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桂舟救千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一叶桂舟救千年,第1张

      叶桂即叶天士,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叶天士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杂病方面,他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症候和治疗方法;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他还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精研古籍,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

      叶桂酷爱医学,性格谦逊,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还有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当然也有特殊事例发生过,叶天士与薛雪。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后总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使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攻伐力量强的方剂。薛雪闻得此事后,笑道:“老太太得的是这个病,本就该用白虎,药下对了,当然不会伤人,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叶天士闻言顿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于是,他亲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诚心请教,薛勇也十分感动,二人尽弃前嫌,从此成了至交密友。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赵姓病人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位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刘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刘名医'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刘名医'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为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刘名医'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清朝雍正年间,有一浙江举人乘舟北上参加会试,船行到苏州时,举人忽然生病。同船伙伴便建议说:“听说苏州城里有个名医叶天士,医术精湛,能药到病除,何不找他诊治一番?”于是举人上岸前往叶天士处求医。叶天士为举人把脉很久,然后对举人说:“阁下患的是风寒感冒小毛病,一帖药就好。听您口音不像本地人,准备往哪里去?”举人说准备北上参加会试。叶天士肃然说:“失敬,原来是位孝廉公。但我建议您还是不要北上,尽快回家为好。”举人颇为惊讶,当然不愿轻易放弃会试机会。叶天士接着解释说:“刚才我诊治时,发现您的身体还将患有另外一种疾病消渴症(类似于现代糖尿病),此病发作无药可救,从脉象上已经能看出,估计您还有一月寿命,现在回家准备后事,还能来得及!”举人听了顿时如五雷轰顶,失魂落魄中提着感冒药回到船上,准备辞别同伴返家。同伴听完后,就劝他说:"别听那些医生胡说,都是他们吓唬人骗钱的小把戏,叶天士虽然略有名气,但他又不是神仙,怎能断人生死"第二天,举人喝完感冒药后,觉得身体通泰,不像将要患病的样子,心里略微放心。此时同伴又来相劝,于是一起开船北上,但心里想起叶天士的话,还是有些忐忑不安。船到镇江长江口时,恰逢风浪太大,一时无法过江,于是举人与同伴相约游览金山寺。到达金山寺门口,看到有僧人为人治病,举人心一动,走上前去施礼,请僧人为自己诊断。僧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和尚,把完脉对举人说:“阁下将到哪里去?”举人亦说准备进京应试。老和尚皱眉说:“你有消渴症早期症状,等下次离船上岸时就会发作,发作时最多能活一个月而已!”举人吓得落下眼泪,说:”苏州叶天士与您说的一模一样。“老和尚问说:”那么叶天士给你开了什么药方?“举人说:”无药可救。”老和尚愤然说:“胡说,药如果不能治病,那圣人何必让它流传后世?”举人一听,觉得尚有生还机会,于是恳请老和尚救命。老和尚想了想说,“你此去途中到达淮安王家营时,上岸买一百斤秋梨,然后雇车从陆路前往京城,每天要饱食秋梨,到达京城时病应该就可以治好了。”