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丸,归脾丸,桂枝茯苓丸,张仲景都爱用的茯苓,全村人的希望
话说有一个偏远的村庄,叫利水村。村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以帮人除湿为业,湿邪为患,去如抽丝,极其困难,导致湿邪泛滥,内外交困,村民们疲于应付,屡屡战败。这时候村里出了个穷小子,骨骼清奇,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它的名字叫茯苓。它背负全村人的希望。
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我们前面说湿气的内因在于肺,脾,肾,都被它恰好针对。而且它没有寒热偏盛,对于不管是湿热,或者寒湿,都能使用。茯苓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主治水湿泛滥导致的脾胃虚弱,胃口差,呕吐腹泻,水肿,胀满,失眠健忘,心悸不安等。
为啥说茯苓是全村人的希望呢?
《世补斋医书》记载:“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下面我们就举几个茯苓的经典方子吧。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作用是温阳化气,利湿行水。全方就五味药。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导致的头痛,烦渴却不欲饮水,甚至饮水即吐,气短咳嗽,水肿,小便不利等。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作用也是温阳利水。全方五味药,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导致的水湿内停,头晕目眩,四肢沉重,怕冷,浮肿腰以下明显,腹痛腹泻等。舌淡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
五苓散和真武汤都有温阳化水的效果,温阳五苓散用的是桂枝,而真武汤用的是生姜和附子,温阳效果的话明显真武汤更胜一筹,五苓散主要用于蓄水证,也就是水湿内停,停了怎么办,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所以症状中会有心烦口渴,但是不想喝水这样的矛盾存在。而真武汤则用于阳虚水泛证,更侧重温阳而利水,附子有大热,如果四肢怕冷有明显阳虚症状,还是用真武汤吧。
苓桂术甘汤,同样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用于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全方就四味药,全在名字当中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再一次出现了桂枝与茯苓的搭配。苓桂术甘汤比五苓散少了猪苓,泽泻两个利水药物而加入了甘草,甘草与桂枝合用中医叫“辛甘化阳”,桂枝和甘草,桂枝和茯苓这样的组合,你会在很多经典老方中看到,他们就像一个词组,在一起必有相应功效。甘草与白术合用,益气健脾除湿,起到“培土制水”的功效。
还有两个经典方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都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都用到了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这四味药,整体思路就是健脾除湿,侧重点稍有不同。四君子汤就四味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而参苓白术散方中有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陈皮,莲子,甘草,山药,砂仁,薏苡仁,桔梗,大枣。很明显四君子汤更侧重于益气健脾。而参苓白术散方中药味众多,有健脾胃,有除湿,有补气,有行气,还有载药上行的桔梗,能兼顾肺气虚等症状,所以参苓白术散在中医方济中有“培土生金”之称,土为脾,金为肺,参苓白术散补脾且益肺。
茯苓相关的方子很多,光在中医经典古籍记载的就不在少数,例如桂枝茯苓丸,归脾汤,逍遥散,二陈汤等。
[通治方]
缪仲淳:梦遗,大封髓丹仲淳屡用之验。
