是有意砸毁的。
据佛石的风化程度推断,遗形归骨舍利塔下龙窟时,已砸毁150年左右,石佛毁坏时间该于唐末。
按《旧唐书·武宗纪》卷十八上载:武宗李炎,宠信道士赵归真,真排毁释氏,帝恶僧尼耗蠹天下,敕令拆天下佛寺 天下废寺 。
这次毁佛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会昌法难”,沂山北魏残破石佛,正是这场法难的产物。
这批石佛造像,时代早,迄今已1590余年。
数量繁多,仅独立成佛者达200余躯。
种类全,佛、菩萨、明王、天各种均备。
形态各异,坐立盘蹲、行飞跪卧,各种姿势均有。
神情不一,喜、怒、忧、惧、爱、憎、欲七情俱全。
构思精巧,造像优美,比例匀称自然,形象逼真,活现若生。
雕刻煎繁得当,线条流畅,琢磨细致,工艺精湛。
它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佛教兴衰,僧道斗争,历史上的毁佛运动,以及古代的雕刻艺术、书法绘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东镇沂山北魏石佛,是劳动人民知会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杰作,国内少见的文物瑰宝。
摩崖造像
东镇沂山,非但僧寺尼庵繁衍,石屋、石窟、摩崖造像亦多,且时代早,数量多,雕造精细,尤其是歪头崮。
歪头崮摩崖造像,肇造于北魏中期,多为大型佛、菩萨像,形式浅浮雕,数量60余尊,集中雕刻于歪头崮西、南两面陡崖石壁。
规模极为可观。
至北周建德五年(574年),武帝宇文邕敕令拆庙毁佛,歪头崮摩崖造像自难幸免。
唐朝建立,佛教兴起,除于东镇广造寺院兰若外,尚大兴金石之工,再次于歪头崮岩崖雕刻佛造像。
此次面广量多,南自花枝台东侧石壁,北至南天门上下悬崖,仅大型造像即有百余躯,种类较全。
形式多为浅浮雕,亦有线刻。
佛像体量大小不一,雕刻细腻,刻画逼真,栩栩如生。
歪头崮摩崖造像,无论数量质量,都是不可多见的造像群。
至唐“会昌发难”,佛门又遭破坏,营造近200年的摩崖造像,数日之间,毁损殆尽。
自此,该造像群再无重雕新刻。
至清末,所剩无几。
现仅存观音像一躯,位于南天门外东侧峭壁。
造像为坐式,其高12米,镌刻形式浅浮雕,造型丰标优美,神情安详端庄,刻工精细,生动活现。
据造像面部丰满、各部比例相称、形神兼备、衣褶疏放、佩带饰物等特征,及其风化程度,考究推断,该佛像为唐刻造。
“救苦观音”造像,迄今已1000余年,历尽香烟弥漫山谷的繁华庙会,享受过人间的膜拜盛祭,也目睹毁佛风暴的劫难,它是“会昌发难”的唯一幸存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南天门
东沂山歪头崮西南角,“十八盘”尽头,悬崖顶端高耸一小型阁楼,名“南天门”,它是登临歪头崮的唯一进出门户。
该门创建于唐代,牌楼式。
北宋初,遭雷击倾毁,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复建,形式更为阁楼,明成化间复修,又改为戍楼式。
清初重建,依然前制。
门之左侧及东北面,与崮顶山石相连,其它诸面均临悬崖深谷,地形孤立少倚,陡绝险岌,
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隘。
是门,于清同治中期,屡遭匪祸破坏,浸寻凋敝,至十一年(1872年)秋,因暴雨楼室倒塌,基台墙裂,其额也坠于崖下摔碎,惟剩其“庙存”之画图与题额拓片。
清亡,民国建立,僧道还俗,图、片亦被其卖掉无存。
时当盛世,百业并举,旅游振兴。
1994年,沂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歪头崮风景区,恢复古迹,重建南天门,门已久圯,史料少记,营造乏据,幸得邑人吉梦涛后裔,将珍存70余年的有关该门画图、拓片一并献出。
按图形制于旧址复修,并将明代李昂所书题额,再镌刻于石,镶嵌门楣之上,使这经历1300余载的古建,原貌复立,重现人间。
