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刻石的作者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琅琊台刻石的作者简介,第1张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 李斯相传是《琅琊台刻石》作者,被称为小篆的鼻祖。《书断》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很多胶南人在查阅家谱的时候,都会发现祖上来自江苏海州,且都起于明代。江苏海州跟胶南有什么关系?胶南人的祖籍在哪里? (看完评论区留言,看看大家都是哪里移民来的) 编辑经过一番查阅,根据彭煜文、史星所著《胶南移民考——从先秦、明到现在》一文,整理出一条线索:胶南人是浙江人、江苏人、山西人、云南人的移民后裔。 而那个传说中的小脚趾甲分两瓣就是山西人后裔的传说……竟然是真的!(亲!脱了袜子看脚趾甲了没?) 而且,你觉得海青人说话「 ”咬舌子”,那人家说的是苏北口音! 太长见识了有木有? --------------认祖归宗------------- 胶南历史悠久,4500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近2000多年来,胶南先后有多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春秋、秦代和明代初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发生在明初。胶南现有村庄半数以上建于明代,现在的胶南人大部分是明代移民的后裔。这些移民多数来自山西洪洞、江苏海州、云南,也有少数来自安徽、四川、河南、陕西、蒙古等地。 一 秦代以前的移民 胶南,古属莒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齐、吴、越、楚、齐等国,春秋时期齐所置琅琊邑成为「 ”齐东境上邑”,在琅琊台西北5公里处形成了琅琊城,唐武德三年之前,一直有琅琊县等建置。从地理位置上琅琊与太湖流域、钱塘江两岸的越国相距遥远,但是通过琅琊与越国之间的三次移民活动,使胶南与吴越之地血脉相连,关系非同寻常。胶南和越国之间有3次大的移民活动,第一次是夏朝早期,琅琊人迁到越国。第二次是在越国灭吴国后,勾践徙都琅琊,约有数万人跟随到了胶南。第三次是在越国退出琅琊迁入吴(今苏州)时,越王后裔以及大量军队、百姓随之南返。 琅琊与越国的第一次移民活动发生在夏朝早期,琅琊一带有大量人口向南迁移。这一次迁移的时间早,难以找到确凿的数据,但可从《史记》、《吴越春秋》等书的记载和绍兴的怪山找到此次迁徙的蛛丝马迹。在越国都城会稽(今绍兴市)有飞来山、又名怪山,旧时山上有东武亭、怪山书屋、小琅琊等景点,多部古籍记载了此山从琅琊飞来的传说。山是不会飞的,但传说的背后隐藏了越国人先祖从琅琊地区迁至越国的史实。 琅琊与越国的第二次移民活动发生在公元前468年。这之前,齐国士强君弱,诸侯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士大夫田常割琅琊等地为自己封地,引发国内动荡。吴国乘机发兵占领了琅琊等地。后来,勾践灭吴并徙都琅琊。勾践徙都琅琊,跟随而至的军队和他们的家属、奴仆、工匠等总数应在数万以上。来到琅琊,筑琅琊台,修军港,建兵营,起宫殿,从越国来的人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越国都城——琅琊城附近。越王勾践成为春秋的最后一个霸主,胶南此时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之一。在琅琊镇甸王家村西北二华里的高坡台地上,有七座大土丘,相传为越王冢(一说为汉王墓)。墓址原来甚大,后范围变小,现存的较大墓地周长六七十米,高四五米,十分雄伟。现在大多数古墓已被平毁,只有三座古墓较为完整,但有盗挖痕迹。胶南博物馆所藏青铜兵器,剑刃多作两度弧曲,形制与越王剑相同,青铜矛骹部末端呈双叉形,是越式兵器。在夏河城及附近地区发现了具有越国特色的若干表饰方格纹、席纹的印纹硬陶片和青铜剑、戈、镞、矛等,附近还有传说是越国运粮储藏处的运粮城地名,民间有关越王勾践、西施、范蠡的故事传说更是丰富多彩。琅琊城,古代又称夏河城,很可能是越王以夏人少康后裔自居而有此名。越在琅琊这块夏人故地上历传8主,称霸224年(一说传五主,霸90年)。 至越王亲,越国离开琅琊迁入吴。此时,应有不少人又从胶南返回越国,这是胶南与越国之间的第三次移民活动。 二 秦代移民 到了秦代,胶南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一次是十几万人迁移到胶南,多数人留在了胶南;另一次是数千人随着徐福东渡日本,成为一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到琅琊居留三个月,迁徙3万户居民到琅琊台下,并免除徭役12年,修筑琅琊台。在琅琊古城西北2公里有一个甸王家村,因其位于琅琊郡郊外(古时,城外为郊(郭),郊(郭)外为甸),村中居民尽为王姓,故名甸王家。随着徐福船队东渡日本的数千人中,应该大部分是胶南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发生时间早、规模大、影响深远的海外移民,胶南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侨乡。 三 汉至宋时期移民 西汉末年(公元前70年),琅琊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据省地震部门推定为8级),琅琊城被毁,死亡6000人,琅琊国的刘氏祖庙也被震毁。之后,又有多次自然灾害、饥荒,这一地区人口稀少,琅琊郡、琅琊国首府先迁东武再迁临沂,琅琊已不再是山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置盐官,至隋唐时期,滨海卤泽密布,成为山东最大的产盐区。唐至北宋,海运兴盛,境内港口既是往来高丽要地,又是运粮重要口岸。人口日渐繁盛。在这一时期到胶南的移民多是一些自发的、零星的移民,规模和数量不可考。据《胶南县地名志》载:唐末大珠山宅科夏姓迁来;宋末魏姓从云南迁王台镇魏家岛耳河立村;元代中期孙、高两姓从云南迁来红石崖镇管家洼,因孙姓兴旺,取名孙家沟,1980年更名为管家洼。漕汶张氏的先世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北宋元佑年间自南直隶清河县迁至王台漕汶居住,自明代起渐为显赫门第,自其七世至二十一世,先后出进士4人、贡生39人、举人14人,康生为漕汶张氏之二十四世孙。清代高凤翰《题张氏元佑书屋》诗云:「 ”元佑老屋六百年,屋前松柏高参天。当时缚茅竖土壁,非有殊作留坚完。子孙聚族阅人代,前明已隔辽金元。”漕汶张氏兴衰,可见一斑。孔辉,金代中叶人,任定远大将军、元帅右都监,知密州事。孔辉的先世逃荒由曲阜迁至胶南胶河孔家庄定居。孔辉的孙子孔思忠、孔思义分别被荫封为昭信校尉、武节将军。在孔家庄有孔辉墓。 四 明代移民 南宋时,胶南为宋金拉锯地带。金代在胶南境内设立张仓(在铁山镇)、梁乡(在大珠山镇)、信阳(在大村镇)、草桥(在泊里镇)四处兵镇,重兵把守山海要隘。在张仓建立榷场,为宋金两国互市贸易重镇。元代战争连绵十余年,蝗灾、瘟疫等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倭寇屡掠沿海,多种灾难使胶南人口锐减,户口损耗严重。胶南的灵山湾在唐宋时期还是山东地区的重要港口,可是到了元末这里就变得人迹罕至,「 ”荆棘充塞,树木丛杂,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渔夫樵子时或出没期间,不过一二野人耳”(《灵山卫志·建置序》)。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朱元璋即位后,首先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明代还大兴屯田。明代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民屯是由 组织人民屯田,如移民屯种、募民屯种等等。