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家炼气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求道家炼气方法,第1张

真气运行学五步功成(五步功法)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1 方法。做好练功准备,放松身心,集中思想,精神内守,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

   2 时间。如果要如期完成第一步的练习,在时间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假若条件许可的话,每天固定时间练功,养成习惯,对稳定思想更有帮助。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要紧,只要抽空抓紧练功就行。要求每日早、中、晚练习三次,每次二十分钟。如认真操作,一个星期左右就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3 效果。开始几天由于不习惯,姿势也不够准确,有的同志会感到头晕,腰背酸痛,呼吸也不自然,舌尖抵不住上腭等,这都是自然的现象。不要有顾虑,只要按要求坚持锻炼慢慢就会好了。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1 方法。每次呼气都从心窝部开始,呼气注意下丹田。

   2 时间。每天依法练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钟或者半个小时,一星期左右就可以气沉丹田。

   3 效果。由于真气已通过胃区,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气沉入丹田后,丹田周围的脏器,如大小肠、肾、膀胱等都逐步发生生理上的改变,一般都会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现象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三步,凝神调息守丹田。

   1 方法。呼气注意丹田,但要避免过份用力呼气往下送,以造成丹田发热太过,耗伤阴液。

   2 时间。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每次半小时以上。这一段是培养丹田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一个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3 效果。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转。通过练功不断的给肠胃增加热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体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患有阳痿病症的大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肾水旺盛,肝得滋荣。因此,在这一阶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显好转。坚持锻炼,自然痊愈。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肋。

   1 方法。原则上还是按照第三步操作,真气沿督脉上行的时候,意识应该跟随上行的力量。这就是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念去导引。这就是勿肋。

   2 时间。每天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每次的时间也应延长到四十分钟或一小时左右。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通督的时间和力量不可能一样。有的人一刹那就通过了,而且力量很猛,震动很大。有的人通督时间稍长,并且力量也不大。大多数在十天左右通督。

   3 效果。通督之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但不可有意追求,一呼一刻形成任督循环,养生界称此为“小周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实际情况。真气不断地补益脑髓,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凡是由于肾精亏损和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月经不调、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气短、性欲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状,都可得到改善。长期坚持,可以康复。因练功经络通畅,有些多年不愈的顽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明显。一般情况表现为精力充沛,身体轻捷。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

   所谓元神,就是大脑调节管制的本能力量。与识神对立。识神是有意识的精神状态。元神和识神是体和用的关系,元神为体,识神为用。第四步功已通督脉,肾气不断灌溉脑髓,元神的力量不断得到补充。心主神明,心气上照于脑,才能发挥其全面的调节管制作用。

   1 方法。原则上还是守下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通督后各个经脉相继开通。如果头顶百会穴(上丹田)处有活动力量,也可以意守头顶。可以灵活掌握,这叫“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2 时间。每天三次,或更多些,每次一小时或更长一些。总的说时间越长越好。大约一个月左右,身体内的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剩下下丹田和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的现象。

   3 效果。根据身体的表现,尤其是丹田与头顶百会穴互相吸引的磁性力量说明,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内分泌协调而旺盛。这种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表现的越明显活泼,对全身的生理生活机能调节就更好,真气也就更加充实,不断地补偿和增强身体的代谢机能,可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力量。因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就增强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减少甚至避免,原有的沉疴痼疾也可以得到改善或痊愈。坚持锻炼,就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益寿延年的效用。

  以上五步,是真气运行法静功锻炼过程中的基本概况。在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条件又不一样,所以效果与表现也是因人而大同小异。鉴此,练功时既要顺乎自然,灵活运用,不能刻意拘执;又要本着一定的要求,耐心求进,持之以恒,不可自由放任,实为成功之要诀。

  练功姿势

   初学真气运行法要有正确的姿势,作为初学者的规范。练习真气运行有行、立、坐、卧四种形式,其中以坐式为主,其他姿势为辅。为有效地促使真气运行不断进步,除坐式以外,还可随时随地采取多法进行。�

   1、坐式。坐式有盘腿和垂腿两种姿势,主要按照个人习惯和环境条件,自行选择。一般认为盘腿坐过于形式化,且易麻腿。因此,一般采用垂腿(坐椅凳)坐式较为便利。

   (1)盘腿坐式。“双盘式”是把左脚放在右大腿上面,再把右脚搬到左大腿上,两手相合置于小腹前面。这个坐法只是为了坐得稳固不易动摇,但没有相当功夫不易做到。“单盘式”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手势如前法。这比双盘易于做到。“自由盘腿”是将两腿互相交叉而盘坐,是一般人习惯用的坐式。�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适宜的椅凳上,以坐下来大腿面保持水平为度,小腿垂直,两脚平行着地,两膝间的距离以能放下两拳(拳眼相对)为准。两手心向下,自然的放在大腿面上。两肩下垂,腰须直,勿用力,不要挺胸驼背、仰面低头。下颌略向回收,头顶如悬。体态以端正自然为标准。此式为现代习惯采用之姿势(图6-4)。�

   2、卧式。右侧着床伸下腿屈上腿,右手曲肱将手置于头之前下侧枕上,左手放在左胯上,此式应用为坐功之辅助,或体弱不能坐者采用之图。�

   3、站式。站式有各种姿势,在这里不一一介绍。兹介绍方便易行的一个姿势,以为坐功之辅助功。两脚并立,两手覆于丹田(左手掌心覆于丹田,右掌心覆于左手背上)。松肩垂肘,含胸拔背,虚心实腹,眼半垂廉一切要求同坐式。�

   4、行式。行路和散步时,目视前方三五步处,意守鼻尖,神不外驰,依行路的速度,一般为三步一呼,一步一吸,四步一个呼吸。如能长期锻炼此法,对走长路很有帮助,可以久行不倦。

  五官要求

   1、口腔。口唇自然闭合,上下齿相对,将舌上卷约成九十度,用舌尖轻轻地抵往上腭。唾液分泌得多了,将舌放下慢慢地咽下去。

   2、眼睛。闭目内视,练哪一步功就内视哪一部位。如第一步注意心窝部,就内视心窝部。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使呼吸不要发出粗糙的声音。保持从容自然,不可憋气使呼吸不畅,这是集中思想的好方法。�

   4、呼吸。在练习真气运行法的过程中,一直是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不加注意,自无流弊。丹田真气充实后,自然地贯通督脉。那时即感到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沿督脉入脑。这是真气 五官要求

   1、口腔。口唇自然闭合,上下齿相对,将舌上卷约成九十度,用舌尖轻轻地抵往上腭。唾液分泌得多了,将舌放下慢慢地咽下去。

   2、眼睛。闭目内视,练哪一步功就内视哪一部位。如第一步注意心窝部,就内视心窝部。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使呼吸不要发出粗糙的声音。保持从容自然,不可憋气使呼吸不畅,这是集中思想的好方法。�

   4、呼吸。在练习真气运行法的过程中,一直是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不加注意,自无流弊。丹田真气充实后,自然地贯通督脉。那时即感到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沿督脉入脑。这是真气的自然活动状态,无须追求。外呼吸则绵绵密密,若存若无,呼吸表现的更加自然。这时外呼吸就无须注意了。�

   5、收功。真气运行五步功法收功的时候,慢慢睁开眼睛,搓搓双手,再用双手搓面,最后用十指梳头片刻,再慢慢站起来活动。

  什么叫丹田?

  其部位有三:在脐下的叫下丹田,在心窝的叫中丹田,在两眉间的叫上丹田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任脉,督脉在体内的走向,牵扯到哪些内脏连说都没说,就让人家练,不是误导,是什么???

  <<真气运行法>>中的方法已明确规定了真气在任脉,督脉中的走向,大家按方法做是不会错的,大家不必太在乎经脉分布,练到第三步意守丹田真气满了自己就会沿任脉而下,而后经会阴穴沿督脉而上,这就像自来水多了就会沿水管流动,而不需让水知道路线,因为水管已经规定了路线

  具体的经脉分布大家大可以自己查找,一般百度上就可查到。

  

  大家如果县楼主的不太好理解可按下文练习

  第一步、呼气时注意心窝部

   ①方法:练功条件准备好,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朵细听自己的呼气,约一两分钟后平静下来即可没有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加任何意识作为。久久行之,真气就在心窝部聚集起来。而且这个方法本身就是排除杂念的好办法。

   呼气时真气下行进入丹田,为达此目的,必须先聚集真气,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步时并不意守丹田的原因。如果开始就气沉丹田,初学不易掌握,一时见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而终止。

   ②时间:如果想如期完成这一阶段的练习,在时间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如果条件许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练习,没有固定时间也不要紧,抓紧练习即可。要求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20分钟。认真练习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

   ③反应:练功三到五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五到十天,每一呼气就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

  

   第二步、气沉丹田

   ①方法:当第一步做到每一呼气即觉心窝发热时,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向小腹推进。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大将产生高热,很不舒服。

   ②时间:依法每日三次,每次25~30分钟,10天左右即可气沉丹田。

   ③反应:每次呼气一股热流送入丹田,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

  

