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古人喝粥只配咸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谁说古人喝粥只配咸菜?,第1张

首先表明立场,笔者非常赞同张文宏教授“大疫当前,早餐不能光喝白粥就咸菜”的说法,因为这么吃确实不够营养。不过,今天的文章重点不在于张教授的说法,而在于说法所引发的讨论。在这场几乎“打成一锅粥”的论战中,无论“挺张”还是“反张”,都有拿中医 养生 甚至传统文化垫背的。其中有个说法是“喝白粥配咸菜是传统 养生 标配”。没错,传统烹饪方式的确以蒸煮为主,而粥是这方面的代表。但要是说传统的喝粥方式就是“白粥配咸菜”,那您真的需要重新了解一下传统。

粥的主料是米,古人熬粥用啥米?

从清代黄云鹄《粥谱》收录的247首粥方看,“谷类”粥有54种之多,既有粳、籼、糯、粟、秫、稷、粱(青、白、高)、黍、稗子、薏、苽、玉蜀黍(玉米)、沙谷米(珍珠米)等米类,也有大麦、小麦、莜麦、燕麦、荞麦、苦荞等麦类粒食,真是蔚为大观,所谓“九谷六米”(《周礼·地官·舍人》)皆可煮粥。

诸多谷物煮粥,谁唱主角?北方小米,南方大米?还真非如此简单,起码宋代以后不是。

从北宋两本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明确记载用米种类的226首粥方看,粳米128首,粟米42首。

粳米煮粥南北“通吃”局面,可能与从中唐起水稻种植在北方发展,出现“忆昔开元全盛日”“稻米流脂粟米白”(杜甫《忆昔》),稻与粟几乎“平分秋色”的盛况,以及明代后稻米更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秦汉时期黄河流域长期做主粮的粟黍稷等谷物,成为百姓餐桌上新主粮有关。“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小麦)、牟(大麦)、黍、稷,居什三”(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水稻在粮食作物中占七成,麦类、黍、稷等合计仅占三成。从中医角度看,比较同归稻米属而食性偏温的糯米,归粟米属而食性微寒的粱米和秫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粳米因食性平和更适宜不同体质、病证者而胜出。

但此粳米非彼精米(精制谷物)。现代人吃的白粥,顾名思义,用的是精制大米。古代谷物加工只有舂和磨等方式,各种米、面都应属包括谷皮、糊粉层、胚乳、胚芽等所有天然营养成分的全谷物。“食不厌精”(《论语·乡党》)的“精”指挑选,“精,择米也”(《说文解字·米部》),即从舂过的米里去除杂草土块,保留相对完整的米粒。所以,古人还喝不上现代意义的“白粥”。

唐至清代的33本方书中 粥的辅料用到了294种物品

粥的辅料则包括米和水之外的入粥物品。从笔者检索唐至清代的33本方书中的食疗专篇、食养专著和食谱,剔除重复后的616首粥方里,用到了294种物品,七成以上为各类食材相互搭配。以豆粥为例,就包括黄豆、绿豆、黑豆、赤小豆、蚕豆、芸豆、豇豆、刀豆、豌豆、泥豆、爬山豆等。可能考虑到上述豆类的大小各异而火候掌握不一、食性不同则涉及配伍考虑,古籍记载都是单独与米类配合,像八宝粥那样“一勺煮”的,仅此一例。与蔬果相配的如萝卜粥、胡萝卜粥、葱白粥、葵菜粥、韭菜粥、豆芽粥、梨粥、莲子粥、百合粥、柿饼粥、胡桃肉粥等。与肉蛋奶搭配的粥方也很多,如鸡肝粥、兔肝粥、羊肉粥、鹿肾粥、黄雌鸡粥、鲫鱼粥、鲤鱼粥、鸡子粥、牛乳粥等。如此吃来,估计营养也差不到哪儿去。

古人喝粥配咸菜吗?极少

清代医家曹庭栋提倡“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老老恒言·晨兴》),“病中食粥,宜淡食”(《老老恒言·慎药》)。所谓“淡粥”即不加或少加调料佐餐,“食时勿以他物侑食”。

