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典籍是哪一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典籍是哪一部,第1张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扩展资料:

价值影响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十星的中医典籍:

《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

九星的中医典籍:

《温病条辨》,《内外伤辨惑论》,《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温热论》,《景岳全书》,《正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正体类要》,《张氏医通》

八星中医书籍:

《旧德堂医案》,《伤寒来苏集》,《临证指南》,《医学衷中参西录》,《陆氏三世医验》,《寓意草》,《丹溪心法》,《冯氏锦囊》,《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医宗必读》,《杂兵源流犀烛》,《证治汇补》,《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宣明论方》,《医学心悟》

注意看一下图中两册中医书籍左上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在均出自基内,且内中都有电子书的中医书籍可看

点评一下这些中医书籍:

《温病条辨》《温热论》

有人说现在人没多少温病,所以条辨不重要,其实只是医生没研究过温病,不觉得该用而已。比如桑杏汤,沙参麦冬汤,桑菊饮都非常常用,包括宣痹汤,加减复脉汤,加减木防己汤也都常用,关键在于会不会用,想不想得到。

《景岳全书》

我极爱读景岳全书,景岳因杂症谟偏于补阴而被诟病,其实景岳哪里算偏,如《医贯》,《杂症会心录》才能叫偏,景岳教人八纲辨证,教人治病求本,教人重视补虚,教人少开大方,我毫不讳言,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正续名医类案》

读一读这种综合性的医案,可以学到各家所长,因此这本书尤其重要,我更爱读续一些。

《脾胃论》,《兰室秘藏》

李东垣真的很神,方子神,议论神,配伍神。对内经阴虚的发挥,及对脾胃的论述,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开千古不传之秘,我也这样认为。

《内外伤辨惑论》

用我自己的一个医案来表述我的观点吧。

余挚友某,畴昔自诉头痛,咽痒,腹胀,失眠。余诊之,脉沉而弱,曰:此气也。以四七汤合七气汤加槟榔,大腹皮。七日服用不过四剂,而气顺咽清,头痛大减。余询其仅服四剂之故,其曰:七日以来大醉三次,是以未饮。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正体类要》等

薛立斋是中医历史上的关键角色,他讲的方剂,每个方贡献,我都恨不能背下来,对药物的理解也是巅峰水平。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医案,其实也备受诟病,即便大家如李冠仙也会对薛一男子,一妇人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发起抨击。但即便如此,薛氏医案的详实,和通过补虚治疗大病的思路也可称震古烁今,就看你能不能识证了。

《张氏医通》

张璐是明末清初极耀眼的大家,同时代的傅青主,吕留良,高鼓峰也都毫不逊色,但成就最高的反而是张璐,医通极厚,极能扩宽思路,而且百家理论无不摘录,足称王道。所以这种书更要反复看,反复抄。明清医家但凡不刚愎自用,能够尽得百家之长的,都是大家,不可忽视。

《冯氏锦囊》

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儿科妇科,这本书讲的也很全面,甚至冯兆张被尊为儿科大师。锦囊中的药性讲的也极好,而且没有那么多装的色彩,八星群书,锦囊第一,足称完备。

《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

温病有多重要,这两本就有多重要,甘寒养阴,轻可去实,重视津液等等。四明称伤寒论全书都在提醒医生要重视津液,王孟英用详实,丰富的医案告诫我们温病学的不可或缺,与薛立斋作摘要异曲同工,不过读这本书不能走入误区。医生不能撇开莫须有的门路之见,妄学医。

《医宗必读》

这本书算是指路明灯,但凡李中梓写的,都非常经典,无论医论,脉学,还是药理,内科,都极有过人之处,我连个尤其也写不出来,足见这本书之经典。最可惜的是,必读中的内科太少了,真的意犹未尽。另外,用这本书学伤寒也蛮不错。

《杂兵源流犀烛》

这本书与医通可谓双璧,一句废话都没有,全是干货,不过恐怕老沈也未必能够全部记住,最后的还是作为工具书,天天翻看,开发思路。

《证治汇补》《旧德堂医案》

我极赞赏李用粹,李很少用成方,顶多选一个小方打底,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用药,这是最高明医生的选择,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本书我抄的次数最多(除脉学书),基本每天上班都带,

《伤寒来苏集》

柯琴是一位神人,极聪慧,解古方也解的极妙。伤寒的注解我基本读完了,还是推荐这一本,别的我都不会再提,特别是近人的著作,免得打口水仗。历代医家治病,但凡多读过基本医案,也不会说出六经与经络无关这样的话,言尽于此。

