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颜体,欧体,魏体,赵体分别是哪些书法家的代表
柳体:(柳公权)的代表字体。
颜体:(颜真卿)的代表字体。
欧体:(欧阳询)的代表字体。
魏体:魏体行书,北宋苏、黄、米、蔡诸家的代表。
赵体:(赵孟頫)的代表字体。
文 | 安祥(书法时间)
这几天一直埋在写经体期间拔不出来。之前那篇“太强大了,看看那些经生到底写下了哪些旷世书法?”提到过写经体的经典作品《灵飞经》。下面是《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版,只有九页,所以索性在本文中一并贴出。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每页208 × 89cm ,共9页。此为第1页</small>
对于《灵飞经》的作者,一直争论不休。其实也许真的就是一个无名氏写的,因为我们知道写经体里面无名氏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但自古史学家或鉴赏家有一个通病,对于无款的字画,总觉得有点遗憾,总想着要给它按一个作者方才罢休。做法也很有意思,无非是在卷外题签,或在卷后题跋等等,来强意指定。还有的做得过一些的,则干脆就在卷内添上伪款。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2页</small>
《灵飞经》是在元代人袁桷 (1) 指定钟绍京为作者后,一直到明、清都一直沿用了这一看法。尤其是明代董其昌也予以确认,因而《灵飞经》和钟绍京就一直联系在了一起。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3页</small>
那么这位钟绍京是何许人呢?我们百度一下,得如下资料:
据说,号称“小钟”的钟绍京,嗜书成癖,也是个收藏家,个人收藏名家真迹数百卷。家藏有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而钟绍京本人书法师承薛稷,笔意潇洒,风姿秀逸。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4页</small>
宋代米芾在《书史》中称钟绍京书法“笔势圆劲”。而董其昌更是以“绍京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的评语,道破了连赵孟頫小楷也是师承小钟的真相。
有这样的出身、癖好和书学功底,把《灵飞经》的作者按到他头上,似乎也算有所归宿,世人皆认,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偏偏还是有人不认账,说《灵飞经》是唐代玉真公主 (2) 的手迹;甚至有人还说,它是元代赵孟頫临写而成的。但当今学界普遍倾向于《灵飞经》为唐代经生所作这一观点。
《灵飞经》又名《六甲灵飞经》,原本是灵道教的一部经,主要阐述存思之法。后人更多地是拿它当初习小楷的范本。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5页</small>
我们现在见到的《灵飞经》主要有刻本和墨迹本。而刻本又分别有《渤海本》和《望云本》两种。直到后来《艺苑掇英》发表了墨迹影印本,引起学界轰动,世人才有机会领略到墨迹本更加细腻、更加圆劲、更加淡雅可爱的《灵飞经》。
说起这墨迹本,期间的故事,又大有说头。且听我慢慢叙来:
据记载,《灵飞经》墨迹全本曾在宋朝时就已经进入内府,但到了明朝却落入了董其昌之手。之后,董将墨迹本抵押给了海宁的陈家,这才有了其中的一个刻本《渤海本》,也就是说,《渤海本》是陈家刻成的。后来呢,董又将该墨迹本赎了回来。但这一赎已经发生在16年之后了,陈家做了手脚,从中抽走了43行。有趣的是,这墨迹本回到董其昌手里之后,又被董转出,其后不知所踪。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6页</small>
启功先生当年曾写过一篇文章“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讲述了之后的一些精彩故事。
《灵飞经》中这被抽走的43行,后来又被刻成了《望云本》。这是在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得到了陈家抽扣的43行后,将其刻入了《望云楼帖》。由于此刻本注意了笔画起落处的顿挫,且比《渤海本》的略肥,很容易使曾见过敦煌写经的人觉得《望云本》比《渤海本》更加逼真。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7页</small>
话说,这43行《灵飞经》先是流传到陈家后代陈用敷之手,之后辗转流传,到清代后期,被翁同龢之父翁心存购得,并在翁家历经三代。最后传到翁万戈 (3) 手上的时候,万戈先生由于战乱委托给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代为保存,大概在21世纪初,又因年事已高正式转让给了大都会博物馆。这残存的43行《灵飞经》也从原来的经卷改装成了册页,共43行。后面还附有董其昌向陈瓛索书信札3页,及陈家、翁家等题跋若干。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8页</small>
1987年,美国翁万戈先生将《灵飞经》的真迹43行本发表于《艺苑掇英》 (4) 第三十四期(1987年1月),这才使得世人看到了《灵飞经》墨迹本的真容。用启功先生的话说,“庐山真面入目以后,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笔法墨法,始知无论《渤海》、《望云》都一样走了样。尤其墨彩飞动的特点,更远远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现万一的。”
