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第1张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祠堂是每个家族祭拜各自祖先的地方,以此来获得祖先的庇佑,当家里有重大事件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到祠堂里去,但是如今有很多年轻人不明白祠堂的传统,下面就来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1

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一、古建筑祠堂的文化意蕴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

1家族里各房子孙有办婚、丧、寿、礼等事,族亲们便利用这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

2祠堂也是族长们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接受处罚,甚至驱逐出祠,在某种意义上说,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3祠堂还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们在这里举行宴请宾客等文化娱乐和社交应酬活动;

4大家族的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正因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当讲究的。

祠堂一般都比民宅大、质量也更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也就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都是建立祠堂的先决条件。

祠堂多数会有堂号,堂号由族长选定,请族人或外姓高手书丹,制成金字匾额高挂正厅,两侧附挂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节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楹联。祠堂匾额的内容、规格和数量都是全家族的荣耀。

堂内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玉容和牌位,有的祠堂门前还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以彰显资本并激励后辈继承和发展。

祠堂是非常严肃之地,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即便是族内的妇女、儿童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到责罚。华丽而庄严的祠堂正是这个家族荣耀和兴旺发达的象征。

二、祠堂建筑平面布局

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间,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

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

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单进、单路祠堂

即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如刘猛将祠、王绂、陆羽祠,这类祠堂数量较小,是一种简式祠堂。

2 两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颐祠,这是惠山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3 三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寝堂(或后楼)或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前者如顾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后者如张中丞祠、原陆宣公祠,这也是惠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4 四进祠堂

即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如原华孝子祠、春申君祠、扬四褒祠、昭忠祠,此类祠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5 三路四进式或边路三进式

主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

三、祠堂的分类

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属性分为三类:庙祠、专祠、宗祠

1 庙祠

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

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

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苏州的"五百贤祠"等。

2 专祠

是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职之地建立专祠。

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如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就在四川成都、河南南阳、北京等地都有,并至今得以保存。

3 宗祠

1 总祠

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2 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3 家祠

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祭祀的范围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4 支祠

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

(二)按其性质分为八类

墓祠、寺院祠、书院祠、园林祠、会馆祠、忠孝节义祠、名宦乡贤祠、祭祀祠等,其中,忠孝节义祠又可分为忠烈祠、孝子祠、节妇祠、义士祠、祖师祠等许许多多纪念性质的祠堂建筑。不同的祠堂有着不同的意义,为人们寄托和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三)祠堂按照其建筑目的分为公祠和私祠:

1 公祠

纪念出身于当地的官宦,并有一定建树的人物,称为某公祠或节孝祠等。

公祠有两种修建方式:一种是民众集资修建的,如诸葛亮这样的名人,往往很多地方都为他建立祠堂,湖北的襄樊、河南的南阳、陕西的汉中等地方都建有诸葛亮的祠堂;

2 私祠

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其祖先而自行出资建立的、本家族私人性质的祠堂。一般称为某氏宗祠,在南方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有祠堂,如萧氏宗祠、王氏宗祠、李氏宗祠、赵氏宗祠等。

中国的祠堂是祭祀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内涵和形式极其复杂,它有着歌颂英烈先贤、弘扬正气、强化家族意识、延续家族血脉、维系家族团结等重要意义。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2

进祠堂的注意事项

1、进门时,女先迈右脚,男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2、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3、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4、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5、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6、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7、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

8、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3

祠堂有五大功能

1、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

2、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3、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

4、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

5、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

宗祠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闻革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

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称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祠堂的文化内涵

 祠堂的文化内涵,很多人的老家都有祠堂,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以下分享祠堂的文化内涵。

祠堂的文化内涵1

 祠堂,在古代又称“家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在历史上它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家族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场所。

 在现代,祠堂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大众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及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一笔传统文化遗产。

 祠堂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祠堂文化的三大意义

 教化意义: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的目的,向后人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

 规范意义: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

 维系亲情意义: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祠堂的文化内涵2

 祠堂文化指的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

 祠堂文化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

 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祠堂的文化内涵3

  一、祠堂是什么呢?