《临证指南医案》

这是一本极不适合初学者或者半瓶水的书,认真学的,读了自然能发掘奇妙,不过还是可惜太过语焉不详,但顶级中医治病大略如叶天士,能够留下这本书,就已经幸甚,我推荐读原书,徐灵胎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是个中医,应该没有不读这本的,只是可惜这本书并不全面,不过但凡讲到的都足可效仿,只是白璧也有微瑕,千万别尽信一家之言,白术山药必用生,我是不信的。没人不喜欢这本书,张的新方我也常用。

《陆氏三世医验》

脉学是中医中璀璨耀眼的宝珠,如果不能精通,那就是方证对应,和朱丹溪批评过的局方之学并无不同,这本书是学习脉学,研究古人医案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而且大家的书都是精品,远非刚愎自用者可比。

《寓意草》

喻嘉言是个爱秀的人,历史上这种人多数不行,喻嘉言是个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书,只有这一本成就最高,讲理颇精,议论有理。不过喻也有过于自信而轻视诸老的弊端,读一读就明白了,这本读起来偏费劲些,也隐晦些,但又很重要。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心法这本书,算内科,总结的很到位,不过后世医家,特别是我之前写到的书都有更详尽的总结,所以一般不读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之前推荐的,我也只是读过两遍,并未太深入。《格致余论》有得说,作为医论医案的结合,而且又不长,说一句必读不为过。我读的第一本古书,就是高三逛书店买的这本,对我来讲,感情蛮深,其实这本书不太适合初学者,我当时只能当故事书读,我读过不下二十遍,自己想当然的评论都一大堆,现在看来笑掉大牙。至于《局方发挥》肯定没有八星的必要,但也很薄,而且讲了很重要的道理,半天看完不亏。

《宣明论方》

四大家的书,我只有刘河间的读不进去,唯一读进去的就是这本,刘将内经的薄厥,痿痹,风疟等扩充治法,不可谓不精,读了能更有助于理解素问,理解方药,完素极擅长内经,而且不是理论上的擅长,所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他的书,我认真研究后再补充。

《医学心悟》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够不够八星,确实这本书太过简略了,只有伤寒讲的丰富,但世上懒人是很多的,不想多读书,那就读这本,不仅是个初学,哪怕学富五车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加味甘桔汤,止嗽散,益母胜金丹,启膈散都足称神剂,而且医论和伤寒都讲的极好,好过当代全部。所以八星是很值得的,切不可忽视。

虚云老法师的十大弟子如下。

1、具行禅师:具行禅师(1876~1924),名日辩,云南大理人。幼失依怙,入赘曾氏。虚老至鸡足山,师全家八人皆在寺务工,渐生信仰。宣统元年(1909),师领其妻、子、侄、弟、嫂、岳母等全家八人同礼虚老剃度受戒。自是,日则种菜苦行,夜则礼佛、拜经、坐禅、念观世音菩萨。

2、观本法师:观本法师(1868-1945),俗姓张,广东香山县人,家富。光绪十七年,中本省乡试第七名举人。后东渡日本,为横滨大同学校校长。师笃信佛法,出家前即以其丰裕家产于澳门建立佛声社、无量寿功德林等道场,弘扬佛法。民国十九年,师赴鼓山礼虚老为师受戒,虚老赐名明一。

3、灵源和尚:灵源和尚(1902-1988),浙江临海县人。师幼年多病,三岁时头颈长毒瘤,服百药仍无效。家母信佛,为焚香礼佛而虔祷,并日诵观音圣号,遂感菩萨摄护,瘤渐干瘪,不药而愈。师由是随家人笃信佛法。民国二十一年(1932),师投鼓山礼虚老出家,九月十九日虚老亲为剃度,序于宽印佛慧禅师座下,为徒孙辈,法名宏妙,字灵源。

4、本焕和尚:本焕和尚(1907-2012),1907年9月21日生于湖北新洲。1930年礼本县报恩寺传圣法师剃度。同年四月礼武昌宝通寺持松和尚座下受戒。是年7月,前往扬州高旻寺依止来果禅师参禅,旋为侍者,五年后请为维那。

