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收集一切关于鲁荒王的历史资料和民间故事,谢谢大家了!
1370年5月2日(明太祖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年仅两个月的儿子朱檀为鲁王。《明史》记载:“鲁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两月而封。十八年就藩兖州。好文礼士,善诗歌。”朱檀在15岁就藩兖州后,兖州当即升州为府,并扩其封地,辖4州23县。朱檀自幼谦恭下士,博学多识,甚为朱元璋喜爱,但他后来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不老之药,希冀长生,但适得其反。“铒金石药,毒发伤目”,结果只活了19岁。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恼怒,认为朱檀的行为荒唐,因此给了他一个恶谥,叫“荒王”。
朱檀之后,其子朱肇辉于永乐元年嗣封为鲁靖王。据记载:“肇辉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十二日,二十三年五月封为世子,永乐元年三月初二袭封鲁王。成化二年七月十五日以疾薨,享年七十有九。”“肇辉自幼好文墨”,成祖爱重之,永乐年间,“成祖巡狩过鲁,王迎谒有礼”。自朱檀始,明代鲁王延续了10代13王,共276年,鲁藩命运与明王朝共始终。值得一提的是,扎根在齐鲁礼仪之邦的鲁荒王朱檀及其后人,礼仪传家,诗书继世,蔚成一域皇族的文化气象。虽然朱檀少年单纯,误入神仙丹药的歧途,刚刚长大成人即命归道山,但他雅爱诗书,琴棋书画相伴,在王室上下争权夺利的污泥浊水中,其文质彬彬的风度气质自有高标独特的一面。由此可见,朱檀墓葬出土的琴棋书画正和他的生平爱好相符合,这个博学多才、倜傥风流的王子生前生后都以此引为风雅。
“白莲”“蛱蝶”存真容
朱檀墓中有4件卷轴画。由于墓室长年积水,画卷被发现时已经面目全非,致使一卷全部腐烂;另一卷绢本设色金碧山水,因画面受损严重,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令人欣慰的是,另外两卷保存尚好,经过揭裱方知,一为宋人《葵花蛱蝶》卷,一为元初钱选《白莲图》卷。
宋人《葵花蛱蝶》卷为一绢本,用没骨法绘蜀葵与飞蝶,在画的背面有宋高宗赵构的金字题跋:“白露才过催八月,紫房红叶共凄凉,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夕阳。”该跋后面还有元人冯子振、赵岩的题跋。冯跋说:“宋高宗德寿宫题葵花扇面,后二百年人间得之,以为珍玩。”那么,此画在墓室里又过600余年,按所谓“纸寿千年”来看,可以想见这两幅古画的价值连城。元代钱选的《白莲图》为纸本设色,工笔绘莲花,三花三叶,亭亭相映,笔致柔劲,着色清丽,确有荷风含露之态。钱选在画上题诗道:“袅袅瑶池白玉花,往来青鸟静无哗,幽人不饮闲携杖,但忆清香伴月华。”在中国绘画史上,钱选是宋末元初出类拔萃的山水花鸟画家,湖州人,南宋景定间乡贡进士,是元初画坛“八俊之一”,大书画家赵孟頫早年曾向他请教绘画。
这两件画幅都钤有宽边朱文“司印”二字的押缝印。据考证,“司印”为明代宫内执掌书画库的“典礼纪察司印”的三分之一,六字印分三行排列,另两行“典礼纪察”四字被钤于册中,作为档案资料保存起来。典礼纪察司是古代掌管制度礼仪的部门,职能范围甚广,其中包括对书画库的管理。“司印”二字钤印说明朱檀于洪武十八年(1386年)就藩兖州府时所携书画已经办理了登记注册手续。事过境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可以见到钤印之后,将其一半印章留在存根上,另一半则落在介绍信等公文上的使用方法。当年这种方法在皇室书画保管中使用,证实了《葵花蛱蝶》、《白莲图》曾收藏于宋、元、明三朝皇室,其显赫身价不言而喻。
听一曲“天风海涛”
从墓葬中出土宋画元刊在考古发掘中实为罕见。在朱檀墓中还出土了一批古籍善本。当时这批图书泥污不堪,粘结成块,后经清理装帧,册册如新,计有7种21册,其中《朱子订定蔡氏集传》、《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传》、《四书集注》、《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等俱为图书典籍中的珍品。就版本学来看,除《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外,其余的都未见过著录,堪为孤本。
读书听琴是古代文人的清雅心志。朱檀墓中有一件唐代雷琴,琴名“天风海涛”,琴面用桐木斫成,底为梓木,琴身通体黑漆,徽为嵌金,轸系雕玉,琴面布满蛇跗断纹,琴底刻有篆书“天风海涛”,琴腹龙池内有墨书两行:“圣宋隆兴甲申重修,大唐雷威亲斫”。这件古琴是朱檀生前娱玩之器,所谓“天风海涛”就是形容那琴声犹如天空的长风、大海的波涛;而所谓雷琴则说明此琴出于名匠之手。
古琴制作在唐代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斫琴名匠,四川成都的雷氏就是当时有名的斫琴世家,直到唐末仍“孙息不坠其业”,雷家先后有雷俨、雷霄、雷威、雷珏、雷文、雷会、雷迅等名匠,这些斫琴能手“其业精妙,天下鲜丽”,他们常于严寒季节冒着风雪前往峨眉山,于山林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以为琴。”不仅选材严格,工艺也一丝不苟,就连底面的胶合、施漆、安弦等都有讲究。由于雷琴具有音色清透圆润、韵味含蓄悠长的特点,因而为历代琴家所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代雷琴,名曰“九霄环佩”,当“天风海涛”出土之时,天下雷琴就不再形影孤单了。
关于朱檀抚琴的情况史书没有记载,但就其收藏雷琴来看,可以断定他是不一般的抚琴高手。宋代诗人陆游有诗道:“古琴蛇跗评无价,鱼肠宝剑托有灵。”雷琴在宋代就已经是传世珍品了,非为知音,怎么可能得此珍赏?