沂山南天门,倾毁120多年,而今时未半载,霍然屹立于名山极峰之巅,重振英姿,再展新颜,迎接中外宾客。
人世蓬莱”石刻
歪头崮南面,峭壁重叠,垂立百仞,高耸云表,其侧面较平整宽大,石刻颇多,据有关史料不完全统计,共十余处。
有唐代八仙之一张果老的“瀛洲仙境”石刻。
有北宋仁宗时观文大学士庞籍题壁“郝崖映辉,云海飞霞”。
字体行草,径尺半许,直排两行,阴刻。
气韵豪放不拘,洒落大方,笔力仓劲老练。
有金
代世宗大定间正隆进士张万公题刻“凌壁悬崖”。
正书,笔路流畅劲健,圆润遒美。
除此,还有元代兵部侍郎于钦,明巡抚应天十府陈凤梧、山东参政陈沂、左副都御使袁宗儒等名流大家题刻。
这些镌刻,可惜年久日深,雨浸阳曝,山石风化迸裂,剥蚀毁坏殆尽。
现在几处,亦多漫灭不清。
其中清末“人世蓬莱”刻石尚清晰若初。
题刻于南天门外左侧赭色峭壁。
字旁行而排列起伏有变,生动自然,字大斗方,体隶书,古朴秀丽,苍劲挺拔,镌刻形式双勾。
末刻款识,小字阴文,直排两行:“同治乙丑,了一子书。
”石刻虽寥寥四字,却真切活现地道出了沂山歪头崮山水奇异,云雾竟年,如同东海仙境蓬莱。
碧霞祠
祠位于歪头崮顶之阳,是朐邑内最早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
宋称“昭真祠”,明称“碧霞灵佑宫”,清曰“碧霞祠”,因碧霞元君住于泰山,又称“泰山娘娘”,乡里俗称谓“泰山老母殿”。
该祠始建于北宋景佑间,元、明两朝各有修葺,并分别增建“福神庙”、九天玄女娘娘庙“。
至清末失修倒塌。
1915年,再重修。
由于山巅起伏不平,地面狭窄,祠庙规模局促,构造粗糙简陋。
登上歪头崮,折而东,过”通玄门“,山石盘陀,小径弯曲陡立,夹道松柏摩肩,苔鲜铺地,白蜡屈曲如波,似倒影浮动,景色清净而幽雅。
拽荆扳树,沿石蹬而上,约百米许,至一山坡台地,便是碧霞祠所在。
祠倚山而建,体量中型,面宽3间,其用料,大架木结构,墙壁砌以砖石,形式均为硬山式,正殿砌脊,两庑卷棚,封顶俱覆以小青瓦。
庙院四面砖墙,山门垂花式,封顶黄琉璃。
祠
之周围,古松老柏,荫郁苍翠。
岩隙间,野榆紫荆,斜身垂枝,显柢露爪,犹似虬龙蟠伏。
其南岩崖,巨石层叠高耸,险峻峥嵘。
登石眺望,万水千山,无边村野,尽置眼底,令人赏心悦目。
院内外多白蜡树,其最老者是碧霞祠前一株,传说为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年二十年(1755年)祭游东镇沂山时亲手栽植。
该树虽非高大,但稀有而古老,更是皇帝栽植,游人登临歪头崮,争相观赏,且留下了许多诗文。
此树迄今已230余载,树干枯空,外皮大半脱落,杈丫焦枯,枝叶数年萎绝,阑珊婆娑,失去生意。
然近年忽复生机,重发新枝,绿叶繁茂,欣欣向荣,传为“神木”。
人们喜称谓“枯木逢春”。
游客们认为枯而发荣是“吉祥征兆”,每每于树下摄影留念。
歪头崮碧霞祠,是沂山风景区的主要古建之一,造型优美,建筑玲珑,又置高峰绝壁之巅,系于蓝天,大有仙家之幽。
东镇庙碑林
东镇沂山,历史悠久。
自黄帝登封东泰山,舜肇州封山,定为重镇。
历夏及商,皆有望秩之典。
周有沉埋之祭,秦加车乘骝驹。
西汉太初三年(前102年),武帝亲临其下,令礼官祀之,并建祀庙。
尔后各朝,俱有加礼诏封。
魏文帝瘗沉圭璋;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诏就山立祠,取侧近巫一人洒扫,并所莳松柏;唐贞观十年(636年)加封沂山为“东安公”;宋真宗诏封沂山为“东安王”,元成宗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明洪武去封爵正神号,称、
“东镇沂山之神”,清雍正诏封沂山为“佑民捍御之神”并诏定每岁春秋仲月,由所在专祭,以守土正官主之,凡遇国家大典,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兴师征战”,皇帝还亲自或遣重臣赴东镇祭告。
由于朝廷御祭,加之沂山雄伟秀丽,大家名士,骚人墨客,纷至沓来,观光揽胜,四时不绝。
