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谷简介,有什么功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3收藏

漏谷简介,有什么功效?,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漏谷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漏谷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漏谷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漏谷 1 拼音

lòu gǔ

2 英文参考

Lòugǔ SP7 [中国针灸学词典]

lòug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漏谷 汉语拼音 Lougu 罗马拼音 Louku 美国英译名 Leaking Valley 各

号 中国 SP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RP7 富耶氏 德国 MP7 英国 Sp7 美国 Sp7

漏谷为经穴名(Lòugǔ SP7)[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太阴络[2]。属足太阴脾经[2][1]。漏即漏下,谷指五谷,本穴善治泄泻痢疾,故名漏谷[1]。主治腹胀,脘腹胀满,肠鸣切痛,腹胀腹鸣,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饮食不化,消化不良,疝气,腹痛,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痢,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丹毒,偏坠,腿膝厥冷,膝踝肿痛,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精神病等。

4 漏谷的别名

太阴络(《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漏谷,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

6 穴名解

漏即漏下,谷指五谷,本穴善治泄泻痢疾,故名漏谷[1]。

漏,是渗泄和穴洞的意思。谷即山洼无水之地,又指肌肉之结合处,《黄帝内经素问》谓:“肉之大会为谷。”穴在三阴交上3寸处,胫腓二骨夹隙中。《医宗金鉴》谓:“在夹骨隙中”,故喻之为谷。又以胫骨有漏血孔,与本穴遥相关通,故名之为“漏谷”。[3]

本穴外表部位与足阳明络穴“丰隆”部位相对,或与足阳明经有所沟通,故名“太阴络”也[3]。

7 所属部位

小腿[4]

8 漏谷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漏谷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5][6]。

漏谷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或仰卧取穴[1]。

漏谷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后缘处[2]。

漏谷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漏谷穴的位置

漏谷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漏谷穴的位置(肌肉)

漏谷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漏谷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连线的中点稍下(0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7]。

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6寸,胫骨后缘,当阴陵泉和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快速取穴:胫骨内侧缘,内踝尖直上量两个4横指处即是漏谷穴[8]。

10 穴位解剖

漏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血管、神经分布同三阴交。(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组织增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伴行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在小腿三头肌(腱)前方进入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在趾长屈肌的后方有径后动、静脉和胫神经并行经过,营养并支配以上诸肌。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胫骺肌[6]。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布[6]。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通过[2]。

11 漏谷穴的功效与作用

漏谷有健脾化湿、理气宣痹的作用[1]。

漏谷有健脾和胃,利尿除湿的作用。

《备急千金要方》:“漏谷主久湿、痹不能行,主小便不利。”《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湿痹不能久立”,以该穴有通阳助热、渗湿利尿作用,治肠鸣、逆气、痃癖、冷气在腹、膝痹等症。[3]

12 主治病症

漏谷穴主治腹胀,脘腹胀满,肠鸣切痛,腹胀腹鸣,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饮食不化,消化不良,疝气,腹痛,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痢,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丹毒,偏坠,腿膝厥冷,膝踝肿痛,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精神病等。

漏谷穴主治腹胀、肠鸣、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6]。

漏谷主治脾胃、肝肾、少腹等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泄泻、赤白痢、饮食不化、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等[1]。

现代又多用漏谷治疗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等[1]。

漏谷主治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便不利,丹毒,脚气,偏坠,腿膝厥冷等[2]。

漏谷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膝踝肿痛,脚气[7]。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1]。

直刺1~15寸[2][6][7],局部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小腿外侧[7]。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外侧。 深刺时须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132 灸法

可灸[1][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

14 配伍

漏谷配曲泉,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血瘕。

漏谷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温经通络除湿的作用,治下肢重病[7]。

漏谷配中极、太溪、三阴交,治遗尿[7]。

15 特效

以拇指指尖垂直按压漏谷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左右足各揉按1~3分钟,可缓解男性小便不利及前列腺问题[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中热,若寒腹善鸣,强欠时内痛,心悲,气逆,腹满,漏谷主之。少腹胀急,小便不利,厥气上头颠,漏谷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痃癖冷气,心腹胀满,食饮不为肌肤,湿痹不能久立。