举人听完非常高兴,欢天喜地的拜别老和尚。到了淮安后,举人离船上岸不久,果然觉得四肢无力,口渴异常。于是买梨雇车,口干时就吃梨解渴;饥饿时蒸梨为饭。到了京城,大概已吃了一百多斤秋梨,身体无恙。会试结束后,举人名落孙山,但绝症治好,举人对落榜也不以为意。返乡途中路过金山寺,举人为了感谢老和尚救命之恩,特意送了京城土产和纹银二十两。老和尚收了土产退了白银,然后对举人说:“你路过苏州时,再去找叶天士诊断一下,看看病是否痊愈。如果他说病已痊愈,就质问他为什么之前说无药可救。如果他问是谁治好你,你就告诉他是老僧我治愈的。”到达苏州时,举人前去拜会叶天士,并依老和尚所说质询叶天士。叶天士看着眼前活蹦乱跳的举人惊讶不已,问:“奇怪之极啊,你是遇到神仙了吗?”举人笑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然后把金山寺老和尚为自己治病的经过讲了一下。叶天士听完,长吁一口气说:“幸好有这样的高人施以援手,不然我岂不是误伤人命。我要暂停医馆,向他请教一番。”叶天士送走举人后,立即收拾行李换上便装,乘船来到金山寺,用了假姓名投入老和尚门下学医。如此过了一个多月,觉得老和尚看病开方与自己基本没有差别,便对老和尚说:“师傅,我以前也曾行医看病,只是医术不精,如今跟您学了一段时间,也算有点心得。以后病人问诊是否可以让我试试?”老和尚自然同意。于是叶天士每次诊断病人开完药方,都要先送与老和尚过目,同意后才能给病人。过了几天,老和尚对叶天士说:“你最近开的药方跟叶天士很相似,医术也不差于他,为什么不自立门户而来依附我呢?”叶天士恭敬回答说:“弟子怕医术不精会误伤人命,只想精益求精,不问其它。”老和尚对他的回答颇为赞许。有一天,金山寺来了个病人,肚皮涨的如孕妇,疼得满地打滚,跟随的家人说此人已腹痛一年多,最近疼的实在受不了了。老和尚先行诊断,然后让叶天士复诊开方。叶天士诊后提笔开方,只写了砒霜三厘。老和尚一见,大笑道:“了不起啊,不过你药方虽然开对,但还是缺点火候,要用一钱砒霜才能让病症彻底除根。”叶天士大吃一惊说:“此人不过肚里有虫,三厘砒霜毒虫足够,开多了只怕人吃不消。”老和尚说:“你既然知道他肚里有虫,但知道虫的大小吗?这条虫子长有二尺,三厘砒霜只能暂时毒晕它,等它苏醒药性已过,以后就没有药能克制住。如用一钱砒霜,可以直接毒毙它,之后随大便一起排出,永绝后患,岂不是更妙?”见叶天士不信,老和尚让人取来一钱砒霜药丸并开水与患者服下。然后对病人家属说:“今晚回去病人肯定大便,挑出粪便中的虫子,让我徒弟见识一下。”病人回去到了半夜,果然大便,粪便中有一赤虫长约二尺。之后病人腹痛不再,肚子有了饥饿感。老和尚又给病人开了几副开胃和进补的药,说连续服用一旬,身体就会恢复如初。经此一事后,叶天士彻底心悦诚服,将自己的真名告诉老和尚,老和尚也觉得叶天士是个虚心求教爱学习的人,于是将生平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叶天士。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叶天士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哪怕是“名未著”的医生,他也虚心吸取其诊病立方的长处。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疗总是无效,又遍请县城内外有名的医生治疗,也没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剧,叶天士很忧虑,便向仆人说:“本城还有没有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平日总是夸耀自己的医术比你高明,但是上门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天士吃惊地说:“敢如此大言不惭,应当会有真才实学的,快去请来!”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详细询问病情。仆人说:“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着“黄连”二字。”章医生心中有所领悟,便到叶天士家。诊视叶老太太后,又拿过去的药方子细看,沉吟很久说:“原药和症相合,照理应当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必须加黄连,才能治愈。”叶天士一听,不觉一跃而起,说道:“我早就想用这味药,因为考虑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医生说:“太夫人两迟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表示赞同。结果,服药一剂,病情就大有好转,再服一剂,病就好了。叶天士喜出望外,踵门拜谢,并致厚酬。章医生推辞说:“只是我的见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谢?”以后,叶天士经常对病人说:“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

