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蚕桑文化的作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关于蚕桑文化的作文,第1张

吴江是全国著名的丝绸之乡,是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

地之一。

蚕桑生产历史悠久,

蚕业文化源远流长。

种桑养蚕是吴江地区的

农家传统,

而由此产生的蚕桑文化则是吴江独特的文化现象。

因此在我们

开展《特色吴江》的主题活动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吴江的蚕桑文化。

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如何去感受蚕桑文化的魄力呢?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教育”

理论中指出,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实

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是啊,

何不让我们的小朋友也来实践一下小小养蚕

女,尝试一下小小印染工,通过亲身体验,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

化的魅力,

以实际行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

“社会即学校”,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它阐明

了社会环境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创设立体多元的教育环境,使教育与生

活相结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培养情感,完善人

格,

这是我们组织开展“蚕宝宝与蚕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实上,

在我们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事实

上,在我们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首先,

幼儿园中养育的蚕宝宝就是家长带来的。

蚕宝宝养起来了,

可在城市,

宝宝的主要食物——桑叶成了大问题。

马上有家长从单位采来桑叶,

还有

些家长特意带着孩子开车去农村采,

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

蚕宝宝快上山,

家长拿来了稻草,

用纸板把鞋盒隔成了一间间小房间,

带到幼儿园,

供蚕

宝宝上山用。籍由养蚕宝宝这个活动,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进行,

并从幼儿园走向家庭、

走向社会,

一起完成给蚕宝宝采食物,

帮蚕宝宝布

置新家,

为蚕宝宝拍照,

替蚕宝宝记日记等等实践活动,

共同认识了蚕宝

宝的生命过程,

共同欣赏了蚕宝宝的生命之美,

共同体会了养蚕中的收获

与失落,欢喜与忧伤,培养了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

生命的良好品行,还共同领略了祖国悠久灿烂的蚕文化,构建起了理解、

协作、互助、共嬴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氛

围。

二、

“教学做合一”

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方法论。

他强调,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在我们“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化的魅力”的活动中,小朋友

们在做中学,

在做中乐,

活动本身的知识性、

趣味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激发

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进行中,

孩子们亲历养蚕过程,

与蚕

宝宝朝夕相处,

跟随家长一起为蚕宝宝采桑叶,

为蚕宝宝清理粪便,

观察

蚕宝宝的各种生活习性,吃吃睡睡,眠一次蜕一次皮,肤色由黄变白,吐

丝结茧,

变化成蚕蛹,

直到最后羽化成蛾,

产下新的蚕卵的整个生命过程,

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

倾听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

摸摸蚕宝宝凉凉

的皮肤,

闻闻蚕沙的味道,

进而模仿蚕宝宝的爬行,

表演蚕宝宝的成长经

历,用蚕茧进行艺术创作,亲手实验当个印染工人等,在这些活动中,幼

儿的各种情感得到培养和深化,

活动中许多问题需要幼儿自己解决,

遇到

困难和挫折需要幼儿自己克服,活动过程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磨炼意志,

形成优良个性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在《桑果!桑果》这个活动中,幼儿通

过挤、压、捣等方法,把桑果变成染料,了解了古人制作染料的不易,因

而在接下来小小印染工的活动过程中,

幼儿特别珍惜自己制作出来的

“染

料”,都努力要印出最好的图案。

三、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

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蚕宝宝与蚕文化”

教育活动过程中,

我们注重把教学活动生活化。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

我们让有条件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采桑叶,

他小朋友则在幼儿园学习分辨嫩叶和老叶,

了解根据桑叶的成熟程度,

养不同时期的蚕宝宝;采摘、品尝桑果,用桑果进行染纸游戏,了解古代

颜料的由来。

请教养蚕人,

了解养蚕知识和蚕文化故事;

寻找生活中的蚕

丝制品,了解蚕丝的经济价值。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了绘画、泥塑、社会

调查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幼儿有机会走出教室,融入生活,亲近自然,步

入社会,

获得了关于蚕宝宝的丰富知识。

例如蚕沙,

也就是蚕宝宝的大便,

一开始,有的小朋友一看见就说臭,脏,不愿意给蚕宝宝清理。于是我们

就发动家长带孩子一起上网找资料,

通过学习,

使幼儿了解了,

原来蚕的

一身都是宝,

蚕沙是一种中药,

我们这儿还把蚕沙晒干了做枕芯,

能清凉

明目呢,

并且有一位家长还带来了蚕沙枕头给小朋友直观感受。

作为丝绸

之乡,蚕丝制品种类繁多,有真丝围巾、各种款式的丝绸衣服、帽子等,

最具吴江特色的蚕丝被,

家家户户都有。

那蚕丝被是如何制作的呢?我们

请来了有经验的家长和幼儿一起做实验,

从蚕茧中抽出丝,

由幼儿来绕丝;

示范烧茧,剥茧,了解丝棉斗的制作;参观丝棉加工坊,观看如何把棉斗

拉成被子,

并尝试学拉棉斗,

当幼儿感受到十几个小朋友也拉不好一个棉

斗,

而阿姨只要两个人,

就把一个个书包大小的棉斗又快又好地拉成了被

子大小,

对阿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为幼儿的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

开辟了巨大的空间,使他们丰富了生活,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彰显

了个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社会情感得到丰富。

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桑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桑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丝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它与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一样,都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但是它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程度以及流传之久远,却又为四大发明所不及。

在江苏苏州盛泽镇,有一座建于1827年的先蚕祠,是仅存的一座祭祀蚕桑文化的祠庙。这也说明,至少在清代晚期,中国都还仍然有祭祀先蚕祠的遗风。

另外,在中国的很多养蚕区,也都能看到一些跟先蚕祠近似的蚕神庙,也供奉着“先蚕”嫘祖。比如在苏州的祥符寺巷有一座嫘祖庙,是苏州丝织业祭奠祖师轩辕黄帝的地方。

中国古代留下的大量遗物表明,古人对养蚕、植桑非常重视。从殷墟中的大量甲骨文中,发现了很多有关蚕、桑、丝、帛等方面的象形文字。

此外,从甲骨文中还可看到,当时已设有专门管理蚕事的官职,即女蚕,因此,养蚕在社会生活中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当时,官府请群众中精通养蚕技术的人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

其实,蚕茧的利用以及家蚕的养殖和丝绸的生产,从全国各地发现的古代实物来看,早在距今大约10000年前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虽然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其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

据研究,古人切割蚕茧的目的可能是要吃里面的蚕蛹。所以,推测这时的蚕茧尚未被人们认识到可以抽丝织衣。

而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盅形雕器。在这件文物上刻有4条蚕纹,仿佛4条蚕还在向前蜿蜒爬行,头部和身躯上的横节纹也非常清晰,这应是一种野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