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第1张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1

 美味不如柚子

 森口地区住着一位追求幽寂风格的茶人,和千利休很熟,曾几次邀请利休前去做客品茶,利休也都爽快地答应了,只是因为各种事情,一直没能成行。

 晚秋的某一天,利休从大坂前往京都的途中顺路拜访了这位茶人的家,利休到达时已是夕阳落山的薄暮时分。

 利休轻轻推开用枝条编制的小栅栏门进入庭园,迎面映人眼帘的是一株已结满了果实的大柚子树。利休平时对柚子格外钟爱,柚子酱烧烤是利休最喜欢也最经常用来待客的食物之一。利休甚至教导弟子们:当柚子熟了露出黄澄澄的颜色时,便该举行试茶茶会了。可见在利休眼里柚子既是美味又是一个季节的象征,是一种宜茶的植物。因此,望着满树的柚子,利休已舌底生津,觉得柚子那甜酸却略带苦涩的味道在刺激自己的味蕾了。

 对于利休的突然到访,主人十分高兴,热情地将利休请进了茶室。茶人家居的整体构造以及茶室的布置都透着幽寂的情调,很合利休的胃口。

 过了一小会儿,利休听到院子中有动静。探头一看,原来主人拿着一根长竿刚刚将灯笼挂好,正在那里摘柚子呢。呀!主人深谙待客之道,也了解客人的喜好与心理,看来我将有美味的柚子菜可以吃了。利休有一种正中下怀的感觉,脸上不禁露出了微笑。

 不一会儿,主人便端来了菜肴,贵客突然莅临,没什么好招待的,幸亏庭园中柚子正熟,便为您做了一碗柚子酱菜。说着将菜肴呈给了利休。

 只见圆圆的柚子皮里裹着混合了柚子汁的酱菜烧烤,香气极浓,呀!这真是最好的款待啦。利休一边赞叹着一边可口又可心地吃了起来。

 饮过一点儿酒之后,主人又端来了第二道菜,这是从大坂专程送过来的菜肴。

 利休揭开碗盖一看,原来竟是一道称得上是山珍海味的大坂名菜。利休一下子意识到,主人肯定是从哪里得到了消息,知道我要来,所以做了精心的准备。至于刚才摘柚子只是故意做出来给客人看的。想到这儿,利休兴致尽失,连称肚子已经饱了,并推说有急事,没喝茶便匆匆起身告辞了。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2

 茶席无俗世尊卑

 有一回,一位地位相当于诸侯的武士前去拜访千利休,正赶上利休的茶会刚刚开始,于是,这位武士提出了想参加茶会的请求。

 然而,作为主人的利休却没有马上答应,今天茶会的主宾只是一个平民百姓,所以您想参加茶会确实有点儿让人感到为难。

 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武士和平民同席而坐便被认为有失身份,更何况让一位地位尊崇的武士坐在下手呢!

 不过利休接着说道:如果您不当主宾也可以的话

 武士马上说道:茶席是另外一个世界嘛!在超凡出世的世界里,浊世的尊卑等级尽归乌有。

 于是,武士侧身末座享受了一碗茶的招待。

 这则逸事不仅在当时传为美谈,而且一直为后世茶人所津津乐道。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3

 落叶

 有一天,千利休去参加一位茶人在清晨举行的茶会。进入茶庭后,只见些许落叶点缀在茶庭的地上,呈现出一幅乡间山村的景色。利休转过头对后面的陪客说道:真是优雅的风情,但是,今天茶会的主人修为有限,所以肯定会把这些落叶扫起来的。

 茶会中间休息时,几位客人再一次来到茶庭,果然不出所料,庭院中已经见不到一片落叶了,地面被清扫的干干净净。利休针对茶会主人费力不讨好的做法说道:就打扫庭院而言,如果是清晨的茶会,应该在夜里打扫,如果是中午的茶会,则应在早晨打扫,清扫过后,即使再有落叶飘洒下来,也不必理会,任其自然,这样做才是巧妙利用自然风情的高手。

 一有树叶飘落就去清扫,其实是对自心的拘泥与执迷,表现出来倒显得矫柔造作,其结果是破坏了自然情趣。

 千菊丸感:禅宗讲求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念,于念无念,并不是什么也不思念,应念而不执。所谓无相,于相离相,就像镜子,显示万般诸相,又不受其束缚。然后呢,无所住之心自生,于是能出入一切境,而不被一切境所束缚,这也就是大自在了。

