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义和作诠释的例句
作诠释和下定义这两种说明方法怎么区分(详细点,最好有例子)
做诠释是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用途等等进行说明、解释如:"蟋蟀,又名促织、蛐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是一种很常见的昆虫体长15至20毫米左右,具有一般昆虫的所有特征:一对长长的丝状触须,一对油黑发亮的翅膀,三对强健善跳的足雌蟋蟀翅很短,在腹部末端除了两根尾须外,还有一根长长的产卵器,这是它与雄蟋蟀外形上的最大区别,所以雌蟋蟀又俗称"三尾子"雄蟋蟀翅膀上长有发音器,两对翅膀一摩擦,便能发出洪亮的声音"这是对蟋蟀的种种名称、属性、形状、类别进行解释,给人以清晰的印象下定义是针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确切的说明,或对某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确切的解说下定义语言必须精练简洁,它的语句形式常常是:"某某是什么","某某怎么样"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对食物的说明就用了下定义的方法!"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又如教科书中对概念、定理、定律常用下定义的方法"菱形是平面上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它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长度的乘积的一半"这是对菱形下定义下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判断,所以不能模棱两可定义的高度概括建筑在对事物的本质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如果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了解得若明若暗,下的定义一定不准确诠释和下定义可同时使用可先定义,后诠释一般说,下定义要求十分准确,要一言一概要,不能有某些疏漏而诠释可就某些特征加以说明,比较灵活你先设置我最佳答案后,我百度Hii教你。
作诠释和下定义怎么区分,请结合例句说清楚一些“赵州桥是世界著
诠释,是对事物作客观详尽的说明解释&是具体的说明,不是说它的(抽象的)内涵、意义定义,是对事物的概念内涵或语词的意义作简要准确的描述&是要说出(抽象的)内涵、意义,不是具体的说明结合例子“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对赵州桥的具体说明“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这句话是诠释,不是对赵州桥下的定义赵州桥,是具体的东西(不是概念),不需要对它下什么定义没有什么抽象的内涵和意义需要解释接着分析句中“石拱桥”是什么桥?“石拱桥”,不同于赵州桥具体指某个桥“石拱桥”,是人们归纳的一种桥的类型“石拱桥”,是人概念的东西人们会问:'什么叫石拱桥?“,这便要说出它概念上的内涵、意义于是就要对“石拱桥”这一概念下定义这就是诠释和定义的区分可以多结合一些具体例子,细细分析,慢慢体会费了很大的劲,好难说清。
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的解释及区别,要例句(最好是语文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如,“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2做诠释。做诠释是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用途等等进行说明。解释。如:"蟋蟀,又名促织、蛐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是一种很常见的昆虫。
3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如:“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4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如::“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望采纳啦!谢谢! 祝楼主学习越来越好!
下定义和作诠释有什么区别?(具体)(最好有例子)急!
定义(定义说明法)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统筹方法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作诠释”的例句有哪些?
1、这里所说的“某种意义”,指的是能为收信者所感觉到、理解到的东西(信号或符号),反之,收信者所无法感觉和理解的,就不叫信息。
——《漫谈信息》 2、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奇妙的克隆》 3、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4、一种叫自养。
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食物从何处来》 5、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看云识天气》
扩展资料:
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不同是: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 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作诠释。
“作诠释”的例句有哪些?
1、这里所说的“某种意义”,指的是能为收信者所感觉到、理解到的东西(信号或符号),反之,收信者所无法感觉和理解的,就不叫信息。——《漫谈信息》
2、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奇妙的克隆》
3、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4、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食物从何处来》
5、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看云识天气》
扩展资料:
作诠释这种说明方法,是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
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不同是: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
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搜狗百科-作诠释
作诠释和下定义有什么区别?请举例子说明一下
下定义和作诠释是两种常见的、极易混淆的说明方法。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教学方法。”而作诠释,则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如《看云识天气》中提到的“虹”,课文注释为:“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条彩色圆弧,这就是‘虹’”。
尽管这两种说明都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去说明事物的特点,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仍有较大差异,显示出许多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此外,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
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因此,从科学性的角度看,作诠释的语言比不上下定义。
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下面举例比较说明。
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
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作诠释)
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食物的概念,它还可变为:“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就是食物。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果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荒谬了,因为不是所有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的内容没有解说“晕”的本质特征,只是描摹了它的具体表象,因而是作诠释。
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说明事物和事理的方法很多,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下定义:也叫定义说明法。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统筹方法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列数字:也叫数字说明法。有时为了便于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用一些数字来准确地、科学地加以说明。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说明死海的长、宽、深的文字。《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也用一系列数字来说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作比较:也叫比较说明法。为了说明某些抽象的或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往往能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为了说明宴会厅的建筑面积,作者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设计的精巧也是罕见的。”
打比方:也叫比喻说明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可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形象,有助于人们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的开头写道:“石拱桥的桥墩成弧形,就像虹。”这个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石拱桥的特征。
举例子:也叫举例说明法。就是用列举事实的方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明晰、通俗易懂。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就举出了新疆建设兵团和内蒙古沙荒区治沙成功的事例,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分类别:也叫分类说明法。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引资料:也叫引用说明法。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就引用了唐朝张嘉贞的话,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和施工巧妙绝伦。
写9种说明方法的例句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就举出了新疆和内蒙古沙荒区治沙成功的事例,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就引用了唐朝张嘉贞的话,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和施工巧妙绝伦。
好处:形象,典型,更有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咪,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去,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选出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
B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C说明赵州桥结构的特点:结构巧,用料省,强度高,形式美。
D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将这段文字划分成三个层次,在文中用‖隔开。
3作者以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解说事物特点,或运用比喻,或列举数字,或引用古籍,或举例说明等。分析下边的句子,指出它们各属于哪一种?并指出这些句子分别说明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一点?
