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气少女到轻熟宝妈,在先锋的17年——昔日看板娘-徐毓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5收藏

从人气少女到轻熟宝妈,在先锋的17年——昔日看板娘-徐毓春,第1张

笑容和天真总是有着最大的治愈力。

(假装这里有个开头音乐)

“从人气少女到轻熟宝妈”,啊,第6期做客先锋便当时间的是在先锋工作了 17年 的“老油条”徐毓春哎~ 你认识不认识不?

不过你都点进来了,说明认不认识都还是想要了解一下不是?

稚嫩青春走过漫漫长路,如今已为人妻,这位“昔日的看板娘”到底是何许人也?

让我们往下一窥究竟咯~

我:老规矩还是不能破坏滴,基础信息先来——

岗位: 骏惠书屋文创主收银 & 导购

何时来的先锋?

2001年(高中毕业后)

为何而来?

高中毕业,正逢找工作实习

今天吃的什么?

长鱼、牛筋、茭瓜炒肉丝

为何吃这个?

家里今天正好做这个了。

作为以前五台山总店的“看板娘”,肤白貌美的徐毓春(我们都叫她毓春姐、春春姐)算是先锋的一个神奇人物了,如标题所言,从高中毕业就来到先锋,先是在总店做图书导购,接着做主收银,那期间又去物流工作过一段时间,最后调去骏惠做文创主收银和导购,一直到现在。

17个工作年头,见证了先锋成长的点点滴滴,身边的人换了一轮又一轮,而她还坚守在先锋。

在介绍她和食物的联系之前,我我觉得有必要先给大家介绍下她与先锋的故事——

2001年,春春姐正要找实习单位,她妈妈单位同事的儿子那时正好在先锋工作,于是就问了问招不招人。当时先锋刚搬到广州路12号不久,正要招人,于是春春姐就去面试并很快入了职。

“当时去先做的图书导购,那时广州路那家的面积比现在五台山的小多了,中间是社科区,一侧是经济古籍区,一侧是文学区,我被分到了经济古籍区。一共有四个人上班,一个区域一个人,再加上一个大厅经理。”

那时先锋的上班时间,不像现在一样实行早晚轮班制,而是一个区域的人先连着工作两天再休一天。被分到经济古籍区的春春姐,因为对书不熟悉,所以一开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熟悉各种图书。

“平时本来看书就少,基本都是看报纸啊之类的,所以有好多的书要熟悉。”

在经济古籍区工作期间,发生了一件让她印象特别深的事:

“有个顾客来店里,问我,请问你这有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啊?我当时一听特别纳闷,都听楞了,她还说得超级快,一口气把人名书名说出来。我就问她,什么什么什么?您能不能说慢一点?我是新来的。后来我就赶紧跑过去问我师傅,‘啊,马佐夫兄弟啊,人民文学!’你看他们一听就知道!当时我都不知道这些出版社,因为我在那半边的区域都没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籍经济不都是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中国人民大学什么嘛,然后那半边又突然变成译林、上海译文、人民文学什么什么,我哪搞得清啊。”

这个经历后,春春姐在店里不忙的时候就会盯着架子来来回回地看,来书的时候一来就赶紧上书,加深对图书的熟悉程度。

在经济古籍区工作了半年,被通知要轮岗到文学区,说,不能光熟悉这半边的图书,也要熟悉那半边的图书。调动一下子让她还没适应过来,文学区是一块新的区域,这对她而言又是个挑战。

“当时就跟老钱说,能不能再等等,我想再把这边区域的书再熟悉熟悉。老钱同意了,但没过多久,就说不能再等了,于是就调过去了。”

调过去后虽然又是面对一轮新的陌生的图书,但是春春姐凭着认真的那股劲,硬是把文学区的书也熟悉了个透。两边书籍都熟悉后,顾客来书店找书,一说人名和书名,春春姐也能像她师傅一样马上反应过来了。

春春姐在总店当过导购后,后来被轮岗做主收银。主收银主要负责顾客买书、退换货、做账等等系列工作,工作内容比纯粹的导购要复杂,处理事项也更多。

但也正是这次轮岗,让她那热情活泼爽朗的性格,给来书店的顾客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很多顾客有时路过书店也会专程进来跟她攀谈几句,不少顾客也是因为她而老会往书店跑,“看板娘”此时已名副其实。