吴门医派的突出贡献 — 温病学说

      分析吴门医派众多医家的学术成就及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葛可久、缪希雍等为代表的吴门杂病流派,以张璐、柯琴等为代表的吴门伤寒学派,以叶天士、吴又可等为代表的吴门温病学派,以薛己、王维德等为代表的吴门外科学派,当然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对中医学的突出贡献。

      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最实质性的内涵之一,它的形成虽然与吴中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更主要的是吴中名医的辈出、学术的包容,继承与创新并举,始有“吴中医学甲天下”的局面出现。 梳理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 历经萌芽—形成—鼎盛三个时期。一个地方医学流派能在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真正体现了吴门医派的重临床、重疗效、重师承而敢于争鸣,重门派更兼百家的基本特征。

萌芽时期

      以元末明初王履为代表。王履(1332—1391 年),字安道,号畸叟,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朱丹溪,《古今医统大全》称之“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探医源,直穷奥妙”,存世著作《医经溯洄集》。从书名即可看出,王履对医学的探本溯源之意。该书探讨了 《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等医学典籍及晋以后20余家之说,短小精悍,内容广泛,提出不少精辟见解。王履明确提出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观点,澄清了当时关于温病、伤寒的模糊看法,认为温病和伤寒是两类不同的疾病,在治法上温病当以“辛凉苦寒”,有异于伤寒的“辛温解表”。 从而使温病在名称和治法上摆脱了伤寒的羁绊,突破了传统诊病“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条条框框,终使发端于伤寒的温病学脱离了伤寒的体系,也使王履成为明清吴门医派温病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所以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称赞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

形成时期

      以明末清初吴有性为代表 。吴有性(1582—1652 年),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传世著作《温疫论》。 该书对瘟疫的病因、病机、传变及治疗等均有真知灼见,自成体系,发前人所未发,堪称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学专著,对后世温病学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吴氏提出来“戾气”致病说。 “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他把这种“异气”叫作“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以传染为其特征,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致病学说”的束缚,可谓意义非凡。其次,吴氏指出了“戾气”致病的方式,即传染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有天受,有传染受”。 “天受”就是空气传染,“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邪从口鼻入”;“传染受” 就是指通过与病人的接触而染病。更难能可贵的是吴氏已经注意到了疫病的发生可以是散发的,也可以是大流行的。

      吴氏的这些认识,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基于对疾病的细致观察。当时江南一带瘟疫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用治伤寒治法诊治,导致“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 ”吴氏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所以“静心穷理”,基本形成了中医学瘟疫辨证论治的框架,为吴中温病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创新的学术思想体系

温病学说

      首先,温病学派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 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补充了前人在理论上的空白,使温病的治疗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理论创新。

      其次吴有性创造性地提出“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使人感染瘟疫,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初步建立了中医传染病学。

      再者,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卫气营血辨证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内容,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络病理论

      络脉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对其病变认识的络病理论初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其有了更为详尽的论述,真正在临床上作为准则应用的还是清代医家叶天士。他在《临诊指南医案》中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这样的千古名论,引领着络病的临床诊治。 对临床更有指导意义的是叶天士将通络药物应用于具体病案中,形成了诸多的通络治法。

      现代络病理论研究的兴起,全面地从人体的微结构来认识络病发生与发展,探讨络病的实质内容,为多种的疑难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其发端应该来源于叶天士的络病理论。

胃阴学说理论

      叶天士认为脾胃虽同属中土,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脾胃分论是胃阴学说的关键点。叶氏提出甘凉柔润、滋养胃阴的见解,补充了东垣刚燥温升、健运脾阳的偏颇,从而为胃阴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鼎盛时期

      以清代叶天士为代表 。叶天士(1667—1746 年),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传世著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温热论》是叶氏治疗温病的经验结晶,概述了温病辨证归类的纲领、传入途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承先启后著作。《温热论》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确立。叶氏不仅仅是接受了吴氏的温病“口鼻传入”的理论 ,而是着力阐述了温病的传变途径和规律。《温热论》开篇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成为温病学说里程碑式的理论。叶氏所言的“逆传心包”之变,揭示了温邪为患可迅即内传心营,导致病情恶化,出现神志异常的证候特点。

      叶氏温病理论的核心是卫气营血辨证。他在《温热论》中这样写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论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及病程的先后阶段,概括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证候特点及其治疗大法,就此成为温病辨证论治的首要纲领,同时确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在温病治疗理论中的中心思想。

目录 1 拼音 2 《医学心悟》卷三:通经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古今医鉴》卷十一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竹林女科》卷一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46 附注 5 《女科证治约旨》卷二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医方类聚》卷二一○引《医林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眼科锦囊》卷四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本事》卷十 81 方名 82 通经丸的别名 83 组成 84 功效 85 主治 86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87 制备方法 88 通经丸的临床应用 89 各家论述 810 附注 9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10 年氏《集验良方》卷五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宋氏女科》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准绳·类方》卷三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制备方法 125 用药禁忌 13 《回春》卷六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医统》卷八十四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济生》卷六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56 附注 16 《增辑验方新编》卷九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通经丸 1 拼音

tōng jīng wán

2 《医学心悟》卷三:通经丸

21 处方

当归尾 赤芍药 生地黄 川芎 牛膝 五灵脂各30克 红花 桃仁各15克 香附60克 琥珀22克

22 制法

用苏木屑60克,以酒煎,和砂糖熬化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治妇人经水先断,以后周身浮肿者。

