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最全的书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中国古诗词最全的书是什么,第1张

《中国古诗词分类解读》本书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优秀篇章,分类为学习篇、生活篇、劳动篇、抒情篇、风景篇等五篇,思路清晰,选诗系统,给读者阅读欣赏古诗词打开了方便之门。

要么就是楼上说的《全宋词》《全唐诗》都挺好的。

关于书画的诗句

  篇一:观书法

  鉄画银钩藏雅韵,

  粗微浓淡漫馨香。

  群龙墨海翻飞浪,

  羡煞雏鸭翼欲张。

  篇二:钟繇书法

  飞鸿戏海逑劲藏,

  舞鹤游天灵韵扬。

  佳作流芳传后世,

  携手羲之称钟王。

  篇三:论书法

  诗书画印皆相通

  笔行墨砚

  犹如龙蛇动

  形体神韵一脉承

  风云变幻

  尽在笔意中

  神情飞扬天地外

  全神贯注于毫锋

  指点江山风雷吼

  激扬文字

  亦展时代英雄

  篇四:书法

  那种古典美,是你的灵魂,

  要不然,为何你

  走了这么久?踏过了这么多清秋?

  那种清秀美,是你的姿容,

  要不然,为何你

  那么惹人爱?那么让贤人为你折服?

  那种遒劲美,是你的语言,

  要不然,为何你

  巍然屹立?默默无闻?

  那种含蓄美,是你的腼腆,

  要不然,为何你

  不张扬与世?不孤傲与人?

  你是风中的雨

  淋尽天下贤士,那口渴的心

  你是雨中的风

  深深感觉到雨打后,那是你的存在

  篇五:咏书法

  手握银笔蛟龙降

  饱蘸金墨斗室香

  挥毫满纸凤飞舞

  泼墨顷刻皆文章

  白云添翼蓝天翔

  青山有足踏墨浪

  翠柳妩媚频颔首

  青松屹立迎朝阳

  千般思绪字间藏

  万句警言记心上

  画龙描凤先做人

  留取翰墨美名扬

  下笔抒写人生路

  潇洒飘逸走四方

  世事不烦爱书人

  送人玫瑰手留香

  铺下岁月写沧桑

  双鬓尽染如白霜

  今生有缘能相聚

  恐无来生再相逢

  今人临摹圣贤书

  字字珠玑劝人方

  心胸广阔天地宽

  长江黄河纸间淌

  情寄纸笔精神扬

  言词尽舞友情长

  今朝有酒敬羲之

  不枉兰亭聚一场

  老友新朋叙衷肠

  皆因书法做桥梁

  民族文化要传承

  健康快乐永不忘

  篇六:书法悟

  撇似云卷捺回剑,

  点如鸟啄折浪滚。

  横取斜意竖求直,

  形意合一字本源。

  腑仰向背紧相依,

  天覆地载重心稳。

  长短曲直顺势变,

  前呼后应意相连。

  收展连断巧中生,

  轻重缓急筋骨现。

  疏可走马密罗雀,

  着墨留白皆自然。

1、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投资王羲之书法要学习书法史,将他的书法和两汉、西晋书法相比较,可以发现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但法书刻本甚多。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彩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2、王献之(344-386)

收藏鉴定王献之书法可将其和王羲之比较,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英俊豪迈,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3、张旭(675-750?)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草书古诗四首》墨迹本,传为张旭狂草之作。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4、颜真卿(709-785)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其楷书熔铸古今,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特别是《祭侄文稿》,其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颜真卿的传世书迹极多,这值得收藏家和投资者重视,或许在民间会有新的发现,但要认真辨伪。

5、怀素(公元737-?)

投资怀素书法作品,鉴定时要了解他的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致可分为3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的作品,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鉴定时还可参照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如:“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怀素的狂草千变万化,下笔连绵不绝,鼓荡而下,又不离魏晋法度。如《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他与张旭比肩,合称“颠张狂素”。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意味,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来源。

6、苏轼(1037-1101)

鉴定苏轼书法特点要把握两点:一是用笔多取侧势,二是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等。

苏轼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是他个人的特点,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诗帖》就已惊天动地了,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几近完美的境界。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7、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世称“黄山谷”。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取纵势。他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黄庭坚书法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

其代表作有《书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蕉人诗帖》等。《花气蕉人诗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黄庭坚的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8、米芾(1051-1107)

米芾的书法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米芾的功力是最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晋、更上溯战国,形成他独特的精彩生动、跳跃逸宕的笔法,将其为人的性情与写字时的感受发挥无遗。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米芾的代表作有《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

9、蔡襄(1012-1067)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知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蔡襄书法得力于二王、颜、柳,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

10、赵佶(1082-1135)

北宋末年的宋徽宗皇帝赵佶虽说政治昏庸,惑于道术,却是艺事超群,书画兼精。

他的书作笔致清朗,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真如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书风的形成,除了他在书法方面确有功力外,大概和他精神上对于道教的向往,也不无关系。

