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且末古城是个怎样的地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且末古城是个怎样的地方?,第1张

且末古城是一处非常神秘的地方,它具体位于哪里,又是因何消失的均存在层层谜团。西域最初并不受中原政权的管辖。这里小国林立,其中部分小国因实力弱而被迫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等到了汉武帝时期,汉王朝为对付匈奴这个长久以来的心腹大患开始想办法拉拢西域小国,西域自此加深了与中原王朝的交往。

西域三十六国

而“西域”这一称呼其实是出现于汉宣帝时期,当时这个皇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以加强汉王朝对西域的管控力量。这一机构的设立意味着西域自此被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之中。而当时处于西域都护管辖范围内的西域地区便称之为“西域三十六国”,而这三十六国之中便包括且末古城。这且末古城在西汉时期,其人口数量仅千余人,可见它的规模是非常小的。

且末古城的消失

据古籍记载,且末古城与同属于“西域三十六国”的鄯善国相距720里左右,而距离精绝国则约有2000里。介于丝绸之路的兴起,地处西域的且末古城因正好处于丝绸之路上而成为一处重要交易地。北魏时期的史籍记载中曾提及这一时期且末古城的居民主要依靠原始农业维持生计。而待百余年之后的玄奘再一次途径且末古城时,这里已经人去楼空,徒留一座空城。至于那些原本生活在且末古城的人去往了何处便不得而知。

且末古城的现状

且末古城的位置大致位于现且末县城的西南处,距离且末县城约有六公里。现如今,这座古城因为所在地沙化的缘故而早已消失不见。而1957年的时候,曾有研究人员在此发现了一座古城,且在古城之中发掘出了诸多代表着古时鄯善且末州法律文书的木牍。除此之外,1985年时这个地方也曾发掘出古尸、陶片等物。后经由考证,这里被认定是一处元宋时期遗址,名字为“且末古城”。不过这处遗址究竟是不是真的且末古城,目前尚无法下定论。

  您好

  西方史学史最开始是古典史学

  最早的资料是荷马史诗,讲述的大约是公元前11-8世纪的。

  公元前是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长征记》《希腊史》

  在罗马时代,罗马史学产生

  先说早期罗马史学,代表人物是费边皮克托,著作是《罗马史》,还有罗马史学的奠基人老伽图写的一些著作。

  后来是共和国时期的撒路斯提乌斯的《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历史》,凯撒的《高卢战记》《内战记》

  再到帝国时期的李维的《建成以来史》,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

  接下来是基督教史学

  代表人物是尤西比乌斯的《编年史》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

  

  好多好多的,先说这些吧

  一般来说,西方的古代历史是看以上历史古籍研究的。

  望采纳,谢谢了,纯手打,好累,,,,,,

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

公元前5~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五部歙侯。公元前 177年前不久,月氏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

公元前 177 ~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公元前 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不久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种大部分被迫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 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 ,号称小月氏, 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

至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乌孙王猎骄靡长大,为其父报仇,遂率部众西击大月氏,夺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迁,过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公元前 1 世纪初叶,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贵霜独大,建立贵霜帝国。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至巨。它造成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说、突厥说、印欧语族说、波斯说等。

由于他们没有文字,而且月氏本身的记录亦不齐全,现时我们要了解他们,只能透过中国史书里的片面记录。而我们从中国史书里所知道的,月氏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质子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

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据冒顿单于于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刘恒书中说:“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

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月氏这次败後,更西迁到准噶尔盆地。至老上单于时(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当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这部分月氏人日後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

伊犁河流域原久为塞族所居住。《汉书‧张骞传》:“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塞族即古伊朗碑铭及希腊古文献中所载Sacae(Sakas)。月氏既击走塞族,塞族便向西南迁徙,跨过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方。

 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并服属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族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他们的地方。这次迁徙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有一部分未能西徙地,便和少数塞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所以《汉书》说乌孙国内“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为同类乌孙所逐,南下吐火罗斯坦,远涉北天竺国。唐代于阗王族“尉迟氏”,宋代西夏大姓“讹氏”,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亚、南亚的格局,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通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形成的。

不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非中国人兴建,也非中国人推行,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所以查中_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才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其实是发现过古城的遗址的。

1979年,一支由我国新疆考古研究所组织的楼兰考古队进驻楼兰,将这座沉睡的数千年的古城唤醒。在这里,人们发掘了古城的建筑遗址,出土了4000年前的楼兰女尸,还有大量的铜器,铁器,石器,文书等,这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了昔日楼兰的繁荣景象。

楼兰古国曾经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地区的一个繁荣富庶的国家,也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周围绿树环绕,水土肥美。这里寺院林立,商业和手工业也很发达。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朝时楼兰国改名为鄯善国,是西域的一个重镇。

三国时期归魏国管辖,西晋时期,鄯善王封为归义侯。约在公元4世纪被零丁国所灭,自此再无鄯善国音讯,此后便消息的无影无踪。到了唐代,人们已经无法找到楼兰的踪影。千百年来很多考古队满怀希望,一次次深入沙漠,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一去不复返!