(1)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4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用语准确,讲究分寸,体会下边句子中加黑词语的作用。
(1)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总结:这篇课文,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有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查在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如
①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04河北第12题)
②“光脑和电脑的工作原理基本—样,所不同的是光子代替了电子”一句中,“基本”用得准确是因为 。(04资阳第19题)
③ “据说黄至筠生平最爱翠竹”中的“据说”和“现在仅存几十种”的“仅”能否删掉为什么(04长沙第12题)
④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05河北第11题)
那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什么会成为中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考点呢?
准确,是对各类文章语言方面共同的、最根本的要求,说明文也不例外。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是由说明文的科学性、知识性决定的。说明文要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技知识,“准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这样,才不会使读者对所说明的规律,证明的事理,反映的客观事物产生误解,也便于领会。
具体地说,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选用同义词(近义词),使语言丰富,避免重复,准确表达复杂的事物。
汉语的词汇极其丰富,其中大量同义词的存在更体现着汉语语言的发达。同义词使用得当,会使遣词造句和表情达意更加准确、丰富和更富有表现力,能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富有变化,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甚至适得其反。
2准确地运用专门术语。
术语是定义明确的专业名词,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术语系统,它展现着本学科的特色和本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侧重点,因此术语的使用也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造句要特别注意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逻辑性。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还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词语,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状语或补语。恰当使用这些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准确、严密、科学。
5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说明文中,有时使用表意精确的词语,有时使用表意模糊的语言,要根据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而定。有些事物本身在不断变化着,有些事物人们的认识暂时有限,如果太肯定,显得武断,运用模糊语言反而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存在和人们的认识程度。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向沙漠进军》
分析: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②沙是“被风吹永远流动着”,“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空中的乔木……倒栽在地面上”“天空倒影在地上”,“岛屿、人物……倒映在空中”。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分析:同样表达“事物改变原来位置”的意思,但句中的词语的搭配非常恰当,十分严密,如果将上面加点的词“流动、走动、移动”,“倒栽、倒影、倒映”互相更换,与原来的句子比较,便搭配不准确,失去其周密性。
③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中国石拱桥》
分析:这一例句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表达。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
④“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
——《向沙漠进军》
分析:“侵占”、“侵入”、“侵袭”用得十分精当,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三个词都是动词,意义相近,但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侵入”指敌人进入境内,“侵占”是说明用侵略手段占用别国领土,“侵袭”是侵入而袭击的意思。再从语义连贯上考虑,各自用得很有分寸,相得益彰。
⑤在陆地上是压迫,在海洋上是簸弄,在天空中简直是乱搅,到处埋伏着危险,准备给人以意外的打击。
——《天气陛下》
分析: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压迫”是写天气强制人服从他,“簸弄”是写天气对人的玩弄,“乱搅”即乱搅拌,写天气的威势更厉害了。这三个经过锤炼的词语,分别说明了天气陛下“在陆上”、“在海上”、“在天空”所发的程度不同的威风,用词准确而富于变化。
⑥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向沙漠进军》
分析:副词“还”用来修饰形容词“充沛”,表示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说得过去:同我国西北地区相比是比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区相比则少得多。副词“多少”表程度,说明数量不多,但仍有一定数量。这两个修饰性词语,准确地反映了“雨量”和“风沙”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见,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⑦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中国石拱桥》
分析:“不但……而且……还……”这一组关联词语,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递进关系的复句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可见,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
⑧《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中国石拱桥》
分析:旅人桥的修建时间可能已无从考察,或者根据作者所见到的资料不能确切的知道具体的建造时间,“大约”与“可能”就准确地表达出了这一意思。这是一种推测,只是一种大概的情况。这类词主要有“大概、大约、可能”等,它只是对说明的情况提供一种可能,不能具体确定属于哪种情况。
⑨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内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
——《食物从何处来》
分析:说明文中有些意思的表达必须在特定背景下才能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具有特殊性,抛开了给定的时间限制,表达就不是准确的。如“一个气孔在一秒内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这只是一种偶尔的特殊现象,如果去掉“有时”一词就不是这样一种情况了。“25000亿”准确说明了“在阳光下”“一个气孔”吸入“二氧化碳分子”极限值。同时,“二氧化碳分子”也准确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气孔吸入的是呈分子状态的二氧化碳,而不是别的形态的,这一术语的使用也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遣词造句怎样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因此,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重要的是与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结合起来,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析理解,切忌“就事论事”。具体地说,有以下途径: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区分近义词表义的差异。
2.运用比较的方法揣摩具有修饰限制功能的词语的准确性,如去掉修饰限制的定语或状语与原文比较,用其他词语替换这些修饰限制性成分来比较。“沙漠向人类进攻的主要武器是风和沙”一句中“主要”是对武器进行限定,如果去掉它所表达的意思就成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只有风和沙”,意思显得太绝对,不够准确。而原句所表达的意思,就包含了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语言准确性较高。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练习:
一、说说下边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2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全桥(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4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5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异养。
二、指出下面语段中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词语。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得惊人的根系,每条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许多气孔。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本文2023-08-20 22:05: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