手谈犹可用此物
朱檀墓葬中有一副完备的围棋实物。围棋起源于我国,棋书棋谱众多,但存世的实物较少,内蒙古敖汉旗辽墓出土了13道棋盘,湖南湘阴县唐墓出土了15道棋盘,河北望都汉墓出土了17道棋盘,新疆某地的唐墓出土了19道棋盘,都是只见棋盘不见棋子。江苏丹阳出土了黑白棋子83枚,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棋子50枚,却无棋盘。朱檀墓出土围棋实物,计有一副纵横各19道的棋盘,黑子175枚,白子181枚,配有一副漆盒,属于墓主人生前经常使用之物。今天使用这套围棋比赛也足够完备。
国运昌,围棋兴,开国皇帝大都倡导下围棋,这副围棋就是佐证之一。汉高祖刘邦、魏太祖曹操、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围棋高手,朱元璋农民出身,原对围棋一窍不通,当了皇帝之后就迷上了围棋,常与开国元勋徐达对弈。徐达虽然棋高一筹,但为了使朱元璋高兴,每次必输。有一次徐达故意胜了一局,朱元璋面呈愠色,徐达说:“请万岁再观棋局。”朱元璋俯身细看,只见棋盘上呈现“万岁”二字。朱元璋转怒为喜,当即把一座楼宇赐给徐达,并把该楼命名为“棋胜楼”。
据记载,明代允许在金銮殿上手谈对弈,还把22本围棋棋谱辑录在《永乐大典》中,出现了棋圣黄龙士、棋坛盟主过百龄。在这样的围棋氛围中,朱檀喜爱围棋不足为奇,以他的身份地位,当年使用这套围棋手谈对弈的高手名士一定不少。可以想见,少年朱檀“纹枰对坐,从容谈兵”,迷恋于弈棋游乐之中,忘却上层社会争权夺利的烦恼,当是一片潇洒心境。
鲁荒王作为一个王子,能昭显他王族威仪的要数从其墓葬中完整出土的九旒冕了。
冕,是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冕冠形制过去绘画中常见,诸如武梁祠汉代刻石上的黄帝、尧、舜天子像,唐代闫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宋代作的晋文公复国图,明人所作圣迹图中的孔子像等。这些画像人物头戴冕冠,身穿冕服,冠冕堂皇,仪表威严。但今天能见到的冕的实物,除了袁世凯复辟时穿戴的那件未被国人认可的“皇帝冕”外,就只有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这件九旒冕了。
九旒冕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藤篾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鲁荒王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正相应。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九旒冕是黑色的,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与其他朝代的帽子有明显区别。除了竹、藤篾制成的,由于明代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纱作的,所以也称“乌纱帽”。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革职的称“摘去乌纱帽”,这些说法就源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帽不限于黑色,“乌纱帽”是明代特有的。
传说“黄帝造冕垂旒”,虽难以考证,但到了周代,孔子说过“服周之冕”的话,可以相信当时冕服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后经历朝各代,都以冕服为最高礼仪之物。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是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朱氏王朝持续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目前,作为文物的垂旒全国只有两件,一件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登基称帝时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鲁荒王600多年前的明初亲王冕冠,也是惟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物,填补史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
轮回千载时光去,历史长歌代相传,大家好我是轮回千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对于诸葛亮有着近乎传神的描绘,诸葛亮,号卧龙先生,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学多才,帮助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匡扶汉室江山,被追封为忠武侯,但是有这么一个人,才能和诸葛亮不分上下。民间有一句俗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这个人就是刘伯温,他帮助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可以说刘伯温对于明朝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功臣,为何死后,会被他的主子朱元璋掘墓呢?
