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书》是一本奇书,但是为什么说《鲁班书》害人?
因为这本书被后人传的玄乎,奇妙,充满了许多神奇的力量,如果说想要学习这本书,就要忍常人之不可忍,受常人之不可受,甚至孤独终老,不得善终。就跟在金庸的小说里面的《葵花宝典》一样,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强大而邪乎。而且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都会学习这本书走火入魔。因此让很多人也不敢再尝试,就变成了禁书。 也有一些传说,是因为他的作者鲁班对这本书施加了诅咒,鲁班发明了一只可以载人飞行的木鹤,后来这只木鹤直接造成了他妻子的死亡,于是鲁班悲痛欲绝,就不让后代学这部书,并警告后人,学了这本书之后都会不得善终。因此,这个恶毒的诅咒也成功吓退了一部分人。 而且这本书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不仅有着一些木匠的手艺功法,甚至还会有一些让现代人感到迷信的符咒,和复杂的符语,还有一些不少的道术,法门,奇门遁甲等等。反正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很多方面都有涉及到。但是,也有人说这本书并不是鲁班所作,这本书经历朝代的不断更替,有很多人就以鲁班之名,把一些内容强加上去,因此,鲁班书才分为上册,下册。而上册讲的是道术和建造,下册就是讲的解法和医疗法术。上下两册的内容很多地方都大不相同,因此就有了以上的猜疑。 但是真实情况并不像外面传的的那么邪乎,到了现代,只要有专业的土木建筑师傅引领,就可以去合理的阅读这本书,而关于道术里面的内容,就可以直接忽略了,像什么下咒语,定身,隔空取物之类的,完全就超乎常理,根本就不可信,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建筑,也只有神棍们才会去拿出来骗骗人。
鲁班,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木匠,堪称是土木建筑类的鼻祖了。而这是因为鲁班的存在为后世的建筑,还有建筑工具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我国历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鲁班在关于建筑方面的天赋非常的高,也有着很多自己的发明。
不过他也没有想过要一个人独享这些发明创造,所以他把自己的毕生发明还有一些手艺,都整理成了一本书。叫做《鲁班书》。本来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毕生所学都要想要传给后人,可是《鲁班书》在现在都一直被封为禁书,这也是一件让人非常疑惑的事情。
《鲁班书》被称为禁书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传说这本书的上册记载的就是工人技艺还有生活小妙招,不过到下册和中册的时候讲述的就不是这些了。传说中也是说《鲁班书》的中下两册被注入了神秘的力量,每一个接触过他们的人都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大难临头,非死即伤甚至有可能会断子绝孙,所以这本书也在后来被分为了禁书,禁止它的流传。
而且也有人说这本书是被下了诅咒,原因就是因为当时鲁班的妻子在怀孕期间,这个时候鲁班然后在外地。他也非常思念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所以他发明了一种叫做木鸢的飞行器。飞行器可以载着它往返于千里之外,不过就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木鸢上沾染了鲜血。所有瞬间失去了作用,也导致母子二人从高空掉落当场身亡。所以在事后鲁班也是在自己的书中设下诅咒。诅咒以后学习本书的人都会断子绝孙。
当然我觉得这个传说也是带有一丝迷信的,现在我们都是受着无神论教育,所以这些故事的真实性都有待考证,甚至有没有《鲁班书》这本书也是需要考证的。
鲁班,是古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发明了数不清的东西,被古人称为“鲁国七圣”,被后人尊称为“百业之祖”。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鲁班可以说是很牛逼了,鲁班在各个行业都表现出了突出的成就,导致很多现代人都对他顶礼膜拜。
古代盛行儒家思想,鲁班作为一个工匠,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耀,除了高超的建筑技艺之外,主要得益于他的发明。鲁班每一次的发明都出人意料,他就像是古代的“魔法师”,一次又一次颠覆人们的想象。鲁班曾经发明过一个木鸢,木鸢不使用任何汽油,只需要轻轻拍动一下它的脑袋,它就可以起飞了,飞翔的距离取决于手的力道,拍一下大约能飞100里,如果手的力道足够,木鸢就能永不停歇的飞翔。这项发明问世之后,鲁班的父亲兴致勃勃,他一把抓过鲁班手里的木鸢,迫不及待想要试验,结果刚刚拍了一下,木鸢就带着鲁班的父亲飞出去老远,一直飞到很远才降落,由于当时人类知识浅薄,还以为鲁班的父亲是从天而降的妖怪,所以就一拥而上,将鲁班的父亲打死了。
鲁班还发明过一辆奇怪的马车,这个马车上面既没有马,也没有人,只有用木头做的马,和木头做的车子,那么它是靠什么行走的呢?连现代人都看不明白,古人又如何清楚呢?就是这辆奇怪的马车,闯下了弥天大祸,它带着鲁班的妈妈走了,至于跑去哪里了,后人更是无从得知。之后,鲁班又相继发明出了一种飞行器,这种飞行器不用手敲,只需按动机关就可以飞翔,鲁班的妻子答应帮鲁班试飞,在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妻子不小心触动了机关,手被割破了,流出鲜红的血,血滴在飞行器上,飞行器忽然失去了功效,鲁班的妻子刚刚踏上去没多久就不幸跌落身亡,当时妻子正怀着孕,可以说是一尸两命。
本文2023-08-21 00:53: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