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的异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0收藏

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的异同,第1张

一、神话的产生和流传

就神话的产生而言,中西方神话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因为原始时代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生产方式极其落后,而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人们渴望从自然界的诸多不可解释的现象中得到慰籍,因而对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和各种生物产生的崇拜和幻想,这就产生了神话。神话的产生无异于原始的宗教信仰,给予原始人们必不可少的希望和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战胜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而且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的大脑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而神的形象虽然是他们幻想出来的,但是却是他们自己的理想状态,起到了模范作用,使他们不断追求而不断进步。在这方面,中西方是没有太大差别的,但是在神话的流传中,中西方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神话的保存和流传过程中,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较快,文字成熟较早,神话的保存一般采用文字的形势,而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作用却不是用来记载神话,而是作为了诸子百家表达他们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工具。我们早慧而崇尚实际的祖先们很快地就打消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理想,因此神话并没有过多地发扬光大,而是短小、零散、不成体系地散见于一般的文章,在《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等古籍中零零散散地有所保留。而在西方,神话却大部分是由民间唱诗的歌手所传承的,后来又经过诗人和戏剧家的加工创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往往加入个人的想象和润色,而且由于他们的生活和职责又要求他们必须以故事情节和内容丰富取胜。因而,西方神话中动辄便是长篇大作,如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共279298行,几乎总汇了特洛伊战争的所有英雄传说,规模宏伟,内容丰富。不仅如此,希腊神话还有一套严密的体系,特别是古希腊人赫西俄德专门写了一部《神谱》,把所有的关于神的各种传说进行了分类排列,形成了“俄林波斯神系”,在这个神系中诸神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分工甚为明确。基于此,中国的神话对后世的影响远远不如希腊神话,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在中国值得称道的有关神话的诗歌或许只有屈原的《天问》,小说有后来的《西游记》和《封神榜》,却又大多吸取了佛教的东西,很少有远古神话的影子,其它散见于古籍散文中。而在西方,一开始便有了荷马史诗和一系列戏剧文学,如《阿伽门侬》、《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等,以后虽然经受了中世纪基督教的束缚和禁锢,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又一次大放光彩,直到今天依然被很多作家吸取。但是由于希腊神话太过耀人耳目了,所以在目前来看,大多文人只能叹为观止,学习领会,却难以再加一创作,而中国神话却断断续续从六朝志怪到唐传奇,从明清小说到当代文章都有它们的影子,显示着久远的生命力。

二、中西方神话所描写的内容及其影响

在中西方神话中都不可避免地描写到了创世和造人,在这方面无论中西,古代人们都是认为世界的原貌是混沌一片的,这大概与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关,所不同的是在希腊人们直接把混沌塑造成了神即混沌神哈俄斯。而在中国,混沌还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存在,虽然也有一位“浑沌”神叫做帝江,却是因为它没有面孔,(4)与创世无关,只是在后来产生了盘古,劈开了混沌,创造了天地。关于造人,中西也有惊人的相似,都认为人是用黄土做成的,并都有众神参与的传说,所不同的是中国造人的是女娲为女性,希腊造人的是普罗米修斯为男性,显示了两种神话产生的历史时期的不同。这对于后世的影响并不甚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值得关注的是中西方神话中对战争的描写。

战争在那个时候是经常发生的,而每一次战争都意味着流血牺牲,其中胜负输赢以及英雄们的故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对于胜方或者百战百胜的英雄人们当然会疑有神助。特别是在希腊,人们甚至认为战争的起因、发展、结束都会有神参加,而且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战争中西神话却有不同的看法。希腊神话中最为经典的战争大概就是特洛伊之战了,而这场战争却是为了个人恩怨,围绕一位美女海伦所展开,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希腊的诸神也参与了战争,并且分别支持不同的参战方,使得战争更为扑朔迷离。在战争中各位将领大多也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名誉而战,甚至认同为了获得功名利禄,为了个人尊严,可以不择一切手段,走向极端,战争本身几乎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比如在特洛伊之战中联军最勇敢的将领阿喀琉斯因与统帅阿伽门侬争夺一个女俘发生争吵,受到了侮辱,阿喀琉斯就当众质问阿伽门侬说:“阿特柔斯之子,我不知你现时还缺少什么,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你的那些个营棚,里面推满了青铜,成群的美女充彻着你的棚后……”(5)正因为损害了他的个人利益,伤害了他的自尊和荣誉,在希腊联军连连失败、几乎到了灭亡的关头,他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和尊严,便拒绝出战,致使希腊联军颓势加重,陷入更大的困境。在这里,英雄所顾及的已不是社会公共利益,也非国家民族的尊严,也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死活祸福,而是一己之私利。在中国神话中最为著名的战争是黄帝与蚩尤之战,这场战争发起的原因是因为蚩尤不服管理,残暴好战,屡犯边界,黄帝在屡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才无奈发兵征讨的。在此战争中黄帝的部下应龙、女魃等无不以大局为重齐心合力终于战胜蚩尤,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这些战争观念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后代,比如在资本主义兴起时,西方各国便为了金钱和利益在世界上到处发动殖民战争,掠夺黄金、资源、甚至发动赤略略的黑奴贸易,使世界人们特别是中国和非洲各国饱受奴役,全不顾及何为正义,何为大国尊严。而中国却一直重视战争的正义性,即便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在世界上崛起以后,也承诺决不称霸,决不首先发动战争,这种爱好和平的民族性大概也和远古时代理想——神话是一致的。