 祠堂是举行祭祀的建筑场所,是我们追慕先祖的地方。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根深才能叶茂,祠堂浇灌家族的根,浇灌祖宗,礼敬天地。这就是祠堂在深层次的自然实质意义。

  二、祠堂的出现

 在宋以前,华夏守礼延续的是礼经。宋代的时候,因为时间相去久远,三代之礼的延续有很多已经不适合那时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据当时情况重新制礼。这就是《朱子家礼》中提到的:

 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於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於实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因,於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於礼也。

 意思是,随着时代变化,礼也应该随之而变。三代之礼虽然完备,但是很多节文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了。

 当时的饱学之士虽然根据三代之礼以及现实情况进行了酌情的变化,但是详略不一,没有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进行普及推广,甚至有的忽略了根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视内在之实而只重视外在节文。

 从而导致有志好礼之士,不能列出要点而遵从。贫困的人,忧患自己终老去世之后没有可以遵从的仪文以符合礼。

 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於其间,以为一家之书。大抵谨名分、崇爱敬,以为之本。

 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务本实,以窃自附於孔子从先进之遗意。诚愿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勉行之。庶几古人所以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犹可以复见,而於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

 于是朱子遍览古籍,遵循大原则这些不能变得。而进行损益。大体以诚敬,忠恕之道的原则,以为礼之本。在实行的时候既能体现礼之文而又能重本务实。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慎终追远,以及教化民众的意义。

 在三代以前庶人(普通老百姓)是无庙的,而朱子于此时明确提出了“祠堂法”。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从此祠堂开始正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其重要意义一直影响至今。

  三、有关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

 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

  四、目前现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过大姓有权人家的祠堂建得豪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

 祠堂在(文)革之前,每一个县域完好祠堂据不全统计也有几十座,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史上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在“(文)革”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祠堂的规格不等祠堂有三进五开间,白墙青瓦,流檐翘角,也有三进多开规模这宏大的,点地几十亩题匾高高悬挂,雕刻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岩石鼓分立在门的两侧。多数高规格祠堂建筑为木质结构,有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

 一色青砖砌成的山墙气势恢弘,上百米之长,近6米高,看不见一丝岁月侵袭的痕迹,墙钉颗颗可见,墙的侧门上方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畅醒目。建造祠堂的古人有消防意识,在祠堂空旷的广场的上有水塘等配套建筑,可惜一大部分先后毁于历史上的多次动乱战火。

 解放后祭祀祖宗被当作一种“封建事物”废除了,旧时的宗祠成了教书育人的学校,继续为家氏子孙造福,培育了一代代族氏后人。

:1太原市的旅游景点

1迎泽公园,街道整洁,建筑规整,河流清澈,绿意盎然,让人流连忘返。迎泽公园是太原最大的公园,晚上灯火通明,风景优美。亭台楼阁、水榭、曲径通幽、景色优雅,免费向公众开放。况且迎泽公园位于市中心迎泽街中段,交通便利。

2森林公园,有长长的绿树,许多树形成一片森林,阳光被树挡住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坐在树下的石凳上让你感到凉爽,还有很多健身器材可以锻炼身体。可以在湖上划船。百鸟苑鸟种繁多,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还有植物园、狩猎场、百鸟园、模拟。

3龙山石窟,龙山石窟是道教石窟。虽然这座山的石窟规模不大,但雕刻工艺奇特,而且该地区是方圆。服装厚重,线条简洁,风格粗犷,生活气息浓郁。中国北方最大的道教石窟有以下景点:虚拟皇帝龛,三清龛,卧佛龛,甄_龛,驱魔龛,奇真龛和两个道教龛。

4晋祠景区,其中难老泉、少女像和圣母院像被称为晋祠三绝,历史悠久。是太原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大厅里有北宋彩陶,门口有雕龙的大公园。圣母院是宋代的经典建筑杰作。

5蒙山大佛旅游区,名为蒙山大佛,是一个舒适的徒步之地。沿途可以看到土地庙、御桥、铁佛寺、李连塔、开化寺,还有蒙山晓月的宜人景色,这里有山、有水、有风、有佛。培养一个修身养性,拓宽视野的头脑,做一个的脚更轻,更舒适。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佛雕像。

