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章可以刻什么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藏书章可以刻什么内容?,第1张

藏书章上通常刻有姓名、字、号、乡里、祖籍、藏书处所、官职、鉴别、授受、告诫、记事、言志等内容。

一、图书收藏者用以标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爱好的一种印迹。又称藏书印。中国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藏书章。古代藏书家为辨明图书的归属,征信于人,常在自己的藏书上盖上印章。

一方藏书印印钤于书上,既为标记,表明书籍的所有权,同时也往往反映收藏者的人品、气质和意愿等等。藏书印的种类很多,形制不一。

二、藏书章形式

藏书章印面形式范围很广,长方形印面、正方形印面、随形印面、圆形印面的石材都可以刻成藏书章。

三、藏书章文字内容

这里列举一些名人的藏书章:周树人所藏(鲁迅)、藏之大千(张大千)、端居室(书法家邓散木)、秋之白华(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书生之气不可无(邓拓)、一氓读书(李一氓)、衡芷馆夫妇藏书画(俞平伯)、玄珠六十八岁后所读书(茅盾)、松雪斋图书印(赵孟頫)。普通藏书章格式有以下几种:某某藏书,某某所藏,某某私藏,某某珍藏,某某读过,某某某读,某某某藏……

四、藏书章的篆刻形式

朱白文均可,无固定要求,主要看收藏者的个人喜好。

参考资料:

藏书章

为什么古代帝王的印章称为“玺”?

 印章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集实用与玩赏于一身。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存在,方寸间充分体现了古人超凡的智慧、精湛的雕刻技巧。

 那么,为什么古代帝王的印章称为“玺”呢?

 印章,又称为图章,古人称“玺”。如《小尔雅》上载︰“玺谓之印。”及东汉蔡邕《独断》曰︰“玺者,印也。”秦朝前,无论尊卑印章都泛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章专称为“玺”,臣民只能称“印”。

 清康熙御用碧玉玺“康熙御笔之宝”(网络)

 此外,据考证古代用玉作印始于战国时代。秦时,皇帝用印多为美玉刻成,并饰以龙纹及虎形印纽,故又称为“玉玺”。如蔡邕《独断》中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及《说文解字》︰“玺,王者印也。”

 另据《后汉书‧徐璆传‧章怀太子‧注引卫宏》上记载,秦始皇获蓝田玉雕为印信,其印纽上盘有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称为“秦玺”。

 虫鸟篆字所刻的“秦玺”。(网络)

 到秦王子婴降汉时献出了“秦玺”,汉高祖即位后就佩带此印,世世相传,称“汉传国玺”。后来,唐朝时改称为“传国玺”。历代帝王都以得到此“传国玺”为符瑞,视为“君权神授”的正统象征。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使“传国玺”屡易其主,也因而辗转流失,实令人惋惜。

 据专家考证,印章出现始于商朝后期或商周之间,在战国时代逐渐盛行,而完备于汉朝。印章可分为官印、私印,各代表了官府及私人的往来凭证。印章随着朝代不同,也有多种不同名称。

 先秦前,官、私印都称“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印”,最早出现于秦官印中,而汉朝有官印制度,诸侯王用印称为“玺”,列侯、御史、中二千石官吏称“章”,千石至四百石官吏则称“印”。

 汉朝的将军用印,一般都不称“印”而叫“章”,故汉印中比较特别的是“将军印”。将军印往往于军事行动中因需要而临时任命将军,并以刀在印面仓促凿成印章,故称之。唐朝时,以印的大小来区分官位高低。武则天篡位后,认为玺与死近音,故改玺为“宝”。唐以后,玺、宝并用,官、私用印又有记、押、关防等名称。

 古籍《释名》曰︰“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另东汉蔡邕《独断》云︰“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及《说文》上载︰“印,执政所持信也。”所以传国要玉玺印,皇帝诏策、官爵任免、命令发布、通关边防都要用印,私人交易往来合契、书画落款也要用印。

 由此可知,印的内涵就是“信”,即昭诚信,代表本人,也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古籍印章大小有:

1、行书印章:一般直径为1-3厘米,高度为2-5厘米。

2、方章: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尺寸可以从2×2厘米到5×5厘米不等。

3、长条印章:这种印章长条形状,尺寸通常为1×3至2×10厘米。

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在战国时写作“□”或“□”。

印章在当时不论尊卑贵贱,皆称为玺。那时还没有印这

一名称。秦兼并六国后,规定天子的印章称玺,臣民的

印章皆称印。汉承秦制,皇帝的仍称玺(皇太后、诸侯

王的也可称玺)。在汉代的官私印中还出现印、印章、

信印、印信等名称。到了唐代一度改玺为“ 宝”,以后

历代帝王玺、宝并用。官私印在历史上有过记、朱记、

关防、图章等名称。

秦印

秦以后,玺为封建帝王权位的象征,印成为官吏权

力的凭证和百姓在社会生活交往中的信物。玺印的产生

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它的用途也

极为广泛。在先秦古籍中曾多次出现“玺”和“玺节”

的记载。《周礼·地官·掌节》有“货贿用玺节”的记

载,郑玄注解为“玺节者,今之印章也”。汉刘熙在《释

名》一书“释书契”中也说:“玺,徙也,封物使可转

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

可见玺印最初是在货物转徙、存放和文书、简牍及物品

的封存过程中,起安全、保密和妨□杜伪的保险作用的。

此外,陶器上钤盖的玺印是工匠用来表明制作的标记。

烙马的,称为烙马印。古代的玺印有一种是用来殉葬的。

唐、宋以后,盛行一种收藏印,是收藏者或鉴赏者钤盖

在书画上的标记。这时还有闲文印、斋馆印等不同形式

和用途的印章。而玺印的用途更为广泛,种类也更加繁

多。

材料和制作 古代玺印的材料有金、银、铜、铁、

玉、陶、石、琥珀、琉璃、骨角、竹木等。金属材料的

玺印制作有铸、凿之分。玺印的形状和文字,以翻砂或

拔蜡方法浇铸而成的为铸印;在铸好的印坯上,凿刻出

文字的为凿印。其他材料的玺印,多用刀镌刻而成。

战国古玺

商玺

文字 玺印上的文字有朱文(印面文字凸起,又称

阳文)和白文(印面文字凹入,又称阴文)两种。在同

一印面上也有朱文、白文相间的。先秦古玺上的文字,

是战国时期流行的古文,其中有的字形已简化、讹变,因

此比较难于辨识。秦代玺印上的文字是秦代使用的 8种

字体之一的摹印篆,它是在小篆基础上加以变化,为了

适用于玺印上的美观而使用。汉代玺印上的文字称为缪

篆,这种篆书受当时隶书的影响而形成。还有一种鸟虫

书是源于春秋末期的美术化了的篆书。汉以后玺印上的

文字除篆书外,有隶书、楷书、行书等,以及契丹文、女

真文、西夏文、八思巴文、满文等古代少数民族文字。

汉代私印

(汉印)鸟虫书印、古语印

汉代官印

汉代封泥

六朝官印

唐宋金元官印

形状 古代玺印的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此外,有长

方形(秦、汉时职位比较低的官吏使用长方形官印,其

形状约为正方官印的一半,又名半通印)、圆形、椭圆

形、曲尺形、三角形、葫芦形、柿蒂形、鼎形及不规则

形等。玺印的印面有1面、2面,至5面、6面等。此外还

有套印,由大小2个或3个印套合起来,这种印章多见于

东汉,大的印腹空,小印嵌入腹内,像母抱子状,所以

又称子母印。古代带钩上有印,称为带钩印。

古代玺印上端都有钮,并穿孔可以佩带。印钮有坛

钮、覆斗钮、瓦钮、鼻钮、龟钮、驼钮、以及虎豹辟邪

等。自汉代以螭、龟、驼、马等印钮,以区分帝王百官。

私印上的钮,没有定制,其钮式也更趋多样。

元代押印、元代楷书印

使用方法 从遗留实物来考察古代玺印的使用方法

可分两种:一为封泥之法,二为濡朱之制。封泥也称泥

封。

古代公私简牍大都书写在竹木简上,封发时用绳捆

缚,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以胶泥,上盖印章作

为信验,以防私拆。封发物件,也常用此法,这封钤盖有

印章的泥块称为封泥。其法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

时代。魏、晋以后纸张普遍应用,竹木简牍渐废,这样

就出现玺印用红或其他颜色的印色钤印在书牒上,这就

是所谓濡朱之制。

西夏官印

古代玺印既是一种实用品,又是艺术品。今天可以

利用它来研究古代历史、地理、职官、政治等,以补史

之阙,证史之误,也可研究文字之演变,而且也是研究

书法、工艺美术的宝贵资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