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阵法
古代阵型简介
简单地说,“阵形”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它是人类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氏族社会,人类的战争表现为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军队,也没有什么指挥,战斗大多是一拥而上,如同群殴,自然也就无所谓“阵形”。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国家出现,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和掠取奴隶(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开始编制有组织的军队,并且采用一定的队形,这就是原始的“阵”。“阵”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国。
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那里学到阵法,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陈”通“阵”。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三师”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阵形篇”,现在已经失传。秦汉以后,我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武侯八阵”流传后世,影响极广。《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明代戚继光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详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我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
下面作简单的介绍:
鱼鳞阵(高渠弥创):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锋矢阵: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鹤翼阵: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战术思想:左右包抄。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
偃月阵:
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方圆阵:
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战术思想:密集防御。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雁行阵:
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个人认为,“骑铁”很适合使用。
长蛇阵:
用于行军或追击的一路纵队,机动力强,战斗力弱。
衡轭阵:
与长蛇相似,采用多路纵队并排的形式,战斗力较长蛇阵强。
“武田八阵”是很有代表性的阵形,另外还介绍一种车悬阵,车悬阵为日本战国名将上杉谦信所创。车悬阵的与方圆阵相似,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设,不同之处在于,机动兵力在外,结成若干游阵,临战时向同一方向旋转,轮流攻击敌阵,形如一个转动的车轮。其意义在于:向敌军的一部不断地施加压力,使其因疲惫而崩溃,己方则因为轮流出击而得到补充和休整,恢复战力。不容质疑,这种战术是很优秀的。车悬阵受地形的制约大,要便于机动;要求大将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应善于寻找战机和在军队的轮换中避免疏漏;战力持久却不利速决。
此外还有虎韬、卧龙、轮违、大妄、虎乱、乱剑、云龙、飞鸟、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将棋头、别手直等阵,不一一详解。
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
古代阵法-鹤翼
鹤翼是古代战争常用阵形不用猜也知道这是人类一定会发展出来的因此是专供包围用的阵形此种阵形,主将位于中央(多半是弓步兵),两侧是副将两侧最好使用强的部队(骑兵为多),当敌人后方有我方部队出现时,两翼立刻可以拉长,跟我方部队会合,立刻形成包围三国志五代中有说到,是唯一可以积极攻击的阵形,其实严格说来,他说的就是要形成包围圈@种阵形的弓箭攻击力较不集中,所以不强等一下会跟雁形去比较
古代阵法-鱼鳞
鱼鳞是把兵团分成五到六段,一层压一层的阵形主将的位置是位于中后方请注意,鱼鳞跟锥形的不同点,就在于三角形的宽度,锥屋^宽而且鱼鳞在前方的部队,通常跟保护主将的是一样是很密集的这样的排列造成跟锥形不一样的结果由于锥形的部队比较散,所以互相推挤效果小,移动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鳞却可以突击(因为最前方的部队很密集,全军才不会被冲散,锥形却会)不用看也知道,~鳞跟鹤翼都是";文官阵形";,也就是主将不用在前面亲自带头
古代阵法-锋矢