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宋徽宗崇尚艺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其所创书体“瘦金书”,顿挫有致,挺秀清雅,别具一格,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

11、赵孟頫(1254-1322)

赵孟頫尊崇王羲之,一生不改其姿势。其作品清秀遒劲,前后一贯,没有丝毫畏缩不前的迹象。其书画兼善,书法则诸体皆工,尤以楷书和章草见长,代表作有《胆巴碑》、《七绝》、《兰亭十三跋》等。

12、文徵明(1470—1559)

文徵明书法各体无一不精,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在当时名重海内外,并且因为他享年高寿(将近90岁)、年高望重,门生有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徵明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80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其行书主要学王羲之《圣教序》,运笔遒劲流畅,晚年大字学黄庭坚,风格变得苍劲秀逸。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

文徵明的所有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90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这是鉴定他的作品的重要特征。

13、董其昌(1555-1636)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当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其许多作品行中带草,有的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董其昌法唐而入晋,用笔有弹性,显韵致,代表作《蜀素帖》、《丙辰论画册》、《答客难卷》、《临古卷》等。

14、祝允明(1460-1526)

他的书法鉴定要点是:结体上大小相间,修长合度,引领管带,疏密成趣。纵观全卷,神采似行云流水,飞动自然,形迹如行立坐卧,意态朴素。其得意之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和《赤壁赋》,流利洒脱、奔放不羁。《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他的《白马篇》草书,下笔变化丰富,行笔沉着痛快,信手而作,随意而行。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所说,祝允明草书“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

15、徐渭

收藏投资徐渭书法值得注意的是,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为后来书家效法,代表作有《草书七言律诗》、《草书诗卷》等。

说到徐渭,人们很容易将他的艺术风格与大气磅礴、粗头乱服联系起来。然而其论书则崇尚“古而媚,密而散”。恣肆与姿媚,可以说是徐渭风格的独特结合。

16、王铎(1592—1652)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他是书法史上的革新人物,但他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极有功力的。有专家说:“看惯了自文徵明乃至董其昌那些明智而宁静的大人技艺的人们,一见到王铎的作品,就好像正在享受悦耳的轻音乐一般。”

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17、朱耷(1626-1705)

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等。鉴定他的书法最好了解一下他的绘画,因为他书法与其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变成浑圆朴茂的风格。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

18、金农(1687-1764)

原名司农,字寿门,号东心。居于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金石皆精。鉴定他的书法要点是: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具有朴素简洁风格,但是到了50岁既负盛名之后,有意“骇俗”,树立了横画粗,直画细,左撇收笔尖锐的一种前人未踏过的风格,这种带有严厉面貌的字体,似乎是他心怀的直接表白,天真中见孤高严峻。

其代表作《漆书条幅》是金农融合《国山碑》、《天发神谶碑》等书法名作,创出了以质拙朴厚为体、楷书中杂有隶意、个性极强的作品,自称“漆书”。他写“漆书”用重墨,横粗竖细,直笔多,曲笔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来的笔画。

19、邓石如(1743-1805)

邓石如,安徽休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其隶书则从长期浸*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代表作《篆书唐诗联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用笔灵活,同“二李”的篆书有明显区别,不再是那种粗细一致,结构严整的“铁线篆”、“玉箸篆”,结构疏朗,刚而不火、静而不板,笔力千钧,具有阳刚之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邓氏佳作。

20、翁同酥(1830—1904年)

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翁同工诗、书,兼作画,以书法名世,著有《瓶庐诗文稿》等。翁同和擅写楷书、行书、隶书,学书从颜体入手,上溯苏轼、米芾,又借鉴清代翁方钢、钱南园等学颜名家成果,所作书淳厚宽博,当年杨守敬《学书迩言》评其书法为:“松禅学颜平原,老苍之至,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询不诬也。”评价之高,由此可见。晚年更沉浸于汉魏,偶作八分,不矜才使气自成家数。

  绝对苏东坡啊

  集诗文书画与一身者,中国古代无出其右

  苏东坡的诗词、画被世人所收藏,苏东坡的绘画作品有“《潇湘竹石图》、《寒食贴》、《前后赤壁赋》等。” 文学作品《苏轼全集》包含有“《苏东坡诗集》、《苏东坡词集》、《苏东坡文集》、《苏东坡年谱》。”苏东坡共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卷帙浩繁的散文,是我国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优的作家之一。他的人生实在太丰富多彩,坎坷一生中却回报世间太多的贡献,在书法、绘画、饮食、医药、养生、禅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惊叹的成就,在贬到各地中热心赈灾、兴修水利、投入教育、注重医疗,造福了一方黎民百姓,处处留下胜迹、美谈,他把生命的苦涩,化做了甘泉,慰籍了自己也润泽了苍生的心灵。现代人为了记念苏东坡在杭州建造了一座“苏东坡纪念馆”。他在晚年困居海南时还完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尚书》《易经》三书的注解。

  苏东坡做的肉叫“东坡肉”;

  苏东坡烧的鱼叫“东坡鱼”;(五柳鱼)

  苏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七碗茶)

  苏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蜜酿酒)

  苏东坡吃的点心叫“东坡饼”;(为甚酥)

  苏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

  ......