《类经图翼》:主治膝痹脚冷不仁,肠鸣腹胀,痃癖冷气,小腹痛,饮食不为肌肤,小便不利失精。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钩吻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钩吻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化学成份 28 钩吻的药理作用 29 毒性 210 性味 211 功能主治 212 钩吻的用法用量 213 注意 214 附方 2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钩吻的方剂 2 古籍中的钩吻 3 用到中药钩吻的中成药 1 拼音

gōu wěn

2 《辞典》:钩吻

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

Gōu Wěn

23 钩吻的别名

野葛(《本经》),秦钩吻、毒根(《吴普本草》),冶葛、胡蔓草(《南方草木状》),黄野葛(《千金方》),除辛(《蜀本草》),吻莽、断肠草(《梦溪笔谈》),黄藤、烂肠草(《纲目》),朝阳草(《生草药性备要》),大茶药、虎狼草(《岭南采药录》),梭葛草(《福建民间草药》),黄花苦晚藤(《广西药植图志,),黄猛菜(《广西中药志》),大茶藤、大炮叶(《中国药植图鉴》),苦晚公、荷班药(《岭南草药志》),发冷藤、大茶叶、藤黄(《广西药植名录》),大鸡苦蔓、羊带归、梭柙(《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24 来源

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草。全年可采。

25 原形态

常绿藤本,枝光滑。叶对生,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阔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叶柄长12厘米。3歧分枝的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苞片2,小而狭;萼片5,分离,长约3毫米;花冠漏斗状,先端5裂,长1~16厘米,内有较淡的红色斑点,裂片卵形,先端尖,较花筒为短;雄蕊5;子房上位,2室,花柱丝状,柱头4裂。蒴果卵状椭圆形,长10~14毫米,直径6~8毫米,分裂为2个2裂的果瓣。种子多数,有翅。花期8~11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26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的山坡、路边的草丛或灌丛中。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27 化学成份

根、茎、叶含生物堿钩吻素子、寅、卯、甲、丙、辰,其中钩吻素子的含量最高,钩吻素寅性剧毒,为最重要的有效成分。另报道福建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甲、子、卯、丁、戊;广东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子、卯、丁、戊。

28 药理作用

根、茎、叶三部分均有剧毒。对于大茶药和北美大茶药之化学与药理,卅年代我国学者有较详尽的研究。钩吻的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等。其作用性质与北美钩吻中所含生物堿钩吻素甲、钩吻素乙相似,但毒力稍逊,钩吻素寅对家兔之最小致死量为08毫克/公斤。中毒之主要症状为呼吸麻痹,轻者呼吸困难,重者死于呼吸停止。致死量之钩吻素乙使动物呼吸停止后,心脏仍继续跳动,呼吸之抑制并非中枢性,去大脑或切断迷走神经均不影响钩吻素乙对呼吸的抑制,麻黄堿、印防已毒素亦无显著解救作用。另一方面,对末梢性的神经肌肉装置,并无直接麻痹作用。钩吻素乙对连神经之离体膈肌,能抑制并停止其节律收缩,与在位膈肌之作用相同。呼吸停止后直接 膈神经,仍能引起膈肌收缩。此外,在动物中毒后,皆表现眼睑下垂、垂头、脚软、全身肌肉虚弱,故推测其作用在脊髓运动神经原之麻痹。

钩吻素甲对小鼠有镇痛作用,其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但也有报告,如与阿斯匹林合用则镇痛作用增强,胜过单用时之效力,并称在临床上也获得较好效果,推荐的剂量,阿斯匹林为300~500毫克,钩吻素甲为05~2毫克。

钩吻素乙对循环系统无显著作用。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此可被氯化钡、肾上腺素所拮抗,但阿托品无效。小量时引起脉搏加速,乃由于迷走张力之降低,此时血压可仍无明显变化;大量时则抑制心脏而招致血压下降,降压主要由于心脏之抑制,部分也由于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的下降;中毒量可引起心室颤动。钩吻素甲能阻断电 心迷走神经或注射乙酰胆堿引起之降压反应。它有微弱的5羟色胺样作用,能加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犬、兔小肠及子宫,小量略兴奋,大量抑制,乃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国产钩吻对平滑肌亦呈抑制作用,并与乙酰胆堿、氯化钡相拮抗。钩吻素甲无箭毒样作用,不麻痹神经节,亦无中枢镇静作用。国产钩吻与钩吻素甲有散大瞳孔的作用。