其间流下了大量的古碑石刻,遍布庙院内外,丛矗如林,故有“东镇碑林”之称。
据光绪三十年(1904年)不完全统计,有古碑360余幢。
宣统、民国间亦有增建。
碑碣大小不一,最高者近7米,低者米许。
用料多为青石,极少花岗岩。
时代最早者西汉,晚者民国,其中有御碑16幢,现仅剩4幢。
最早者元大德御碑,位于大殿祭台西南角。
碑冠蟠结青龙四条,形式浮雕,其造型美观,生动逼真。
正碑镌元成宗大德二年《加封五镇诏》文。
再为明洪武御碑,坐落于祭台东侧,地势较高,与大德御碑隔台相对。
其用料及结构与元碑同。
其造型巧思,雕刻琢磨细腻,形象神气,昂头挺颈欲动,活脱若生,人称“神龟”。
游客至东镇庙,往往于此摄影留念。
正碑刻明太祖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赎神号”诏旨。
是碑风格特殊,
元成宗大德御碑
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
古朴典雅,巍峨高大,是东镇碑林之最。
其余二碑,是清康熙、乾隆祖孙两代祭游东镇沂山御碑,高丈余,左曰“灵气所钟”,康熙五十年颂。
右曰“大东陪岳,乾隆二十年颂”。
康熙御碑,其冠较完整,碑身虽破为数块,然题刻仅”所”字下部稍残缺。
乾隆御碑,仅找到碑冠,“大”字上部及“乾隆御笔之宝”印刻石块,其余正在发掘中,不久将挺身复立于东镇碑林。
其它碑刻,除御遣钦差和地方官祭告东镇所留外,余碑也尽是椽笔名流,游览沂山题咏。
这些古碑,不但记载了历代朝廷官府,对沂山的诏封祭告,膜拜祀事,还刻记了风雨不调、亢旱洪滥、地震陨落等自然灾害及国家变革、外侵内乱、边关军事情况,也歌颂了东镇奇山异水、秀丽绝佳的风光。
碑刻字体,正、草、隶、篆、行书、狂草均有。
镌刻形式,阴刻、阳文、双钩俱全。
底座碑冠,花边纹饰,深浅浮雕、线刻齐备,形式各异。
文体有诏旨、祭文、记、诗、词、歌、赋、散文、题词等,其中致祭碑文与诗歌散文各占少半。
篇幅长短不一,长者几千言,短者数十字。
题材内容广泛,有国家政治大事,亦有当地奇事轶闻。
东镇碑林,是国内少见的艺林珍薮,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自然变化,以及文学、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史料。
由于碑置露天,任风雨侵蚀,日久年深,一些碑文漫漶不清,个别断裂倾倒。
特别是近百年来,战乱频临,屡遭兵灾之获,加之旧时寺庙遗物,不被
人们重视,破坏甚剧。
为保护管理好文物古籍,使东镇碑林复兴再世,县组织对残碑断碣进行挖掘整理。
发掘考察完毕,于1985年秋后动工复立。
再经1986、1987年两次施工,共复立古碑近百幢,并整理编写了《东镇碑林文集》2卷。
至此,使毁伐殆尽的千载碑林,萌生再荣,驶复回春。
随着各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古碑陆续复现,东镇碑林将日臻完善。
登沂山
假日乘兴登沂峰,放眼四顾尽葱茏
玉皇顶上踏游云,歪头崮下叹迷蒙
信步古寺听松涛,驻足山居闻歌声
才过瀑布濯轻尘,又入碑林觅诗踪
沂山赏洋槐花
山脚洋槐花早放,山腰洋槐花犹香;
我自花海浮上来,山顶洋槐蕊初黄。
登沂山百丈崖
白云绕峭壁,欲登亦不难。
潺潺流水声,引我到山巅。
瀑布真面目,尽收在眼前。
千溪汇百丈,一跌化为烟。
缥缈半空里,落地归自然。
又化清溪去,滋润万亩田。
观沂山松云有感
沂山观松涛,白云来缭绕。
疑在蓝天上,仰看红日高。
虫噬、酸化、已成“书砖”的古籍这样重现生机。
一、除灰若无书根,可用细木沙在书背、天头、地底三个地方轻轻摩擦;若有字根,则用一张较大的夹子夹在题词上,以避免刮伤题字。除锈完成后,用软笔刷洗污垢和灰尘。
二、使用碱液将书放在一个水槽里,放上一块50克的碱液,然后倒入2000克的开水里,或为了方便,将它磨成粉末,洒在书的周围。一定要避免使用过多的石碱,否则会加速纸张的品质受损;特别是不要使用烧碱,以免造成纸张烧毁,造成严重的错误。