  日本茶道简介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的,把日常生活行为和宗教、哲学、伦理等相结合,是一种综合性文化艺术。日本茶道原称“茶汤”,是日本的一种仪式化的特殊品茶文化。

日本茶道的礼仪

 日本茶道的品茶非常讲究场所,通常是在茶室进行的。接待宾客的时候,由专业的茶师按照规定的程序依次点炭火、煮开水、冲茶、献茶。这些茶道礼仪是日本茶道的主要部分,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

日本茶道的饮茶程序

 日本茶道的精神,蕴含在繁琐的`喝茶程序中,日本茶道必须按照规则来进行喝茶。进入茶室前,会有举止文雅的女茶艺师礼貌为宾客解说,先在茶室外的一个水缸里,用水瓢盛水,洗手,然后漱口。宾客入室后,宾主相互鞠躬致礼,面对而坐。敬茶前,一般都会先邀请宾客品尝甜点心,由此可以避免饮茶的苦涩。然后由专门的茶艺师进行冲茶、献茶。

日本茶道的饮茶道具

 日本茶道煮水的道具包括有:地炉、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和建水。茶罐的道具有:枣、茶入、仕覆和茶杓。茶碗道具包含有:茶碗、乐茶碗和茶筅。

喝茶的基本礼仪

 (1)茶具要清洁

 客人进屋后,先让座,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2)茶水要适量

 放置的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倒茶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3)端茶要得法

 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舔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4)添茶要及时

 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给他们添茶。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这样也体现出自己对上司和客户的尊重。

  日本茶道受到中国茶道的影响,日本茶道的历史 文化 发展状况了解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的茶道精神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在日本茶道中, 饮茶 被视为是参究佛法、修行得道的艺术活动。日本茶号称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和结晶。茶道四谛——“和、敬、清、寂”是茶道的规范和法则,是日本茶道精神最主要的思想理念。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日本茶道流派较多,各个流派的做法又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他们的基本精神仍是一致的,也就是“一期一会”的精神。一期一会为日本茶道用语,一期即人的一生,一会即仅有一次。一期一会强调要将一碗茶当做一生的唯一、最后一碗茶,要怀着感激的心态品味香茶,故在整个日本茶道礼仪中,鞠躬礼贯穿始终。

日本茶道历史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唐代时便有“茶道”这个词。随着中国茶的对外传播,茶道随之传到国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融合,开出了茶道中的朵朵奇葩。

 9世纪时,日本僧人前往中国求学取经,将佛教传入日本,同时也使饮茶在日本普及开来。15世纪中后期,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田珠光开创了禅与茶相结合的、力求简洁的草庵茶风。后来他又将使日本茶事活动从娱乐互动的领域拓展到了艺术、哲学、宗教的领域,获得 “道”的地位,正式开创了日本茶道。

 1586年,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被任命为茶道高僧,他还原了茶道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使茶道从物质因素的束缚中挣脱了出来。明治维新之后,茶道有所衰落,直至二战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茶道才开始兴盛和流传。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大小异

 茶道由品茶演绎而来,品茶有如品味人生的过程,品位不同的茶有如品位不同的人生。她带给你幸福、高贵、陶醉,让你感受苦涩、卑微、风雨。令你沉思、明白责任、懂得包容。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虽然欲望可能是无限的,但实际需求仍然是有限度的。日本元禄时代的茶书《南方录》中,立花实山阐述千利休所追求的日本茶道的理想形式时说:“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

 汲水、取柴、烧水、点茶,供佛,施人,亦自饮;立花,焚香,此等行为皆为践行佛祖之举止也。”

 《南方录》开篇这段对日本茶道真谛的阐释文字,非常精当地概括出了日本茶道的最大特色,即它是基于对人的欲望、对作为人的最低需求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文化,它不仅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修习者的生物性需求,同时还得体地满足了修习者的社会性需求,并且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修习者的情感需求。日本茶道的这一特色,就集中体现在其主要的修行内容--“茶事”上面。

 “茶事”概说

 学习日本茶道,其基本程序是先学习行礼、寒暄的 方法 ,接下来是学习每一个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关知识,然后是由浅入深地学习各种点炭、点茶的方法及其相关知识。这些分步修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完成一次理想的“茶事”。那么,什么样的“茶事”,才是茶人理想中的“茶事”呢