在中西神话中都有一些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故事,由于希腊神话中的神往往具有极为邪恶的一面,其中很多神本身就是大自然事物,人类征服自然就意味着和神作对,因此在神话传说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战胜自然,杀死神。即便是少数英雄也仅仅是战神自然中的猛兽和妖孽,而对于神则是任其为所欲为,逍遥法外。其中最为英武的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大功,也不过是杀死尼米亚怪狮、杀死雷尼的九头怪蛇海特拉、捕捉盖留尼亚的黄金巨鹿、捕捉耶留鲁特斯的大野猪等等,而对于宙斯的荒*和赫拉的恶毒没有半点办法。而在中国,神和人对待大自然的立场却是一致的,比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弈射日等等,无不是为了人们的利益来战胜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特别是后弈射日,据《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射十日(之九)、杀猰貐、断修蛇、擒封豨……”若论其功,绝不在赫拉克勒斯之下,而他射九日,无异于杀神之子,这种想法实在是大胆之极,但是疯狂却不少理智,因为尚且保留一日为人们服务。这种既有人定胜天的自信心而又能深刻认识到天人合一的辩证统一思想,在其后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无疑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在西方,当基督教统治了人类之后,那种与神战斗的信心就全然没有了。而当科学冲破神灵以后,古老神话中的神和基督教中的神又忽然被贬低到了人类的脚下。后来为了工业的发展,便对大自然毫无畏意,甚至大肆报复,使得污染和破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即便是现在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远远没达到“天人合一”的辩证统一的程度。

三、中西方神话中的神的形象以及影响

在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除了少数几个之外大多数更具人性,有些甚至连人性都没有,更接近“魔”性,不仅不为人们着想,反而挑拨是非,幕后操纵,有的直接到下界调戏妇女,发泄愤恨,视人们如草芥。例如,那个万神之主宙斯就俨然是一个风流天子,他经常为人间少女的美丽而不能自持,变化之后,去同他们谈情说爱,生下许多儿女。在他的影响下,俄林波斯众神们便经常溜下山来,与民间的少男少女们做出许多风流韵事。同时,他们内部也经常勾心斗角,例如在特洛亚战争的最后决战中,众神就分为两派,各助一方,而这场长达十年的战争惨祸就是由于几位女神争风吃醋挑起来的。神后赫拉因嫉妒宙斯和民间少女伊俄的爱情,而又不敢找宙斯算帐,便将仇恨发泄在无辜少女身上,将她变成一头母牛,受尽摧残。而中国的神往往庄严、伟大、完美,充满创造力而又至高无上的。如女娲补天,在《淮南子·览冥篇》中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娟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女娲不辞辛苦造人之后再补苍天,而后却悄然而逝,不求任何回报,充盈着的是一种劳动崇高伟大、劳动可以改天换地的观念和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以及博大爱心。再比如大禹治水十三年或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身插来相,以为民先。沉重艰苦的劳动,使他股无完肤、足无胫毛,以至于骄体服足,肌肤溃烂。这些都充分表明,在价值观念上,中国神话重视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使命,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观,肯定人的社会性和社会责任,视个人主义为洪水猛兽,是支撑天下的杠杆。

这两种神形象,一直在影响着中西人们,甚至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观念。在西方,人们一直以来就强调自由,强调私有财产和个人价值,或许宙斯作为万神之祖便是这一理念的最好注脚,亦是人们的理想所在。虽然,在中世纪西方人们的思想意识久经基督教的禁锢,但是一旦复苏,马上便蔚然成风。如果是作为个人,自由一点或许是件好事,但是作为一个神,或者是现在的政府部门的首脑或大大小小的官员那就可能会像宙斯一样为所欲为,成为天下公害了,好在西方的法律措施相当完备。但是作为国家,在当今世界联合国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这种自由就成了世界动荡的一大原因了。比如美国攻击阿富汗、伊拉克,英国也跟着为所欲为,这种行为难道不是宙斯一样的行为吗?而中国理想中的***物无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民谋福利的,而且在这一标准下,在历史上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明君忠臣,而且在近代共产主义也格外地容易扎根,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片面地夸大大公无私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但愿在中文化相互融合的现代,两种社会观念也能够取长补短,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完美。