三、沸水泡用开水将书砖周围的砖块冲刷一遍,等水淹到书砖两寸的时候,停下来,让水慢慢浸透,然后摇晃几下,再把书砖压下去,把里面的脏水挤出来,再把它倒出去。然后用开水冲遍书砖,但不能加入碱液。
按上法待清洗后,再用冷水挤压剩余的污垢,如果没有挤出的污水,就可以将书板拿出来,以备揭叶 。
四、揭叶换上干包纸,吸去水分进行阴干,可以用竹签或针线在书背、天头、地脚等容易揭下的地方,在揭叶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种情况,要灵活运用,不要僵硬。揭叶后,将其置于清洁的纸张中晾晒。
五、修复毛笔蘸上清水,轻轻地快速刷洗专门的溶液,经过连续不停地把溶液彻底刷洗后,就可大大消除或减轻脏污痕迹。
使其同一时期的纸张,对虫噬、破损的地方进行替换,下一步就把按原处拼接的碎散字片按此法安家落户,最后达到拼接文字、框、栏、书口与底样叶完全吻合。
用稍微厚一点的胶浆,按照修复的原则进行修复,一旦完全修复,就可以重新装订,使死去的书籍重新焕发生机。
1十二太岁:
传说水神共工有一个儿子叫后土,是土地之神。后土生下时间神噎鸣,噎鸣有十二个孩子,就是十二太岁神。十二太岁:摄提格、单阕、执徐、大荒落、郭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分别与十二支按顺序对应。
2六十值年太岁:
太岁,为道教神明的尊称,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灵。 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叫干支纪年法,它是由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轮流搭配而成。始于甲子,终于癸亥。一个轮回需要60年,称为六十甲子。 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这60年里面,每一年天上都会派一位神仙出来值年,他负责掌管这一年人间的福与祸,也掌管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旦夕祸福,老百姓尊称这些神仙为值年太岁,60年就有60位太岁,所以统称为60甲子神。 六十甲子太岁星君 太岁神从南北朝开始就有六十位,到了清代初期六十位太岁的名字全部更换,成了现在各地有安奉太岁的庙宇里面的六十太岁。 以下※甲子为纪年,金辨为太岁星君的姓名 甲子金辨, 乙丑陈才, 丙寅沈兴, 丁卯耿章, 戊辰赵达, 己巳郭灿, 庚午王清, 辛未李訽, 壬申刘旺,癸酉康志, 甲戌訾广, 乙亥吴保, 丙子郭嘉, 丁丑汪文, 戊寅曾光, 己卯龚仲, 庚辰章德, 辛己郑祖, 壬午陆明, 癸未魏仁, 甲申方杰, 乙酉蒋嵩, 丙戌白敏, 丁亥封济, 戊子郑堂, 己丑潘佑, 庚寅邬桓, 辛卯范宁, 壬辰彭泰, 癸巳徐斝, 甲午章诚, 乙未杨贤, 丙申管仲, 丁酉康杰, 戊戌姜武, 己亥谢焘, 庚子卢超, 辛丑汤信, 壬寅贺谔, 癸卯皮时, 甲辰李诚, 乙巳吴遂, 丙午文哲, 丁未缪丙, 戊申喻志, 己酉程实, 庚戌猊秘, 辛亥叶坚, 壬子丘德, 癸丑林朴, 甲寅张朝, 乙卯万清, 丙辰辛亚, 丁巳易彦, 戊午黎卿, 己未傅傥, 庚申毛梓, 辛酉石政, 壬戌洪克, 癸亥卢程 。
3“太岁”是一种存在于地球上的不明生物体,它的存在、作用和影响在生物学界始终有争议。 它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原生质生物。或者说,太岁是可能一种黏菌,是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有原生物特点,也有真菌特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肉芝”,并称其为“本经上品”。古籍《山海经》称“太岁”为“视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 历史记载 其实在中国几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太岁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太岁也被称为 “视肉”、“聚肉”、“肉芝”。