临床上有用钩吻素甲治疗神经痛,特别是三叉神经痛,也有用其酊剂治急性脊髓灰白质炎。由于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甚近,故应用时需十分小心,严密观察,特别是呼吸的情况。局部可用于扩瞳,但 性大,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29 毒性

本品剧毒,根和叶(尤其是嫩叶)毒性最大。误服后极易引起中毒,甚或致死。中毒时主要表现:①神经肌肉症状: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肌周围神经麻痹,共济失调,昏迷等;②眼部症状:复视,视力减退,睑下垂,瞳孔散大等;③消化系症状: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等;④循环及呼吸系症状:早期心跳缓慢,以后加快,呼吸困难,呼吸麻痹,虚脱等。症状出现快慢,与服法有关。用根煎水或服新鲜嫩芽,症状多立即出现,服根者症状出现较慢,有2小时始出现者。解救方法:洗胃,催吐,导泻,输液及对症治疗。中药可用三黄汤(黄芩、黄连、黄柏、甘草)灌服,蕹菜汁灌服或积雪草捣烂拌茶油灌服,金银花连叶捣烂榨汁拌黄糖灌服,细叶黄栀子(茜草科)加茅根煎水灌服。民间经验,用新鲜羊血乘热灌服解救,临床证实,确有效果。

210 性味

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辛,温。"

②《吴普本草》:"雷公:有毒。"

③《别录》:"有大毒。"

④《岭南采药录》:"苦,寒,有大毒。"

⑤《广西药植图志》:"辛微苦,有大毒。"

211 功能主治

祛风,攻毒,消肿,止痛。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①《本经》:"主金疮,乳痓,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

②《别录》:"破症积,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

③《蜀本草》:"主喉痹咽中塞、声变,咳逆气,温中。"

④《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毒,洗螆癞。"

⑤《本经逢原》:"紫者破血积,青者破痰积。"

⑥《岭南采药录》:"不论根茎叶,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风热毒,洗疥癞及癣。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浓汁,浸二、三次。"

⑦《广西药植图志》:"捣烂外敷治跌打瘀肿,外伤出血,梅毒恶疮,风痹;制膏敷贴消肿瘤。"

⑧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攻毒拔毒,杀虫,止痒,散瘀止痛。治皮肤湿疹,跌打损伤,闭合性骨折。"

212 钩吻的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煎水洗或烟熏。

213 注意

本品有剧毒,只作外用,切忌内服。

《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214 附方

①治疥癞:断肠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矾、马前子、蛇退各二钱,梅片四分,松香、雄黄各一钱五分。共为细末,以蜡油熔化和药膏贴之。(《岭南草药志》)

②治瘰疬:断肠草根,红老木薯,二味酌量。共捣烂,用酸醋煎一小时取起,候冷敷患处,连敷三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痈疮肿毒:生断肠草四两,黄糖五钱。共捣敷患处。(《广西药植图志》)

④治痈疽:断肠草晒干研末后,混合凡士林,制成软膏敷患处。

⑤冶远年臁疮:鲜大茶药一斤,煎水洗患处,日洗数次,洗后将药叶一张贴疮口。

⑥治瘭疽:大茶药叶、石灰。二味捣烂,贴患指第三节,有脓即溃,无脓即消。(④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⑦治风湿关节痛:干断肠草一两,防风二钱,独活一钱。共研粗末,用纸卷烧烟熏患处。(《广西药植图志》)

⑧治刀伤:断肠草捣烂,敷伤口。(《岭南草药志》)

215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钩吻的方剂 白矾汤

克附子3克功能主治:《辨证录》卷十方之白矾汤主治钩吻中毒。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十《圣

更多用到中药钩吻的方剂

古籍中的钩吻 《证类本草》:[卷第十]钩吻

野。(半夏为之使,恶黄芩。)陶隐居云∶五符中亦云钩吻是野葛。言其入口则钩人喉吻。或言∶吻作挽字,牵挽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钩吻

