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食用鲜花的古籍、文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记载食用鲜花的古籍、文章,第1张

  中国古籍上有食用鲜花的记载,当时的人认为花是植物的精华,吃了可以养生延寿。“鲜花玫瑰酥饼”属于“南案”糕点,是明朝迁都北京,从南京带上的南味糕点。

  鲜花玫瑰酥饼: 材料:(油皮):中粉 260克/猪油104克/绵白糖30克/水80ml。 (油酥):低粉220克/猪油110克。(内馅):麦芽糖100克/低粉100克/细幼砂糖2大匙/无盐黄油50克/碎核桃肉50克/玫瑰花瓣5朵。

  做法: 1、所有油皮材料揉成光滑的面团后,盖上保鲜膜松驰30分钟;将松驰好的面团均匀分割成20个小面团,备用。 2、所有油酥材料揉成团,均匀分割成20个面团,搓圆备用。3、取一个油皮包入一个油酥,包好收口捏紧后朝上,擀成牛舌状,由上往上卷起,收口朝上,再擀卷一次,盖上保鲜膜松驰30分钟。 4、将内馅材料中的碎核桃肉烤熟备用;玫瑰花瓣洗净后用厨房纸擦干水分,切碎备用。5、将内馅其他材料揉成团后,加入核桃肉和玫瑰花瓣拌匀,分割成20个玫瑰内馅,搓圆备用。 6、松驰完成的油酥皮两端往中间压扁,层次面朝上,擀成中间稍厚的圆形片。7、将玫瑰花馅放在油酥皮中间,捏紧收口,搓圆,收口朝下压成圆扁形,放在烤盘中松驰30分钟左右。 8、放入烤箱,170度烘烤25分钟左右,烤好后撒上少许玫瑰花碎做装饰。

韩魏公庆历(1045年)中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一日,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当时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时王歧公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荆公为大理评事签判,皆召之,尚少一客,以判钤辖诸司使忘其名官最长,遂取以充数。明日早衙,钤辖者申状暴泻不止,尚少一客,命取过客历,求一朝官足之。过客中无朝官,唯有陈秀公时为大理寺丞,遂命同会。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

作者:曹雪芹 

原文如下,你那是网友篡改

曹雪芹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里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1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王冕《墨梅》)

13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14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15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6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唐)李峤(qiáo)

17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18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19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20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21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高鼎《画》)

22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3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24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5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 食》》)

26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27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邵雍《一去二三里》)

28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9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30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

31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32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33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4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

(郑思肖《寒菊》)

35惟见林花落,

莺啼送客闻。

(李白《别房太尉墓》)

36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陈亮《梅花》)

37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8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39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40晴时风日雨时干,

草满花堤水满溪。

(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诗中花名

1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2接天莲叶无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花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4沾衣浴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

5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6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8.十分秋色无人管,

半属芦花半蓼花。

(黄庚《江村即事》)

9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10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11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12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4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苏轼《浣溪沙》)

15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16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17不是一番寒彻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18桃花一树鱼三尺,

不醉月明船不归。

(陈继儒《春日雨霁泛舟》)

19桃花流水突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山中答问》)

20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徐俯《春游湖》)

21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22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23 竟说田家风味美,

稻花落后鲤鱼肥。

(朱凤翔《村处闲吟》)

24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寓意》)

25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卢梅坡《雪梅》)

26不是一番寒澈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27荷叶罗群一色裁 ,

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28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29荷变弄水一身香,

竹里招风满扇凉。

(杨万里《青坐池亭》)

30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31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香。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2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3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后更无花。

(元稹《菊花》)

34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张渭《早梅》)

35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

36春兰兮秋菊,

常务绝兮终古。

(屈原《离骚》)

37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XX《塞上听吹笛》)

38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黄庭坚《鹧鸪天》)

39森林旧有高人隐,

寻到梅花却系船。

(马一龙《新丰夜泊》)

40黄昏风雨打园林,

残菊飘零满地金。

(王安石《残菊》)

41并眼看人殊草草,

隔林迢递见梅花。

(刘克庄《岁晚书事》)

42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

43诗客清晨冲雨入,

梅花一夜为君开。

(杨万里《送简寿王主薄之官临桂》)