4民间的六十位太岁
相传,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纣王,抛弃了身怀六甲的妃子姜氏,姜氏仍把孩子生下来;孩子长大之后,助周文王讨伐纣王有功,获姜太公封为「治德太岁」。
之后,道家陆续将有德之士封为太岁,成了六十太岁。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了当时的六十位太岁,但到了清朝时,又重新编排另外的六十位太岁,成为了现时各庙宇的六十位太岁。
由此看来,六十位太岁是由人民选出来,而并非由神所御定。以下,会按次序列出六十位太岁:
甲子年(公元2044年、2104年、2164年、2224年、2284年),太岁为金办将军,又名金濂,持桃;明朝山阳人,曾任佥部御史,公正无私,推荐贤人为百姓疏通渠道、灌溉荒田。
乙丑年(公元2045年、2105年、2165年、2225年、2285年),太岁为陈材将军,字俊卿,执红缨枪;宋朝金华人,能徒手打虎,曾于火场救出数十科举考生,及捉拿金库窃贼。
丙寅年(公元2046年、2106年、2166年、2226年、2286年),太岁为耿章将军,又名耿章光,执如意;明朝鲁人,父为山西巡抚耿如杞。其父被陷害时,写血书为父申冤。任曲沃知县时,有感驿站制度加重百姓负担,加以反对,但得罪权贵而离任。
丁卯年(公元2047年、2107年、2167年、2227年、2287年),太岁为沈兴将军,执枪;明朝建宁(今福建)人,足智多谋,曾任建宁右卫指挥使司属下的武官,督建城墙,固守防盗,百姓遂得以安居乐业。
戊辰年(公元2048年、2108年、2168年、2228年、2288年),太岁为赵达将军,双手攥龙;三国时代河南人,年少时,跟汉侍中单用学方术,思维精密,精占卜计算之数,效力于东吴孙权。
己巳年(公元2049年、2109年、2169年、2229年、2289年),太岁为郭灿将军,执棍;明朝安阳(今河南省)人,其父郭朴曾任编修;曾任直隶知府时选拔精兵,剿贼有功,施政宽严适当,处事以民为本。
庚午年(公元2050年、2110年、2170年、2230年、2290年),太岁为王济将军,手持卷轴;宋朝深州饶阳(今河北省饶阳市)人,曾上书宋太宗献治国爱民政策,升任洪州知府兼江南路安抚使,时遇天旱,亲督官吏煮粥振灾,并招灾民为兵;其父王恕曾任秀州知府,遭贼所杀。
辛未年(公元2051年、2111年、2171年、2231年、2291年),太岁为李素将军,字贞一,手托钢鞭;唐朝陇西(今甘肃省内)人,家贫,七岁丧父,由外人抚养长大,元和年间,带兵力敌贼将姚志安,虽败而不屈;亦曾任河南少尹,缓减赋税,体察民生。
壬申年(公元2052年、2112年、2172年、2232年、2292年),太岁为刘旺将军,手持书卷;明朝三万卫(今辽宁省开原县和吉林省珲春市)人,为人刚强正直,任都指挥使时偕子塔斯抗鞑靼兵,奋勇作战至死。
癸酉年(公元2053年、2113年、2173年、2233年、2293年),太岁为康志将军,又名康志睦,字得众,持令旗;唐朝灵州(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县)人,擅骑射,先后讨伐张韶、李同捷,获敕封会稽郡公,一家俱为良臣。
甲戌年(公元2054年、2114年、2174年、2234年、2294年),太岁为施广将军,持玉笏;明朝桂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路不拾遗,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典籍,自尊自严,孜孜不倦,备受尊崇,出任训导,制订教规,训育学生。