首先介绍一下刘伯温,刘伯温(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姓刘,名基,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朱元璋已经稳坐江上),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御医开了药方,刘伯温照着方子抓药,但是吃了药以后病情还是没有好转,而且感觉肚子里好像有石块挤在一起的感觉,非常难受。
到了二月中旬,刘伯温抱病去见朱元璋,婉转的表达自己服药以后的不适感觉,但是朱元璋只是敷衍的说了几句安慰的话,这让刘伯温的心里拔凉拔凉的。
到了三月下旬,刘伯温已经不能活动身体,在长子刘琏的陪同下返回家乡,回家后,拒绝一切医治,只是维持自己的正常饮食,几天之后,刘伯温就去世了,虽然当时说得是刘伯温是病死的,但是后来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另外的一种可能,就是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药毒死的,而且下命令的人可能就是朱元璋。(注:朱元璋是主犯,胡惟庸是从犯)
这一种说法我觉得可能性很大,毕竟朱元璋曾经诛杀了许多的大功臣,事实在那摆着,而且这样想的人不在少数,还有,据野史记载,在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曾经亲自去挖了刘伯温的墓。
大家都知道,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可以说是满腹经纶,而且通晓天文地理以及风水之术,寻龙点穴更不在话下。
刘伯温死后时间不长,朱元璋听信胡惟庸的谗言说:刘伯温会风水之术,寻龙点穴,自己死后说不定给自己找了个龙穴(注:风水学认为龙穴对后世子孙有庇护作用,会庇佑后世做皇帝)。
朱元璋一听,这还得了,这不是对大明江山不利吗,随即让人去挖刘伯温的墓地,结果挖开一看,朱元璋傻眼了,只见刘伯温身旁放着一本打开的书,上书五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死"。
朱元璋一看,赶紧让人把刘伯温重新厚葬。
其实刘伯温给自己找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墓穴(注:刘伯温葬于乡中夏中之原),也没什么随葬品,放在身边的也就一本书。
本来这五个字是不足以吓到朱元璋的,但是这本书对于大明朝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本书就是明朝的国之大典——大明律。
《大明律》是《大明律集解附例》的简称。它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大明律》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
而《大明律》中有一项律法就书写着"开棺见尸者死",本来这是针对盗墓夺宝者的,却没成想首先就用在了自己主子朱元璋的身上。朱元璋看到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却首先犯了,十分羞愧,遂让人赶紧将刘伯温重新厚葬。
最后再说一下,据史书记载,在刘伯温死后,刘伯温两个儿子也先后被杀,自此刘伯温一门绝后。刘伯温的长子:刘琏,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刘伯温的次子:刘璟,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刘伯温的家谱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
总结:不管刘伯温之死和朱元璋有没有关系,但是,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对功臣非常苛刻,而且诛杀大臣也是事实,可惜刘伯温忠诚一生,奈何最后的封号也不是得自当朝,而是在明武宗时期追加的,这一点也让人不免心寒,而更加让人心碎的是作为开国元老的刘伯温死后,就连仅留的后人也被杀害。
结语:对此你怎么看?
最后欢迎大家订阅轮回千百,喜欢我的读者朋友记得收藏、评论、转发、点赞,谢谢支持。
主角陆渊穿越到明朝洪武年代的小说叫《终极暗卫》,具体如下:、第一百五十章,陆渊惊愕的发现,在这个世界所有一切,皆被王朝统治。穿越大明洪武十八年,陆渊无奈自曝穿越者身份。
2、《终极暗卫》作者是凌晨。
1 文言文乞者王翁传翻译
洒口王氏,是樵县的世家大族。
他们的先祖王翁,曾经行乞到拏口陈长者家门口。一会儿门打开了,一个小丫鬟捧一盆水,向外倒。
发出了铿锵的声音,一看,是一个(落地)的金钏。翁非常高兴,(但)又想到这个金钏一定是陈家主妇洗梳装扮时放到盆中的,但丫鬟不知道,如果主妇找不到金钏,就会怀疑丫鬟偷了,或许会狠狠地鞭打她。
我是一贫穷的人,意外地得到贵重的东西,不一定能享用,而且连累了丫鬟,以至于有不测,很不吉祥。于是留下来等待。
过了很长时间,隐隐地听到门内有喧哗声,好像有叱责的声音。一会儿,刚才那个丫鬟出来了,血流满面,朝着河水便要投水自杀。
王翁急忙上前,抱住她问其中的缘故。丫鬟更加用力往里跳,说:“主妇丢失金钏,却枉冤我偷了。
我哪里去找金钏?与其被打死,不如跳河淹死。“王翁说:“然而金钏在,不要担心。”
于是从袖子里拿出金钏,让她拿着进屋,并且说:“我在这里等你很长时间了。”丫鬟进去报告,主妇认为是欺骗(她),派一个仆人出来问王翁,(王翁)详细地据实回答。
事情报告给长者,长者问:“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人?”马上叫(王翁)进来,居然是青年男子。于是就问:“你能为我做事吗?”(王翁)回答说:“非常愿意!”于是让他掌管门户检查,王翁很快就胜任了。
于是又让他进入市场做生意,征收租赋,(王翁)又很快就称职了。长者更加高兴,于是把所救丫鬟许配给他做妻子,并且让他掌管田庄租种土地,王翁更是竭尽全力用严谨认真忠于职守的行为态度来报答长者。
长者知道王翁值得信任,更加信任喜欢他,用对待家人的礼节对待他,诸如钱粮计算的重要事情,全都托付给他。 王翁在陈长者家做事很长时间了,逐渐有钱了,而且所娶的丫鬟生了几个孩子。
孩子长大后,就让他们分别去做生意,不久就富裕起来了,积累大批资产。于是王翁辞掉了陈家事务,带着丫鬟和孩子回到洒口,成为富裕的家庭。