   第三步、意守丹田

   ①方法:当第二步做到丹田有了明显的感觉,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的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时把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少火生气”正是此义。

   ②时间: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一步功法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40天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③反应:基于第二步气沉丹田,小腹发热明显,十数日后小腹形成气丘,随着时日和功夫增长,气丘增大,小腹力量增强。力量足够时会向下游走,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腰背发热等。

  

   第四步、通督

   ①方法: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时候,勿忘勿助!意识跟随上行的力量(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也不要用意识向上引导(勿助)。上行的速度是由丹田的力量大小决定的,若力量不够,它就会停下来,待丹田力量充实再继续上行。如果上行到玉枕关通不过,内视头顶即可。

   ②时间:每天可增加练功次数和时间(40~60分钟)。有人一霎那就可通督,这样通过力量很猛,震动很大。有人经过数小时、数天,大多是一周左右。通关过程为正常生理现象,人人可通,极个别通不过的另有原因。

   ③反应:在第三步的基础上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名门处感觉真气活跃,自觉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有的真气培养充足,一股热力直冲而上,势头很猛,一次冲过督脉;有的行行驻驻,数日方过;有的像水银柱一样,随呼吸上下活动,渐次上行。通督前后身体可能不稳,注意及时调整。头部感觉箍紧,有时沉闷不适,为正常现象。此阶段异常关键,不可疑虑放松。

  

   第五部、小周天成

   ①方法:真气过玉枕、百会后,向下经鹊桥(舌抵上颚)入壬脉。小周天就已经通了!此时,一吸气真气入脑海,一呼气真气入丹田。此后,原则上还是意守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如果百会出现活动力量,也可以意守百会,灵活掌握。

   ②时间:每日三次,每次60分钟或更长。 ③反应:此步初期,可能各种触动现象不断,十余天即可消失

  

  中华道家筑基炼气法——吐纳法

  功理偏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气,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段于口鼻,下段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退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候”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谓之先天元气,“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故常人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之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偏

  须则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身法

  练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立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

  行,咳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气。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扶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入静。

  练功时要求舌顶上鄂,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鄂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故练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埔乳之状。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万籁俱寂之境,仍旧按照前面静功所讲的方法,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气。

  练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气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这时可用前面静功“观光”炼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观鼻,鼻下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气是也。

  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气。

  《太上老君说常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气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舌之,久久纯熟。父王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之言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气,用意念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皴),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园起,呼时小腹收回,叫做混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息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鄂,收视返听。鼻息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同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这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气,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气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气,心性渐渐伏下,与肾气交合。《老子》约:“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中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练气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滔滔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液可化气,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气”,肺主气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能知?”

  行气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汇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维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致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方可致无梦,《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气中,气包神外,混沌交合,橐龠不散。津液愈生愈望,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气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个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到难;得到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两个词语解释:

  1、 心息相依,是筑基功夫的下手口诀。心。乃为有念之人心(后天之神);息,乃为口鼻呼吸之外息(后天之气)。所谓“心息相依”,就是将自己的意念于呼吸合在一起。吸气则意念随之俱入,呼气则意念随之俱出。此时有作有为之法,尚在后天。

  2、 神气合一,是筑基功夫之后的景象。神,乃为无念之道心(先天元神);气,乃为丹田呼吸之内息(先天之气)。所谓“神气合一”,即是先天元神与先天之气打成一片。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此是自然出现之内景,已入先天层次。

  附 先天与后天并不矛盾,后天功法原不可废,修炼要从后天返先天,只有做好后天的功夫,才能进入先天之境界,使后天变为先天,从而恢复先天之性命,以夺造化。

  功夫从“心息相依”入手,逐渐内外俱通,后天之气与先天之气相接,有念之心化为无念之神,口鼻呼吸化为丹田胎息,自无所谓心与神、息与气之分别。

  想要了解道家首先,从有了这个所谓道教来说,道家一直很乱很乱,众说纷纭的,但是你想真的了解道家,建议从正统道藏里收录的《列仙传》、《神仙传》入手为好,楼上说的《八仙得道传》也是很不错的,清朝无垢道人所著,但是清朝有才的人很多很乱另外,大道至简,别搞玄乎的,也别搞偶像崇拜,楼主真想修道还是要找师父领进门的好,修行还是有风险的。别乱练。另外,道术与道法不要混淆