黄柏(去皮,蜜炙)250克 砂仁120克(最后炒入药末中) 甘草60克 远志肉(甘草汁煮,去骨)60克 猪苓30克 白茯苓45克 莲须60克 山茱萸90克 北五味子(去枯者)45克
共为末,蜜丸,如桐于大。每服70丸。
--《广笔记》卷二
王清任:刺猬皮散,治遗精,梦而后遗,不梦而遗,虚实皆效。
刺猬皮1个,瓦上焙乾为末,黄酒调,早服。实在效,真难吃。
--《医林改错》卷下
[辨证方]
1、寒 证
张仲景:桂枝龙骨牡顺汤,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花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花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9克 甘草6克(炙) 大枣4枚 龙骨 牡蛎各9克
上7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温3服。
--《金匮要略》卷上
程国彭:清心丸,清心火,泻相火,安神定志,止梦泄。
生地(酒洗)120克 丹参60克 黄柏15克 牡蛎 山药 枣仁(炒) 茯苓 茯神 麦冬各45克 北五味子 车前子 远志各30克
用金樱膏为丸。每服9克,开水下。
--《医学心悟》卷四
陶承熹:梦遗方。
黄柏90克 熟地 麦冬 枸杞 萸肉 天冬各45克 鱼鳔90克(炒) 莲须 五味子各24克 车前子15克
上为末,蜜丸;或金樱膏丸,梧子大。空心清汤下9克,药完病愈。
--《惠直堂经验方》卷二
钱峻:瑞本丸,专治梦遗。
苦参 黄柏各60克 牡蛎 蛤粉 葛根 白螺蛳壳(锻) 青蒿各30克
神曲为丸,如梧子大。空心白汤下70丸。却酒一个月,终剂而愈。
--《经验丹方汇编》
2、虚 证
陈乐天:种子奇方,凡梦遗滑泻,真精亏损者,服之神验。有火者相宜。
沙苑蒺黎240克(微焙,120克为末入药,120克为膏入蜜) 川续断(酒蒸)60克 菟丝子90克(酒煮见丝) 山茱萸肉(生用) 芡实粉(生用) 莲须(生用)各120克 覆盆子(生用) 甘枸杞子各60克
前末以蒺藜膏,同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15克,空腹淡盐汤下。
--《回生集》卷上
陈士铎:人有用心过度,心动不宁,以致梦遗者,其症口渴舌干,面红颧赤,眼闭即遗,一夜有遗数次者,疲倦困顿,人以为肾虚之过也,谁知是心虚之故乎。方用静心汤。
人参9克 白术15克 茯神15克 炒枣仁 山药各30克 芡实30克 甘草1.5克 当归9克 北五味子10粒 麦冬15克
水煎服。2剂遗止,10剂永不再遗也。
--《辨证奇闻》卷五
青浦君:治男子遗精。
白茯苓30克 茯神30克 远志15克 龙骨15克 牡蛎粉60克
共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空心盐汤送下。
--《寿世编》卷七
李梃:芡实丸。鸡头实500个,七夕莲花须、山茱萸各30克,沙苑白蒺藜150个,覆盆子60克,五花龙骨15克,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0~70丸,空心莲肉煎汤送下。治梦泄及阳虚未交先泄者,神效。
--《医学入门》卷七
陈士铎:人有朝朝纵欲,渔色不厌,遂至梦遗不能止。其症腰足瘦弱,骨内酸疼,夜热自汗,终宵不干,人以为肾火之作祟也,谁知是肾水之涸竭乎。方用旺水汤。
熟地30克 沙参15克 北五味子3克 山药30克 芡实30克 茯苓15克 地骨皮9克
水煎服。连服4剂不遗矣。
--《辨证奇闻》卷五
陈士铎:人有素常纵欲,又加劳心思虑终宵,仍然交合,以致梦遗不止。其症口渴引水,多饮又复不爽,卧不安枕,易恐易惧,舌上生疮,脚心冰冷,腰酸若空,脚颤难立,骨蒸潮热,神昏魂越,人以为心肾之虚也,谁知是心肾二经之火一齐俱动乎。方用两益止遗汤。
人参30克 熟地60克 山药30克 芡实30克 白术30克 生枣仁30克 黄连1.5克 肉桂1.5克
水煎服。2剂遗即止,服2月,诸症痊愈。
--《辨证奇闻》卷五
李梃:秘元丹,助阳清明,正精气不固,治冷气攻心,腹疼泄泻,自汗遗溺,阳衰足冷,真气不足,一切内虚里寒等症。
白龙骨60克 诃子10枚 砂仁 辰砂各30克
为末,糯米粥丸芡实大。空心酒下2丸,临卧熟水下3丸。忌葱、茶、韭。
--《医学入门》卷七
[食疗方]
孙思邈:治虚劳尿精方。
韭子60克 稻米90克
上2味,以水2400毫升,煮如粥,取汁1200毫升,为3服。精溢同此。
--《千金要方》卷十九
李梃:芡实粥。《液》云:鸡头实和米作粥,空心食之,可以益精强志,聪明耳目。用粳米30克,入芡实90克;或莲肉、山药俱可煮粥。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医学入门》卷三
