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舌头有几个红圈是什么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儿童舌头有几个红圈是什么病?,第1张

这是属小儿疳积,小儿脾经虚弱,阴虚火旺,故舌头有红圈,如果继续发展,阴火烧去津液,舌身中处就会脱皮,还会掉头发等症状;以下提供小儿疳积博文一篇供参考:怎样防治城市新型“小儿疳积”病

白通

什么叫“小儿疳积”病,小儿疳积是中医里的病名饲,就是小儿日益面黄肌瘦,没精打彩,茶饭不思,喜欢吃异味,冷饮,香食。屎尿恶臭,吃什么食物都不容易消化,体内功能吸收不好。在中医经络学穴位中的“四缝穴”或手掌鱼脊等部位上长得鼓鼓的粘液,用三凌针或用银针刺破,能挤出粘哒哒的黄白色粘液,类似蜂蜜。这种症状,对西医来说,也是比较棘手的,一天天消瘦,家长也很着急,其实按照西医的理论,就是“小儿消化不良”十“营养不良”等于“小儿疳积”。 这种病在过去是由于贫穷,缺乏食物营养和食物太粗硬而引起的“小儿疳积”。而现在是恰恰相反,小儿是由于食物营养过盛,食物品种过多,而引起的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笔者称之为新型的“小儿疳积”,其产生的症状也是与以往的小儿疳积症状一样,所以笔者称之为城市新型小儿疳积。

这种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现在城市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条件改善了,而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儿为多,有专人保姆看管。小孩的父母亲基本上多少都有些文化,今天买这样的育儿书,明天买那样营养书,天天都要吩咐一翻;爷爷奶奶或保姆,吃这样那样的营养品,当然小儿没有营养的摄入是长不好的。但是小儿都已经是消化功能不良了,不愿吃更多的食物了,本来只要捎为调节一下食物,少吃一点就会恢复过来的,而这些家长却是背道而驰,不但不让小儿少吃淡吃,反而还要拼命压着爷爷奶奶和保姆,采取各种办法给小儿摄入大量的高蛋白食品,从而造成一些小儿在饮食过程中雪上加霜,严重地消化不良引起营养不良。就是我说的所渭“城市新型小儿疳积”。家长不去好好反省自已,反而还责骂这个责骂那个。是目前我国城市中屡见不鲜了。

笔者认为;当然现在的营养学专家很多,科学依据不可否认;但是对这些营养的评价是机械性的,是根据其物质本身的成分和人体需要量来衡量的,因为人不是机械,机械是完全靠每天每小时运作需要加入多少油,一般可以固定死,而人是要根据各人的不同体质而决定吃多少吃些什么; 人是有整体机能调节能力的,比如:人每天摄入食物中的淀粉可以自动转化为糖,而糖又可以转化为氨基酸,只要是你的体质强壮,自我调节功能好,新陈代谢好,那怕是营养物质不全面不协调一点,也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的食物摄入一切都必须靠营养师来搭配,那你就完全成了机械人了,古代人没有营养师,不是也有的活到了一百多岁,甚至几百岁吗对食物营养搭配,要根据中医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的八纲理论才比较科学,按不同的体征体质特点,而摄入不同性味性质的食品,这才叫做真正的科学进食。

小儿疳积症状主要是气血不调,脾胃虚寒所致,应从调理气血, 健脾开胃,消食导滞,安神定惊,腕腹满胀,食欲不思,大便次数增多,尿频,烦躁不安,精神疲倦,面色萎黄,驱虫止痛等症状入手;笔者提供数十年验方供参考:全当归6、炙黄芪6、生地6、熟地6、太子参6、胡黄连6、炒山楂6、炒神曲6、炒白术6、炒白芍6、陈皮5、云茯苓5、炒谷芽8、炒麦芽8、使君子6、扁蓄6克、香菇脚10克、嚼床草(疳积草)20克,各分量按克数计算,以八岁的儿童类推;;为每天用量一剂;连服六天。再清针灸师在小儿的“四缝穴”针刺,一周以后再刺一次,将其粘液挤出即可。再加用一个星期的维生素B12和B1使用方法分量按说明;能有效治疗新型小儿疳积;当然对小儿的健康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平时科学节制调节饮食、卫生、活动以及气温的变化等方面。笔者提示:对于小儿的成长,应该顺其自然,不能拔苗助长,过于关心事必其反;愿天下新一代儿童身心健康!