洪武年间,明 曾不断地把狭乡(人多地少的地方)人民大量地向宽乡(人少地多的地方)迁移,这是移民屯种。在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开始组织大量移民,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组织大规模移民活动十余次,共向山东、河南等地移民数十万人。胶南的移民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从山西洪洞、江苏海州等地迁来屯种的。 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有山西、江苏、安徽等九个省的移民相继进入胶南。在胶南市的1000余个行政村中,有278个村从山西迁来,有242个村从江苏迁来,100多个村从云南迁来,有4个村从安徽迁来,有3个村从四川迁来,有3个村从河南迁来,有2个村从陕西迁来,另外,还有一些村从河南、福建、云南和山东其他州县迁来。 移民主要来自三个地方: 一是山西。移民以洪武朝为多,永乐朝次之。也有个别为其他朝迁入者。他们多数来自山西省洪洞县。胶南不少人自称先祖从「 ”云南”或「 ”小云南”迁来,实际上「 ”云南”地区并不是现在所说的云南省,而是在山西省。具 置较模糊,一般认为是指今山西省南部的长治、晋城一带。阴山之南、恒山以北广大地区古称云州,云州之南,或云中(今山西大同市)之南,称为「 ”云南”或「 ”小云南”。当年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时,山西境内却少有战争,而且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人口较多,与中原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山西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人口稠密,成为明初移民的重要集散地。明朝廷在洪洞县广济寺设立移民机构,发给移民凭证和路费。附近各州县来的移民都先在广济寺会合。临行之前,他们聚集在寺中大槐树下,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度过最后的不眠之夜。上路后,一次次回首遥望故乡,最后只能望见广济寺的大槐树和树上的「 ”老鸹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成为这些「 ”云南”移民心中一个永远抹不掉的标记。在胶南东部乡镇,至今仍有许多人说自己的祖先当初来自云南大槐树或云南老鸹窝,实际上这些人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相传,山西移民的后人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有民谣说:「 ”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 ”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到胶南定居后,有些移民为纪念自己的原籍,在村里栽植国槐。胶南的一部分树龄在500~600年的国槐,大都与此段历史有关。在大珠山镇东山张村有一棵槐树,有三四抱粗,在这里还曾建有「 ”槐爷庙”。 二是江苏海州(今连云港)。从海州来的移民大部分是和山西移民一样由朝廷组织的,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躲避元末明初江苏猖獗的倭寇来到胶南。有53个村来自海州荡芦村,另外还有的来自南城、戴村、东坎庄、三槐堂、云台山、张水沟等村。 三是云南。元代至明洪武年间,云南梁王段氏为大理酋长,明代初年政令不及,且路途遥远,云南省不可能有大批居民万里迢迢移居胶南。境内居民凡是称其先祖于明代从云南迁来的,详查具体地址,有不少是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其中多数是跟随朱元璋起兵。朱元璋定鼎南京后,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云南。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大多在云南留驻了20多年的时间。他们从军时大部分只身一人,独身者多与当地女子结婚成家,女方不少是当地的苗族、彝族姑娘。到洪武、永乐年间,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有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胶南设立了灵山卫,其中一部分来到了胶南落籍。这些军户原籍遍布华北、华南、西北地区各省,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妻室大部分为云南土著之女,相当一部分子女在云南出生,迁到胶南后便以云南为原籍。在胶南不少人的祖籍是云南槐阴县、云南凤仪县、云南江州府同州县,还有的是「 ”云南畅山县槐树底”、「 ”云南乌沙(撒)卫”等。实际上,说云南是祖籍并不确切,先祖们只是在云南驻防的军人,来到胶南后,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子孙后代便以云南作为祖籍。各地移民在胶南的分布并不均匀,呈现出一定的聚居性。山西移民在有的乡镇占到50%,而有的乡镇几乎没有,江苏、云南移民也是这样。这与他们移民到胶南的时间、原因有关,也与明、清时胶南分属胶州、诸城两县有关。 江苏海州移民主要在胶南西南部乡镇(明代诸城所辖区域),如大村、海青、泊里等。山西移民安置在胶南西北部(明代胶州所辖区域),如六汪、胶河、市美等。云南移民在胶南大珠山、王台、黄山等其他东部乡镇。由于移民的原籍不同,来到胶南后又聚居在不同区域,胶南东部居民和西部居民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差异。西部居民语言明显有苏北话的特点,东部人则讲北方话。西部人结婚时要求新娘下午到婆家,东部人要求新娘上午到婆家。过春节时,西部人正月初三早上送年,东部人则是正月初二晚上送年。人死后,生者要为其「 ”指路”,告诉亡灵朝什么方向去,在胶南会让亡灵朝「 ”西南大路”去,这一风俗可能也与移民祖籍有关。由各地移民带来的风俗习惯,在他们的后裔中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 军屯移民 元末明初,海上倭寇猖獗,给沿海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海防,一方面规定「 ”片板不许下海”,另一方面在全国实行卫所制。按照「 ”跨县设所,连府设卫”的原则,陆续在山东设立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等九卫,洪武五年(1372年)在胶南境内设「 ”灵山卫”,筑灵山卫城,灵山卫的规模相当大,辖前、后、左三所,共建立军屯30个,军兵5600人。辖区西起日照两河,东至胶州沽河。为设立卫所,朝廷不仅派来驻军,还从云南、江淮等地迁来大批军户,实行屯垦,并从河南、山西向胶南移民,以巩固海防。当时规定,以屯养军,军屯受制卫所。凡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人一般受田五十亩,给耕牛、农具。当时的屯兵可带家属、奴仆等住在卫所。明代军户是世袭的,一人充军,世代相承,永远不能脱籍,这样他们就成了胶南的常住居民。明中期,屯兵加上家属、仆役已有几万人定居在胶南。这时人口稠密,灵山卫由元末明初的荒僻之地,成为一座繁荣兴旺的滨海小城「 ”阛阓相望,市井嚣繁,俨然一都会矣”(《灵山卫志》)。不仅灵山卫城颇具规模,在城外还设有30个墩台、12个城堡和33个军屯(不同时期数目不同),绝大部分在胶南、胶州和诸城,少部分在高密、平度等地。到清雍正十三年裁撤灵山卫时,灵山卫军屯仍有屯地1634顷,额征地丁银2853两。军屯钱粮不解州县,由卫而上解山东都指挥使司,最后至兵部,其体制类似现在的新疆建设兵团。 在这些移民及他们的后人中,明初因所居皆军户,以武将著名。阳武侯薛禄,其父便是以军户迁居灵山卫东之薛家岛。成年后代兄服役,「 ”靖难之变”英勇善战,首夺九门,得到燕王朱棣的重用,且得以赐名。