而性热如火也。岳州谓之黄藤。集解《别录》曰∶钩吻生敷高山谷及会稽东野。折之青烟出者,名固活。二月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黄精

、实,皆可饵服,酒散随宜,具在断谷方中。其叶乃与钩吻相似,惟茎不紫、花不黄为异,而人多惑之。其类乃殊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六]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今之食后时或恶心。欲吐不吐之病也。故以豉汤吐之。钩吻。与芹菜相似。误食之杀人。解之方。(〔原注〕肘后

《证类本草》:[卷第六]黄精

、实皆可饵服,酒散随宜,具在断谷方中。黄精叶乃与钩吻相似,唯茎不紫、花不黄为异,而人多惑之。其类乃殊

更多古籍中的钩吻

用到中药钩吻的中成药 丹参

原标题:中医指南

骨关节病重在祛寒湿

郭韧

骨关节的 健康 关系着运动功能,很多人因为意外或重体力活动容易引发骨关节病,给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常见骨关节病的中医疗法。

肩周炎 中医也叫“漏肩风”“肩凝症”,表现为肩周疼痛,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此病由于过度劳累,或年老体衰,肝肾气血虚损,加上风寒湿等邪气乘虚侵袭肩部经脉所致,中医以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风湿为治疗法则,多以针灸、针刀配合局部理疗的综合治疗手段为主。早期(1月内)不宜锻炼,需减轻持重;粘连期(3-6个月)需配合自主练功活动如“手指爬墙”“叉手托上”“体后拉手”等动作;缓解期(6个月后)锻炼需注意保暖,活动适量适度。

膝骨性关节炎 中医称“膝痹病”“骨痹”“筋痹”,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多由膝病久病不愈,再加上过度负重,或局部损伤、久居寒冷潮湿之地,风寒湿邪侵入筋骨,使得气血津液瘀滞,筋骨失于温煦濡养所致。这种情况,治疗当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多以中药内服外敷、熏蒸、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阳陵泉是八会穴中筋之会穴,又是胆经合穴,艾灸此处能有效缓解由寒湿、肾阳虚等引起的病证,但阴虚实热或皮肤破损感染或膝红肿热痛禁用灸法,可改为按揉。适当锻炼,活动宜缓慢,避免半蹲位,注意保暖。

风湿性筋骨痛 此病表现为腰背及四肢关节、肌肉、筋骨的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杂病源流犀烛》载“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当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时,会闭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诱发风湿性筋骨痛。治疗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主,针灸配合中药内服。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热痹(发红、肿胀、发热、疼痛)以针灸为主;痛痹(关节重着疼痛,在寒冷的环境加重)多艾灸,症状较重可用隔姜灸;着痹(遇湿加重,表现肢体疼痛酸困、病处不移)针灸并施,并配合拔罐等疗法;无明显活动受限者,日常经常做八段锦活络筋骨,生活起居应避免潮湿寒冷及劳累。

1陶弘景:丹参,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2《纲目》: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滞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穷、芍药故也。

3《本草经疏》:丹参,《本经》味苦微寒;陶云性热无毒,观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则似菲寒药;止烦满,益气,及《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又决非热药;当是味苦平微温。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心虚则邪气客之,为烦满结气,久则成痼疾;肝虚则热甚风生,肝家气血凝滞,则为症瘕,寒热积聚;肾虚而寒湿邪客之,则腰脊强,脚痹;入三经而除所苦,则上来诸证自除。苦能泄,温能散,故又主 肠鸣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北方产者胜。

4《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主男妇吐衄、淋溺、崩血之证,或冲任不和而胎动欠安,或产后失调而血室乖戾,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症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止作无常,或脚膝痹痿而痛重难履,或心腹留气而肠鸣幽幽,或血脉外障而两目痛赤,故《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劳,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

5《本经逢原》:丹参《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止烦满益气者,瘀积去而烦满愈,正气复也。

