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典籍》里的中国有感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观典籍》里的中国有感什么?,第1张

《典籍里的中国》的读后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法谈一谈,例如: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

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国》是现代和古代的一个跨跃,在两种穿梭中,让大家看到了时空对话的那份美好。无论是徐霞客寻访大川名山,然后穿越时空引下长江源之水,还是李时珍做出的本草纲目,这些画面在曝光之后都让人觉得泪目。每一期的剧情都能够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而且大家都觉得古今交谈这样的方式不仅不突兀,反而会让人在这种交流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存在。

时代接轨

并且让现代人回到过去,告诉那些先贤他们想要完成的心愿已经完成,这样的方式会让人觉得特别的感动。而且这就是舞台剧的魅力,和古人相见,然后告诉他们未来一片安好,这就是会让人觉得动容。作为一个青年人,小编觉得在看到这些场景的时候心里很暖,仿佛有一种时代接轨的感觉,这样的震撼是这个节目带给大家的。

神仙节目

先贤颤颤巍巍的动作让人觉得泪目,他们拖着自己的身躯去创造出一部又一部流芳百世的著作。即使困难,但是他们也没有想过放弃,这就是央视给大家带来的一个神仙节目。豆瓣开分94,在获得无数热搜的同时,不仅是这些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这里面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就是撒贝宁。

教育意义深重

当他看着先贤和现代人相互交汇的那一刹那,两者俯首一拜的那一瞬间,让人觉得这就是一种梦幻联动。而且撒贝宁每一次在看到这些场景的时候,深情的投入都让人觉得被他带入到这些情景之中。不得不说《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做得非常的好,而且非常的有学习意义。值得很多青少年去观看,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想要去了解古代故事,也想要去了解那些伟大先辈们所创造出来的故事。

《典籍里的中国》当代读书人撒贝宁老师带我们一起读了《楚辞》,让我们重新回看历史,以历史为鉴,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

屈原的家乡秭归,是中国的诗歌之乡,脐橙之乡。《橘颂》给当地文化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后皇嘉树,橘徕服之。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太喜欢反复提到的这几句,用橘子作为象征意象的贯穿始终。

从屈原和楚怀王幼时相识相知,立志就像是橘树一样,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家。

总是觉得对方的橘子更甜,总是会觉得为了这一口橘子,又或者是说从幼时的志向,便是胸怀天下,立志四方。

现实总不会按照最理想的轨道前行,一腔热血也或许往往只有落空的结局。

想要改革,想要合纵联盟一致抗秦,在面对强大的对手,天大的诱惑时,不是所有人都会都会矢志不渝,都会初心不变。

有人撤退,有人沉默,有人退缩。联盟溃散,国家放弃,威仪尽失,改革失败。

太多贵族利益的牵扯,太多不满声音的出现,太多现实因素的考量,屈原想要实现的种种计策,终究是失败了,流放,独处,修订。

他固然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明白自己的目标,可这样的一个国家,这样动乱的一个时代,并不足以承担起他所有的愿望,不可能成就他所有的理想。

那么浪漫的一个人,那么理想的一个人,不断与先贤对话参悟了太多道理却没办法一一实践的那个人,能够选择的,似乎也就只剩下追随彭咸大夫的步伐,沉溺江水,永远栖息在楚国的江水之中。

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或许,他还是会选择做那样一个扎根南国的橘树,还是会选择沉没汨罗江之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