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没有定论——纪念一代宗师南怀瑾_1500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盖棺没有定论——纪念一代宗师南怀瑾_1500字,第1张

盖棺没有定论

——纪念一代宗师南怀瑾

2012年9月29日,一代宗师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去世。百度词条对南怀瑾先生的身份的确认是: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实业家。该词条“人物评价”中还特意提及:王黛林回忆说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实际上,戴在南先生头上的众多帽子,都确有其背景,实际上今人乃至后人能够引起普遍关注的可能是他最突出的一两点。

比如,就在先生去世的翌日,各大网站多以“国学大师”贯其名,近日,也有不少对“国学大师”的身份存在异议,并列举先生生前讲演时的一些错例为证。当然,也有人认为先生的最大贡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尤其是他的新的解释。

南怀瑾先生走了,虽已盖棺,但个人认为,先生的一生我们今人还不能草草定论。尤其是对于一个在社会有着极大影响力的人物更应该慎重。笔者在得知先生离世噩耗之后,正值个人情感的低迷期,可以说,是先生的离世让我重新思考我个人的人生际遇中多面对的种种欢喜与悲凉。也是此前多年读先生的书,让我对似知非知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并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准备动手写此文,应该在离开故乡准备到北京之前,但是前几日一直忙于生活和情感的琐碎事务,一直到现在准备离开北京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份文债不能久拖不决了,似乎应该留下点什么,一是对先生的缅怀,二是对再生的体认。

诚如南先生的子女评价一样,南先生的一生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南先生不拘于一家一派,融儒、道、释等多家思想于一体,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前人对古籍文献的理解有了现代的阐释,并通过通俗有趣的语言告诉给当代人,并且他的很多解释与认识是独到的,因此,我们怀念南先生,怀念他的不从古人,也怀念他治学的独立品格。南先生生前,不囿于某一家、某一派的思想,他认为,人生修炼当如让儒为其表,道为其骨,佛为其心。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先生提出的个人见解对我们当代人有莫大的启示。尽管先生在儒释道等多家思想有较为深入透彻的理解,但是先生晚年专注于佛学和佛教,是显而易见的,从先生一生的著述来看,(据百度词条不完全统计,先生一生著述52部,其中书名直接与佛学、佛教有关的有二十多部)可见先生对佛学和佛教的传承与传播的专注程度与精进态度。

当代人们对南先生的认识用“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以及实业家等等称呼,其实都不能算错,南先生的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一生讲学、著述、办实业,可以说穷其一生,立功、立德、立言,不偏不废,且取得了令当代人仰止的成就。宋代有一大儒名邵雍,一生修炼信奉四个勿,即心无妄思、足无妄去、人无妄交、物无妄受。2011年在读《邵康节说易全书》时笔者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无妄 ——读《邵康节说易全书》偶成之四 心无妄思定精神,足无妄去留心魂。 人无妄交去贪嗔,物无妄受自清净。 相对渔樵羞情仇,吉凶悔吝递相生。 人间丑态多妄出,惭言和光且同尘。

南先生在修身治学处世为人等方面无不有形象的写照。南先生重实业,是对故土的深情回报;南先生重教化,是对当代社会人们焦灼慌乱无所适从的引航;南先生重著述,是对后人重新审视、继承、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的鞭策和鼓舞。虽然,笔者和众多平凡人一样,无法与先生齐项背,但是,透过先生的著述、讲学教化以及实业,我们依然能在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有一丝生活下去的曙光,毕竟,文化、思想的力量更为久远,我相信先生的一生探求,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也会激励我们有更美好的生活、理想向往,并为之实践。

本来想写几幅挽联,看了先生的诗文著述,笔者羞于为之。仅以此文纪念一代宗师南怀瑾先生!

深切缅怀一代宗师南怀瑾先生!

《捷运书香》 5#  

我读书的时候曾经勤工俭学做家教。有一次在去学生家里的路上,因为觉得自己国学底子太差,就在路边的书摊上买了一本介绍南怀瑾的书。家教小朋友的妈妈看到了,连连夸奖我,让他的小孩向我学习,多看国学相关的书,家长对我的态度也变得格外好。

南怀瑾老先生在这本书里讲了 九个话题,“人生的价值”、“事业的意义”、“圣人与英雄”、“君子与小人”、“读书与学问”、“修身养性”、“人情世故”、“时位与贵贱”、“烦恼” 。在中国”九“是个神奇的数字,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九个方面都可以做得很好,那就是圣人了。虽然自知没有圣人的潜力,但是阅读这本书还是可以帮助自己解开很多人生的困惑和烦恼。

人活着要先找到安身的道理,然后,心才有所安,心安必有所立。

人的一生要自己能站得起来,知道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有自己的人生观。人生命运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任何一种外力,都是靠不住的。

人生最高的修养就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知命就是知道生命的道理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些都想清楚了,就没有烦恼了。