 在具体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茶事”一词的含意,进行简单地整理和界定。由于日语的表记本身受中国汉字的影响很大,所以日语中使用的许多汉字与我们中国的现行汉字不但字形一样,而且在字意上也一样或者很相近。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就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把日语中的汉字词等同于汉语来理解,如对待“茶事”和“茶会”这两个词就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在汉语中,自古以来,“茶事”一词很少用来表达“吃茶”的含义,它大多是用来表示茶的 种植 、采摘、制作、销售等茶业方面的事情;只有“茶会”这个词才是专门用来表达吃茶含义的词,但需特别注意的是,汉语的“茶会”也只有吃茶的含义,并没有特意将吃茶礼仪与 饮食礼仪 合并而行之意。

 与之相对,日语中的“茶事”与“茶会”则不同,它们都有吃茶之意。而且,在16世纪之前,“茶事”与“茶会”的含义区分不是很明确。例如,在《看闻御记》中,到处可见“茶事”与“茶会”的记录,细考其含义,基本都是指“斗茶”游戏之会而言的。对于《看闻御记》的记录者--后崇光院贞成亲王而言,斗茶游戏可谓是他及其周边的王公贵族们最为喜欢的游戏方法之一。这些王公贵族及其属下们每次举行这样的斗茶游戏时,都要预先决定一个“御头”(即负责人)并且大家轮流坐庄。一般情况下,“御头”要负责准备赌品,有时也会由参会者“赌品各持参”(《看闻御记》嘉吉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条等)。赌品的内容也是各色各样,“有茶会,赌品为三色绵、圆镜一面、扇子一把、厚纸一束”(《经觉私要钞》宽正三年正月四日条等)。而且,“茶前一献”,即每次举行斗茶游戏前还要先喝上一杯酒,然后才开始斗茶。胜者各取所赢之物,赌品如有剩余,则用掷色子的方式来进行分配。“茶了酒宴催兴”,斗茶结束后往往还会尽情地大吃大喝一顿,大有一种小赌怡情的感觉。不过,有时这种斗茶游戏会连日进行,甚至会“朝行藏庵顺茶事……晚又茶事”夜以继日地斗茶(《看闻御记》永享七年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条等),这就有点儿难以用“小赌”名之,大概该称之为“豪赌”了吧。

 但是,大体上自16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文献中逐渐趋向于用“茶会”来称呼一般意义的饮茶,而将“茶事”限定为日本茶道的专用语。那么,二者的区别何在呢“所谓茶事,即通过点一碗浓茶,总括主客交流的所有要素,综合所有的文化,创造出新的美,时而作为一种社交活动来进行,时而作为一种庄严的仪礼来举办,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千宗室:《正午之茶事》“序言”,淡交社1985年)。简言之,“茶事”,就是食礼与茶礼的精美结合,即“茶事”不单包含饮茶,还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茶事的参加人数最多在5人左右,其更加重视和追求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茶会”则多指单纯的饮茶,不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参加人数少可几十、数百,多可达几千,其重视的更多的是饮茶的社交性。在现代日本,有时举办茶会时,也会采取与“茶事”极为近似的形式,即分设“茶席”和“点心”席,在“茶席”专门喝茶,在“点心”席主人为客人提供一点儿简单的饭菜,简单得有时甚至就是一份盒饭或者一小碗荞面条,根本谈不上礼仪上的应酬。所以,我们在谈到日本茶道时,将其主要的修行内容“茶事”翻译成“茶会”是不够准确的,中文文献中对日本茶道的专业用语“茶事”的处理,直取其形意而不做翻译的做法,源自清人黄遵宪,笔者亦赞同其做法。

 日本茶道举办的茶事,种类很多,根据举办茶事的主题来进行分类的话,则既有以赏雪、月、花为主题的季节性茶事,也有庆祝某人新婚或逝世几周年之类的茶事等;若根据茶事具体举办的时间来分,则又可分为“拂晓茶事、早晨茶事、正午茶事、晚间茶事、临时茶事”这样五种。

 举办茶事时,主人在决定了茶事的主题、时间、地点以后,一般要充分考虑到客人回复的时间,大约在举办茶事的一到两个星期以前,正式向客人发出请帖,请帖里要注明茶事的时间、地点以及所邀请的客人。在现代社会,由于通讯手段愈来愈发达,亲密朋友间往往也会通过传真、电话来发出邀请,但在一般情况下,如举办正午茶事,主人都会用毛笔亲自书写请帖,函寄相邀。客人收到请帖以后,如果决定参加茶事,就要在举办茶事的两三天前给主人答复,并且要在正式举办茶事的前一天,去向主人当面致谢,这被称为“前礼”,而且在茶事结束的第二天,客人还要再一次到主人家,向举办茶事的主人表示感谢,这被称为“后礼”。

