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什么经典书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道家有什么经典书籍?,第1张

《道德经》、《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

《击壤歌》、《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

《行气玉佩铭》、《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

《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逍遥咏二百首》、《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家

-道德经

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编制的黄箓大斋醮神名单即据此改成,其卷三十九所列三百六十分位神仙名单,按其性质、品第,可分为以下十一个等次:

(1)三清、四御。

(2)南极长生大帝、东极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

(3)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

(4)五帝、三官、四圣。

(5)历代传经著名法师。

(6)魔王、神王、仙官。

(7)五岳及酆都地府诸神。

(8)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

(9)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诸神。

(10)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

(11)城隍、土地及所属神众。

扩展资料:

神仙谱系 

1、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

2、因此道教历来十分重视神仙的造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构的神灵愈来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存下来,最后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研究剖析这个神仙谱系,是认识道教的重要方面。

3、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而来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

4、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庭秩序之外的"散仙"。

5、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6、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道教其实是归于老子的思想。

女娲娘娘和后土娘娘没有关系。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而后土娘娘,又称後土。源于母系社会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阴阳,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与主持天界的皇天大帝相配合,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由此可见,女娲娘娘是上古神话当中的人物,而后土娘娘则是道教当中所尊崇的神灵,所以女娲和后土娘娘之间没有关系。

扩展资料:

后土在道教体系神话中被列为四御/六御之一,与玉皇大帝管理天上相反,她是主宰大地之神。她是一位女神,被人们称为地母,而玉皇大帝就被称为天公。

在为她建立的神庙里,人们把她塑造成一位端庄的女性,一般民众称她为后土娘娘。人们相信,该神是农业获得丰收的保护神,还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且人类长期蒙受着天之所生,地之所养的思想束缚,即形成了崇拜天、地的礼法。

对天、地的原始崇拜,是崇拜天、地的自然性质及其作用。就崇拜土地而言,当时古人并非是崇拜土地的实体本身。

而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感到土地广大无边、力无穷、孕育万物、负载万物,是赖以生存的根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

—女娲

—后土娘娘

西方净土变是唐代的敦煌壁画中的一壁。这一场面恢宏,色彩绚烂的佛国景象,是宗教美术依据《无量寿经》内容,为信众们构想出来的《西方净土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方极乐世界。

古代画家按照佛教经典,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作出的净土世界壁画,其想象力来源于现实生活,完全是按照现实生活的样子创造出世人心目中西方净土世界。

南北朝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内容主要是佛陀本生故事画以及佛传故事画,从隋代开始经变题材增多,到唐代成为壁画的主体。典型的经变画是以宣扬极乐世界为内容的“净土变”。

“净土变”壁画主要包括西方净土变、阿弥陀五十菩萨图、弥勒净土变、东方净土变四大类,在历代敦煌壁画中,这四类经变壁画多大400余铺,是敦煌经变画中最大的门类,其中西方净土变和弥勒经变的艺术成就最高,是净土变的代表作品。

当前,学术上通常将“西方净土变”细分为三类,包括: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画工分别根据对应的佛教经典进行创作。

全部敦煌壁画中有西方净土变125壁,东方药师变64壁,弥勒净土变64壁。大都规模巨大,画风热烈、庄严、富丽、璀璨,一扫北朝壁画的粗犷风气。画面构图大体相似,主尊端坐在中间的莲花宝座上,左右有两大菩萨,四周围绕罗汉、金刚等各式侍从,上有飞天翔舞,前面还有一部伎乐,重重的殿堂楼阁满布画面。如172窟南壁和217窟南壁的盛唐《观无量寿经变》、220窟南壁和321窟北壁初唐《无量寿经变》、329窟南壁初唐《阿弥陀经变》,均画幅巨大,画艺精湛,是莫高窟西方净土变壁画的代表作品。

2壁画内容编辑

西方净土变壁画的布局比较类似,总体画面布局为:上方虚空段,中上方宝树段,中部三尊段,中下方七宝池,下方宝地段,三尊段的左方和右方为宝阁段。根据壁画尺寸大小,画工会按照实际情况对各个部分进行删减。

主体部分的三尊为众多的佛,菩萨所簇拥,正进行佛事活动口壁画上方有分别从仰视,俯视角度画出的楼台。亭榭,宝池莲花和欢乐的歌舞伎乐,以及优美的飞天飘舞散花等万千景象,烘托出一派祥和宝贵的氛围。如此众多的建筑和人物活动,在画面上分布得主次分明,有条不紊,色彩缤纷而又统一和谐,充分显示出唐代画家处理宏大场面的构图和表现技巧。