王翁享年八九十岁,孙辈曾孙辈读书的生员有十几个,现在门第人文的昌盛之气,与陈家不相上下。噫!一个乞丐得到价值数十金的金钏,可以吃饱饭了,却退还它是为什么呢?愚山子说:王翁不仅仅是廉洁的,而且是仁义聪明的:王翁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廉洁;估计主妇会狠狠地打丫鬟,丫鬟着急将死,而等候她出来救她,以至于洗刷了她的冤屈,让她逃脱灾祸,是仁义;救了丫鬟又娶了丫鬟,是智慧。
有人说:王氏是世家大族,但他们的祖先贫穷,到了当乞丐的地步。这是他们子孙后代所避讳的,而你曝光它,恐怕不行吧?(愚山子)说:不是这样的!人只有凭他可以流传的操守而闻名,也只有凭可以尊敬的品格而尊贵。
名声和尊贵与他的遭遇没有关系,而与他的贤德和不贤德有关系。像王翁所做的,是自古以来的大贤德。
王氏子孙应当世代学习它,又避讳什么呢?那些行为不合道德的,即使地位显贵的,就像曹操、秦桧之类的人,才是真正的乞丐也不愿成为的人,也是他们的子孙以他们为祖先而感到羞耻的人。
2 文言文乞者王翁传翻译洒口王氏,是樵县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先祖王翁,曾经行乞到拏口陈长者家门口。一会儿门打开了,一个小丫鬟捧一盆水,向外倒。发出了铿锵的声音,一看,是一个(落地)的金钏。翁非常高兴,(但)又想到这个金钏一定是陈家主妇洗梳装扮时放到盆中的,但丫鬟不知道,如果主妇找不到金钏,就会怀疑丫鬟偷了,或许会狠狠地鞭打她。我是一贫穷的人,意外地得到贵重的东西,不一定能享用,而且连累了丫鬟,以至于有不测,很不吉祥。于是留下来等待。过了很长时间,隐隐地听到门内有喧哗声,好像有叱责的声音。一会儿,刚才那个丫鬟出来了,血流满面,朝着河水便要投水自杀。王翁急忙上前,抱住她问其中的缘故。丫鬟更加用力往里跳,说:“主妇丢失金钏,却枉冤我偷了。我哪里去找金钏?与其被打死,不如跳河淹死。“王翁说:“然而金钏在,不要担心。”于是从袖子里拿出金钏,让她拿着进屋,并且说:“我在这里等你很长时间了。”丫鬟进去报告,主妇认为是欺骗(她),派一个仆人出来问王翁,(王翁)详细地据实回答。
事情报告给长者,长者问:“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人?”马上叫(王翁)进来,居然是青年男子。于是就问:“你能为我做事吗?”(王翁)回答说:“非常愿意!”于是让他掌管门户检查,王翁很快就胜任了。于是又让他进入市场做生意,征收租赋,(王翁)又很快就称职了。长者更加高兴,于是把所救丫鬟许配给他做妻子,并且让他掌管田庄租种土地,王翁更是竭尽全力用严谨认真忠于职守的行为态度来报答长者。长者知道王翁值得信任,更加信任喜欢他,用对待家人的礼节对待他,诸如钱粮计算的重要事情,全都托付给他。
王翁在陈长者家做事很长时间了,逐渐有钱了,而且所娶的丫鬟生了几个孩子。孩子长大后,就让他们分别去做生意,不久就富裕起来了,积累大批资产。于是王翁辞掉了陈家事务,带着丫鬟和孩子回到洒口,成为富裕的家庭。王翁享年八九十岁,孙辈曾孙辈读书的生员有十几个,现在门第人文的昌盛之气,与陈家不相上下。
噫!一个乞丐得到价值数十金的金钏,可以吃饱饭了,却退还它是为什么呢?愚山子说:王翁不仅仅是廉洁的,而且是仁义聪明的:王翁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廉洁;估计主妇会狠狠地打丫鬟,丫鬟着急将死,而等候她出来救她,以至于洗刷了她的冤屈,让她逃脱灾祸,是仁义;救了丫鬟又娶了丫鬟,是智慧。有人说:王氏是世家大族,但他们的祖先贫穷,到了当乞丐的地步。这是他们子孙后代所避讳的,而你曝光它,恐怕不行吧?(愚山子)说:不是这样的!人只有凭他可以流传的操守而闻名,也只有凭可以尊敬的品格而尊贵。名声和尊贵与他的遭遇没有关系,而与他的贤德和不贤德有关系。像王翁所做的,是自古以来的大贤德。王氏子孙应当世代学习它,又避讳什么呢?那些行为不合道德的,即使地位显贵的,就像曹操、秦桧之类的人,才是真正的乞丐也不愿成为的人,也是他们的子孙以他们为祖先而感到羞耻的人。
3 文言文‘朱买臣传’‘绝缨者言’‘弈喻’‘画竹’的翻译1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日常就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逢着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拿着那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罢了!”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这才)惊慌害怕起来。
2楚庄王设酒宴赏赐他的群臣。天黑下来时,酒也喝足了,旁边侍候的人大都醉了,大殿上的蜡烛也灭了,这时有人在暗中拉扯王后的衣服。王后摸到他的帽缨给揪了下来,对楚王说:“这会蜡烛灭了,有人拉扯我的衣裳,我摸到他的帽缨揪下来了。赶快叫人拿烛火来,看被揪了帽缨的是谁。”楚王说:“别说了(译‘打住’亦可)!”马上发出令来:“和我一起喝酒,不把帽缨揪下来,我就不高兴啦。”于是,没有一个人有帽缨了,也就不知道被王后揪下帽缨的是谁了。这样,楚庄王又与群臣欢乐饮酒,直到宴会结束。后来吴国兴兵攻打楚国,有一个人在战斗中常打头阵,五次冲—锋打退敌人,取到敌方将军的头献给楚王。楚王感到奇怪而问他道: “我对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恩宠,你为何对我这么好呢?”回答说: “我,就是早先在殿上被揪下帽缨的那个人啊。当时就应该受刑而死,至今负疚很久了,没能有所报效。现在有幸能做一个臣子理应做的事,还可以为您战胜吴国而使楚国强大。”《诗经》上说:“广阔的水潭啊,芦苇多么丰茂。”说的是宽阔伟大的胸襟,什么都能容得下的。
3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到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4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4 《朱买臣传》全文及翻译原文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
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
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是时,方筑朔方,公孙弘谏,以为罢敝中国。
上使买臣难诎弘,语在《弘传》。后买臣坐事免,久之,召待诏。
是时,东越数反复,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