后转战北方,屡立战功。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即位分封功臣,赐诰券三代侯爵。仁宗即位后又加封太子太保。病逝后,宣宗亲自为其致悼文,追封鄞国公,谥忠武,世袭少保阳武侯,妻诰命夫人。在今黄岛区薛家岛及周围薛姓绝大部分为薛禄之后裔。除薛禄外,还有金辂,正千户,原籍山后人(蒙古人,祖籍山后之云中一带)。祖荣,初名蛮蛮。永乐二年,赐姓金。荣卒,子亮继。亮从都督毛福寿击贼有功,升正千户。亮卒,辂继。天顺八年,选灵山卫左所正千户。辂卒,子鼎继。正德六年,选即墨营备倭。七年三月十七日,流贼刘六等劫营,鼎力战死之。鼎生奎,奎生儒,儒生守业,守业生玉声,凡六传。金姓后人现居住在胶南市积米崖。灵山卫苏氏,其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以军户自青州临朐县迁来灵山卫。后人读书从文者较多。明清间出贡生24人,其政声卓闻者尤以苏丛为最。流传下来的还有很多,乾隆十七年编纂的《灵山卫志》记载:程常 指挥使,原籍江西广信府铅山县人。六传,凡五世。唐彰 指挥佥事,原籍湖广常德府石门县人。凡九传。王 瑾 指挥佥事,原籍武定人。世袭,传子惟精。焦鹍 指挥佥事,原任陕西榆林卫都司,调本卫指挥佥事,世袭,升留守司副使。王扬林 镇抚,原籍怀来县人。洪武间以军功授本卫镇抚司镇抚,封忠武校尉,世袭。宗得 正千户,原籍江西临川县人。凡传七世。侯胜 百户,原籍扬州府仪镇人,凡传四世。明正统元年(1436年),灵山卫创建武学。十年(1445年),改武学为儒学,设儒学教授,单列生员名额,灵山卫士绅因之崛起,苏、陈、王、宋、金、宗、焦、毕、薛等显姓望族中,明清时期先后出过进士、举人、贡生290多人(含武科),或以名宦显赫,或以政绩昭著,或以文学闻达,或以忠孝流芳。苏丛,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焦复亨,领袖清代胶州文坛六十年。宋之钊,力学能文,有「 ”莱郡一人”之美称。苏濬,辞官归里,诗酒自娱,著有《群玉斋诗集》。苏潜修,广咨博访,至老不倦,所著《灵山卫志》八卷,为后世研究明清时期灵山卫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民屯移民 明代胶南移民中除了军屯移民,还有民屯移民。民屯移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些无地农民,大迁徙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间,给明代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移民中还有一些地方官员和商人后裔,因种种原因滞留胶南。如琅琊镇东港头村《陈氏族谱》记载:「 ”陈公携家由四川成都东关迁密州任学政,清乾隆四十二年七世族田窦氏携二子迁此立村”。大村镇大尧村《孟氏支谱》记载,明永乐十六年孟氏第56代孟希先由海州来任诸城县教谕,「 ”遂附近琅琊台而籍,居大窑庄(解放后改名为大尧),为琅琊孟氏始祖”。明代外地大批移入胶南的先民,加入了对胶南的开发,移民使胶南人口骤增。明 的采用「 ”计民授田”和免减税赋的办法,鼓励移民垦荒种地。迁移者披荆斩棘,拓荒野海滩为沃土田园。建于明代的这些村庄本身就铭刻着他们的历史功绩。移民带来了文化、思想、习俗,带来知识和生产技术。明代之后在胶南这片土地上又孕育出许多兴旺发达的家族和人杰,他们都是明初移民的后裔。可考的主要有琅琊丁氏、六汪赵氏、琅琊臧氏、松山张氏、宝山法氏等。琅琊丁氏 其祖先丁兴元末时以铁枪归邻县凤阳人朱元璋从军有功被授官,长子丁贯世袭官职,次子丁推则早在其兄长丁贯世袭前就迁移到诸城东南藏马山南天台山下(今大村)定居了,一起来的还有其姑表兄弟徐、董二姓。他们先是在琅琊湾落脚,董姓擅渔,遂定居沿海一带,世世以捕渔为生;徐姓则定居徐家大村(海青)一带。后因丁推不适水性又移居藏马天台,立村为丁家大村,因名琅琊丁氏,由于定居于藏马山之南天台山东面,后人也称为藏马丁氏或天台丁氏,因此地属诸城县,又称诸城丁氏。琅琊丁氏家族明、清两代显赫,如丁惟宁、丁琰有「 ”大小郑公”之称,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宁之五子,清初文学家。大村丁氏人丁繁盛,「 ”瓜瓞蕃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盘亘六十余里”,支派遍及胶南、诸城、日照等地。散处永城、鹿邑、江浦、东平、黄县、寿光、潍县、日照、莱阳、沾化、阳信、丰城、莆田、板浦、灌云等地的也很多。六汪赵氏 其祖先于明永乐初自南直隶徐州迁至境内六汪河北村定,五传至赵本。其族明清两代显耀。据其家谱及有关志书记载,赵氏一门8位进士、14位举人、23位贡生、51位监生(其官职不录);另有世袭镇抚2人、总兵、游击各1人。琅琊臧氏 其先世居琅琊台下。自臧惟一起,渐为显赫门第。族人遍及胶南、诸城等地,人才辈出,数世不衰。其中臧惟一、臧尔劝父子双进士,死后均被追赠兵部尚书。松山张氏 其祖先于明初自潍县迁至胶州松山(今张家楼镇松山子村)居住。自其二世起,家族中人才辈出,明清两朝显赫。根据张氏家谱,先后出进士5人、举人5人、贡生16人。张铭、张懋熺、张懋煌、张谦宜等皆出类拔萃、名闻一时。宝山法氏 其祖世袭济南卫指挥使。明代成化年间,法文质任胶州学正,遂落籍胶州。明末法若真随其父法寰避兵乱迁居铁橛山十几年。辞官后定居黄山。死后葬于隐珠镜台山。法若真的后代,如法枟、法坤宏、法坤厚等都名闻一时。 五 建国后移民 胶南向外地移民。建国后胶南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因为新修水库而引起的库区移民,支援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和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也使部分人口迁移。另外,上学、招工、投靠亲友等原因也造成数量较小的自发迁移。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相对较少。1955年3月,向吉林省、黑龙江省移民。移民对象主要是国防建设征用土地较多的地区和贫瘠山区的农民中,具有全部或部分劳动生产能力,可以自食其力,又能举家迁移者。1955年5月,胶南移往黑龙江省克东县15户、72人,藏马移往黑龙江省德都县273户、955人。1956年3月,组织出身好、思想进步、自愿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田间操作能力、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男女青壮年300名(其中琅琊区100名,泊里区80名,贡口区40名,龙马区80名),赴黑龙江省罗北农场开发建设边疆,建立独立集体农庄,名为「 ”罗北农场胶南集体农庄”。1956年7月,胶南往黑龙江省讷河县移民351户、1115人,往黑龙江省依安县移民50户、265人。1959~1960年,胶南修建十字路、铁山、小珠山水库,将库区16个村、1013户、4523人,迁往辽宁省旅大市的永城子区、甘井子区和复县。其中十字路库区7个村、643户、2913人,铁山库区5个村、267户、1030人,小珠山库区4个村、103户、580人。除了移民到辽宁外,还在胶南当地安排部分库区移民,建设了一些水库移民村。在1960年前后,由于自然灾害严重,许多人忍饥挨饿,被迫到东北。再加上这一部分零星移民,在50年代和60年代到东北的胶南移民约有1万人。20世纪90年代后,从东北迁移到胶南的人逐渐增多,在胶南几乎每个村庄、街道、工厂、学校都有东北口音的人,其中不少就是这部分移民到东北的人,他们或他们的子孙后代又返回胶南。 落户胶南的三峡移民 三峡工程动工以来,胶南先后接收了2批三峡库区移民。2001年5月接收第一批移民,204名重庆忠县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分别到达铁山、张家楼、宝山和黄山的10个村庄安家落户。2004年8月6日,胶南接收的第二批三峡移民顺利抵达,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批三峡移民共18户、82名,全部来自重庆开县,安置在张家楼镇庄家疃、丁家寨、西寨和岭前马家庄村。