6东湖醋园,一个可以充分展示醋文化和历史的地方,来这里欣赏醋文化。这里收藏了西汉以来的各种制醋用具。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品尝不同年代、不同口味的醋,还可以近距离练习醋的酿造工艺。

2太原市的旅游景点的英文单词

太原的柳树巷,看看吧。

当前位置太原有五处名胜古迹。

1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玄翁山脚下,是我国唯一一处集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于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它也是世界建筑、园林和雕塑的中心。

2天龙山

太原天龙山位于太原西南40公里处的天龙山,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但每年5-9月太原的天气最好,空气比较清新,以阳光明媚为主,天气也不是很热。这个时间非常适合去天龙山石窟旅游。

3龙山石窟

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顶,是中国罕见的道教石窟。始建于元代初年,为全真教道士宋(道士名皮云子)所建。龙山道教石窟有八个洞穴:虚帝龛、三清龛、卧佛龛、甄_龛、驱邪龛、奇真龛和两个道教龛。

4双塔寺

双塔寺,俗称双塔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双塔寺,又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上,是太原的标志性景点。它参观太原是很自然的。庙里的双塔,建筑的砖石仿木结构,都值得一看。

5罗贯中的家乡

管仲的故乡,湖光山色。象牙寺、虎图寺、项燕寺石窟、宝梵寺等名胜古迹犹如珍珠,闪耀着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筑艺术风格。设备齐全的清泉湖度假村和三国演义城,带给游客新鲜舒适的现代生活享受。

3太原市的旅游景点排名

山西旅游卡可去以下景点:山西榆次后沟农耕文化景区、榆次古镇旅游、寿阳县五峰山龙泉寺景区、长治沁源灵空山景区、武乡八路军总部砖墙、平顺县西沟、唐贤山旅游区、太行水乡、武乡半山景区、武乡太行龙洞、壶关县太行大峡谷、紫团山、晋城市。山西沁水示范牧场,刘氏公馆,临汾石射山,关峡谷,总理s公馆,南阳风景区,瞿家大院,寿阳八路军总部,麻田风景区,九沟,凤凰欢乐谷。

4太原市的旅游景点后沟在什么地方

晋祠公园

双塔寺

蒙山大佛

:5太原市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玄翁山脚下。晋祠最初是为了纪念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武王的第二个儿子和晋国的建立而建造的。创世时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年有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相当有名。

2山西省地质博物馆,隶属于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迎泽桥以北,毗邻山西博物馆、太原图书馆、中国煤炭博物馆。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1811平方米。2017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普及矿产资源和地球科学知识的专业科技馆。

6太原市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从北门进去,绕到东门,再到南门,再到西门,最后看到孩子的操场。

7太原市的旅游景点一日游

蒙山大佛。虽然蒙山大佛没有乐山大佛有名,但是来太原的人可以不要错过它。整个佛像高大雄伟,值得一看。到了蒙山之后,会有很多游览车上山。建议坐公交车上去,因为路会比较长,还需要爬山。

晋祠晋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祠堂园林建筑群,它将山水之美与祠堂建筑特色完美结合,给人以美感和历史感。

汾河二库。这是一个生态旅游景点,非常适合在假期放松。其立场有失偏颇。

8太原市的旅游景点简介

太原没有5a级景区,但有云冈石窟(大同)、五台山(忻州)、皇城相府(晋城)、绵山(晋中)、平遥古城(晋中)、代县雁门关(忻州)、壶关太行山大化树寻根祖园景区(临汾)、八泉峡景区(长治)。

到2020年3月23日,太原33家A级景区全部开放。其中,有晋祠博物馆、森林公园、动物园、泰山等11个4A级景区。美食街、山庄、高于君s故居、蒙牛工业园、青草坡;北林公园有一个2A级景点。我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AAAAA、AAAA、AAA、AA和A级旅游景区。

9太原市的旅游景点

太原市旅游景点有晋祠、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动物园、太原北林公园、刘固村。

1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的晋河畔,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皇帝唐叔虞而建的祠庙。晋国的祠堂被称为俗语如果你不你去不了晋祠。我将白去太原。在晋祠下车后,首先到达晋祠公园,这是一个免费的公园。穿过公园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晋祠主城区。