贲门癌
概述
贲门癌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发病率也很高,据这些地区及肿瘤研治机构的统计,食管癌与贲门癌的比例约为2∶1。正确的贲门癌定义是发生在胃贲门部,也就是食管胃交界线下约2cm范围内的腺癌。它是胃癌的特殊类型,应和食管下段癌区分。但是它又与其他部位的胃癌不同,具有自己的解剖学组织学特性和临床表现,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较差的外科治疗效果。
诊断
脱落细胞学诊断贲门癌的阳性率比食管癌低,这也是贲门的圆锥形解剖特点造成球囊不易接触肿瘤所致,改用较大球囊后诊断率有所提高。
X线钡造影是诊断贲门癌的主要手段。早期表现为细微的粘膜改变,小的溃疡龛影以及不太明显而恒定存在的充盈缺损。在早期病例中必须行纤维胃镜检查合并涂刷细胞学及活检病理,始能确诊。晚期病例X线所见明确,包括软组织影、粘膜破坏、溃疡、龛影、充盈缺损、贲门通道扭曲狭窄、下段食管受侵、以及胃底大小弯胃体皆有浸润胃壁发僵胃体积缩小。
治疗措施
(一)贲门癌的手术适应证
迄今为止,手术治疗是公认的贲门癌的首选治疗。由于其组织学为腺癌或粘液腺癌,放射治疗几乎无效,化学治疗效果也甚微。贲门癌手术适应证:①经X线、细胞学及内镜确诊;②超声检查、腹部CT扫描或腹腔镜检除外淋巴结、肝、肾上腺、网膜、腹膜及盆腔转移,无腹水;③一般情况中等以上,无重大心肺或其他脏器合并症。
由于贲门的解剖学特点,与肝、脾、横结肠、胰尾、肾、肾上腺、小肠、膈肌、后腹膜等诸多脏器相邻,又具有丰富的淋巴引流,向上入纵隔,向下沿大弯及小弯两条主要通道扩散,还可在胃壁内浸润,甚至达到全胃,因此一般的消化道造影不可能显示全部上述各个进程,应用发泡剂双重对比造影,可以清楚显示肿块、软组织影、粘膜破坏、溃疡、胃壁增厚的范围等,但X线改变常要比实际情况轻。应用腹部CT,可以了解肿物与周围器官之关系,但是比较食管的CT所见,贲门癌的阳性发现往往不太肯定,譬如是否侵及胰,往往判断不正确,CT怀疑有胰尾浸润而实际并无粘连,CT认为与胰无关联,但开腹肿瘤与胰浸润粘连成团。CT有助于发现肝转移,但对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就不太准确。总之,在术前判断贲门癌之发展程度,估计其切除可能性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是临床到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为了不使病人失去治疗机会。腹部B超、CT以及食管胃造影等检查的阳性发现,除非确证已有广泛扩散转移,都应给予探查,争取切除病变并恢复消化道连续性。
(二)贲门癌的手术途径及方法
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习惯采用左胸后外侧标准开胸切口,经第7肋床或肋间,然后在左膈顶部以食管为轴心作辐射状切口开腹。此种径路,对贲门区显露良好,足以行次全胃切除及胃周及胃左血管的淋巴结清扫。如需要扩大切除范围,行全胃或合并切除脾、部分胰等,则可将该切口向前下延到上腹壁,切断左肋软骨弓膈肌及腹壁肌肉,很方便地变成胸腹联合切口,充分显露上腹部。
在心肺功能储备低下和高龄病人中,可以采用颈腹二切口非开胸食管内翻拨脱部分胃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先开腹探查病变可以切除后,通过胃底或腹段食管开口将食管探条送到颈部,此时颈部食管已经显露,在准备作吻合部位之下方将食管结扎固定在探条上,切断上方食管,持续而均匀地牵拉探条,将食管自上而下翻转拔脱。游离胃常规切除部分胃,大弯剪裁成管状,经食管床上提入颈与食管吻合,这种手术的缺点是胃切除范围受限,可以导致胃侧切缘不净有残余癌。当纵隔过去有炎症,如淋巴结核而发生粘连时,会使翻转拔脱遇到困难,拔不动或是撕裂气管支气管膜部,发生后一种情况时需立即开胸修补,如事先已经估计拔脱有困难时,最好采用开胸切除的办法。
对心肺功能不足病人还有一种手术径路,就是联合胸骨正中切开和上腹正中切口,术中注意防止双侧胸膜破裂,并将心包自膈面游离,中线切开膈肌达食管裂孔,将心包前提显露后纵膈,然后常规将贲门癌及下段食管切除,残胃上提在后纵隔与食管吻合。此种切口显露后纵隔受一定限制,可以使用食管胃机械吻合器以保证吻合口质量。