在总店工作的那些岁月里,春春姐跟着不同的师傅学习,学有所成后又带过数也数不清的徒弟。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总能很有条理地处理,细心的程度也让人佩服。做主收银后,其他同事做账总会出各种小差错,而春春姐从来没有出现过。

那时的先锋和现在一样,经常会请作家或是编剧或是艺术家等等来做讲座,春春姐对这些活动特别地期待和开心。不得不说,在书店的工作扩宽了她的视野,让她发现了生活中另一片领域。

时间匆匆,他日还是年轻的姑娘,不知不觉已嫁为人妇。在春春姐结了婚并生完孩子后,因为家离先锋的第13家分店——骏惠书屋更近,所以离开了总店,到了骏惠。

在骏惠,春春姐在继续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和住在附近的居民又打成了一片。特别是由于她自己生了宝宝,因此看见其他宝宝都会忍不住上去看看摸摸,问问家长宝宝的一些情况,例如多大、多重、会不会走路之类的,家长们也很乐于跟她交流心得。很多家长带小朋友过去,她就知道是想给孩子看书,于是就会引领他们去二楼看儿童绘本。

有两个小朋友还跟她特别要好,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叫孙悦添,特别喜欢跟春春姐玩,他奶奶也很喜欢她,每次晚上吃过饭都出来散步到骏惠。这个小男孩很喜欢店里卖的拽猫,每次去都要买一个回去,我估计,几乎拽猫的所有种类都要被他集齐了。

调去骏惠后,不时有老顾客专程来老门东这边找她。某次,春春姐正在结账,旁边突然有人拍她一下,一看,原来是以前的老顾客。春春姐就很惊讶,问:哎!你怎么来啦?!对方就说:去总店了好几次都没看见你,问了他们才知道你调到这边来咯,今天正好有时间,就过来转转,来看看你。

说到这,春春姐又想起了一件印象极深的事——

某一天,临近下班时间,有个老顾客带了一大堆朋友到骏惠。这个老顾客(称:杨老师)貌似是发改委/国家新闻出版局/政府机关单位的一位工作人员,人很好,性格上跟春春姐也比较聊得来,老早开始就经常去总店买书。但他买书有个“怪癖”,就是买的书不愿意消磁。

以前在总店买过的书都会在消磁器上划一下,但是划过后会在书上留下一道道黑色的印子。这位杨老师对书十分爱惜,因此每次买书都要求不能消磁。渐渐地,春春姐记住了这位老顾客的“怪癖”。

“每次只要我在,他买了书我就会直接用袋子给他装好。要是在别人那边结账,我就会过去说,这个老师的书不要消磁,出去响了也没关系。”

那天,这位杨老师和他的朋友到骏惠,春春姐一眼就认出来,便问道:你是杨老师吗?

这位杨老师很惊讶,“你还记得我啊!” 两个人于是寒暄了起来,聊天时春春姐就谈到了这位杨老师买书的怪癖,“这么小的事你还记得啊!”

大家都很高兴。

后来,杨老师和他的朋友们在包间喝了咖啡,坐了一会儿,又在骏惠买了很多的书和文创,临走的时候,杨老师看了一眼春春姐的工牌,说:“认识你这么久了,才知道你姓徐!”

这番话,给了春春姐很深的触动。

“毕竟我只是书店里一个收银的,虽然我一直记得他的这个小习惯,但是对方并不会关注到我姓什么。……”

关于春春姐和先锋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鉴于篇幅和主题,我们在此停下,回到我们的便当时间,看看这位在同事和顾客中人缘极佳的春春姐,和食物之间有什么故事吧~

春: 做得很少。会做的也只是几个素菜(凉拌西红柿、凉拌黄瓜、盐水毛豆等),荤菜都做不了(鱼啊虾啊之类),不会做,也没学过,但最主要是没时间。素菜还是比较简单嘛,看看就会,淘个米啊煮个饭啊还是可以的,也会做西红柿炒蛋。

