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的年兽“年”和除夕夜中的恶兽“夕”是什么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过年中的年兽“年”和除夕夜中的恶兽“夕”是什么关系?,第1张

年是神仙,夕是恶兽,年打败了夕,所以有过年除夕一说。

除夕

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过年

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

祭社(腊月廿三) 扫尘(廿三到除夕) 春联(三十) 年画(三十) 年夜饭(除夕夜)

守岁(除夕夜) 爆竹(除夕夜) 拜年(正月初一) 压岁钱(正月初一) 回娘家(初二、初三)

接财神(正月初五) 送穷(正月初六)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返回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返回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返回

年 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返回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返回

守 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爆 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拜压岁钱

派"红包"是华人春节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返回

回 娘 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

参考资料:

BAIDU

在古书中关于炎炎夏日的古诗词篇一 1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2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3茨茹荷叶认零星。——吴锡麒《临江仙·夜泊瓜洲》

4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纳兰性德《摸鱼儿·午日雨眺》

5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元鹏《山中四咏》

6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8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9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

10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____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11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12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13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14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即景》

15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陈维崧《好事近·夏日史遽庵先生招》

16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17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8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夏日杂诗》

19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经·小雅·四月》

20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1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22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 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在古书中关于炎炎夏日的古诗词篇二

23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24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25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26娇痴不怕人猜。——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

27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王守仁《春晴》

28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29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杜甫《夏夜叹》

30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

31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

3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33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 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3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35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杜甫《夏夜叹》

36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李爽《芳树》

37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____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38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夏昼偶作》

39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李商隐《晚晴》

40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41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42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43明镜盖红蕖,轩户临烟渚。——葛立方《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44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 司马光《客中初夏》

适合在朋友圈描述炎炎夏日的古诗词摘录四十七句

适合在朋友圈描述炎炎夏日的古诗词(篇一)

1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杜甫《夏夜叹》

2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 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

4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5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 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7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初夏即事》

8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9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0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苏舜钦《夏意》

11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王令《暑旱苦热》

12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13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14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15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陆游《幽居初夏》

16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 李白《采莲曲》

1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18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19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20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客中初夏》

2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畿《三衢道中》

22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2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____赵师秀《约客 / 有约》

24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____李白《渌水曲》

适合在朋友圈描述炎炎夏日的古诗词(篇二)

25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26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27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28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欧阳修《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29梅子流酸溅齿牙句子,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30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3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2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李白《折荷有赠》

33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夏日登车》

34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3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36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张《夏日题老将林亭》

37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初夏绝句》

38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关汉卿《大德歌·夏》

39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40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阎选《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41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42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43昔年于此伴萧娘。——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44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45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46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____曾几《三衢道中》

47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古诗词格言

1、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2、年华空自感飘零。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暮卷新晴》

3、千年忠义气,日星光。舒頔《小重山端午》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5、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韩疁《高阳台除夜》

6、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李慈铭《临江仙癸未除夕作》

7、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8、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白居易《村居苦寒》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10、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刘基《绝句人生无百岁》

1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12、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罗隐《魏城逢故人》

13、当年拚却醉颜红。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14、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1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6、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朱淑真《清平乐风光紧急》

17、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1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19、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舟过安仁》

20、红蕊明年又满枝。晏几道《南乡子花落未须悲》

21、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22、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王勃《送卢主簿》

23、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

24、花开犹似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锺过《步蟾宫东风又送酴釄信》

25、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孟浩然《田园作》

26、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27、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李白《行路难其三》

28、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30、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31、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32、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元好问《玉漏迟咏杯》

33、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李贺《七夕》

34、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35、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张曙《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36、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黄庭坚《徐孺子祠堂》

37、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欧阳修《画地学书》

38、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39、客路那知岁序移。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40、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长干行家临九江水》

41、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吴文英《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4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43、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44、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45、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46、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7、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48、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49、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50、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51、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52、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纳兰性德《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53、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54、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55、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56、年时到,越溪云杳,风雨连天草。凌廷堪《点绛唇春眺》

57、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58、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59、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60、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古诗词名言名句

古诗词名言名句

1、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2、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3、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4、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5、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7、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

8、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9、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0、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1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2、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论诗诗》

15、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1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8、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21、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22、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23、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2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2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7、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28、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

2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3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3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35、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36、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3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3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39、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4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4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2、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4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44、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都乐》