 茶事是“用餐仪礼”与“饮茶仪礼”的一种组合。一次正规的茶事,一般是由“前席(初座)”、“席间休息(日语称之为‘中立’)”、“后席(后座)”这样三部分构成。客人按约定的时间由茶庭进入茶室,先是主客的礼仪性寒暄,随后是点炭(初炭)、为客人献上怀石料理、茶点心。客人用完怀石料理、点心后退席至茶庭中小憩,此即所谓的“中立”。客人席间休息时,主人则要迅速重新整理和装饰茶室,一切准备停当后,按着约定好的击打方法敲铜锣以通知客人再次入席。这席间休息后的茶席即所谓的“后席”。“后席”的主要内容是点浓茶、点炭(后炭)、上茶点心、点薄茶、主客互致感谢辞别之礼。

 “一汁三菜”的怀石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因为人是动物,所以人也自然有着与动物一样的维持个体延续之需求,即“生物性需求”或“生理要求”。“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饮食”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日本茶道的特色之一就在于,“茶事”将饮茶礼仪与用餐礼仪合而为一,首先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

 前席进餐→席间休息→后席吃茶,这种茶事的形式,大约是在日本天文年间(1532-1555)形成的(筒井hóng一:《怀石之研究》,淡交社2002年版,第56-57页)。日本茶道成立初期的茶事料理,是对本膳料理的一种简化。日本室町时代的正式料理--本膳料理,也被称作是七五三料理,一般是在中央摆放一个食案(一之膳),在其两侧摆两个食案(二之膳、三之膳),再多的时候还会在对面摆出四之膳至七之膳,而且一般在每个膳里各要摆放上七种、五种、三种点心。“绍鸥的时候,直到十年前,大家还会不吝金银准备二之膳、三之膳”(《山上宗二记》)。由此可见,茶事的料理虽然没有本膳料理那么正式,但在茶事成立初期也是相当讲究的。而且,由于过度追求满足客人的口福,如元龟3年(1572)的《乌鼠集四卷书》所述:“准备料理时的要点是,给山区的客人准备海河之物,给海滨之人准备山野之物。依此类推,给居住北方的人准备南国食物”,结果导致茶人将能否给客人献上珍奇物品看得很重要,茶事料理中的猎奇想法非常严重。

 但是,随着茶人对茶事的精神层面追求的加强,促动了茶人对作为日本茶道的料理的反省和深思,因而使带有二之膳、三之膳的茶事料理逐渐遭受到了被排斥的命运,于是才有了“怀石”料理的问世。《南方录》“墨引”卷中的“应在适当时候添炭,然后奉上怀石”,这大概是茶书中把茶事料理称作“怀石”的首次记录。

 那么,为什么要使用“怀石”一词呢“怀石在禅林亦称作药石,僧人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抵挡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禅林所谓的小食、夜食等,与药石和点心意同,吃得都十分简单清淡。‘怀石’是非常适合称呼草庵茶料理的文字,颇具有chà意并且非常有意趣”(《吃茶南方录坤》)。也就是说,茶人将日本茶道的茶事料理命名“怀石”,是受了佛教禅宗的影响,是茶人为了追求“chà”的意境和体现“chà”的精神而特意选定的名称。“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南方录》)“怀石”之意,可以说恰好顺合了日本茶道之本意。“怀石”这一重视日本茶道精神意义的表记,是在天明7年(1787)以后才得到了统一,并固定下来(筒井hóng一:《怀石之研究》,第92-95页)。

 理想的怀石料理,一般由“一汁三菜”构成。所谓一汁三菜,就是一种酱汤和一小碟生鱼丝、炖煮菜蔬、烧烤菜蔬。“草庵的料理,汁一,菜二或三,酒也要少些。过分费心思预备丰盛的料理是不适合chà茶室的(《南方录》)。”以《南方录》为首的茶书,都一致认为是千利休改革了以往的茶事料理,并吸收了禅院精进料理做法,才创立了一汁三菜的怀石。“利休在举办茶会时,料理超过三菜的极为稀少。”(《给宗甫公古织的疑问书》);“从前招待贵人是二汁三菜,但自利休改正后,即使是贵人也是仅用一汁三菜或一汁两菜,chà者一汁一菜。”(《茶道古典全集》第3卷,第438页)在chà茶形成的过程中,也唯有千利休是彻底遵照其师武野绍鸥“无论是何等珍奇客人也不可超过一汁三菜”的要求来做的。即使是对现世最大的当权者,只要是草庵的茶事,茶席里的料理也必须符合chà茶的精神趣向。(筒井hóng一:“会席料理”,载《京料理的历史》,柴田书店1979年)