春: 西红柿炒蛋!还有凉拌黄瓜,如果家里没人做些荤菜,我就会去楼下买点老卤菜,鸭子鸭翅啊,或者去饭店炒几个荤的带回来。素菜就亲自做。最近,春春姐还想尝试自己去超市买红茶回家做柠檬红茶。

“想看看做出来跟店里的味道一不一样,自己做的比外面买的健康嘛。”

春春姐平时上班,大多数时候还是点外卖,偶尔会从家里带饭到店里吃,回家则是由她妈妈做饭。

她妈妈做的饭菜一览(有些是春春姐做的):

春: 好多呢!甜点里面,喜欢双皮奶啦,水果里面,喜欢吃西瓜啦,还有菜的话,红烧肉、可乐鸡翅、酒酿、糖醋排骨、糖醋里脊,带点酸酸甜甜,酥酥脆脆的,很好吃!还有凉拌黄瓜啦,凉粉啦,各种菌类啦,还有旺鸡蛋(带毛的不吃)、活珠子,还有刘长兴的汤包啦、蒋有记锅贴啦……

“哦??还真挺多哎……”

“但是有些也不怎么吃,像马兰头、苋菜、豆制品(千张结之类)、芹菜(老的不吃)、香菜苦瓜不吃,麻辣烫、鸭血粉丝汤这些就偶尔吃一吃……”

春: 土生土长南京人。不过我家户口簿上写的是安徽,可能我外公家是安徽的。我外婆还是回族,我们家都是回族,身份证上写的就是回族。但就我外婆是真回族,我们都是假回族,回族不吃的我外婆就不吃,但我们家其他人就都吃。

春: 老门东一条街,基本涵盖所有老城南的小吃。小笼包啦、鸭血粉丝汤啦、蒋有记锅贴啦,还有桂花鸭、兰花干、臭豆腐、糖粥藕……

春春姐跟食物的故事,就如她跟先锋的故事一样,多。喜欢吃甜甜脆脆的东西,喜欢喝奶茶(也因此而烦恼,因为怎么都瘦不下来哎┭┮﹏┭┮),因为土生土长,所以印象里面也有一些和食物深刻的记忆。其中之一,就是关于蓝老大糖粥藕的——

现在老门东所开的那家蓝老大,已是复制过好多次的。而真正的蓝老大,要算是春春姐小时候,住她外婆家楼上的那位“蓝老大”。

“当时的他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爷爷了,现在这么多年了人应该不在了,但是他的子女可能会继承他这个。当时卖糖粥藕的真的很少很少,城南一带可能就只有他一家。后来慢慢慢慢地,就普遍撒网,都是因为他。”

这位“蓝老大”主营糖粥藕和元宵,每天下午14:00出摊,17:00收摊,3个小时卖得全光光。粥用一口老铜锅(可能是他自己打的,特别特别老)熬,藕用的老藕(有丝的那种),洞洞全用糯米塞满,整根蒸熟后,放在装满粥的老铜锅里,锅下烧着火保持温度。人家点的时候,就用一个大铜勺舀起来,整根藕就被舀了出来,切个四五片(视厚薄而定),剁剁碎,再浇上糖粥。如果只喝粥,就只舀上面部分。

“我每次下午都会在他们家点一碗藕。他那个是卖了好多年,一直卖到拆迁都还在卖。”

除了蓝老大,还有现在遍布南京的“白下元宵铺”——

火起来的是这碗“赤豆元宵”——生红豆蒸烂(蒸到皮和肉都分离的那种),元宵(有大有小)单独煮熟,然后就赤豆打底,上面浇上元宵。现在在最基础的材料上还增加了桂花,叫“桂花赤豆元宵”,也是一道人见人爱的甜点。

除了上面南京特有的食物外,还有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的“糖画”——

春: 在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我外婆家那边有座桥,桥头有个30出头的老师傅在卖那个糖画。好像是1毛还是1块钱一次,可以转一盘。他那个盘子上画了龙啊凤啊小鸡小鸭啊等其他小动物,转到哪个他就给你画哪个。但是我不太喜欢吃那个糖,但我喜欢看,看别人转到什么,又看他画。我一站就能在那站五六个小时,天天都这样,怎么看都不腻,好玩!

对食物,春春姐是如此,那在书店工作的她,对书又是如何呢?