曹氏《老老恒言》卷五“粥谱”列出百首粥方,仅“润燥”的杏仁粥、“治久泻”的山药粥和“清内热”的竹叶粥方加了糖;“治五劳七伤”的枸杞叶粥、“止暴痢腹胀”的白鲞粥、“治发热头痛”的葱白粥和“治消渴饮水”的猪肚粥等四方加了豆豉、生姜和醋;“补虚除热”的鸭汁粥、“滋肾补阴”的海参粥、“治中风”的牛蒡根粥和“治阳气衰败,腰脚痛”的羊肾粥等四方加了葱姜等“五味”。这些添加都有利上述粥方发挥相关调治功能,而其他89方均未添加任何调料。

减少调味品的干扰,更能凸显物品自然生成的食味和食性,“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饮食》)。

文/李孟慧(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林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安徽之行中,我对一座城市印象深刻,这是我第一次前来,也是第一次听说,却被其厚重的 历史 ,独特的人文气息打动, 它就是亳州。

亳字不太好念,读作“bo”,第二音。商汤灭夏后建立了第二个王朝—商王朝,建都之地便是“亳州”,只是这个亳州和现在的亳州并无瓜葛,据考证位于河南郑州一带。

这里是三国名城,早在2000年前便显耀于神州大地。当时的亳州叫谯郡,曹丕建立魏国政权后,定都洛阳,并将谯郡列为陪都,和当时的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为五都。

曹氏家族对亳州影响巨大,亳州市内许多街道皆以曹操为名,著名景点也与曹氏家族有关。《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述为奸雄,这是有失偏颇的, 历史 上的曹操胸怀大志,是罕见的全能领袖,领兵打仗、治理朝政、培养将士,无不得心应手。

曹操诞生于亳州城内,他的父亲曹嵩、儿子曹丕也诞生于此。 人才辈出的曹氏家族,让亳州这座小城变成了英雄之城,增添了几丝豪迈之气。

如果说曹操是亳州的软文化标签,那华佗则是硬文化标签。华佗留给亳州的不仅是中医传说,更是传承千年的中医药经济。

华佗诞生于亳州谯城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一生精于医药,发明了麻沸散,用麻醉的方式为病人做手术,是世界上最早用麻醉方式为病人动手术的先例,被誉为外科鼻祖。

因为华佗的关系,亳州自古便是中医药材的交易中心。明清时期,亳州位居全国四大药都之首,到了现代,亳州中药产业遥遥领先全国,百强药企半数落户亳州,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中医药之都。

在亳州城区西南有座“中药材交易中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经销着两千多种中药材,当地有句俗语: 在这里,没有你买不到的中药,没有你卖不掉的药材。 因为太过庞大,已成了外地游客必打卡的景点,无论懂不懂中医都会到此看看,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渊深。

亳州的药材种植业同样发达,有8个国家级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种植面积达65万亩,白芍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清代文学家曾描写过此种胜景: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

有了此渊源,亳州也是适合 养生 的城市。亳州生态良好,清澈涡河穿城而过,岸边常有人在此钓鱼。当地老人精神抖擞,容光焕发,每天早晨会聚集在广场上操练“五禽戏”。这是华佗创造的健身操,多被世人所遗忘,存在于 历史 课本里,只有亳州人依旧日夜操练。

如果你想找一处 养生 之城,喝上好的中药,每日悠闲自在、休养身心,亳州是个绝佳选择。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旅行体验师,在山河中修行人生。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特别是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和孙膑是否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汉简出土名扬四海,震惊中外,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先后发掘一百余座墓葬,大多是西汉前期墓葬。

出土的竹简中有中国古代四大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经》《曹氏阴阳》等先秦古籍。出土的《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会宁皮影戏和会宁剪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会宁舞狮、会宁剪纸、会宁皮影戏、铁木山庙会、桃花山庙会等24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会宁剪纸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氏中医正骨法又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