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如何称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曹丕如何称帝,第1张

众所周知,一代枭雄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原本有当帝王的机会,但是他却没有坐上皇帝的宝座。后来,曹操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的儿子曹丕即位,不仅力争完成父亲的遗愿,还演了一出逼真的戏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皇帝,即便他的帝王生涯很短暂,他当上帝王的过程还是让很多人好奇。下面是我查找到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曹丕代汉的神秘预言东汉末年,皇权衰落,群雄割据。曹操挟持汉献帝,历经数十年征战,逐步统一北方,被封为魏王,掌握汉末实权。公元220 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并逼早已徒具虚名的汉献帝“禅让”。 同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十月二十九日,丕登坛受禅,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至此,历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谣谶

鬼在山,禾女运,王天下。

——《宋书符瑞志》

释义

魏要主宰天下了。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乱世,常言道“乱世出英雄”,自然那些“英雄”也多是些野心勃勃之辈,是为“枭雄”。那时的袁术就是其中很不安分的一位。

袁术是当时割据淮南的一位大军阀,他还是割据冀州的军阀袁绍的族弟,势力非常强大。当时的天下早就流传开了“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刘秀在致公孙述的信中就引用过),因为这句谶语很是模糊,可以有不同解释,所以很容易就会被各种人加以利用。而在当时的袁术看来,“当涂”可作当途,也就是大路的意思,自己的名字叫术(繁体字),就是大路的意思;而自己的字是“公路”,这就更是明白无疑了。正好那时又赶上他从孙坚手里得了传国玉玺,于是不自量力,立即宣布称帝。

枪打出头鸟,那时天下汹汹未定,其他诸侯势力正好可以凭借讨伐汉贼的名义消灭袁术。于是,曹操、刘备、吕布、孙策等四路人马一齐杀向了袁术所在的寿春城,结果袁术不敌逃往汝南,还想继续做帝。后来,诸侯联军又打到了汝南,袁术只得北上去投奔他的哥哥袁绍。不想,在途中又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击溃。袁术被迫逃回老巢寿春,后来因为天气酷热他就命人出去找蜂蜜,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郁闷至极的袁术于是大叫一声道:“我袁术至于如此(命薄)吗”绝望之际,遂吐血而亡。

鉴于袁术那血的教训,老奸巨猾的曹操就一心只想做他的“周文王”,不过,在他生前,他早已经为自己的儿子做“周武王”扫清了一切障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其次子曹丕袭位为魏王。不久,他就和自己的谋臣们开始积极筹划取代名存实亡的汉家天下了。

魏太祖曹操像,出自明天然撰《历代古人像赞》。曹操去世后,汉献帝刘协很识趣地提出了禅位的请求。可是这曹丕也不能太露骨,总要作作谦让的文章的,再说关键的一步——舆论——还没有迈出呢。于是,曹丕毫不迟疑地拒绝了汉献帝的`第一次禅位请求。

接着就是博士苏林、董巴的上言,他们从天文历象上总结出了一条“惊人”的规律:岁星在某次,某次所对应的国就兴旺发达、接受天命。其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岁星(木星的古称)在天空运行,每十二年行一周天,所以天穹上的黄道就按岁星的运行划分为十二等份,这就是“十二次”。而古人又把地上的州域或王国对应于天上的十二次,天上十二次中的某次发生了什么变异,那么与它对应的那个地区或王国也就会出现吉凶灾祥。这应该就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升华。

按照东汉大经学家郑玄的《周礼》注,这十二次和十二分野的对应如下:星纪——吴越;玄枵——齐;娵訾——卫;降娄——鲁;大梁——赵;实沉——晋;鹑首——秦;鹑火——周;鹑尾——楚;寿星——郑;大火——宋;析木——燕。

这里的十二分野中没有魏,但曹操所封的魏在赵地,分野自然应定为大梁。尤其,曹操在世时曾说“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所以苏林博士就很自然地拿周与魏相比。而周文王开始受命为西伯,正是岁星在鹑火的那年,周武王伐纣,也是岁在鹑火。

不得不说,苏博士的这种说法是对于古代十二分野说的一次大创新。然而试想,岁星每十二年要把十二次运行一周,那么按此说法,十二个国就都要轮番受命一次,这岂不会搞得天下大乱这些御用文人、学者,为了取媚于自己的主子,极尽牵强附会、阿谀奉承的恬不知耻的下作之事。