1青岛琅琊台旅游攻略

青岛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于199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美国政府。度假村位于琅琊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侧,东临龙湾,北依车轮山,风景宜人。龙湾滩长56公里,宽800米,滩面平缓,海水清澈。它被称为蓝色的波浪,银色的波浪和金色的沙滩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海滨浴场。度假区起步区已投入运营,招商引资,建设龙湾乐园。园内有古老的竞技设施,如荡板、秋千、观光、游戏绳等。古色古香,与琅琊台景区的秦汉风格建筑遥相呼应。也是游客自娱自乐的热门项目。龙湾海水浴场有独特的休闲屋,游客可以自己做饭,品尝这里的海鲜。

度假村还提供民俗旅游活动,在那里游客有渔夫渔夫的宴会shouse,和渔民一起出海体验新感受,欣赏海上风光。

2青岛琅琊台旅游攻略路线

公交线路:地铁3号线隧道路6号线董家口公交专线黄岛路501,全程约952km。

1从青岛北站步行约390米到青岛北站。

2乘坐地铁3号线,经过21号站,到达青岛站。

3步行约230米到青岛火车站。

4乘坐6号隧道,经过8站,到达阳光站(也可以乘坐5号隧道和7号隧道)。

5步行20米左右到新城吾悦广场站。

6乘坐董家口定制公交线路,3站后到达东岗头站。

7步行约130米至东岗头站。

8乘坐黄岛501路,经过7站,到达琅琊台景区站。

9步行约100米至琅琊台景区。

3青岛琅琊台风景名胜区

江水平柳暗花明,朗江声声吟。

冬天,孩子学着做邻居,却又傻又懦弱。

我怕秋节来临,黄叶凋零。

大家都又苦又热,我爱漫长的夏天。

老藤老树暗啼,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秋天Mat亮,冬天群山显寒松。

谁敢说像弱者这样孝顺的孩子,能像春天的阳光一样回报母亲的爱?

汉阳的每一棵树都因阳光照射而变得清澈,鹦鹉洲被甜美的青草覆盖。

4青岛琅琊台旅游攻略图

历史古迹

琅琊台位于黄岛区(原胶南市)西南26公里的海边。1982年,国务院宣布琅琊台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青岛市人民美国政府宣布琅琊台为青岛琅琊台风景区。2010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琅琊台为AAAA级景区。琅琊台是2000多年前古人在琅琊山边修建的。在李道元《水经注》中,描述了琅琊台是孤立和杰出的,来自许多山区,下周超过20英里,在一个巨大的海洋。那是一个平台有三层,三层楼高,它的上层是平坦和开放的,有200多个步骤广场和五英里高。今天s琅琊台还是分三个等级的。海拔1834米,山脚周长75公里,平顶周长130米。琅琊台风景区的景观包括琅琊台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琅琊台下的龙湾、环台滨海风光带和台前的斋堂岛。