  中国的传统行业可以说多数都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道即是规律,是天地的运行规律,而发现这些规律的先人将天地之道运用在各个领域,于是就产生了各种行业,这行业上至宰相下至最不起眼的种地都运用这个道,而所赖以生存的各行业就是不同的术。不明道而行术犹如盲人行路甚是危险,若不明道种地,不能顺天时,那将颗粒无收;不明道当宰相,治民不顺民意,则天下大乱;不明道盖房子,不按风水布局,则住进去的人就甚是危险。所以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追寻这个天地之道,而行业虽不同,所求之道则同,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甚易简,甚易从,唯有心之人方可体察。同样中医治病亦必须和这个道,若不用道只用术来治病,那此中医则仅凭经验,虽亦可有一定疗效,终难成大医。吾所言道非中医基础理论所谓的人的生理病理,非医理而是天地之道,天地之理,此道人人均知,藏于《内经》、用于《伤寒》。孔子言“君子不器”,所谓器就是容器,亦即君子不要做一个有固定用处的容器,医生、教师都是不同的器,有固定作用。医生为人治病,是治病的器;教师传授知识,是传授知识的器。孔子即说君子不当做器为何他本人还做老师呢?其实是不是器有个最重要的区分点,如果教师仅仅传授知识,而不是通过传授知识使学生得道,使自己得道,那他就是器。我们医生亦是如此,若仅作一个治病的医生,不过是一种与别人不同的职业罢了!我们的目的当是通过学习治病救人之术这个法门来领悟天地之道,如此方是真正君子之学。术可暂行一时,道可流芳百世。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不可不读啊楼主切记,百姓日用而不知,是道,我们的生死,也是道,上善若水几于道,说不清的,可以意会的表达能力有限,望楼主慎行

道家的法术书籍资料很多啊,比如比较经典的人们常知道的法术书籍 《万法归宗》 《圆光术》 《祝由术》 《鲁班书》 《符咒》

又如一些流传不广的,都可在  玄奇阁  中下载到的珍本法术符咒秘本,真的是很少见的秘本:

《中天号令三阵正法》

《书符启帝科》

《温雷袪瘟驾铁船符秘》

《先天殷雷削影符水法》

《公统三十六雷符秘》

《扫荡邪精玄都》

《清微灵宝正一登坛行道密诀》

《青灵至秘》

《先天布罩科》

《籙券玄符》

《镇宅符篆》

《北统章》

《先天袖藏密诀》

《杂项行秘》

《变坛至秘》

《梅山灵符神咒》

《秘要符章》

《青玄写检格式》

《祈雨拜诰格式》

《灵宝大斋赈济玄科》

《宴谢麻痘娘娘行科数》

最早提出修真或修仙的境界等级构想的小说是《飘渺之旅》,但那时侯非常不成熟且不严谨,后来经过众多网络修真小说的大咖作者的完善,就形成了较正统和成熟的修仙体系。网络上比较权威、修练体系也比较正统的修真修仙小说,比如《百炼成仙》、《仙逆》、《最强弃少》、《凡人修仙传》、《紫府仙缘》、《修真界败类》、《我欲封天》、《修真世界》、《修仙狂徒》等。

比较成熟和正统的修仙(或修真)体系应该是:

练气期(吸纳天地灵气,入体化为元力,寿元可达至百来岁;丹田为气状,初步掌握灵气术法运用,已具备神识,不能辟谷,体内元气并不能支撑太久的御剑飞行)、

筑基期(丹田为液态状,可辟谷,神识倍增,寿元可达两百余岁,不能遁光飞行,能长时间御剑飞行)、

金丹期(丹田内有规则的圆形固态丹元,已辟谷,寿元可达五百载,可驾遁光飞行)、

元婴期(破丹成婴,寿元可达千年岁月,遁光飞行,破体元婴可瞬移)、

化神期(体内元婴倍增,元婴向元神过渡,寿元可超两千余年,掌握元力领域,可破元婴瞬移)、

炼虚期(寿元可达近五千岁,体内元婴化为元神,返虚出本体,化为分身或众多分身)、

合体期(分身与本体合二为一,达到返朴归真,初掌神通,可破炼虚万千化身,寿元可达上万年载)、

大乘期(寿元可达两万余年,熟练使用或自创神通,法力肉身已具备飞升上界的条件,谌为修士大能)、

渡劫期(凡人向仙人过渡的境界,修士飞升上界以后,初掌天地法则,体内元力逐步向仙元力或仙灵力转换,失败则为渡劫修士,随岁月而消亡;转换成功,则融会贯通天地法则,可与天地同寿,是为仙)

仙人没有较正统的划分体系,仅供参考,大致是:天仙境、真仙境(太乙真仙)、玄仙境(大至玄仙)、金仙境(大罗金仙)、仙君境、仙尊境、仙帝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