常用的手术方法是近侧胃次全切除术。适应于贲门部肿瘤体积不大,沿小弯侵延不超过其全长的1/3时。手术具体操作如下:左后外第7肋床或肋间开胸,探查下段食管,然后以裂孔为轴心向左前切开膈肌、探腹,无肝、腹膜转移或广泛淋巴结转移时,沿大弯离断大网膜、左胃网膜动脉和胃脾韧带中的胃短动脉,离断左侧膈肌脚,完全显露下段食管,清除该部位(包括下肺韧带内)淋巴结。纱布垫开胰体及尾,显露胃左血管及其附近的淋巴结,仔细清扫淋巴结,结扎切断胃左血管,离断肝胃韧带,近侧胃完全游离,在大弯侧裁制胃管,如有胃缝合机可节省操作时间。要求切缘距肿瘤边不<5cm。将胃管顺时针旋转90°,然后与食管下残端对端吻合,里层是全层结节缝合,外层将胃浆肌层向上套叠包绕吻合口约2cm,如望远镜状。吻合前为防止胃口粘膜过长,外翻覆盖肌层边影响吻合操作,可先环状切开胃管口部肌层,此时松弛的粘膜由于远侧肌层回缩而如袖状裸露。充分作粘膜下层止血,齐远侧肌层平面剪除多余之粘膜,此时胃管口的粘膜正好与肌层相平,吻合时视野十分清晰,有助于严密对合。
肿瘤浸润超过胃小弯长度一半时需行全胃切除,需离断全部5组胃的血供,全胃切除后缝合十二指肠端,作食管空肠吻合术。最简单的是食管空肠端侧吻合,空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或者是Roux-Y食管空肠对端吻合,空肠空肠端侧吻合术。作者认为前者操作较简,空肠血运较后者保存更好。
如肿瘤已侵及胃脾韧带或胰尾,则可在次全或全胃切除同时行脾、胰尾切除术。注意妥善缝合胰的切断面,最好再用大网膜覆盖,以防止发生胰管瘘。
贲门癌手术治疗时胃切除范围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有主张一律行全胃切除,有的作者主张整块切除全胃、脾、胰尾、网膜及区域淋巴结取得改进的生存。也有比较次全及全胃切除术后疗效,发现两者之存活率并无差别,建议仅在肿瘤累及胃体时作全胃切除。还有的作者发现在全胃切除术时预防性脾切除对有脾门淋巴结转移者并不无益于长期生存,而对无脾门淋巴结转移病例,未作脾切除的反而存活率高。脾切除组还存在术后感染率高,复发死亡较快等现象。医科院肿瘤医院937例报告中,有10例行全胃切除术。其中9例在1年内死亡,1例没有活过2年。胃次全切除合并切除脾、胰尾者20例。术后死亡2例,有2例存活5年以上(1例6年,另1例8年)。作者同意一些人的观点,贲门癌由于就诊时多数已属晚期,早已存在淋巴结转移,根治手术是无助益的。假如肿瘤确实还是局限时,根治手术又无必要。对于局限于贲门部不超过小弯长度的1/3的病变,应行胃次全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是比较合适的治疗方针。
(三)贲门癌的外科治疗近远期疗效
贲门癌的手术疗效比食管癌要差。国内三大组切除率737%~821%,切除死亡率17%~24%。三大组的5年生存率190%~240%,10年生存率86%~143%。
影响贲门癌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是否浸润浆膜以及切除性质(根治或姑息)。贲门癌的国际TNM分期,由于综合了前两个可变因素,同样是预测病人转归的有效指标。
(四)残胃贲门癌
远侧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囊发生癌的报告日益增多。其发生率为055%~89%,其中发生在贲门部的占全部的164%~585%,残胃贲门癌在贲门癌中的发生率为15%~27%。
残胃癌的定义:
1首次胃次全切除是治疗良性疾病,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2距首次胃部分切除到发生癌瘤间隔期不少于5年。一般认为多发生于毕氏Ⅱ式术后,但也有持相反意见的。首次胃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十二指肠液反流刺激,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的存在皆为可能的诱因。
病理改变
(一)大体分型
1进展期 胃肠道分型一般沿用Borrman分型,其基本分类的蕈状、溃疡Ⅰ型、溃疡Ⅱ型与浸润型。我国作者据此对贲门癌分为4型。①隆起型:肿瘤为边缘较清晰的向腔内隆起的肿块,呈菜花、结节巨块或息肉状,可有浅溃疡;②局限溃疡型:肿瘤为深溃疡,边缘组织如围堤状隆起,切面与正常组织境界清晰;③浸润溃疡型:溃疡之边缘不清晰,切面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④浸润型:肿瘤在贲门壁内浸润生长,受累处均匀增厚,与周围组织无界限,周围粘膜常呈放射状收缩。
