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有哪些专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西南民族大学有哪些专业、,第1张

西南民族大学专业:美术学,绘画,动画,雕塑,摄影,视觉传达设计,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音乐学(师范类),音乐表演(器乐),音乐表演(声乐),服装与服饰设计。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藏语言文学、藏汉双语行政管理、藏汉双语文化产业管理、藏英双语、彝汉双语、彝英双语、彝日双语、彝汉翻译、彝族古籍文献、彝族文化产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材料)。

学校规模:

学校有武侯、航空港、太平园三个校区占地近3000亩,下设25个二级学院、87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有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664人。

--西南民族大学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处南国边陲湛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俗,既明显地受到中原民俗的影响,亦有浓郁的本地特色。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元宵节,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为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元宵活动历史较长,古时雷州庆元宵尤如朝廷大典一样隆重。传统的元宵节以游神为中心内容,现在的内容则丰富得多。一般从月初开始村村鸣擂锣鼓开始筹备,以元月十五最为热闹,也有些地区延至十六、十七,均以县城为中心,整个活动热闹非凡。关于元宵活动,清代道光年间编修的《遂溪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花,打秋千,赌灯谜,士庶欢游达旦”。20年代流行于遂溪一带的元宵雷歌“东海嫁”这样说:“游人满坡眼睁睁”,“几百双眼向樟兜”;另一首雷歌有“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之句。可见,元宵活动除了游神外,还有赛会看人、娱乐之举。清代吴川举人吴河光有“元宵风景正清和,游女如云逐队过”之名句。现在湛江各县均有庆元宵活动,主要以县城和古镇为中心,以吴川县城的规模最大,雷州县城、廉江县城和安铺镇的活动也颇有特色。乡村有小型的放烟花、放炮竹、出灯、做大戏等活动。市区亦举行灯展等活动。

  清明时节,景色清明,是人们“追远”的传统节日。本市清明扫墓“拜山”,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日,亦有在清明前后数天。民间拜山活动,其主要祭品是烧猪、肥鹅、饭团、鸭蛋、蟹、饼等。机关、团体、学校亦在清明节期间集中前往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即五月初五节,本地民间一般作为“驱邪镇恶”之节。从初一开始,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上插艾条以“驱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挂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动物形图符)。在城市,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抢购插门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时正。据说,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区举行风筝表演或龙舟竞渡,此活动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节活动,最有特色的要数廉江之古镇安铺。该镇每年端午节期间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这一活动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尤以近年来,活动的规模更加盛大,内容更为丰富,参观者不仅有本镇、本县的群众,还有许多外地来客,热闹非凡。

  中秋节,亦为较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城市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送赠,以省港月饼为名贵;二是中秋之夜赏月活动,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动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在乡村,村民们则是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

  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在本市部分地区流行,为—文人节,吴川、雷州较隆重。旧时两地文人汇集,对该节日兴趣甚浓。《雷州府志》载:“重阳登高,偕于是日采药作酒曲”。雷州西湖、三元塔、梅菉登高坡等为主要活动场所。梅菉镇之重阳节,亦称赛诗节,由商人捐资,五月份开始筹备,文人推出一位教师出题,参加者按题赋诗作对,八月诗稿汇于教师处评定,到九月初一,各街道群众、文化人士派代表到登高坡标号厂位,在坡上搭上雅致精巧的竹楼,张贴诗对,称“诗社厂”。其时张灯结彩,迎狮演戏,士子登高饮酒作诗,观者数以万计,一连数天。此活动延续二三百年,解放后曾停办。1985年湛江诗社吴川分社成立后,此活动恢复,诗人集会赏菊,饮酒作诗。雷州市登高之风亦盛,学校师生、各方游人纷纷到三元塔和雷州西湖游览,竞显豪情。这一天,市区及各县均组织老人进行文体活动。