但是,这个新理论对此时的曹丕却很有用,他禁不住就联想起来:光和七年(即中平元年,184年),岁在大梁,父王曹操开始靠讨黄巾起家;十二年后,即建安元年(196年),父王曹操开始迎汉献帝至许昌,拜大将军,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又过了十二年,建安十三年,父王开始位居丞相;再过十二年,即今年,就该他曹丕受命为天子了。

其实这些都是骗人的小把戏,根本经不起用心的推敲。比如,若是按照这种理论算的话,那么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晋封为魏王,次年又设天子旌旗,都不是“岁在大梁”,这又该作何解释呢不过,人家苏林、董巴二位博士还有后招儿,这魏应受命为天子的另一个根据,正是他们从“纬书”中摘下来的两句话,并加以附会而成:

一、建安二十五年,是庚子年。经典纬书《诗推度灾》中说:“庚,就是更换;子,就是此。庚子就是要对眼下的政权进行更换。”(“庚者,更也。子者,兹也。圣人制法天下治。”)但这个根据也实在有些勉强,六十年就是一个甲子,难道每隔六十年就要“更兹”一次吗

二、《诗推度灾》又曰:“王者布德于子,治成于丑。”这是说今年天更命以圣人制治天下,布德于民也。这个说服力也不够强,因为并没有指明这“圣人”是谁。所以曹丕还是觉得时机不够成熟。

在这之后不久,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一同上表说:“魏应当取代汉,已被图纬所证,而且例子很多。”群臣于是趁势上表劝说魏王曹丕顺应天命人心,但是这个曹丕还是端着架子不批准。他得先让李伏、许芝等人把证据都摆好。

这样,精心准备了良久、已经胸有成竹的许芝就为曹丕摆出七条他应代汉的有力证据:

魏文帝曹丕像,出自《图像三国志》。第一,当时风传有凤凰、黄龙、麒麟等“祥瑞”出现,而经典《易传》即《易纬》中就说:“上下流通圣贤昌,阙应帝德凤凰翔,万民喜乐无咎殃”、“圣人受命,阙应凤凰下,天子虏”、“黄龙见,天灾将至,天子绌,圣人出。”(《宋书符瑞志》)也就是说“祥瑞”一出,正是改朝换代之契机。

第二,经典纬书《春秋玉版谶》中说:“代赤者魏公子”,魏公自然就是指曹操,他的儿子自然就是指曹丕,而“赤”者正是指汉,因为汉高祖自称是赤帝的儿子。

第三,经典纬书《春秋佐助期》中说:“汉以许昌失天下。”

第四,《春秋佐助期》还说:“汉以蒙孙亡”,汉朝到了“蒙孙”时就要亡了。汉朝传了二十四帝,现在的献帝早已(被他曹氏父子折腾得)昏昏蒙蒙、糊里糊涂了,所以合该着灭亡。

第五,经典纬书《孝经中黄谶》中说:“日载东,纪光火。不横一,圣明聪。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归功致天平。”这“日载东”,隶书中“日”字上有两个“东”字,也就是 “曹”字;而“不横一”,即是个“丕”字,这已经把曹丕名字都写明白了。而且,汉朝国运已经四百年了,该是“易姓而王”的时候了。

第六,经典纬书《易运期》中说:“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居日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言居东,西有午”是“许”字,“两日并光居日下”就是“昌”字,这就说明汉朝到了建都许昌就该亡了。而魏受土德,气色为黄,曹丕就是要受命的圣人。

第七,《易运期》还说:“鬼在山,禾女运,王天下。”“鬼在山,禾女运”,就是“魏”字,这就是说曹魏要“王天下”。

如此言之凿凿,让曹丕再也无话可说了。时机总算是成熟了,于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十三日,汉献帝在高祖庙祭祀,然后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正式禅位于魏。魏王曹丕又三次假惺惺地上书推辞后,才在繁阳设坛为最后的时刻做准备。二十九日,曹丕正式登坛接受玺绶,即皇帝位,燃火祭天地、山川,改国号、年号,并大赦天下。

折腾了大半天,曹丕这个大舅哥终于如愿以偿地将汉献帝这个妹夫赶下了台,他自己成了“魏文帝”。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曹丕的妹妹也就是汉献帝的皇后,憎恶父亲和哥哥的行为,尤其是怨恨他们拿自己做政治的牺牲品。所以当曹丕派人向她索取玉玺时,她拒绝了好多次,实在无可奈何时,她竟当着使者的面大骂哥哥,并将玉玺抛掷于地,涕泪满面地说:“老天一定不会保护你!”