44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

45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着花。

(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46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7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李白《论诗》)

48 谢却海棠飞尽絮,

困人天气日初长。

(朱淑真《即景》)

49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苏溪亭》)

50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51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二首》)

52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李煜《望江南二》)

53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54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55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

56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57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

58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客中初夏》)

59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咏梅

不向百花姱霓裳

独将飞雪剪寒妆

卿卿若肯赴京洛

未必牡丹能号王

百合

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

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仰。

-- 萧察

描写花的诗

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唐王维《山居即事》

2、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唐王维《临湖亭》

3、竹色溪不绿,荷花镜里香。

唐李白《别储至剡中》

4、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唐杜甫《为农》

5、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唐杜甫《暮春》

6、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

唐刘长卿《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

7、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唐高蟾《上商侍郎》

8、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

宋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

9、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

宋米友仁《临江山》

10、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出净兹寺送林子方》

11、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12、五月万枝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唐韩愈《榴花》

13、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荫长。

唐李欣《送陈章甫》

14、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15、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唐宋之问《灵隐寺》

16、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唐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17、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18、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

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19、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唐杜甫《宿赞公房》

20、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21、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唐赵《长安晚秋》

22、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黄巢《题菊花》

2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宋李清照《醉花阴》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25、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元许有《获港早行》

26、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晋陶渊明《蜡月》

27、一树寒梅白玉条,临村路傍溪桥。唐张谓《早梅》

28、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29、梅衰未减态,春嫩不禁寒。唐杜牧《初春有感寄歙邢员外》

30、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已《早梅》

31、折得蔬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宋晏几道《清平乐》

32、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宋王安石《临江仙》

3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34、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宋苏轼<红梅>

35、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宋黄庭坚《虞美人》

36、小春何处有梅花,想见水边篱落,数枝斜。宋,吴则礼《虞美人》

37、雪似梅花,梅似花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宋吕本中《踏莎行》

38、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宋叶梦得《临江仙》

39、雪后蔬梅,时见两三花。宋辛弃疾《江神子》

40、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未《寒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就因其轻寒傲雪的品格遭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起先与梅、兰、竹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后又与月季花、康乃馨、唐菖蒲并称为世界四大鲜切花。那样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依据史籍著作记述,古人最初是以什么为目的栽培菊花的

依据史籍著作记述,中国早就在3000年前就已经有栽培菊花的历史了。除此之外,《礼记·月令篇》有星:“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而且在秦朝时期,国都咸阳还曾出现过售卖菊花的市场。那样古人最初是以什么为目的栽培菊花的啊正确答案是以服用和药用价值为目的。据汉朝刘歆着、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记述:“菊花舒时,并采叶茎,杂黍米酿之,至明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此谓菊花酒。”而这种菊花酒在当时被宫里的嫔妃们称之为“长命酒”,以其能够作为滋补药品,用于互相赠予。

到南朝齐阶段,医学家陶弘景则将菊花分成“真菊”和“苦薏”。“真菊”:茎紫、气香而味辛,叶能作羹食。“苦薏”:乌青而大,作蒿艾气,味道微苦不堪入目食。值得一提的是,宋人景焕还在之而创作的《牧竖闲谈》中标有:“蜀人多种多样菊,以苗可入莱,花可药用,园圃悉植之,郊野公园火采野菊供药肆”。

除此之外,古人在栽培菊花时,还创造出一种名叫“菊花肉”的美食,制作流程要先将鲜嫩生猪肉用绵白糖熬浆中药炮制好,然后把几丝菊瓣粘到生猪肉上,使其饱饮植物油脂糖甜,吃着可谓荤中有辣,素含有荤,美味可口。此外,也有菊花羹、菊茶、菊花干贝粥等色香味俱全俱佳的菊餐。因而,总的来说,古人栽培菊花就是以服用和药用价值为最开始目的的。

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问题描述:

彼岸花在佛经里比较完整的记载

解析:

彼岸花,花开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

故,“曼姿莎华”又称“两生花”。

彼岸花,一名曼珠沙华,又称为Red Spider Lily在日本被称作マンジュシャゲ,花语是分离、伤心、不吉祥”