周初,姜太公是齐国的八神。四点钟。钟,主祠坐落在琅琊山上,历代皇帝都曾在此参拜。王勾践自琅琊山访台,入盟诸侯。秦始皇三次去琅琊,住了几个月,从内地迁来三万人,修建琅琊台,刻石立功。琅琊台也是以秦朝方士徐福为首的成千上万少男少女穿越到日本的起点。所以琅琊台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是琅琊台文化的重要凝聚点,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琅琊台文化展示馆位于琅琊台景区西门东侧山坡上,黑瓦红柱,飞檐重叠,造型古朴典雅,凝重古意。一眼就能看出是秦汉建筑风格。展厅前矗立着一尊《千古一帝秦始皇》年的铜像,展现了琅琊台上的始皇帝形象,引导人们一进入景区就能领略到琅琊台的历史文化。展厅由序厅、主展厅和回廊组成。展厅序《琅琊台图》、四季主祠模型、古琅琊地区重大事件年表、琅琊历史变迁等。主展厅的第一层展示了从春秋到汉代游览琅琊的12位重要历史人物的雕像,以及反映他们在琅琊活动的壁画和地图。二楼陈列着琅琊台出土的文物和社会文物。回廊的廊壁上,有历代名人吟诵的诗词、散文、诗词等题字。

冲压沟

在琅琊台文化展示馆的东侧,琅琊台与高正山之间,有一条青翠欲滴的冲沟。相传秦始皇修建琅琊台,强征劳役,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白天秦始皇罚百姓建平台,平台西侧的小山一夜之间长高了。就这样,台湾在这里不断建设,那边的山也在不断长高。琅琊台永远比西山高。秦始皇大怒,在西山上跺了三脚,西山就不生长了。他踩过的地方变成了峡谷,人们称之为跺脚沟。底溪潺潺,野玫瑰在溪边丛生。沟里到处生长着高大的栗树,夏季繁茂凉爽;秋天,当水果成熟时,游客可以在路边捡栗子,给人一种惊喜。

徐福殿

踏脚沟的北端,依山而建有一组秦朝风格的建筑群落。这是为了纪念开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祖先徐福而建造的徐福堂。建筑面积871平方米,分为前后厅和东西厅。前厅正中是徐福的塑像。关于许的四幅大型工笔画墙上挂着《和平日本之旅》。也有中外关于徐福的著作大厅里展出的研究成果。后厅和两个拱顶陈列着文物和名家书画。徐福是中日韩三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先驱,深受中日韩三国人民的尊敬。来参观翠阜遗址的日本人和韩国人协会一定要来这里表示敬意。

云梯

过了徐福堂,在琅琊台与高正山的连线上,有一条沿着山坡修建的花岗岩楼梯道,就像一条白色的丝带飘在空中。人们称之为梯子。据地方志记载,这里原是秦始皇爬琅琊台的三条御道之一。1994年在尤鲁路原址上建成,高152米,宽28米。共有336级台阶,包括4个平台。阶梯两侧的山坡上,树木、灌木、藤蔓等植被遍布,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关龙阁

琅琊台

爬上梯子顶端,琅琊台和高正山之间是一片平地。平地北侧的古色古香的亭子,名为观龙亭。主阁有两层,两侧是回廊。展馆前面是一个广场,用于表演和观看文化节目。由于特殊的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琅琊台上空的云朵经常变换成龙的形状,有龙舞的景象。每当东南风吹来,琅琊台下龙湾的海浪不是横滚横滚,而是纵向涌动,呈现出龙形状。每一个浪头都昂着头,胡须飘飘,身体矫健,尾巴舒展。

龙隐龙湾龙出现了,龙和龙在龙跃歌唱,形成了千条银龙聚集的景象。泰国或高棉的佛教寺或僧院

今天1994年,在旧路基上重建了皇家大道。路中间是黑色方砖铺成的光滑路面,两边是花岗岩台阶,沿路有石头护栏。道路宽68米,高135米,有386级台阶,中间有4个宽敞的平台。第三个平台的东侧,有一处当年重修御道时挖掘的古建筑遗址。它由一层层的**岩石组成,外在形象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当你爬上皇家大道时,你能听到前面人的脚步声,如踩在水里,这与秦德的水美德理论。爬到琅琊台顶上,放眼望去,却见脚下群峰起伏,海向天边蔓延,人离天很近。

王越大厦

_望塔是一座古楼。琅琊台顶东侧,亭内有一尊紫铜打造的越王勾践铜像。他穿着盔甲,腰间佩着一把剑。他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英雄气概。据史料记载,越王勾践迁居琅琊后,开始在琅琊山上观台,后在台东山顶建望月楼,为的是登楼南望故乡会稽。了望塔是观看海上日出的最佳地点。

琅琊台夯土层保护亭

琅琊台顶部东侧,有一座廊式建筑。亭前有窗式半壁亭,保护隔断土层。每层夯土厚约6厘米,夯击纹理十分清晰,印证了《史记》年记载的准确性。

秦始皇遣徐福下海求仙,雕于琅琊台顶。共有14尊石像:秦始皇、徐福、胡海、李斯、赵高、文武百官、武士、宫女和侍从。群雕生动地展示了公元前210年徐福第三次游琅琊时,向秦始皇讲述他海上寻仙之旅的情景。作品整体神韵与古台、高天、大海、高山的背景融为一体,却又相映成趣,气势磅礴。这组雕塑出色地凝固了琅琊台上一个传奇的历史场景。

琅琊石雕馆

在琅琊台南侧的一个平台上,有一座琉璃瓦顶的亭子,就是琅琊石雕亭。琅琊石刻是秦始皇第一次游琅琊时所立,内容是歌颂其丰功伟绩,共497字;秦二世即位来到琅琊时,在石刻旁刻了一封信,以示明朝开国皇帝的功德。两次都是李四写的。后来琅琊的石刻被毁,碑文里只剩下二世的圣旨。琅琊石雕现存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雕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放置在琅琊石雕馆的石碑是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原琅琊石雕复制而来。

秦刻字与琅琊石碑

1994年根据《史记》年记载的秦始皇琅琊榜题词全文和第二圣旨题写,立于琅琊榜顶以西一个突出的山头上。刻石碑的形制是根据相关地方志中的记载设计建造的,刻石体采用青州墨青石。石碑高48米,顶部宽073米,底部宽2米。碑文由著名书法家熊伯齐用小篆书写,刻在碑文中部的东、南、西三面。