 在对日本茶道的礼仪做法尚没有家元制度下这么容易统一的时代,关于“怀石”的形成,将其归功于某个个人是否妥当,或许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历史真相如何,也还有待于历史学家们今后的努力。总之,从一味追求饱口福的“会席”、“会膳”,到“食,能解饥,足矣”这一契合日本茶道之本意的“怀石”的诞生,可以说实现了茶人从生物性需求向社会性需求、情感性需求的飞跃,也将日本茶道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怀石”不仅满足了茶人要“吃饭”这一生物性需求,而且因其是为宴请招待客人而制作的饭菜,自然也免不了要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性作用。按照日本茶道的礼法,在进食“怀石”的前席,一般壁龛上都会挂着一幅昭示着茶事主题的禅僧墨宝,主客间基于此进行“怀石”的应酬,虽不像在禅堂进餐那样要很庄重地合掌唱诵“食事五观文”,但彼此在同一主题下,共享一期一会的时空,可以说,这不仅满足了彼此交往的社会性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彼此间情感的互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彼此的情感需求。

 日本茶道自来便有重视道具的传统,茶人们心中真正奉行的却是“无道具不成茶”的信条,特别是对名品道具的拥有与收藏,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茶器的相关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茶器的相关历史

 在日本茶道历史上,因为进献一件有名的道具而加官进爵、获得封禄者有之,同样,因为执迷地把持着一件道具而遭到灭族之灾者有之,卖出一件道具可以赈济一次大的灾荒,为了争夺道具,甚至引发过大的战争。正是在这种登峰造极的道具崇拜风气的作用下,名品道具的价格被抬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一个中产家庭倾家荡产也买不起一件名品道具的现象自不待言,昂贵的价格往往令诸候、豪商们也惟有望洋兴叹。比如,松永久秀以一千贯钱购入的名为“作物茄子”的茶合,换算成现在的日元,价格是二千七百万。而织田信长拥有的从菲律宾传入的刻有“三日月”铭文的贮存叶茶用的茶壶,价值一万贯钱,在当时一贯钱可以买米一石,在现在则是二亿七千万日元的天价。更何况,真正的名品道具自然被所有者万般珍视,不到万不得己,绝不会转让他人,因此,名品道具往往有钱也买不到。

 这不仅使人产生了一个疑问。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创立的草庵茶道追求枯淡、静寂的风格,以参禅为第一义,这就要求茶人必须淡泊名利;而另一方面,对于道具,茶人们却惟名品是求,不惜斥巨资,甚至不惜勾心斗角、巧取豪夺,而道具却在茶人自身的追捧下价格一再高腾。道具的奢侈昂贵不是与茶道追求的质朴思想自相矛盾吗

 对此,日本的茶祖村田珠光有一段独特的见解。在当时,最受重视、价格也最昂贵的是从中国传来的唐物道具。村田珠光认为,只有接触过唐物道具的华美后,才能品味出大和制道具的素朴与闲寂。珠光的“茅屋系名马相得益彰”的名言体现的也正是这一思想。

 村田珠光的后继者武野绍鸥引用一首和歌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看过盛开的鲜花与红叶之后才能领略秋的萧瑟之美。

 金森宗和在强调道具搭配组合的重要性时说得更为浅显易懂:在气派豪华的宅邸中,庭园里种植着松树、枫树,构筑一间茅屋,才会让人觉得饶有风味;而在满是茅屋的乡间,惟有构建两层的土石楼宇,才能凭借“质朴中的富贵”的表现手法引人注目。

 在茶会中使用的各种器物是茶道的道具,而茶道则是帮助人们修行的道具。从这一点讲,茶会和禅僧的打坐、诵经、行脚、默示、棒喝是等同的,属于修炼的过程,是参禅修道的方法。想来这正是茶道强调行事规矩、强调道具搭配并重视道具的原因所在吧。