6《本草求真》:丹参,书载能入心包络破瘀一语,已尽丹参功效矣。然有论其可以生新安胎,调经除烦,养神定志,及一切风痹、崩带、症瘕、目赤、疝痛、疮疥肿痛等症,总皆由其瘀去,以见病无不除,非真能以生新安胎,养神定志也。

7《重庆堂随笔》: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要药。设经早或无血经停,及血少不能养胎而胎不安,与产后血已畅行者,皆不可惑于功兼四物之说,并以其有参之名而滥用之。即使功同四物,则四物汤原治血分受病之药,并非补血之方,石顽先生已辨之矣。至补心之说,亦非如枸杞、龙眼,真能补心之虚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动则神不安,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则心得其益矣。凡温热之邪,传入营分者则用之,亦此义也。若邪在气分而误用,则反引邪入营,不可不慎。

8《本草正义》:丹参,《本经》谓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误,缪仲醇亦疑之,至张石顽乃改作微温。

9《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10《吴普本草》:治心腹痛。11《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邢留热,久服利人。

12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13《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鸣吼。

14《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15《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

16《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17《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18《本草新编》:丹参,味苦,气微寒,无毒。入心、脾二经。专调经脉,理骨筋酸痛,生新血,去恶血,落死胎,安生胎,破积聚症坚,止血崩带下。脚痹软能健,眼赤肿可消。辟精魅鬼祟,养正祛邪,治肠鸣亦效。仅可佐使,非君臣之药,用之补则补、用之攻乃攻,药笼中所不可缺也。其功效全在胎产之前后,大约产前可多加,产后宜少用,自然成功多,而取败少也。 唇形科草本植物丹参的根和根茎。产于江苏、安徽、河北、四川等地。春、秋采挖,洗净,晒干。切片、段,生用或酒炒用。

[性能]味苦,性微寒。能活血化瘀,凉血,安神。

[参考]含丹参酮、原儿茶醛、原儿茶酸、丹参素、维生素E等。

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梗塞和心脏功能,调节心律,并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有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能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能缩短红细胞及血色素的恢复期,使网织细胞增多,能促进组织的修复,加速骨折的愈合;有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有抗肿瘤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降低血糖;对结核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用途]用于血瘀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肝炎、肝硬化,腹腔包块或肿瘤;慢性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血不养心或心火偏亢,心悸不安,心烦失眠。

[用法]一日5~15g。煎汤,浸酒,泡茶。

[附方]

1,田七丹参:三七100g,丹参15g。水煎取浓汁,加白糖适量,干燥成颗粒。每次20g,温水溶化饮。亦可将二药研为细末,每次10g,加糖适量,泡茶饮。

源于《全国医药产品大全》。本方用二药活血化瘀,并降血脂,增加冠脉流量。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2,丹参饮:丹参15g,檀香、砂仁各5g。以水先煎丹参,后下檀香、砂仁煎沸饮。可加适量红糖调味。

源于《时方歌括》。本方以丹参活血化瘀,檀香、砂仁行气止痛。用于血瘀气滞,脘腹疼痛。现亦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3,丹红酒:丹参60g,红花、月季花各15g。以白酒500g浸渍。每次饮1~2小杯。

本方以三者活血化瘀,调经。用于血瘀经闭,月经不调,痛经。亦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4,丹参玉楂饮:丹参、玉竹、山楂各15g。煎水饮。

本方以丹参活血化瘀,并同玉竹、山楂降血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 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

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

故事中所说的“丹参”,始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作用,适用于血淤、血热、血淤兼热或血热兼淤所致的各种病证,尤为妇科、内科及外伤科证属血淤兼热者所常用。按故事所说,阿明的母亲所患的崩漏病证,大概也是血淤兼热所致,故服用该品收效。当今,该药又被制成注射剂、滴丸等,用于心脑血管等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不宜与藜芦同用。

丹参活血也会引起大出血:

服用抗凝结药物的心脏病人,如同时服用丹参,小心引起严重出血。

现代医学将丹参中一种主要成分提炼出来作为药物,而丹参的传统炮制却是用炒的方法。所以有人怀疑:如果丹参经过部分提炼制成药丸或药剂,是否会跟采用传统方式煎煮整棵丹参所带来的疗效一样?是否也没有副作用?这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丹参的作用包括扩张冠状动脉,中医相信丹参可预防血液郁积和心肌梗塞。它也影响脂质代谢,能使一些病人胆甾醇(类固醇)下降。其他作用还有治疗某些妇科病、中枢神经作用(镇静)、抗衰老(帮助记忆)和抗菌、抗微生物(结核菌、真菌、肝炎、血吸虫)作用,它也能阻止吸收酒精、预防肝脏纤维化(fibrosis)、降低血糖,甚至保护灼伤皮肤等作用,传统医学文献记载丹参的药性:“……活血化淤,养血宁心,宽胸止痛药……”及“活血行气止痛,养血安神除烦”。古代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四物(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乃传统补血之良方。清除氧自由基

近年来很多人以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丹参的医疗作用,研究体内产生的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s)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和丹参的关系。

氧自由基是人体每天经过代谢作用后所产生的氧化产物,这些物质也会在其他情形下产生,如压力、吸烟、辐射、接触环境污染物质……身体内有过多的氧自由基会破坏细胞膜,使细胞失去稳定性,不能正常运作,如分泌荷尔蒙、传导电解质及生理信息等等,甚至引起慢性病。它也导致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引起肿瘤、心血管疾病或细胞凋亡。很多人相信细胞长期受到氧自由基破坏,最终会造成衰老,因此人们认为定期服用抗氧化物补充剂(antioxidant),能中和自由基的破坏力,保护细胞受到氧化破坏(oxidative damage),延缓衰老。

丹参有清除(scavenging effect)自由基的作用。1996年北京一所研究院发表报告,丹参素注射液所含的丹参酮能够消除因为心肌梗塞所产生的氧自由基,同时保护心肌细胞膜不受破坏。另外,婴儿出生后如出现窒息,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破坏脑细胞,基于丹参能够清除自由基的理论,中国四川成都一家医院便曾以丹参治疗窒息婴儿。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药理系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丹参制成西药的疗效,发现通过氧化酶(oxidase)活性的测定后,丹参有助于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自由基。

增进一氧化氮活性至于一氧化氮(NO nitric oxide),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舒张药物,能够调节血管的收缩与舒张。早在1867年,医生都认为治疗心绞痛的亚硝酸戊酯(amylnitrite)能够降低血压,现在我们明白那是因为NO释放,舒张血管,使药物产生作用。去年香港大学发表一份报告,指出丹参酮B镁化合物能够增进细胞一氧化氮的活性。

巨噬细胞(macrophage)也能够产生NO,在身体内的局部发挥作用,杀灭细菌。这说明了NO有不同生理功能。一方面它拥有毒性,杀灭病菌,而过量的NO会引起中风、细胞缺氧等弊端。另一方面适量的NO可使细胞互相传递信息,达到正常生理作用。

NO也是一种自由基气体,过多的NO会破坏细胞。因为过氧化物(superoxide)和NO结合后,会产生高氧亚硝酸盐(peroxynitrate),而它经过分解后变成一种更强力的自由基后(羟基OH=hydroxyl radical),加剧毒性。

两三年前台湾阳明大学以动物研究出丹参减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原因。发现它不但能够降低胆固醇,同时丹参的抗氧化功能减低血管壁内皮(endothelium)受到破坏。它也能制止高胆固醇动物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low density lipoproteins)受到氧化改变。

丹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防止血小板凝结,保护心肌缺血,所以是一种常用的传统草本药物。不过服用丹参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服用不当会引起严重出血,造成生命危险。例如,有些心脏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凝结药物(anti-coagulants),预防血栓塞,其中有病人知道丹参对心脏病有好处,于是除了服用抗凝结药物之外,还同时服用丹参,结果引起出血。1995年英国利物浦曾报告此药物的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两年后(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也报告有此病例。

值得一提的是,丹参不但是口服药物,有时也用来制成香烟,安徽省曾在八十年代出产“复方丹参药物香烟”,所以医生有必要问病人是否服用丹参或抽含有丹参的香烟。中医师在开含有丹参的药方时,也得了解病人是否正在服用抗凝结药物,如香豆素(华法林warfarin)、阿司匹林(水杨酸aspirin)等。

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描述丹参,相信是恰当的。

「便民」上海中医特色诊疗哪家强?快收藏这两份权威名单

「便民」上海中医特色诊疗哪家强?快收藏这两份权威名单

有没有尝试过中医特色诊疗?权威名单来啦!