2中国煤炭博物馆位于太原迎泽街与晋祠路交叉口,1989年9月30日建成开馆。博物馆分为东屋和西屋,占地约11公顷,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由展厅、中国煤炭科教文化交流中心、学术报告厅、办公科研楼、现代科技学院等组成。先后被授予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科普教育基地、

3太原动物园——位于太原市北部,是一个非常适合小朋友玩耍的地方。动物园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大量的盆花点缀其中。公园里的道路四通八达。进入动物园后,游客可以根据园内的指示牌前往园内各个景点。

4太原北林公园总体布局分为南北两个公园,呈带状。北园主要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轴线对称的庭院风格,由碑堂、碑亭、假山、小桥、水池、碑廊、长廊、接待室等组成。南园以自然造园手法为基础,由管理室、创作室和碑廊组成。林园古朴庄重,典雅别致,墨香四溢,景色秀丽。是夏季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5刘古村,——刘古村是一个未开发的地方。景色醉人,还能闻到青草的香味,这种香味一般只有在农村的早上或晚上才有。闲暇时,一家人来这里,或烧烤,或搭吊床,享受着微微照进树林的温暖阳光。它非常舒服。

古太原县城,也称明清太原县城,位于太原市西南部晋源区境内,距今已有630余年。因其整体格局如同头北尾南振翅高翔的凤凰,故俗称“凤凰城”。“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

“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的古太原县城隶属于明清太原府,比太原府城的建城年代晚了393年。它是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规模不及晋阳古城的1/20,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俗民情,无不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太原市晋源区宣传部部长梁宏宇对古太原县城的历史了如指掌。

“原明清太原县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四周城堵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两岸植柳。北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开,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梁宏宇告诉记者,古太原县城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凰的腹部,因此从整体上看,县城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着高台,故名“凤凰城”。

走进古城,斑驳的北城门内,有一匾额上书“德化”两字,与南城门外的“龙天庙”遥相呼应,像生活在古城内的人们一样拙朴、澹泊。

据当地人介绍,太原县城内外原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多处,如:刘王祠、尹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都是传承古晋阳历史文化的有力佐证。4条大街原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直到20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还多达160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其繁华景象非同一般。另外,还有一般县治城郭中十分罕见的先农坛、社稷坛,更衬托出古县城的尊贵身份。

太原市博物馆馆长张宏说,古太原县城复建在晋阳古城遗址之上,既是晋阳古城的延续,更是晋阳文化的传承。目前在城内发现的诸多历史建筑,足以证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依龙山,东视汾河,“凤凰古城”自古物阜民丰。作为大唐的龙兴之地,这里水秀山明,历代名人不绝于里。除汉文帝、汉景帝外,还有一位“文治武功”的“太原公子”———李世民。临去世前一年,李世民回到太原,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一篇气吞山河的诗篇《晋祠之铭并序》,抒发了自己“以德治国”的理念。

“原太原县四门城楼上供奉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北门额书‘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喻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以德化民,是汉文帝刘恒治国纲领的缩写。东门‘东汾聚秀’、‘观澜’,形容汾水秀丽,在城头高处观赏滚滚而流的汾水景象。西门‘西兑金汤’、‘望翠’,意为西山宝藏汇聚,满目青山翠绿。南门‘桐荫晋阳’、‘进贤’,意为晋阳乃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封叔虞之地,后代子孙都享受王族权益。”据梁宏宇介绍,凤凰城里自古读书人多、人才辈出。

“从纪念早于大禹的治水英雄台骀的昌宁公祠、纪念唐叔虞的晋祠、晋阳古城遗址、纪念汉文帝刘恒的龙天庙等,到北齐历时24年开凿的蒙山大佛,再到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虞弘墓和填补南北朝美术史空白的娄睿墓等都传承和见证了太原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过程。” 明清太原县城,设四门,四周城堵(马面)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两岸植柳。城垣周长3732米(城垣数为考证实测参考数),南面城墙从东至西1152米,整体向外弧形。西面城墙从南至北676米,由南向北直线倾斜。北面城墙从西向东1150米,由西向东南直线倾斜。东面城墙从北向南756米,由北向南直线倾斜。东西宽,南北窄,呈长方形。北门内城门洞向北,瓮城外门洞扭转折向东,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道路南北各水井一眼,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传说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的腹部。城整体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高台。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故有活城之说。