乙亥年(公元2055年、2115年、2175年、2235年、2295年),太岁为任保将军,持钢鞭;明朝建宁府人,孝顺双亲,与下属同饭共寑,对抗倭寇时身先士卒,因平定有功而获升迁为山东布政使参政。
丙子年(公元2056年、2116年、2176年、2236年、2296年),太岁为郭嘉将军,字符礼,手托葫芦;元朝濮阳(今河南省)人,任广宁路总管时捐家财护城,率义士抗贼,惜因寡不敌众而牺牲,获追封为忠烈。
丁丑年(公元2057年、2117年、2177年、2237年、2297年),太岁为汪文将军,字质甫,执金瓜;宋朝婺源(今浙江省)人,足智多谋,讨伐盗贼,屡战屡胜,获授予「神策将军」封号。
戊寅年(公元2058年、2118年、2178年、2238年、2298年),太岁为鲁先将军,又名鲁鉴,手拿桃枝;明朝西大通(今青海大通县西)人,任参将总兵,作战时勇敢机智,率先冲锋陷阵,死后获追封为右都督。
己卯年(公元2059年、2119年、2179年、2239年、2299年),太岁为龙仲将军,又名龙崇,持拂尘;宋朝永新(今江西省)人,与赵与权编修<中国致要>、<宋朝帝学增释>二百卷,被授儒林郎、史馆校勘等职,并获宋帝评为「忠勤先生」。
庚辰年(公元2000年、2060年、2120年、2180年、2240年),太岁为董德将军,又名董德修,字仲修,端盅;宋朝乐安(今江西省)人,性格稳重,行善助人,专研理学,师从大哲学家陆九渊,学生多为名德之士。
辛巳年(公元2001年、2061年、2121年、2181年、2241年),太岁为郑但将军,又名郑旦,双手持画轴;宋朝代歙(今安徽歙县)人,作诗,风格清新自然,任浙江右布政使时已有诗人名望,为官勤奋清廉。
壬午年(公元2002年、2062年、2122年、2182年、2242年),太岁为陆明将军,持幡;明朝铜陵(今安徽省)人,好学,手不释卷,为官正直无私,处事公平,施政以不扰民为本。
癸未年(公元2003年、2063年、2123年、2183年、2243年),太岁为魏仁将军,字子行,赤脚,持如意;明朝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勤奋好学,尊师重道,任中进士训导时,冒死替师洗冤,感动皇帝而放其师。
甲申年(公元2004年、2064年、2124年、2184年、2244年),太岁为方杰将军,又名方查,持器物;宋朝福建人,任同安知县时,治绩深得百姓爱戴,如缓催赋税,昭雪冤案,兴修堤防,清算田亩,为政不媚上,亦不纵富。
乙酉年(公元2005年、2065年、2125年、2185年、2245年),太岁为蒋崇将军,又名蒋尚,持双钩;元朝东阳(今浙江省)人,为人谦虚诚恳,忠厚老实,安分守己,乐于助人,深受乡梓爱戴推崇。
丙戌年(公元2006年、2066年、2126年、2186年、2246年),太岁为白敏将军,又名白叔敏,持扇;明朝闽(今福建省)人,任潮州知府时,廉洁守礼,生活简朴,兴办学校,关心民生疾苦,若遇潮涨水灾,便请求朝廷减免百姓税粮。
丁亥年(公元2007年、2067年、2127年、2187年、2247年),太岁为封济将军,又名封益,执钢鞭;明朝湖广人,任湖广岳州知府时,亲自招抚盗贼而平害,又设义仓以备荒年,建议朝廷推行平济籴法,获皇帝赏识任户部侍郎。
戊子年(公元2008年、2068年、2128年、2188年、2248年),太岁为邹镗将军,又名邹锐,字克刚,端坐;明朝芜湖(今安徽省)人,为官清廉反对腐败,崇尚道德教化,拒行苛政,不畏权势,对抗奸恶,深受百姓爱戴。
己丑年(公元2009年、2069年、2129年、2189年、2249年),太岁为傅佑将军,又名傅求,字命之,执枪;宋朝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在任时惩治贪官,消除夷獠等少数民族的恐惧,在陕西任职时,适朝廷用兵康定,遂建议以运钱代粮之策。
庚寅年(公元2010年、2070年、2130年、2190年、2250年),太岁为邬桓将军,又名邬璚,持仙草;元朝新昌(今浙江省)人,任溧阳县县丞时勤政爱民,扶老助弱,压制强暴,又平赋役,消除腐败,令百姓安居乐业。