一、中医药治疗

  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

  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

  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

  二、治疗小儿疳积的常用推拿按摩穴位及手法

  推八卦2分钟,清胃2分钟,清补脾2分钟,清补大肠2分钟,揉中脘1分钟,捏脊一次,分腹阴阳半分钟,揉巨阙2分钟,揉足三里1分钟。

  三、小儿疳积推拿按摩随证配穴

  1、伤食

  表现:精神烦躁,夜间不能安睡,纳呆,腹胀,腹痛拒按,或呕吐食物残渣,或大便腥臭,小便混浊或伴发热,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健脾。

  推拿配穴;揉板门2分钟,清大肠2分钟,推下七节骨1分钟,推下承山1分钟,呕吐者配天柱骨和逆揉巨阙2分钟。

  2、积滞伤脾

  表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面色萎黄,乳食不进或食后即饿,毛发干枯结穗,形体消瘦,头大颈细,腹部膨胀(蛤蟆腹),脂肪消失,青筋暴露,苔腻舌质淡,脉濡细。

  治法:益气健脾,兼以消积。

  推拿配穴:退六腑2分钟,摩腹1分钟,逆揉天枢1分钟,刮四缝1分钟,分腹阴阳1分钟。

  3、气血两虚

  表现:精神萎靡,睡眠露睛(睡眠时两眼不能闭合),食欲不振,或便秘或便不消化食物,面色鱿白没有光泽,形体干瘦如柴,四肢不温,哭声无力,舌质淡少苔,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推拿配穴:补肾2分钟,补脾3分钟,推上三关1分钟,揉三阴交2分钟。

  附:捏脊法

  医者用两手拇指从大椎穴旁开15寸,自上而下按压丙遍。然后以两手食指背面横压长强穴部位,拇指指端与食指合作捏起皮肤,交替向上,捏至大椎穴为一遍,连续捏六遍。到第三、四遍时,在腰椎部和胸椎部用隐力把肌肉拉起向左右上方提,每次捏两下,向上提一下,捏完第六遍后,

  另以两拇指从命门分向肾俞穴压按一次。这样连续捏6天为一疗程,一日2次。

  针刺四缝穴:用毫针快刺不留针,刺破后用手挤出黄水或淡血水,一日一次。

 导语:小儿疳积多发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其它年龄小儿亦可发生,那什么是什么是小儿疳积呢下面就和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概述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

 病因

 1、乳食不节,伤及脾胃

 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及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2、脾胃虚寒薄弱

 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乳食不节与脾胃虚弱互为因果,积滞可伤及脾胃,脾胃虚弱又能产生积滞,临床上多互相兼杂为病。

 3、其他

 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虫症也常为本病的原因。

 疳积:中医指小儿面黄肌瘦,腹部膨大的病,多由饮食,没有节制或腹内有寄生虫引起。

 症状

 疳积系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病程较长的慢性疾患。多发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其它年龄小儿亦可发生。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赢瘦,头发稀疏、精神疲乏、腹部胀大、饮食异常为特征。

 一、临床表现

 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二、主要类型

 1、轻度:腹部、躯干和大腿内侧的皮下脂肪变薄,肌肉不结实,体重比正常低15%~25%者。

 2、中度:腹部、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显著消失,大腿内侧有明显皱折,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脸部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低25%一40%。

 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极度消瘦,额多皱纹,状如老人。皮肤干燥、无弹力、无光泽,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下。

 检查诊断

 患儿面色萎黄或苍白,心烦易激动,饮食不振,形体消瘦,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软,头发干枯,体重不增或减轻,甚至智力迟缓,出现水肿和夜盲等等现象。另外,还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化验检查可见到程度不同的血色素和血红血球减少以及血浆蛋白降低。

 1、疳症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赢瘦。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5)、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

 (6)、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7)、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2、积滞

 (1)、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为特征。

 (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3)、有伤乳食史。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7)、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2、积滞

 (1)、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为特征。

 (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3)、有伤乳食史。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小儿疳积症状

 疳积系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病程较长的慢性疾患。多发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其它年龄小儿亦可发生。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赢瘦,头发稀疏、精神疲乏、腹部胀大、饮食异常为特征。

 一、临床表现

 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二、主要类型

 1、轻度:腹部、躯干和大腿内侧的皮下脂肪变薄,肌肉不结实,体重比正常低15%~25%者。

 2、中度:腹部、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显著消失,大腿内侧有明显皱折,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脸部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低25%一40%。

 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极度消瘦,额多皱纹,状如老人。皮肤干燥、无弹力、无光泽,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下。

疳积是小儿时期,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为什么小儿时期易生疳积呢?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那么小儿病患疳积,都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又应如何进行治疗呢? 小儿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发低热,指纹紫滞,此为乳食积滞的实证。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简单的方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为什么小儿时期易生疳积呢?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那么小儿病患疳积,都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又应如何进行治疗呢? 小儿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发低热,指纹紫滞,此为乳食积滞的实证。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简单的方肤提起一次,每天一次,连续六天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再作第二疗程。此种方法适宜在每日上午操作,因上午太阳渐升,阳气渐旺,中医认为人的脊柱部位属督脉主一身之阳,捏积正是通过应用手法达到振奋小儿阳气的作用,此外,捏积之后禁忌用手上下揉摩,否则将抵消已作的捏积手法的作用。