三种经变画的区分方法

阿弥陀经变和无量寿经变全图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左右两 

西方净土变的三种类型(3张)

侧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而观无量寿经变主尊为释迦牟尼,左右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区分方法是:释迦牟尼佛的眉间往往绘制白毫相光,与经文“照遍十方无量世界”相符合,而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宝冠和手印也与阿弥陀经变和无量寿经变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不同。

观无量寿经变的主体画面两侧有未生怨和十六观,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方格连环画,这来自于《观无量寿经》中的未生怨故事和三福十六观。而阿弥陀经变和无量寿经变则没有这两部分内容。

无量寿经变在七宝池部分中绘有三个或者四个莲花化生童子,对应于《无量寿经》中的“三辈往生”。而阿弥陀经变的七宝池中则一定没有莲花化生,这是区分二者的决定性特征[1-2]   。

3艺术特点编辑

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

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

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敦煌飞天来自印度。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进入敦煌后,遂渐与羽人相结合,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条丰脸型、长眉细眼、头顶圆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头无圆光、风姿潇洒、云气流动,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隋代帝王宠爱飞天,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1)A〕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千姿百态,成群结队,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

唐代飞天,不长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

壁画介绍

永乐宫壁画,满布在四座大殿内。这些绘制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O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

永乐宫(8张)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上清、玉清原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殿内四壁,满布壁画,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 289个。这些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画面上的武将骁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人物衣饰富子变化而线条流畅精美。这人物繁杂的场面,神采又都集中在近300个“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礼仪中,因此被称为“朝元图”。纯阳殿,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

纯阳殿内,壁画绘制了吕洞宾从诞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游戏人间”的神话连环画故事。

纯阳殿内对扇后壁的“钟、吕谈道图”,是一幅极为珍贵、人物描写极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画。

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重阳殿内的连环画,虽是叙述王重阳的故事,但却妙趣横生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这些画面,几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会生活的缩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饭、种田、打鱼、砍柴、教书、采药、闲谈;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的宫中朝拜、君臣答理、开道鸣锣;道士设坛、念经等各式各样的动态跃然壁上。画中,流离失所的饥民、郁郁寡欢的厨夫、茶役、乐手,朴实善良而勤劳的农民与大腹便便的宫廷贵族、帝王将相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

重阳殿壁画

重阳殿内精美的产妇生子壁画

重阳殿壁画基本上继承了纯阳殿的表现方法,用49幅画面来描述王重阳一生经历。虽然时代稍晚(东壁画中石碑上有洪武元年字样,可知壁画当完成于明洪武元年1368以后),破损亦较严重,但是从其反映道教有关事迹及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来说,仍具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其绘画风格看,仍与纯阳殿相近,当仍为朱好古门人这一派系匠师所绘。

纯阳殿、重阳殿内的连环画,虽是叙述吕洞宾、王重阳的故事,但却妙趣横生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这些画面,几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的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饭、种田、打鱼、砍柴、教书、采药、闲谈;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的宫中朝拜、君臣答理、开道鸣锣;道士设坛、念经等各式各样的动态跃然壁上。画中,流离失所的饥民,郁郁寡欢的厨夫、茶役、乐手,朴实善良而勤劳的农民,与大腹便便的宫廷贵族、帝王将相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

三清殿《朝元图》

三清殿内的壁画是有名的《朝元图》,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总面积为40334平方米,是永乐宫壁画中的重点。

三清殿内漆黑一片。为了使壁画免受光线侵蚀,所有窗户都以深色的布帘遮着,人必须在进殿后好一会,适应了殿内的微弱的光线后才可以看到壁画。但见三清殿内的西、北、东三壁上,绘满了4公尺多高的神仙群像,三壁的画面连成一气,表现的是玉皇大帝和紫微大帝率领诸神,来朝拜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的情景,也就是原来分散的诸神,全都集合起来朝拜最高主神了。

环绕三清塑像的斗心扇面墙上,东西面分别是南极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元十子等;扇面墙背面为三十二天帝君;正面北壁东部是中官紫微北极大帝、天至大圣及北斗七星、十一曜、二十八宿及历代传经法师;北壁西部是勾陈星宫天皇大帝、南斗六星、二十八宿和天、地、水三官以及历代传经法师等。东壁是大上昊天玉皇上帝、后土皇地只和扶桑大帝、十二元神、五岳、四渎、地府诸神;西壁是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和十太乙、八卦、雷雨诸神;南壁两侧是青龙君、白虎君。 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气氛神圣、庄严。