传说中,彼岸花是开在冥界忘川彼岸的血一样绚烂鲜红的花,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

有花无叶,当灵魂度过忘川,便忘却生前的种种,曾经的一切留在了彼岸,开成妖艳的花。

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

彼岸花开在秋彼岸期间。

彼岸花,花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有叶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

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

彼岸花是开在黄泉之路的花朵,在那儿大批大批的开着。

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

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

花开,在生与死的彼岸。

佛家语,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

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

彼岸花,花开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

1 古文里是花的意思的字

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雅称“贵客”,还有称是“国色天香”、“百两金”、“木芍

药”、“富贵者”。

莲花:是花中“高尚君子”。美称“花君子”,雅称“净客”,别称“水华”、“水旦”、

“水苏”、“泽芝”、,还有称“君子者”。

兰花:“美称”空谷佳人”,雅称“幽客”。其他有称之为“香祖”、“王者之香”、“天下

第一香”、“空谷幽兰”、“话中君子”。梅、兰、竹、菊共称花中“四君子”。

月季花:历来被称为“人间不老春”。她的美称为“月月红”、“四季花”、长寿花“、”

斗雪红”。

菊花:别称:“黄花”,雅称“寿客”。还有称“隐逸者”,与兰花、水仙、菖蒲称“花

草雅”。

梅花:雅称“清客”。它和松、竹合称“岁寒三友”,与山茶、水仙、迎春合称“花中

四友”。

杜鹃花:雅称“山客”与山茶花、仙客来、石腊红、吊钟海棠称“盆花五姐妹“。

2 求带“花”字的诗词,最好唯美点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昱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 有关花的古文定义

草木之葩也-康熙字典。

在线康熙字典(?)解释

花:

申集上艹字部 康熙笔划:10 部外笔划:4

〔古文〕蘤唐韵集韵正韵??呼瓜切,音哗。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欧阳修·花品序洛阳人称花曰某花某花,称牡丹则直曰花。 又地名。广州志南海县有花田。 又姓。唐有花惊定。杜甫诗成都猛将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书郞花尹。 又韵补音诃。枣据诗延首观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干,一岁再三花。 说文本作华。荣也。从艹??,郑氏曰:??,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韵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闲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唯《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花字与华??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

4 280字的文言文,写花的

(题目)杂谈之梅语

(第一节) 古之有云:“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然,予以为其亦所漏之花也。

(第二节) 爱菊者,其必有义愤填膺之念,然则无所愤发之所矣。所欲为者,莫过于隐逸于世,此诚为对,怀才之不遇,世俗之不公之费神也,尚欲求明哲保身之念,遂取菊之意以喻己之隐逸之念也。

(第三节) 爱牡丹者,乃与世俗之念同步也,何足评之也。

( 第四节) 爱莲之人,虽有洁身自好之喻,然亦可谓有愤世嫉俗之嫌,诚则无奈之心者为,何赞之有哉?

(第五节) 然则世间何为圣者哉?予以为当取之者,非梅不可为矣。

(第六节)尚坚毅者之有云:“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时”。

第七节) 其取梅之坚韧之魄而学之,虽身处艰难困境,亦愤发不息,苦中取乐。何不为之而赞哉?

(第八节)取其桀骜不群且心怀天下者亦有之也:“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虽不融于世,然亦心存乾坤万里之意,莲之较者,犹更胜之一筹之胸怀也!

(第九节)且梅亦为百花之先而于世矣。“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试观群芳者,何之有为哉?

