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相关资料?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帝国。公元11、12世纪,藏民族开始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
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族源
藏族民间有关民族起源的传说中,流传最广、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猕猴与罗刹女交配繁衍藏人的传说。有学者猜测,“罗刹女”指的是藏地土著,“猕猴”指来自横断山区的种群,二者结合的传说隐喻远古时期两地氏族之间的联姻。
藏族的基因有94%来自现代人种,6%来自已灭绝的人种。其现代人种的基因中,有82%与东亚人种相似,11%与中亚人种相似,6%与南亚人种相似。根据藏族特有的基因,藏族距今62,000-38,000年前就来到青藏高原。关于藏族的族源,历史上存在多种“外来说”。
考古发掘则表明,在距今39,000-31,000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原始人类居住。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分别是藏东地区和西藏腹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现代研究多认为,藏区的种族和文化,是以藏区本地的土著居民和自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为主体融合而成。
另一部分古羌人向东发展,参与了汉民族的形成,即汉文文献中的西羌部落;一部分南迁云贵高原及东南亚,发展为藏缅语族各民族;留在青藏高原的部族,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藏族。
藏民族,是吐蕃王朝灭亡后通过吐蕃部落在原吐蕃王朝征服 地域(青藏高原范围),尤其是甘青及川西高原地区与原吐蕃王朝征服的各族居民经五代、宋、金长达几个世纪的相互杂处、共同生活及血缘上的彼此混同,尤其是通过“后弘期”藏传佛教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普及之后而最终形成的。
扩展资料:
一、族称
自称
在藏语中,称藏区为“博”(藏文:བོད་;威利:bod),称藏人为“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此外,不同地区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称:阿里地区自称“堆巴”,后藏自称“藏巴”,前藏自称“卫巴”,康区自称“康巴”,安多地区自称“安多哇”。
他称
汉族地区多以“藏”为词根。在藏语中,“藏”本是满盈、纯净、清澈的意思,后来用来指称雅鲁藏布江(“藏曲”),再后来又引申指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康熙年间,汉文文献开始用“藏”“西藏”来指称包含整个青藏高原在内的地区,并根据地名,将居住于“藏”的民族称为“藏人”“藏民”等,19世纪末开始用“藏族”一词做为藏民族的称呼。
此外,根据藏语中对藏区的称呼“博”和对藏人的称呼“博巴”,汉文文献中也称藏人为“番族”“番人”“濮”“番巴”“博巴”“百巴”“北发”“发羌”等。
唐代称当时藏地的政权为“吐蕃”。“吐”在藏语中指“上方”“高处”。“吐蕃”即“生活在高处的蕃人”,最初是西藏高原周边地区的藏族先民对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蕃人的称呼,在被蕃人部族征服后仍保留了这一说法。蒙古语和满语中都采用这一称呼,蒙文汉译为“土伯特”,满文汉译为“图白忒”。西方语言对藏区、藏人的称呼,也多译自此类,如英语中称西藏为“Tibet”。
民族关系
藏族与中原汉族长期以来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松赞干布时期,唐朝与吐蕃之间开通了长安—西宁—唐古拉山口—那曲—拉萨的道路。此后,藏汉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汉族的陶瓷、丝绸、印刷等技术传入藏地,藏族则向汉地传输了大量宗教文献。
藏族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也有着密切来往。同样是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开辟了从拉萨至泥婆罗的道路,并通过泥婆罗与天竺来往。赤松德赞当政时,从印度迎请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弘教。印度传来的佛教给藏族的精神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藏文书写体系也深受梵文影响。
藏族通过藏传佛教,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民族产生影响。元朝时的蒙古族上层,清朝时的满族上层,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上层,都接受了藏传佛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等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交融。
藏族与青藏高原上的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交流密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就是出生于门隅的门巴族人。藏族用来记录藏语的藏文,也被不丹、锡金等地的人们用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在甘青川滇藏交界处的藏彝走廊,分布着一些深受藏族影响的民族,大多在外使用藏语,在内使用本族语言,被大陆官方认定为藏族,如嘉绒人、木雅人等。
参考资料:
隆帝在位时,下令“搜罗天下书籍”。其实他觉得“他家的书并不丰富”,想满足自己的私心。当时他并没有考虑编《四库全书》,也没有打算大量藏书后再开图书馆。但皖籍书生朱军让乾隆皇帝眼前一亮,于是命军部尚书商议路线,派他们一个个修改永乐大典。他觉得《永乐大典》的风格不太好,决定编。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的进士,被乾隆任命为《四库全书》的主编。他一生致力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为古籍的收集整理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库全书》年的编纂过程中,有4300多人参与其中,堪称中国图书史上“最好的校勘”。然而,尽管如此,这部历史巨著仍有许多错误。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想知道这部巨著是如何编纂的,于是亲自看了一些手稿,却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所以我相信我已经看完了甲骨文提交的书,也就是我在处理。我还没有指出来,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众所周知,人类的眼睛是用来计算一本书的。为什么要等我看完?如果我不复习,我会听出它的错误吗?“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结果,大部分参与整理的官员都受到了惩罚。从那以后,校订和审核受到严格控制,主编纪晓岚不敢懈怠。纪晓岚修订的藏文版本《四库全书》中的错误已经大大减少,但仍有61本书存在错别字和遗漏,3本书存在《金文亭》遗漏,8本书存在遗书遗漏,3本书版本不完整,5本书交换了中文版本,约有1000处书写错误。事实上,不仅是金文馆的版本,还有其他六个馆的收藏。