2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酒下。

血寒,加肉桂9克。

25 摘录

《医学心悟》卷三

3 《古今医鉴》卷十一 31 方名

通经丸

32 组成

归尾1两,桃仁(去皮尖)1两,大黄(煨)1两,丹皮1两,干漆(炒烟尽)1两,肉桂1两,三棱5钱,莪术(醋炒)1两,牛膝1两,麝香8分。

33 主治

经闭不通及血块疼痛。

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米汤送下。

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皂角5钱,芫花2钱,水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 《竹林女科》卷一 41 方名

通经丸

42 组成

三棱(醋炒)、莪术(醋炒)、当归(酒洗)、川芎、赤芍、芫花、穿山甲(炒)、刘寄奴。

43 主治

室女月经初来,不知保养,误饮冷水或用冷水洗衣、洗手,血见冷而凝,以致经闭,面色青黄,遍身浮肿。

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酒送下。

45 制备方法

粳米糊为丸。

46 附注

《女科秘要》本方用三棱、莪术各五钱,川归、川芎、赤芍各一两,穿山甲六钱,芫花四钱,刘寄奴三钱。

5 《女科证治约旨》卷二 51 方名

通经丸

52 组成

桂心、川乌、桃仁、当归、附子、干姜、川椒、大黄、青皮各等分。

53 主治

蓄血,月水不调,疼痛,或成血瘕。

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淡醋汤送下;温酒亦得。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准1两,以4钱用米醋熬成膏,和余药末6钱为丸。

6 《医方类聚》卷二一○引《医林方》 61 方名

通经丸

62 组成

木香半两,当归半两,芍药1两,干漆半两(炒令烟尽为度),五灵脂半两,桂半两,广茂1两,水蛭2钱半(微炒),大黄半两,蠓虫30个(去头足翅,微炒),桃仁27枚(汤浸,去皮尖)。

63 主治

妇人经血凝滞不行,脐腹腰背疼痛,渐成血瘕。

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温醋汤或温酒送下,日进1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眼科锦囊》卷四 71 方名

通经丸

72 组成

刚铁50钱,大黄30钱,没药25钱,冰糖适宜。

73 主治

妇人月经不利,男子劳瘵,或诸般内障及属于虚证之病。

7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粒,白汤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 《本事》卷十 81 方名

通经丸

82 通经丸的别名

椒姜通经丸

83 组成

桂心(不见火)、青皮(去白)、大黄(炮)、干姜(炮)、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炒,地上出汗)、蓬莪术、川乌(炮,去皮尖)、干漆(炒令烟出)、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桃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84 功效

去故生新,调理经闭。

85 主治

经闭腹痛,血瘕,妊娠腹痛,吐血。妇人室女月候不通,疼痛,或成血瘕。怀妊34个月,头晕腹痛,不能饮食,日渐羸瘦。

86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用淡醋汤送下,温酒亦得,空心食前服。

8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将4分用米醋熬成膏,和余6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

88 通经丸的临床应用

《普济方》引《医学类正方》:经闭腹痛尝有一妇人经水不行,腹中疼痛,诸医皆进温中治寒气药剂,其痛尤甚。告之亲族曰:痛不能忍,欲求自尽。举家无主。因看《本事方》通经丸论说,遂合,数服顿愈。妊娠腹痛一妇人怀妊34个月,头晕腹痛,不能饮食,日渐羸瘦,沉重危困,医治不效,已办后事。偶得通经丸服之,痛止,进食如故。月数满足,遂生一女,子母皆安。

89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经寒血闭,结成症瘕,故冲脉不行,月经不通焉。当归养血活血以荣经脉,桂心暖血温经以通经闭;川椒补火散寒,干姜温中开结;桃仁破积血以通经,干漆消除垢以化积;青皮平肝破瘕,蓬术削积溃症;川乌振发生阳之气,大黄荡涤陈积之结也。醋以丸之,酒以行之,使经寒解散,则血闭自行而症瘕无不退、月经无不通矣。