(第十节) 虽有花者,然则不华也,虽亦散香也,亦未浓郁至使人厌之也,故尔怜之也。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 关于花的古文(托物言志)字数和爱连说差不多就好(托物言志的)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21 17:45 杂谈之梅语古之有云:“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然,其亦所漏之花也爱菊者其必有义愤填膺之念,然则无所愤发之者所欲为者,大有隐逸于世,实则对世俗之不公,怀才之不遇之费神也,尚欲求保其全之意,遂取隐之者也爱牡丹者,其乃实与世俗之念同步也,不足以评之也爱莲之人,虽洁身自好,然则有愤世嫉俗,然亦无奈之嫌也,何赞之有哉?瞎写的,难登大雅,请见谅!然则世间何为圣者哉?予以为当取之者,非梅不可为也坚毅者有云:“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其取梅之坚韧之魄而学之,虽身处艰难困境,亦愤发不息,苦中取乐何不为哉?取其桀骜不群者亦有之也:“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虽不融于世,然亦心存乾坤万里之意,于莲之较者,更胜之一筹也! 且梅亦为百花之先于世,“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试观群芳者,何之有为哉?有花然则不华也,散香亦未浓郁之使人厌之也,故尔怜之也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21 17:57 题目我觉得不是很好,内容也是我瞎凑乎的,你可别当真哦,只可以借鉴就好了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21 18:27 又改了一下,你看看怎么样?(题目)杂谈之梅语(第一节) 古之有云:“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然,予以为其亦所漏之花也(第二节) 爱菊者,其必有义愤填膺之念,然则无所愤发之所矣所欲为者,莫过于隐逸于世,此诚为对,怀才之不遇,世俗之不公之费神也,尚欲求明哲保身之念,遂取菊之意以喻己之隐逸之念也(第三节) 爱牡丹者,乃与世俗之念同步也,何足评之也( 第四节) 爱莲之人,虽有洁身自好之喻,然亦可谓有愤世嫉俗之嫌,诚则无奈之心者为,何赞之有哉?(第五节) 然则世间何为圣者哉?予以为当取之者,非梅不可为矣(第六节)尚坚毅者之有云:“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时”第七节) 其取梅之坚韧之魄而学之,虽身处艰难困境,亦愤发不息,苦中取乐何不为之而赞哉?(第八节)取其桀骜不群且心怀天下者亦有之也:“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虽不融于世,然亦心存乾坤万里之意,莲之较者,犹更胜之一筹之胸怀也! (第九节)且梅亦为百花之先而于世矣“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试观群芳者,何之有为哉?(第十节) 虽有花者,然则不华也,虽亦散香也,亦未浓郁至使人厌之也,故尔怜之也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 文言文中形容“美丽的花”的字有什么

文言文中形容“美丽的花”的字有妍、嫣、灼、夭、芳。

1、妍,读音为yán,部首是女,部首笔画是4,总笔画数是7,笔顺读写是折、撇、横、横、横、撇、竖,五笔字根是VGAH,意思是百花争妍,美丽的意思。

相关文献记载: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白话译文:一天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美丽。

2、嫣,读音为yān,部首是女,部首笔画是4,总笔画数是14,笔顺读写是折、撇、横、横、竖、横、竖、横、横、折、捺、捺、捺、捺,五笔字根是VGHO,意思是颜色浓艳。

相关文献记载:日斜柳暗花嫣。——南唐·冯延已《三台令》

白话译文:在夕阳的照射下,柳叶墨绿,花儿浓艳,(一幅很美的景象!)

3、灼,读音为zhuó,部首是火,部首笔画是4,总笔画数是7,笔顺读写是点、撇、撇、点、撇、横折钩、点,五笔字根是OQYY,词组灼灼,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鲜明的。

相关文献记载:《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白话译文: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

4、夭,读音为ǎo/yāo,部首是大,部首笔画是3,总笔画数是4,笔顺读写是撇、横、撇、捺,五笔字根是tdi,本意是指屈,摧折,也指草木茂盛美丽。

相关词组:夭夭(茂盛而美丽的意思);夭夭灼灼(形容茂盛而艳丽鲜明的样子);夭桃秾李(yāotáo-nónglǐ)(艳丽盛开的桃李)。

5、芳,读音为fāng,部首是艹,部首笔画是3,总笔画数是7,笔顺读写是横、竖、竖、捺、横、折、撇,五笔字根是AYB,本义即指各国各地具有本国本地特色的香草。引申义有花卉,美好的,美好的德行或名声,花草的香味等。

相关文献记载:野芳发而幽香。――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白话译文: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

扩展资料

“妍”相关词组:

1、妍丽(yánlì)。意思是美丽;漂亮。如:妍丽的牡丹。

2、妍雅(yányǎ)。意思是美丽而高雅。如:幽壑黄花,分外妍雅。

3、妍艳(yányàn)。意思是艳丽;美丽多姿。如:妍艳的牡丹。

“嫣”相关词组:

姹紫嫣红(意思是 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芳”相关词组:

群芳争艳;孤芳自赏。

-妍

-嫣

-灼灼

-夭

  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 (摘自《云髻凤钗》一书)

  隋唐时代国家强盛,文化发达,风气开放,隋唐仕女们是美艳的、充满自信的,发型、发饰也是千变万化,就象坦荡无羁的女儿的心,尽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来梳发、饰发,发型喜欢高大,发饰喜欢繁丽,抒发自己的追求,自己关于爱情、春天和天堂的幸福梦想,还有难以言说的一丝丝惆怅。所以有无数样式的发髻,无数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的花样,奇光闪烁的珠宝,装点在发髻上。这是元气充沛的年代,令无数后代的妇女艳羡。

  隋炀帝时,后宫中多奢华的装饰,宫女梳有九贞髻、侧髻,还有坐愁髻,徐士俊《十髻谣》说它是:“江北花容,江南花歇;发薄难梳,愁多易结。”似是多个结状的发髻,反映了哀愁的姿态。

  《髻鬟品》记述“炀帝宫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前者指发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则指一种卷曲的发髻,形如翻开的两瓣荷叶,唐代还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头上就是这种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4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的发髻则更多。既继承了前代的高髻、灵蛇髻、盘桓髻、云髻、鬟髻、蝉鬓等,也创制了不少发髻式样。她们喜欢拥有丰满的身材,也以头发浓密、发髻高耸为美。这样的风气,连唐高祖李渊也感到奇怪,《旧唐书令狐德芬传》记载他曾向令狐德芬询问“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令狐认为人的头部最重要,把发髻梳得高大也有道理。后来皇帝也曾下令禁止高髻,如文宗时下令“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等,高髻流行却仍然如故。著名的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几名穿纱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达一尺以上,尽显女郎们的雍容华贵。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6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也有把椎状髻前倾在额前的,如唐代李宪墓的一幅壁画上就有,以红帛带系结。也有绾在脑后的,随意变化。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五代《千手千眼观音图》上的一位女供养人,梳一个挽在脑后的椎髻,配插花钿、花叶形钗、白角梳,左右各插两搏鬓,显得更加华丽。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6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有半翻髻,《髻鬟品》说:“高祖宫中有半翻髻。”是把头发梳向上、再倒卷下来的高髻,如长安县南里王村的唐代壁画就是,很有高耸俊伟的气概。梳理时是把头发集在头顶,用帛带束住发束,再朝前或朝后翻绾,有的还梳成双髻后翻之形,又叫双刀半翻髻。头发很长的女子,则梳半翻髻后把余发长长地垂挂在脑后。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7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还有交心髻,《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梦见了一位龙女,请她演奏音乐,龙女是“容貌艳异,梳交心髻,大袖宽衣。”这交心髻的梳法是把发分为两股,交叉盘绕而成。如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一位侍女就是梳交心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7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上元夫人梳的三角髻,在唐代也很流行,李宪墓壁画中有一位女官,呈侧面姿态,可见到她头梳三角髻,背后有余发散垂,用帛带系着。李贤墓壁画上的女官就也有梳高耸的三角髻,但是发髻式样微有扭转。敦煌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菩萨梳三角髻,再用珠宝围饰。也有一种三角髻,类似于宋代苏汉臣的《冬日婴戏图》的女孩子梳的发型,额前垂一髻,耳边垂两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8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仕女也吸收少数民族文化,装饰自己的发髻。如回鹘髻,是受回鹘族(今天维吾尔族的前身)妇女的影响。《新五代史回鹘传》说:“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李贤墓壁画《观鸟扑蝉图》中的两位宫女,头上梳的正是回鹘髻的模样。李宪墓中的女陶俑,也有梳两个高耸的圆髻、下以缯束的,似乎是变形的回鹘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8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高而尖的乌蛮髻,是唐代仕女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发型创造的,即古代羌人梳的椎髻之类,后来传入中原,经过改造而成乌蛮髻。《苗俗纪闻》说:“妇人髻高一尺,膏以脂,光可鉴人,婀娜及额,累叠而锐,倘所谓乌蛮耶。”《太平广记》记载唐代英姿飒爽的女侠红线,“梳乌蛮髻,贯金凤钗。”乌蛮髻高而尖锐如剑,比较利落,符合红线作为剑侠的性格。再插上一只金凤钗,却别具女儿家的娇媚。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9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有一种发髻,把头发聚在脑后、梳理成一个锥形髻再搭在额前,两鬓抱面,显得特别俏丽。今人也有叫它乌蛮髻的,又有叫它心字形髻的。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两件少女唐三彩俑就梳这类髻,和少女的身份是相称的。它或就是同心髻,借以表现美好的愿望,《十髻谣》中有说同心髻:“桃叶连根,发亦如是。苏小西陵,歌声相似。”引用晋代王献之和爱姬桃叶相亲相爱,还有西泠湖畔的女郎苏小小追求爱情这两个典故,述说同心髻的含义。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0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为了使发髻更加高大,还制造了假发髻,叫做义髻。这是由汉代的帼发展而来,用木或纸制作的,用时往头上一戴就行。据《杨太真外传》说,杨贵妃就好戴这种义髻,“常以假髻为首饰。” 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一顶糊纸、加以彩漆绘画的假髻,类似于峨髻。阿斯塔那张雄墓出土一顶类似半翻髻的假髻,以木为骨、外加黑漆,再绘画白色忍冬花纹,底部有小孔,孔内还有铜锈,显然是张雄的妻子生前使用的,以铜钗固定。