事实上,这么伟大的一本书,虽然校勘者很多,但水平并不一致,有些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有些错误确实是人为的。这是为什么呢?最初,一些官员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在乾隆皇帝出访时,故意把书的每一页的第一个字写成错别字,以示君主的“贤能”。但如果没有找到,校勘者也敢于改正,依然被定为“詹姆斯国王”。四十七年,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纪晓岚担任主编和校对,终于完成了《永乐大典》的第一步。为便于参考,全书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经典和历史子集中的书籍用分色装饰。经部用青色丝绸,史部用红色丝绸,司用月白色丝绸,收藏部用灰黑色丝绸,书信封面用楠木。同年7月,《四库全书》的7个部分全部写完。这本书完成后,所有的编纂官员都兴高采烈。纪晓岚写了一份“表文”和一封给乾隆皇帝的信。皇帝审阅完《钦定司Ku全书已毕,准备入表正文》后,赞不绝口,他的大麻烦终于实现了,于是奖励了所有参与编书的人。
编完《四库全书》,抄了四本。为方便乾隆皇帝随时随地阅读,这四本书分别藏于皇家专库、北京故宫文远馆、圆明园文远馆、奉天故宫汶上馆、避暑山庄金文馆。外人是看不到这本书的。后来乾隆皇帝抄了三本名人的书,保存在文化发达、文人辈出的江浙一带。为此,他修建了三座藏书楼:镇江文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慧阁、杭州西湖圣贤堂温岚阁。鼓励学者阅读和复制。在当时,《四库全书》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系列。
现在提到《四库全书》,就必须提到纪晓岚。纪晓岚“外貌和睡眠近视”的历史记录意味着他是丑陋和近视的,纪晓岚有口吃的问题。那个老板不喜欢又帅又聪明又能干的人。纪晓岚才华横溢,却始终难以获得乾隆皇帝的真正信任,无法参与朝廷的重要决策。无奈之下,他只能用语言安顿下来,成为一名“文字部长”。而《四库全书》的成功最终造就了纪晓岚。出书成功,被官至礼部尚书,摆满酒席告官。龙皇帝还特意赐骑在紫禁城里。在他80大寿的时候,嘉庆皇帝派了一个官员来祝贺他,并送给他一件宝物。不久,又被授予大学士协办,加少保太子、国子监等称号。嘉庆帝81岁去世时为他写下遗书《文达》。
(1)多识·东舟宁洛(多识仁波切),第六世多识,西北民族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著作就比较多了,知名度很高(2)顿珠杰(安多语端智嘉),他在文学上的活动,一是用藏文翻译汉文名著,二是对藏文原著进行注释和评介,三是用藏文进行文学创作。端智嘉被藏学界有当代藏族文坛的一颗明星美誉。(3)根敦群培,西藏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藏族著名的学者、诗人、翻译家、画家、历史学家、旅行家、散文作家。他的学术成就在藏族文化史上,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在藏区藏文课本上它的文章都是重点内容,有佛门奇僧的外号,晚年有妻儿。也是在闹市里折腾了很久后辞世的。
还有,久格桑,东噶仁波切,齐阿培次丹平措等有非常多的知名作家,文学家。多数为僧侣。
从1300多年前的佛像中走来的唐卡,是藏文化中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栩栩如生的唐卡,映照着僧人清净智慧的心灵。
2006年,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唐卡,均由僧侣以古老的传承方式绘制,绘画技艺完全参照古德翻译经典记载。喇嘛在修行中绘画,在绘画中修行。唐卡内容脱胎于深邃广博的佛法思想,成熟于一脉相续的清净修持,展示出修行者生命内在的清净与光明。
唐卡的内容繁多,多为藏传佛教中的各位上师,各教派的本尊,不同变相的佛和千姿百态的菩萨,以及藏族社会的历史、天文地理、 藏医藏药、历史人物和吉祥图案等,也有反映藏民族风情 的 画面。唐卡的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以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其制作工艺包括 绘画、刺绣、贴花、织锦、缂丝、堆绣等艺术技巧。除绘制极为复杂外,唐卡的用料也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手工研制而成,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
精品赏析
刺绣文殊菩萨唐卡
年代:清代风格
规格:长48cm,宽62cm
近日,深圳天元文化有幸征得一幅刺绣唐卡。这幅唐卡名为刺绣文殊菩萨唐卡。此唐卡,绘云画雾,寓意让文殊菩萨乘云来到人间,散发着平易近人的生活气息。菩萨面相柔和,略含微笑。此作彩绘精工,值得收藏。
文殊菩萨,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能开发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帮助小孩学业有成、官人福禄双增、商人增财增福。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族通经是指藏传佛教中的一种经文,又称为“宝藏经”、“密宗经”或“教法藏”。藏族通经是藏传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佛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了诸多佛教教义和修行法门,如佛陀教诲、佛教历史、佛教哲学、禅修等等。藏族通经的内容非常广泛丰富,包括了佛教的各个方面,比如教诲、修行、忏悔、法会、加持等等。藏族通经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被视为西藏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藏族通经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藏族人民的信仰、智慧和文化传承。