太原县四门城楼上供奉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北门额书“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喻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以德化民,是汉文帝刘恒治国纲领的缩写。东门“东风聚秀”、“观澜”,形容汾水秀丽,在城头高处观赏滚滚而流的汾水景象。西门“西兑金汤”、“望翠”看西山矿藏汇聚丰富,眼望在青山翠绿之中。南门“桐荫晋阳”、“进贤”,晋阳为桐封叔虞之地,后代子孙都有享受王族权益,凤凰城之读书人多,人才辈出。

太原县城内外共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与形成都是对古晋阳历史文化传承有力的佐证。四条大街共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有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直到19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多达160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可见繁华景象非同一般。

小型祠堂叫宗祠还是祖祠

在生活当中,我们在老家都会见到祠堂一样的建筑,一般指的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儒家文化的体现,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所以不是一般人所拥有的,下面我整理了小型祠堂叫宗祠还是祖祠。

小型祠堂叫宗祠还是祖祠1

祠堂是人们祭祀祖先、贤哲或神灵的房屋。

它包含了三个要素:

一、祠堂是祭祀的建筑;

二、祠堂祭祀的对象有三个类别:家族先祖,名贤先哲,山川、天地和神灵;

三、祭祀场所为房屋。

三者缺一不可。

祠堂文化贯穿着怀念祖宗、敬老爱幼、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通过祠堂文化,扩展到各个家庭,促进整个社会祥和和安定,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一定的价值。

几十年来,

福建池家福宗贤利用各种机会,

游遍了福建池氏鲤腾公支系下的相关宗祠(包括下文提及的十二个宗祠),把有关资料和实地采集的不大全面的各地池氏宗祠、祖厝、堂号资料汇集在一起,颇具深度研究历史古迹和古今文化的价值。

小型祠堂叫宗祠还是祖祠2

什么是祠堂?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也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件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一般把家庙,称作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杰出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甚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

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比较有名的祠堂有:

山西太原晋祠

晋祠,为奉祀第一代晋王姬燮之父唐叔虞而建,原名叔虞祠。尽管两异其地,数代扩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是基于唐叔虞祠文化发展、丰富起来的,包含多种文化内蕴、透析着华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筑群;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广州陈家祠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72县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

什么是宗祠?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庙。到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即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四龛祠堂。

宗祠,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宗祠中的主祭,又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因此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还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宗祠,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宗祠,一般分布于较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区,如福建、广东、安徽、江西、浙江、广西、湖南等南方省份。

比较有名的宗祠有:

龙川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大坑口古称龙川。龙川胡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胡氏家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胡氏宗词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98年)重修。祠内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称。

汪口俞氏宗祠

汪口俞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的宗族祠堂建筑,属于俞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已有260余年历史了。由朝议大夫俞应纶(正三品)入宫后,回乡省亲时捐资兴建。占地面积为1116平方米。宗祠是以木雕精湛著称于世,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被古建专家誉为“艺术宝库”。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小型祠堂叫宗祠还是祖祠3

在古代,祠堂的区分是有规矩的。人们也是按照这个规矩来区分,并沿袭传承下来:

宗祠:

也叫公祠,是供奉始祖或始迁祖为一世的祠堂。

祖祠:

或叫公祠,是供奉一世祖之后的子孙的祠堂,是各支系(或房派)的祠堂。通常为始祖或始迁祖的子孙迁居外地的各支系(或房派)为祭祀方便所建的祠堂,称祖祠(或叫支祠)

家庙:

在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家族祠堂里有做官的,叫家庙

宗庙:

或叫太庙、祖庙,是指皇家的祠堂。

生祠:

生祠不同于常见的祠,它是用来纪念活人的,立生祠始于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为纪念官员功德,表达对他的深厚感情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庙。如狄仁杰、靖江生祠岳王庙。