810 附注

椒姜通经丸(《医略六书》卷二十六)。《永类钤方》:入鸡子清同丸,畏漆入肠胃生疮也。

9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 91 方名

通经丸

92 组成

桂心、青皮、大黄、姜炭、蓬术、干漆、当归、桃仁、延胡索。

93 主治

妇人因经团而火升,致喉症肿痛者。

10 年氏《集验良方》卷五 101 方名

通经丸

102 组成

黑牵牛、神曲各等分。

103 主治

妇人干血经闭。

10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好黄酒送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宋氏女科》 111 方名

通经丸

112 组成

川椒(炒去目)7钱,蓬术(煨)7钱,干漆(炒烟尽)7钱,干姜(炮)7钱,大黄(酒蒸)7钱,桂心7钱,桃仁7钱,川乌7钱,当归1两,青皮1两(炒),红花7钱,紫葳7钱,牛膝7钱,刘寄奴7钱。

113 主治

室女妇人,经脉不通,脐腹疼痛,潮热,或成瘕症。

11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温酒酣汤送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将一半药用米醋熬成膏,和前余药末一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

12 《准绳·类方》卷三 121 方名

通经丸

122 组成

仲景抵当丸加穿山甲、广荗、桃仁、桂。

123 主治

蓄血。

124 制备方法

蜜为丸。

125 用药禁忌

妇人伤寒妊娠不可以此丸下。

13 《回春》卷六 131 方名

通经丸

132 组成

斑蝥20个(糯米炒),大黄5钱,桃仁49个。

133 主治

经闭并干血气属血实气滞者。

1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甚者15丸,空心酒送下。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医统》卷八十四 141 方名

通经丸

142 组成

熟地黄3两,虻虫(去头翅,炒)50个,水蛭(糯米炒)50个,桃仁(去皮尖)50个。

143 主治

经闭不通,结积成块。

1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渐加至7丸,空心酒送下,以通为度。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济生》卷六 151 方名

通经丸

152 组成

当归(去芦,酒浸)1钱半,蓬术(炮)1钱,桂心(不见火)1钱,青皮(去白)1钱,大黄(炮)1钱,干姜(炮)1钱,桃仁(去皮尖,炒)1钱,干漆(炒令烟尽)1钱,红花1钱,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放地上密盖出汗)1钱。

153 主治

室女血瘕,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发则寒热往来。瘀血停留,腹中疼痛,属气实者。

1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淡醋汤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将一半用醋煮,熬成膏,一半入鸡子清同捣匀为丸,如梧桐子大。

156 附注

《杏苑》有川芎。

16 《增辑验方新编》卷九 161 方名

通经丸

162 组成

三棱8分,莪术8分,赤芍8分,川芎8分,当归8分,紫菀8分,刘寄奴8分,穿山甲1片。

163 主治

遍身浮肿。月经不通,或成血瘕。

1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酒送下。

1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米糊为丸。

古籍中的通经丸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四妇人诸疾门]月水不利

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五片。薄通经丸(出医学类正方)尝有一妇人经水不行。腹中疼痛。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妇人诸疾门]月水不通

末。以白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三丸。日三服。和血通经丸(出卫生宝鉴)治妇人经水凝滞不行。脐腹背痛。渐

《寿世保元》:[卷七]经闭

四分)生地黄(一钱)上锉一剂。水煎。空心。热服。通经调气汤治症同前。当归(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生地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调经门]经闭