1、独特性和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之前因为藏区还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它的文化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较少,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因此,现在可以说现在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
2、地域性和多样性:
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
3、宗教性和包容性:
藏区的文化可以说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藏区的文化具有包容性,藏区的文化融合了各地的文化特点,将这些特点与藏区本身的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扩展资料语言文字
语言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文字
“藏文”一词写作“bod-yig”,意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
文学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
服饰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参考资料::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文化丰富多彩,为大家列举一二。
1阳光:因为离天空最近,西藏是最受阳光眷顾的地方,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
2笑容:藏族人的笑容会让所有摄影师兴奋,并拍下个人摄影生涯最棒的照片。这样的笑可以用金子来形容。
3布达拉官:没去过西藏的人也早在无数影像和文字中熟悉了它,不过真正见到时感受完全不同。
4大昭寺:据说能在大昭寺的殿顶悠闲地待上大半天,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背包客。
5转经轮:藏族人用转经轮来代替念经,除了寺庙里的大经轮,最常见的就是手摇小经轮,游客最爱买的礼物之一。
6长明灯:在西藏,有寺庙就有长明灯。信徒们表达敬意的方式之一就是给每一盏长明灯添酥油,边添边诵经,默默祈祷。
7八廓街:拉萨最古老的街道,著名的汇聚各地朝拜者的转经道,拉萨的地标之一。
8磕长头:口诵六字真言、三步一拜、每拜必五体投地的伏身叩拜者在西藏随处可见。他们的虔诚让人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9六字真言:藏传佛教著名的“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就是如来佛把孙猴子压在五行山下那六个字,韩红在歌里也反复哼唱过
10密宗:密宗又称藏密,因其神秘性而多附会,武侠小说就最爱用密宗双修法来说事。
11雅鲁藏布江:西藏第一大河,藏人的母亲河,正如郑钧所唱,雅鲁藏布江有着把心洗清的能量。
12神山圣湖:朝拜神山圣湖是藏族人的人生目标之一。神山圣湖中最神圣、最受尊崇的是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
13冈仁波齐:在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看来,世界的中心就是这座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的山峰。
14转山/转湖: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很多藏族人一生中总要有几次转山/转湖的经历。
15唐卡:唐卡即藏语卷轴画之意,唐卡是供奉的圣物,绘制完工后要经由开光、加持,使之具有灵气,才算完成。
16哈达:尽管蒙古族也献哈达,但远远没有藏族人用得那么普遍。藏人出门总要随身带上几条以备不时之需。
17藏民族:传说神猴与罗刹魔女结合而繁衍出藏族先民。远古的传说竟与猿变人的进化论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奇迹。
18藏语:除了扎西德勒和金珠玛米,“锵”(青稞酒)恐怕就是内地人最熟悉的藏语单词了。
19藏医:神奇之处甚多,比如对胚胎学的认识甚至早于西医,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难道真是神示的结果
20藏香:是西藏宗教生活不可缺少的必备品;藏区之外,它成为情调的发散装置和保健用品。
藏传佛教与传统的佛教不同,它是传入西藏的一个佛教分支,是以密宗传承为主要特色的宗教。而在藏族的历史上藏传佛教对藏族的文化、生活与思想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 藏族文化 吧!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本教”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我们现代藏民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民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本教的遗俗。
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得到发展,由于本教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连许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
他们只认为印度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所有来自印度的文化”都具有伟大的价值,并且错误地认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东西对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没什么贡献和价值。就连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误认为,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后等等。这种荒谬的说法被一些正统的狂热者宣扬了数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兴趣,但此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据考古学家们的探索发现,藏民族在青藏高原的发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经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历史了。那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久远古老的藏民族文化,它的源头究意在何方?”答案是: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
本文2023-08-21 00:15: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