鲸鱼馆

鲸鱼馆不仅是琅琊台景区的重要景点,也是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琅琊台景观图。鲸鱼博物馆中展示的鲸鱼标本来自于1995年在鲸鱼博物馆西侧的海滩上被冲上岸的一只幼鲸的尸体。鲸鱼馆有两个主楼层和三个侧楼层。一楼陈列着鲸皮标本。在二楼,展出了鲸骨标本,还有近200种其他海洋生物标本,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海豚和海龟

在琅琊港的码头上,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徐福东渡帆船之地。据《史记》年的记载,徐福东是从琅琊台前的琅琊港航行到日本的。在中国古代,琅琊港历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航运港湾和海防要地。如今,港口不仅有渔船和货运码头,还有旅游码头。青岛-琅琊台海上旅游轮渡码头就在这里。在徐福东起航的石碑东西不远处,有万超古造船遗址和者湾子古造船遗址。当地居民说,这是徐福东寻找仙药和杜东日本建造造船厂的旧址。

斋岛

从琅琊港码头乘船向东南09公里,就到了绿树红瓦的小岛。这是因为当始皇帝登上琅琊时,侍从们在此斋戒

得到名字。斋堂岛南北长16km,东西长025km,海岸线长5i8km,面积04km2,分为南岛和北岛,由一个狭窄的沙丘相连。北岛地势平坦,有300多户人家,以捕鱼为主,村里的居民都是岛上渔民。村子西边是一个沿海港口,停泊着渔船和渡船。村子东边的岩石潮间带,退潮时在这里抓海:捡螺蛳、捉螃蟹、摸牡蛎南岛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松葱茏,林中绿道。岛的周围岩石陡峭,有很多危险的风景,也有很多适合竿钓的好地方。山南侧的黑石洞和随潮水涨落而消失的彩绘礁石很有意思。山顶上一座118米高的灯塔,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该岛营造了一种历史氛围。在寨岛和琅琊港码头之间,每半小时有一班轮渡,游客进出非常方便。

龙湾

在琅琊台的东北部,有一片水域面积达66平方公里的广阔海湾。湾口在东岸的大竹山嘴和琅琊台前的斋堂岛之间。这是龙湾。站在琅琊台,可以看到龙湾,北面是车轮山,东面是大珠山和灵山岛,像一簇簇仙山;西岸的沙滩就像两个金色的月牙儿从天而降。龙湾是一幅古台、仙山、仙道和月牙形沙滩镶嵌着浩瀚碧波的画卷。每当东南风达到5级以上,龙湾就会出现壮观的银龙聚集,这就是著名的琅琊台龙奇观。

龙湾西岸有一块巨石,上面写着龙湾面向土地的一面刻着一龙刻在面朝大海的一面。一龙原是明代诸城县令严岳道站在琅琊《登琅琊述》石碑上的一句话。450多年后,这座纪念碑依然存在。这是古人的书写对象讲述了流传至今的琅琊台龙奇观。

琅琊华庭观龙台

琅琊台景区北门位于龙湾沙滩上,设有大型环保停车场,游客可从龙湾沿北坡登上琅琊台。具有秦朝宫殿风格的游客中心在北门的右侧。徐府街,从游客中心到停车场,尽显秦代集市的风采。在徐福街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座58米高的徐福石像,塑造了开创中日友好交流先河的徐福在远方乘风破浪的形象。

龙湾海水浴场,滩宽沙细,入海深度200米,不到人肩膀,远离污染。海水清澈见底。如果吹东南风,人们和龙会一起开心,而且会更开心!

从龙湾海水浴场往西100米,就是王家台侯钰民俗村。村里有家庭旅馆,还有一些吸引游客参与的渔民项目的生活和渔业生产活动。

龙桌视图

观龙台是一个宽敞的石台,上面刻着三个大字观龙台站在海边。观龙湾银龙驰骋的场景与龙很接近,让人感觉龙几乎可以在平台上跳跃,逗人开心。这是观看的最佳地点之一龙。这个平台与南面的一排石阶相连,当你站在石阶上时,你可以听到一种非常特殊的声音,这种声音被称为龙隐响应办公室给你。爬完这一排台阶,左边有个亭子,仿秦汉建筑。牌匾上写着观看龙庭。这座亭子坐落在悬崖顶附近。走进展馆看龙腾龙跃有一种近距离俯视的效果,不仅给你一种真实的观感,还能领略到龙阵的气势。

秦雀

秦阙是从北路到琅琊台的大门。阙由四根柱子和一个横匾支撑,以简洁朴素的造型体现了秦代建筑的凝重大气。题词琅琊台由著名画家刘海粟题写。走进大门不远处,我登上了龙景桥,站在桥上,回头看龙湾的龙党。可以看出龙都是从大门口经过,像是在接受检阅,场面非常隆重庄严。桥右前方道路西侧有一栋黑色瓦房,周围绿树环绕,菜地环绕。这是一座秦朝的民居。进入民居的院落和内部,仿佛进入了两千多年前秦朝的民间生活。

5青岛琅琊台景区门票

门票大概在150元左右,还算可以。

6山东省青岛琅琊台风景区有什么玩的

旅游景点青岛琅琊台

琅琊台文化展览馆位于琅琊台景区西门东侧的山坡上,黑瓦红柱。虽然飞檐重叠,回廊层叠,但线条直而不繁,造型古朴典雅,有一种凝重的古意。一眼就能看出是秦汉建筑风格。展厅前矗立着一尊《千古一帝秦始皇》年的铜像,展现了琅琊台上的始皇帝形象,引导人们一进入景区就能领略到琅琊台的历史文化。展厅由序厅、主展厅和回廊组成。展厅序《琅琊台图》、四季主祠模型、古琅琊地区重大事件年表、琅琊历史变迁等。主展厅展示了从春秋时期到汉代游览琅琊的12位重要历史人物的雕像,以及反映他们在琅琊活动的壁画和地图。二楼陈列琅琊出土的文物和社会文物。回廊的廊壁上嵌有历代名人吟诵琅琊台、琅琊山景的诗词、散文、诗词等题字。

7青岛琅琊台风景区旅游攻略

对,龙湾海水浴场。琅琊台景区位于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台镇东南沿海。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风景名胜区。龙湾滩位于琅琊台景区北门。沙滩宽阔多沙,入海200米深度不到人的肩膀。而且这里远离污染,海水清澈见底。如果吹东南风,人们和龙会一起开心,而且会更开心!从龙湾海水浴场往西100米,就是王家台侯钰民俗村。