西壁堪称是整个《朝元图》中最精彩的部分。画面以东王公、西王母夫妇为中心,各天官簇拥左右。西王母端坐椅中,凤冠品服,仪态端庄典雅,表情温柔亲和。在她面前有一身着蓝袍的长者,据说是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他头微低,脸微侧,双手持笏,似有要事启奏西王母。在太乙真人的身后有两位天神作交谈状,似乎真人所禀奏之事正是他们也关心的事。这一组人物相互呼应,特别是对太乙真人的心理传神的描绘,为我们刻画出一个眉宇间显现出焦虑、心事重重的长者形象。

永乐宫三清殿内精美的壁画

这一铺《朝元图》,不仅反映了道教的完整体系,而近三百身群像,男女老少,壮弱肥瘦,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在多样中取得和谐。壁画中的神像虽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样,但画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颜色、衣着和神态去表达不同神仙的身分、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较肃穆;武将则全身披甲,鬓发飞扬;玉女则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对话,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顾盼,形象各具特色。每个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几笔,以浓淡粗细的长线变化,就充分表现出质感的动势来。袍服、衣带上的细长线条,更多的是刚劲而畅顺地“一笔过”画上去,好像一条条钢线镶在壁画上一样,造就了迎风飞动的飘忽感,加强了画中仙人的生动性。这种画法不但承继了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传统,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

仔细揣摩永乐宫三精殿壁画,可以发现其绘画用笔十分讲究。画中人物的胡须、云鬓在接近皮肤的地方用笔尖细,随着向两侧展开,笔画逐渐变粗、变淡,远远看去,人物的胡须仿佛是从肉里长出来的一样,即所谓的“毛根出肉”画法。如此精美、准确、生动的画云鬓、胡须的用笔,反映了画工对解剖、透视学的理解,而笔的运行也做到了准确、舒张、刚健,不允许有丝毫败笔,显示了高超的绘画技艺。画直线不用界尺,画弧光不用圆规,这又要求画工具备过硬的画线本领。这些正是从六朝、隋唐壁画延续下来的优秀艺术传统。从云鬓、虬须的“毛根出肉”的画法上去考察,永乐宫三清殿壁画诸路神仙、真人也宛然出自吴道子的笔下,继承发扬了吴道子的大唐风格。

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是三清殿壁画艺术的又一特点。在富丽华美的青绿色基调下,有计划地分布以少量的红、紫、深褐等色,加强了画面的主次及素描关系。在大片的青绿色块上插入白、黄、朱、金及三青、四绿等小块亮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色是以平填为主,采用天然石色,所以能经久不变。

《朝元图》历史渊源

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绘画精华所形成的巨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联系唐宋道观壁画的发展,可以了解《朝元图》艺术上的渊源。

关于道教《朝元图》,最早可以上溯到吴道子的《五圣朝元图》。这是吴道子最有影响的道教图像,也是他唯一留存有后人临摹粉本的作品。《五圣朝元图》原来画在洛阳北邙山老君庙东西壁,东壁上画东华天帝君、南极天帝君、扶桑大帝及其部从;西壁上画西灵天帝君、北真天帝君及其部从。杜甫当年曾经赋诗赞颂这一作品:"……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官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现在流传的《朝元仙仗图》就是此画的部份粉本。另外一张《八十七神仙卷》也是同画的宋传粉本,两张画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吴道子遗风。

玉女

在《五圣朝元图》之后还相继出现过类似的图像,如《朝真图》、《朝会图》等。五代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观,请张素卿画希夷真君殿的《五岳朝真图》。从所记内容,可知这时创作的《朝真图》虽是朝见希夷真君,但与中原《朝元图》粉本仍有一定关系。作品一方面吸收《朝元图》千官列雁行的浩浩荡荡场面;一方面又开始表现了五岳、四渎、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树木诸神和岳渎曹吏等众多的人物,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下界诸神形象。

宣和元年制《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官服图》,道士林灵素也重新制定了斋醮制度和神 名目。《上清灵宝大法》上保存了宣和神 系统的三百六十分位名目,大致有以下诸神:三清、六天帝君及二帝后、三十二天帝,十太乙,日、月、星宿,三官、四圣、历代传经法师,三元、五岳及诸山神、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酆都大帝及所属,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所属,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城隍土地及以上各种神 所属兵马。这一系统成为以后制作壁画及水陆画的主要依据。也为我们了解永乐官三清殿壁画神 提供了重要线索。