顾名思义,就是在全军形成箭状的样子主将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适合战斗力高的勇将由于最前面的部队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击阵形请注意,所谓的突击阵形,并不是只有这种阵形可以突击,事实上所有阵形都可以下突击令但是不见得能够做到突击效果(全军穿入敌阵不会被冲散),也就是说,三国志五里面说的可以突击,是说真正战场上有突击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队可以下突击令此外,此种阵形的后方是一平行队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动效果相当好,当然此阵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后露出太多)
古代阵法-冲轭
顾名思义是车前方的横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阵把队形排成X形有什么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从前,左,右三方来的敌人,都如同前方一样(请注意两排的部队前方朝东北跟西北方)是个相当好的山地防守阵形(因为也是线形,所以山地移舆够快)
古代阵法-长蛇
是人的自然会发展出的阵形这种队形专为山地移动用事实上攻击,防守均不利不过历史上描述这种队形常常会有,例如陈寿三国志:";孔明观姜维阵形,势如长蛇";指的就是这种
古代阵法-车悬
在历史上却赫赫有名车悬不是指形态,指的是涵义车悬是一种骑兵阵军队排成不互相推挤的多列,也就是说,这种是一车轮战法
不好意思, 由於近日很忙, 所以详细的分析写不出了, 我大约讲出重点再上干货吧~
(1)秦年代太短, 所以可视之为战国时代的东西, <<孙膑兵法>>,<<尉缭子>>可用,前者有关战阵的东东最多 <<司马法>>由於成书年代跨越幅度太长,很难用~
(2) 战阵的形式有简单: 车骑左右, 步兵居中, 步兵留有大量预备军(孙膑主张"斗一守二",2/3是预备军!) 战法也有两种:
(21) 在车骑保护下, 步兵居中进攻, 先以弓弩发箭, 再以长兵突冲撃,后续有短兵格斗
例子:<<孙膑兵法威王问>>:"长兵在前, 短兵在后, 为之游弩, 以济其急", 秦兵马俑也是大量步兵居中, 车骑左右, 考虑步兵比车骑太多, 步兵应是攻击主力
东汉未年,段颎羌(AD168): “ 熲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 对於这一段军阵的描述, 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其中有一说法, 是指强弩布置在长矛兵两旁, 志在以强弩打击敌阵两翼, 使敌人为了避箭而向龘中龘央龘挤压, 做成龘中龘央龘的部队大乱, 为长矛兵龘中龘央龘突龘破制造有利条件
功盖分三国,名成八阵图!说起中国古代阵法,最出名当属八卦阵了!
这八卦阵传说乃是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其灵感来自于《易经》中八卦图,所以称为八卦阵。
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后来诸葛亮将此阵再度推向顶峰,名为"八阵图",不过由于此阵太过逆天,最终失传!
传说八阵图在隋唐时期,曾经由名将韩擒虎和李靖这对叔侄重现过,并作为士兵的教习军阵之法。据《隋书》及《新唐书》在的相关记载,此教习之法,乃是让士兵分为两军,各依直阵、锐阵、曲阵、方阵、圆阵的顺序变阵,取其对应的五行相克之意。
当然,此阵法太过神奇,真实性有待考证!
鸳鸯阵
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由抗倭名将戚继光创立,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明朝时期,火器已经广泛运用于战场,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显著提高,传统密集的战斗队形已经是难以适应作战需要。明朝军队在倭寇的火绳枪面前,没少吃亏!
于是,一代军事怪才戚继光,在接受抗倭重任之后,他根据东南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和倭寇作战特点,采用了此阵法。
事实上,这个阵法最早是由唐顺之设计的,这家伙也是一个兵法奇才,在抗倭战场上有突出表现。
唐顺之早期的鸳鸯阵,规模较小,其以五人一组,主要对付倭寇长枪兵。不过即使如此,唐顺之的鸳鸯阵跟同时期的相比,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更灵活的作战。
当然了,这也有自己的不足。因为兵力不足,无法做到攻守兼备。于是戚继光便在唐顺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人数增加到了12人为一队,盾牌,标枪、腰刀,长枪还有专制日本长刀的狼筅,攻守兼备,运转灵活。吧倭寇给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马其顿方阵
这是亚历山大大帝横扫亚欧非最大的倚仗,很好的向我们诠释了一寸长一寸强。那个时代的军队还比较落后,更多的是一种乱战的方式,混乱无比。而马其顿方阵则是将军队用方阵的形式组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在混战之时,即使在总人数上他们处于劣势,但在实际对阵中,他们面对敌人是绝对的优势,其军队的战斗力会曾几何倍数的增长,特别是那长约十几英尺的马其顿长矛,在普遍缺乏远程武器的那个时代,简直就是敌人俄噩梦。它管你几处来,我只一路去,就像一个坦克一样,在人堆中横冲直撞。如此在配合骑兵的掠阵,简直无敌!
这样情况下,敌人很容易就会被击溃,接下了便是骑兵的收割了!
但是这个阵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无法估计两侧,一旦侧翼保护的骑兵被突破,这个方阵就完蛋了。后期罗马人就是靠着这一战术,把马其顿给灭了的。所以马其顿方阵其实不算厉害,他之所以一度无敌,只不过是面对的敌人太过无脑!
本文2023-08-20 21:24: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