而回到当年董其昌抵押《灵飞经》到陈家的往事,陈家抽取43行虽为不怎么光彩的举动,却间接“抢救”了《灵飞经》,让我们看到了真正墨迹本的《灵飞经》。
真的是, 一部《灵飞经》,承载多少事。
讲完《灵飞经》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再来看看它的艺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唐人写本《灵飞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小楷名作,基本上代表了唐代小楷的最高成就,有人从大量敦煌的唐人写经作品乃至日本平安朝所传唐人写经中的精品中判断,从整体书法水平而言,都没有盖过《灵飞经》的。
自从《灵飞经》出土之后,其清灵而雅致的书风立即为世人所惊艳,并被广为传播,影响到整个清代,甚至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范本。
《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9页
即使到了今天,《灵飞经》一直还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小楷的说法,尽管这一说法欠妥当,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确实事实。
明董其昌说:“赵文敏一生学钟绍京终十得三、四耳”(此赵文敏即赵孟頫是也,笔者注)。这让我们想起了赵孟頫的小楷《汲黯传》,真的是有师承《灵飞经》的痕迹。这就回应了本文的标题,赵孟頫真的有从《灵飞经》中吸取很多营养。
<small>赵孟頫小楷《汲黯传》</small>
如今,从《灵飞经》写成至今已快1300年。当年无论是钟绍京还是哪一位无名的书家,在焚香沐手之后,恭谨而熟练地在厚厚的白麻纸上抄录这些文字的情景,仿佛就在我眼前。 穿越千年的,不仅是先辈们高超的书法艺术,也是他们潜心修行、刻苦砥砺的孜孜以求。 但无论如何,他们自己肯定不会想到,这件也许是为了生计、也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经书,会幸运地穿越千年时光,影响到一代代的后人和书坛。
小调查:你在临《灵飞经》吗?
赵孟頫--赵体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 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 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赵孟頫的《胆巴碑》通篇为楷法,应属于楷书,虽然到篇末间杂使用了行书,但从笔法上是以楷书为主的。
赵孟頫一生以书画而闻名,尤精篆籀、分隶、真、行、草等诸体,在当时名冠一绝。他书学魏晋,深谙“二王”笔法,兼学李北海,极具李北海的沉着庄重之风。
他的书法典雅醇和、秀逸清丽,被后人称为“赵体”。他一生留下了大量书迹,其中尤以楷、行为最。而在楷书中则又以他63岁时所书的《胆巴碑》最为精彩,被称为“古劲绝伦,品属第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262年左右 蒙古世祖中统间,帝师巴思八荐胆巴於忽必烈。
1270年 南宋度宗咸淳六年、蒙古忽必烈至元七年。胆巴与帝师巴思八至中国,在五台山龙兴寺建立道场。
1294年左右 元世祖至元末。忤时相僧格,请西归。召还谪之潮州。
1295年 元成宗元贞元年。胆巴上书皇太后,奉仁宗皇帝为龙兴寺功德主,其时仁宗皇帝尚未立为太子。
1303年 元成宗大德七年。胆巴在上都弥陀院涅盘。
1308年 元武宗至大元年。武宗弟仁宗被立为皇储,赐龙兴寺田产五十顷。
1312年 元仁宗皇庆元年。仁宗赐谥胆巴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敕赵孟頫(时年63岁)为文并书,刻石大都某寺。
1316年 元仁宗元祐三年。应龙兴寺僧之请,仁宗皇帝复敕赵孟頫为文并书,刻石真定路龙兴寺。
-胆巴碑
赵孟頫苦练书画
那是在元朝一百多年历史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其中最有成就的是赵孟頫。他在绘画上开创了一代新风,书法上,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样样精通,扬名天下。他是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书画家之一。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谦虚谨慎分不开的。
赵孟頫五岁读书,就开始练书法,几十年间,总是每天清晨起床,盥洗完毕后,开始练字。一天少则几千,多时要上万个字。早年他临摹隋朝和尚智永的《千字文》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光《千字文》他临摹了不知有多少遍,真正做到了娴熟的地步。
有一位叫田良卿的书法家,从街市上买到一卷《千字文》,凭他渊博的书法知识,开始以为是唐人的书法,看到最后,才知道是赵孟頫写的。
他拿了这卷《千字文》去请赵孟頫题字,赵孟頫如实写道:“这是我几年前写的,没想到我随便练习的字,被人拿去卖钱了。”原来赵孟頫广泛收集各种古帖,对各个书法家的字迹全都认真临摹。因此,他能吸收各家长处,融会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被称为“赵体”。