大体分型与组织学类型有关,①、②两型以高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较多。浸润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的比例增多。浸润型则多数是低分化弥漫型的腺癌或粘液腺癌。外科治疗预后以隆起型最好,局限溃疡型第二,浸润溃疡型较差,浸润型最差。
贲门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有二类:腺癌与有明显粘液分泌的粘液腺癌。此二类又根据分化程度各自分为高分化、低分化和弥漫型三个亚型。分化程度之高低与手术预后关系密切。除了腺癌与粘液腺癌、贲门癌还有一些少见的组织学类型,如腺鳞癌、未分化癌、类癌(嗜银细胞癌)以及癌肉瘤等。
2早期 早期贲门癌大体形态与胃其他部位和食管的早期癌相似。可以简单分为三型,①凹陷型:癌瘤部粘膜呈不规则的轻度凹陷,有少数为浅溃疡,与周围正常粘膜分界不明确,镜下分化常较差;②隆起型:癌变部粘膜增厚粗糙,稍有隆起,部分表现为斑块、结节或息肉状,以高分化腺癌占多数;③隐伏型:病变部粘膜颜色略深,质地略粗,此外大体无明显改变,经组织学检查始确诊,是3型中比较最早的形态。
(二)贲门癌的组织发生
过去胃癌的组织发生学中,胃溃疡、胃息肉(腺瘤)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皆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期病变。近年的研究发现上述几种情况发生癌变的机会很小。特别是在贲门部这三种情况比胃的其他部分更少发生。所以显然与贲门癌的组织发生关系不大。
目前比较被承认的观点是贲门癌起源于贲门腺的颈部干细胞,因有多方向分化的潜能,可以形成具有贲门或腺上皮特点的腺癌。多数贲门癌的光镜、电镜和组化研究发现是混合型,是该观点的有力支持,不典型增生是贲门癌的癌前病变,它也是在上述与贲门癌发病有关的溃疡、息肉、萎缩性胃炎共有的关键病理过程。当他们发生不典型增生的改变时才可能癌变,其中结肠型化生多数具有不典型增生的性质。
贲门癌的临床病理发期
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修改后的胃癌TNM分期法。
临床表现
早期贲门癌病人缺乏明确的特征性症状。上腹部不适、轻度食后饱胀、消化不良、心窝部隐痛等症状,都易与消化性溃疡症状相混淆,引不起病人的重视,吃些胃药应付一下。一直到吞咽困难加重始促使病人就医。贲门癌另一始发症状是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是柏油便。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或伴随虚脱休克,或表现重度贫血。此种情况的发生率约占病人的5%。由于缺乏梗噎症状,此种病人易被误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由腹部外科医师手术,术中方始确诊。也正是因为多数系急诊手术,各方面准备不够充分,这类病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疗效不良。晚期病例除了吞咽困难,还可出现上腹和腰背的持续隐痛,表明癌瘤已累及胰腺等腹膜后组织,是为手术的禁忌证。
早期贲门癌病人并无阳性体征,中晚期病人可见贫血、低血浆蛋白、消瘦甚至脱水。如果腹部出现包块、肝大、腹水征、盆腔肿物(肛门指诊),都系不适于手术的象征。
鉴别诊断
贲门癌的鉴别诊断包括贲门痉挛(贲门失弛缓症)、食管下段慢性炎症导致的狭窄,以及贲门部消化溃疡等。贲门痉挛病例的临床特点是年轻、病史长、吞咽困难病史长,但仍能保持中等的健康状况。X线食管造影可见对称光滑的贲门上方漏斗形狭窄及其近侧段食管高度扩张。
下段食管炎常伴随有裂孔疝及胃液反流,病人有长期烧心反酸史,体态多矮胖,炎症时间长引发瘢痕狭窄,出现吞咽障碍。X线钡餐表现下段食管贲门狭窄,粘膜可以不整,食管镜检查见到炎症肉芽和瘢痕,肉眼有时与癌不易区分。反复多点活检如一直为阴性结果,可以确诊。
转移与扩散
1直接浸润漫延 波及食管下端胃的其他部分,如裂孔部膈肌、肝左叶、肝胃韧带、胰尾、脾门、脾以及其他腹膜后结构。
2淋巴道转移 如转移到贲门壁内,尤其是粘膜下和浆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与食管淋巴网交通,汇集而成壁外淋巴管,向上引流纵隔,向下引流腹腔丛,最后进入胸导管。有作者提出贲门的3条淋巴引流系统:①升干,沿食管壁上行至纵隔;②右干,从胃小弯沿胃左血管和贲门食管支到腹腔动脉旁;③左干,向后壁沿大弯到胰上缘和腹膜后。又可分大弯支、后胃支及膈支。各系统沿线皆有淋巴结。属第一站的是贲门旁(左、右)、下段食管旁及胃小弯淋巴结,第二站有胃左血管旁、脾血管旁及网膜淋巴结。远处者有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旁、肝门区、纵隔及锁上淋巴结。