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上拜买臣会稽太守。
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诏买臣到郡,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须诏书到,军与俱进。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
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
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
"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
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
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
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居岁余,买臣受诏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征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数年,坐法免官,复为丞相长史。张汤为御史大夫。
始,买臣与严助俱侍中,贵用事,汤尚为小吏,趋走买臣等前。后汤以延尉治淮南狱,排陷严助,买臣怨汤。
及买臣为长史,汤数行丞相事,知买臣素贵,故陵折之。买臣见汤,坐床上弗为礼。
买臣深怨,常欲死之。后遂告汤阴事,汤自杀,上亦诛买臣。
买臣子山拊官至郡守,右扶风。白话释文 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家里贫困,喜爱读书;不善于置办财产家业,常常割草砍柴卖了来购取粮食。
担着一捆柴,边走边高声诵读文章;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随着他,多次阻止朱买臣,让他不要在路上高声歌唱,朱买臣歌唱声更大,妻子对此感到羞愧,要求离开他,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命该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你辛苦了很久了,等我富贵了,我要报答你的功劳。”妻子气愤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终就是饿死在沟里罢了,怎么能够富贵呢!”朱买臣没办法留住她,就听任她离开了。
之后,朱买臣一个在道路上边走边唱,背着柴在墓间行走。他的前妻和他都去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召唤给他饭吃。
几年后,朱买臣跟随上计吏当差,押送重车到了长安。上计吏到朝廷上书后,皇上的回复迟迟不下,他们只好在公车府等待诏书,粮食用完了,上计吏最后变得像乞丐一样去讨要粮食。
正好同乡严助很得宠幸,举荐朱买臣;得到召见,在皇上面前讲解《春秋》、《楚辞》,皇上很高兴;任命朱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同为侍中。后来朱买臣犯了事被免职。
很久后,重被召见到朝廷等待重新任职……皇上任命朱买臣担任会稽太守。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常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
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正值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
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对此感到奇怪,就上前拿那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
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
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才惊怕起来,派人前去告诉守丞,彼此相互推拥着排成队列到中庭拜谒朱买臣。会稽守丞听说太守将要到了,发动百姓清除道路;县吏一起送行和迎接的车辆达一百多辆。
进入吴县境内,朱买臣见到他原来的老婆,夫妻二人正在修整道路;朱买臣停下车,叫后面的车辆载上他们夫妻一起到太守府,把他们安置在园里,供应他们饮食。住了一个月,那女人就上吊死了,朱买臣给她丈夫钱,让把她安葬了。
又全部找来以前的熟人,与他们一同吃饭;那些对自己有恩的人,都一一报答。住了一年多,朱买臣接到诏书领军出征,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人一起打败东越国,。
5 筠溪翁传文言文翻译筠溪翁传
明归有光
原文
余居安亭。一日,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余往省之。见翁,颀然晳白,延余坐,瀹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余谢而还。久之,遂不相闻。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每展所予书,未尝不思翁也。今年春,张西卿从江上来,言翁居南澥浦,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侍婢生子,方呱呱。西卿状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
噫!余见翁时,岁暮,天风憭栗,野草枯黄。日将晡,余循去径还家。媪、儿子以远客至,具酒。见余挟书还,则皆喜。一二年,妻儿皆亡。而翁与余别,每劳人问死生。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加千岁人。
昔东坡先生为方山子传。其事多奇。余以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若筠溪翁,固在吴淞烟水间,岂方山子之谓哉?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岩处之高士也欤?