  中国人喜欢苏东坡,而他的才华、他的道德、他的功绩,也足以让我们可以喜欢。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闪耀着千年的中国历史,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还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12位英雄之一。

自唐代王维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点以来,中国传统书画便确立了诗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宋代张舜民在《跋百之诗画》中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书诗大家黄庭坚也有“李候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句,不过那时也仅只就画的境界而言。自唐代起就有人写题画诗,诗圣杜甫就有一首题名《画鹰》的题画诗,只是这些题画诗并非画家亲题于画上,而是作为一种诗的别裁。中国传统书画发展到明清以后,便逐渐出现由画家亲题于画上的题画诗。如广为人知的清代郑板桥在《竹石》画中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首诗是对画面景物的描摩,也是对人生体验后的感悟,画中的翠竹被人格化了。如果说这首诗还只是作者个人风骨的自喻的话,那么,明代唐寅(字伯虎)在一幅纯粹的仕女画《秋风纨扇图》上的题诗,则是直白的讽喻之作:“秋风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由此可见,题画诗既可使诗与画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诗情与画意有了更高的升华。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能够提笔挥毫在画上题诗,既要画画得好,还要诗写得妙,更要有精到的书法功底,三者皆能上乘,便会被人推崇为“诗书画三绝”。这就要求画家有很全面的学养。但自民国以来,特别是“五四”后白话诗之兴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有所菲薄,影响了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传承,所谓“诗书画三绝”,也日渐式微。子曰:“不学诗,勿以言”,但现今是“不学诗,亦可画”,尤其是当代,即便从事中国画创作,看重的也只是笔墨、构图、色彩等等绘画技巧,而不重视全面的人文学养。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也有所丢失。对于中国画中诗与画的关系已然淡忘,别说“诗书画三绝”,就算题款都有困难,他们的书画已与传统的书画同源说相距甚远,与充满诗意的绘画也渐行渐远了。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为数寥寥,但依然有人追求“诗书画三绝”的境界。在我省的中国画坛上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位是当代新文人画的代表人物鲁慕迅,一位便是前面提到较有传统文化功底的郑云凌。

著名古典诗词家吴丈蜀对慕迅的题诗画有这样的评语:情真意切,质朴自然,不加雕饰,明白如话。但我认为,除此之外,慕迅的题诗画还有个特点,也正如他自己所言,讲究的是书体和章法与画面和谐一致,而且书意还要合于诗意和画意,因而,他的题画诗与画融为一体,流畅自如,清新洒脱。如“绿竹萧萧霁色新,一天清气正宜人。不妨放眼收青翠,玉宇澄明无点尘。”(《霁竹》)读着如此行云流水的诗,看着如此气韵生动的画,再品赏如此清疏空灵的书体,顿然有超凡脱俗之感,让人进入浓郁的传统文化境界。

而郑云凌的题画诗则富于外在的热情奔放。由于他的绘画题材广泛,且不少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他的题画诗刚柔并济,情景交融。如在一幅解放军持枪站岗的画中,他题了这样一首五言诗:“屹立守边陲,雄哉不可摧。一双千里目,时刻察安危。”寥寥二十个字,简洁而有力地刻画了一个战士形象,且与画面和谐一致。郑云凌还在“非典”时期创作了一幅表现医护人员的英姿飒爽,题为《整装》的人物画,画面上一位白衣天使正在扶帽整装,身前是盛开的簇簇牡丹,并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白衣天使整戎装,誓死为民保健康。击退瘟神真国色,八方风土带花香。”这幅画,把赞颂牡丹的“国色天香”假借到现实生活中的医护人员的身上,把人物画与花鸟画融为一体,又题写了这首直白的七绝,给人有别具一格的感觉。

“诗书画三绝”可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但是,在艺术多元化的时下,画家各有不同的追求取向也是允许的。但是我要说:任何艺术都有其时代性,又都有其永恒性,也就是说既要努力创新,也不要忘记守恒,这就要看艺术家的学养了,如何在纷纭的艺术世界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1、《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宋代:陆游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译文: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2、《书》

唐代:李峤

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译文:池边鸟雀声稀环境静谧闲适,依着栏杆细细品评着书简上的文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源头,洛河的存在才导致了《洛书》的出现。

3、《饮中八仙歌》

唐代: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译文: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

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

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

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4、《草书歌行》

唐代:李白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译文: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号怀素。你的草书堪称风格迥异,独步天下。

5、《石苍舒醉墨堂》

宋代:苏轼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译文: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