市卫生健康委和市中医药管理局说:为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推广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现已确定龙华医院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等50项入围中医优势病种培育项目建设名单,六院的“杵针腰阳关八阵穴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腰突症术后顽固性腰痛的临床研究”等50项入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提升项目建设名单。详↓

//

2018年度上海市中医优势病种培育项目建设名单

//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申报人姓名

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周细秋

尿酸性肾病(痛风性肾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王 琳

溃疡性结肠炎(痢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郝微微

腰椎管狭窄症(腰痛病)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贾永伟

儿童脑性瘫痪及高危儿(五迟、五软、五硬)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孙克兴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蛇串疮) 上海市中医医院 王开强

大肠癌(积聚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黄建平

支气管扩张症(咳嗽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黄海茵

支气管哮喘(哮病) 上海市中医医院 石克华

白癜风(白驳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张慧敏

跟痛症(痹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叶 洁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病) 华东医院 瞿 佶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脉痹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陈咸川

间质性肺病(肺萎) 上海市肺科医院 王丽新

抑郁状态(郁病)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韩振翔

脑梗死(中风病) 华东医院 邵国强

小儿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汪 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 上海市中医医院 冯其茂

痛风(痛风病)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路建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邢练军

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病)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陆 文

慢性盆腔炎(盆腔炎病)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赵 艳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胸痹心痛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韩天雄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痹病) 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 邢秋娟

慢性咳嗽(久咳) 静安区中心医院 张天嵩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 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 孟魏魏

膝关节炎(膝痹病) 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 刘光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痹病) 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侯小琦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痹病) 上海长海医院 李伟红

后循环缺血、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眩晕病)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王长德

腰痛(腰痛病) 新华医院 滕蔚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髓毒劳)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夏乐敏

坐骨神经痛(腰腿痛) 第六人民医院东院 口锁堂

卵巢内膜样囊肿(症瘕)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黄骊莉

强直性脊柱炎(大偻)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郭美珠

帕金森病(颤病) 浦东医院 周 飞

反流性食管炎(吐酸) 长征医院 孙大志

带状疱疹(蛇串疮)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谢韶琼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痈) 金山医院 陈兴华

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病) 嘉定区中医医院 苏保宁

功能性便秘(便秘) 杨浦区中医医院 胡之华

混合痔、肛瘘(痔)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钟盛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痹病) 嘉定区中医医院 严 军

糖尿病肾病III期(尿浊病) 杨浦区中医医院 沈丽萍

肺恶性肿瘤(肺癌病) 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 潘平生

高脂血症(血浊症) 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刘美玲

帕金森病(颤病) 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 王 炜

糖尿病(消渴病) 普陀区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龚雯静

胃癌(内科癌病) 上海群力中医门诊部 张轶群

糖尿病(消渴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闵行分院 曹惠红

//

2018年度上海市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提升项目建设名单

//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申报人姓名

杵针腰阳关八阵穴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腰突症术后顽固性腰痛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张峻峰