赵孟頫写字十分讲究笔力,认为执笔要用千钧之力,方能写出有气魄的字来。他教自己儿子写字的时候,常常不动声色地站在儿子背后,突然抽他儿子手中的笔管。假如笔管抽不出来,他就高兴地笑了;要是笔管抽出来了,他自然很不高兴,还要对儿子加以责罚。
赵孟頫非常善于模仿各个时代书法家的字,有一次,他得到一卷北宋书法家米芾写的《壮怀赋》,可惜中间缺了几行字。于是他找来和原稿一样的刻本,临摹缺了的几行字。他反复写了六七张纸,总觉得不满意,不禁感叹道:“今人的字不及古人多了!”只好用刻本中的字补了缺。
其实赵孟頫在当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了,可他还是这样谦虚谨慎,这是很值得学习的。
赵孟頫从小爱画马,就是拾到一张废纸,也要画一张马才把它扔掉。他画的马,就像活马一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他也爱画梅竹、山川,他画的梅竹使人有清高的感觉。他做起画来,起先好像漫不经心,在纸上点点染染,渐渐地在纸上出现了山水、树木,最后一幅精美绝伦的画绘成了。
赵孟頫在世的时候,他的书画就已经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了。当时有不少人摹仿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也为外国人所喜爱。
印度有个和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请求赵孟頫为他写字。后来,他把赵孟頫的字带回印度,也成了他们国家的艺术品。
扩展资料:
“赵体”代表作品:
1、《洛神赋》
《洛神赋》是宋末元初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赵孟頫曾多次书《洛神赋》,传世版本也较多,但其中保存完整的精品共两幅,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馆。
《洛神赋》用笔精纯、圆润,结体严谨、遒媚,章法平和、潇洒。赵孟頫师法“二王”,得其笔法,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其行书呈现出清俊、典雅之风,《洛神赋》亦是将他的审美理想呈现得淋漓尽致。
在《洛神赋》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对后世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2、《吴兴赋》
赵孟頫书法作品中的得意之作,且其所书之内容出于本人所撰,仅就后者而言,在其传世作品中也是罕见的。首题“吴兴赋”,三字右边已残缺。手卷乃元大德六年(1301年)书;册页折叠整幅长卷式装帧。
该书法长卷长28295厘米,高258厘米,册页折叠整幅长卷式装帧。文章从吴兴的“势雄乎楚越”的山川形势写起。
历数各个朝代“风流互映”的名士显宦,描述丰富的“土地之所生”,极言家乡的富庶之状,最后叙写因兴文教而致“家有诗书之声,户习廉耻之道”的文明隆盛,落笔于“以仁义为化,礼乐为政”的题旨。
此书正行相间,时参草书,后段草书较多,有渐入胜境之意趣。点画雅致,体势舒展,章法整饬,神气一贯。此宏篇巨制,是赵氏中年时代表作之一。
原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955年经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之联系相商,始入藏浙江省博物馆至今。
——赵体
赵体字的书写技法
1、藏露结全。楷书的笔画书写一般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将锋芒藏住,极重含蓄。赵体字敢讲逆入回锋,但是赵体字笔画的起笔之处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势,从空际逆入,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顿挫回锋。强求圆润。这种写法不但无损于含畜之美反而增添了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
2、笔道停匀。赵体字的笔画自有轻重的变化,但较颜体。柳体来说,明显地匀净多了。而且也无那种横轻竖重的固定程式。到底那一个笔画该重,哪一个笔画该轻,完全是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的。
3、腾挪起伏。赵体的捺画。横画多起伏,有曲折之美。
4、点画呼应。赵体楷书借鉴了行书的写法,有行书笔意,点画之间多前后呼应,笔意相连。有的甚至干脆就用行书的写法,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映带。 赵字的结构特点:
1、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不象欧体或者柳体那样高长。赵体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
2、端庄流动,赵体字横直相安,重心平稳,结体严谨端庄,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因而以显得流美动人。
本文2023-08-21 01:13: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