,内热晡热,自汗盗汗,饮食少思,月事不行。或用通经丸,虚证大具。余曰∶此因虚而致疟,因疟以闭经也。

《妇科玉尺》:[卷一]月经

乌贼骨 药材来源 本品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金乌贼、乌贼、白斑乌贼、虎斑乌贼、拟目乌贼等多种乌贼的内壳。 制剂 浸膏粉,颗粒剂。 性味归经 味咸、涩、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主治吐血,呕血,崩漏,便血,衄血,创伤出血;肾气不固之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嘈杂,嗳气泛酸;湿疹溃疡。 古籍论述 《别录》:“(治)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中寒肿,令人有孕。又止疮多脓汁不燥。” 《药性论》:“止妇人漏血,主耳聋。” 《食疗本草》:“主小儿大人下痢,炙令黄去皮细研成粉,粥中调服之良。久食之主绝嗣无子,益精。” 《本草拾遗》:“主小儿痢下,细研为末,饮下之。亦主妇人血瘕,杀小虫。” 古代临床应用 用于血证,治崩漏下血,可与黄芪、白术、山萸肉、茜草,棕炭等同用,以奏补气摄血,收敛止血之功,方如《衷中参西录》固冲汤; 《圣惠方》以本品单味研末,用米饮调服,治吐血及衄血不止; 治妇女赤白带下,可与白芷、血余炭同用,以增止带之效,如《妇人良方》白芷散; 《疡医大全》四海舒郁丸即以本品配青陈皮、海蛤、海带、海灌等,以理气解郁,消痰散结,治疗气瘿病; 《得宜本草》:“得生地,治血淋,得干姜,治血瘕;得鹿茸、阿胶,治崩中带(下)。” 《本草求真》:“同冰片少许以治赤白目翳;同干胭脂为末,油调以治小儿脐疮出血及脓。” 《本草用法研究》:“合秋石、石决明、龙胆末,治肺结核咯血;佐胆矾、枯矾,治痔出血;同葛根粉、麻油,治疮汤。” 化学成分 乌贼骨含碳酸钙85%以上,此外,内壳中含蛋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 1、骨缺损修复作用。 2、抗辐射作用。 3、抗肿瘤作用。 4、抗溃疡作用:海螵蛸因其所含的钙盐,能中和胃酸,因此可缓解泛酸及胃烧灼感等。 临床应用 1、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出血等。 2、治疗浅度溃疡期褥疮。 3、治疗疟疾。 在中药店有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辨证分型 51 妊娠泄泻·湿热蕴结证 52 妊娠泄泻·食积证 53 妊娠泄泻·脾肾阳虚证 54 妊娠泄泻·肝气犯脾证 6 辨证论治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妊娠泄泻的穴位 2 治疗妊娠泄泻的方剂 3 治疗妊娠泄泻的中成药 4 妊娠泄泻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妊娠泄泻 1 拼音

rèn shēn xiè xiè

2 英文参考

gestational diarrhe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妊娠泄泻(gestational diarrhea[1])为病证名[2]。是指以妊娠期间腹痛肠鸣,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亦名胎前泄泻[2]。

4 病因病机

孕妇脾肾素虚,外受风寒暑湿之邪,内伤饮食生冷;或肾阳不能上蒸脾土,脾失健运;及肝气乘脾而致腹痛泄泻[2]。

5 辨证分型 51 妊娠泄泻·湿热蕴结证

妊娠泄泻·湿热蕴结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是指湿热互结,伤及肠胃,传化失常,以妊娠腹痛腹泻,粪色黄褐臭秽, 灼热,或身热,心烦,口渴不欲多饮,尿短赤,舌苔黄厚腻,脉濡滑而数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52 妊娠泄泻·食积证

妊娠泄泻·食积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food retention syndrome[1])是指食积不化,阻滞肠胃,传化失常,以妊娠腹痛腹泻,肠鸣,吞酸胀饱,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53 妊娠泄泻·脾肾阳虚证

妊娠泄泻·脾肾阳虚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1])是指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以妊娠期五更泄泻,饮食少思,畏寒肢冷,面色晄,浮肿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54 妊娠泄泻·肝气犯脾证

妊娠泄泻·肝气犯脾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invading spleen[1])是指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失健运,以妊娠腹痛腹泻,泻后痛减,或便溏不爽,胸胁胀痛,精神抑郁,脉弦或缓弱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6 辨证论治

伤于风寒者,泄泻清稀,腹痛肠鸣[2]。治宜散寒化浊,方用藿香正气散[2];

伤暑者,泄泻烦渴,小便赤滴,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2];

停食不化而泻者,吞酸胀饱,腹痛肠鸣,治宜消食、导滞、健脾,方用保和丸[2];

脾肾阳虚者,饮食少思,五更作泻,治宜温补脾肾之阳,方用四神丸[2];