8青岛琅琊镇旅游攻略

琅琊山主要景点有:醉翁亭、丰乐亭、琅琊寺、南天门、沈绣湖、童渊公园、叶放花园等

爬山推荐路线(上午9:30前到达):北门入山-醉翁亭-童渊公园-琅琊山沈绣(特别推荐从琅琊山沈绣大石右侧步道爬山)-南天门-琅琊寺-沈绣湖-从山顶转环线-醉翁湖-醉翁湖。

:9青岛黄岛区琅琊台旅游景点

1金沙滩长长的**沙滩很好。海浪又大又慢。1(季)18路,4路公交车。发展Y沙滩银滩。银滩相对较小。注意是银色而不是白色。是有区别的,白色的沙滩没有银色的稀有。海浪很小但是很急。3号线公交车。天然海滩。

2

5竹茶岛的景色真的超乎想象。海水因为远离陆地而异常干净,像蓝绿色的宝石,晶莹剔透。看到这么干净的海水真的很少见。这个岛很小,你可以在一个小时内绕它走一圈。有几个小景点,其中木栈道最美,拍照的话非常容易拍到好照片。

6朱晓位于青岛,在青岛黄岛区和青岛胶南市之间。朱晓山是一座花岗岩山,是崂山的一个分支,向西南延伸穿过胶州湾。

琅琊”之所以改为“临沂”与它的历史沿革分不开。 琅琊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字面上看,琅和琊是玉字边,都与玉石有关,而右边一个是“良”,一个是“邪”,这个词亦正亦邪,颇为有趣。

历史沿革

琅琊,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齐国设置的琅邪邑,秦统一六国后,设置琅邪郡,到了汉朝改为琅琊国,南朝又改为琅琊郡,之后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在金朝定名沂州,1913年改沂州为临沂。所以琅琊改为临沂与历史沿革分不开。

琅琊文化源远流长:琅琊山

琅琊山位于琅琊台所在地,传说琅邪王司马伷率兵驻此,琅琊山因此得名,被誉为“皖东明珠”。另外,琅琊山还有古清流关、唐代琅琊寺、宋代醉翁亭、丰乐亭、唐代画圣吴道子的观音像、宋代苏轼敬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碑刻等珍贵的人文景观。

琅琊台:

秦始皇时在琅玡山上建造琅琊台。《史记》中把它称为观台。2008年,中科院天文专家经过实地勘测确认琅琊台就是古代天文台,“琅琊时间”是最准北京时间。

琅琊刻石:

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传为李斯所书,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琅琊八景:

一景:“沂水拖蓝蓝几许”:沂水拖蓝,《沂州志》记载,沂河与祊河、涑河汇流后,形成清浊两种水流,清流映蓝天,像沂河中拖曳着一条蓝色的彩带,故称沂水拖蓝。

二景:“泥沱双月映古今”《临沂县志·湖泉》记载:“泥沱湖……中有圆洲,水环如镜,俗称泥沱月色即此。”

三景:“苍山叠翠翠如何”《沂州志·山川志》记载,苍山“上可瞰东海,前有窦王坟,后有秦王柱,中有石室,世传安期生、徐则升仙处。”2000年11月14日上午10时,在细雨初停后,如“海市蜃楼”般的苍山叠翠的奇观持续了半个小时,前后两峰虚实重叠,一片苍茫葱郁,蔚为壮观。

四景:“平野晓霁换新颜”《沂州志》记载:平野台为全城最高处,观望城外,郁郁葱葱,岸边柳绿桃红;内瞰城中,楼阁亭榭,风光旖旎。

五景:“野馆汤泉话炎凉”汤头温泉有2100多年的历史,与“三孔”、泰山、半岛海岸线并称为全国四大“国家号”资源。汤头温泉在1862年还被载入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六景:“孝河凝冰说到今”孝河又称孝感河,据《晋书》记载:王祥非常孝顺,母亲想吃生鱼,天寒地冻,王祥所以准备破冰抓鱼,冰面忽然破裂,两条鲤鱼跳出,王祥拿着鱼回家了。这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

七景:“神峰积雪雪映天”《临沂县志》记载,“山东面白石皑皑,望之如雪,故府志以神峰积雪为八景之一云”,这就是“神峰积雪”的得名原因,也是文峰山的奇景。

八景:“普照夕阳几度红”《沂州志》记载:“殿西山墙,每当日夕回光返照,红映可观。”“普照夕阳”的奇观是因为光的折射原理,夕阳穿过普照寺西墙天窗,在佛像身上折射发散,照亮整个佛堂。

琅琊一词因为热剧《琅琊榜》跃入人们的视线,其实很多地名的背景都不简单,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和文化渊源,颇值得细细体味。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注释:

  明断:英明果断。

  天启:天生,天授。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秦始皇收尽天下兵器,铸成金人;由于天下统一,函谷关也可以向东开放了。

  铭功:记功,这里指刻石记功。

  会稽岭:在今浙江绍兴。

  聘望:纵目远望。

  琅琊台:在今山东诸城东南琅琊山。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东登琅琊台,南游会稽山,并在这二处树石立碑,歌颂秦王朝的功德。

  鬐鬣:鱼脊和鱼颔上的羽壮部分。指鲸鱼的鬐鬣把青天都遮蔽了,怎能看到蓬莱等仙的山呢?

  三泉下:三重泉水下,指很深的地下。但见二句指秦始皇求仙落空,只见三泉之下,铜棺埋葬了他的朽骨。

琅琊台,位于黄河岸边,青岛境内。系秦始皇所筑,是我国千古名胜。这里三面环海,气象壮观,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登台可见海市蜃楼,被誉为“人间仙境”。琅琊台下有泉,泉水酿酒,酒香扑鼻。这里古属齐国封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琅琊郡。

粮丰果茂的农业基础,勤劳智慧的琅琊人民孕育创造了灿烂的齐鲁文化,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发达为琅琊地区酒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使古琅琊酿酒业繁荣昌盛,琅琊台酒源远流长。据考证,琅琊台酒源起战国,历经百世,集千年酿酒技艺之大成于一身,是古琅琊台酒文化的结晶和古琅琊地区经济繁荣的历史见证。