5、佛源和尚:佛源和尚(1923-2009),湖南桃江莫氏子。18岁,投益阳栖霞寺智辉上人剃度,法名心净,号真空。方七日,《楞严咒》已能背诵。

6、净慧和尚:净慧和尚(1933-2013),湖北新洲籍。年十五,至武昌三佛寺剃度。1951年,慕名至广东云门礼拜虚老为师受戒。虚老并未立即答应师受戒之事,而予他一把锄头、六斤花生种子去开垦一亩荒地。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虚老方允师在云门受比丘戒。后又蒙虚老慈悲,留为侍者,言传身教,并与法兄佛源和尚等同嗣云门宗法,虚老赐名妙宗,为云门宗第十三世法脉传人。

7、圣一和尚:圣一和尚(1922年-2010),广东新会籍。19岁至香港莲花山礼信求法师座下剃度。1943年,至曹溪南华寺礼于虚老座下受戒。旋任虚老弟子南华寺方丈复仁和尚之衣钵侍者,兼理财务。

8、宣化和尚:宣化和尚(1917-1995),吉林双城县人。母为优婆夷,少年即随母亲礼佛学经。22岁,至吉林三缘寺剃度。1947年,师南下广东亲近虚老。随侍不久即得印可,有偈记云:“云公见我云如是,我见云公证如是。

9、传印和尚:传印和尚(1927-至今),吉林辽源籍。乃吉林辽源弥陀寺名尼能述法师亲弟。受姐早年出家影响,1947年师发心在家乡寺院剃度出家。1954年,师恭诣云居山投拜于虚老座下。

10、一诚和尚:一诚和尚(1927~至今),湖南望城籍。师少年即随父习石工泥作,并兼承父学钻研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因夙具佛缘,心怀出尘之志而常遭父母训诉。至成年,对世事无常之感愈加,毅然摒弃尘缘,于1949年6月投望城县洗心寺明心法师座下剃度。

昆仑墟,一词,最早见于见记载中国上古时期的山川水文地理的一部于《山海经》,同时,《山海经》还保留了中国上古的大量神话故事,为后世的各种神怪休仙小说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意和灵感。关于白浅上神师门昆仑墟的传说,就来源于此。

《山海经》中,关于昆仑墟的记载很多,其中最为详细的一段,见于《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何。上有 木禾 ,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 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弈莫能上冈之岩。

意思就是说,昆仑墟,在西北的方位,足足有八百里方圆、有好几万丈高!上面有一颗大树,周边有以玉为槛的九孔井,还有九扇门,门前有开明兽看守,这是众神所在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描述,奠定了昆仑山在中国神话中和西方奥林匹斯山一样的地位!

不过和宙斯所在的奥林匹斯山一样,昆仑山同样是一个虚构的地名,它的原型,就和南美发现的玛雅人的金字塔一样,是用来观测天文的高台,也是古人和上天沟通的地方,在后世,这样的高台,也叫做明堂。

因为在山海经中,昆仑墟总是被描述位于西北方位,而后世对山海经的解读,往往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判断,所以昆仑墟也随着古人眼界的逐渐扩大,位置也一步一步的像西北移动。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昆仑山,则是汉朝通西域之后,国人眼界打开,将山海经中的一些地名逐个安插上去而得名得。但是山海经的影响巨大,而我们在现实中也总是希望将神话中的东西落到了实处,这才有了现在的巍巍昆仑,中华龙脉,也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心中的图腾。

子虚乌有是出自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子虚和乌有是汉代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里虚构的人物,讲的是子虚跟无有两个人互相吹嘘自己国家有多少强大,但是实际上都是假的。子虚乌有指的是不存在不真实的事情。

成语故事:

司马相如,字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蔺相如,所以自名相如。司马相如少年时代就爱读书,文章写得很漂亮。司马相如写《子虚赋》时,名声还不很大。他的《子虚赋》是描写游猎的事情。汉武帝爱好游猎,读了这篇文章,十分赞赏,以为是前朝名人的杰作,叹道:“可惜我不能和这位大作家生在同一个时代,没法见他。”

有个人名叫杨得意,是汉武帝的一个小官吏,他见汉武帝如此赞赏《子虚赋》,便说:“这篇文章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写的。”汉武帝又惊又喜,便立即传令召见。司马相如见汉武帝如此欣赏这篇文章,便说道:“《子虚赋》写得不过是诸侯的游猎活动,算不了什么;要是写起天子的游猎来,那就更可观了。”

汉武帝非常高兴,请他再写,并且给了他官职。司马相如后来又献上了《上林赋》,还上过《谏猎疏》,劝汉武帝不要过分醉心于危险的游猎活动,并且认为这种活动,浪费库财,影响国事,没有什么好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