  看见没有古代的假发啊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0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有种闹扫妆髻,是随意盘绕而成,再加各式首饰。

  丛髻是把许多小发髻满头装饰,类似于扫闹妆髻。王谠《唐语林》说:“唐末妇人梳髻,谓‘拔丛’。以乱发为胎,垂障于目。”诗人王建的《宫词》说:“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须。”这种髻丛丛叠起,又重重簪插金玉的华丽光彩。这不是春日里的花丛,这是灵巧的女儿头上盛开的花瓣,是女儿的心花怒放。唐代佚名《内人双陆图》中绘进行双陆游戏的仕女,其中一位就是梳高高的丛髻,错落有致,上面插着几枚梳栉,正是王建诗意的写照。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1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百叶髻,元稹《梦游春》诗句说:“丛梳百叶髻。”是一种分出很多小发髻的发式,有丛髻的特点,但又与丛髻分出层次不同,如西安市郭家滩张堪贡墓出土的一件女陶俑,是把黑发分作数股,由头顶心向周围散射开来,确实像一丛叶片。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1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女童梳的双丫髻,在唐代也有变化。西安市长安县韦兆村出土的女俑,女童梳的丫髻是在头顶上向两边伸出双丫。(图二十二)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的一件唐俑,双丫如银锭之形状,分列在脑袋两边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2 回复此发言

  15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低髻、小髻,唐代也还流行,少女们都爱梳。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有“侍女低髻落翠花”之句。罗虬《比红儿》诗说:“轻梳小髻号慵来。”各种小髻有小而圆的,有平卷的,有梳成两个稍高的小鬏再合并的。同心髻也属于这类小髻。

  隋唐代的偏髻也叫侧髻,如隋代卢思道说:“侧髻似能飞。”岑参《后(和谐)庭歌》:“美人红装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也是堕马髻之类的高髻,侧向一边,似如飞动。唐代仕女们骑马是最喜欢梳的。由于有秦罗敷梳倭堕髻的诗句,所以诗人韦庄《晚春》诗又称它为秦氏髻:“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类似于它的是抛家髻,把发髻向前抛出。表现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女侍们出行游玩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女子梳的多就是这种堕马髻,可以想象她们穿着绮罗衣裳,骑着骏马前进时,这发髻就要摇摇而颤,显示不尽的风流。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6 回复此发言

  16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垂髻有少女所梳的两边耳边下垂两个辫髻,扎以红绳,如唐代《内人双陆图》中的一个扶着贵妇人的侍女。