钟离权度吕洞宾

《钟离权度吕洞宾》

纯阳殿《钟离权度吕洞宾》

吕洞宾,原名吕岩,号纯阳子,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9年)生于芮城永乐镇东北的招贤里竹水墟。吕洞宾出身宦门,青壮年时醉心于功名科举,64岁方考中进士。吕洞宾乐于游历,传说中,吕洞宾遇到道教始祖钟离汉,经钟开导,遂舍弃人间功名富贵,修仙学道,先后到江西庐山、山西中条山脉的九峰山等处潜修,出没隐秘,不知所终。

纯阳殿东、北、西三壁以52幅画组成一部《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以连环组画的形式来表现传说的吕洞宾一生事迹。壁画幅高35米,面积为203平方米,分作上下两栏,幅与幅间用山石云树连接,每一事件既单独成章,而又能通过景色相互衔接。从总体看,全画是一个完整的青绿山水通景,描绘了吕洞宾从降生到得道的种种神灵事迹,大多为荒诞无稽的传说故事。 从局部看,则是各自独立表现一定具体情节的画面。画中有宫廷、殿宇、庐舍、茶肆、酒楼、村塾、医馆、舟车、田野、山川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不少的画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描绘了宋元时代的社会风貌,如生活习俗、建筑形态,农夫、乞丐等各色人物,却画得真实具体,成为了解宋元社会的形象材料,从而使宗教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曲折地反映现实的作用,这在道教壁画上是具有创造性的构想。

纯阳殿扇面墙后壁还有一幅《钟离权度吕洞宾》的壁画,高37米,面积16平方米,是纯阳殿壁画的精华所在。画中的吕洞宾和钟离汉坐在深山磐石上,背景是一棵苍劲老松,左右两旁流淌着山中泉水。背松而坐的钟离权,体态壮健,袒胸露腹,赤脚穿着麻鞋。他双目炯炯有神,脸上带着慈祥、亲切的笑容,正注视着吕洞宾。吕洞宾则拱手端坐,神态谦恭的静听,但其两手笼袖、左手轻捻右衣袖的细节,却暴露出内心处在不知何去何从的矛盾之中。画面环境处理巧妙,用笔简练,技法精湛,代表了元代高超的绘画水平。

扇面墙相对的北门门额上为《八仙过海图》,南壁东西两侧为《道观斋供图》和《道观醮乐图》。在南壁东侧西上角有题记:“禽昌朱好古门人古新远斋男寓居绛阳侍诏张遵礼、门人古新田德新、洞县曹德敏,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戊戌季秋重阳日工毕谨志”。后壁正中上方右侧也有画工题记:“禽昌朱好古门人古芮待诏李弘宜、门人龙门王士彦,孤峰侍诏王椿、门人张秀实、卫德,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上旬一日工毕谨志”。可知这些壁画的作者及完工时间。

艺术价值

永乐宫壁画用传统的程式画法,使得近三百个形象无一雷同之感,真让人叹为观止。作为唐、宋绘画艺术特别是壁画艺术的直接继承者,永乐宫壁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当占一席之地。从目前发现的我国古代绘画遗迹来看,元代人物画大幅的极少,三清殿《朝元图》正可作为研究、借鉴元代绘画的范例,并可从中得到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启示。整个壁画极为丰富,是研究绘画艺术和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资料,将我们带回700年前的那个时代。

两者壁画的比较

永乐宫壁画是可与敦煌壁画相媲美的我国古代的杰出宗教壁画。

它们的区别在于,首先,敦煌壁画是寺窟壁画,而永乐宫壁画是寺观壁画。永乐宫壁画较敦煌壁画在作画的环境与幅面上更益于施展画工的才华。

其次,敦煌壁画,特别是唐代以前的作品,还处于演变潮流的激荡之中,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西域、印度甚至欧洲的一些画风。而永乐宫壁画则集历代壁画大成,特别是直接继承了唐代宗教壁画的人物造型开张、比例严谨、用笔细致、姿态生动、衣纹畅快、气势雄伟的大唐风格。具体说,永乐宫壁画完全沿袭了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唐代正统派的绘画传统。