1、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把书架上的书全部赠给了我,大概有几百卷。
2、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与我家门中那些突然去世的人,老先生就好像是活了一千岁的人。
6 文言文《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宋史•苏云卿传》原文: 苏云卿,广汉人。
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
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 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
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
夜织屦,坚韧过革舄,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
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
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
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土锉竹几,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
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
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
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
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
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
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 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旦遣使迎伺,则扃户阒然,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帅、漕复命,浚拊几叹曰:“求之不早,实怀窃位之羞。”
作箴以识之,曰:“云卿风节,高于傅霖。予期与之,共济当今。
山潜水杳,邈不可寻。弗力弗早,予罪曷针。”
《宋史•苏云卿传》译文: 苏云卿,南宋汉州广汉(今四川广汉县)人,来到豫章的东湖,修筑庐舍居住在那里。(生卒年不详),苏翁以耕田种菜,织布编鞋为生。
他身长七尺,美髯垂胸,少言寡笑。 苏云卿见南昌东湖水面辽阔,草洲清悠,便在百花洲上结庐隐居,以清贫高洁为荣。
他披荆畚砾,开圃耕作,锄耘、培壅和灌溉都很有章法,蔬菜种得很好。既使是隆冬酷暑、草冻土焦之时,他的菜圃内也从不缺菜。
他种子的蔬菜除少量自食外,大部分都卖给菜商小贩,而且从不二价,所以卖得特别快。 他还在种菜之暇,常于夜间织草鞋卖,以补生活之用的不足。
他织的草鞋与众不同,鞋帮纳得很紧密,又用皮草作梁,使草鞋结实好穿,贫苦市民争相购买。因为他人勤价实,蔬菜和草鞋都畅销无滞,所以从无柴米之忧。
他在灌园之隙,或闲门高卧,或危坐终日,人们感到他的行为有些古怪,把他看成是一位奇人。苏云卿与近邻虽相敬如宾,交友也不分贵贱,却也很少向世人透露自己的身世,人们只知道他姓苏,便称他为“苏翁”。
苏翁年轻时,与张浚为布衣之交。张浚后来做了宰相,广揽天下名士。
派人骑著马,带上书信金钱礼品,通知豫章帅漕说:‘我的同乡苏云卿有管仲、乐毅的才华,希望你能亲自到他家拜望他。一定要为我把他给请出来。
’ 帅漕派人悄悄去访问,都说这里只有种田的苏翁,没有苏云卿这个人。帅漕便不带骑士随从,打扮成游士的样子,来到他家的菜园中。
这时,老人正拿著锄头在干活,没有注意他。帅漕走上前去拜了拜。
老人问:‘客人从哪里来?’便请他到屋里去。屋里很干净,一尘不染。
案上有《汉书》二册。客人恍然大悟,心想,这个老人一定是苏云卿了。
不一会,汲泉煮茗,两人谈得很投机。客人便问老人的老家在何处?回答说:‘广汉。
’‘张德远与您老同乡,您认得吗?’回答说:‘认得。’客人又问:‘你觉得张德元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说:‘贤人。
不过,很了解君子,却不大了解小人,德行有余而才干不足。’客人站起来说:‘张公叫我请您去与他共济大业。
’于是便把书信和礼物放在案上,一定要请他与自己同乘一辆车回去。苏云卿推辞,说他明天一早登门拜望客人。
第二天,官府派人来迎接苏云卿,只见门户紧闭。推门进去,书信尚未拆,礼物也没有打开,苏云卿已经不知去向了。
后来有人在昆仑山遇到他,看见他正在采药,非常逍遥,快乐自在。 补充资料: 苏圃的主人苏云卿,广汉(今属四川)人,南宋绍兴年间隐居于东湖的东洲上。
在洲上种菜织草鞋度日。当朝丞相张浚(就是与岳飞一道抗击金兵的著名将领)是他少年时的同乡好友,评价苏云卿为“管乐之才”,派人携书函金币邀他去京城共济大业(说白了就是做官),苏无法推辞,只好约定日期前往。
谁知到时官府派人迎请苏老先生时,却见“书币不启,家俱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后人赞其高洁,将其居住的小洲称为苏公圃。
南宋苏云卿,广汉人。宋高宗绍兴年间,来到豫章乐湖旁隐居,人称苏翁。
苏翁整年身穿麻布衣,足登茅草鞋,开荒辟地,以种菜为生,还时常周济别人。他年轻时与张浚结为布衣之交。
张浚做宰相后,派转运使带着钱财与亲笔信,去请苏云卿到京城作官,并嘱咐:“苏云卿不是短短。
7 息庵翁传 文言文翻译息庵翁,名叫志求,字文健,息庵是他的别号。他的先人是江西清江县人,后来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到了苏州,就在苏州安家了。息庵翁的祖父贻令先生因为擅长书法而在吴中很有名。息庵翁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在他祖父身边磨墨,伺候祖父写字,仿着祖父的字体写字,字写得很有精神且遒劲。他祖父非常惊讶,就教授他写字的方法。息庵翁为人清廉、正直,不符合礼法规定的不说、不做,亲朋好友都特别尊敬他。