肝气乘脾者,胸胁痞闷。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2]。

7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金匮要略》方之胶艾汤 31 组成 32 功用主治 33 方解 34 临床运用 35 歌诀 36 摘录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胶艾汤 41 处方 42 炮制 43 功能主治 4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方之胶艾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竹林女科》卷一方之胶艾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方之胶艾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胎产救急方》引《杨氏产乳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之胶艾汤 81 胶艾汤的别名 82 处方 83 制法 84 功能主治 8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86 摘录 9 《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方之胶艾汤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94 各家论述 95 摘录 10 《理伤续断方》之胶艾汤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方之胶艾汤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摘录 12 《普济方》卷三三七引《指南方》之胶艾汤 121 方名 122 胶艾汤的别名 123 组成 124 主治 12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126 加减 127 制备方法 128 附注 129 摘录 13 《千金翼》卷二十方之胶艾汤 131 方名 132 胶艾汤的别名 133 组成 134 主治 13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136 附注 137 摘录 14 《三因》卷十七方之胶艾汤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功效 144 主治 14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146 加减 147 制备方法 148 各家论述 149 摘录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胶艾汤 1 拼音

jiāo ài tāng

2 概述

胶艾汤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其中《金匮要略》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熟地黄12g、艾叶9g、当归9g、甘草6g、芍药12g、川芎6g、阿胶(烊化)9g,具有补血止血,调经安胎之功效。主治妇人冲任虚损证。本方为治疗妇人冲任虚损出血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全流产、产后子宫恢复不全等属于冲任虚损者。

3 《金匮要略》方之胶艾汤 31 组成

熟地黄12g、艾叶9g、当归9g、甘草6g、芍药12g、川芎6g、阿胶(烊化)9g[1]

32 功用主治

《金匮要略》方之胶艾汤具有补血止血,调经安胎之功效。主治妇人冲任虚损证。症见月经过多,日久不尽,或妊娠下血,或半产后下血不绝,舌淡,脉细。[1]

33 方解

本方主治因冲任虚损所致的出血证,治宜补血止血、调经安胎为治法。阿胶益阴、艾叶补阳,2药为止血、调经、安胎要药,共为君药。四物汤(干地黄、当归、芍药、川芎)补血调经共为臣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配阿胶善于止血,配白芍能止痛。诸药合用,以补血止血为主,兼调经安胎。[1]

34 临床运用

[1]

1.本方为治疗妇人冲任虚损出血的常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月经过多、日久不尽,或妊娠出血,或流产后下血不绝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若兼有气虚者加人参、黄芪、升麻;若兼虚寒者加肉桂、炮姜。

3.本方现代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全流产、产后子宫恢复不全等属于冲任虚损者。

35 歌诀

胶艾汤中四物先,更加炙草一同煎;暖宫养血血行缓,胎漏崩中自可痊。[1]

36 摘录

《金匮要略》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胶艾汤 41 处方

阿胶(碎炒燥)、川芎、甘草(炙),各二两;当归、艾叶(微炒),各三两;白芍药、熟干地黄,各四两。

42 炮制

上为粗末。

4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胶艾汤主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断,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痛下坠。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淋沥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

4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六分,煎至八分,滤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日三服。

甚者连夜并服。

4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方之胶艾汤 51 处方

熟地黄 艾叶(炒)当归 甘草(炙)芍药 川芎 阿胶(炙)黄耆各30克

52 制法

上锉为散。

53 功能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方之胶艾汤治妊娠不问月数深浅,因顿仆胎动不安,腰腹痛。

5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胸中逆冷,加生姜5片,大枣3枚。

55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6 《竹林女科》卷一方之胶艾汤 61 处方

阿胶1钱,白芍1钱,熟地黄1钱,艾叶3钱,川芎8分,大枣3枚。

62 功能主治

《竹林女科》卷一方之胶艾汤主治妇人经来几点而止,过56日或10日又来几点,1月之内常行23次,面色青黄。

6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12剂,次服紫金丸

64 摘录

《竹林女科》卷一

7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方之胶艾汤 71 处方

阿胶、艾绒、川芎、甘草、当归、白芍、熟地、赤石脂、地榆、菖蒲(一用蒲黄)、小蓟(一用苏木)。

72 功能主治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方之胶艾汤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伤淋沥,赤白带下。