小儿疳积,也就是小儿消化不良 。按现代的话来说是小儿身体营养不良的范畴。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多种,如大人喂养不当,寒热没即时处理好,病后伏邪内潜所至,某些寄生虫所至,现代化学药物滥用过多如抗生素一类药物的使用,等多种致病因。皆会引起小儿消化不良,出现厌食,免疫力下降,抗病力低,给小孩的生长,发育,智力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在当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时代。小儿疳积这毛病,也就是小儿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的问题却突显严重。这种关系到小孩,大人,家庭,社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与重视。

疳积的名词解释;

疳;从字解释,其造字结构,字首病之头,即“疒”。此代表疾病也。其疒下是甘,甘者五行属土,土脾与胃,主纳谷腐熟而化之,分清浊出营卫之气,升清降浊,生化气血丰长肌体。其受肾阳之蒸温,土和而不寒,得心火之生而运作传化,故脾之用,既济于心肾之阳,统领一生气血,为后天之本。故疳者;脾胃之病也。积又何说;积者病之复也;是有集,聚,存之意,为留下,为潜伏,或为余邪没净留伏脏腑经络。故疳积病者,皆由饮食不当不化,寒温失调,某些化学药物存于体内所引起的小儿一系列的毛病,影响了小儿身体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

先听一下百姓的说法,民间对疳积的认识与说法其有特点,这虽然悠久的说法在当今听来还是很有道理。在我很小的时候,听大人说某小孩有疳病,长不大。疳的谐音就是‘干’的意思。‘干’之意就是瘦弱,生长缓慢。积就是吃下东西难化,腹有胀鼓。疳积;这是身体瘦弱,腹胀鼓(或叫青蛙肚,土话叫虾蟆肚)消化不好之意。

用中医的话来解释疳积;引医宗金鉴五十二卷疳证总括说;“大人为劳小儿为疳,乳食伤脾是病源,甘肥失节生积热,气血津液被熬煎。初患尿泔午潮热,日久青筋肚大坚,面色青黄肌肉瘦,皮毛憔悴眼睛。可分,脾疳,疳泻,疳肿胀,疳痢,肝疳,心疳,疳渴,肺疳,肾疳,疳热,脑疳,眼疳,鼻疳,牙疳,脊疳,蛔疳,无辜疳,丁奚疳,哺乳疳。”这种细分说法太多,术者当择其病而治之。不要在文字理论上钻。

用现代医学的话来说,为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生长不良。

疳疾,疳积病的临床表现。

1, 小孩不好带养,吃,睡,不好。心情时不好,动不动爱哭叫生气,时现烦躁或有不安之举。一直爱粘着大人,搞的大人很累。自理能力差。

2, 厌食。就是胃口不好,不主动自己吃饭吃不多,饭入口含着久不呑下,喂养小孩一顿要很长时间。

3, 经常容易生病。免疫力差,冷热自体调节能力差。容易感冒咳嗽。常是这边感冒还没好,那边又着凉。离不开药物与医院。

4, 消化功能不好,食下物难化,容易腹泻,腹胀,肚皮较大。大小便多不正常。容易得蛔虫病。

5, 睡眠不实,难入睡,睡时爱转动,爱趴着睡,睡中哭醒,或出现惊吓之样状。眼眵较多。或手爱揉鼻孔。

6, 生长不良,面色青黄瘦弱,智力与正常身体生长受影响。或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动作,爱用手搞鼻与眼,手爱放入口中,或爱吃些异样之物。

7, 很容易出汗,(自汗,盗汗)。由于体弱动易汗出。由于脏腑经络有伏邪,入睡汗多。

8, 口渴与遗尿,或见尿如米泔水色。

9, 耳后项,少阳经过处,容易长结核块物的瘰疠,常是多个不等。

10, 很容易发热,或有较长时间的低热状,或容易得现代医学说的夏季热。或潮热不断,也这是说有点时间性的发热午后多见。

我觉得一个中医诊所就能搞定的问题啊,或者家长本身也可以做的。实在不会就去看医生操作一次,便学会了。很简单的操作!

针刺四缝穴(俗称扎脾),若结合揉腹、中药,治疗疳积症效果显著。

注:

1、针刺四缝穴(俗称扎脾),配合揉腹,治疗疳积症效果显著。针具的选择:27#毫针,直径027mm。进针深度05cm(但或许有的医生是用一次性注射器操作)。注意四缝穴浅刺后从针孔挤出黄白色黏液为宜。挤出后分别用创可贴贴做。一周一次。

2、揉腹:双手搓热后,以肚脐为中心,轻揉15min。每星期1次,4个星期为一疗程。

3、中药辨证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

或我临床上用的一方:陈皮6g,神曲10g,生麦芽10g,山楂10g,鸡内金6g。

希望对你有用!!!