辛卯年(公元2011年、2071年、2131年、2191年、2251年),太岁为范宁将军,字武子,执剑;东晋南阳(今河南省)人,任余杭县令时兴办学校,除此之外,更供养学生,接任豫章大守后,广建乡校,以私人俸禄资办学,逾千人就读,可谓开创豫章经学传承良风。
壬辰年(公元2012年、2072年、2132年、2192年、2252年),太岁为彭泰将军,双手托龙;明朝凤翔(今陕西省)人,为官勤奋正直,生活俭朴,常以古人箴言自勉,以古人轶事为鉴,其妻不嫌其简陋,坚守婚约,所以夫妻恩爱。
癸巳年(公元2013年、2073年、2133年、2193年、2253年),太岁为徐单将军,又名徐干,端盅;汉朝陕地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自幼练习武术,勇猛无比,善于作战。他追随班超,击败蕃辰及乌孙,平定西域。
甲午年(公元2014年、2074年、2134年、2194年、2254年),太岁为章词将军,又名章文粹,抚琴;明朝泾县(今安徽省)人,自幼习儒家经典,热心教育;出任福宁州训导时,劝百姓勤奋务农,后得丰收。倭寇来犯时,他不顾危险,开城让百姓入内避难。
乙未年(公元2015年、2075年、2135年、2195年、2255年),太岁为杨仙将军,执剑;宋朝淄齐(今山东省)人,幼年时,好习仙术,料事如神,能自己推算去世之日期;他淡泊名利,羽化后两年,重现人间,其友朱司户在其墓旁修塔以作纪念。
丙申年(公元2016年、2076年、2136年、2196年、2256年),太岁为管仲将军,又名管夷吾、管敬仲,手托如意;春秋时代齐国颖上人,他与鲍叔牙为好友,获推荐出任齐国宰相,一展其治国之才;他为之时,内主安居百姓、选拔人才、制订律法、按贫富征税,外主礼待他国、以德怀远,令国家强大,着有<管子>一书传世。
丁酉年(公元2017年、2077年、2137年、2197年、2257年),太岁为唐杰将军,又名唐查,字子文,执狼牙棒;唐朝安乡(今湖北省)人,幼时习武,力度过人;高中武举人之后,平定南方盗寇之乱,获赐蠎服银両。
戊戌年(公元2018年、2078年、2138年、2198年、2258年),太岁为姜武将军,字我扬,持笏;明朝保德州(今山东省保德县)人,。
己亥年(公元2019年、2079年、2139年、2199年、2259年),太岁为谢太将军,又名谢廷辅,端坐;明朝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人,。
庚子年(公元2020年、2080年、2140年、2200年、2260年),太岁为卢秘将军,又名卢熙,字公暨,执刀;明朝昆山(今江苏省)人,。
辛丑年(公元2021年、2081年、2141年、2201年、2261年),太岁为杨信将军,秉笔;汉朝陕地(今陕西省)人,。
壬寅年(公元2022年、2082年、2142年、2202年、2262年),太岁为贺谔将军,又名贺贲,举剑;元朝颚县(今湖南省炎陵县)人,。
癸卯年(公元2023年、2083年、2143年、2203年、2263年),太岁为皮时将军,又名皮喜,端坐;北魏渔阳(今天津市蓟县)人,。
甲辰年(公元2024年、2084年、2144年、2204年、2264年),太岁为李诚将军,字克诚,一手执剑,一手握巾;元朝渭南(今陕西省河平原东部)人,为官清廉,处事明察秋毫,施行仁政,劝农兴学,纪律严明而受赞扬。
乙巳年(公元2025年、2085年、2145年、2205年、2265年),太岁为吴遂将军,字至道,执蛇形长矛;宋朝安徽人,。
丙午年(公元2026年、2086年、2146年、2206年、2266年),太岁为文哲将军,名王缜,字文哲,执刀;明朝东莞人,为人淳朴厚道,政绩良多,官运亨通,出使安南,拒收赠财,改革官吏,去除积弊,讨伐反贼,设置防御,安定民心,新帝即位时,上疏献策。
丁未年(公元2027年、2087年、2147年、2207年、2267年),太岁为缪丙将军,又名缪鉴,一手托桃;宋朝汴(今河南省开封)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乐于助人,热爱读书,不慕名利,隐居自乐,着有<效颦集>。