7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水1钟,酒半钟,煎服。

74 摘录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8 《胎产救急方》引《杨氏产乳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之胶艾汤 81 胶艾汤的别名

地黄汤、胶艾芎归汤

82 处方

川当归2两,熟地黄2两,艾叶2两,阿胶(炒)3两,川芎3两(1方无地黄有甘草;1方加人参、白茯苓)。

83 制法

上锉。

84 功能主治

《胎产救急方》引《杨氏产乳方之胶艾汤主治妇人妊娠顿仆伤胎,腰腹疼痛,或胎上抢心,或下血不止,或短气欲死。

8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地黄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八)、胶艾芎归汤(《济阴纲目》卷八)。

一方腹痛甚者,加杜仲、地骨皮。

86 摘录

《胎产救急方》引《杨氏产乳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

9 《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方之胶艾汤 91 处方

阿胶2两(炙),艾叶2两。

92 功能主治

《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方之胶艾汤功在安胎。主妊娠胎动不安,腰腹疼痛,下血甚多。忽然下血。

9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服。

94 各家论述

《医林纂要》:阿胶澄清下部秽浊而大滋血气,不独能养阴而已;艾叶大暖下部而补虚去寒,且能和血。

95 摘录

《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

10 《理伤续断方》之胶艾汤 101 方名

胶艾汤

102 组成

干地黄3钱,阿胶1钱,川芎1钱,艾叶1钱。

103 主治

《理伤续断方》之胶艾汤主治妇人经脉不通。

10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大盏,酒半盏,煎至8分,不拘时候温服。后服鳖甲散。

105 摘录

《理伤续断方》

11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方之胶艾汤 111 方名

胶艾汤

112 组成

当归5钱,芍药(炒)1钱,地榆(炒)1钱,熟地8钱,川芎2钱,阿胶(炒)3钱,艾叶5分,甘草4分。

113 主治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方之胶艾汤主治孕妇胎动不安兼漏血。

114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

12 《普济方》卷三三七引《指南方》之胶艾汤 121 方名

胶艾汤

122 胶艾汤的别名

胶艾芎归汤、胶艾当归散

123 组成

阿胶2两,川芎2两,甘草(炙)2两,艾叶3两,当归3两。

124 主治

《普济方》卷三三七引《指南方》之胶艾汤主治妊娠胞阻。胎动下血在89月内,及半产后因续下血不绝。

12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126 加减

冷痛,加干姜2两。

127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8 附注

胶艾芎归汤(《医学入门》)卷八)、胶艾当归散(《医学正印》卷下)。

129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三七引《指南方》

13 《千金翼》卷二十方之胶艾汤 131 方名

胶艾汤

132 胶艾汤的别名

大胶艾汤

133 组成

阿胶(炙)3两,艾叶(熬)3两,芍药3两,干地黄3两,当归2两,干姜2两,芎藭2两,甘草(炙)2两。

134 主治

《千金翼》卷二十方之胶艾汤主治男子绝伤,或从高堕下,伤损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疮伤经内绝;妇人产后及崩中伤下血多,虚喘欲死,腹痛下血不止。

13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纳胶令烊,分再服;羸人3服。

136 附注

大胶艾汤(《普济方》卷三一二)。

137 摘录

《千金翼》卷二十

14 《三因》卷十七方之胶艾汤 141 方名

胶艾汤

142 组成

熟地黄1两,艾叶(炒)1两,当归1两,甘草(炙)1两,芍药1两,川芎1两,阿胶(炙)1两,黄耆1两。

143 功效

《三因》卷十七方之胶艾汤功在安胎。

144 主治

《三因》卷十七方之胶艾汤主治妊娠顿仆,胎动不安,腰腹痛,或有所下,或胎奔上刺心,短气。阴虚不足以济火,气虚不足以固血,点滴下血。

14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7分,去滓,食前温服。

146 加减

胸中逆冷,加生姜5片,大枣3枚。

147 制备方法

上锉散。

148 各家论述

《医方考》:阿胶、熟地、当归、川芎,益血药也;黄耆、甘草、艾叶,固气药也。血以养之,气以固之,止漏安胎之道毕矣。

149 摘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