箍围法合中药内服治疗下肢丹毒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周绍荣

调督安神针刺技术治疗失眠 上海市中医医院 徐世芬

冯氏筋膜点针刺技术治疗脑卒中后手痉挛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冯 伟

海派儿科推拿及辅助技术治疗小儿便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冯燕华

中药蒸发罨包治疗肛肠疾病术后创面并发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韩昌鹏

温通针法(穿胛热)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侯文光

温和灸结合运动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戴 明

芒针恢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李石胜

卧位整脊疗法治疗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华东医院 高 翔

中医整脊手法结合牵引技术治疗寰枢椎错位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朱烱伟

局部围刺配合四黄散外敷治疗软组织挫伤急性期症状 上海长海医院 汤晓冬

针灸胃经腧穴治疗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减重降糖效应 中山医院 王翔宇

魏氏伤科特色外治技术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 瑞金医院 张 昊

中医针灸治疗干眼症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蒋会茹

儿童功能性胃肠病中医外治 上海市中医医院 纪 清

针刺技术治疗头位顺产过程中的宫缩痛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郝小姣

揿针结合石膏外敷技术治疗寻常性痤疮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孙懿君

华伤特色熨疗技术治疗老年项痹病 华东医院 苟海昕

开胃散穴位敷贴预防实体瘤患儿化疗后胃肠道不良反应 新华医院 秦丽萍

穴位埋线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杨 扬

姚乃中经验方加针灸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瑞金医院 项琼瑶

背腧穴刺络拔罐结合火针点刺治疗慢性湿疹 上海市中医医院 朱 炯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提升项目互动式头针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孟凡萍

天突穴水针疗法技术治疗变应性鼻炎 上海市中医医院 郭 裕

中药烫熨疗法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邓 樱

揿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万旭英

围刺法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网球肘 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 葛 谈

麦粒灸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杨浦区控江医院 蔡玉梅

胡氏温经化瘀药饼灸技术治疗痛经 浦东新区中医医院 温 洁

电针结合揿针法治疗面瘫 静安区中医医院 张 宇

改良齐刺关元穴技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 虹口区江湾医院 史晓岚

改良型舌针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 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王 琦

肛垫强化固定术治疗II-III°内痔 徐汇区大华医院 曹 雷

培土生水针刺法治疗慢性肾炎 杨浦区中医医院 倪家庆

“董氏针药”治疗小儿外邪未清型厌食症 嘉定区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韩海琼

“田字九针断痛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宝山区张庙街道长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黄郁斌

杵针奎星笔联合乌菟白癜风酊治疗局限型白癜风 宝山区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龙思敏

楚氏三指按摩法配合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黄浦区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黄 敏

金刚杵点叩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吴 怡

芒针齐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奉贤区南桥镇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高宗尚

功药结合特色技术防治偏头痛 杨浦区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张 蓓

《内经》振埃针刺技术治疗过敏性鼻炎 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张翠红

点刺四缝穴治疗心经积热型小儿睡惊症 嘉定区中医医院 张立娜

欣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性胃炎 奉贤区中医医院 许 雷

小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杨浦区中医医院 罗金寿

药灸神阙穴治疗功能性肠疾患的泄泻 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诸圆圆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仁济医院 田 婕

颈八针结合大椎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闵行分院 范 群

走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闵行分院 封雨倩

资料:市卫健委、市中医药管理局

编辑:景雯、吴泽斌

「便民」上海中医特色诊疗哪家强?快收藏这两份权威名单

西医传人我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寸代 ,当时受众小,被当时我国给吸收了,没有成为系统。19世纪鸦片战争后,西方经过多年完善的医疗体系随传教士进入我国开始传播。传教士为了传教,免费提供医疗,从而吸引民众,之后在人群里发展信徒。所以早期底层人民群众的基督教徒都是相信西医的。因为都是被救治过的。这个时期西医还在沿海地区,因为那里被强行开放成通商口岸。沿海人民接受西医治疗,并且开始接受西医。但是还是小众没有的到推广开来。

洋务运动时期,晚清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朝统治,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医学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被大量引进。西方医学在我国开始广泛传播,由沿海传播到内地,由设立诊所到建医院,由办学校到吸引留学生,由翻译医书到成立学术团体等等。

在这个时期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发酵。国人开始相信西医的存在,并且认可西医的治疗效果。西医在当时是一门很吃香的职业,也是很赚钱的职业。西医是一门先进的技术,国人纷纷外出求学。文豪鲁迅就是在日本学习医疗的。

中医怎么可能会没用。中医是由中华文明几千年酝酿和创造出来的,有很多地方都是独树一帜的纯在。中医在很多疾病治疗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骨科,中医的正骨技术、跟骨骨折、单纯性胸椎压缩性骨折、锁骨骨折等。这些都是咱们中医的传统优势项目。 如果你骨折了,经验老道的中医能够通过手的按压,把你骨头复原拼接在一起,然后复原。 

针灸在治疗面瘫、血管性痴呆、膝痹病等疾病,拥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屠呦呦通过中医古方研究青蒿素,所以说中医不会没用,它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我们的发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