  云髻当时仍流行,《敦煌曲子词集》有“珠含碎玉,云髻婆娑”的唱词。如阎立本《步辇图》上给唐太宗抬着步辇的宫女,头发向两边分开,成波浪状,额发也修成云状。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8 回复此发言

  17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凤髻,五代冯延已有词句:“凤髻不堪重整。”似乎是插凤钗,也可能是凤形的发髻。因为敦煌61窟的瓜州节度史曹元忠的姐姐就梳有一个巨大的凤凰形发髻,或是用细绳和发胶之类缚粘成,或是假发髻,上饰珠玉。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9 回复此发言

  18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五代时,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石棺床上有女乐伎俑,头上有梳鸾凤髻的,是把头发编成鸾凤的首、翅膀、身子和尾翎。自然,梳时应很费工夫,要利用细铁丝来绕缚。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0 回复此发言

  19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孟简有一首诗《咏欧阳行周事》,写的是一对恋人恩爱相聚,后来却因为关山阻隔,无法相会,女郎相思成病,终于去世,那男子知道消息,无限悲哀,不饮不食,也随之而去。当女郎在病中时,把发髻剪下,托侍女带给远方的爱人:“高髻若黄鹂,危鬓如玉蝉。纤手自整理,剪刀断其根。柔情托侍儿,为我遗所欢。”这如黄鹂般的高髻,柔薄的蝉翼,满含情意,新疆出土的一幅《树下人物图》上的仕女发髻就是如此,就似一只黄莺儿伸出了脖颈,高翘起娇丽的姿影。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1 回复此发言

  20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额发留得较长,覆在前额的,都是小女孩。如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之句,渲染幼年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一片天真烂漫、青梅竹马的情韵。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2 回复此发言

  21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鬓饰则很是讲究,轻薄的蝉鬓比较常用,配合顶上的高髻,更加美妙。周昉《纨扇仕女图》中画有一位仕女,就是在梳理蝉鬓。还有掩鬓,是两边抱住耳朵的厚厚的鬓发,也叫博鬓,上边还可以垂挂金叶饰,和轻盈的蝉鬓有所不同。在这种鬓饰上又发展为抛家髻,是在唐末流行,《新唐书五行志》说是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在《纨扇仕女图》上就能看见那抱琴囊女郎,持壶女郎都是这种发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3 回复此发言

  22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诗文中还有圆鬓、丛鬓、小鬓、松鬓等名,或圆、或成丛,或疏松,或大或小,各个不同。

  当然唐代也有病态的发型发饰,如唐末僖宗时宫人束发很紧,僖宗带宫人到了成都后民间妇人们仿效,叫做囚髻,也并不美观。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4 回复此发言

  23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五代时期,各个地方小国都延续盛唐余风。前蜀王建墓中出土的石棺上,有乐伎的浮雕,都梳各式高髻,配穿宽袖襦、长裙。有的在高髻上加双丫,有的加挽如椎髻状。有的在头顶分出三小丫。也有鸾凤髻、盘桓髻、螺髻、丛髻。也有高髻上加如元宝之状。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4 回复此发言

  24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相传南唐李后主的大周后就喜欢设计女子发型和衣裙。南唐的发髻、发饰,在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集中看见。这是李后主命令画家顾闳中描绘的大臣韩熙载家中举行夜宴的情景,许多乐伎盛装出现,她们梳着抛家髻,三圆髻,或高圆髻,略加柔曲的曲线变化,形如芙蓉髻。上边都缀满细小的珠玑花钿,或有勾云形花钿,或用金翠凤凰簪钗,还有红帛头须(头绳)飘坠,上边饰以小珍珠。这些盛饰,这些奢华的暧昧的挥洒,在深夜的煌煌烛光里浮现浓得化不开的的华彩。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5 回复此发言

  25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女性的帽巾,独异他朝,显得富丽而大方。

  在凤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凤冠,唐代已经可考证其形象。如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石椁上的线描画面,表现一位女官头戴高冠,冠正中嵌一朵珠花,两边各插一支凤钗,凤凰口中各衔一件玉佩、珍珠串成的挑牌,有如步摇之意。(图四十四)形制已经和宋代凤冠有些相似。这种凤凰口衔珠滴、挑牌的装饰,直到明清时的凤冠上还在使用。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8 回复此发言