祠堂里供奉祖先牌位,象征祖先的精神和形体,也是族人聚会的地方。还具有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传承血脉文化、宗祠文化、寻根问祖的属性。祠堂是沿袭古礼,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地方,理应遵循古代区分祠堂规矩。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

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以地域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

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

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

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颍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

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明代腾冲卫寸庆是寸姓始祖,他在腾冲县城梦见城郊西南一地山明水秀,西南城郊荷花竞开,紫云在东方久久不散,并有紫光照在地荷塘上。他约上刘姓始祖刘继宗去郊游,不经意间来到阳温暾村(即和顺乡)。其山之峙也如砺,其水之流也如带。且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两人心甚慕之,不忍舍去……”当时的寸庆对久违的景色赞叹不已:“是泱泱大邑风也。“此处可以卜居矣。寸氏在和顺可谓人才辈出。寸开泰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进士。寸氏先后中举的有寸式玉、寸性安、寸辅清、寸禧谐、寸矅磐,中进士的有寸开泰。 寸黯 康熙末岁贡,寸秀升,嘉庆丙寅岁贡,寸亮卿 廖生,寸品升 清光绪拔贡,寸时桢 附生,寸尊文 文生。其后人便以“紫照堂”为堂号。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各堂代表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据有人查考,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

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

0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地。

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岑。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颍州府。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l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陜西大荔县地。

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

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

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

48、扶风堂: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风、凤翔一带。

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

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

51、河内堂:荀、司马。汉郡名,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今武陵、沁阳一带。

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

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

54、河间堂: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

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

56、豫章堂:罗。汉郡名,在江西南昌县地。

57、颍川堂: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宝、汝州诸府,盖指颍水流域。

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

60、汾阳堂:郭。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61、琅琊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65、平原堂:东方。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一带,即平原县地。

66、顿邱堂:葛、司空。春秋卫邑,在河南省浚县。

67、弘农堂:杨。汉时郡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

68、百济堂:福。春秋时国名,在今朝鲜半岛。

69、内黄堂:骆。汉时县名,今河南省内黄县地。

70、江陵堂:熊。春秋时楚郢都,汉置县,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晋为国,今河北巨鹿、宁晋一带。

72、兰陵堂:兰。晋时郡名,在山东峄县,南朝宋移昌卢,在滕县境。

73、解梁堂:关。春秋时晋邑,地领山西解县、临晋、虞乡诸地,后汉关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窦。辽时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75、武功堂:苏。汉郡名,在陜西郿县境,今设武功县。

76、始平堂:翁、冯、庞。晋郡名,三国魏改始平,在咸阳附近。

77、梁国堂:墨、桥。汉时梁国,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县境。

78、济南堂:伏、宁。汉初置郡名,即今山东历城县境。

79、平昌堂:红、孟、管、离。三国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东安丘县地。

80、朋来堂:饶姓。饶鲁后代,今江西抚州、上饶一带。

81、濮阳堂:爰。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

82、噤李堂:崔姓。郡望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一带。

83、俊逸堂:鲍姓。

84、惠风堂:饶姓,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85、临川堂:饶姓。

86、三沙堂:江西省修水县有三沙,即白沙、高沙、黄沙。相传三兄弟鉴、锜、镇,避兵于分宁,各居一沙。原为“雍睦堂”。

87、双峰堂:湖北省赤壁市饶氏为三沙后裔,堂号为双峰堂。还有湖北江夏、咸宁、武昌、鄂州等三沙后裔原来也用此堂号,在2011年联合修谱时改为平阳堂。

88、汉里堂:刘姓。汉皇祖陵所在地的江苏丰县金刘寨刘氏裔孙乃汉高祖刘邦后裔,世世代代为汉皇祖陵填坟祭祀,为表明自己是刘邦后裔又是在汉皇故里,故所建家祠是“汉里祠”,所以堂号是汉里堂。

89、名运堂:姓名、扬名、名利与开运合一,是人物、事业的价值延续。堂主兰名钧集成中华文化脉承民族精神,推行中华民族以国为荣、以家为荣、以名为荣彰扬有能量的人功业进行道德观升华与延续,而深得民心。

文章出处:中华百家姓来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