中西方神话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研究,而它们作为源头性的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亦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和发掘,这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归宿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汇集,大综合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挖掘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更要把眼光延及到全世界,不仅学习借鉴世界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还要挖根朔源,全面了解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走向,以趋利避害,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一眨眼等于二十四刹那。

梵语ks!an!a,巴利语khan!a。又作叉拏。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一)据俱舍论卷十二载, 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梵tat -ks!an!a ),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梵lava ,又作罗预),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梵muhu^rta ,译作须臾),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一刹那约当于今之零点零一三秒。

(二)据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载,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豫(腊缚),二十罗豫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一念约今之零点零一八秒。

(三)或谓一刹那与一念相异。据仁王经卷上观空品(鸠摩罗什译)载,九十刹那为一念;据往生论注卷上载,六十刹那为一念。

(四)据大智度论卷三十、卷八十三载,六十念为一弹指;据俱舍论卷十二载,六十五刹那为一弹指。

(五)据大般若经卷三四七所说之一日夜、一日、半日、一时、食顷、须臾、俄尔、瞬息顷等顺序,一刹那大约相当于一食顷(一前食之间,即早食之前或早食之间)之时间。

(六)据仁王经卷上观空品(鸠摩罗什译)载,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又据往生论注卷上载,一刹那有一百零一生灭。

此外,一刹那之间之生灭,称刹那生灭或刹那无常。现在之一刹那称现在,前刹那称过去,后刹那称未来,此为刹那三世。[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杂阿毗昙心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三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

刹那 具佛经具体记载,一弹指为二十瞬,一瞬为二十念,一念为二十息,一息为六十刹那,一刹那为九百生灭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不是希腊数字,而是罗马数字,它们分别代表的阿拉伯数字是1、2、3、4、5、6、7、8、9、10、11、12,其中是没有0的。

1、罗马数字是欧洲在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印度数字)传入之前使用的一种数码,现在应用较少。它的产生晚于中国甲骨文中的数码,更晚于埃及人的十进制数字。但是,它的产生标志着一种古代文明的进步。

2、印度数码中表示零的“点号”逐渐演变为圆,也就是“0”这一演变过程最迟完成于九世纪。印度876年出土的瓜廖尔石碑见证这一过程。该石碑上有记载无误的“0”,用圆圈表示零,是数学史的一大发明。“0”的出现是数学史上一大创造。“0”一直被人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它的诞生地却是在古代印度,它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

扩展资料:

1、罗马数字是最早的数字表示方式、比阿拉伯数字早 2000 多年、起源于古罗马。罗马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传入之前使用的一种数码。罗马数字采用七个罗马字母作数字、即Ⅰ(1)、X(10)、C(100)、M(1000)、V(5)、L(50)、D(500)。

2、罗马人为了记录这些数字,便在羊皮上画出 Ⅰ、Ⅱ、Ⅲ 来代替手指的数;要表示一只手时,就写成“Ⅴ”形,表示大指与食指张开的形状;表示两只手时,就画成“ⅤⅤ”形,后来又写成一只手向上、一只手向下的“Ⅹ”,这就是罗马数字的雏形。

3、公元3世纪,古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最古的计数目大概至多到3,为了要设想“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得来的,大概较晚才出现了用手写的五指表示5这个数字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10这个数字。这个原则实际也是数学计算的基础。

参考资料:

_罗马数字   _阿拉伯数字

灵的繁体是灵。

灵(拼音:líng)是汉语常用字,最早字形见于春秋金文。灵本是楚方言中对跳舞降神的巫的专称,引申又可指神灵。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化为精灵,所以灵又指与死人有关的,如:灵堂。又可指善,引申之又可指聪明、通晓事理。

还有灵活、灵巧,如灵敏、机灵、心灵手巧等意思。

形声字。繁体的灵始见于春秋金文(图1),上部是霝,霝是“零”的古字,意为降雨,此处为声旁,一说霝寓指降临;下部是示,指祭台,与“灵”字本义“事神”有关,本义为跳舞降神的巫。战国文字、《说文解字》小篆写作“𤫊”。

上部是声旁“霝”,下部改从“玉”,意为以玉降神。秦代文字中“𤫊”字已出现“灵”这一或体,下部为“巫”,表示通过舞蹈来祈求神降临的巫。

简化字的“灵”大约出现于宋代,是会意字,从彐,从火,“彐”的篆文为手的象形,“火”为火焰。合起来表示火上烤手微温之意。后来与“灵(繁体)”通用,成为“灵(繁体)”的俗字。由于简体灵极少在典籍中使用,故汉字简化时被用作“灵(繁体)”的简化字。