  26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一种头饰:幂 (上四下离) (音mili)的变迁,是当时妇女意识的折射。它是从北周时就定型的,先用藤、毡等制笠,再裱缯帛,或刷桐油防雨,然后从檐上垂下整幅纱帛制的帽裙,长得可把全身笼罩起来。它大概起源于《礼记》所说的面衣,有强烈的封建礼教的意味,即把妇女身体肌肤遮挡起来,以严“男女之大防”。到了唐代,女性意识强烈的妇女们自然对此不满,把它改造了一番,把帽裙尽量缩短,新疆出土的《树下人物图》就有一名女子,身穿长袍,头戴幂(上四下离),帽裙已经短至脖项前。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9 回复此发言

  27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就是这样还嫌不够袒露,在唐高宗、武则天持政年间,妇女们又把帽裙换成了罗纱之类,前有开缝,仅仅起遮挡风沙的作用。这就叫做帷帽,《新唐书》、《中华古今注》都有记载。唐代《明皇幸蜀图》上就有几个骑马戴帷帽的妇女。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件骑马女俑,头上就戴着帷帽,帽前一卷轻纱垂落,历经千余年,犹保存着真实模样。那骑在马上的女郎,穿一套高腰襦裙,骑一匹高头大马,帽纱轻盈透明,似遮非遮,既华贵,又骄傲而从容。盛唐女儿的坦荡风采就这样洋溢着。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1 回复此发言

  28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们也喜欢把帷帽的的纱缩短了,直接在额头前戴上,这叫做透额罗,可以遮挡风沙,但主要还是作装饰之用了。敦煌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上的侍女就有戴一块马尾等织成的半透明的透额罗的。(图四十八)在当时,歌伎演员等都喜欢用透额罗裹发,如诗人元稹的《赠刘采春》写一位歌伎能唱动人的歌曲,她的模样就是“新妆巧样画双蛾,漫裹常州透额罗。”这两句诗描写她的新妆,突出了她的一双新画蛾眉,还有常州出产的罗轻裹在发髻上。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1 回复此发言

  29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诗人刘言史的《观绳伎》,写几位女杂技演员表演绳艺,就走在绳子上,走在高空中,“银画青绡抹云发,高处绮罗香更切。”是用一块画着银色花纹的青绡裹发,应该是和后世的渔婆巾相似。也有在发髻上包一块巾子的,如新疆出土的一幅绢画上,女子梳着低倾的发髻,上裹罗巾。

  还有一种搭耳帽,下沿做成可以翻下的两只护耳,适宜于冬天戴用。阿斯塔那出土的一幅绢画上就有一位女乐伎,头戴锦缎制成的高高的搭耳帽。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3 回复此发言

  30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首饰继承了前代的各种簪、钗、步摇、布帛扎额、玉茏璁等等,形式不断翻新,多不胜数。

  如钗上饰花朵、叶片等,称为花钗,也叫花树,每一个贵妇人都喜欢在发髻上簪重重花树。除上述敦煌壁画所见外,各地、浙江长兴唐墓等都有出土,广州皇帝岗所出多种花钗都是一式两件,纹样相同,图像却相反,以方便成对地左右插戴。有的有花朵纹,上边还有小鸟雀飞翔啁啾,两两相对,似在诉说美好情意,正是金为钿鸟蹙钗梁的制作。

  也有用绿玉雕刻而成的花钗,连缀在长钗柄上。西安兴庆宫遗址出土有六件玉雕花钗,长10至15厘米,宽28至4厘米,片状,叶形,在晶莹美观的浅绿色玉上,两面雕刻花纹。其中四件,在花叶上结出硕大的石榴。有一件在花丛中刻着双鸳鸯,另一件刻着一只凤鸟。都予以美好的寓意。唐代诗僧寒山有诗句描写唐女:“缀裙金蛱蝶,插髻玉鸳鸯。” 徐凝也有诗句:“凤钗翠翘双宛转,出见丈人梳洗晚。”可印证这些玉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