3血运转移 ①经过门静脉入肝,通过下腔静脉入体循环;②经器官间静脉径路直接入体循环。前者是最常见转移通路。
4种植 癌细胞可脱落种植到腹膜、网膜、盆腔等处,可伴发血性腹水。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圭臬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他根据多年行医的经验加上前人医书的药方著有《伤寒杂病论》,此书也是后代学医者必学的经典著作。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每逢初一、十五,身为朝廷命官的张仲景都会在大堂上给百姓看病。看病应该去药店找郎中,怎么会在官府的衙门呢?原来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从小喜欢看书,博览群书的他不喜欢仕途,却敬佩郎中,他看到郎中能把生病卧床不起的人调理到生龙活虎、神采奕奕,感觉很神奇。他平时就把精力大多放在读医书上面,家人看到这种情况就送他去医馆做学徒。
10岁的张仲景就跟随师父采药、晒药,师父看的每一个病人,张仲景都详细记录病人的情况和服药后的状况。如果听说哪里有出奇的药方,他也赶紧去询问做记录。他不但跟师父学,还读了很多前人的医书,很快他的医术在当地就很有名了。
古代有一种推荐制度叫作举孝廉,喜欢做医生的张仲景被举荐做了太守。古代的官员不能随便到百姓家,但是很多病人请不起郎中。所以张仲景就开了先例,初一、十五可以免费问诊。直到现在人们去看中医还说某某大夫今日坐堂问诊。
东汉末年是极为动荡的年代,各种征战弄得民不聊生,逃难的百姓流离失所。这样更加剧了疫病的流行,很多人在逃荒途中生病死去。就连张仲景自己的大家族,不过十年的光景,从原来的200余口人只剩下了70余口。张仲景仔细调查了这些人的死亡原因,发现大多数人是伤寒病而死亡的。
他无法控制战争,但是对于流行的瘟疫却暗自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伤寒的诊断与诊治,一定要让更多的人避免死亡。他为了找到更多的方法,四处游历。有一次,他听说几百里外有一位神医对背上长疮的医治很有办法,就跑去向这位神医学习。人家本不肯外传,但是听到张仲景的大名倾慕他的为人就教会了他。
还有一次,一个有名的郎中给人看了一辈子的病,很少出现失误,他的医术有口皆碑,但是这个老郎中无儿无女,又不肯收徒弟。张仲景就去做这个老郎中的思想工作,劝说用祖传的秘方医病救人是积德行善,不能在自己这一代没有传承人而就此失传。
他告诉老郎中:“你我都是治病救人的郎中,都有一颗父母心。很多人因为生病死亡,我想让更多的人得到救治,所以把药方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希望您也一样把自己好的医术传承给小辈的人。”在他的努力下,老郎中不仅教给他毕生的医学,还收了好几个徒弟。
就这样,张仲景结合前人的医书和自己的实践以及各种偏方、药方,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写出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是继《黄帝内经》后的又一本医学巨著,也奠定了张仲景“医圣”的地位。除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还写了《评病药方》《疗妇人方》《口齿论》等。直到今天,《伤寒杂病论》仍然是中医必读的重要医学重典,《伤寒杂病论》被后人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张仲景也是全球令人敬仰的医学界名家。
医者仁心,这是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这种精神让人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督促自己积极向上。就像张仲景一样,在当时的那个乱世,当官未必能够救民于水火,但是行医可以。于是他就在大堂上为人诊病,这就是使命感。
本文2023-08-20 21:39: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