古籍解释:

又扬雄《羽猎赋》:上猎三灵之旒。注:如淳曰:三灵,日月星垂象之应也。

又《广韵》:宠也。

又《礼·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尔雅·释鱼》:二曰灵龟。注:即今觜蠵龟。一名灵蠵,能鸣。《史记·龟筴传》:下有伏灵,上有兔丝。

又《諡(谥)法》:乱而不损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

又州名。《史记·匈奴传》:丁灵。注:魏略云:丁灵,在康居北。《后汉·西羌传》:击零昌于灵州。《韵会》:魏武置灵州,取灵武县名。

又姓。《广韵》:风俗通云:齐灵公之後。或云宋公子灵圉龟之后。

又叶灵年切,音连。《道藏歌》:冥化自有数,我眞法自然。妙曲发空洞,宫商结仙灵。

摘篇文章自己你看看:“○”与“零”用法有区别2010-01-08 17:32: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参照其中的0,创造了汉字数字中的“○”。

“○”不是由汉字的传统笔画构成的,也就是说,不是传统汉字。因此有人认为“○”不是汉字。但是,人们在使用汉字数字时常用到它,特别是用汉字数字写年代的时候,使用很普遍。从书写来说,写“○”比写“零”要方便得多。因此,人们往往俗称“○”为“小写的零”。

“○”的形状是正圆形,它的读音是líng,意思是数字中的空位,这表明,它像其他汉字一样有自己的形、音、义,可以认为是汉字。因此《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已经收入“○”,大型汉字编码字符集的国家标准GBK和国际标准在“单位符号”和“特殊符号”区也收入了“○”。

选择使用“零”还是使用“○”,要看数字的情况。

1、如果是出现“十、百、千、万”等数位的数字,可以用“零”。

例如:一万六千零七十、五千零三十吨、一万零五百年、四百零三条。

2、如果数字中不出现数位,则可用“○”。

例如:一六○七○、七○三○号、二○○五年、三○六医院、一○四路电车。

有人把上述情况归纳为“读位法”和“读数法”。意思是说,如果汉字数字中出现数位,是“读位法”,就用“零”;如果汉字数字中不出现数位,是“读数法”,就用“○”。

另外,在使用中要注意,不要用阿拉伯数字中的“0”或者拉丁字母中的“o”来代替汉字中的“○”。(《语言文字报》原主编/杜永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

2珍本:珍贵的书本或资料。凡不常见和难得的文献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都称为珍本。

3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一般来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以称为善本。

4禁书本:明令禁止流通和收藏之书。如清高宗借修《四库全书》之机,采取“寓禁于征”的政策,强命各省督抚,查抄所谓“违碍”统治之书,均令解京销毁。所以,被禁之书能流传下来的,自然值得珍惜。

5进呈本:民间向朝廷敬献之本。

6底本:指著作的稿本,亦指抄本或刊印时所依据之原本。

7巾箱本:指古时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巾箱是古人装头巾用的小箧。

8初印本:一书初印,版面清晰,人以为贵。

9通行本:民间流行甚多而刻印平常的本子。

10足本:即全本。

11节本:对原书经删节后而印行的本子。故有“洁本”之称。如洁本《水浒》四十八回本。

12选本:因原本浩繁,选其精粹而成本着。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

13配本:因本残缺,用同种本的其他版本配成全本者。以抄写补残者曰抄配本。

14百衲本: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衲,原意补缀。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的一个完整的东西。百衲本书始出于清初的宋荦,他用两种宋本,三种元本,配置成一部《史记》八十卷,称为百衲本《史记》。傅增湘用几种宋本拼配了一部《资治通鉴》,称为百衲本《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曾汇集不同版本的史书,拼配影印了一部《二十四史》,称为百衲本《二十四史》。

15丛书本:专指丛书中之零种,称某某丛书本。

16单行本:从丛书、全集中,或一书中能独立成篇的抽出付印的本子。

17三朝本:南宋官刻的各书书版,元时入西湖书院,明又转南京国子监,历经三朝,故称三朝本。

18邋遢本:宋刊九行本《七史》,版经三朝,累次修补印刷,所以版印模糊不清,时称邋遢本。

19赝本:书贾作伪假冒之本。采取挖改、染纸、伪造等手法,以假充真。但赝本并不等于劣本。

20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

21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在古代,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一旦被当局发现,必遭杀身之祸,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弥足珍贵。

22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备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稀。

23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过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24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

25补本:对前代前人的著作内容继续的描写,以延续原著的意思为主旨。

26保留本:因为某种私人目的而专门保留起来的书,一般是私家世代收藏保留,视为至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