息庵翁特别喜欢看书,一旦知道别人有好的古籍善本,就马上去借阅。他把自己的小屋装饰好后独自居住,在桌上点一炉香,放一瓶水,早晚抄录借来的书籍。然而息庵翁心中有雄心壮志,为自己不能及时有所作为而感到羞耻,听到秋风就不禁为这萧瑟所感染,马上扔掉笔站起身来,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等心情平复后却又继续抄书,最后也只是在家中郁郁不得志,他在雍正四年去世,被安葬在黄山。息庵翁由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他的子孙都很贫困,他的坟因此得不到修缮儿破败,坟周围种的树也很少,后人也很少去拜祭,但是息庵翁一生所抄录的书籍却都完好保存。
8 汉书的文言文翻译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译文 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人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以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郡守他为人仁爱,喜欢用感化的方法进行治理文翁发现蜀地偏僻狭小有蛮夷风气,便想引导教化他们他选拔明达有才能的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多人,亲自诫勉,将他们派遣到京城,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律令他还减少郡府开支,购买刀、布等蜀地物品,由计吏带着去送给博士几年后,蜀郡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起用他们担任高职,依次选拔,有的人官职达到郡守刺史 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学校,召来属县子弟作为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成绩优异的提拔担任郡县官吏,次等的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文翁常常选拔学官学僮,让他们在非正式场合任职每次出巡属县,从学校学生中挑选通晓经术行为端正的人与他一起前往,让他们传布教令,出入内府县邑吏民见此而感到荣耀,几年后,大家都争当学校学生,有的富人甚至为求当学校学生而愿出钱因此蜀地风气大变,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便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郡国设立学校从文翁开始 文翁死在蜀郡,当地吏民替他建立祠堂,每逢节气祭祀不断直到现在,巴蜀之人喜欢艺文礼乐,也是文翁教化的结果。
对明朝是否存在洪武之治,史学界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历史确实出现过洪武之治,因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1368—1398年)曾经有过一段盛世。由于明太祖统治期间以洪武作为年号,朱元璋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洪武之治。
另种观点认为,朱元璋为人残忍忮刻,疑心太重,杀人过滥,几乎应了元代郑廷玉的词所写那般: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臣谏,危时却要忠臣干。导致了君臣心不齐、官民心不聚,要想真正从乱到治绝非易事,毕竟朱元璋虽为中央集权之需,但以明初四大案血洗朝廷,其破坏程度不仅当时震惊朝野,也为后世之不齿。文官系统和武将系统被清洗,宰相遭罢,中央 破坏不堪,在应对地方藩王所发起的靖难之变的能力都没有的情况下,我们在此妄谈洪武之治,显然其客观性现实性很是存疑。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就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也并非毫无道理之说。
下面我们先分析一下两种说法的理由,再谈谈笔者的分析意见。
认为有洪武之治,主要理由有四:
一是实行改革吏治。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着手改革吏治,他首先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二是大力发展经济。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民户达1605万户,人口达6054万人,垦地面积达850万顷,为明朝后世的经济发展打下极为牢固的基础。
三是重视文化教育。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诏令天下立社学,府、州、县每五十50家要设社学一所,用于招收八到十五岁的民间儿童入学。儿童入学后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必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另外还要讲习社会之礼。但是由于太祖本人文化水平不高,而将许多自己所厌恶的语句(如民贵君轻)一一删去。而明科举之八股文亦是呆板之至。整体而言,洪武年间文化教育虽不若唐宋之风,但对于元末之文化衰退而言,朱元璋之功亦不可小觑。