琅琊台酒的酿造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其发展过程大体上是发轫于春秋战国,繁荣于秦汉,鼎盛于唐宋。其中,秦汉时期是琅琊台酒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对琅琊台酒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琅琊台酒的基础。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琅琊台酒的酿造始于越王勾践。史书记载,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终于打败吴国。为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72年迁都琅琊,并把吴越之地的酿酒方法传到琅琊。琅琊人民按照越王勾践传授的酿酒方法,取琅琊山泉之水精工酿制成酒,献于勾践。勾践饮后连声称赞胜过吴越之酒,并为酒取名“琅琊红”。此后,越王勾践在琅琊山上筑高台,登台东观沧海,南望故乡。每逢庆典节日,越王都要大宴臣民于琅琊台上,畅饮“琅琊红”酒,君民豪饮千杯不醉。在越王的影响下,古琅琊民间也形成了每遇喜庆节日畅饮“琅琊红”酒的习惯,豪饮之风在古琅琊成为一种时尚,极大地带动了古琅琊酿酒业的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琅琊设立琅琊郡。战争的平息,国家的统一,为琅琊经济的繁荣和酒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显示大秦的威仪,寻求长生不老药,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巡游。秦始皇五巡天下,三到琅琊。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庞大的车队,自咸阳、临碣石、至芝罘、到琅琊,这是秦始皇初登琅琊。琅琊的碧水蓝天,山岚海涛令秦始皇陶醉,“大乐之,留三月”,乐而忘归。秦始皇下令,从内地迁来三万户百姓,削平越王勾践所筑的旧台,另筑起一座雄伟的新台,并“立石刻,颂秦德”,还遣徐福率数千童男女下东洋,寻长生不老药。公元前218年、210年,秦始皇又先后两次登临琅琊台。秦始皇三次巡游琅琊,对繁荣琅琊地区的经济和酒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批的移民为琅琊地区农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古代,人口稀少,生产力极度贫乏是造成地区经济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迁3万户百姓到琅琊,免除他们的徭役12年,使琅琊地区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劳动力富足,大片因战争荒芜的土地重新被开垦利用起来,农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国库盈满,家家余粮,农业的发达为大规模酿酒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秦始皇三次东游琅琊,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秦的国都咸阳,在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人墨客多会于此,咸阳的冶炼技术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青铜器被广泛应用,铁器也逐渐被运用到生产中来。随着秦始皇东巡,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琅琊,极大地提高了琅琊地区的生产力水平。

秦始皇在琅琊的求仙活动,为琅琊台酒的丰富和发展创造了契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期望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实现其永远统治中国的目的,为寻求长生药,曾三次登临琅琊台。琅琊之所以成为秦始皇最重要的求仙地,固然是琅琊美景对他的吸引,更重要的是方土徐福所谓长生药的谎言。

徐福,字君房,秦方土,琅琊(今山东胶南琅琊台西北)人。其祖上是越王勾践的酿酒匠,到徐福,酿酒技艺在徐家历经八代,约二百五十年。徐福本人在继承先人独特酿酒技艺的同时,又广涉天文、地理、医学、巫术及航海学,成为秦代著名博学的杂家大师。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求长生药初到琅琊,徐福为实现自己远航海外的宏愿,晋见始皇帝,投其所好,上书称海外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有仙药,以药入酒,食之可长生不老,并献上自己用祖传技艺酿制的美酒,诈称是按神人所授之法酿制,饮之可益寿延年。始皇闻之大喜,急令左右取酒品尝,果然是酒香浓郁、清冽甘甜、沁人心脾的仙酒。始皇帝大加赞赏,将此酒定为宫廷专用酒,并为酒取名“琅琊台御酒”。此后每逢观沧海、祈长生、宴群臣非琅琊台御酒不饮,并对徐福所说海外有仙山一事深信不疑。

为满足自己的享乐需要和对长生的追求,始皇一方面令徐福培训酿酒工匠,建设酿酒作坊,扩大生产规模,酿造更多的琅琊台御酒供君臣饮用;一方面加紧楼船的建造工作,积极为出海寻仙作准备。远航的准备充足后,徐福请得数千童男女,乘楼船入海,一去不返。据日本文献记载,徐福出海远航到达了日本,实现了自己的宏愿,成为中日友好交流的先躯。古代皇帝的求仙梦如同海中仙山一样,是飘渺不可实现的,但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经百世而不衰。从徐福开始,琅琊台御酒的秘方得以在民间流传至今,自秦汉以后,民间酿酒师们利用琅琊山泉和优质的粮食,通过对酿酒技艺的不断改进,使琅琊台酒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历史名酒。

从考古的成果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到秦汉时期琅琊酿酒业的繁荣。建国后,当地考古专家先后在琅琊台及其附近挖掘出土了三百多件古文物,其中有三十多件酒具,包括爵、尊等,这些酒具的出土,充分说明了秦汉时期琅琊地区酒文化的繁荣。近几年,考古专家又在琅琊台发现了秦代陶制输水管道,管道从山顶直达山下,经考证,很可能是取山泉水用于酿酒的输水管道。由此可以推想,秦汉时期琅琊地区的酿酒业已非常发达,民间酿酒作坊比比皆是,官办酒家也具备了较大的规模。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胜时期,无论是经济、农业,还是科学,酒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这样一个举国昌盛的大气候下,琅琊地区的酿酒业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中国的文学自古离不开酒,酒和文学相结合,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酒文化,唐宋许多文化名人如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轼和清代书画家高凤翰、文学家《续金瓶梅》一书的作者丁耀亢等,先后慕名登临琅琊台,凭悼古人,品尝琅琊台酒,并且都留有诗文翰墨,促进了琅琊地区酒文化的发展。北宋时期,琅琊地区的商业也具备了相当规模。古琅琊台港“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军港和渔港,海运的发达,使商业兴旺,进一步繁荣了琅琊地区的经济。正是在这种国泰民安、农业发达、商贾兴旺,经济繁荣的环境中,琅琊台酒完成了由米酒、水酒向蒸馏酒的转变,发生了质的变化,带来了琅琊台酒的一次革命,北宋时期的琅琊台酒已具有了现代琅琊台酒的风格和口味。

解放后,党和政府着力发展地方传统工业,挖掘古琅琊酿酒技艺,将原有的小作坊合并组建了胶南酒厂,即现在的青岛琅琊台集团。建厂以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公司得到逐步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厂容厂貌、生产设备、品种产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公司乘着改革的东风,踏着开放的浪潮,深化内部改革,推动技术进步,强化企业管理,加快扩产步伐,使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焕发出勃勃生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