目录 1 拼音 2 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或全草·《中医大辞典》·地蚕 21 地蚕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地蚕的用法用量 26 化学成分 3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的块茎·《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蚕 31 地蚕的别名 32 来源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地蚕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蚕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蚕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蚕 1 拼音

dì cán

2 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或全草·《中医大辞典》·地蚕

地蚕为中药名,出自《日用本草》,为《饮膳正要》记载的甘露子之别名[1]。

21 地蚕的别名

地蚕、草石蚕、甘露儿、宝塔菜、土虫草、地牯牛草[2]。

22 来源及产地

唇形科植物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Miq的块茎或全草[2]。全国各地常有栽培[2]。

23 性味

甘,平[2]。

24 功能主治

功在益肾润肺,滋阴除热[2]。主治肺结核咳嗽,咯血,盗汗,肺虚气喘,病后身体虚羸,小儿疳积[2]。全草能清肺解表,治风热感冒[2]。

25 地蚕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26 化学成分

全草含水苏堿、胆堿、水苏糖等[2]。

3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的块茎·《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蚕 31 地蚕的别名

土冬虫草、白冬虫草、白虫草、肺痨草

32 来源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Stachya geobombycis C Y Wu,以块茎入药。秋季采,洗净鲜用或蒸熟晒干。

33 性味

甘,平。

34 功能主治

益肾润肺,滋阴补血,清热除烦。用于肺结核咳嗽,肺虚气喘,吐血,盗汗,贫血,小儿疳积。

35 地蚕的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或炖猪瘦肉服。

36 摘录

疳积,又称 营养不良 ,是由于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加(最早出现)、身高、体重低于正常,逐渐消瘦,严重者皮肤干燥、苍白、肌肉松弛,进一步可导致肌肉萎缩、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浮肿等, 经常伴发以下疾病 :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各种维生素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糖。诊断主要根据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来确诊。

疳积的治疗,中医有内治和外治多种方法治疗,外治疗法中,挑四缝穴是其中一种简单易行而效果良好的方法。

四缝穴,就在每根手指上,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四缝穴主治 小儿疳疾,气管炎,蛔虫,消化不良,身体羸瘦,发育不良 等等。

挑四缝穴就是在四缝穴这个穴位上针刺后,挤出一些**的粘性液体或少许血液,以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如果孩子疳积严重的,有时还会挤出**的脂肪样的颗粒,有时则是血水和**黏液一起挤出来,有的时候是白水,有的时候是发黑的血液。治疗的时候,尽量多挤出这些不正常的体液及血液,才能治疗比较彻底。 如果挤出的黄水较多,过半个月后或一个月后再扎第二次。

一般的孩子扎两次后, 挤出的就全是鲜红的血液了,以后就不需要再扎了 。如果第二次扎时挤的血液里仍有淡黄水,则需要一个月后再扎一次,直至挤出来的全是鲜血为止。

通过四缝穴的主要有以下几条经络:大肠经、心包经、三焦经、心经、小肠经。每个手指四缝穴通过的经络不通,所以 不同指头挤出的液体状况不同,反映出不同的经络疾病情况

胃口不好 的孩子在食指的四缝穴中挤出的黄水最多;在中指四缝穴上挤出的黄水多,孩子的舌尖多是红的,手指甲边上容易长倒刺,这样的孩子 容易上火,脾气也急躁 ;无名指挤出的黄水多的现象多见于 多动症 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汗多、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而小指挤出的黄水多,则多见于 肾脏虚弱、有遗尿、肾炎 的孩子。

四缝穴治疗的疾病很广泛,除了治疗小儿疳积之外,还有很好的 退热作用 ,四缝穴对 成年人形体消瘦,食欲不振,体重达不到正常标准,包括哮喘以及长期的慢性胃肠道疾病亦有良效

现代 社会 的进步,带来的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吃的食物尤其如此,大量的零食、饮料、冷饮,不但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各种化学添加剂只能毒害孩子的身体,这类孩子长大后身体会出现很多问题,家长务必要注意杜绝这个问题。

家长的任务主要是 改变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 ,在孩子的一日三餐上多下工夫,将饭、菜做得丰富、多样化,来吸引孩子慢慢减少零食的量,尽量不要喝冷饮,并不断地增加孩子的运动量,孩子就会大口吃饭,身体也会强健起来的。

注意事项:

#大家 健康 超能团# @大家 健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