直到1900年,瑞典的一支探险队来到罗布泊一带,带路的向导偶然发现遗址,次年这支探险队又来到这里,并发掘了大量的文物。

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的分析,认为这里就是楼兰古城的遗址。考古家们面对茫茫的沙漠,不禁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楼兰古国的消失?这个楼兰人世代眷念的家园,一个迷人的绿洲,为何变成一座空城,成为了被荒沙掩埋的废墟呢?就算环境不断恶化,导致楼兰人已无法在此生活下去,那楼兰人后来又去了哪里?谁又是他们的后代呢?

考古学者认为楼兰的消失可能是由于气候的变化,也有可能是亡于战争,也有可能是丝绸之路北辟的缘故等等,总之是众说纷纭。加上楼兰附近一些神秘的现象(楼兰彩棺消失,楼兰女尸之谜等),导致楼兰古城的一直是考古圣地。也许随着科技更进一步的发展,楼兰的神秘面纱才会慢慢被揭开!!!

隋唐时期是中印金丹术交流的高峰时期。据《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所录印度医方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罗门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由于这些方书的翻译,印度金丹术的某些知识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如《千金翼方》记载有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养长生不老丸和耆婆汤等都是源于印度,王焘《外台秘要》天竺经中介绍了印度早已应用于眼科的矿物药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印度八分医方中,列为第七的是长命药科论。唐代帝王酷好长生药,除请教道家的金丹术士外,也多方向印度寻求灵药。《酉阳杂俎》卷七记载,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飙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取水转注瓠芦中”。唐太宗还派人到全国各地采怪药异石,甚至派使者到印度去采访名药。但那罗延娑婆寐造的药并无奇效,太宗只好听任去留,但他因年老体衰无法返国,死在长安。高宗即位,又从东天竺迎来卢迦逸多,任怀化大将军,派往印度,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可见,印度金丹家那罗延娑婆寐和卢迦逸多在长安和中国宫廷名医、金丹家有过一定来往,曾共同研制一种新药,以求返老还童,但没有成功。公元716年,因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购珠翠奇宝,宣称狮子国有灵药和养医之妪,玄宗便叫监察御史汤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兰卡。之后,屡宾、克什米尔、吐火罗等国多次进献精制药物,这些药物无非是所谓的长生不老灵药,其主要来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陆。隋唐时期中国金丹术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赞扬。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师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组成一个三十多人的译经班子,将老子《道德经》逐字逐句译成梵文。这部梵文《道德经》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就送到了东天竺迦摩缕波国童子王的手中。阿萨密的许多习俗和礼仪从此染上了道教的风气,几乎与道教仪式并无两样。随着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为道教组成部分的中国金丹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说:“神州药石,根茎之类,……香气茅郁,可以蠲疾……长年之药,惟东夏焉……四海之中,孰不钦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的金石药物和草药就可以免除疾病,至于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只有中国的最灵,因而备受印度人的推崇。

远西是指西域之西,明代典籍里指的是德意志、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相关典籍记载:

一、《远西奇器图说》

该著作的作者是天主教耶稣会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原名约翰·施雷克(Johann Schreck),发行于1627年。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以中文介绍西方机械的专著。从此可以看出“远西”值得是德意志、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由于欧洲在中国所说的西域之西,故称为远西。

二、《新法算书》

文中写到“远西诸臣:罗雅谷、汤若望……”而两人分别是意大利和德意志传教士。由此可见,远西在明朝典籍里指的是德意志、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扩展资料

远西著名传教士

一、汤若望

汤若望继承了利氏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他还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著述。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学东渐之中成就了一番不可磨灭的成绩。

二、利玛窦

利玛窦在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罗雅谷

罗雅谷1593年出生于米兰,是一位地位崇高的法学家之子。在1614年加入耶稣会,并成功的完成了早期的学业,对于数学特别有天份。1617年,在罗马被贝拉明(Cardinal Bellarmino或是Saint Robert Bellarmine)枢机主教授任神父职之后,与44个伙伴一起前往远东地区传教。最早他待在果阿邦学习神学,后来待在澳门。1622年,当澳门被荷兰军队围攻时,他教导居民使用大炮,进而使该市解围。1624年随高一志进入中国,住在山西,学习语言与相关的在地知识。1631年,被传唤至北京历局与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和邓玉函共事,协助改革中国历法,编修《崇祯历书》。

1638年逝世于北京,享年38岁。许多中国官员都有参加他的葬礼,他被葬于滕公栅栏。

-奇器图说

-利玛窦 (中国天主教开拓者)

-汤若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