因此,永乐宫壁画为我们进一步破译中国宗教人物画高峰时期的唐代壁画面貌提供了很好的摹本。它承前启后,震古铄今,继往开来,不但独立于黄子久、王蒙、倪瓒、吴镇元四家文人山水画之外,成为独立的宗教人物画体系,而且是中国宗教壁画的最后终结。此后,随着宗教的衰落,中国宗教壁画也式微下去,人物画从神圣的寺观墙壁步入民间,进入卷轴,其雄伟的气魄也日渐消磨。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道教壁画,它们体现了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今天,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风采,更可以得到发展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启示。

1、三清

道教三清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分别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老子)。

2、四御

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玉皇”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称“四辅”。

他们的全称是: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祇。

3、五老

五方五老是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神祇,乃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五方五老居于五岳,司掌五行。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一名垂垂老矣的先生躺在地上,摄像机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定格持续了约有六分钟之久,一个僧人从里昂街头人潮汹涌的咖啡馆,走到一名在里昂居住的中国人的中国风十足的房间的窗口前;

从地铁站入口楼梯下仰拍僧人下楼梯的过程,到在里昂一个广场通过偌大的反射镜面倒看僧人和人群的一种无关的交流。里昂街头的人群便在这样无心的纪录之下闯入镜头,与这名僧人发生某种不具倾向性的互动。或是观察或是凝视或是敬畏,更多的是匆匆而过。

**的最后一幕,屏幕上显出了四行小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万物皆空,皆是幻影。这也是在全片没有任何语言前提下的唯一文字。

封神榜的作者是许仲琳。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

几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并以其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

历史名著《封神演义》,是一部科学幻想神话故事,成书于明代,作者许仲琳根据评话《武王伐纣》,再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

《封神演义》,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编,其内容依托商灭周兴的历史背景,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结束。

其中的哪吒闹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访贤、三抢封神榜、众仙斗阵斗法等情节,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还有水遁、土遁、风火轮、火尖枪……,

这一系列的故事,将民间传说中的各种神仙,如喜神、财神、风神、雨神、土地神、灶王爷、灶王奶奶等等,都穿插在其中。

扩展资料:

封神榜中五大神话人物:

1、鸿钧道祖

鸿钧道祖是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角色之一,《封神榜》中曾有这样一幕,通天教主祝鸿钧老祖寿与天齐,鸿钧老祖说通天咒他,因为鸿钧老祖在天地之前就存在,后开天辟地,鸿钧老祖终身化为天道。

2、盘古大神

《六韬·大明》云:"盘古之宗不可动,动者必凶。"在昆仑山开天辟地,盘古神话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盘古的化万物一说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

3、女娲娘娘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4、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居玄都七宝紫微宫、禹余天宫,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第二位大天尊。在道教官观"三清殿"中,其塑像位于元始天尊左侧,大多手捧如意或者太极。

5、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公认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道"无始无终,无形无名,无边无际,无师无上。"道"者,虚无自然,难名之神,强名曰道,尊称太上。

-封神演义

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神仙,从小到大各种神仙一直都不绝于耳。成为神仙之后就可以逍遥自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快累死神仙”。从古至今,得道成仙一直是很多人所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身居高位的帝王将相,很多人都为修仙疯狂过。在古籍中,成仙有三种方式,分布如下。

一:天生天授 

所谓的“天生”就是生下来就是神仙,你不需要任何的努力,上天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切。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是三清,也就是所谓的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这三位神仙自开天辟地就存在了,是所以神仙的始祖。所谓的“天授”就是上天授予的,他们是命中注定的,可能完全没有修仙的想法,但是被上天选中就成为了神仙。比如玉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

二、修炼成仙

修炼的过程其实是为身体积攒能量的过程,修炼得越久,所积攒的能量就越多。如果我们体内的能量达到一定的量就能够成为神仙,这也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修炼讲究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修炼来感受世间的万事万物,不断从人间吸取能量,可以理解为天地日月精华。

三、修炼仙丹

修炼成仙属于内丹一派,讲究的是修炼自身,使自己变得更强。相对的,那就有外丹一派,也就是修炼仙丹。在神话传说中,仙丹可以有各种功效,让人提升法力,甚至可以长生不老。秦始皇就培养了炼丹师,幻想着炼出仙丹,然后长生不老。我国历史上,炼丹的高手不少,但是真的修炼出仙丹的一个都没有。

神仙毕竟是只有神话传说里才有,我们一定要分清状况,相信科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