戊申年(公元2028年、2088年、2148年、2208年、2268年),太岁为徐浩将军,字季海,执钉锤;唐朝越州(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为官杰出,屡获升迁,肃宗时诏令多为徐浩手书,遣词用语明快精当,书法尤为堪称,着有<太上皇诰册>,人指是书法极品。
己酉年(公元2029年、2089年、2149年、2209年、2269年),太岁为程宝将军,端坐;五代十国南汉(今广东广西一带)人,。
庚戌年(公元2030年、2090年、2150年、2210年、2270年),太岁为倪秘将军,又名倪翼、儿秘,登令牌;宋朝罗源(今福建省)人,家境虽富裕,惟生活勤俭,行为朴实重诚信,曾任潮州秋曹,孤身到少数民族聚居地晓以大义,阻止动乱。
辛亥年(公元2031年、2091年、2151年、2211年、2271年),太岁为叶坚将军,左手握拳;明朝闽县人,。
壬子年(公元2032年、2092年、2152年、2212年、2272年),太岁为丘德将军,手托牡丹;宋朝人,政和年间为进士洪皓之差役,后随洪皓出使金国,因拒绝金国利诱而遭扣留十五年,生活虽困苦,仍以诗文表达忧国忧民之情,诏兴十二年,终获释返国。
癸丑年(公元2033年、2093年、2153年、2213年、2273年),太岁为朱得将军,持金瓜;明朝灵璧(今安徽省)人,。
甲寅年(公元2034年、2094年、2154年、2214年、2274年),太岁为张朝将军,袖手而坐;明朝如皋(今江苏省)人,。
乙卯年(公元2035年、2095年、2155年、2215年、2275年),太岁为万清将军,字仕廉,跷腿而坐;元朝建昌南城(今江西省)人,。
丙辰年(公元2036年、2096年、2156年、2216年、2276年),太岁为辛亚将军,又名辛公义,左手握拳,双袖飞起;隋朝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
丁巳年(公元2037年、2097年、2157年、2217年、2277年),太岁为杨彦将军,字邦杰,一手立胸前,劝人向善;宋朝侯宫(今福建福州市)人,。
戊午年(公元2038年、2098年、2158年、2218年、2278年),太岁为黎卿将军,又名黎近,一手持莲花,一脚脱鞋上盘;明朝安徽人,。
己未年(公元2039年、2099年、2159年、2219年、2279年),太岁为傅党将军,又名傅党或傅康,一手握拳,一手执枪;宋朝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人,。
庚申年(公元2040年、2100年、2160年、2220年、2280年),太岁为毛梓将军,又名毛子廉,手握长矛;金临潢长泰(今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人,。
辛酉年(公元2041年、2101年、2161年、2221年、2281年),太岁为石政将军,又名石正卿,执剑端坐;元朝河南人,。
壬戌年(公元2042年、2102年、2162年、2222年、2282年),太岁为洪充将军,又名洪锺,双手握拳;明朝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任右副都御史时整饰蓟州边防,增建墙垣,减少秋冬防兵,并开凿水渠屯种养兵,节约大量军费,升任刑部尚书时,指挥将士平定沔阳及陕西、湖广等地之盗贼,被封为「太子太保」。
癸亥年(公元2043年、2103年、2163年、2223年、2283年),太岁为虞程将军,又名虞臣,文袍加身;明朝昆山(今江苏省)人,刚正不屈,孝顺父母,为官二十年都谨慎自守,清正廉洁,之后归隐山林,不问政事,怡然自乐。
以上是六十位太岁及其故事。据说,六十位太岁原是每年的守护神,以保佑世人平安为重任。
答案!
本文2023-08-20 21:08: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