郭翠潇:我们知道,西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也过火把节,对这种地域文化现象您是怎样看的? 巴莫曲布嫫:是的,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的传统佳节,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在彝语支其他民族如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了;而且,其他语支的少数民族如白族(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布朗族(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也过火把节。据说,在云南过火把节的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火把节可谓是一个传承范围极广的盛大节日。从民俗文化行为的主体看,大致也有从彝语支民族向其他邻近的少数民族族群传播的走势。火把节习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间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民族尤其是彝语支民族的历史源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这里,我们可以从“西南文化区”的范围来理解这一跨族群的民俗文化现象。

  郭翠潇:那您能具体谈一谈“西南文化区”与火把节传承的问题吗?

  巴莫曲布嫫: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化既包括最简单的、最明显的、客观的行为方式,表现为衣饰、食物、住房以及一般性礼仪和人工制品,还存在于语言、法制、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之中,有更为复杂的形式。有关的文化物质(cultural traits)集合起来就构成文化复合体(cultural complex),一个文化体系(cultural system)包含着许多文化物质和文化复合体,而一个特定的居民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就构成一个文化区(cultural region)。文化有它的历史延续性,一个文化区有它自己的文化传统。此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也同样离不开时间与空间两个要素。

  那么,从时间的线索上讲,我主要说的是文化作为历史的传统。秦汉以前,西南各民族先民就已经形成并活动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最早以“西南夷”名称来记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的,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举世闻名的历史巨著《史记》专列的《西南夷列传》便是有关西南少数民族史的第一部专著。“西南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民族概念,一是地域概念。也就是说“西南夷”分布地域广阔,包括的民族种类繁多。在西南文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族称也是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概念,西南夷、西夷、南夷、昆明、蛮夷、和夷、百濮、百越、氐羌、东爨、西爨、乌蛮、白蛮、罗罗、摩些、卢蛮、金齿……层出不穷。近年来,在西南古代民族史的研究中,普遍流行的是三大系统划分法:即从今日西南少数民族的语言谱系出发,结合历史资料,把历史上的“西南夷”划分为三大族系:氐羌(藏缅语族先民)、百越(壮侗语族先民)和百濮(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先民)三个族群。火把节正是西南文化区中属氐羌系统的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的民俗文化传统。因此,火把节主要盛行在彝语支民族中有其历史的成因,同时,也从民俗传承方面历史地说明了这些民族之间除族群渊源关系与语言系属关系之外的“文化亲缘关系”。

  其次,如果把西南文化放到一个宽泛的范围中来看的话,西南文化是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叠合的边缘地带。从历史上的政治格局上,西南两千多年都位居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从自然地理看,西南山险水急,大小坝子相互隔绝,往来交通困难不便,使西南交错而居的各民族产生了一种相互认同的边缘文化心态;如果从文化区的理论看,西南文化处于汉文化、印度文化和东南亚文化交汇的边缘,即西南文化,首先是处在中原汉文化的西南边缘;其次是处于印藏文化的东南边缘;再者即是处在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的北部边缘。这种边缘性使西南文化既具封闭性,又具开放性。我们都知道一个“夜郎自大”的典故,其实,最初问汉朝使者“孰与我大”的还是古代的“滇王”(《史记·西南夷列传》),从此我们便能体会到西南历史上的封闭与闭塞。其文化的封闭性或许从各民族的族源神话及文化发明神话中对多民族同源共出的认同,各民族口头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交流中可以找到印证;与此同时,西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处于边缘地带的客观现实又使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其文化的开放性也可以从彝族毕摩文化中的儒、释、道的局部渗透、纳西族东巴文化中的藏族苯教、藏传佛教和中原道教的影响,傣族贝叶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以及诸多民族文化中的汉文化渗透中窥见一斑。而正是这种边缘文化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结构,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族际间的文化沟通是极为自然的,正如西双版纳的彝族支系也跟傣族一道过泼水节一样,也就是说,西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促成了火把节在各民族地区广泛流传和发展的地域性民俗文化机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