日本茶道的茶器

 煮水壶和火炉

 一组得心应手的烧水器,可以带给茶人茶汤无限的灵感。所谓的“茶室四宝”中的玉书煨即是煮水壶,潮汕炉则是烧开水用的火炉。

 玉书煨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 毫升。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也有用铁壶的,铁壶古朴、耐看,煮出的水为软水,口感较圆润、甘甜,用来冲泡茶品,可有效提升口感,不过铁壶提起来相当沉重。银壶煮的水,味道软甜,壶也不重,只是价格比较高。

 茶壶

 茶壶是茶具的中心,壶的大小、泥料、形制等亦关系到茶汤的香气和韵味。明代对壶器主张以小为贵,“壶小则味不涣散,香不躲搁”;许次纾在《茶疏·瓯注》中指出,银锡制壶有利茶汤,其次是内外施釉的瓷壶,可惜老瓷壶大多不耐沸水骤浇,瓷身易裂。而江苏宜兴砂壶虽深受当时的茶人推崇,仍需避免烧结温度不足,土气败茶。

 一把好壶,其口盖应紧密。选购时,先在壶里注入八分满的水,再以手指压住壶盖上的气孔,试着做倒水动作,若水流不出来,壶盖的紧密度便很高。除此之外壶的周身要匀称,壶口要圆;壶嘴、壶纽、壶把三点应对直,成一直线;拿掉壶盖,把壶倒放在桌面上,壶口与壶嘴要相平。出汤爽利,水柱要急、长、圆、挺,如果流速过慢,就会影响茶汤的品质;壶嘴的断水要明快干净,不滴水和不倒流。

 最重要的是,一把壶提起来是否顺手好用。我们每个人的手,大小、长短、胖瘦都不同,选壶时,自己的手握起来,感觉是否合适,有些壶的把手不好握,或者重心往前倾,难以操作,就不是理想的壶。在壶里注满水后,能够以单手平平提起来,缓缓倒水,出水的感觉很自在顺手,就表示这把壶的重心适中、稳定。

 壶承

 壶承本来的功用是为了保证席面的整洁干爽,承接淋壶的热水。淋壶的目的是为壶加温,以泡出茶的精美真味,需要高温冲泡的茶叶,才用得上淋壶,此时须选用深腹的茶船,以便承接淋壶的热水。使用深腹的壶承泡茶时,要记得随手倒掉淋过壶的热水,不要把茶壶久浸在已经冷却的凉水之中,否则,不但使壶温下降,泡不出美味的茶汤,而且日久之后壶身会产生上下两截色泽。

 在冲泡一些无须淋壶的茶叶时,可自由选择各种质地、颜色、大小的浅碟或无边框的垫板来做搭配,以突出壶身的线条美感。有时,即使是墙角的一块石板,一把卵石,经由茶人悉心整理,也能搭建起壶的主舞台,就像佛陀脚下的莲座。

 盖碗

 盖碗亦称盖杯,是含盖、碗、托三件一式的茶器。清代北方流行花茶,茶汤容量较多,具保温功能的盖碗便发展起来。盖碗的口大,揭开碗盖,茶汤、叶形都能观赏得很清楚。饮时多以盖拨茶,可直接啜饮,还可以拿起杯盖,移至鼻端闻香。杯托则可以避免端茶烫手,托着杯托,使盖碗看起来雅致大方。当我们选购盖碗时,要亲自端起来试试,有时候过大的盖碗口径,手是无法负担的。同时试试盖子是否好拨动,这样在拨茶叶时,才可方便使用。

 茶盅

 茶盅,又名公道杯,为求能浓淡均匀地分配每一杯茶汤而名之。也有称其为“茶海”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讥讽宝玉: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是什么

 选购茶盅应注意茶盅的容量要比茶壶大,因为茶盅用来混合茶汤,有时必须装入两泡茶,所以茶盅的容量要比茶壶大,以免有装不下的情形发生;茶盅的开口要选择大的,这样可方便茶壶往里注入茶汤;另外,如同茶壶一样,茶盅的出水也很重要,在倒茶至茶杯时,要考虑茶盅的出水顺畅,不会倒得到处都是。

 茶杯

 一杯令人感动的茶汤,是由各种微妙的因缘和合而成的,而茶杯的力量,足以改变茶汤的风味。我们用不同质地、颜色、形状、大小、高低、厚薄的杯子来品茶,茶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质,有时差距大得令人惊讶。但不论什么茶,若以好的杯子来品饮,茶汤的香气、汤色、滋味,都会更加细致、丰富而迷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