四是强化对外军事。为了彻底解决蒙元贵族的残余势力,洪武帝从明朝建立开始就不断北伐。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追击北元残余势力,俘虏丞相脱火赤以下一万余人,北元皇帝逃到漠北几百里外。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再次北伐,于沈欲口大破元军主力王保保,俘虏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韩扎儿等十万余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越过长城,轻骑雪夜奔驰,偷袭元军大寨,最后在蒙古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北元残余势力八万人。蒙古从此一蹶不振,分裂为鞑靼、瓦刺、兀良哈三大部。正是这些举措,使得明朝伊始就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认为洪武之治根本不存在的观点,理由主要是:第一,朱元璋的出身经历及胸怀眼界所限。出身寒微、放过牛、当过和尚的朱元璋,确实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纵横捭阖,力挫群雄,终于平定四海,统一宇内。但也正因为他出身草根缘故,鸡肠狗肚,心胸狭窄。故天下底定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宿将自然都爵高位显,权尊势重。朱元璋害怕这些人功高震主,于是有计划地屠戮功臣,大有不赶尽杀绝决不停手之势。宰相胡惟庸谋反一案,先后有3万余人罹难被杀;蓝玉谋反一案,又有15万人丢了性命。平心而论,胡惟庸身为宰辅,已位极人臣,他怎敢觊觎天子宝座?蓝玉不过一赳赳武夫,恃势凌人则有之,要夺大明江山,证据显然不足。更何况他们不在干戈纷扰时谋反,却在天下一统之后篡逆,天下岂有如此笨伯哉?朱元璋简直杀红了眼睛,甚至他的亲侄朱文正、外甥李文忠都死在他的屠刀之下。一时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幕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连性命都难以保全,谁还肯为天子尽忠?!
第二,朱元璋采取极端手段控制官为民意。对于手无寸铁的儒士,朱元璋也刻意防范。为了侦察别人隐私,他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莘莘士子的举手投足,都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之下。博士钱宰奉调赴南京编纂《孟子节文》,公余之暇,信口吟了一首诗。不料隔墙有耳,早已被特务录在纸上,报告给了朱元璋。次日上朝时,朱元璋指着诗中的嫌字说,你的诗写得不错,只是朕并没有嫌你,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手足无措,连忙叩头谢罪。国子祭酒宋讷一天因小事闷闷不乐,特务在门缝里觑得明白,照实画了下来。次日朱元璋问他因何生气,宋讷如实回答,并问皇帝何以知晓。朱元璋莞尔一笑,拿出了画像,宋讷不由得大惊失色。弘文馆学士罗复仁老实木讷,却直言敢谏,只因他原是陈友谅的部下,朱元璋心存芥蒂,竟亲自到他家查看。见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才放下心来,夸奖他恪守官箴,一尘不染,又命人给他换了一套大房子。当然,这种旷古恩典只是例外。试想,仅依靠压服制服管服的局势,焉能是可以高枕无忧的环境?深陷疑心疑虑疑忌的心理,岂能是放心用人的氛围?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当时,朱元璋连起码信任都不存,何以换来将臣学士的精忠报国?单凭朱元璋一人之力是不可能真正建起宏伟基业并大治天下的。
两种说法,笔者看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是都对也都不对。说对,是指无论哪种说法都摆出了事实,都言明了真相。说不对,是指二者都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忽视或忘记了另一面。譬如说,朱元璋即位之初,确实施展了他的雄才大略,并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重视军事,关注民生,使得整个明洪武时期(1368—1398年),百姓充实,府库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大兴屯田,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明史·食货志》)。后来能得到清康熙帝嘉其治隆唐宋,也是实至名归,不属谬赞。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朱元璋在治国期间,也确实出现了许多政策失误、决策失败之处,一定程度伤害或破坏了大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的局面,让期望中的洪武之治迟迟未能真正到来。
有成就未必就是已经实现大治;有失误未必就不能谈论功绩。多样性复杂化的人格特点,才是真实的历史的朱元璋。没有他的雄才大略与尽力实践,就不可能有大明王朝两百多年历史的坚实基础;同样,不看到他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就无法真正了解和看透明朝成败兴衰的历史。倘若,非要说明朝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就是洪武之治,笔者也无话可说。毕竟,我们今人探讨历史、研究事件,都只能基于史料、源于分析,无法穿越明朝去探个究竟、闹个明白。只是在我们心中会产生些许遗憾----若真属大治的年代,似乎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有些毁誉参半了,根本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辉煌灿烂令人敬佩……
洪武(1368-1398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的年号,康熙(1662-1722年)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的年号,所以洪武更早,早294年。
本文2023-08-20 21:35: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