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原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3收藏

《看云识天气》原文,第1张

原文: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出处:出自朱泳燚的《看云识天气》。

扩展资料:

关于云的谚语及现象: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暖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下雨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 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

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这里所指的云,是低压区里的低云。低压是自西向东的(实际上往往是自西南向东北移动)。

云往西,说明该地处于低压前部,本地将因低压移来而降雨;云往东,说明低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处于低压后部,天气即将转晴,转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阵风。

1、《满井游记》-明代: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2、《秋声赋》-宋代: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 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3、《咏雪 / 咏雪联句》-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风赋》-先秦:宋玉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惨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篾,啖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在有些时候,还是比较可靠的,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预示着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虽然在雷达观测、卫星观测取代人工观测的今天,观察云的意义不再像以前那么大,但是老一辈总结的方法,总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

别小看天空里的一片云,云的“家族”里共分为3族10属29类,各种各样的云都代表着不同的天气现象,所以把云称为“天气的招牌”。千百年来,古人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云层中藏有很多天象,天象里有韵律可循。并专门用看云识天和气象谚语这些“土方法”预报天气,比如“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等,听说还挺准的。

“观云识天”靠谱吗?武汉气象学会秘书长柳戊弼说,云的产生和演变,与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有关,从云的变化可以推测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一举一动,云是天气的摇篮,可以作为预报天气的依据。

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现代气象预报,远不止“观云识天”这么简单。武汉市气象台副台长李明介绍,借助气象雷达、卫星、探空气球等现代化的观测手段,能更清晰地观察到大气的运动,从而作出更准备的判断。“通过看云判断天气的准确率通常不会比常规的天气预报更高。”

云的出现是由雨水升腾而成,而雨水则由天空中的云凝聚下降而成,因此二者是互根的。天空中的云下降为雨水,必然使天空中的云减少;

地面上的雨水上升为云,而使雨水减少,因此二者是互为消长的。雨水上升为云,云下降为雨水,这又是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升降规律的体现。

扩展资料

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看不见水汽,也看不见大气运动,但从云的生消演变中可以看到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一举一动,而水汽和大气运动对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云

B

试题分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反映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下降,由于晚上天气晴朗则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故强烈降温导致容易出现霜冻。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抓住天气现象的变化,应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鱼鳞云代表秋冬冷空气即将袭来时的一种天气现象,出现以后接着就会下雨。

鱼鳞云在气象学上叫“透光高积云”,是秋冬季强冷空气来时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一般而言,冷空气来之前,云层较高,数量也不多,冷空气来后,云层逐渐压低、加厚,市民会看见成片浓重的云,接着就会下雨了。

所谓“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这里的鱼鳞天指的就是像鱼鳞片一样的小云块排列组成的大片云层,就像被风吹皱了的湖水一般。这种云的出现,表示高层大气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云层继续降低、增厚,就说明本地已经处于低压槽前部了,很快就低压槽过境,风雨就会随着而来了。

而另外一种情况鲤鱼斑,指的是天上的云朵像鲤鱼斑那样,薄薄的,一小片一小片地分布在天上,古人经过对天气情况的经验积累,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明天将艳阳高照,即“明日晒谷不用翻”。

鱼鳞云持续时间

一般情况下,如果鱼鳞云偏少而稀薄,变化不显著的话,预示着还是晴天,可能很快就散去了;如果云层逐渐增厚并开始分层,形成一排排,一列列的特别明显的鱼鳞状,有可能会持续数个小时,接下来还可能出现大风及降水。

(1)先秦时期: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

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

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