后面还有更有意思的。据说,孙权在听闻曹丕做了皇帝后,很是气愤,就对群臣们说:“这小子比我岁数还小,就先做了皇帝,我怕是赶不及了。”这时候就有一个名叫阚泽的人站了出来,他安慰孙权说:“主公莫气,虽然您要比曹小二做皇帝晚,但做皇帝的时间却肯定比他长。”孙权就问他是咋知道的。这阚半仙儿就说:“曹小二不到十年就该归天了,主公您就看他的丕字,拆开就是‘不’、‘十’二字,不十自然就是不到十年啊。”

还真让他说中了,曹丕果然只做了七年皇帝就死了,时年仅四十岁。

昌(拼音:chā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从口从日,学界有以为是唱的本字。昌的常用义是兴旺、繁荣,古籍中或用为美好。昌也用作姓氏。

会意字。昌字,甲骨文作图A,与《说文解字》籀文同(图7),上部从日,下部从口会意。它的本义应是日出时叫人起床的声音,也就是“唱”字的原型。裘锡圭先生说:“‘唱’最初很可能指日方出时呼唤大家起身干事的叫声。这种叫声大概多数有一定的调子,是歌唱的一个源头。”

后来“口”字变为“曰”。囗是话发声的器官,曰表示发出有声的言语,二者有共性,故篆文将口变为曰作昌,或者盖因“昌言”一词所致,《说文》训昌为“美言”,常本“昌言”。但昌只有美好义,“美言”是增义为训。

说文解字注

美言也。《咎繇谟》曰:“禹拜昌言。”今文《尚书》作“党”。赵注《孟子》引《尚书》:“禹拜党言”。《逸周书·祭公解》:“拜手稽首党言。”《张平子碑》:“党言允谐。”《刘宽碑》:“对策嘉党。”皆“昌言”字之叚借也。

一曰日光也。裴松之引《易运期谶》曰:“两日并光,日居午。”两日,昌字。图谶说字多不合本义。裴引《孝经中黄谶》,为“日载东”,曹字亦本从曰,非从日。盖昌之本义训美言,引伸之为凡光盛之偁,则亦有训为日光者。日光祗为馀义,例所不载。

您好。

昌(拼音:chā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从口从日,学界有以为是唱的本字。昌的常用义是兴旺、繁荣,古籍中或用为美好。昌也用作姓氏。

笔 顺竖、横折、横、横、竖、横折、横、横

笔画:8画

会意字。昌字,甲骨文作图A,与《说文解字》籀文同(图7),上部从日,下部从口会意。它的本义应是日出时叫人起床的声音,也就是“唱”字的原型。裘锡圭先生说:“‘唱’最初很可能指日方出时呼唤大家起身干事的叫声。这种叫声大概多数有一定的调子,是歌唱的一个源头。”后来“口”字变为“曰”。囗是话发声的器官,曰表示发出有声的言语,二者有共性,故篆文将口变为曰作昌,或者盖因“昌言”一词所致,《说文》训昌为“美言”,常本“昌言”。但昌只有美好义,“美言”是增义为训。

呼喊起床时,太阳已经出来了,天色明亮,故昌字引申出明亮义。此义先秦两汉古籍未见用例。后世著者大概受《说文》影响,撰文时赋予昌以光明义。光明象征兴旺,故昌字引申为兴盛,这是“昌”最常用的含义。凡光明、兴盛则美好,故昌又引申为美好义。

说文解字

卷七上日部尺良切(chāng)

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诗》曰:“东方昌矣。”

𣅊,籀文昌。

注释从日:王筠《说文解字释例》:“字从日者,乃譬况之义,犹今言月光玉洁矣。”按:曰,词也。从日从曰,喻言词之光明如日。《诗》:指《齐风·鸡鸣》。原文:“东方明矣,朝(指上朝的臣子)既昌(多)矣。”许氏合两句为一句。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昌即明也。”