春: 专业方面的不看。我现在看 育儿书 比较多,但也就是有问题的时候去翻翻,还关注了一些育儿的公众号。也看 时尚生活类 的杂志(比如优家画报),但也不是全看,是挑有兴趣的看。还有 励志类 的(《人性的弱点》《从你的全世界路过》etc)。以前还看 连环画 ,还有 电视剧的小说 ,但是看得最多的是 报纸 (扬子晚报),比较喜欢这种社会新闻的。

春春姐说,其实自己并不特别喜欢看书,更喜欢看的是报纸,写社会的,感觉更加真实。所以,问道她有没有喜欢的作家时,她说,最多算是有很多欣赏的,但其实都没有看过他们的作品。

她欣赏方文山的作词,欣赏村上春树、东野圭吾,欣赏李碧华,等等。这些作家是她有时候查书店的销售数据而得知的,或是发现顾客买得多的。

“书卖得多,在销售前几名的,或者听同事或读者讲这些作家怎么怎么样啊,我就感觉那既然很多人买,说明应该还是不错的,不然也不会这么多人。对这些作家的看法多多少少会受一点影响,觉得可能别人喜欢,自己也不讨厌吧。作家来书店做讲座,多多少少也会有仰慕羡慕的感觉,能出书的文采应该还是不错的。”

唯一一个她比较喜欢且看过书的作家是张小娴。南海出版社的《面包树上的女人》《荷包里的单人床》是她看过最完整的两部作品,因为篇幅短小,读来通俗易懂。

“张小娴的书,讲爱情的,比较契合生活实际,更贴近现实生活,看起来也易消化。其他小说就感觉太虚了,而且我也看不下去长篇的。”

《我爱问连岳》

原因:“我”是读者,连岳是一个情感专家。这个书的内容就是一篇篇的情感故事,“我”有什么问题啦,就去问连岳,连岳就会做出解答。看的时候觉得很贴近生活,都是一些日常百姓的情感生活,比小说更真实。

所以,从春春姐在书方面的喜好,你是否也发现了,她是一个不断追求真实的人呢?虽然看书不多,但是看报纸很多,因为更真实。在采访中她向我表示道:我的书没有你们的多,我也不怎么博学。

然而,获取知识的方式,阅读永远只是其中一种。归根结底,一本本的书,书写内容的源泉仍旧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读书多少,并无优越感之分。你觉得呢?

这个昔日是五台山总店的看板娘,将她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先锋,现在还将继续在先锋发光发热。她在销售上、做账上、文创产品摆放上、库存整理上、对顾客和同事的态度上……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可以说,先锋的发展,离不开她这样一位奔赴在一线的优秀员工。

也许在常人看来,她做着一份似乎很不起眼的工作,但对她而言,那种自己不但能养活自己,而且还能干得开心的,才是真正的工作。

17年的兢兢业业,努力在细节上做到完美。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只有她,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如同事们对她的评价:

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像春春姐一样,在自己的工作中认认真真、快快乐乐的,毕竟,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嘛~

春春姐是我的师傅。第一次去先锋,就是她带的我,教我熟悉文创,熟悉库存,学习收银,学习如何和别人交流。她很认真,做事迅速,很勤奋,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她总是对每一个人都很好奇,像小孩子一样。笑点很低,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让她大笑起来,让人觉得,原来快乐是如此简单。她体贴,能照顾对方的感受。后来和她上对班,每次交接也让人感觉很愉快,如果心情有阴霾,你会发现一切都不是事。和她搭班受益良多。希望她可以一直开心下去。

以上就是第6期的内容~不知看完这一期内容的你,有何感想呢?欢迎留言,分享你对我们采访内容的看法。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也欢迎留言或私信我。便当时间的采访还会继续下去,你的批评和鼓励,将是我们一直前行的力量!

我们下一期再会!

很好,是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79633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93207619平方米。

设有二级学院28个、独立学院2个;在职教职工3120人,专任教师1939人;在校普通本科生17379人,在校硕博研究生11245人;6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

办学实力

截止2019年3月,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120人,专任教师193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598人,副高级职称70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名。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名,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万人计划”人选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3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南京师范大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