改造自己的命运,一德、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

人生永远是明天,不老的人,也是有道的人。

一切宗教都是站在死的一头看人生,所以看人生、看世界是悲观的,《易经》看人生世界是站在天亮那边看。

人生伟大的价值——知崇礼卑,要有最高的目标,起步从最平凡的地方开始,开始的时候要踏实。

人生是没有结论的。

真正伟大的事业是付出,而不是据为己有。

永远有利益给人家才是事业,事业是永远的。

愈是想占有的人,愈是最贫穷;愈是布施出来的人,愈是富有。

英雄能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不想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

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圣人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毁誉不惊,不患无位,不患莫己知。

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坦荡荡;小人则永远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长戚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人不可无所畏。

学问是做人好,做事对。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

敏于事而慎于言语。

增加人生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友。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然后征服自己,把自己改变过来。

开创事业的人,好的要,坏的也要,而且要准备接受坏的。

当领袖的人要样样都行才可以,你不行我都会,才可以当领袖。

人要设定一个人生的目标,确定自己要做什么。

真正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凄凉,纵然不得志于一时,也得志于万古。

穷归穷,绝不愁。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如果别人有更好的意见就接受。

毋必:凡事不是一定要有结果。

毋固:不固执己见。

毋我:为他人着想。

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

对人要求高,是自私,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的。

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大。

人挤人,人排人,总是难免的。

人情重死而轻生,重远而轻近,重古而轻今。

小人不耻不仁。

人生的际遇很奇妙,时位一定要捧得刚刚好。得时,不得位,不能有所作为,反之亦然。

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应该做得就做。看见这件事情应该下台的,就下次再见。

人活着最难就是忘情,不能忘情,烦恼就如影随行。

孔子主张要“行夏之时”,在孔子的研究,夏历对中国这个民族,这个土地空间上,是最合理的历法。合理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很深了,要研究天文学和《易经》的阴阳学。譬如《易经》里的八卦,就是说明这个世界上时空的学问,包括了天文、地理、人事。有一个学生,到澳洲去做事,带了一个中国罗盘去。到了澳洲,他写信来问,这个中国文化的东西,到了南半球该怎么用?我考虑了以后,告诉他反过来用。结果来信说,反过来用非常对。而我本身没去过南半球亲身经历,后来再考虑,认为地球像西瓜一样是圆的,虽然在南半球,南北的方向还是和中国的一样,所以写信要他在国内一样用。他回信说,根据实地经验还是反过来用对。现在这个问题,暂时搁在这里,没有作最后的决定,不过我的结论,应该两个方向都可以运用,看怎样用而已。这以后有机会研究《易经》的时候再讲。以上主要在说明我们的历法是自夏朝来的,自夏禹以后一直到现在。夏历为什么又叫阴历呢?因为每月的十五日,以月亮自东方出来时是圆的那一天作标准,月亮名太阴,所以叫阴历。那么我们的历法,照不照太阳历?事实上我们一样,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个候一节。一年十二个月,七十二个候,二十四个气节。什么气节种什么农作物,是呆定的,这是用太阳历法的规律。民间最普通的算命、看风水、选日子等等,也都是用太阳历的法则。换句话说,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都是用阴阳合历。所以说,几千年前,我们的天文水准,就已经进步得很高了。但是这六七十年来,我们的大学里有过天文系没有,过去中大有过天文系。现在这么多大学没有一个天文系,在教育文化上讲起来是非常遗憾的。过去有个高平子先生,还可以将西方的天文学与中国的天文学配合起来讲,所以当时我告诉学生们赶快跟他学,再不跟他学,要绝传了。无奈这些学生不成器,学了几次以后,没有这个科学头脑,没有学下去,前几年高先生也过世了。我实在担心中国文化会断绝。现在不要说没有天文系,有了天文系,又有谁能够真正懂得中国自己的天文?中国天文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这都是讲起文化来,很悲哀、很可怜的事情。我常说,国家民族的文化如果断绝了,将会永无翻身的日子。

——南怀瑾《论语别裁》卫灵公第十五

直到我这一辈,很多人过生日还是沿用阴历日子。我的父母和祖父母因为我出生这一天用公历更有点意义,所以我一直用的是公历生日。我却很不孝,总是忘了父母的阴历生日。借口说阴历的每年在变,我记不住。

为数不多、能够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之一的阴历历法,也正在一点点地退出我们的生活。小时候过年家里要换上一本新的厚厚的日历,每一天的公元纪年日期旁总伴有大红的阴历日期,还送上一些宜婚嫁、不宜搬家之类的吉言,花里胡哨的,很醒目。

后来,小本的日历被大本的各色挂历替代。阴历日期被无限缩小嵌入西历数字下方,眼神不好的看不清,眼神好的也懒得看。再后来,没有挂历了,手机里啥都有,也啥都没了。

说到天文,先生是这么的痛心疾首。要知道先生讲这部《论语别裁》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呀。现在的社会,都被先生预言中了,传统文化简直可以用穷途末路来形容了。国内大学有开设天文系的吗?有航空系,航天系,物理系,生物系,真没听说天文系这样的高大上系,反正我身边、手机里、书本上,没听说有学天文的。美国NASA那些科学家是学天文的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