4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6、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

4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48、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戏赠友人》

4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50、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5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5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53、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54、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5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56、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5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5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5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6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61、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

6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6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64、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5、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6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6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68、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6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70、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7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7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73、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7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7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7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7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7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79、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80、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8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8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3、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8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85、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86、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8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8、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黎志远《汉阳舟次》

8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90、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91、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9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93、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94、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9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96、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吊僧诗》

9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9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9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10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爱国的格言古诗词

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3、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4、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5、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孔绍安《侍宴咏石榴》

6、天相汉,民怀国。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7、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杨继盛《就义诗》

8、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9、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10、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11、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1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13、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14、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1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16、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17、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咏昭君》

18、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何承天《战城南》

19、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怀古》

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21、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李白《鞠歌行》

22、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李白《阳春歌》

2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24、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虞集《听雨》

25、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26、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27、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28、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29、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元好问《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

30、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31、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32、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33、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34、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35、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郑思肖《二砺》

36、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37、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38、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39、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元结《贼退示官吏》

40、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41、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曹植《怨歌行》

4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43、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赵孟頫《岳鄂王墓》

4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5、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46、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4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4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49、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50、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51、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52、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53、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5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5、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56、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57、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58、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59、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60、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在古书中关于炎炎夏日的古诗词锦集(45条)》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夏天古诗词 专题。

除夕这一天对国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年夜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年夜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自古到今,即使不会喝酒的人,在年夜饭的时候也多少喝一点。根据古籍记载,前人的年夜酒主要有“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

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

华佗所酿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

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苃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

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疫病。

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精神仍然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

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防治瘟疫

如果分析一下屠苏酒所包含的七味药草的药性和功效,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它是防治瘟疫的。大黄的功能是排除各种滞浊之气,推陈致新,所以被称为药中的将军。

白术是健胃、利水、解热的药,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能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盅毒。蜀椒也能解毒、杀虫、健胃。桂心的功能是化瘀、活血、散寒、止痛。乌头能去风痹,去痞,温养脏腑。苃能驱毒、防腐、定神。综合这些药的功能,可以肯定它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病之邪的神奇功效。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端午节诗词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谢新恩

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端 午 节 http://postbaiducom/fkz=19042554

端午节诗选 http://postbaiducom/fkz=19043812

端午节的习俗 http://postbaiducom/fkz=19043758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http://postbaiducom/fkz=19043659

端午节简介 http://postbaiducom/fkz=19043585

申报寒食文化遗产资料专家评审稿---寒食故事选摘 http://postbaiducom/fkz=18275446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http://postbaiducom/fkz=18275269

申报寒食文化遗产资料专家评审稿---寒食节与清明节 http://postbaiducom/fkz=18275087

申报寒食文化遗产资料专家评审稿--寒食节与介之推 http://postbaiducom/fkz=18274976

寒食文化查找原始资料书目索引 http://postbaiducom/fkz=18273447

寒食节_-_-_一个被遗忘的节日 http://postbaiducom/fkz=18268797

中秋起源 http://postbaiducom/fkz=41632697

月饼知识 http://postbaiducom/fkz=41630395

月亮的别名 http://postbaiducom/fkz=48445317

重阳节简介 http://postbaiducom/fkz=49673839

中华节日冬至节 http://postbaiducom/fkz=71863756

传承冬至习俗 http://postbaiducom/fkz=72871220

冬至“金銮殿”与冬至节 http://postbaiducom/fkz=72891543

冬至冬至大如年 http://postbaiducom/fkz=72866757

转贴历史的承继 http://postbaiducom/fkz=68113012

冬至专题冬至的文学表现 http://postbaiducom/fkz=72860479

冬至专题冬至美食与进补 http://postbaiducom/fkz=72847809

冬至九九消寒图(京津风物小记)http://postbaiducom/fkz=73315416

冬至专题冬至风俗探微十题 http://postbaiducom/fkz=72904590

中华传统节日 http://postbaiducom/fkz=57473734

传统节日腊八节的传说和习俗(图) http://postbaiducom/fkz=76399779

传统节日年除日 http://postbaiducom/fkz=78339527

春节腊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 http://postbaiducom/fkz=78342219

春节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http://postbaiducom/fkz=78341186

节日小年!http://postbaiducom/fkz=78309619

春节春节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