说文解字注

美言也。《咎繇谟》曰:“禹拜昌言。”今文《尚书》作“党”。赵注《孟子》引《尚书》:“禹拜党言”。《逸周书·祭公解》:“拜手稽首党言。”《张平子碑》:“党言允谐。”《刘宽碑》:“对策嘉党。”皆“昌言”字之叚借也。至於“谠言”,亦见汉人文字。《字林》:“谠言,美言也。”此又因党言而为之言傍,谓之正俗字可。

从日,从曰。会意,取“县诸日月不刊”之意也。不入曰部者,日至尊也。尺良切,十部。

一曰日光也。裴松之引《易运期谶》曰:“两日并光,日居午。”两日,昌字。图谶说字多不合本义。裴引《孝经中黄谶》,𣍘为“日载东”,曹字亦本从曰,非从日。盖昌之本义训美言,引伸之为凡光盛之偁,则亦有训为日光者。日光祗为馀义,例所不载。“一曰日光也”五字,恐魏时因许昌之说而妄增之。

《诗》曰:“东方昌矣。”《斋风》:“东方明矣,既昌矣。”传曰:“东方明则夫人纚筓而朝,朝已昌盛,则君听朝。”云“朝已昌盛”与美言之义相应。许并二句为一句,当由转写笔误。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当时被公布的图谶之书一共有八十一篇,其中七经纬有三十六篇。唐代李贤《后汉书·樊英传》注中罗列了其中三十五篇的题目如下:

“七纬者,《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书纬》:《璇玑钤》,《考灵曜》,《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也;《诗纬》:《推度灾》,《氾历枢》,《含神雾》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徵》,《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耀嘉》,《叶图徵》也;《孝经纬》:《援神契》,《钩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包》,《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也。”

其中少了一篇,一般认为少了《春秋纬》中的《命历序》一种。

但是,后来诸书引用的七经纬篇目远远不止三十六篇,诸书引用时,为了避讳“谶纬”的名目,故多将“纬”字省略,如《易稽览图》、《尚书璇玑钤》、《诗推度灾》等等。这里将古籍所引七经纬篇目列于下:

(一)易纬

《易纬乾凿度》

《易纬乾坤凿度》

《易纬稽览图》

《易纬辨终备》

《易纬通卦验》

《易纬乾元序制记》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天人应》

《易通统图》

《易运期谶》

《易萌气枢》

《易太初篇》

《易河图数》

《易九厄谶》

《易内戒》

《易状图》

《易神灵图》

《易统通卦验玄图》

(二)尚书纬

《尚书璇玑钤》

《尚书考灵曜》

《尚书刑德放》

《尚书帝命验》

《尚书运期授》

《尚书帝验期》

《尚书洪范记》

《尚书赤雀命》

(三)诗纬

《诗推度灾》

《诗氾历枢》

《诗含神雾》

《诗纬图》

(四)礼纬

《礼含文嘉》

《礼稽命徵》

《礼斗威仪》

《礼瑞应图》

(五)乐纬

《乐动声仪》

《乐稽耀嘉》

《乐叶图徵》

《乐五鸟图》

(六)春秋纬

《春秋演孔图》

《春秋元命包》

《春秋文耀钩》

《春秋运斗枢》

《春秋感精符》

《春秋合诚图》

《春秋考异邮》

《春秋保乾图》

《春秋汉含孳》

《春秋佐助期》

《春秋握诚图》

《春秋潜潭巴》

《春秋说题辞》

《春秋内事》

《春秋录图》

《春秋录运法》

《春秋孔录法》

《春秋璇玑枢》

《春秋玉版》

《春秋瑞应传》

《春秋考曜文》

《春秋包命》

《五帝钩命决图》

《春秋秘事》

《春秋灾异》

《春秋少阳篇》

(七)孝经纬

《孝经援神契》

《孝经钩命决》

《孝经内事》

《孝经内事图》

《孝经元命包》

《孝经古秘援神》

《孝经古秘图》

《孝经左右握》

《孝经左右契》

《孝经左右契图》

《孝经中契》

《孝经内记》

《孝经内记图》

《孝经内记星图》

《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弟子图》

《孝经口授图》

《孝经分野图》

《孝经雌雄图》

《孝经异本雌雄图》

《孝经河图》

《孝经中黄谶》

《孝经章句》

《孝经威嬉拒》

《孝经元辰》

《孝经应瑞图》

《皇灵孝经》

《孝经错纬》

《孝经皇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